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套电子完整版204页
- 格式:pptx
- 大小:7.23 MB
- 文档页数:211
计算机应用基础完整版•计算机概述与发展历程•计算机系统组成与功能•办公软件应用技巧目•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数据库系统概念及应用实例录•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领域•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应用目•总结与展望录计算机定义及特点定义计算机是一种能够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和处理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特点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自动化程度高、通用性强。
第一代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第三代计算机第四代计算机计算机发展历程晶体管时代,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提高、成本降低、可靠性增强。
集成电路时代,进一步提高了运算速度和可靠性,开始实现小型化。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计算机体积进一步缩小,性能大幅度提高,价格大幅下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电子管时代,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成本高、可靠性差。
未来趋势与挑战趋势计算机将朝着高性能、低功耗、智能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新型计算机也将逐渐崭露头角。
挑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安全、隐私保护、人工智能伦理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需要不断加强技术研究和法律法规建设来应对这些挑战。
负责执行计算机指令和处理数据,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中央处理器(CPU )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包括内存和外存,内存速度快但容量有限,外存速度慢但容量大。
用于将数据和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如键盘、鼠标、扫描仪等。
用于将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输出,如显示器、打印机等。
硬件系统组成03编程语言用于编写计算机程序,实现特定功能,如C 、Java 、Python 等。
01系统软件负责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提供基础服务,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02应用软件用于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满足用户需求,如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
软件系统分类及功能操作系统简介定义操作系统是一种系统软件,负责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提供用户界面,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基础完美版CONTENTS•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及其应用•办公软件及其应用•网络基础知识与Internet应用•计算机安全与维护•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0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电子管时代,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元件,体积大、功耗高、运算速度慢。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晶体管时代,采用晶体管作为基本元件,体积减小、功耗降低、运算速度提高。
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集成电路时代,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作为基本元件,体积进一步减小、功耗进一步降低、运算速度进一步提高。
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基本元件,体积更小、功耗更低、运算速度更快。
计算机的分类与应用领域分类根据处理对象的不同,计算机可分为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和混合计算机。
根据使用范围的不同,计算机可分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
应用领域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硬件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是计算机的物理基础。
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
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编译系统等,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
计算机结构包括冯·诺依曼结构和哈佛结构等。
冯·诺依曼结构将程序和数据存储在同一个存储器中,而哈佛结构将程序和数据分别存储在两个独立的存储器中。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与性能指标工作原理计算机采用二进制数制进行运算和存储,通过执行程序中的指令来完成各种任务。
性能指标包括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等。
其中运算速度可用MIPS(百万条指令/秒)或FLOPS(浮点运算次数/秒)来衡量;存储容量可用字节(Byte)来衡量,如KB、MB、GB 等。
操作系统及其应用02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与分类概念操作系统是一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以及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的集合。
《计算机应用基础》ppt课件完整版•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处理目•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录计算机基础知识0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电子管时代,体积庞大、功耗高、可靠性差。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晶体管时代,体积缩小、功耗降低、可靠性提高。
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集成电路时代,体积进一步缩小,功耗进一步降低,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计算机体积不断缩小,性能不断提高。
计算机的分类与应用领域分类根据运算速度、输入/输出能力、数据存储量等指标,计算机可分为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工作站等。
应用领域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
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是计算机的物理基础。
硬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
软件系统包括冯·诺依曼结构和哈佛结构等,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计算机结构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结构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与性能指标工作原理计算机采用二进制数制,通过执行程序中的指令来完成各种操作。
性能指标包括运算速度、存储容量、输入/输出速度等,是衡量计算机性能的重要标准。
Windows 操作系统02从Windows 1.0到Windows 10的演变过程,以及各版本的特点和革新。
发展历程市场地位核心组件Windows 操作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以及与其他操作系统的比较。
Windows 操作系统的核心组件,如内核、文件系统、用户界面等。
030201Windows 操作系统概述桌面与窗口管理文件与文件夹操作文件搜索与索引文件安全与权限Windows 基本操作与文件管理01020304如何设置桌面背景、排列图标、调整窗口大小和位置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套电子教案完整版教学目标:1.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3.学会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和互联网工具。
教学内容:1.计算机应用基础概念-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计算机的分类和应用领域。
2.计算机基础操作-计算机的开机与关机,进入和退出操作系统;-桌面的基本组成和操作;-文件和文件夹的创建、复制、剪切和粘贴等操作。
3. 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应用- Excel表格的创建、数据输入和公式计算;- Outlook邮件的发送和接收。
4.互联网工具的应用-引擎的使用技巧和策略;-电子邮件的创建、发送和接收;-在线购物和网上银行的基本操作;-社交媒体的使用和安全性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PPT和演示软件操作进行知识传授;2.互动交流: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和参与;3.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计算机和办公软件,巩固学生的操作技能;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思考和理解。
教学流程:1.理论讲授(40分钟)-介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分析计算机的分类和应用领域。
2.实践操作(60分钟)-演示计算机的开机和关机操作;-演示桌面的基本组成和操作;-引导学生创建、复制、剪切和粘贴文件和文件夹。
3. 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应用(120分钟)- 介绍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的作用和使用场景;- 分别演示Word、Excel、PowerPoint和Outlook的基本操作;-让学生跟随操作并进行练习。
4.互联网工具的应用(60分钟)-介绍常见的互联网工具的概念和功能;-分别演示引擎、电子邮件、在线购物和社交媒体的基本操作;-强调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5.综合实践(40分钟)-设计一个综合性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展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contents •应急预案概述•计算机安全威胁识别•应急响应组织与职责•应急响应流程•技术保障措施•人员培训与演练•总结与展望目录定义与目的定义目的通过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计算机安全事件,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安全,维护组织或个人的合法权益。
适用范围及对象适用范围适用对象当发生计算机安全事件时,如病毒攻击、黑客入侵、数据泄露等。
当计算机系统或网络出现异常行为或故障时,如系统崩溃、网络瘫痪等。
当收到来自可靠来源的安全警告或漏洞通报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进行防范和应对。
预案启动条件恶意软件网络攻击身份和访问管理威胁数据泄露和篡改常见安全威胁类型威胁来源分析外部来源01内部来源02供应链来源03威胁识别方法及工具安全审计和日志分析通过定期审计系统日志、网络流量等,发现异常行为和潜在威胁。
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IDS/IPS)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和主机活动,发现并阻止恶意攻击行为。
漏洞扫描和评估工具定期使用漏洞扫描器对系统和应用程序进行扫描,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并评估风险。
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SIEM)系统集中收集、分析和呈现来自各种安全设备和系统的安全事件信息,提供全面的威胁识别和响应能力。
应急响应领导小组负责决策、指挥和协调应急响应工作。
应急响应技术团队负责具体的技术支持和应急处置工作。
应急响应支持团队负责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如物资、资金等。
应急响应组织架构030201应急响应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全面领导应急响应工作,制定应急响应策略和方案。
应急响应技术团队负责人负责技术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指导技术团队进行应急处置。
应急响应支持团队负责人负责协调资源和支持,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他相关人员根据应急响应工作需要,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和任务。
各岗位职责与权限协调与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应急响应工作会议,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事件发现与报告监控与检测事件报告安全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对事件进行评估,确定事件性质、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