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35.18 KB
- 文档页数:45
区情问题到党的“十七太”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歙。
解决好寝业旅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迁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垒党工作的蕾中;岂重。
并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f E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化新格局。
”,4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
而且长斯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是不对称的。
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农村发展较慢。
其中主要原因是城市的工业经济增长快于农村的农业经济增长。
近些年来.国家采取取消农业税、提高农业补贴等种种政策手段鼓励农业发展.但农业发展速度束见成牧。
内蒙古农牧民收人在经历20世纪舯年代由快速增长到稳定增长、90年代前期高速增长后,从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增幅减缓的趋势。
“八五”时期,内蒙古农牧民^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5%;“九五‘时期年均递增¨%,“九五”比“^五”增建慢56个百分点。
1998年开始到2000年,我区农牧民收^环比增逮蓬年下滑;1998年我区农牧民^均纯收人比上年增长113%,1999年增长1.I%,2000年增长l7%.2001年下降32-%,2002年农牧民^均纯收入蹭幅有所上丹,比上年同期增长57%,但属于恢复性增长。
由于我区农牧民收人增长趋缓.农牧民^均纯收人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的位攻由1995年的第19位降至2002年的第2l位。
说明目前我区的农牧业发展已经阻碍了我区的经济增长。
一、内●古自沿E袁牧业疰压现状分析1.传统农业生产稳定盅晨“十一五”以来,自治区敢府高度重视“三农兰牧”工作,大力地推动了自治区农牧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2007年全区总播种面积为“”5千公顷.粮食播种面积比1978年增播皿!!!!塑!塑:!比1978年增加1312I万吨,增长2∞倍。
丰_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薯类和大豆总产量1988你那比1978年分别增加了75.4万吨、132.0万吨、192万吨和3+14万吨;到1988年又发恩不增加了1947万吨、6663万吨、850万吨、帅7万吨;2007年与1978年相比,小麦、玉米、薯类、大豆总产量分别增加了87.9万吨、9879万吨、111.9万吨、733万吨;4项座座一次为大豆增长近6倍.玉米增长8倍以上。
内蒙古向日葵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石鑫岩1 王志丹2 摘 要:内蒙古是我国最大的向日葵主产区,作为内蒙古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向日葵是盐碱、瘠薄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增产增收的不可替代经济作物。
本文从内蒙古向日葵产业发展现状入手,深入分析当前内蒙古向日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大力发展向日葵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产业链条纵深延伸、进一步强化向日葵优质品种选育等方面提出促进内蒙古向日葵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向日葵产业;政策建议向日葵因其具有耐盐碱、耐瘠薄、种植适应性强、品质优良、产业链条长、市场需求旺盛、产投比高等显著优点,是盐碱、瘠薄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增产增收的不可替代经济作物。
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得天独厚的农牧业生产条件使得种植的向日葵籽粒饱满、粒型大、色泽好、品质佳、产量高,是我国最大的向日葵主产区和葵花籽原料集散地,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向日葵优良品种选育、葵花种植、精深加工、流通贸易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内蒙古向日葵产业,既是在资源环境硬约束背景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也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内蒙古向日葵产业发展现状(一)种植规模稳步扩大向日葵作为内蒙古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发展态势。
2016年,内蒙古的向日葵种植面积达到了639.9千公顷,比2013年的429千公顷增加了210.9千公顷,增加幅度达到49.16%,年均增长率达到14.25%,占全国种植面积的比重也由2013年的46.13%增加到2016年的55.49%,增加了9.36个百分点。
向日葵产量达到了166.16万吨,比2013年的116.11万吨增加了50.05万吨,增加幅度达到43.11%,年均增长率达到12.69%,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也由2013年的47.90%增加到2016年的55.57%,增加了7.67个百分点。
《内蒙古草原地区种植面积变化及其经济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中国的一个主要草原地区,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农业政策的调整,内蒙古草原地区的种植面积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变化及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内蒙古草原地区种植面积变化概况1. 历史变迁内蒙古草原地区的种植历史悠久,经历了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政策支持,该地区的种植面积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2. 种植结构变化在种植结构方面,传统的牧草种植逐渐被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所替代。
同时,随着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当地开始尝试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以增加农民收入。
3. 影响因素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国家农业政策、科技进步、市场需求、气候变迁等。
其中,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和科技进步对种植面积的影响最为显著。
三、种植面积变化对经济的影响1. 农民收入增长种植面积的增加使得农民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通过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农民可以获得稳定的粮食收入;同时,种植经济作物如蔬菜、水果等,可以增加农民的附加收入。
此外,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农民的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2. 农业产业链发展种植面积的增加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一方面,农作物的种植吸引了更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入该地区,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作物的种植也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资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些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3. 资源与环境问题虽然种植面积的增加带来了经济效益,但也带来了一些资源与环境问题。
例如,过度开垦可能导致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同时,农药、化肥的使用也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应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探究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策略作者:李亚杰来源:《经营者》 2017年第8期内蒙古的地域面积占我国的总体国土面积约为12.3%,人口数为241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数约为整体人口数的一半。
内蒙古的耕种面积达到了1.1亿亩,草原面积有13.2亿亩,其人均耕地面积排在全国首位,并且农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内蒙古东部地区最突出的产业是畜牧业,而其优厚的土地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资源。
因此,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内蒙古东部地区需要充分利用其内在环境和外部环境,建立特色农业经济,实现农业产业的整体提升。
一、内蒙古东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当前,我国正处于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阶段,并且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这种发展环境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政策,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内蒙古东部地区本身的地域条件对于发展农业经济来说得天独厚,因此需要利用好这种基础性的资源,抓住发展机遇。
虽然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已初具雏形,并且成为我国最大的杂粮杂豆生产基地,但是生产结构仍然比较单一,并且其生产模式还未实现精细化,产业链结构不完整,导致整体的农业经济处于比较低下的地位。
甜菜和药材是内蒙古的特色经济产物,并且发展成了内蒙古的支柱性产业,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内蒙古东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业经济科技含量较低目前,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平原产业农业经济作物产量处于上升状态。
但是其经营模式属于粗放式经营,产业链较短,没有过多的技术含量,并且科技开发没有扩散开来,导致产业经济难以延伸。
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地理环境较好,并且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总体来说,农业经济规模化和系统化还有待加强,并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由于其农业经济科技含量较低,内蒙古东部地区相关部门没有投入适量的资金用于发展农业经济,甚至一度出现资金短缺的状况。
内蒙古地区旱作农业发展研究 [字体:大中小]内蒙古地区旱作农业发展研究一、引言旱地农业在世界粮食生产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总面积约占陆地面积1/3,分布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14亿hm2耕地中,主要依靠自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的旱地占80%。
如何解决人增地减、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和区域性淡水资源危机日趋严重引起粮食生产能力降低是世界观注的焦点,中国更是如此。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依赖于旱地农业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更离不开旱地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因此,开展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国北方旱作地区的增产潜力巨大,对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北方旱作地区虽然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但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富,气候资源多样,农业增产潜力是全国最大的地区之一。
北方旱作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平均水分生产潜力的理论值为5593kg/ hm2,试验值为4287 kg/ hm2,而目前实际生产水平为2585 kg/ hm2,仅为降水生产潜力的40~50%,即还有0.5~1倍的生产潜力可供开发。
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粮食增产、稳产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关键。
同时北方旱地农业区地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问题十分突出,直接危害农业稳定性,生态环境的安全性。
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又是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安全的关键所在。
因此,对旱作农业技术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
二、国内外旱作农业研究进展和发展模式(一)国外旱作农牧业研究进展美国的保护性耕作,近几十年来,美国大平原旱地农业耕作技术变化趋势是:由多耕到少耕,由表层松土覆盖到残茬秸秆覆盖,由机械耕作除草到化学除草,逐步提高保水效果和旱地产量。
土壤中蓄水量从占降水量的19%提高到40%。
澳大利亚的粮草轮作,土地荒漠化,是经过“土壤有机质衰竭——土壤结构破坏——水分渗入和储存减少——风蚀水蚀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农业产量下降”这样一个过程。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9卷 总第34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 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 ocial S cience Edition)No.4 2007(Vol.9 Sum No.34)内蒙古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3● 成小平(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 要:中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给内蒙古农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实现内蒙古农业快速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本文分析探讨了内蒙古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特色农业;存在问题;对策与建议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07)04-0055-02 我国一直重视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农业部制订了《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1]。
同时,为了促进我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内蒙古农牧业厅制定了《内蒙古特色农业发展意见》,并于2003年12月召开了“全区发展特色农业研讨会”,明确提出要将特色农业培育成为21世纪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这些都为内蒙古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指导性意见和有利条件。
一、内蒙古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内蒙古各地区从资源环境优势、区位优势出发,积极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目前,已经形成了特色农业的基本框架,杂粮杂豆、甜菜、西甜瓜、中药材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
2005年杂豆播种面积420万亩,产量33.2万吨,分别占全国11.8%,7.4%,杂粮播种面积700.5万亩,产量132.3万吨,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杂粮杂豆生产基地。
内蒙古十三五课题2020第四批结题公示【原创实用版】目录1.内蒙古“十三五”课题 2020 第四批结题公示概述2.公示的具体内容3.结题的课题研究方向及其意义4.公示日期及联系方式正文内蒙古“十三五”课题 2020 第四批结题公示概述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为了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设立了一系列课题,以期通过科学研究为自治区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近日,内蒙古“十三五”课题 2020 第四批结题公示正式发布,对这一年度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展示。
公示的具体内容本次公示共涉及 20 个课题,涵盖了经济、教育、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
这些课题分别是:1.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内蒙古自治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3.内蒙古自治区特色文化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4.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研究5.内蒙古自治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6.内蒙古自治区农村贫困问题研究7.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研究8.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9.内蒙古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10.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11.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保护与发展研究12.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13.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发展研究14.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15.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16.内蒙古自治区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17.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18.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流动与社会保障研究19.内蒙古自治区军民融合发展研究20.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研究结题的课题研究方向及其意义本次结题的课题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的实际情况,旨在为自治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这些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为内蒙古自治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指导。
例如,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可以为自治区绿色发展提供路径选择;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可以为自治区教育改革提供参考;特色文化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可以推动自治区文化产业的繁荣等。
内蒙古民族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内蒙古民族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民族自治区之一,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发展问题和挑战。
建立和落实公共政策是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对内蒙古民族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公共政策展开分析和研究。
一、内蒙古民族地区的优势产业1.农牧业:内蒙古民族地区农牧业产值在当地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畜牧业是主导产业。
在农牧业发展方面,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对农牧民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2.能源资源:内蒙古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油气等能源资源,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政府应该加大对能源资源的开发力度,同时也要关注能源环保方面的问题,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
3.旅游业:内蒙古民族地区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历史悠久,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良条件。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旅游业的服务品质和水平,提高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内蒙古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1.草原空间生态产业:内蒙古民族地区的草原景观被誉为“蓝天、白云、绿草、奔马”的世界级自然旅游资源,因此,草原空间生态产业成为内蒙古发展的一大特色经济。
政府应该加大对草原生态的保护,以草原产业为支撑,推动文化、旅游等多个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发展和生态环保并重。
2.农牧民特色产业:内蒙古民族地区的牛羊肉、内蒙古大米、奶制品等特色产品非常有市场,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培训等手段,积极挖掘农牧民特色产业潜力,把当地优质特色产品推向市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内蒙古民族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呼麦、马头琴等。
政府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利用力度,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率。
三、公共政策建议1.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优势产业:在内蒙古民族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方面,政策扶持起到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