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湘教版)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篇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15.区域发展阶段1)指标: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节区域的含义和类型】之小船创作1.概念:区域是人们根据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标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的空间范围。
2.划分目的:认识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3.特征:(1)具有某种自然或社会、经济、文化等地理特征。
(2)占据着一定的空间范围。
(3)区域边界有些是明确的,如各级行政区的边界;有些则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如干旱区、湿润区等自然区的边界。
1.常用划分方法(1)根据区域内部地理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①按照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自然区域:高原区、热带雨林区、红壤地带等。
②按照人文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稻作农业区等。
(2)根据区域内部关联特点划分①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划分的行政区。
②按照贸易关系紧密程度划分的贸易区。
2.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大尺度区域:一般指全球或全大陆。
(2)中尺度区域:一般指较大地区或较大面积国家。
(3)小尺度区域:一般指局部地区。
1.热带雨林区与热带草原区有明确的界线( )2.“长三角”地区属于小尺度的区域。
( )3.华北平原区域内部的地形特征相对一致。
( )4.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按照自然特征划分的。
( )5.经济全球化体现了区域的A.整体性B.差异性C.联系性D.开放性提示:1.×热带雨林区和热带草原区属于自然区,二者之间的界线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2.ד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共涉及三省一市的26个市,属于中等尺度区域。
3.√同一区域内部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区域内部的地形特征相对一致。
4.×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按照人文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划分的人文区域。
5.D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区域开放性的表现。
]区域的含义及划分试验区总体方案。
国务院批准的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山东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为119.98平方千米,涵盖济南、青岛、烟台三个片区。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教材分析:“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
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是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探究目标•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2课时)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2课时)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4课时)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4课时)备课笔记: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等相关概念。
2、角色扮演法,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及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区域的主要特征知识引导:过去我们在初中学过国家和地区、各种地形区和气候区、农业区和工业区等等,这些区域形形色色,大小不一,那么,什么是区域,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1、概念师生讨论:区域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自然区域: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结论: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备课组届学科二次备课教师课题认识区域上课时间课时 2 集体备课内容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引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一:知识结构二:基础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1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综合指标人文要素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2、功能区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一、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区域差异比较的有关项目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3、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4、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二、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1、定性的方法2、定量的方法3、综合的方法三、活动事例——长江三角洲不同区域的差异1、搜集资料2、整理、分析活动(一)贵州湖北上海区位条件长江上游,云贵高原东北部,位于西部地区长江中游,跨长江、汉江位于中部地区长江入海口长江三角洲前缘;腹地广,劳动力素质高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状况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资源匮乏人均2855.8 7803.0 37393.0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215.9321.4 2068.8活动(二)绘制三省市的总量柱状图绘制三省市的产业结构饼状图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地理③必修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A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牵涉到的知识点,有很多是初中地理知识,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将温故知新结合在一起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因此,该节课程拓展的方向应该是将教材中的中国地理知识很好地运用,并适当地延展到国情知识、环境知识等知识点。
这也是地理教学中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区域地理环境差异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人文要素及其他生产要素的禀赋和发展水平的不同。
本节教材对区域差异的比较侧重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上。
在“区域差异”中,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区域差异既有自然要素也有人文要素的差异。
要求在理解和掌握区域差异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区域差异的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为探究区域差异的原因打下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引导学生在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时,充分关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方面。
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复种制度等)和住房样式等方面。
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影响很大,所以在比较时不能把自然环境的差异与人类活动的差异割裂开来。
对于区域差异的比较,不仅要求学生能以地理现象说明两个不同区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掌握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同时,要使学生在比较过程中理解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
并使学生在认识地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中的活动建议:“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等地区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能够将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
1.1 区域及其类型教案【课型】:新授课【课时】:4课时【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能够结合现实中区域重新划分的案例,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人类的产业活动对区域变动的影响,理解区域存在动态性的特征。
综合思维:能够对现实中的区域划分实例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角度,对区域划分的变动进行系统的解释。
区域认知:能够分析区域的相关资料,为行政区域的变动、新型经济区域的设立、特殊文化区域的存在等提供科学的解释;能够比较全面地评析某一区域划分的利弊,提出较为合理的区域划分建议。
地理实践力:能够独立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及相关资料,规划不同的区域划分体系;能够查阅相关文献,运用时空思维,对某一现实区域的发展变化进行合理解释;能够结合已有资料,对现实区域划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行动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域的基本含义,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难点:区域的主要类型,比较不同区域的差异.【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教学目标】1、能够依据实力推测区域划分的标准归纳区域特征,分析某些区域特色现象的成因。
2、能够运用时空综合的观点,动态的认识区域的变化,并为区域合理划分,提供依据,3、通过探究区域的特征和区域类型划分的问题,发展学生的人力协调官,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可以选择两种新课导入方式,第一种是课本中主题探究活动或者是第二播放《雄安新区宣传片》,引出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1.【主题探究活动】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我国主要地域差异包括:纬度和海陆分布等地理位置的差异,地势轮廓及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气候主要特征的差异,自然历史演变的主要差异,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方向的差异。
根据这些差异,将全国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个自然大区。
又基于温度、水分的组合情况,以及三个自然大区各自的主导地域分异因素,将全国划分为七个自然地区。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湘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2.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3.利用相关图表、数据资料,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化。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①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②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③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④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⑤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⑥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⑦相对位置关系和⑧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⑩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⑪对外联系等。
3.区域空间结构分类(1)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可划分为⑫乡村地域和⑬城镇地域。
(2)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区域是汇集⑭工业、⑮农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产业结构指⑯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一产业指⑰农业包括种植业⑱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⑲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⑳服务业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21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22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指三次产业占○23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24就业比重以及○25内部构成等。
探究点一区域的主要特征【探究材料】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北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
而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或同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的不同地区,其称谓也不同,如山东与山西,江苏省的“苏南”“苏北”,四川省的“川东”“川西”,这些都是区域概念的缩影。
第一节地区的基本含义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地区的看法,掌握地区的基本特点。
(2)认识地区空间构造的看法和影响因素。
(3)认识地区家产构造的看法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地区家产构造的差别性。
(4)认识我国三次家产的区分。
2、过程与方法(1)经过阅读和剖析有关图表,培育学生的读图能力.(2)经过对有关地区差别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地区差别的原由,培育学生的综合剖析的能力。
(3)经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和高峰地域的旅行,睁开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采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研究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讲课过程:(一)、导入新课:经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现自已制作的 PPT,分别介绍四个不一样的地区(热带雨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高峰地域),引入新课。
(二)、教师经过评论学生的地区介绍,概括总结地区的特点。
1、地区主要特点(1)拥有必定的界限。
(2)地区内部拥有显然的相像性和连续性,地区之间拥有明显的差别性。
(3)拥有必定的优势、特点和功能。
(4)地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疏小组议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杭州?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选给分。
并总结概括应当从哪些方面介绍地区,如:自然条件(地形、天气、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家产构造、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
(三)、地区空间构造1、发问学生什么是地区空间构造?主要有哪几部分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学生回答为主,教师增补)2、发问地区大概区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为主)3、经过让学生阅读杭州市轻轨发展规划图,议论轻轨建设将给杭州的空间构造带来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四)、地区家产构造1、我国三次家产的区分,以学生看书回答为主。
2、地区家产构造的差别采纳比较法教课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家产构造差别。
必修3第1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课标要求】了解区域的含义。
【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学习重点】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学习流程】课前:1、回顾旧知,预习新课2、课前朗读,订正学案课堂:1、新课导入,明确目标(5min)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0min)3、分组展示,相互纠错(10min)4、相互评价,归纳总结(15min)5、当堂检测,巩固训练(10min)【自主学习】1.什么是区域?区域有什么主要特征?2.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是什么?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哪些?3.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区别和联系?4.从空间分布的形式来看,各种产业活动都有什么特点?5.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6.我国三次产业是怎样划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的主要表现有哪些?7.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合作探究】1.分析图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哪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说明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巩固训练】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A.发展水平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D.发展条件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读“某城市空间分布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个阶段按时间的发展演变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①④③②4.图中发展阶段表明A.①阶段以农业为主体,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明显B.②阶段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C.③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D.④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区域处于不平衡状态5.关于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B.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C.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D.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为由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6.2008年末发生的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此事件说明了区域的发展变化明显受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⑵、通过以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模拟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和高山地区等地的旅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资料、撰写考察报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⑵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的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区域的主要特征;
学时难点
区域的主要特征
教学活动
【讲授】
【导入新课】今天开始,我们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上,来学习必修三的区域地理。
什么是区域呢?请先来看看四幅图。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请同学们说明这些景观所反映的环境特征,如果让你在地球上寻找图中的地方,你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吗?
(生):依次为
热带草原: 一年分为干、湿两季,湿季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干季草木枯黄,一片衰败的景象
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水源充足,树木高大茂密,成层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
热带沙漠: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河流少,植被稀疏,沙漠广布,沙丘连绵
高山地区: 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可以在非洲找到它们。
师:同学们判断的非常正确。
除了在非洲,其他大洲或大陆上能否看到这样的景观呢?
生:可以的。
师:这些景观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以非洲为例,我们看看有着怎样的分布规律?
生相互讨论,归纳总结;
⑴在地理纬度上有差异。
⑵热量和降水条件变化导致了景观的差异。
⑶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不足的教师启发引导,使其完整。
)
教师承转:从这幅图上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个的区域的集合。
你能否就此说出区域的含义和特点呢?
1.区域的含义: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特点
⑴有界性(分明确的界线和模糊的界线两大类)
⑵内域内相似性和连续性(在地域上占有一定的面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
⑶具有一定的优势、特点(某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突出)
⑷区域间相互联系(各自然地理环境不是孤立的。
)
小结:区域的主要特点: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作业:查找我国重要的自然区域界线
⑴地势三级阶梯界线
①第一、二级阶梯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线
②第二、三级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⑵气候区域界线
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