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三大史考名著共24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07 MB
- 文档页数:24
封面故事从《史记》二家注到考史二大家那些为二十四史做注的人得一部靳书,便是千秋大业;注得一部方书,免为万世安功。
”—请•张潮《幽f影》文I震江在古代著书立说被称为是“千古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写新书不易,注古书更难。
注古书是译注古人的思想与学说,使其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流传。
为古书作注,便于今人与后人研读,自然是一项功德无量的盛事。
注释古籍,起源于战国,当时学术初由官府流入民间,此前为官府专有的《诗》《书》《礼》《易》《春秋》等成为儒家诵习的教材,称之曰“经”。
这些经最初并没有多少高深的含义,到了儒家手里就给予种种哲理化的讲解,用文字写出来就叫“传”或“说”,流传至今的如《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礼记》以及《尚书大传》《韩诗外传》之类。
到了汉代,秦以前的许多典籍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不能完全读懂,有 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 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 的注解家。
裴驱:采自诸家,兼附己见受经传注疏之学的影响,对子部、史部中比较著名的书也先后有人作注 释。
作为史学名著,历代为《史记》作 注的人不少,最早的要算东汉末年桓帝时的延笃,他著有《史记音义》一卷,东汉有无名氏的《史记音隐》五卷。
魏公/《毛诗注疏》,清同治十年(1871 )重刻。
由汉代毛亨作传的《诗经》称为《毛诗》,唐代孔颖达又为 之作疏,S P《毛诗注疏》晋以后,随着《史记》传播范围的扩大,给《史记》作注释的人越来越多。
如东晋南朝时期的徐广、裴胭、邹诞生等。
到了唐代,注家蜂起。
许子儒、王元感、陈伯宣、徐坚、李镇、刘伯庄、窦群、裴安时、司马贞、张守节等人都曾为《史记M乍注。
但从汉到唐各家注释,到后来只有刘宋时期裴胭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这三家得以保存下来,其他各家都先后亡佚了。
这三家注释到了北宋时被合刻在一起,称为“三家注”。
“三家注”先后递补传承,相得益彰,从文字校订、注音释义、天文地理、名物典章等方面对《史记》作出诠释,几乎是无所不包,对后人深入研读《史记》,了解太史公意旨有很大的作用。
明代文学1、名词解释: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长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栏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三国志演义》考核内容:《三国演义》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一、《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
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艺术成就:一、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二、高超的叙事才能三、出色的战争描写1、《三国志演义》的语言特点是什么?历史演义体的语言1、名词解释“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既有史志文言的精华,又有讲史话本的通俗,半文半白,“易观易入",雅俗共赏。
2、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
叙述又长于简笔勾勒,简洁明快,富阳刚之气.3、语言开始注意个性化。
但在善用口语乃至方言方面,与《水浒传》、《金瓶梅》仍有一定差距.简答2、简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志演义》属于世代累积型小说,它的成型有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经过了史书记载、艺人讲唱和作家加工等三个阶段,是史书与讲史相结合、民间智慧结晶和作家艺术天才相结合的产物.论述3、简述《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
(二)塑造特征化性格的手法:1、出场定型。
人物一出场、一亮相,就对其性格给与概括性评论,为其性格定型,此后就不再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截至目前,已有许多经典之作成为世人共知的文学名著。
这些作品以其卓越的文学艺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1.《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创作的一部中国古代小说巨著。
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细腻描绘的人物形象,探讨了封建社会中家族沉浮、爱恨情仇的主题。
作品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一众人物形象展开,通过对他们的情感纠葛与社会风貌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王朝内外的动荡局势,批评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
《红楼梦》对人物的刻画尤为独特,通过细腻入微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生动真实的艺术魅力。
2.《西游记》《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以“四大天王”孙悟空为主人公的神魔小说。
这部作品在对明代社会作风的批评和反思中,融入了丰富的神话与民间传说,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与博大。
小说中四大天王周游四方,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取经取回真经的故事情节,以及对个体成长、亲情友情和人性善恶的思考,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3.《水浒传》《水浒传》是元代作家施耐庵的巨著,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该书以“梁山泊”一百零八将的起义故事为主线,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塑造和品质的表现,展现了社会底层劳动民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作品以其热血沸腾的情节和英雄人物的塑造,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4.《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之一。
书中以对话的方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思想与教育观念,内容涵盖人伦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
《论语》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而且对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5.《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古代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它是中国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包括了各个时代的民歌和宫廷雅乐。
《诗经》以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传达了古代人们对自然景物、人际关系和社会风貌的感受。
整理后的复习资料填空吴伟业“梅村体”,王士祯“神韵派”。
清初词坛号称“三大家”:“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领袖朱彝尊,独树一帜的纳兰性德。
清代小说: 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英雄传奇《水浒后传》才学小说《镜花缘》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不朽巨著《红楼梦》清初诗歌:前期诗人: 分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
遗民诗人保持气节,关注现实;入仕诗人出处尴尬,多表现伤感情怀;后期诗人: 多重形式技巧,喜立派别门户,与现政权和谐相处。
主要有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等。
以王士祯影响最大。
清初遗民诗人:顾炎武;屈大均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而以其最为杰出。
清初入仕诗人:钱谦益: 清初宗宋派领袖。
吴伟业: 清初尊唐派领袖后期诗人:王士禛:“神韵说”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童心说”的提出,对晚明文坛的启蒙;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倡导“性灵说”,矫正前后七子复古活动中一些模拟蹈袭的弊病;明初文言小说:瞿佑《剪灯新话》《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金瓶梅》的文学史地位(世情小说)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第一部以写实为基调的长篇小说;第一部正面描写家庭与社会的长篇小说;第一部聚焦于女性的长篇小说《金瓶梅词话》,又称“词话本”,是今见最早刊本。
清中叶诗歌清中叶政治高压、文化专制、汉学兴盛。
诗歌向着拟古、形式方向发展。
出现了尊唐的“格调派”、宗宋的“肌理派”,继承晚明主情的“性灵派”。
(一)沈德潜及其“格调说”(二)翁方纲及其“肌理说”(三)袁枚及其“性灵说”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桃花扇》要记诗词“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桃花扇·先声》)“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桃花扇小引》)清初散文可分两类:1、“学人之文”: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主要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空疏,强调文章经世致用社会功能,以议论文见长。
【关键字】资料1、孟森:明清史讲义2、吴晗:胡惟庸党案考3、黄彰健:律例辨疑大明律直解及明律集解所附三书所载明律之比较研究4、王世华:朱元璋惩贪“剥皮实草”质疑5、罗元信:也谈“剥皮实草”的真实性6、黄彰健:论明史所记四辅官事7、王毓铨:明朝的配户当差制8、王毓铨:明代的军户明代配户当差制之一例9、何炳棣:明清土地数字的性质10、梁方仲:一条鞭法11、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12、王钟翰:关于满族形成中的几个问题13、郭润涛:帝国终结时期的官僚政治体制与运作系统(清)14、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15、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16、陈春声:清代经济运作的两个特点17、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18、余英时:清代思想史的一种解释19、Faure, David. Emperor and Ancestor第二部分:选读1、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2、南炳文、汤纲.《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戴逸:《简明清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4、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5、李治亭:《清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6、杜婉言、方志远:《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7、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8、王其榘:《明代内阁制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9、李龙潜:《明清经济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10、王毓铨:《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
11、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2、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3、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
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是哪三部作品?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林小静“清代三大史学名著”准确说来是乾嘉时期三大史学名著,它们分别是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这一说法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一些学者鉴于三本书在当时的史学地位和影响,因而将此三书并列为乾嘉时期三大史学名著。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成就更为突出,影响也远远超过了其他二书。
赵翼与袁枚、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他不仅在清代诗坛地位不同凡响,而且史学上也有很多成就,他的代表作《廿二史札记》对二十四部正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对每部史书的成书经过、取材、体例、内容正误都进行了考核,运用比较研究和归纳研究的方法,对二十四史进行互相比较,评判各自得失。
赵翼与另两本史学名著重考据不同,赵翼深受顾炎武的影响,他的《廿二史札记》以经世致用为任。
他在书里大量列举历代封建王朝的各种“痼疾”,并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有学者粗略计算涉此的条目就有152条之多。
但是,赵翼的经世致用的治史方法与顾炎武又有不同,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是为了反清复明,赵翼则是颂清,这主要与清初大兴文字狱有关。
《廿二史札记》的经世观念也受到时人的推崇,就连钱大昕也曾称赞它是“有体有用之学,可坐而言,可起而行。
”相比之下,王鸣盛与钱大昕二人仅限于对史籍的考证。
大家都知道,乾嘉时期考据之风最为盛行,涌现出了一大批以考据闻名的学者,钱大昕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其所著《廿二史考异》便是史学考据的典型。
曾有人评价称:“乾嘉诸儒以东原(戴震)、竹汀为巨擘,一精于经,一精于史。
”钱大昕考据范围十分广泛,涵盖历史、天文、地理诸方面,他的考证之法主要有三:一、以历代正野史为参考;二、通过运用比较、排比的手法,考证更为真实的历史;三、细分的专题研究考证。
钱大昕对于钱大昕的考据之学,后世也评价不一,有认为他只囿于考据,而没有进行系统明晰的分析;也有一种看法是钱氏的考证并非为考证而考证,而是通过“拾遗规过”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即钱氏的考据,不仅纠其谬,也发其微、揭其隐。
清代史学考据三大名著之一:廿二史札记2【清】赵翼撰卷四后汉书後漢書編次訂正光武紀開首即稱「光武」,至即位後稱「帝」。
此仿班書高祖紀,初稱「高祖」,繼稱「沛公」,稱「漢王」,即位稱「帝」之例也。
惟光武曾封蕭王,此紀乃省卻稱蕭王一節,稍不同耳。
列傳例皆稱名,獨光武兄縯,則書其字伯升。
此亦本班書王莽傳內,已稱伯升故也。
至其編次卷帙,如循吏、酷吏、宦者、儒林、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外戚等傳,既各以類相從矣,其他列傳自應以時代之先後分別編次。
乃范書又有不拘時代而各就其人之生平以類相從者。
此亦本之史記,如:老子與韓非同傳;屈原與賈誼同傳;魯仲連與鄒陽同傳。
但以類相從,不拘時代。
漢書:黃霸為丞相,朱邑為大司農,而皆入循吏傳,以其長於治郡也;夏侯勝治尚書,京房治易,宜入儒林傳,而另為列傳,與眭弘等同卷,以其皆精於占驗也;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或國初人,或中葉末造人,而列為一卷,以其皆利口也。
後漢書亦仿此例。
如:卓茂本在雲臺圖像內(明帝永平中,追感光武功臣,乃圖畫二十八將於南宮雲臺),乃與魯恭、魏霸、劉寬等同卷,以其皆以治行著也;郭伋、杜詩、孔奮、張堪、廉范皆國初人,王堂、蘇章皆安帝時人,羊續、賈琮、陸康皆桓靈時人,而同為一卷,亦以其治行卓著也;張純國初人,鄭康成漢末人,而亦同卷,以其深於經學也;張宗、法雄國初人,度尚、楊璇漢末人,而亦同卷,以其皆為郡守,能討賊也;王充國初人,王符、仲長統漢末人,而亦同卷,以其皆著書,恬於榮利也;鄧彪、張禹、徐防、胡廣等同卷,以其皆和光取容(與世無爭,討好他人以求容身),人品相似也;袁安、張輔、韓陵、周榮、郭躬、陳寵等同卷,以其皆明於法律,決獄平允也;班超、梁慬同卷,以其立功絕域也;楊終、李法、翟酺、應奉同卷,以其文學也;杜根、劉陶、李雲同卷,以其皆仗節能直諫也;樊宏、樊謙、樊準、陰識、陰興、陰就同卷,以其皆外戚而有功績可紀,故不入外戚而仍列一卷也;蘇竟、楊厚、郎顗、襄楷同卷,以其皆明於天文,能以之規切時政也;周燮、黃憲、徐稚、姜肱、申屠蟠同卷,以其皆高士也。
清朝史推荐<1>.《洪业—清朝开国史》作者:[美]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一书匠心独具,把中国历史上王朝循环中的一环——明清嬗代过程作为运思课题。
魏斐德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国防诸方面的宏大背景之中,对一个帝国如何最终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另一个帝国又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强盛的过程作了总体的解剖与透视。
他使人看到,中华帝国的体制与秩序中天然包含着走向衰微的因素,而王朝更代则构成了重建秩序的机制与途径;满族入主,在此被视为一种重建秩序的特殊动因。
<2>.《清史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
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1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3>.《明夷待访录》作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成书于公元1663年,“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其爻辞有日:“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人攸往,主人有言。
”所谓“明夷”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
“待访”,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
《明夷待访录》文字的特点是,他对于封建的现状,批判很尖锐,而且是披着夏、商、周三代外衣的理想,托古改制,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
<4>.《天下郡国利病书》作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
作者十分重视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重要,所以书中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以及有关农民起义和其他社会动乱等方面资料,无不详细摘录。
所以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此书为"政治地理学"。
<5>.《.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志异》,清代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
三大传奇:. 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的《浣沙记》、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的《鸣凤记》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
明代四大奇书:、《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
《今古奇观》:至明末,有署“姑苏抱瓮老人”者,见“三言”与“二拍”共200种,“卷秩浩繁,观览难周”(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故从中选取40种成《今古奇观》。
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
三言二拍: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作者为明代冯梦龙。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作者凌蒙初。
“书非借不能读也”出自清·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二《黄生借书说》。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出自明:“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八股文:八股文有一套相对固定的写作格式,其题目取自《四书》《五经》。
题出《四书》,则文章论述的内容要根据宋儒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书而展开,不能随意发挥。
每篇开始以两句点破题意,称为“破题”,然后承接破题而进行阐发,称为“承题”。
接着转入“起讲”,即开始议论,后再为“入手”,意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部分。
末尾又有数十字或百余字的总结性文字,称作大结。
自起股至束股,每股都有两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所以成为八股文。
它在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而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同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造成萎靡不振的创作风气。
对当时的文人实则是一种政治高压下的思想奴化和禁锢。
“清真雅正”。
清顺通畅。
辞赋大师潘承祥先生评价道:“桐城古文运”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
【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赵翼的二十首诗作,值得品读!赵翼(1727年—1814年),字云崧,号瓯北,别号三半老人。
常州府阳湖县(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清中期史学家、诗人、文学家。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举。
乾隆十九年,考授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
乾隆二十六年中探花,赐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
历任广西镇安知府、广东广州知府等职,官至贵州贵西兵备道。
后辞官,主讲于安定书院。
嘉庆十五年(1810年)赴鹿鸣宴,赏三品顶戴。
嘉庆十九年逝世,享年八十八岁。
赵翼长于史学,考据精赅,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论诗主“独创”,反摹拟。
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赵翼一生著作宏富,传世者共七种172卷:《廿二史札记》36卷、补遗1卷;《陔余丛考》43卷;《檐曝杂记》6卷、附1卷;《皇朝武功纪盛》4卷;《瓯北诗钞》17卷;《瓯北诗话》10卷、续2卷;《瓯北集》53卷。
除《皇朝武功纪盛》外,其他各书均有单行的校点本。
【再出古北口】紫塞秋风紧,凌寒踏晓霜。
潦余沙尽白,关外柳先黄。
饮马长城窟,呼鹰古战场。
平生登览兴,敢惜鬓毛苍。
【赠吴鉴南民部】痴绝吴民部,诗才迥不群。
官贫常数米,客到便论文。
似舅何无忌,为郎扬子云。
沈冥宁用叹,佳句已流闻。
【读书所见六首·其一】后人观古书,每随己境地。
譬如广场中,环看高台戏。
矮人在平地,举头仰而企。
危楼有凭槛,刘桢方平视。
做戏非有殊,看戏乃各异。
矮人看戏归,自谓见仔细;楼上人闻之,不觉笑喷鼻。
【杂题八首·其一】每夕见明月,我已与熟悉。
问月可识我?月谓不记忆。
茫茫此世界,众生奚啻亿?除是大英豪,或稍为目拭。
有如公等辈,未见露奇特。
若欲一一认,安得许眼力?神龙行空中,蝼蚁对之揖。
礼数虽则多,未必遂鉴及。
【论诗五首·其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八年级下册清朝,历史经常考的类型。
知识体系:一、中外友好交往与反抗外来侵略1、郑和下西洋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郑和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2、戚继光抗倭(民族英雄)明朝中期,戚继光率戚家军开赴台州,九战九捷,荡平了浙江的倭寇。
随后,进入福建、广东,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
3、郑成功收复台湾(民族英雄)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
郑成功率领将士先后收复赤嵌楼、台湾城,1662年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4、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抗击沙俄入侵:康熙帝于1685、1686年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
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二、明清文化1、建筑:明都北京与唐都长安: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明成祖时修建北京城。
城中心的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明长城与秦长城:秦始皇让蒙恬负责,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万里长城”。
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长城自秦始皇修建后,到明朝又大规模修筑,达到完善。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长6000多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2、科技巨著:《天工开物》:明末,科学家宋应星,书中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30个生产部门。
作者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古典小说的高峰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