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题、审题能力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如何提升孩子读题和审题能力课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如何提升孩子读题和审题能力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孩子们在学习中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其中读题和审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因为只有正确地理解题目,才能正确地解答问题。
在日常学习中,许多家长和老师都会发现孩子在读题和审题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那么,如何提升孩子的读题和审题能力呢?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了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要提升孩子的读题和审题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家长可以每天给孩子安排一定的阅读时间,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也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与学习相关的读物。
通过阅读,孩子可以提升自己的识字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增加孩子的知识面,有助于提升读题和审题能力。
二、教孩子读题时要重点关注题目的要求在做题时,孩子要先读懂题目,弄清题目的要求。
有些题目可能会包含一些限定条件或者指令,如果孩子没有仔细阅读题目,就有可能会做错题。
家长可以教导孩子在读题时要重点关注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更好地进行解题。
三、教孩子学会分析题目除了要读懂题目,孩子还要学会分析题目,找出问题的关键点。
有些题目可能会比较复杂,包含多个因素,孩子需要能够将这些因素进行分解,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问题的解决途径,让孩子学会通过分析题目来找出解题的方法。
四、引导孩子逐步提高解题的精细度在孩子掌握了读题和审题的基本技巧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逐步提高解题的精细度。
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题目,逐渐增加难度,让孩子在解题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家长还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解题技巧和方法,让孩子在解题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五、鼓励孩子在学习中保持专注与耐心在提升孩子的读题和审题能力过程中,家长也要鼓励孩子在学习中保持专注与耐心。
有些孩子可能会在做题时心不在焉,导致出错。
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小学生为提高审题能力所进行的言语能力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⑴注重读。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
教师在读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形式和要求应作出明确的规定,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边读边作记号等,每一次的读都应该是有目的的。
⑵注重推敲。
这里的推敲,就是要善于抓住题中的关键字、词、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
如“增加到”和“增加了”表示什么意思,在“小红今年15岁,比小明大3岁,小明今年多少岁?”中,比小明大3岁,到底指的是谁的岁数大,谁的岁数小等等,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的习惯,才能为正确审题扫清障碍。
⑶注重再述。
这里的再述,指学生通过读题推敲后,能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将题意重述出来,这种“述”应该体现出理性的思考。
如上面所举例子中,求小明今年多少岁,就是求“比15少3是多少”。
另外,“述”的形式也有不同。
诸如计算题,可以用文字形式再述,文字题可以用类似语文上的缩句来再述,如“5与3的和乘10与2的差,积是多少?”可以述为“和乘差,积是多少?”当然,再述的形式除了用上面的方法外,还可以通过用图表、式子、线段图等方式呈现,如前所述案例三,如果学生能用线段图将题意进行再现的话,相信“落马”的学生会少很多。
⑷注重说理。
在审题中,不管学生审题正确与否,都要培养学生说理的习惯,要养成想说、会说、敢说的精神。
通过说理,学生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争论探讨,可以去伪存真,在思辩中加深理解,提高审题技巧,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判断等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理的品质。
⑸注重示范。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数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功底,把此作为教学基本功来加以重视和训练,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用生动的语言表达,缜密的逻辑思维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如何培养仔细审题
培养仔细审题的习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练习。
以下是一些建议:1.慢慢读题:不要急于回答问题,而是花时间仔细阅读题目。
可以
默读或轻声读出题目,确保自己真正理解了题目的意思。
2.划重点:在阅读题目时,可以用铅笔或荧光笔标记出关键信息、
条件和要求。
这样可以帮助你集中注意力,避免遗漏重要的细节。
3.理解题目要求:在开始答题之前,确保你完全理解了题目要求。
如果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回到题目中再次阅读或寻求解释。
4.避免粗心错误:在审题时要特别注意一些常见的粗心错误,如漏
看条件、误解题意等。
可以通过仔细检查和核对来避免这些错误。
5.做练习题:通过做练习题来提高审题能力。
选择一些有挑战性的
题目,强迫自己仔细阅读和理解题意。
逐渐增加难度,以提高自己的审题水平。
6.分析错题:当你做错题目时,不要仅仅改正答案,还要分析错误
的原因。
是因为没有仔细审题还是因为对某个概念理解不清?通过分析错题,可以找到自己审题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7.培养耐心和专注力:仔细审题需要耐心和专注力。
可以通过一些
训练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如冥想、集中注意力练习等。
8.多角度思考:有时候,同一个题目可能有多种理解方式。
尝试从
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确保你真正理解了题目的含义。
培养仔细审题的习惯需要坚持和耐心。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自我反思,你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从而在考试和实际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审题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技巧
审题能力是指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学习和考试都非常
重要。
以下是一些培养审题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1. 仔细阅读题目,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
解问题的要求和限制条件。
确保对问题的内容和要求有清晰的理解。
2. 分析关键信息,辨别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例如问题的主题、
关键词和限制条件。
这有助于集中注意力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3. 划重点,在题目中划出重要的信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问题并准确把握问题的要点。
4. 反复阅读,如果有必要,反复阅读题目,确保自己对问题的
理解没有偏差或遗漏。
5. 练习解题,通过大量练习不同类型的题目,可以提高审题能力。
逐渐熟悉各种题型的表述和解题思路。
6. 寻求帮助,如果对题目有疑惑,不要犹豫向老师、同学或者
其他专业人士求助,及时澄清问题的内容和要求。
7. 思维导图,使用思维导图或概念图的方式整理问题的信息,有助于梳理问题的逻辑关系和解题思路。
8. 多角度思考,在解题过程中,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9. 思考解题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培养多种解题策略,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10. 反思总结,在解题后,及时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发现并改正自己在审题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通过以上方法和技巧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审题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各种问题。
审题能力的提高不仅对学习有帮助,也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
孩子审题能力培养方案孩子的审题能力是指他们在解题过程中能够准确理解问题的能力。
良好的审题能力能够帮助孩子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下面是一个培养孩子审题能力的方案。
一、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是培养孩子审题能力的基础。
通过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读不同类型的书籍,通过阅读扩大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问题中的隐含信息。
二、强调理解问题在做题解题前,首先要强调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让孩子自己读题,并用自己的话复述问题,确保孩子真正明白题目的要求。
三、教导分析问题的关键信息让孩子学会从问题中找出关键信息。
可以通过划出、标注关键词或句子来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关键点。
迈克尔·温特伯格的CUBES策略(Circle the numbers, Understand the question, Box the keywords, Evaluate the problem, and Solve and check)可用于教导孩子分析问题。
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之一。
通过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问题。
可以提供一些逻辑思维训练的游戏或活动,比如悖论、逆向思维等,激发孩子的思维灵活性。
五、解决实际问题让孩子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孩子通过思考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
六、提供合适的练习提供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来帮助孩子巩固和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习题,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让孩子通过不断练习逐渐掌握审题的技巧。
七、给予正面激励和及时反馈给予孩子正面的激励和及时的反馈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通过表扬他们在审题方面的进步和正确的解题方法,让孩子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态度。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可以帮助孩子有效地培养审题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持续的指导,父母和老师应该与孩子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提高孩子的审题能力。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与方法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与方法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审题能力与习惯对于他们自身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因为审题不仅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更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环节..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入手..一、读说相结合;培养审题习惯..高年级学生往往在读题这个环节上比较疏忽;一些学生急于完成作业;浏览了一下题目就开始列式计算了;结果导致解题错误;之后却总感叹自己太粗心大意了..读题包括读标题、读题目;它对理解题意、正解解决问题尤为重要..有些练习中会在标题上注明要求;如标题中注明列方程解;那么那些没注意看标题的学生列算式方法解就明显不符合题目要求..看到题目时也不要争于解答;先读一遍题目;再说说对这道题目的理解;题目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些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可能是多余的;而有些题目中却隐藏着我们需要的条件;明确了解题的方向后;再动手也不迟..如:做一个底面周长是25.12厘米;高15厘米的笔筒;大约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材料得数保留整数题目中告诉我们这个笔筒的底面周长和高;要解决的问题是:做这个笔筒大约要用多少材料也就是在求圆柱体的表面积..但还要考虑到实际生活中笔筒上面的面是不用做上;也就是只需要求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求哪几个面;那么这时就更需要学生仔细读题;但说明题意;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二、提炼重点;培养审题准确性..在审题时;要让学生养成圈圈画画的习惯;圈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句..特别是解决高年级的数学问题;能准备圈画出关键词句;对于正确解决问题是极为重要的..如:做一对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半径2分米;高5分米;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学生在读题时;若能在题目中圈画出“一对”、“无盖”这两个关键词;在解题时就会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会时刻关注到这两个重点;准确解题..再如:光华小学举行绘画大赛;获一等奖的作品有60幅;获二等奖的比获一等奖的多50%;获二等奖的作品有多少幅这种用分数乘法解决的实际问题;更需要学生能正确找到题目中的关键句;由关键句找到单位“1”;并能分析理解关键句;根据关键句得到:获二等奖的比获一等奖的多50%;获二等奖的作品有多少幅就是就是先求二等奖比一等奖多多少幅;再用一等奖的加上二等奖比一等奖多的就是获二等奖的作品数..三、对比练习;提高审题能力..有一些题目看似差别不大;但一个字一个词的差别;往往就完全改变了题目的解题思路..在平时的练习中;可以通过相似题目的对比练习;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如1食堂有吨煤;用去;用去了多少米2食堂有吨煤;用去吨;还剩多少米同样的分数加单位和不加单位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用去”是指用去了这堆煤的;“用去吨”是指实际用去的吨数;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在这样的对比题的练习中;可以促使学生仔细读题;分辨题目中的细微差别;从而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四、借助图形;形成解题策略..当遇到一些实际问题;难以通过抽象思维理解题意时;建议学生可通过画图来帮助审题;画图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于学生理解题意;形成解题策略是很有帮助的..如:一个圆柱的高增加2厘米;底面大小不变;表面积增加1256平方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多少借助直观图形;让学生明白表面积增加的其实高为2厘米的侧面积;可见画图是很有必要的..除了像这题一样画直观图;有些题目还需要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审题..如:某校儿童剧团中有五年级学生20人;四年级的人数比五年级多25%;四年级学生有多少人通过线段图学生不难发现两种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必须落实在每堂数学课中;我们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审题方法;引领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以优化学习的效果。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几点做法
1. 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练习题和试题,让他们有机会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审题能力。
这些练习题可以涵盖各个学科和各个难度层次,让学生能够逐渐提高审题的水平。
2. 引导学生学会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可以通过给学生解读和分析题目的方法,提醒他们需要注意的细节和重点。
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学习,通过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对题目的思考和理解,共同解决难题。
这样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和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4. 设置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需要自己思考和探索解决的方法。
这样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意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思维导图和笔记记录,帮助他们在解题过程中更加系统地理清思路和提炼关键信息。
6. 给学生提供案例和实例,让他们通过具体实例来锻炼审题能力。
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背景和条件,并从中提取出解题的关键信息。
7. 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他们从解题过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和提高审题能力。
可以通过定期的复习和回
顾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8. 给学生进行实践性任务和项目,让他们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和发展审题能力。
实践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做法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作业和考试等多种形式来实施,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水平。
谈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审题能力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时正确理解题目要求,并能准确提取出关键信息的能力。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审题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做到理解题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 强调细致入微的分析:引导学生在阅读题目时,要细心观察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细节丰富的题目进行训练,比如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描述画出场景,或者根据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细节的敏锐观察力。
2. 锻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有时候题目会给出大量的信息,而只有其中少部分是关键信息。
学生需要能够辨别出哪些信息是必要的,哪些是多余的。
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冗余的题目进行训练,鼓励他们在阅读题目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关键信息上,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3. 强化问题解决思维:学生在解题时往往需要运用到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比如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制定解决方案等。
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训练,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多个角度,并根据不同角度的分析解决问题。
4. 提供多样化的题型:不同的题型对学生的审题能力要求也不同。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题型进行训练,比如阅读理解题、数学计算题、科学实验题等,提供不同形式的题目,让学生多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
5.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态度:学生在解题时需要具备积极主动的思维态度,不仅要有求知欲和好奇心,还要有解决问题的自信和毅力。
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探究精神、提供鼓励和支持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态度。
6. 提倡团队合作学习:在团队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协同合作、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谈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培养学生审题能力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审题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理解和解答问题时,准确理解题目的要求,全面把握题目的内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提出一些策略和建议。
第一,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基础。
学生只有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题目,才能够熟悉不同类型的题目要求,并且积累可以应用的思考方式。
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广泛阅读的习惯。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辅助材料,如课外书籍、报纸、杂志等,让学生能够更容易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题材和题目,帮助他们逐渐熟悉并理解题目的特点和要求。
第二,训练学生细致认真的做题态度。
审题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细心和认真。
学生在做题时,应该注意对题目要求进行逐字逐句的理解,细致地分析题目的内容和要求。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次出发,理解和分析题目,帮助学生养成仔细研读题目的习惯。
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提问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学生在阅读和做题时,可以通过主动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导自己仔细审题。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题目、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深入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的能力。
学生在审题时,除了要细致地理解题目,还需要将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思考。
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的能力对于审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审题和解题。
谈谈读题、审题能力的培养
校信通博客的本期话题选题很好,这是一个长期困扰大家的问题,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由于读题和审题的不及造成的错误,都是由于马虎造成的,只要认真就能克服。
其实不然,审题既是一种学习能力,又是一种有效学习的方法,是需要长期培养的。
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做法。
一、养成逐字阅读的习惯
老师和家长要有培养学生逐字阅读习惯的意识,做到不添、不漏、不错、不重。
影响这种阅读习惯养成的原因,一是有的老师没有让学生逐字阅读教材的习惯或者是意识不强、要求不严格,唯恐读多了浪费上课时间,或者是认为阅读时添个字漏个字无关紧要;二是由于学生在一、二年级阶段识字量较小,一部分学生为绕过阅读障碍而养成了“跳读”或“改读”的不良习惯。
这种读书习惯也许有时候不会影响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但是对于语言简洁、严谨,刚性很强的数学学科来讲,这种“跳读”或“改读”的不良习惯在很多情况下,都会造成对题意或概念理解的偏差甚至错误。
如,在“甲队每天比乙队多修120米”这个条件中,我们既不能把“多”读成“少”,又不能漏读“每天”,否则,不仅改变了两的关系;而且也误把工效的比较变成工作总量的比较。
二、养成阅读与思考相结合的习惯
有一次,听一位老师的随堂课,这位老师很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做练习时,先让学生齐读了题目要求“先计算再验算”,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结果有十余名学生只计算不验算。
为什么先读题再做题还会出现错误呢?这是因为有些学生的思维与阅读无法达到同步进行,需要有一个理解、消化、明晰的过程,这类学生往往读题后并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只是凭原有的经验来理解。
要想有效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养成“一读二说”的习惯,先读题,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在这里学生说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促其理解消化的过程。
在训练初期为“说”,达到一定程度,便可使学生内化为“思”,最终目标是能使学生发展到“读”与“思”同步。
三、培养独立、流利阅读的能力
一位家长曾经告诉我,我们的孩子在家做应用题都会,可是一到考试就出错。
经过了解,这是一位极有“责任心”的家长,每天都要陪孩子完成作业,由于孩子在一二年级时,读题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为了节省时间,这位家长便长期担当起了“替读”的角色。
事实上,我们做老师的也常常犯这样的错误。
比如,在学生做错题,自己又发现不了错误原因的时候,我们往往好心地帮他把题目读一遍,此时,学生会猛然惊呼:“哦,我明白了!”殊不知,我们好心却帮了学生的倒忙。
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变得越来越懒惰,从而导致不愿读或者读得断断续续,也正是这种断断续续的阅读,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脑
海中无法形成条理的思维,无法进行科学的推理。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只有一种方法,就是把阅读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
第一遍阅读要解决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为流利阅读扫平障碍,第二遍,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以思考助理解。
长此以往,必然会行之有效。
四、培养读出重点的能力
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是学会审题的最高境界。
学生一旦能在读题的过程中能找到的重点词和关键句,并能在此处仔细品味、认真思考,从中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便会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
如:在读“光明小学有540名男生,女生的人数比男生的3/4多52名,光明小学共有学生多少名?”在这道题中,“女生的人数比男生的3/4多52名”是关键句,问题中的“共有”是重点词,学生在读题时如果能读出来,并进行分析和思考,解题也就不成问题了。
读题审题能力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坚持形成习惯,最终转化为一种学习能力。
我市教研员郭志刚老师曾执教过“审题”这节课,有时间看一看你一定会收获颇丰。
每次做考卷,常出现这样两种怪现象。
一抄错或看错数,白白丢失分数;二在解答实际问题的练习中,错误率非常高。
可在订正时,家长或教师只是再读了一遍题目,大部分学生就能解答了。
经过与家长沟通和对学生的试卷和作业情况的观察,得出“病症”在于:
学生答题前没有读题或没有认真读题,更谈不上审题了。
他们是凭借平时做过的题目形式去解题的,错误率当然高。
一年级学生认识汉字较少,还得借拼音把句子读通顺,人是有惰性的,孩子更是如此。
当他们习惯了根据形式做题时,就不会想到自己该去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学生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与部分家长的辅导方式方法有关系。
一位家长曾经说:“在家里做题,我把题目要求给他读了,他做起题来又对又快。
”全然不知让孩子读题目要求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培养孩子审题的好习惯了。
殊不知,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家长代读题就等于帮孩子解答了题目。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仔细读题,认真审题的作业习惯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如何养成?我建议要教给学生如何读的方法。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多,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再读题,在潜移默化中把如何读题的方法教给学生。
还学生自己读的时间。
学生有了一定的读题能力后,让学生先读,读的过程中就得去想,想题目的意思和要求,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审题。
读一遍不明白,鼓励学生多读几遍,自然就能读通了。
例如:一次考试写话:把秋天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一个学生拿起笔一下子就写完了,而且篇幅很长,看看内容具体,写得很好,他写的是种大蒜,与题目相隔甚远,等于白写了。
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认真读题,读懂题目。
可见,读懂题目,明白题意是非常重
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