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 格式:pptx
- 大小:394.13 KB
- 文档页数:57
急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HBsAg阳性+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HBsAg阳性+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急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疑似乙肝+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
2. 疑似乙肝+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
3. 疑似乙肝+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4. 疑似乙肝+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
慢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2.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慢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2.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4.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一、概述(一)定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和或HBV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
慢性乙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CHB):指由HBⅤ持续感染6个月以上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HBⅤ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
据估计,目前我国全人群HBsAg流行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其中CHB患者2000万~3000万例。
尽管HBV相关疾病所致的医疗负担很重,CHB的治疗方法也不断发展,但大多数HBV感染者对自身感染状况知晓率仍较低,导致部分患者就医时已经进展到疾病晚期。
因此CHB的早期筛查、诊断及后续的关怀管理是防治的关键环节。
(三)传播HBⅤ主要经母婴、血液和性接触传播。
在我国实施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规划后,母婴传播已大幅度减少。
以下人群有较高的HBV 感染风险:注射毒品史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既往有输血史、接受血液透析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有接触血液或体液职业危险的卫生保健人员和公共安全工作人员、多个性伴侣、男男性行为者、囚犯以及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糖尿病患者。
HBⅤ不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
(四)自然史和发病机制1.HBV感染的自然史:慢性HBⅤ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划分为4个时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
并非所有的HBV感染者都经过以上4期,也不一定是连续的,而且此分期并不直接等同于抗病毒治疗的标准和适应证。
例如,青少年或成年时期感染HBV,多无免疫耐受期而直接进入免疫清除期。
乙型肝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
它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也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预防疾病的进展和传播至关重要。
一、乙型肝炎的诊断1. 临床表现: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各异,从无症状到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和肝癌。
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恶心、呕吐、腹痛和肝脾肿大等。
2. 实验室检测:乙型肝炎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
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早标志,其阳性结果表明病毒存在。
其他常用的血清学标志物包括HBc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原)、抗-HBs(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和抗-HBc(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等。
核酸检测方法如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可检测病毒的DNA或RNA。
3. 影像学检查:肝脏超声、CT扫描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用于评估肝脏病变的程度和性质,如肝硬化、肝癌等。
此外,肝活检是确诊乙型肝炎的金标准,可评估肝脏病变的组织学特征。
二、乙型肝炎的鉴别诊断1. 与其他病毒性肝炎的鉴别:乙型肝炎与其他病毒性肝炎如乙肝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有时难以鉴别。
临床症状和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确定病毒类型。
2. 与药物性肝损伤的鉴别:某些药物和化学物质也可引起肝脏损伤,临床表现和血清学特征与乙型肝炎相似。
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和排除其他原因的肝损伤有助于鉴别诊断。
3. 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鉴别: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肝炎,其症状和血清学特征与乙型肝炎有时相似。
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和肝活检可帮助鉴别。
4. 与肝脏肿瘤的鉴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肝脏肿瘤的影像学检查和肝活检可用于鉴别诊断。
总之,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传播至关重要。
临床医生应综合运用临床症状、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影像学检查和肝活检等方法,以确诊和鉴别乙型肝炎,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毒感染,它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导致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和肝功能异常。
为了有效管理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准确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包括定义、流行情况、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定义和病理生理机制慢性乙型肝炎是指乙肝病毒检测阳性,超过半年以上,或有慢性乙肝病史、或肝活检病理检查有慢性炎症改变、或影像学检查有慢性肝病表现的一类疾病。
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后,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并释放入血液,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肝功能异常。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慢性乙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3.5亿人感染乙肝病毒,其中约75%为慢性感染。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和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更高。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1、流行病史:患者在过去半年的时间内,乙肝表面抗原(HBsAg)或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持续阳性。
2、临床特点: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肝区疼痛等肝功能受损的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或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血清总胆红素(TBIL)或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白蛋白(ALB)降低,球蛋白(GLB)升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降低或倒置。
四、慢性乙型肝炎的鉴别诊断慢性乙型肝炎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1、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损伤,临床上表现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
鉴别要点是饮酒史和戒酒后病情的变化。
2、非酒精性脂肪肝:由于脂肪代谢紊乱导致的肝细胞脂肪变性,鉴别要点是除外饮酒和其他致病因素。
五、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和预防1、抗病毒治疗:目的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少病毒对肝细胞的损伤,改善肝功能。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
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感染,它可以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和肝癌。
及早发现和诊断乙型肝炎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乙型肝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首先,临床表现是诊断乙型肝炎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此外,实验室检查也是诊断的重要手段,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IgM、抗-HBc IgG等血清学指标的检测。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以及感染的程度。
最后,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和MRI等可以帮助评估肝脏的情况,了解肝脏是否受损或肿大。
除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外,乙型肝炎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肝病的可能性。
例如,需要排除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其他肝脏疾病。
同时,还需要排除药物和毒物对肝脏的损害,以确定诊断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在诊断时,医生需要仔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通过全面的诊断,才能确保乙型肝炎的准确诊断,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加重。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乙型肝炎同样重要。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措施。
此外,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使用他人的个人用品,不分享注射器等也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方法。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及早发现和诊断乙型肝炎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同时,预防乙型肝炎同样重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注意个人卫生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能够增加大家对乙型肝炎的认识,提高对乙型肝炎的预防和诊断意识。
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准慢性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因此,准确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慢性乙肝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腹胀、腹痛等。
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是通过体检或其他原因发现肝功能异常。
二、实验室检查。
1. 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
患者血清中HBsAg阳性,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即可诊断为慢性乙肝。
同时,检测HBV-DNA水平,对于判断病毒活动性和评估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2. 肝功能检查。
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指标。
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异常,ALT和AST水平常常升高。
三、影像学检查。
肝脏B超、CT、MRI等检查对于评估肝脏形态、大小、结构和肝脏病变有重要意义。
慢性乙肝患者常伴有肝脏病变,如肝硬化、肝癌等。
四、病理学检查。
对于确诊不明的慢性乙肝患者,肝脏穿刺活检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肝脏病变的性质,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五、其他检查。
如肝脏弹性成像、肝脏功能评估、肝外表现等检查也有助于慢性乙肝的诊断。
总之,慢性乙肝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只有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同时,慢性乙肝患者在接受诊断的同时,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遵医嘱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疾病风险。
以上就是关于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准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有相关问题,欢迎咨询医生进行详细了解。
祝您健康!。
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摘要:乙型肝炎诊断标准及方法概述1.乙型肝炎的基本概念2.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a.乙肝五项检查b.乙肝病毒DNA检测c.肝功能检测3.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a.临床症状b.肝功能检查c.肝组织学检查4.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a.病史b.乙肝表面抗原阳性c.临床症状d.肝功能检查e.超声检查正文: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
乙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了解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乙型肝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乙肝五项检查、乙肝病毒DNA检测和肝功能检测。
乙肝五项检查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体(HBeAb)、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核心抗体(HBcAb)。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说明已感染了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DNA检测可以反映病毒复制活跃程度。
肝功能检测包括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LT)等指标,血清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升高,说明肝内有炎症。
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和肝组织学检查。
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皮肤和巩膜黄染等。
肝功能检查如ALT持续或反复升高。
肝组织学检查显示肝炎病变。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既往有乙肝病史,或者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六个月未愈;2.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和乙肝病毒DNA阳性;3.出现乏力、腹胀、食欲下降等临床症状;4.肝脏功能检查显示ALT持续或反复升高;5.肝组织学检查显示有肝炎病变;6.超声检查时,有肝脏回声增粗等改变。
早期诊断和治疗乙型肝炎对于控制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如有疑似症状,请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乙肝和丙肝的诊断与报告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
乙肝和丙肝是两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它们引起的疾病可以从轻微的感染到严重的肝功能衰竭。
及时的诊断和报告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诊断方法乙肝的诊断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乙肝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测。
1.HBsAg(乙肝表面抗原)检测:HBsAg阳性表明正在感染HBV或者是慢性乙肝患者。
如果HBsAg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则可以被诊断为慢性乙肝。
2.抗-HBs(乙肝表面抗体)检测:抗-HBs阳性表明曾经接种过HBV疫苗或者是自然感染后已经康复。
3.HBcAg(乙肝核心抗原)和抗-HBc(乙肝核心抗体)检测:HBcAg阳性表明病毒正在复制,可以确定当前是否感染HBV。
抗-HBc阳性表明曾经接触过乙肝病毒。
丙肝的诊断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丙肝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测。
1.抗-HCV(丙肝抗体)检测:抗-HCV阳性表明感染了丙肝病毒或者曾经感染过丙肝病毒并已康复。
如果抗-HCV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则可以被诊断为慢性丙肝。
2.HCV-RNA检测:HCV-RNA阳性表明病毒正在复制,可以确定当前感染的状态。
报告方法乙肝的报告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发现乙肝患者,应当于24小时内将相关病例报告至当地疾控中心(或者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在报告时需要提供患者的个人信息、诊断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
丙肝的报告同样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发现丙肝患者,应当于24小时内将相关病例报告至当地疾控中心(或者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在报告时需要提供患者的个人信息、诊断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
预防控制乙肝的预防控制目前可以使用的乙肝病毒预防方法包括接种疫苗、注射免疫球蛋白、避免血液传播、个人卫生与饮食卫生等措施。
丙肝的预防控制丙肝病毒的预防主要依赖于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避免血液传播,注重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不乱用注射针头等措施。
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性疾病,其诊断主要依据实验室检查和临床体征。
以下是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HBsAg是HBV的外壳蛋白,其阳性是HBV感染的标志。
当血液中HBsAg阳性时,通常表示存在HBV 感染。
2.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阴性:HBsAb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其阴性表示尚未产生免疫力或免疫力已消失。
3.乙肝e抗原(HBeAg)阴性:HBeAg是HBV核心抗原的可溶性成分,其阴性表示病毒复制可能处于静止状态或复制水平较低。
4.乙肝e抗体(HBeAb)阳性:HBeAb是HBeAg的抗体,其阳性表明病毒复制减少或停止,传染性降低。
5.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HBcAb是针对HBV核心抗原的抗体,其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HBV或正在感染中。
在诊断乙型肝炎时,医生还会考虑其他因素,如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肝脏超声等。
如果满足上述标准中的至少一条,就可以诊断为乙型肝炎。
同时,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乙肝实验室诊断标准是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相关血液指标来确认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定的流行率。
早期的乙肝感染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实验室检测是诊断乙肝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是乙肝实验室诊断的相关标准。
一、HBsAg检测HBsAg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缩写,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早和最重要的标志物。
乙肝感染者在感染后的一到六个月内,血中会出现HBsAg阳性。
因此,对于疑似乙肝患者,应该首先进行HBsAg的检测。
如果HBsAg持续阳性超过六个月,则可以确定为慢性乙肝感染。
二、抗-HBs检测抗-HBs是对HBsAg的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也是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
通过抗-HBs的检测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否具备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如果抗-HBs阳性,说明个体已经免疫乙肝病毒,或者是乙肝疫苗的有效接种者。
三、HBeAg和抗-HBe检测HBeAg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核心蛋白,它的出现表明个体在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正在活跃复制。
因此,对于HBsAg阳性的患者,还需要进一步检测HBeAg和抗-HBe。
如果HBeAg阳性,说明病毒处于活动状态,此时患者是高传染性的。
而抗-HBe阳性则表示病毒复制已经减弱,病情相对稳定。
四、抗-HBc检测抗-HBc是对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抗体,它可以分为IgM和IgG 两种类型。
IgM抗-HBc是急性乙肝感染的标志物,出现在HBsAg阳性之前,并且在HBsAg消失之后很快消失。
而IgG抗-HBc则是乙肝感染的持久性标志,出现在HBsAg阳性之后,并且可以持续终身。
五、HBV-DNA检测HBV-DNA是乙肝病毒的基因组成分,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HBV-DNA含量,可以判断乙肝病毒的活跃程度。
此项检测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病情转归非常重要。
以上就是乙肝实验室诊断的相关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乙肝的诊断应该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病史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慢性肝炎诊断标准慢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通常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
慢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下面将介绍慢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一、临床表现。
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肝区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是在体检或其他疾病诊断过程中发现肝功能异常。
因此,对于慢性肝炎的诊断,临床表现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二、实验室检查。
1. 肝功能检查。
患者肝功能检查中,AST、ALT、GGT、总胆红素等指标的异常情况是慢性肝炎诊断的重要依据。
通常情况下,这些指标会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如AST和ALT升高,GGT增高等。
2. 病毒学检查。
针对慢性肝炎的病毒学检查是至关重要的,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CV等指标的检测。
阳性的病毒学指标可以帮助确认患者是否感染了HBV或HCV。
3. 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主要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补体等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慢性肝炎的诊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B超、CT、MRI等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肝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状态,发现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
四、病理学检查。
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可能需要进行肝脏活检或穿刺吸取肝细胞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综上所述,慢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做出准确的诊断。
及时发现和治疗慢性肝炎有助于减少肝脏损伤,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对于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肝病科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造成的肝脏慢性坏死性炎症,可分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在中医学中归属于“黄疸”、“胁痛”的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和《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002年)。
本病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病情的发生发展可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多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候,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脾脏一般无明显变化。
肝病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部分病例因病时日久,病史可不明确。
而于检查后发现。
2、西医诊断标准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
现HBsAg和(或)HBV DNA 仍为阳性者,可诊为慢性HBV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可分为(1)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 DNA和HBeAg阳性。
抗一HBe 阴性,血清ALT 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HBeAg 持续阴性,抗一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
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二)证候诊断1•湿热蕴结证: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2•肝郁气滞证:两胁胀痛,善太息,得暧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暧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3•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暧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慢性乙型肝炎( ALT≥2 × ULN)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肝郁脾虚证主要症状: 1) 情志抑郁; 2) 腹胀; 3) 纳呆。
次要症状: 1) 乏力; 2) 烦躁易怒; 3) 胁胀; 4) 便溏; 5) 脉弦细。
辨证要求: 具备所有主症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症任意1 项与次症中任意1 项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症1) 与次症1) 、4) 两项者,即属本证。
肝胆湿热证主要症状: 1) 身目发黄,色泽鲜明; 2) 尿黄; 3) 苔黄腻。
次要症状: 1) 胁痛; 2) 口苦; 3) 恶心;4) 厌油腻。
辨证要求: 具备所有主症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症中任意2 项与次症中任意2 项者,即属本证;具备主症中任意1 项与次症中任意3 项者,即属本证。
肝血瘀阻证主要症状: 1) 面色晦暗; 2) 肝掌; 3) 舌暗或有瘀斑。
次要症状: 1) 胁肋刺痛; 2) 胁下痞块; 3) 蜘蛛痣; 4) 舌下络脉青紫或曲张。
辨证要求: 具备所有主症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症中任意2 项与次症中任意2 项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症中任意1 项与次症中任意3 项者,即属本证; 具备所有次症者,即属本证。
肝肾阴虚证主要症状: 1) 腰膝酸软; 2) 目涩; 3) 舌红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
次要症状: 1) 胁肋隐痛; 2) 失眠多梦; 3) 耳鸣; 4) 手足心热; 5) 脉弦细数。
辨证要求: 具备所有主症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症中任意2 项与次症中任意2 项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症中任意1 项与次症中任意3 项者,即属本证; 具备所有次症者,即属本证。
脾虚湿困证主要症状: 1) 腹胀; 2) 便溏; 3) 苔白腻。
次要症状: 1) 乏力; 2) 身重; 3) 口淡; 4) 齿痕舌。
辨证要求: 具备所有主症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症中任意2 项与次症中任意2 项者,即属本证;具备主症中任意1 项与次症中任意3 项者,即属本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