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

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

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
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

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

一、通过眼、耳等获得信息

1、眼球的结构:眼球壁、晶状体、玻璃体等结构组成。

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内部结构。

眼球壁脉络膜:不透光,(暗箱),给视网膜提供营养。

视网膜:含感光细胞,感受光的刺激。

晶状体:透明,有弹性,能折射光线。

玻璃体:由透明胶状物质构成,支撑眼球壁。

2、视觉的形成:(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形成物象)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光的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入脑,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形成视觉。

成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凸度过大,物象落在视网膜前方。3、近视矫正:配戴凹透镜(近视镜)

预防:坚持认真做眼保健操;端正读写姿势,眼与书本距离33厘米左右;

看书一小时后,远眺几分钟;不在强光下或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不要

躺、卧、走路时看书或在摇晃的车船上看书。

4、远视成因: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凸度过小,物象落在视网膜后方。

矫正:配戴凸透镜(老花镜)

外耳耳郭:收集声波

外耳道:传送声波

鼓膜:产生振动

5、耳的结构中耳听小骨:传导并放大振动

鼓室:通过咽鼓管与咽相通,调节鼓室内外气压平衡,保护

鼓膜,维持听觉正常。

耳蜗:含对声波敏感的细胞

内耳前庭: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化和直线运动时速度变化的刺激

半规管:感受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刺激

6、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被耳郭收集后,经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振动。振动波传到听小骨,听小骨能将来自鼓膜的振动放大并传到内耳,刺激内耳耳蜗内的听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入脑,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形成听觉。

二、神经系统传递信息脑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

1、神经系统的组成:脑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

2、功能:调节人体各种生命活动

细胞体

组成

(神经细胞)突起

3、基本单位:神经元

功能: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导冲动

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1、概念: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冲动

传入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入神经中枢

2、结构基础神经中枢:接收信号,产生神经冲动

——反射弧传出神经:将来自神经中枢的冲动传到效应器

效应器:接受来自神经中枢的冲动,做出反应

非条件反射:先天性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较低级,不会消退。

3、类型:

条件反射:后天性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可以消退。

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半球表层叫大脑皮层,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

4、脑人体的“总指挥部”,含有感觉、运动、语言等神经中枢。

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具有调节人体基本活动的中枢。

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5、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在时间上把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反射的刺激多次结合。

后天形成,可以消退。

6、条件反射的意义:使人和高等动物的行为具有预见性,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

7、以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为例,说明反射是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参看课本77页图4-8.

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_初中信息技术教案_模板

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_初中信息技术教案_模板 主题: 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什么是信息;2、了解如何描述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3、知道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4、了解信息高速公路;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的各种心态及其本质含义。教学方法: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2、电脑动画课件教学。教学准备:1、电教室内利用电脑播放自制的教学课件。2、课前打开电脑。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什么是信息?你知道吗?(学生回答)简单地说,信息就是指对人么有用的数据、消息。(有用,即有价值。信息具有价值)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举例启发后,请学生自己举例)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周围世界,就会发现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十字路口的信号灯…… 教室里的板书,挂图…… 图书馆里的书报…… 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大自然也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可用幻灯片展示以上图片]二、新课教学解释:一、信息通常是指数据、消息中所含的意义。科学角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一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资料和数据,如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二是经过科学采集、存储、复制、分类、检测、查找等处理后的信息产品的集合。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存在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它必须借助某种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这些符号通常人们用数据来记录它。二、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利用电脑动态展示以下三种重要的信息技术]1、信息的获取人脑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和感觉器观获得的;电脑中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诸如键盘、鼠标、语音识别等电脑输入设备,扫描仪、传感器等电子感测装置来获取。2、信息的传递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挥效益。烽火狼烟、飞马传书、信鸽远飞—>报纸、电报、电话、广播—>微波、光缆、卫星、计算机网络3、信息的处理信息处理是指将信息缩小、放大、分类、编辑、分析、计算,加工成某种要求的数据形式,如绘制图形、打印报表等。电子计算机是信息处理机。三、信息社会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当今信息同物质、能源一样重要,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之一,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甚至人们把今天的社会称为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以信息生产为中心,促进政治和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信息社会将会给每个人带来机遇和挑战。 四、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以光导纤维(也叫光缆)为干线,集电脑、电视、电话为一体,以各种图、文、声、像等信息为‘货物’,覆盖面广(遍布全球)的高速传输的信息网。[利用电脑展示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全课总结1、什么是信息?2、信息技术包括哪些重要的技术?3、为什么有人称现代社会为信息社会呢?4、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教后记] 第一课认识计算机(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认识计算机的组成。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计算机是由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知道计算机各个部分的名称及主要用途,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 大约有以下几种: [1]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多用于战事紧急。 [2]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3]羽书:用于征调军队。 [4]信鸽传书[所说的飞鸽传书] .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 [5]快马传书。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6]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 [7]急脚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8] 烽火/狼烟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传递方式。 [9]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 [10].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狼烟。我国春秋时期,就有用火光烽烟传递军事警报的记载。秦始皇以后,在万里长城上每隔十里即筑一烽火台,用干燥的狼粪做燃料,点燃之后,火光烟雾腾空,可把紧急警报传到很远的地方。古诗“平沙落日大漠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之句,正是这种原始信息传递法应用的真实写照。这种传播媒介在古代社会商人们的经商活动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时期,都有夜行的商队、马帮“举火为号”的记载。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

【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练习资料

一、单选题 1、对于离散空间最佳的内插方法 是: A.整体内插法 B.局部内插法 C.移动拟合法 D.邻近元法 2、下列能进行地图数字化的设备 是: A.打印机 B.手扶跟踪数字化仪 C.主 机 D.硬盘 3、有关数据处理的叙述错误的 是: A.数据处理是实现空间数据有序化的必要过程 B.数据处理是检验数据质量的关键环节 C.数据处理是实现数据共享的关键步骤 D.数据处理是对地图数字化前的预处理 4、邻近元法 是: A.离散空间数据内插的方法 B.连续空间内插的方法 C.生成DEM的一种方法 D.生成DTM的一种方法 5、一般用于模拟大范围内变化的内插技术是: A.邻近元法 B.整体拟合技术 C.局部拟合技术 D.移动拟合法 6、在地理数据采集中,手工方式主要是用于录入: A.属性数据 B.地图数据 C.影象数 据 D.DTM数据

7、要保证GIS中数据的现势性必须实时进行: A.数据编辑 B.数据变换 C.数据更 新 D.数据匹配 8、下列属于地图投影变换方法的 是: A.正解变换 B.平移变换 C.空间变 换 D.旋转变换 9、以信息损失为代价换取空间数据容量的压缩方法是: A.压缩软件 B.消冗处理 C.特征点筛选 法 D.压缩编码技术 10、表达现实世界空间变化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 空间位置、专题特征、时间 B. 空间位置、专题特征、属性 C. 空间特点、变化趋势、属性 D. 空间特点、变化趋势、时间 11、以下哪种不属于数据采集的方式: A. 手工方式 B.扫描方式 C.投影方 式 D.数据通讯方式 12、以下不属于地图投影变换方法的是: A. 正解变换 B.平移变换 C.数值变 换 D.反解变换 13、以下不属于按照空间数据元数据描述对象分类的是: A. 实体元数据 B.属性元数据 C.数据层元数据 D. 应用层元数据 14、以下按照空间数据元数据的作用分类的是: A. 实体元数据 B.属性元数据 C. 说明元数据 D. 分类元数据 15、以下不属于遥感数据误差的是: A. 数字化误差 B.数据预处理误差 C. 数据转换误差 D. 人工判读误差

信息传递的方式

现代社会信息传递有哪些方式 和以前信息传递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一、古代 1.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 2.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 3.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 4.以灯光,火光,如孔明灯.烽火台等 5.还有其他记号,摆设等,如诱敌的记号 二、现代 1.有线通讯传输,如电话,传真,电报,电视等 2.无线通讯传输,如对讲机,移动电话,收音机 3.数字通讯传输,如连网的电脑,数字电视 4.纸张通讯传输,如书信,报纸等 三、预测 从人类的传播历史来说,人类传播信息方式的演变呈现这样一个脉络:视觉文化、听觉文化(直观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读的精神”)——新的视与听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在将来的某一天,图像信息会占据主流,文学也会退到一种极其边缘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能听能看甚至能触能闻的多媒体艺术。但是,文字是不会像有些人预测的那样,被图像完全取代的,因

为文字是积累知识的主要手段,是人类获得抽象思维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人类传播不能缺少的传播媒介。 四、方式 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电话、电报传真、手机短信、电视、网络等等。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很少且慢,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如烽火、书信(一般是找人捎带)、也有信鸽传书,只有官府的文书有专人快马传递。 古人传递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 在远古时候,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社会末期。 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 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 隋唐邮传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的数量的增多。 我国元朝时期,邮驿又有了很大发展。 清代邮驿制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邮”和“驿”的合并。 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就逐渐被淘汰了。 五、状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音频素材的获取与加工》教学设计

《音频素材的获取与加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的地位 《音频素材的获取与加工》是2007年山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必修)第2节第一课时,音频素材的获取与加工,在教材中主要处理和调整音频信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多媒体技术,大家观看的《狮子王》动画片,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了一个深刻的感受,通过本节课的“windows调音台”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初步按照自己的意愿制作多媒体音频素材。 (二)本节的作用 《音频素材的获取与加工》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知识点,既能提高学生音频信息的处理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都接触过windows自带的录音机,及音量的控制,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生的能力,学生对于音频信息的加工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学习积极性高。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了解windows的“调音台”及打开方法。 2、学会设置“调音台”的属性。 3、能够使用“录音机”程序录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音频的播放、采集。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任务,在实践探索活动中体验成功,品尝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愉快的学习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及处理思路

教学重点: 1、设置Windows“调音台”。 2、使用“录音机”程序录音。 教学难点: 使用“录音机”程序编辑出优美的声音。 五、教学策略: (一)教法:创设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以学生体验音频的相关设置为主,采用讲授法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教与学活动。 (二)学法:自主——探究式学习,同伴互助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相关知识,采取开放式的互助及探究学习,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广阔的空间。 (三)教学环境:多媒体机房,演示系统,相应的教学课件。

我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

我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 【以物示意】根据古书记载和文物考古推断,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大概是采取以物示意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我国省境有些少数民族中个别部落60多年前尚停留在原始社会阶段,他们有着原始的通信方法:在景颇族中,人们把辣椒送给朋友,表示自己遇到了很大麻烦。 【结绳记事】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其结绳方法,据古书记载为:“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之多少,随物众寡”(《易九家言》),即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所涉数量的不同结系出不同的绳结。民族学资料表明,近现代有些少数民族仍在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客观活动。 【击鼓传令】用声音来传递信息,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了。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的记载,最早有组织的通信活动就是通过击鼓,用声音来传报边境的军情。在甲骨文记载的殷商盘庚年代边戍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中,有“来鼓”二字,表达的就是“击鼓传令”的意思。据考证,殷商时代强大的敌人多在西方和北方,在边境上商王不仅派重兵把守,还设置用铜做成的直径达2~3米的大鼓,将其置于高高的架子上,旁有兵丁守候。一旦出现敌情,守鼓兵丁立即敲击大鼓,通过鼓点的间隔节奏来表示不同的容。鼓声频传,一站接一站,把外敌入侵的紧急军情,迅速向天子报告。春秋多乱之时,诸侯小国林立,这种用鼓声传递信息的方法,更是成了作战通信的主要手段,有效地起到了通信联络的作用,确保各国能及时联防,共同对敌。《非子》一书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楚厉王有一次喝醉酒了,擂起大鼓,全城军民

纷纷拿起武器集结在王宫门前,楚厉王猛然惊醒,赶紧告诉大家这是一场虚惊。我国古代曾使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来指挥战争。利用战车作战时,主将和各级将领的车上都横悬着鼓,其余的战车必须按照主将的鼓声冲锋。通过整齐沉重的鼓点来表示冲锋的意图及节奏,用能够穿透整个战场的金属锣声来传达撤退的命令。 【烽火通信】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亡国的的故事尽人皆知。 【符节】符节是我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如兵符、虎符等。先符节的种类甚多,

02 音频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第2章音频信息的获取与处理2.1数字音频基础 2.1.1模拟音频和数字音频 2.1.2音频的数字化 1. 采样频率 2. 量化数据位数(也称量化级、样本尺寸等) 图2.1声音波形的采样和量化

3. 单声道与双声道 4. 数字音频的存储 2.1.3数字音频的文件格式 1. 波形音频 2. VOC文件 3. MIDI文件 4. CMF文件 5. CD音频 2.1.4音频信号的特点 2.1.5 3D音频 1. DirectSound 3D 2. Aureal 3D 3. EAX 4. Sensaura 5. Qsound 6. IAS 2.2声卡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2.2.1声卡的功能、技术指标与分类 1. 声卡的功能 2. 声卡的技术指标 3. 声卡的分类 2.2.2声卡的组成和布局

图2.2典型声卡的平面图1. MIDI/GAME端口 图2.3 MIDI及游戏摇杆接口

2. I/O接口 图2.4声卡的I/O端口 3. CD-ROM接口 4. 声音处理芯片 5. 功率放大芯片 6. 跳线和SB-link接口 2.2.3声卡的工作原理 图2.5声卡原理框图

2.2.4 SPDIF数字音频接口 1. SPDIF概述 2. SPDIF在多媒体声卡上应用的优势和不足2.2.5音频卡的发展和改进 1. 改善声音质量 2. 统一音频卡标准 3. 简化安装的即插即用音频卡 4. 三维环绕立体声 5. 全双工声音处理 6. 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7. 单一芯片 2.3音频编码基础和标准 2.3.1音频编码的基础 1. 时域信息的冗余度 2. 频域信息的冗余度 3. 人的听觉感知机理 4. 音频编码的分类 2.3.2音频编码标准

信息传递方式比较

信息传递方式比较 体为传播媒介或载体的广告传播形态来达到目的。身体或肢体是为最原始的广告媒介,其媒介功能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岁月里被不问断地保留并延续下来。古代社会常用的肢体语言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拟态与手势语。在语言使用之前,拟态与手势语是把特定信息传递给受众的最实用、最有效的方式。如原始人在狩猎过程中,当一个人遇到野牛群时,就立即跑到同部落的人都能望见他的高地上,两手举起身上遮体的东西,伸到头顶,然后再慢慢放下,反复不已。这是动员全部落成员围猎的信号。原始人狩猎喜欢结伴合作,当猎手们发现兽迹时,需要隐蔽行进,就相互用手势语交换情况。那些手势往往都能表现动物最显著的特征。高举双手,食指伸直,表示所见野兽是有一对大角的大捻角羚;中指弯曲,其余四指伸展,大家明白这是发现了长颈鹿;发现鸵鸟则斜举手臂,象征其长颈。民族学研究证明,这种拟态与手势语在古代社会里是到处存在的,是原始人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 2.身体彩绘和纹身。在身体上涂色彩或画图形的装饰叫做绘身,这种装饰起源极早。在数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后期遗址中,经常发现有可以作为颜料的赫石。直到近代,许多保持着古老习俗的民族仍喜欢在自己身上绘彩。我国旧俗端午节,不少地区的少数民族都习惯在头面、手腕等处涂雄黄或画符,将牙齿染黑色可以说是一种绘身装饰。古籍中记载我国东南方有一个“黑齿国”:“倭国东四千有裸国。裸国东南有黑齿国,船行一年可到。”我国云南的傣、基诺、布朗等族,平时喜欢咀嚼槟榔和石灰,久之也能使牙齿变黑。 在人体表面皮肤上刺花的装饰叫做纹身,这种习俗起源也很早。据古书记载,我国古代江南地方的吴人、越人、楚人崇拜龙图腾:“文身刻画其体,内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能害也。”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大多数民族在古代或近代都有纹身的习俗。黎族女子开始纹身的年龄是十二三岁至十六七岁。有了情人就要在手上刺特别的标记,这种标记往往是情人亲手给予黥刺的。我国云南基诺、布朗、独龙等族,台湾高山族同胞也有纹身的习俗。……(删节)由于纹身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之间的交往及原始人的群体活动中具有较强的识别作用,在不同的群体交流、争斗及通婚过程中又传递着特定的信息,随着原始群体的迁徙与活动,又在更宽泛的据土范围内发挥作用,因而也可以视为一种能够传达生活及社会信息的原始广告媒介。 3.人体饰物。在人体上加装饰品,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后期。在我国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里,就发现了丰富的装饰品。其中有空孔的兽牙、空孔的海蚶子壳、钻孔石珠、钻孔小砾石、钻孔的鱼骨和刻沟的骨管等。它们是用带子串起来套在身上的。人体饰物形形色色,名目繁多,大体上可以分为发饰、头饰、耳饰、鼻饰、唇饰、颈饰、脚饰等等。人体

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

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 一、通过眼、耳等获得信息 1、眼球的结构:眼球壁、晶状体、玻璃体等结构组成。 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内部结构。 眼球壁脉络膜:不透光,(暗箱),给视网膜提供营养。 视网膜:含感光细胞,感受光的刺激。 晶状体:透明,有弹性,能折射光线。 玻璃体:由透明胶状物质构成,支撑眼球壁。 2、视觉的形成:(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形成物象)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光的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入脑,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形成视觉。 成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凸度过大,物象落在视网膜前方。3、近视矫正:配戴凹透镜(近视镜) 预防:坚持认真做眼保健操;端正读写姿势,眼与书本距离33厘米左右; 看书一小时后,远眺几分钟;不在强光下或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不要 躺、卧、走路时看书或在摇晃的车船上看书。 4、远视成因: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凸度过小,物象落在视网膜后方。 矫正:配戴凸透镜(老花镜) 外耳耳郭:收集声波 外耳道:传送声波 鼓膜:产生振动 5、耳的结构中耳听小骨:传导并放大振动 鼓室:通过咽鼓管与咽相通,调节鼓室内外气压平衡,保护 鼓膜,维持听觉正常。 耳蜗:含对声波敏感的细胞 内耳前庭: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化和直线运动时速度变化的刺激 半规管:感受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刺激 6、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被耳郭收集后,经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振动。振动波传到听小骨,听小骨能将来自鼓膜的振动放大并传到内耳,刺激内耳耳蜗内的听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入脑,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形成听觉。 二、神经系统传递信息脑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 1、神经系统的组成:脑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 2、功能:调节人体各种生命活动 细胞体 组成 (神经细胞)突起 3、基本单位:神经元 功能: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导冲动

音频信号的获取与处理

《多媒体技术》实验指导书 学院通信工程系 2014年9月

实验一音频信号的获取与处理 【目的与要求】 1、了解音频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 2、学会使用简单的声音编辑工具进行音频数据的录制、编辑和播放; 3、了解不同的音频文件在质量上和数据量上的差异。 【实验仪器与器件】 硬件:计算机、声卡、话筒、音箱或耳机 软件:声音播放软件(如千千静听、暴风影音等)、音频处理软件cool edit pro 【实验容】 【基础知识】 1.声音媒体是较早引入计算机系统的多媒体信息之一,从早期的利用PC机置喇叭发声,发展到利用声卡在网上实现可视,声音一直是多媒体计算机中重要的媒体信息。在软件或多媒体作品中使用数字化声音是多媒体应用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在多媒体作品中可以通过声音直接表达信息、制造某种效果和气氛、演奏音乐等。逼真的数字声音和悦耳的音乐,拉近了计算机与人的距离,使计算机不仅能播放声音而且"听懂"人的声音是实现人机自然交流的重要方面之一。 2.数字音频和模拟音频 模拟音频和数字音频在声音的录制和播放方面有很大不同。模拟声音的录制是将代表声音波形的电信号转换到适当的媒体上,如磁带或唱片。播放时将纪录在媒

体上的信号还原为波形。模拟音频技术应用广泛,使用方便。但模拟的声音信号在多次重复转录后,会使模拟信号衰弱,造成失真。 数字音频就是将模拟的(连续的)声音波形数字化(离散化),以便利用数字计算机进行处理,主要包括采样和量化两个方面。 3.数字音频的质量 数字音频的质量取决于采样频率和量化位数这两个重要参数。采样频率是对声音波形每秒钟进行采样的次数。人耳听觉的频率上限在2OkHz左右,根据采样理论,为了保证声音不失真,采样频率应在4OkHz左右。经常使用的采样频率有11.025kHz、22.05kHz和44.lkHz等。采样频率越高,声音失真越小、音频数据量越大。量化位数(也称量化级)是每个采样点的幅度量化时采用的二进制数的位数,常用的量化标准有8位、16位和32位。例如,8位量化级表示每个采样点可以表示256个(0-255)不同量化值,而16位量化级则可表示65536个不同量化值。量化位数越高音质越好,数据量也越大。反映数字音频质量的另一个因素是通道(或声道)个数。单声道是比较原始的声音复制形式, 每次只能生成一个声波数据。立体声(双声道)技术是每次生成两个声波数据,并在录制过程中分别分配到两个独立的声道输出,从而达到了很好的声音定位效果。四声道环绕(4.1声道)是为了适应三维音效技术而产生的,四声道环绕规定了4个发音点:前左、前右,后左、后右,并建议增加一个低音音箱,以加强对低频信号的回放处理。Dolby AC-3音效(5.1声道)是由5个全频声道和一个超重低音声道组成的环绕立体声。 在多媒体音频技术中,存储声音信息的文件有多种格式,如Wav、Midi、Mp3、Rm、VQF等等。 1)Wav格式

动物传递信息的方式

动物传递信息的方式 (1)营养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中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为代表的一种信息传递。通过营养交换把信息从一个种群传到另一个种群。最简单的例子是,在草原上羊与草这两个生物种群之间,当羊多时,草就相对少了;草少了反过来又使羊减少。因此,从草的多少可以得到羊的饲料是否丰富的信息,以及羊群数量的信息。 (2)化学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些生物的代谢产物(如性激素、生长素等化学物质)进行的信息传递,也能影响生物种内及种间关系。有的相互制约,有的则相互促进,有的相互吸引,有的则相互排斥。例如:蚂蚁爬行留下的化学痕迹,是为了让其他蚂蚁跟随;许多哺乳动物(虎、狗、猫等)以尿标记它们的领域;许多动物的雌性个体释放体外性激素招引种内雄性个体等。 (3)物理信息传递如鸟鸣、虫叫都可以传达安全、惊慌、恐吓、警告、求偶、寻食等各种信息。 (4)行为信息传递有的动物在两个个体相遇时,常表现出有趣的行为方式。这些方式可能是识别、威吓、挑战、优势或从属信号,或者是配对的预兆等。这种信息表现在种内,但也可能为其他物种提供某种信息。 视觉通讯 在动物园里常会看见游客向孔雀园中的雄孔雀鼓掌拍手,孔雀听到掌声,会为游客表演孔雀开屏。然而,孔雀向人们竖起美丽的羽毛,可能是在向雌孔雀示爱,或者是在向同种雄孔雀示威,也许是在向人们发出警告。它那五颜六色的羽毛其实就是它展示自己,吓唬敌人的武器。孔雀是在通过展示尾羽传播某种视觉信息,可惜,在场的游客却错误地接受并传递了另一种含义的信息。 视觉通讯的形式是比较广泛的,雄性驯鹿头上硕大的犄角,草原上雄性狮子颈部漂亮的长鬃毛,这些动物的外表特征都是向雌性同类发出的视觉信号。青蛙在草丛中呈现碧绿的体色,而潮一、的保护色往往是通过散布错误的视觉信息来迷惑天敌或猎物的。 视觉通讯的形式还包括动物的肢体语言。拟态使得落叶蝶化作一片枯叶,欺骗了鸟类的双眼。猎狗面对对手时,头部前伸、前肢前趴、身体下伏、后肢蹬地、露出牙齿、两耳竖起以示对对方的威吓。而在主人面前,猎狗便会俯首贴耳、摇动尾巴,一副顺从的模样。雄蜂源在向雌蜂蝶求爱时,会表现出一个相当复杂的仪式:将最漂亮的体色显现出来,向着雌妹饭的方向用尾巴拨动水流,并且水中带着雄峰燃身上一种特殊的气味。雌蛾螺便同时获得了视觉、嗅觉和触觉三方面的刺激。视觉通讯对于人类来讲也是最为简单和直接的联系方式。无论是杨贵妃的回眸一笑,还是张翼德的吹胡子瞪眼,恋人之间含情脉脉的对视以及反目成仇的怒视……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视觉通讯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实验一 声音信号的获取与处理

实验一声音信号的获取与处理 预备知识 1.数字音频和模拟音频 模拟音频和数字音频在声音的录制和播放方面有很大不同。模拟声音的录制是将代表声音波形的电信号转换到适当的媒体上,如磁带或唱片。播放时将纪录在媒体上的信号还原为波形。数字音频就是将模拟的(连续的)声音波形数字化(离散化),以便利用数字计算机进行处理,主要包括采样和量化两个方面。 2.数字音频的质量 数字音频的质量取决于采样频率和量化位数这两个重要参数。采样频率是对声音波形每秒钟进行采样的次数。人耳听觉的频率上限在20kHz左右,根据采样理论,为了保证声音不失真,采样频率应在4OkHz左右。经常使用的采样频率有11.025kHz、22.05kHz和44.lkHz等。采样频率越高,声音失真越小、音频数据量越大。量化数据位数(也称量化级)是每个采样点能够表示的数据范围,经常采用的有8位、12位和16位。例如,8位量化级表示每个采样点可以表示256个(0-255)不同量化值,而16位量化级则可表示65536个不同量化值。量化位数越高音质越好,数据量也越大。反映数字音频质量的另一个因素是通道(或声道)个数。单声道是比较原始的声音复制形式, 每次只能生成一个声波数据。立体声(双声道)技术是每次生成二个声波数据,并在录制过程中分别分配到两个独立的声道出输出,从而达到了很好的声音定位效果。Dolby AC-3音效(5.1声道)是由5个全频声道和一个超重低音声道组成的环绕立体声。 在多媒体音频技术中,存储声音信息的文件有多种格式,如Wav、Midi、Mp3、Rm等等。1)Wav格式 Wav格式的文件又称波形文件,是用不同的采样率对声音的模拟波形进行采样得到的一系列离散的采样点,以不同的量化位数(16位、32位或64位)把这些采样点的值转换成二进制数得到的。Wav是数字音频技术中最常用的格式,它还原的音质较好,但所需存储空间较大。 2)Midi格式 Midi是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乐器数字接口)的缩写。它是由世界上主要电子乐器制造厂商建立起来的一个通信标准,并于1988年正式提交给MIDI制造商协会,便成为数字音乐的一个国际标准。MIDI标准规定了电子乐器与计算机连接的电缆硬件以及电子乐器之间、乐器与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的通信协议等规范。MIDI标准使不同厂家生产的电子合成乐器可以互相发送和接收音乐数据。Midi文件纪录的是一系列指令而不是数字化后的波形数据,所以它占用存储空间比Wav文件要小很多。 3)MP3格式 MP3是对MPEG Layer 3的简称,是目前最热门的音乐文件。其技术采用MPEG Layer 3标准对W A VE音频文件进行压缩而成,特点是能以较小的比特率、较大的压缩率达到近乎CD 音质。其压缩率可达1:12,每分钟CD音乐大约需要1兆的磁盘空间。 4)Rm格式 Rm是RealMedia文件的简称。Real Networks公司所制定的音频视频压缩规范称为RealMedia,是目前在Internet上相当流行的跨平台的客户/服务器结构多媒体应用标准,它采用音频/视频流和同步回放技术来实现在Intranet上全带宽地提供最优质的多媒体,同时也能够在Internet上以28.8Kbps的传输速率提供立体声和连续视频。 实验一声音信号的获取与处理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知识汇总

“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绪论(书、笔记) 1)“地理信息系统”定义 2)信息系统的5个部分 3)GIS与MIS、CAD区别与联系 4)重要的GIS公司和产品 5)3S的英文全称与简称 第二部分空间数据模型与空间数据结构(笔记、WORD文档)1)建模的三个过程,以及它们的任务; 2)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的关系; 3)空间数据的特点; 4)两种主要的空间数据模型,以及它们对应的空间数据结构5)栅格结构编码方式 6)矢量和栅格的比较 第三部分空间信息的获取(笔记) 1)信息源类型 2)信息获取方式 3)数据框架 4)地图分类 5)坐标系统 第四部分空间信息的处理(笔记与PPT) 1)“数据处理”定义; 2)数据处理与数据编辑的关系 3)空间数据编辑的类型 4)坐标变换的类型 5)结构变换与格式变换区别 第五部分空间数据管理与空间数据库 1)空间数据的5个特点,分别说明什么问题 2)空间数据管理的5种模式 3)对象-关系型空间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库引擎的对比; 第六部分空间数据分析 1)共有哪几种分析,每种分析解决什么问题 2)基础运算有哪些?中心点 3)查询分析有哪几种类型 4)叠置分析有哪几种 5)缓冲区分析的过程 6)泰森多边形原理、画法 7)网络分析的两个案例

8)地形分析(模型以及比较,应用) 第七部分制图与输出 1)地图符号种类 2)标注与注记 3)专题图 4)制图要素 第八部分网络GIS 1)网络GIS的两种类型及对比 2)Google earth的特点 3)Google map 4)Edushi 5)Arcgis server 第九部分GIS集成 1)数据集成、平台集成与3S集成2)系统集成与组件式开发; 第十部分遥感与GPS 1)定义 2)技术系统 3)遥感的三种分辨率 4)不同波段电磁波在遥感中的应用 5)遥感的几种主要数据处理方法; 6)GPS客户端的两种主要形式

信息传播方式

信息传播方式 因特网是一个具有交流特性的网络,它不 仅可以作为个人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企业间 传递信息的媒体。与传统的印刷出版物相比, 网上出版有着不可比拟的特点。首先,网上出 版成本低廉;其次,网上的读者面广泛;第三, 网上查找信息方便。所以,无论对信息传播者 还是信息受众,网上信息的传播都是最佳的选 择。这也是电子商务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由于网络的信息传播的优点,网络广告也越来越受广告主欢迎,像可口可乐公司、电话公司等都在往上投入大量的广告。当然,广告费用与传统广告相比,还是很少的,但其取得的效果却是传统广告不可比拟的。 生活方式 由于因特网的流行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商场或者百货商店购物,几个商场逛下来,人都累得人都散了架。现在,呆在家里,轻松的点击鼠标,就可以在因特网的虚拟商场里挑选购买物品。在网上商场里逛累了,去音乐站点或者其他娱乐站点逛一逛,放松一下心情。总之,聚会、购物、看电影、玩游戏、看书、收藏、游泳、讨论……只要你喜欢,你都可以在网络上解决。时间、费用、心情都要比传统的方式美妙的多。 当然,因特网与电子商务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小孩的上网问题、信息污染问题、家庭隐私问题、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等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正确的处理这些问题也是无哦们在生活中必须考虑的。 办公方式 日不离家,再激励利用电脑与网络办公成为可能。无论是什么任务,通过网络的传输功能,随时随地都可以完成。这样,在家里或者其他地方,随时都可以办公,而不像以前那样局限于办公室。而且,在家里办公,上下班的花费在路上

的时间节省了,上半时交通堵塞不再存在,同时也减轻了交通负担。21世纪,在家里办公的情况会日益流行。 消费方式 消费者再也不要将时间花在在商场选择、排队等待上面,在家里就可以利用电子商务系统完成整个购物过程。在线购物、电子支付、送货上门等都给21世纪的消费者们一个最佳的选择。 教育方式 同样,交互式的网络多媒体技术给人们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数字化的课堂让很多没有时间的专业学生和在职的工作人员的教育问题得到解决。讲课、作业、讲评,一切都在网络上进行。网络大学作为远程教育的一种方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湖南大学的多媒体信息学院罔上大学的英语和计算机专业课程正式开通,让很多的学生收益非浅。网络大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远程就能学到想要学到的知识,给纵深学习提供了机会。网络大学将成为教育线上的一道动人的风景线。

核信息获取与处理—绪论部分

一 核信息获取与处理系统构成概述二 核信号特点及测量要求 三 核信息获取与处理进展简介四 本课程主要内容及要求 一 核信息获取与处理系统构成概述 核技术应用系统中都需要进行核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才能完成对射线的测量、监控、分析和利用。对核辐射在探测器中形成的电信号进行获取与处理系统一般组成框图如下: 典型的核信息获取测试系统 实验测量系统的组成 刘书焕部分

数据获取部分和存储器等以硬件方式作为独立插件或插卡(称为MCB:MultiChannel Buffer);控制和显示由PC机中运行的软件来实现(称为MCA Emulation Software)。 系统的基本组成 核测量系统通常由核辐射探测器和核电子学测量系统两部分组成。而核电子学测量系统包括模拟信号获取和处理,模数转换以及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三部分。

(1)信号起源(a)核辐射 也称为电离辐射、射线,泛指原子或原子核的某些过程(如核衰变或核裂变等)放出的粒子,或由加速器加速的离子或核反应产生的各种粒子,包括 (4He2+)、3He、p、d、t等重带电粒子,重离子和裂变碎片,e+、e-( 射线)等轻带电粒子,X、 射线,中子等。包括:高能电磁波:X、γ射线;粒子:带电粒子、中性粒子等。 辐射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放散。 Radiation used: Examples: (b)辐射与探测器介质相互作用——能量-电荷转换The electrical signal is generated from the movement of ionization in the detecting medium. Incident radiation quanta, or ionizing particles, impart sufficient energy to individual atomic electrons to form electron-ion pairs (e.g. in gas-based and liquid-based sensors) or electron-hole pairs (e.g. in semiconductor sensors). Energy is measured in electron volts (eV). The eV is equal to the quantity of kinetic energy gained by a free electron when it moves through an electrostatic potential difference of one volt. 1 eV ≈ 1.6·10 19 Joule

核信息获取与处理—绪论部分

一 核信息获取与处理系统构成概述 二 核信号特点及测量要求 三 核信息获取与处理进展简介 四 本课程主要内容及要求 一 核信息获取与处理系统构成概述 核技术应用系统中都需要进行核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才能完成对射线的测量、监控、分析和利用。对核辐射在探测器中形成的电信号进行获取与处理系统一般组成框图如下: 典型的核信息获取测试系统 实验测量系统的组成 刘书焕部分

数据获取部分和存储器等以硬件方式作为独立插件或插卡(称为MCB:MultiChannel Buffer);控制和显示由PC机中运行的软件来实现(称为MCA Emulation Software)。 系统的基本组成 核测量系统通常由核辐射探测器和核电子学测量系统两部分组成。而核电子学测量系统包括模拟信号获取和处理,模数转换以及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三部分。

(1)信号起源 (a)核辐射 也称为电离辐射、射线,泛指原子或原子核的某些过程(如核衰变或核裂变等)放出的粒子,或由加速器加速的离子或核反应产生的各种粒子,包括 (4He2+)、3He、p、d、t等重带电粒子,重离子和裂变碎片,e+、e-( 射线)等轻带电粒子,X、 射线,中子等。包括:高能电磁波:X、γ射线;粒子:带电粒子、中性粒子等。 辐射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放散。 Radiation used:Examples: (b)辐射与探测器介质相互作用——能量-电荷转换The electrical signal is generated from the movement of ionization in the detecting medium. Incident radiation quanta, or ionizing particles, impart sufficient energy to individual atomic electrons to form electron-ion pairs (e.g. in gas-based and liquid-based sensors) or electron-hole pairs (e.g. in semiconductor sensors). Energy is measured in electron volts (eV). The eV is equal to the quantity of kinetic energy gained by a free electron when it moves through an electrostatic potential difference of one volt. 1 eV ≈ 1.6·10 19 Joul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