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建筑设计汇报--功能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3.98 MB
- 文档页数:38
《建筑设计原理2》课程作业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班级:14建筑1班姓名:***学号:**********指导老师:邹*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设计案例解析与启示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全称为所罗门·R ·古根海姆博物馆,是古根海姆美术馆群的总部。
该建筑是纽约著名的地标建筑,由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
① 基地环境布局与文脉分析建筑基地坐落在纽约市一条街道的拐角处,与其他任何建筑物都迥然不同,其圆形体块与对街湖岸相呼应。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1943年,美国冶炼业巨富所罗门•R •古根海为保存和陈列自己的美术藏品,委托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最终于1959年建造完成并开幕。
赖特作为美国建筑大师,对现代建筑影响巨大。
但他的建筑思想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与当时欧洲大陆的主流——现代主义设计崇尚“功能”至上的思想不同。
赖特的“有机建筑”打破了方盒子框架,利用建筑的空间、材料、结构诠释着建筑理念。
他的作品生动而富有诗意,但也不乏过份执迷于“信仰”的争议之作。
古根海姆博物馆便是其中之一,它大胆的形式就像一个巨大的白色“漩涡”融合着赖特的时间与空间。
② 建筑功能与流线分析作为博物馆建筑,参观线路和内部环境营造十分重要。
博物馆的基本参观功能也决定建筑内部需要流动性强、采光优良的空间。
此外,就空间分布而言,博物馆应具备藏品储物的空间、办公空间、接待间、休息室、交通等辅助空间。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分为两个大的功能区:办公区和展览区。
从大厅入口进入,向左是进入办公区,向右是展览区,而且整个展览区呈螺旋状,交通流线一目了然,所以其交通流线很明确,即一分为二。
③ 建筑空间组合分析建筑的外观只是内部功能空间的必然体现,内部空间才是建筑物的主体。
平面布局对空间划分至关重要。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平面根据功能划分成动态的不对称布局。
以入口轴线为界,左右分别布局一大一小两建筑主体。
前言首先,衷心感谢蒋晓风老师一学年的悉心指导!经过一个学期的《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学习,我运用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所学习到的知识,对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进行了分析。
本文将从建筑总体环境布局、功能与流线、造型艺术和空间特点四个角度,全方面地分析了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本文尝试通过理性的分析方法来分析这个非理性造型建筑,并在分析过程中思考与感悟,最终取得了收获。
目录前言一.建筑概况 (2)二.总体环境布局 (4)三.功能与流线 (6)(一)功能分区(二)交通流线(三)功能分区与交通流线分析图四.造型艺术 (9)(一)非线性外形(二)雕塑式建筑(三)钛金属装饰外表面五.空间特点 (13)(一)入口序列(二)中央大厅(三)空间组合方式分析(四)展厅空间分析(五)采光分析(六)广场与高塔——空间序列的终止六.感悟与收获 (19)一.建筑概况名称: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Bilbao,Spain)建筑类型:博览建筑设计师:弗兰克•盖里Frank O.Gehry地点:西班牙毕尔巴鄂建成时间:1997建筑规模:建筑占地面积24000m2展览空间面积11000m2建筑简介:古根海姆博物馆是古根海基金会旗下所有博物馆的总称,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私人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
其中,最著名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为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和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一落成就以独特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立刻博得举世瞩目,它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作。
古根海姆博物馆分成十九个展示厅,其中一间是全世界最大的展厅之一。
博物馆在建材方面使用玻璃、钢和石灰岩,部分表面使用钛金属,不同功能采用相应不同的材料,这与该市长久以来的造船工业传统遥相呼应。
这个作品中表达的那种西班牙文化和既激扬又沉静的诗意,不仅倾倒了全世界的万千民众,也折服了无数对盖里满怀偏见的建筑师。
公共建筑-博物馆设计指导书一、概述博物馆属于博览建筑类型,除博物馆外,还包括各类、各式展览馆以及其他规模大小不等的陈列馆展览中心等,其设计方法大同小异。
博物馆是“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质见证进行搜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的机构,因此它具有采集保管、调查研究、普及教育三大基本职能。
以下将着重阐述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中可能会遇到的有关设计问题。
博物馆建筑按规模可分:大型馆 (面积大于10000m2)、中型馆 (面积4000—10000 m2)、小型馆 (面积小于4000 m2)。
二、博物馆的功能组成及功能分析1、博物馆功能组成博物馆建筑最基本的组成有展览陈列区、观众服务区、藏品保管区、文保技术区、行政管理区、学术研究区、设备后勤区七大部分 (图2)。
这七部分功能区又各自包含着相应的房间组成 (图1),根据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博物馆,其功能组成还会有增减-如特大型博物馆,还有图书资料区、安全保卫区、对外服务区等。
而小的博物馆功能组成可能只有二、三个区。
图1博物馆的功能组成2、博物馆的功能分析在上述博物馆七个功能区中,展览陈列是核心部分,并与观众服务设施部分构成对外开放部分;而藏品陈列区、技术用房、学术研究用房、行政设备辅助用房构成了内部作业部分并服务于对外开放部分。
在图2中,图形大小示意各用房面积的差别,线条的粗细表示它们相互间关系密切的程度。
根据这七个功能分区,我们应注意到在方案构思过程中,应尽量使粗线连接的功能区相对要靠近些,以避免流线过长。
做到对上述博物馆大的功能分析的理解不是太困难,问题是把博物馆所有房间的功能关系搞清楚并不是太容易。
为此,需要特别对博物馆的出入口布置及其相互关系做出分析,从图3博物馆的出入口关系中可以看出下列几个问题:图2博物馆的功能分区分析(1)博物馆建筑对外出入口至少应包含:观众出入口、管理人员出入口、藏品出入口、后勤辅助出人口。
根据博物馆的性质和规模,这些出入口有的可以合并 (如小型博物馆可将管理人员和藏品出入口合二为一);有的甚至因为没有某种功能部分而取消这部分的出入口(如某些小型专博物馆没有设备用房,也就无需考虑后勤的出入口)。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结课论文专业班级: . 姓名: .学号: . 指导老师:日期: .目录摘要 (2)一、博物馆简介 (2)二、博物馆的发展 (2)三、外立面分析 (2)四、博物馆建筑造型设计 (2)五、功能分析 (3)六、室外分析 (3)七、室内分析 (4)八、广场与建筑的空间关系 (4)河南博物馆建筑设计分析关键字:河南博物馆发展造型设计功能室外室内摘要:河南博物馆是河南省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级的公益性大型文化设施。
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其建筑的形式气势雄浑,还有它外形独特的“金字塔”都为博物馆增添了太多的亮点。
这么多年的发展,让河南博物馆拥有了众多的珍贵物品能让世界更了解河南博大精深的文化。
不论是它的外观设计还是它的功能和室内外设计,都体现出它独一无二的简洁的风格。
一、博物馆的简介河南博物院坐落于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占地156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展馆面积1万余平方米,馆藏文物14万件。
院区整体布局结构严谨,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中央为主展馆,建筑形式气势雄浑,充分体现出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特色。
院区内环境幽雅,展厅内陈列精致,设有大型基本陈列“中原古代文明之光”,“河南古代玉器”、“楚国青铜艺术馆”、“明清珍宝馆”等若干专题陈列,共展出各类珍贵文物5000余件。
作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是了解河南、感知河南的文化殿堂。
二、博物馆的发展河南博物院是现代化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坐落在河南省会郑州市环境幽雅的农业路中段,占地面积156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是我省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级的公益性大型文化设施。
它的前身是1927年在开封创建的河南博物馆,在70年的发展过程中,她曾先后易名民族博物馆、省立博物馆等,并于1961年由开封迁至郑州。
1997年7月,河南省博物馆与中原石刻艺术馆合并,更名为河南博物院。
三、外立面分析中高两低以弧形方式将建筑平面对称铺开,以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登封元代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整体建筑共有九座,采取中国传统建筑中心对称布局,有九鼎定中原的寓意。
万方数据综合论述河南建材2009年第6期………….………………..……………都是I司样大小的面积和同等的角度。
川”2)近代建筑师柯布西耶也强调:“原始的形体是美的体形.因为它能使我们清晰地辨认晒。
”3)之所以容易辨认,就是指这屿几何形状本身简单,明确、肯定、各个要素之间具有严格的制约关系l”。
或许,这就是叭聿铭喜欢用儿何网形做设计的初衷吧。
2空间序列组合的艺术性平面布局上对传统园林的借鉴,直接导致守间的序列组合也与传统园林相近。
新馆内部空间的布局采用了传统园林中常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实际卜.就是用窄间大小的对比手法。
这种手法是苏州传统园林最为常她的形式。
在通往}体卒间的前部.有意识的安排·个极小或极低的宅间。
通过这种夺间时,人的视线被极度压缩:但走到高大的主体空间时。
豁然开朗,从f『li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振奋。
比如.从fj厅在进入展区时.要经过一条狭长的走道。
走到尽头.便是·个较歼敞的公共卒间连接着Illi侧的展厅,再往甲.走,穿过狭窄的通道。
又可见一较大空『HJ的展Ix.(如图1)。
形状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如中间高p11周低的展厅李间,一般给人以向心、内聚的感觉。
而八边形的展厅形成环状卒间。
给人一种向导感。
诱导人们沿着空间轴线的方向前进’设计师在空间的中心位置放置了一个展品。
更加加强了这种感觉。
此外.这种简约的设计风格保证r空间应用的效率,橱窗的设汁保证了观众的最佳观赏角度。
橱窗设汁的尺度与展晶体积的关系保证了展品的地佗。
展爪作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展示设汁不能仅仅限1:有限空间的追求。
空间内各部分的比例尺度与我们足密切相关的。
尺寸与人体尺度之间有恰当的配合将是最基本的要求,满足了这个要求。
人们才能感觉到展示窄间的舒适。
新馆空间设计的艺术性使得观众存参观的过程中增加了艺术性的感受。
3结语苏州博物馆新馆内部空间的设计同时也,、显了交流性和艺术性。
交流性旨在观众与展品之问搭起一庵桥梁,使得观众能够以最佳角度、必要时全方位地对展出进行)【!ll摩。
前言首先,衷心感谢蒋晓风老师一学年的悉心指导!经过一个学期的《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学习,我运用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所学习到的知识,对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进行了分析。
本文将从建筑总体环境布局、功能与流线、造型艺术和空间特点四个角度,全方面地分析了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本文尝试通过理性的分析方法来分析这个非理性造型建筑,并在分析过程中思考与感悟,最终取得了收获。
目录前言一.建筑概况 (2)二.总体环境布局 (4)三.功能与流线 (6)(一)功能分区(二)交通流线(三)功能分区与交通流线分析图四.造型艺术 (9)(一)非线性外形(二)雕塑式建筑(三)钛金属装饰外表面五.空间特点 (13)(一)入口序列(二)中央大厅(三)空间组合方式分析(四)展厅空间分析(五)采光分析(六)广场与高塔——空间序列的终止六.感悟与收获 (19)一.建筑概况名称: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Bilbao,Spain)建筑类型:博览建筑设计师:弗兰克•盖里Frank O.Gehry地点:西班牙毕尔巴鄂建成时间:1997建筑规模:建筑占地面积24000m2展览空间面积11000m2建筑简介:古根海姆博物馆是古根海基金会旗下所有博物馆的总称,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私人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
其中,最著名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为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和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一落成就以独特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立刻博得举世瞩目,它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作。
古根海姆博物馆分成十九个展示厅,其中一间是全世界最大的展厅之一。
博物馆在建材方面使用玻璃、钢和石灰岩,部分表面使用钛金属,不同功能采用相应不同的材料,这与该市长久以来的造船工业传统遥相呼应。
这个作品中表达的那种西班牙文化和既激扬又沉静的诗意,不仅倾倒了全世界的万千民众,也折服了无数对盖里满怀偏见的建筑师。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建筑设计摘要:文物保管区是博物馆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库房建筑设计是博物馆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对文物库房的作用、功能、空间、构造、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阐述,全面介绍了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的建筑设计宗旨及具体实现。
通过全面剖析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的建筑设计,对文物库房的空间布局、文物藏品运输的交通流线、文物库房中设备设施及多功能相结合等各个方面在设计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文物藏品文物库房空间布局交通流线设备设施多项功能结合文物保管区(文物库房)是博物馆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库房建筑设计是博物馆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物库房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持续性将影响到博物馆文物的收藏、维护、展出等多个方面。
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级的大型综合博物馆,其收藏文物将涵盖我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乎全部的领域,这些因素决定了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库房特性必将是容量大、功能强、科技含量高,对于设计人员不但要求有较强的建筑设计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有宽泛的知识、较强的整体控制以及统一协调等多方面能力。
本文将根据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库房的设计经验,并以其为例,对文物库房的作用、功能、空间、构造、设备等多方面因素进行阐述。
1. 文物库房是博物馆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1.1. 博物馆、文物定义及与文物库房相互关系“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
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
” ----《博物馆协会章程》中对于博物馆的定义。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不可再生性。
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它是反映人类历史发展各阶段文化、艺术、科学、社会形态等各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展开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藏品的数量及质量直接关系博物馆的地位及各项业务工作的展开。
暖121班松柏2104081211131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建论分析一、国博新馆——建筑体基本情况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西门面向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布局,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
中国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总用地面积相当于近10个足球场的大小。
建筑高度42.5米,地下2层,地上5层。
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新馆已于2011年3月1日竣工。
经过2004年10家优秀的著名设计公司的竞标,最后由,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gmp) 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赢得了项目的设计委托。
设计师最初的设计理念是拆除现存博物馆中央大厅部分,以黄铜板作为外饰面的“漂浮屋顶”覆盖于原中央大厅被拆除后产生的巨大空间——当时称之为“博物馆广场”的上方,将旧建筑和扩建部分连为一体。
博物馆的主演展览空间位于巨大的屋面之下、博物馆广场之上,享有眺望北京城内各名胜景观的美好视野。
设计小组对老馆和紫禁城进行了多次仔细的参观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创作的灵感。
通过与馆方以及中方专家的合作对话,反复论证,方案几易其稿,最终确定了设计目标—扩建部分应与保留建筑协调一致,与此同时新旧建筑形象一目了然,从而展现建筑本身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演变。
原有建筑南翼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北翼是中国革命博物馆,两座博物馆建筑在功能布局上被一分为二,泾渭分明。
改扩建工程的目的为通过一个置于中央的空间元素将两个功能区合二为一,促成一个宏伟庄严的综合体—中国国家博物馆。
设计对老馆最大程度地保留体现出了国家博物馆对待历史的基本态度,新馆的建筑设计没有采用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简单复制,而是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哲学出发,力图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中国建筑。
在文化方面中国国家博物馆已经走过百年的光辉历程。
百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已发展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旗舰。
博物馆是联系历史、现代和未来的场所并以此为设计理念来构思方案博物馆往往是一个涵盖了多个部分的综合体。
如何将各个部分有效地布局,是博物馆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从基地中各功能区入口布局和馆内功能分区两方面加以探讨,将博物馆的布局方式分为嵌入式、并联式、独立式。
并分析了各种布局方式的长处与不足。
近年来,国内外的博物馆类建筑如雨后春笋,迅速增长起来。
博物馆类建筑是具有很强标志性的建筑,大到一个国家的象征,小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地标,它或者广纳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物华天宝,或者吸纳一个专业领域的文化精髓。
而承载它的建筑,也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载体,往往蕴藏了深刻的内涵,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
博物馆往往涵盖了展区、办公区、库藏区、接待休闲等部分,如何将各个部分有效地布局,使各功能区外部有良好的出入口位置,内部有合理的交通组织联系,是博物馆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
由于投资规模、建筑面积、基地面积及基地覆盖率等因素的限制,中小型博物馆在这方面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以中型博物馆为例(建筑面积在4000m2至10000m2之间),从基地中各功能区入口位置布局和馆内功能分区的组织方式两方面探讨博物馆功能分区。
博物馆各功能区出入口位置的设计由于功能上的要求和交通疏散的必需,中型博物馆需要设置的出入口往往较多,如:展馆主入口、展馆次出入口、办公人员出入口、临时展厅独立出入口、会议报告厅独立出入口等。
而制约基地中各功能区入口位置布局的决定因素也较多:基地周围主次干道的位置、基地周边环境条件、基地尺寸及基地内条件、建筑的朝向等等不一而足。
一般来讲,博物馆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通常情况下,其主立面及主入口应首选面对基地附近主干道。
这种情况也适用于大型博物馆,如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
对于道路噪音的影响,多采用退红线、植树木或建筑构造上的减噪措施来降低。
考虑到博物馆经营和展品的更新展出问题,中型博物馆多设有具有独立出入口的临时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