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反讽赏析
- 格式:pdf
- 大小:326.27 KB
- 文档页数:3
对于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译语赏析一、引言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佳作。
反讽在这一作品中的运用达到了戏谑、嘲弄及讽刺的效果,使作品生动幽默,富有艺术感染力。
令读者百读不厌。
在《傲慢与偏见》中,irony(反讽)是其艺术创作的精髓之所在。
奥斯汀的幽默和讽刺不动声色,微言大义,反话正说,令人常感余痛难消。
然而,反讽又是英语文学翻译中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既要具慧眼识别,又要最大限度地传译,使读者能充分欣赏到原文的反讽特色。
本文拟对《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王科一译和孙致礼译)中对反讽的处理作一粗略比较,着重赏析两个译本在保留原小说艺术效果方面的不同处理。
以便求教于译界广大专家学者。
二、反讽反讽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通常指故意用与原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以达到谐谑、嘲弄、讽刺、喜爱和亲昵的目的。
英语里irony的含义远比汉语里的广泛,它不仅指作为修辞格的verbal irony(反语),也指一种文学技巧(a literary device),主要包括:verbal irony dramatic irony(戏剧性反语)和situation irony(情况反常)即literary irony(嘲弄)。
此外,irony还被人们用来表示一种对世界的认识、态度和心态:对世界加以描述、分析与推断,或对世界的矛盾和对抗表现出的一种冷静的、超然物外的态度等等。
Irony作为英语辞格(verbal irony)和汉语的反语基本相同。
而翻译时能否成功再现英语原作中反讽的风格,使译文达到原文戏谑、嘲弄及讽刺的效果,却并非易事。
译者在翻译时既要具慧眼识别,又要最大限度地传译,使读者能充分欣赏到原文的反讽特色。
三、《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译语对比赏析反讽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傲慢与偏见》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
反讽艺术渗透于《傲慢与偏见》整部小说中,贯穿于人物刻画、情节发展与小说结构之中。
而反讽又是英语文学翻译中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例子(一)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反讽手法。
反讽是一种通过巧妙运用语言,以轻蔑、讽刺或嘲笑的方式表达观点或批评的修辞手法。
下面是一些在《傲慢与偏见》中常见的反讽例子,并对其进行详细讲解。
1. “热心人”夏洛蒂•夏洛蒂表面上被描述为友善、关心他人的人物,但实际上她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她利用笨拙地追求青梅竹马的男主角达西失败后,转而接受了伊丽莎白的妹妹柯蒂斯的求婚。
•夏洛蒂的反讽体现在她不顾他人感受,只考虑自己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
2. 贝内特夫妇的婚姻观念•贝内特夫妇对于女儿的婚姻观念可以说是滑稽可笑的。
•他们非常关注女儿们的婚姻,将其视为唯一可行的出路。
•尽管他们自己的婚姻并不幸福,却企图通过女儿们的婚姻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种婚姻观念的反讽体现在他们的虚伪和对利益的追求。
3. 夏洛蒂的婚姻观念•夏洛蒂与贝内特夫妇有着相似的婚姻观念,她将婚姻看作是一种经济交易。
•她嫁给了富有但性格卑劣的柯林斯牧师,只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
•对于夏洛蒂来说,婚姻并不基于真爱,而是一种工具。
•这种婚姻观念的反讽体现在夏洛蒂对婚姻的功利态度。
4. 达西先生的傲慢•达西先生被描述为一个傲慢自大的人物。
•在一开始,他拒绝与伊丽莎白舞会上跳舞,并表示她不够漂亮可爱,几乎是对她的侮辱。
•但实际上,达西对伊丽莎白产生了爱意,只是因为傲慢和偏见而无法承认。
•达西先生的傲慢的反讽体现在他自己并不是他所表现出的样子。
5. 伊丽莎白·班内特•伊丽莎白·班内特是小说中的主角,她具有睿智和独立的性格。
•她对于社会对于婚姻的期望持有怀疑态度,不愿意嫁给一个只看中财富和地位的人。
•尽管她一度对达西产生了偏见,但最终她愿意看到自己的错误,并与达西化解误会,并相爱结婚。
•伊丽莎白·班内特的反讽体现在她的独立性格和对婚姻的理性思考。
反讽手法在《傲慢与偏见》翻译中的运用在《傲慢与偏见》中,小说家简·奥斯汀巧妙地运用了反讽手法来讽刺社会上的偏见和傲慢态度。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译:“众所周知的一个真理,拥有财产的单身男人一定需要妻子。
”)这句名言是小说开头的第一句,但是读者会很快发现,这句话并不完全是真理。
这个反讽的开始揭示了小说中关于婚姻观念的艰苦,也讽刺了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的崇拜。
2. Mr. Collins慈善地称赞他自己是“慈善事业的庇护者”("patron and defender of all charities"),但他实际上对慈善事业一无所知。
(译:“慈善事业”的庇护者和捐助人)
这个反讽揭示了Collins先生自负的本性,并嘲笑了他虚伪地标榜自己为慈善事业服务。
3. Lady Catherine de Bourgh自称“强有力的想法”("strongly marked")(译:“强烈的智慧头脑”)。
然而,读者在小说中了解到,她的眼光狭隘、傲慢自大,并不值得尊敬。
(译:“强烈的智慧头脑”)这些例子都展示了奥斯汀如何在小说中利用反讽来讽刺人们的偏见和傲慢态度,同时也给了读者一个有趣的思考角度。
析《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话语的讽刺幽默诗学效果《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该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的故事,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阶层分化和道德观念的弊端。
其中,反讽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小说的语言运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起到了讽刺和幽默的诗学效果。
反讽是一种修辞手法,主要通过上下文的关系,以一种看似矛盾、不合逻辑的方式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
在《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话语频繁地出现,构成了小说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当伊丽莎白听到达西向她表白时,她的回答是:“我毫不怀疑您会是个极其出色的未婚夫,但如果您的才华能和您的人品一样出众的话,我相信您会是个非常幸福的人。
”这个回答既表达了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感情,又暗示了达西的才华和人品并不相符,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反讽。
反讽话语在小说中还被用来讽刺和幽默。
例如,当伊丽莎白听到简向她说了一番关于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话后,她的回答是:“您的话很有道理,但如果我们不考虑爱情,那么婚姻是否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了呢?”这个回答既表达了伊丽莎白对简观点的赞同,又通过反讽的方式暗示了婚姻不应该仅仅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从而起到了幽默的效果。
此外,反讽还在小说中被用来揭示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和道德观念的不一致。
例如,当伊丽莎白和达西第一次见面时,达西表现出了傲慢和偏见,而伊丽莎白则表现出了傲慢和偏见。
这个场景既表达了作者对当时英国社会阶层分化的不满,又通过反讽的方式暗示了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道德观念的不一致,起到了讽刺的效果。
综上所述,反讽作为《傲慢与偏见》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起到了很好的讽刺和幽默的诗学效果。
它通过上下文的关系,以一种看似矛盾、不合逻辑的方式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和道德观念的不一致,起到了增强小说语言表现力的作用。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幽默反讽的运用《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之一,它以幽默反讽的手法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丑恶与荒诞。
本文旨在探讨小说中幽默反讽的运用。
首先,“傲慢与偏见”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一种反讽,它在表面上指的是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性格缺陷,但实际上也是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爵位和阶级压制的一种讽刺。
在小说中,达西和他的姐姐怀特侯爵夫人都十分傲慢自大,但这种傲慢往往是建立在金钱和权利的基础上,他们甚至看不起自己社会地位以下的人。
反之,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也是建立在对他的社会地位以及对其傲慢的反感上。
这种反讽的手法巧妙地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中阶级和人性的缺陷。
其次,作者简·奥斯汀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对话语言的描写刻画出了许多荒谬可笑的事情。
例如,达西在第一次认识伊丽莎白时,因她的家庭和背景而对其产生了偏见,并且在追求伊丽莎白时,一再遭到伊丽莎白的拒绝,这种情节本身就十分荒谬可笑。
此外,小说中的许多场景都充满了反讽的意味,比如班纳特家的女儿们比赛谁能最快地读完小书的场面,以及莱西的搭讪等等。
这些都在讽刺英国社会中存在的愚昧和荒谬。
最后,小说中的幽默反讽也体现在了作者对形象的描述上。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描述,巧妙地反讽了人物的性格和品性。
比如班纳特夫人和赫斯脱夫人这两个人物,也都是非常好笑的形象。
班纳特夫人虚荣、爱说闲话,而赫斯脱夫人则喜欢夸夸其谈、爱班师。
作者用一种温和而幽默的语气来描绘它们,这种反讽不仅呈现了人物的荒诞可笑,也更深入地反映了英国社会的一些个性和特点。
总的来说,对于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幽默反讽的运用,简·奥斯汀用她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出当时英国社会种种丑恶和愚昧,这种幽默反讽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嘲讽和揭露,另一方面也是对读者的启示和教育。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傲慢与偏见》成为了英国文学中一部经典的幽默小说。
《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篇一一、引言电影《傲慢与偏见》改编自简·奥斯汀的同名经典小说,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展现了19世纪英国乡村的社交风貌和人们的情感纠葛。
在这部作品中,反讽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被导演巧妙地运用,为影片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和深刻的内涵。
本文将从电影的角度,深入探讨《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
二、反讽在电影人物塑造中的应用1. 人物性格的反讽电影中,达西先生和伊丽莎白·班纳特的性格塑造充分运用了反讽手法。
达西先生初出场时显得傲慢无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逐渐发现他内心的善良和真诚。
这种表面傲慢与内心善良的反讽,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伊丽莎白·班纳特则是一个聪明、独立的女性形象,她对达西先生的误解和偏见逐渐消除,最终实现了对爱情和婚姻的独立思考。
2. 人物关系的反讽电影中的人物关系也充满了反讽。
表面上,班纳特家族的生活看似贫苦,但家庭成员之间却充满了关爱和支持。
而那些看似富有的绅士和贵族,内心却充满了虚荣和自私。
这种表面与内心的反讽,使观众对人物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反讽在电影情节设计中的应用1. 情节发展的反讽电影《傲慢与偏见》的情节发展也充满了反讽。
例如,达西先生对伊丽莎白的爱情表白被拒绝后,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逐渐消除。
这种表面上的拒绝与内心逐渐接纳的反讽,使情节发展更加引人入胜。
2. 社会背景的反讽电影通过对19世纪英国乡村社会背景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观念、婚姻观念以及女性地位等问题。
在这样一个社会中,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反讽。
他们通过相互理解和支持,最终实现了对爱情和婚姻的独立思考,这种个人与社会背景的反讽,使影片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反讽的艺术效果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使影片更具魅力。
通过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和社会背景的反讽,影片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世界。
这种矛盾和冲突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情节发展更加引人入胜,同时也使影片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幽默反讽的运用《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运用了丰富的幽默和反讽手法,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欣赏到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作者聪明机智的一面。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傲慢与偏见》中幽默反讽的运用。
第一,人物形象的幽默反讽。
小说中,作者巧妙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来展现他们的个性和性格特点,并运用幽默的手法进行反讽。
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就是一个机智幽默的人物,她善于以自嘲的方式显露自己的优势和缺陷,使得读者在欣赏她的智慧和机智时也会被她的幽默所吸引。
与伊丽莎白相反的是达西先生,他以傲慢的形象出现,但在他的“伪装”下也隐藏着一个善良而深情的内心。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对比和矛盾,作者成功地营造出幽默的氛围。
第二,对社会习俗的幽默反讽。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社会习俗的嘲讽和揭示展示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态度。
书中的曼斯菲尔德夫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乡绅夫人,她过度追求阶级地位和表面的面子,从而在别人眼中形成了荒谬可笑的形象。
书中还有一系列婚姻问题上的幽默描写,如卢卡斯夫人宣传他的女儿简在刘易斯·德拜舅舅的遗嘱里得到了大笔财产,但实际上这只是个误会,令人啼笑皆非。
通过幽默的反讽手法,作者将封建礼教中的虚伪和荒谬展现无遗。
对人性的幽默反讽。
小说中的幽默并不仅限于表面的笑料,而是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荒谬之处。
书中的班纳特夫妇就是一个典型的幽默形象,他们鲁莽冲动,言行不慎,时常做出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而且,小说中对于人性的幽默反讽还体现在对于爱情的揭示上。
伊丽莎白以她独特的眼光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做出评判,与达西的爱情之间的曲折道路也令人捧腹。
通过这些幽默的反讽,作者让读者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种种矛盾和荒谬,以及人们在追求幸福时的盲目和傲慢。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充满了幽默和反讽的元素,这些元素既是对现实社会中各种不合理现象的讽刺和批判,也是作者对人性和生活的理性观察和思考。
赏析《傲慢与偏见》电影对白的反讽艺术【摘要】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的对白反讽艺术展现出其独特魅力。
通过分析对白中嘲讽性的表现,探讨对白如何揭示角色性格,以及分析对白反讽的艺术手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和社会风貌。
对白中的社会讽刺也引发了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这种反讽艺术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趣味性,更突显了作品的深度和内涵。
对白的巧妙运用为电影创造了独特的氛围,引导观众思考现实中的种种问题。
反讽对白对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望未来,对反讽的研究和欣赏将会进一步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电影《傲慢与偏见》,对白,反讽艺术,嘲讽性,角色性格,艺术手法,社会讽刺,观众共鸣,影响,研究,欣赏。
1. 引言1.1 介绍电影《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一部根据简·奥斯汀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了英国乡绅家庭中发生的一系列爱情故事。
影片以19世纪英国乡绅社会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贵族风范。
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和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更是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一部分。
电影《傲慢与偏见》不仅在情节上忠实还原了原著小说的风采,更通过精彩的对白呈现了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
影片中的对白幽默、激烈、辛辣,充满了反讽和讽刺的元素,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人性和社会现象。
影片以其精彩的对白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高度的赞扬,成为了当代世界文学与电影艺术中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通过分析电影中的对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社会地位,从而欣赏到电影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和思考。
1.2 分析电影对白的重要性分析电影对白的重要性在于对于塑造角色和推动情节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影对白不仅是人物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方式,更是展现人物性格和关系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白,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价值观和情感状态,从而更加贴近角色,产生共鸣。
对白也是电影中展示文化和社会背景的重要手段。
对于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译语赏析《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该小说主要讲述了贵族伊丽莎白、简和她们的家人在19世纪初英国社会中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
小说反讽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贵族阶层、婚姻观和上流社会虚伪面目,因此《傲慢与偏见》被认为是一部充满反讽和幽默感的小说。
而其中的反讽之道主要表现在奥斯汀身为女作家,对社会阶层、婚姻、身份、爱情的挖掘和揭示上。
而这些情节和形象常常使用反讽的手法,贯穿整个小说的内容。
下面,我们将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中一些典型的反讽翻译词语的赏析,来具体看看它们的背后精妙的反讽策略。
1.莱西居士的“善良”莱西居士是《傲慢与偏见》中的第二男主角,他和伊丽莎白,简的姐妹关系甚好,但却有着自负、轻视人的毛病。
在小说中,奥斯汀采用了“深刻描写、反讽轻蔑”来揭示他的傲慢,用“善良”一词暗示其虚伪面目。
例如在第8章里,莱西居士对于伊丽莎白思考出路,毫不害臊地用冷嘲式语言讽刺,说她的思考是“费尽心血了”。
这里,奥斯汀用“善良”这一形容词,来反讽莱西居士的毒舌与虚伪。
因为莱西居士根本就没有实际帮助伊丽莎白,反而是以别人的痛苦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存在。
2.彭伯利夫人的“同情”在《傲慢与偏见》中,彭伯利夫人是一个经历过苦难的境况,但又极其虚伪的贵族的妻子。
在与伊丽莎白交往中,她一边显示出对伊丽莎白的同情,一边又对她的人品进行了恶意的诋毁。
彭伯利夫人在小说中虚情假意,因此奥斯汀用“同情”这一词语来反讽她的虚伪。
尽管彭伯利夫人流露出人情味,但却并非出于对伊丽莎白的真正同情,而是为向姑婆博好处。
这反讽表明了19世纪的英格兰社会中存在一种虚伪的美德:不是为了同情他人而表达共鸣,而是设计策略,为自己的利益谋取好处。
3.慈恩女士的“善意”在《傲慢与偏见》中,慈恩女士是一个对人心存感激,并试图在品行上自行完善的好心眼儿。
由于她过于善良,因此在小说中常常可以看到她遭受他人欺骗,甚至因此造成血海飘红,但她仍然保持着对人类善良的信仰。
《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篇一一、引言电影《傲慢与偏见》改编自简·奥斯汀的同名经典小说,由导演Joe Wright执导,呈现了一部细腻且深度的爱情故事。
在影片中,除了优美的情节和生动的角色刻画外,反讽艺术也是电影的重要元素之一。
它以一种幽默且巧妙的方式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纠葛以及社会背景的矛盾。
本文将深入分析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探讨其如何增强影片的观赏性和思想深度。
二、反讽在人物塑造中的应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在人物塑造上有着显著的表现。
例如,主人公达西先生的傲慢性格便通过反讽手法得到了深入的展现。
他的傲慢不仅表现在表面的行为举止上,更体现在其内心的自我优越感。
影片中多次通过对比手法,让观众在笑中带泪地认识到这种傲慢的荒谬和可笑,同时也为他的成长和改变埋下了伏笔。
此外,女主角伊丽莎白的聪明、独立和坚韧的性格也是通过反讽手法得以突出。
她在面对达西先生的傲慢时,既表现出了自己的机智和勇气,又通过自我反省和成长逐渐理解了达西的内心世界。
这种反讽的运用使得伊丽莎白这一角色更加立体和生动,也使得观众对她的成长和变化有了更深的共鸣。
三、反讽在情节设置中的运用在情节设置上,电影《傲慢与偏见》也巧妙地运用了反讽手法。
例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看似荒诞的情节,如达西先生在舞会上的尴尬表现、伊丽莎白对达西的误解等。
这些情节看似荒诞,却通过反讽手法揭示了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思想。
同时,这些情节也使得故事更加曲折有趣,增强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四、反讽在社会背景的反映电影《傲慢与偏见》还通过反讽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影片中的社会背景充满了阶级观念、性别歧视等矛盾。
通过反讽手法,影片揭示了这些矛盾的荒谬和不合理,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平等、自由和爱情的追求。
这种反讽的运用使得影片具有了更深的思考价值和社会意义。
五、结论综上所述,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和社会背景的反映上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幽默反讽的运用《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以幽默和讽刺为特点的小说。
小说通过对人物、对话和情节的幽默处理,揭示了社会守旧观念和人性的无奈,并以此展现了作者的批判意识和人生观。
在小说中,幽默反讽的运用十分巧妙,既能让读者捧腹大笑,又能让读者对现实社会做一番思考。
在人物塑造上,《傲慢与偏见》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幽默形式来揭示人物的缺点和局限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达西先生和伊丽莎白。
达西先生被描绘为一个高傲自大的贵族,但他的高傲却是基于他对社会确实具有的优势地位的认可。
奥斯汀通过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对话,展现了达西先生自我价值判定高得令人发指的一面,并在这种高傲中暗示出贵族阶级中的弊端。
而伊丽莎白则是一个明理又智慧的女性,她对达西的傲慢态度展现出她的洞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这两个形象,作者在幽默中反讽了高贵与智慧、自我尊重与他人尊重之间的关系。
在对话和情节上,作者巧妙地利用幽默来揭示人们的偏见和短视。
在小说中,卢卡斯夫妇和柯林斯先生成为了幽默的对象。
卢卡斯夫妇总是以社交场合的公正仲裁者的身份出现,但他们却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他人。
同样,柯林斯先生是一个抱着婚姻观念和社会地位观念的拜金主义者,他的做法和言谈举止通过幽默的处理被揭示出来。
这些人物在小说中的幽默形象,彰显了人们在社会底层和上层的固定思维模式,剖析了人性的浅薄与爱慕虚荣心。
在情节安排上,《傲慢与偏见》也运用了幽默反讽手法。
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相遇和误会。
他们在第一次舞会上的冲突以及后来彼此的误会和解释,展现了两个年轻人在傲慢的面具下的真实性格,也加深了他们感情的发展和理解。
这种情节的安排通过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角色和人性的曲解与刻板印象,并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对于人性和情感的深入洞察。
艺术理论论文赏析?傲慢与偏见?电影对白的反讽艺术一、寓意于讽的经典〔一〕影片简介电影?傲慢与偏见?系据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改编,通过婚姻问题的一隅生动展现了18世纪的英国社会面貌和中产阶级的风貌,运用反讽和喜剧这两种有力的艺术武器来批判不合理的所谓道德和乡绅贵族阶层的保守观念,揭露其虚伪和愚蠢的本质。
该影片以18世纪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为背景,以班纳特〔Bennet〕一家的几个女儿的婚事为事实主线,以男女主人公之间因傲慢与偏见产生的爱情纠葛为情感主线,整部影片浪漫而又现实。
班纳特太太攀富心重,期望自己的女儿们能够嫁入上流社会。
租住在班纳特家附近庄园的未婚阔少宾利先生〔MrBingley〕爱上了美丽温柔的大女儿简。
而他的朋友达西〔Darcy〕被二女儿伊丽莎白〔Elizabeth〕的聪明直率所吸引,却在初次见面的舞会上因出言不逊的傲慢使得伊丽莎白对其心存偏见,后伊丽莎白又听信品行不端的年轻军官威克姆对达西的诋毁,更是加重了内心的误解。
最后,达西在偶遇伊丽莎白后向其求婚,言语的傲慢使得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到达顶峰。
而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演进,大女儿简与宾利的爱情似乎也充满挫折和误解。
故事的转折从达西给伊丽莎白写信解释开始,对之前伊丽莎白的误解和威克姆对自己的诋毁进行解释。
后伊丽莎白参观达西的庄园发现达西接待他们的态度无丝毫傲慢而是非常热情,更使得伊丽莎白慢慢消释内心的偏见。
期间伊丽莎白收到关于妹妹莉迪亚与负债累累的威克姆私奔的家信几近崩溃,达西并未因此歧视她的家庭而是真诚地寻找她妹妹并资助他们完成婚礼。
一系列的变化使得伊丽莎白消除了内心的偏见,重新燃起爱情之火。
〔二〕言语反讽的效果?傲慢与偏见?这部影片的鲜明主题主要是通过曲折细腻的感情变化来表达,而全片的喜剧性反讽手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影片绝妙娴熟地运用反讽这一艺术手法,全片灵活多变,从宏观和微观、旁白和对白等多个角度进行刻画,堪称反讽艺术的典范。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幽默反讽的运用《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巧妙运用幽默反讽的手法,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描绘,讽刺了封建社会的落后和腐败,同时也展现了女性的里程碑式进步。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傲慢与偏见》中幽默反讽的运用。
首先,在小说中,奥斯汀巧妙地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缺陷与荒谬。
例如,小说中的班纳特家的家长不仅是个庸俗的小市民,而且还十分偏执。
尤其是班纳特太太,她为了让自己的五个女儿嫁个好人家,对孩子的婚姻事宜口若悬河,一无所知,毫无检点,当很多登门的男士闻讯来访之后,就更是连珠炮般地发表着各种离经叛道的看法。
正是由于班纳特太太的这种行为,让女儿们成为了整个小镇的笑柄,也让班纳特家的声望短时间内骤减。
这个现象既是一种女性地位低下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封建社会教育的缺陷,以及普通人对社会变化的抵触心态。
其次,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幽默的手法来表达对人性和人性缺陷的反思。
例如,在小说中,达西先生虽然是个有地位、富有、俊俏的绅士,但他的傲慢、冷漠却让他在众人的心目中变得不堪。
达西先生在半数以上的小说情节中都是傲慢自大的,这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性格特点,也代表了封建社会中那种重传统、重文化,却并不重才干和品德的普遍现象。
与此同时,达西先生的形象也通过与伊丽莎白的对比被幽默地讽刺。
伊丽莎白是个独立、聪慧、尚有正义感的女性,她对达西先生的明确反感也意味着对封建传统的反叛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在这里,伊丽莎白自然武装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反思和对强权者的讽刺。
此外,小说中的幽默反讽也通过对语言表达的讽刺和对行为习惯的刻画来表现。
例如,小说中的某些女性语言浅薄、轻浮,出言无状,甚至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和轻率。
这种行为不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同时也趣味性地展现了人性的深处。
实际上,人类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习惯,其中部分习惯的本质是普世的。
赏析《傲慢与偏见》电影对白的反讽艺术《傲慢与偏见》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作者伊丽莎白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上层社会的人际关系,以及婚姻和恋爱故事,细腻地描绘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被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称为“一幅色彩绚丽的风俗画”,因为它不仅再现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镇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而且透过小说里的这些琐事,体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精神,深刻地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正在酝酿着的种种社会矛盾和新旧交替的历史进程。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有着强烈喜剧性效果的小说,它在讽刺英国议会,抨击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基础上,还刻画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伊丽莎白和班奈特、达西等,他们的性格及言行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
正因为如此,伊丽莎白的自我独立的性格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她坚强的意志、平静的心态、善良宽容的性格、不畏惧任何挑战的胆略,是读者能够真实感受到的。
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使她成为才貌双全的女性典型。
英国著名戏剧家马洛指出:“一切艺术之最高表现形式即在于此。
”伊丽莎白的人格魅力来自于她在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聪明智慧。
这种内在素质所激发出的主动的精神状态,是外在的激励因素所不能比拟的。
而与此相反的则是伊丽莎白式的偏见,或者是另一种表现——傲慢。
可见,伊丽莎白的性格又是复杂多变的。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伊丽莎白都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
她可以写出《李尔王》那样的悲剧,也可以把《劝导》这样的喜剧演绎得非常精彩。
然而,伊丽莎白性格中的弱点和缺陷,比如她过于自尊自大、争强好胜,又比如她的情感是敏感的,想象力丰富,但缺乏现实主义的洞察力等,都是影响她更加完美的因素。
而这些也正是伊丽莎白的“反面”。
伊丽莎白的性格就像“两个极端”,而这也是她这个人物矛盾冲突最明显的地方。
《傲慢与偏见》电影对白中的反讽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辩证的。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幽默反讽的运用【摘要】《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其中运用了大量幽默反讽的手法。
本文首先在引言部分介绍了幽默反讽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引出后续的分析内容。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从幽默反讽的定义、表现手法、情节中的运用、人物形象中的反讽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反讽等方面展开分析。
通过对小说中幽默反讽的多方面观察,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揭示。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幽默反讽在《傲慢与偏见》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文学作品和社会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中幽默反讽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幽默反讽,运用,引言,幽默反讽的定义,小说中幽默反讽的表现手法,情节中的幽默反讽,人物形象中的幽默反讽,对社会现象的幽默反讽,结论。
1. 引言1.1 引言《傲慢与偏见》作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其幽默反讽的手法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针对小说中幽默反讽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不同方面的表现与影响。
通过对幽默反讽的定义进行阐述,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作者的写作意图。
而小说中幽默反讽的表现手法则体现在对话、情节和人物形象等方面,这些细致的描绘赋予了作品更加生动的性格。
情节中的幽默反讽和人物形象的幽默反讽都是《傲慢与偏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这些反讽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荒谬。
作品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幽默反讽来质疑社会的种种偏见和不公。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傲慢与偏见》中幽默反讽的魅力所在,以及其对读者和社会的启示。
2. 正文2.1 幽默反讽的定义幽默反讽是一种文学手法,通过讽刺的方式将荒谬、愚蠢或矛盾的事物暴露出来,达到引人发笑、讥讽的效果。
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简·奥斯汀巧妙运用幽默反讽,通过夸张、对比等手法来揭示人物性格、社会现象以及小说的主题。
小说中的幽默反讽可以通过讽刺对话和人物行为来体现。
在小说开篇,珍·奥斯汀就以一段幽默反讽的对话展示出达西和伊丽莎白之间的矛盾和误会。
赏析《傲慢与偏见》电影对白的反讽艺术《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爱情喜剧,全面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小说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的爱情悲剧,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人的品德和心理进行了真实细腻的描写。
《傲慢与偏见》也被多次改编成电影。
今天,我就来赏析《傲慢与偏见》电影对白的反讽艺术。
该片对白生动、诙谐、风趣,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情节紧凑,生动幽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人读后余味无穷。
《傲慢与偏见》电影对白主要分为三类,其中男女主角的对话占了很大的篇幅,女主角伊丽莎白出场,她那纯洁的形象,优雅的举止,直率的性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这部影片最精彩的并非是伊丽莎白的出场,而是她与班纳特五个女儿的对话。
影片用了很多笔墨去表现她们的思想性格特征,还安排了一些老年人来回忆当时的时代背景。
如科林·乔斯特是伊丽莎白的舅父,他在班纳特家住了几天,与达西先生见面,交谈。
他看到达西先生的一头乱发,便很风趣地说道:“亲爱的先生,您没有做工夫去整理您的仪容吧!”达西先生谦虚地笑着说:“有的有的,我每天早晨都照镜子,仔细打扮的。
”科林·乔斯特继续问道:“您难道不嫌每天花费宝贵的时间来做这种事吗?”达西先生首次在宾客中露面就与伊丽莎白的姐姐进行了友好而不失礼节的交谈。
达西先生正值壮年,长得仪表堂堂,不仅有很高的地位,还很富有。
他穿着朴素整洁,讲话彬彬有礼,处处显示出贵族风度,他用温和的口吻说道:“我不太忙的,我喜欢这里,你知道吗,我已经在这儿住了六个星期了。
”达西先生虽然比较富有,但伊丽莎白的姐姐们认为他衣着寒酸。
其中一个姐姐对伊丽莎白说道:“你们真幸福,瞧,他住的房子多么漂亮!”伊丽莎白的姐姐问道:“漂亮在什么地方呢?”达西先生答道:“就在这个阳台上!”“我们想在这个阳台上看书或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