正稿--土地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思考-副本共16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22 MB
- 文档页数:16
陆铭、钟辉勇,2015,《大国发展:地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新政治经济学评论》,第28期,1-19页。
大国发展:地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陆铭钟辉勇*摘要: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其地理和政治(特别是地方政府间关系)是分析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视角。
中国的经济分权与政治集权的制度安排虽然有效地激励了地方官员追求本地经济增长,但这种制度安排所产生的地方主义却与经济集聚发展的规律相矛盾,既导致了经济效率的损失,也难以持续地促进地区间的平衡发展。
再加上当前劳动力尚未充分流动导致地区差距巨大,同时又是一个有着统一货币的大国,使得中国经济面临在欧元区国家间已经出现的统一货币与地区间差异巨大的矛盾。
对于未来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关键在于统一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充分享受大国应有的国内市场规模经济效应。
关键词:大国发展,经济集聚,地方主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1、引言对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国土面积接近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大国而言,如果不引入空间(地理)因素,那就无法分析国家内部巨大的地理差异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与此同时,在如今中国内部,生产要素的跨地区再配置遇到了巨大的制度障碍,并由此造成了不容忽视的效率损失,这与大国内部的央地关系和地方间关系(政治)有关。
然而,到目前为止,除了区域经济学这个学科之外,通常经济学对一个国家的研究大多是将其作为一个没有内部差异的点来对待,这样,国家层面的研究和国家内部的空间分析是脱节的。
而对于区域经济学研究来说,也大多假定在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制度层面的生产要素流动障碍,从而忽视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
鉴于以上现实问题与研究进展的差距,我们认为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必须将地理和政治的经济学分析结合在一起。
这种分析范式有两个基点:一是在经济地理学(economic geography)中的规模收益递增假设,二是在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分析下所揭示的市场分割和生产要素流动障碍。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谈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作者:王雪晴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5期【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土地是农民生产生存的根本,让土地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对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土地的地租收益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转出积极性,这有助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速度,为农业的现代化经营提供条件。
文章将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讨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启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在农业问题中,土地的经营权问题显得至关重要,即土地由谁经营,采取何种方式经营等等。
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经营模式,所以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土地的流转问题。
土地流转问题牵涉面广,需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兼顾各方的利益。
一、农村发展现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劳累。
土地作为农民基本的收入来源,为农民提供了口粮以及基本的生活来源。
但同时,土地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民从农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束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进一步的提高。
物价涨了,城市居民的工资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高了,然而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却未得到较大的提升和改善。
要赡养老人,还要抚养孩子,农民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补贴家用,农闲时节还要外出打工。
这就衍生出近年来比较热的“农民工”问题。
除此之外,老人的赡养问题,子女的教育问题等都困扰着身心俱疲的农民。
所有这些,也都是农村发展中无法避免的问题。
土地问题的妥善合理解决,将会给“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良好的支点。
一绪论思考题: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利用经济、土地经济学、土地价值。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2. 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3.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观赏功能3.土地有哪些功能?说明土地的位置、质量和数量在不同生产部门中的意义和作用。
(P7)土地的功能(一)承载功能(二)生产功能(三)资源(非生物)功能4.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5.简述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二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概念与内涵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提出和早期表述(P50)二、近代土地报酬规律内涵的扩展土地报酬变化三阶段分析一、生产要素配合原理和生产函数的概念和内涵二、应用生产函数对土地报酬运动物质数量关系的阶段分析三、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P55)一、我国土地集约经营的必然趋势二、我国实行土地集约经营的客观要求及其途径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思考题:1.概念解释: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肥力、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
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量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2.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人类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发源于农业领域。
►早在18世纪70年代,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杜尔阁首先提出了“报酬递减规律”的思想。
1.经济学下属学科编辑本义项政治经济学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目录展开编辑本段概括及简史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原研究生产、购买及出售、以及法律、社会习俗惯例,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独立学科。
起源于道德哲学,主要受到18世纪发展起来的政治,社会经济的影响。
十九世纪,“Economics”(经济学)一词代替了“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
不过在1890年Alfred Marshall 的那本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出版之前,一个倡导用数学模型解决经济问题的学者William Stanley Jevons,建议将这门学科独立,并成为一门科学。
今天,政治经济学并不是经济学的同义词,甚至两者的含义有很大不同。
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源自芝加哥和维吉尼亚州学院产生的公共选择学说等等。
由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迅速发展,已经超出了以往模型的范围,人们开始愈发重视政治经济学,并加强了对于其理论的研究。
后来随着全球经济与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加深,政治经济学终于正式成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并在各相关大学开设专门学科。
编辑本段概述政治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
由于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虽然有的政治经济学也标榜自己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所以政治经济学作为范式是前经济学。
对称经济学,是用对称的方法,五度空间的方法,系统论的方法,对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各个因素与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作逻辑的、历史的、现实的分析,从中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经济学。
只有以对称哲学为哲学基础、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对称关系为自己的对象、出发点和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的对称经济学才是科学的经济学。
对称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终结,科学经济学的开始。
编辑本段产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Politics)一词,源于希腊文的politikos,含有“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多种意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Economics)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oikonomia,最早使用这个词的是古希腊的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思考题答案要点导论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的?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的基础上,在同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斗争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经济运动规律。
社会生产关系的运动,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联系中实现的。
第一章一、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二者的关系如何?商品的使用价值即物品的有用性或它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它也称有用劳动,是人们在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因此说,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二、为什么说具体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它也称有用劳动,是人们在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
但具体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因为物质产品的生产是自然物质和劳动两种要素的结合,因此,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三、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它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而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四、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私人劳动是指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商品生产者怎样进行生产,由他们自己决定,这就使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属于私人劳动。
对土地管理和政策问题的思考[五篇]第一篇:对土地管理和政策问题的思考近年来,耕地被大量地占用,甚至占而不用,失地农民增加,并且征地补偿不到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但是,究竟怎样认识、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一些疑问,并进行经济学的思考和探讨,表明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免土地管理和政策矫枉过正,对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造成负面影响。
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推进城市化需不需要占用耕地?对近两年圈地过多、征地不用和炒买炒卖土地,确实应当加以纠正。
但是,有的学者提出,要严格保护耕地,交通、城市和企业建设,不能占用耕地。
这也可能过于极端。
目前,从农村到城市的务工劳动力有1亿之多,还有其2000万子女和妻子等家属;到2020年,可能还会有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上子女和妻子等家属,也会有25000万转移人口。
如果现有的耕地中不分配一部分用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现有的交通如果不扩大运力,城市中住宅和公共设施不增加,城市中企业不增加,转移农村的37000万人口,交通设施可能承受不了,农民工和家属到城市里没有地方住,到城市中也没有就业机会。
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经济学上的一个原理是,劳动、资本和技术,一般情况下,只有和土地要素相结合,才能形成生产力;人口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需要一定比例的土地,才能有居住、出行、工作和购物等经济和社会活动。
如果进城人口每人需要交通、居住、工作、公益设施等用地需要0.25亩计算,未来20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转移农村人口近4亿,很可能还需要占用1亿亩耕地。
由于节约建设成本、寻求交通便利、解决水源供给等因素,城市一般又要建在平原、盆地、依山傍水、交通要道,大多要占用耕地,甚至良田。
不可为了节约耕地将城市和企业专门建在山上和沟壑中。
这就有一个两难选择:你是要占用一些耕地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还是很少地占用土地,甚至不用占用耕地,慢一些和少一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问题是象英国、法国、韩国、日本、德国等这样一些人口密度比我们还要大的国家分配一些耕地用来建设城市、企业和交通,并没有发生粮食危机,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甚至农产品还可以出口;而一些阿富汗、埃塞俄比亚、孟加拉等非洲和亚洲国家,农村人口占较大的比重,没有将很多的耕地用来进行城市化和工业化,有的国家粮食还不够吃,需要进口。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十一章土地所有权和地租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土地制度答:是指人们在占有、支配和使用土地的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人地关系及其人与人关系的法定结合形式。
2.土地资本答:投入土地、固定在土地上与土地合并的资本。
3.土地所有权答: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
4.地租答:土地租种者为租用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经济代价,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5.资本主义地租答: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用土地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体现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农业工人三者的经济关系。
6.社会主义地租答:社会主义联合劳动者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体现国家、集体与土地经营和使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7.绝对地租答: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它是由土地所有权的垄断而产生的,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8.级差地租答:与土地等级相联系,因土地经营权的垄断而形成的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级差地租,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9.垄断地租答:在土地稀缺和特殊优越性的条件下,因土地经营权的垄断通过规定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地租。
10.土地价格答:是资本化的地租,在数量上土地价格一地租/利息率。
二、判断题1.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
()【答案】×【解析】2.资本主义地租是占有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
思考题1.如何针对土地的特性发挥土地对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大的功能和作用?关键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节约使用;根据质量差异性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合理配置投入要素2.请分别从土地问题产生的三点原因寻找我国存在的土地问题。
(我国面临的主要土地问题参考ppt1中16页3.资源利用和配合的最适度点应在哪个阶段?具体为哪一节点?答案参照生产弹性4.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该走规模化经营道路还是小农户道路?5.我国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1)向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的深度进军,实行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2)积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行分工分业,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和比较效益,进而启动土地规模经营质的跨越;(3)在发展城市经济和二、三产业的同时,坚持长期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分工和农业用地规模经营;(4)要建立和改善土地流转机制与人口、劳动力离土离乡机制。
(5)实行土地规模经营总的是要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两个转变。
6.怎样实现土地规模利用?7.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人均土地资源数量少;2、耕地数量大幅下降;3、土地质量退化严重:(1)土壤侵蚀(2)土地沙漠化;4、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5、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8.怎样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什么是可持续发展?9.铅笔的所有相关生产者,大部分互相不认识,也不知道各自产品的最终目的,又没有统一的指挥,怎样就源源不断地制造出铅笔来?使用铅笔者对铅笔的知识为什么可以如此之少?凭借如此之少的知识,花费如此之低的代价,就可以得到铅笔,道理何在?如何协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以上生产秩序的基础是什么?答:分工、专业化理论;价格理论;关于信息和知识的理论;理性主义改造方案;自给自足方案;看不见的手与感受到的制度10.农村土地制度的问题与创新;城市土地制度的问题与改变。
11.决定土地需求的主要因素?1、人地比例或人口密度;2、土地(耕地)质量;3、人们利用土地的知识与技能;4、人口与人力因素引起的其他诸多因素,如土地价格、生活质量……5、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2.影响土地自然供给的因素?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原气候条件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具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具有一定的交通条件1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土地的自然供给总量人们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术水平社会需求土地产品的价格交通运输条件14.城市土地市场发育现状:1、有偿供地范围、方式已经制度化2、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控制已经法制化3、市场交易管理逐步规范化4、市场服务开始信息化5、中介服务正在市场化15.城市土地市场发展为了展望:1、有偿供地范围扩大,方式规范2、市场公平程度提高,竞争更加平等3、政府调控市场的手段日趋市场化4、土地交易不断规范5、中介组织不断扩大6、房屋市场与土地市场关系更加密切16.我国在取消农业税后,是否还存在级差地租Ⅰ?实行农业补贴政策是否也应该根据土地的质量差异而定?17.为什么我们的农民很贫穷,超额利润分配给了谁?18.地价的影响因素:1 一般因素土地制度城市规划城市性质及宏观区位土地利用计划土地相关政策人口状况与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安定状况2 区域因素位置基础设施条件规划限制环境质量3 个别因素面积、位置、形状、进深比容积率、土地开发程度产权状况、使用年期19.地价的变动规律:1 地价呈整体上升趋势。
我国土地流转制度中的政治经济学问题作者:李有斌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4年第04期摘要土地政策对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土地流转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土地流转政治经济学土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保障,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的主要来源。
因此,土地政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土地的政治经济学问题谈到土地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首先应明确土地的所有制问题。
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占有、支配和使用土地的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人地关系及其人与人关系的法定结合方式。
土地所有制一般分为私有制和公有制。
土地所有制一般都处在发展与变革之中,其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与生产率,并使之得到永续利用,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大的方向。
土地要想具有经济效益,必须与人结合起来,不同土地的经济效益往往也是不同的。
而土地上人的分布,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常常是满足资源分配的帕累托效率的,即土地的边际产出率对劳动的边际产出率是处处相等的,这样才实现了最有效率的配置。
认清这些关于土地的基本政治经济学问题,有助于我们分析中国的土地流转制度。
二、我国土地流转制度的演进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土地制度的改革,中国的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397亿元,增至2008年的58002亿元,增幅超过40倍(注:资料来自国家统计局)。
可见,土地政策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政策。
农户并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只拥有土地的经营权。
从80年代中后期起,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推广,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也兴起开来。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即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