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区域的基本含义 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前预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学习难点:基本的区域分析方法。
四、学习过程:学习活动一:区域概述【自主学习】读课本P1,完成1.你能总结出区域的概念吗?2.区域特征【合作学习】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各有何特点?学习活动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自主学习】读课本第P2-P3,完成1.你知道地理环境差异影响区域发展的哪些方面吗?2.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3.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合作学习】造成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小试牛刀】人类活动的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差异有关吗?为什么?五、应用学习探究一 、区域的特征探究向导:区域特征有整体性、可变性、差异性和层次性。
其中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区域突出的特征。
案例分析: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C.区域可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区域(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地理差异的客观性、划分过程的主观性、区域特征的明确性、组成等级的层次性、地理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及面积、形状、边界的特征。
探究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探究向导:不同区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有许多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案例分析:下图是长江三角洲(A )与松嫩平原(B )地理位置的比较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位置有何不同?气候类型和特点有何不同?气候差异影响农业生产哪些方面?(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土地条件有何差异?对农业生产影响如何?(3)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矿产资源条件有何差异?对本区工业的发展有何响?(4)根据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位置不同,分析两区商业的发展有何不同?归纳总结: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思路(如下图):六、当堂检测.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图所示。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学案刘海荣 青岛开发区致远中学初中部 邮编:266510[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2.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3.利用相关图表、数据资料,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化。
【课前准备】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①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②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③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④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⑤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⑥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⑦相对位置关系和⑧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⑩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⑪对外联系等。
3.区域空间结构分类(1)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可划分为⑫乡村地域和⑬城镇地域。
(2)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区域是汇集⑭工业、⑮农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产业结构指⑯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 第一产业指⑰农业 包括⎩⎪⎨⎪⎧ 种植业⑱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⑲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 ⑳服务业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21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22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指三次产业占○23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24就业比重以及○25内部构成等。
【课堂活动】探究点一 区域的主要特征【探究材料1】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北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
而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或同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的不同地区,其称谓也不同,如山东与山西,江苏省的“苏南”“苏北”,四川省的“川东”“川西”,这些都是区域概念的缩影。
1.所有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吗?2.如何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探究归纳】1.否。
地理:1.1 《认识区域》学案(鲁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掌握区域的含义与划分方法。
了解区域的类型及其空间尺度的划分。
掌握区域的特征,能够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课堂互动】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自主学习1.区域:是指在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__________的基础上按一定的_______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_______、形状、范围和______,有明确的________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具有相对的______性,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图表导读读图1—1—2,分析甘肃省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并解释原因。
读图1—1—3,甘肃省划分为哪几个干湿区?划分的指标是什么?合作探究区域有哪些划分的方法?知识点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是指那些要素具有______性或______性的区域。
2.功能区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______的区域。
图表导读读图1—1—4,本图把我国作为一个空间单元,我国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合作探究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知识点三、区域的特征自主学习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______________,构成一个统一的_________ 。
2.差异性: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_______,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_______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性。
3.开放性:区域作为地球表层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_____要素之间,以及______要素和________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图表导读读图1—1—6 ,回答下列问题:1.青藏高原的两大显著特征是什么?2.说明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考试说明】1、区域的含义2、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读书指导】A级:基础知识回顾(根据读书指导,课前自主完成)一.区域的含义依据教材,简要归纳区域的概念、特点、划分指标、划分的目的。
导学提示:1、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我国东部季风区是不是一个区域。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2、功能区导学提示:如何区分均值区与功能区。
三、阅读书本归纳区域有哪些特征导学提示:为什么说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都存在差异性?【学法指导】在空白地图上识记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简称和轮廓。
【典题导航】例:【例3】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诸多不同。
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其原因是②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其原因是③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其原因是答案:(1)①北方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获得的能量少,正南正北的方位能够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利于提高室内温度②北方地区特别是在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风沙比南方大,墙体严实厚重,利于防风保暖③我国的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湿度也逐渐加大。
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是为了便于排水、通风、除潮。
思路点拨:本题凸现了区域内部的整体性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不同的区域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巩固训练】(每小题5分,共计30分)A级1.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①热量带②干湿区③我国三大自然区④文化区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A.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B.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C.区域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D.区域是在地理环境差异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B级3.下列区域属于功能区的是A.方言区 B.旱作农业区C.城市经济区D.东亚文化区4.下列区域属于均质区的是A.城市经济区 B.浦东新区 C.京津唐工业基地 D.方言区5.西气东输体现了区域特征的A.整体性 B.差异性C.开放性 D.综合性6.城市功能区是指A.提供城市职能的地区 B.城市内有交通线路分隔的地区C.相同功能活动集中的地区 D.城市人口统计区。
第一节认识区域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含义和区域划分的目的。
了解区域的分类,能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一、区域的含义1.含义: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2.特点: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既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以是综合指标;既可以按照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4.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区域范围有大有小,如东部经济地带的范围大于京津唐工业基地;区域界线往往有过渡性特征,如干湿区的界线;有的界线明确,如行政区的界线。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1)概念:是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2)类型:包括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
2.功能区(1)概念: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2)组成:功能区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区分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方法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既可以是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的相似性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均质区范畴。
如根据地形划分出高原区、平原区等,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方言区、水田农业区等。
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功能上有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如城市经济区指以城市为中心并且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尺度(1)空间尺度: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包括大尺度的区域、中等尺度的区域和小尺度的区域。
(2)特点: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三、区域的特征特征含义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差异性异性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开放性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但并不是说内部特征的完全一致性,即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
第三册 第一单元 第一节 认识区域 学案(粘在课本第3页)一、区域的含义1、甘肃省的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等自然要素的对比关系,甘肃由东南向西北可划分为四个干湿区域,分别是湿润区、半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此划分指标属于单一指标。
2、区域的含义:①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②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试以西北地区为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如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一定面积、形状和界线,具有一定区域特征,如干旱性。
3、 区域的划分: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
(1)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单一指标,如: 按积温为指标可将某个地域划分为不同的热量带;综合指标,如: 可以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世界划分为东亚文化区、中东与北非文化区、欧美文化区等。
(2)既可以按自然因素来划分,也可以按人文要素.自然要素,如: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人文要素,如: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把区域划分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4、人们进行区域划分的目的: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是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按某一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自然区域,如:根据地形划分出高原区、平原区等; 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人文区域,如:方言区、水田农业区等。
2、功能区: 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功能区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例如:城市经济区 知识窗:区域的空间可分为大、中、小尺度,它们的划分是相对的。
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具体,越详细。
区域分析导学案范文
一、导学目标:
1.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掌握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能够运用区域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导学内容:
1.区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区域分析的实际应用。
三、导学步骤与方法:
1.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地理学中的“地理区域”概念,并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区域?区域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重要性?
2.学习:
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或课件,了解区域的概念和重要性。
3.实践: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区域分析。
4.总结:
学生归纳总结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将实践中的结果进行汇报。
5.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分析方法的其他应用场景,并结合实际问题讨论。
四、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参考书籍、白板、黑板、PPT等。
五、达标评价: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学生能够独立运用区域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幼儿园区域活动》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观点和意义。
2.认识不同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3.掌握如何设计和组织幼儿园区域活动。
二、导学内容:1.什么是幼儿园区域活动?2.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3.如何设计和组织幼儿园区域活动。
三、导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幼儿了解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什么。
2.讲解观点:简要介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定义和意义,让幼儿明白区域活动是指在园所内设置不同的活动区域,让幼儿在各个区域中进行自主选择和探索,增进他们全面发展。
3.示范实践:老师示范不同区域活动,如角色扮演区、图书角、建构区等,让幼儿亲身体验并参与其中。
4.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5.设计活动:引导幼儿动手设计一个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区域活动,并分享给其他小伙伴。
6.总结反思:通过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并思考如何将区域活动融入到平时的进修和生活中。
四、导学延伸:1.家庭作业:鼓励幼儿回家和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知识,并与家人一起设计一个家庭区域活动。
2.实地考察:组织幼儿园区域活动实地考察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不同区域活动的魅力。
3.展示效果:邀请家长参与区域活动展示会,让幼儿展示他们设计的区域活动并分享心得。
五、导学评判: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水平,评判他们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同时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进修能力和创造力。
六、导学反思:在导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更加切近幼儿需求的区域活动,增进其全面发展。
高二地理的教案(精选6篇)高二地理的教案篇1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
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
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
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板书】一、区域的含义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⑴层次性。
即区域是有等级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
(2)差异性。
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
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
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
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
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过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会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39;影响。
区域活动教案引言概述:区域活动教案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区域活动教案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正文内容:1. 区域活动教案的定义和目的1.1 区域活动教案是指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任务和目标。
1.2 区域活动教案的目的是通过提供具体的环境和实践机会,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能力的发展。
2. 区域活动教案的设计原则2.1 与学习目标对应:每一个区域的设计都应与学习目标相对应,确保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2 多样性和趣味性:区域活动教案应包含多样的任务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3 适应性和个性化:教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区域活动教案的实施步骤3.1 确定学习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需求,确定每一个区域的学习目标。
3.2 设计区域任务:为每一个区域设计具体的任务和活动,确保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达到学习目标。
3.3 制定教学资源:准备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工具和设备等。
3.4 组织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区域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3.5 总结和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以便进一步调整和改进教学。
4. 区域活动教案的优势和挑战4.1 优势:区域活动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4.2 挑战:区域活动教案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同时需要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和支持。
5. 区域活动教案的实例和应用5.1 科学实验区域: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5.2 语言交流区域: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5.3 数学探索区域:通过数学游戏和问题解决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
总结:区域活动教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1.结合材料,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区域的四个基本特性。
(区域认知)2.运用资料,正确理解划分区域的指标和区域空间尺度大小。
(区域认知)3.通过资料,掌握四种区域类型及其特征。
(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区域的特征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一定的① 空间范围。
2.区域的基本特性基本特性含义特征区域整体性区域内各要素② 相互作用、③ 相互影响构成的一个整体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包括④ 地质地貌、⑤ 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区域人文地理要素包括⑥人口、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区域差异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⑦ 特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是⑧ 绝对的,而区域之间的共性则是⑨ 相对的区域开放性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各种⑩ 联系现代社会,区域的⑪开放性不断提高,与外界的交流联系日益广泛区域动态性区域的⑫类型和范围是可以变动的区域种类日益丰富,区域的范围和边界亦可随之发生变化易混辨析区域基本特性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又包括人文地理要素;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仅指自然环境要素的特征和联系。
二者在含义、范围和适用角度上是有区别的。
特别提醒区域整体性、区域差异性、区域开放性和区域动态性四者之间的关系(1)整体性是区域的本质属性,没有整体性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无所谓开放性和动态性;而开放性、动态性又体现了差异性和整体性。
所以,区域的四个特性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将它们分割开来。
(2)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这说明区域内部特征只是求大同、存小异。
一般而言,区域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越小。
二、区域的类型区域概念中具有根本意义的,是一个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征上存在的⑬高度相关性。
划分区域的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重的。
地理学案地理的教案(优秀3篇)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
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3篇地理的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地理教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设计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
3.培养识图能力。
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
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授课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
回忆。
复述。
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
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
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
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第一讲____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纲要求]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点(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温馨提示] 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也有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等。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
区域差异的分析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入手,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
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3)水文差异的形成:(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5)植被差异的形成: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社会经济因素差异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思路[例1] (2013·江苏高考)下图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1)与丙地相比,甲地玉米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有( ) A .热量更丰富 B .地形更平坦 C .土壤更肥沃 D .水源更充足 (2)提高乙地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有( )A .扩大播种面积B .提高机械化水平C .选用优良品种D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思维流程](1)(2)[答案] (1)BC (2)CD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必修3第1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课标要求】了解区域的含义。
【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学习重点】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学习流程】课前:1、回顾旧知,预习新课2、课前朗读,订正学案课堂:1、新课导入,明确目标(5min)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0min)3、分组展示,相互纠错(10min)4、相互评价,归纳总结(15min)5、当堂检测,巩固训练(10min)【自主学习】1.什么是区域?区域有什么主要特征?2.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是什么?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哪些?3.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区别和联系?4.从空间分布的形式来看,各种产业活动都有什么特点?5.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6.我国三次产业是怎样划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的主要表现有哪些?7.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合作探究】1.分析图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哪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说明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巩固训练】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A.发展水平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D.发展条件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读“某城市空间分布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个阶段按时间的发展演变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①④③②4.图中发展阶段表明A.①阶段以农业为主体,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明显B.②阶段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C.③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D.④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区域处于不平衡状态5.关于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B.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C.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D.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为由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6.2008年末发生的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此事件说明了区域的发展变化明显受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列举自己身边的例子,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2.依据课本图1-5、1-6、1-7明确区域的划分,并且完成课本P7活动2题。
3.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总结出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4.知道三大产业的内容,产业结构的概念;明确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主要表现。
【学习内容】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的主要特征有哪些?(A级)
2.请同学们判断下面所表述的区域主要特征的正误。
(用“ⅴ”或“ⅹ”表示,B级)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一线()河南省有明确的省界()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错落有致的山区()我国温带草原区由于降水的减少,草越来越矮、越稀()3
二、区域空间结构
1.区域空间结构指的是什么?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A级)
2
3.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区域空间结构:(B级)
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和工业城市群和工业区
4.阅读课本上图1-8,根据下面表格的提示完成活动1。
(C级)
三、区域产业结构
1.什么是产业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哪些?(A级)
2.我国三次产业如何划分?(A级)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A级)
4.不同的区域产业结构不同,例如:(A级)
(1)传统的农业区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____________所占比重较大;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3)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5.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转移的过程是什么呢?(A级)
6.目前中国的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级)
解释: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并不完全反映各产业的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小,但农业发达。
【达标测试】
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级)
A.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B.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C.区域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2.西气东输工程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B级)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综合性
3.下列关于区域特点的叙述。
正确的是 (A级)
A.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一致性,没有差异性
B.各区域之间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开放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
C.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构成一个整体
D.每一个区域都占据地球表层一定的空间,而且是孤立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