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册历史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知识点梳理
- 格式:docx
- 大小:17.92 KB
- 文档页数:7
王安石变法内容概括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其任职宰相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包括推行青苗法、置行人司、设保甲法、设置保甲法等。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解决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提高士人的政治地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以及加强对外交的控制。
首先,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青苗法是在北宋政府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
根据青苗法,北宋政府将农田分为青年田和老年田,对青年田实行轻税,对老年田实行重税。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其次,置行人司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另一项重要措施。
置行人司是北宋政府在地方设立的一种行政机构。
行人司的职责是管理地方政务,监督地方官员的工作,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
通过置行人司,北宋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地方政府的执行效率,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再次,设保甲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又一项重要措施。
设保甲法是北宋政府在地方设立的一种军事组织。
保甲是北宋时期的一种军事组织形式,由一定数量的户籍人口组成,负责地方的治安和防御工作。
通过设保甲法,北宋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提高了边疆地区的防御能力,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最后,设置保甲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最后一项重要措施。
设置保甲法是北宋政府在地方设立的一种军事组织。
保甲是北宋时期的一种军事组织形式,由一定数量的户籍人口组成,负责地方的治安和防御工作。
通过设置保甲法,北宋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提高了边疆地区的防御能力,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总的来说,王安石变法虽然在当时遭到了很多批评和反对,但是其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措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变革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基础知识0402 0914一、机构改革制置三司条例司熙宁元年(1068年)二月,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是王安石推动变法第一个设立之机构,原本宋朝的财政由三司掌握,王安石设立置制三司条例司来作为三司的上级机构,统筹财政,是当时最高的财政机关,此机关除了研究变法的方案、规划财政改革外,亦制订国家一年内的收支,并将收入定其为定式。
市易法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颁行市易法。
由政府出资金一百万贯,在开封设“市易务”(市易司),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
同时向商贩发放贷款,以财产作抵押,五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用以达到“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
”市易法增加了财政收入。
保甲法熙宁三年(1070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
乡村住户,每五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凡有两丁以上的农户,选一人来当保丁,保丁平时耕种,闲时要接受军事训练,战时便征召入伍。
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
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
二、改革税赋方田均税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
“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
方田均税法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却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均输法此法已久,早在西汉桑弘羊时试行,唐代以后各郡置均输官,达到“敛不及民而用度足”。
熙宁二年七月,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费,又要避免商人屯积,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令”的原则,负责督运各地“上供”物质。
意在省劳费、去重敛,减少人民的负担。
青苗法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
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
高考宋朝历史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1.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北宋前期,社会比较稳定,各种事业都有所发展。
可是,社会的各种矛盾也在发展之中。
至仁宗(1022—1063年)时,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主要表现在:一、在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二、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赋役苛重,促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冗官冗兵冗费“冗官”问题早在北宋初年就已经出现了。
当时,宋太祖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曾采用了一系列分割各级官僚机构及其官员权力的制度或办法,致使各级政府机构重叠,官吏人数大增。
同时,北宋统治者还实行恩荫制度,大批高官的子弟、亲戚甚至门客不经选举便涌入仕途。
此外,太宗以后,又扩大科举规模,每科总有五、七百到一千人被录取做官。
因之,官僚队伍迅速膨胀。
北宋初,内外官仅几千人;到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3年),已达到两万多人;到嘉祐年间(1056—1063年),更“十倍于国初”。
人浮于事的现象十分严重。
“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冗兵”问题是由所谓“养兵政策”造成的。
北宋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防止破产农民铤而走险,每逢荒年,便把成千上万的流亡农民招募为禁军或厢军。
因此,职业兵人数直线上升。
太祖开宝年间(968—976年)有兵三十七万八千,仁宗皇祐(1049—1054年)时竟达一百四十万,八十年间兵员增加了两倍半。
如此庞大的军队,远远超过了宋朝政府的正常需求。
因此,大量的士兵长期无事可干,游手好闲,军队素质低下。
“冗官”、“冗兵”使北宋政府的行政和军事效能日益下降,是形成“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
“冗费”问题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一是北宋本来就对官吏和军士的待遇优厚,政府财政开支已很大,而“冗官”、“冗兵”情况日益严重,致使财政开支猛增。
其二是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失败,每年输巨额“岁币”。
太宗至道(995—997年)年间,国家每年收入为二千几百万缗,支出只占其中的一部分。
王安石变法知识点总结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家之一。
他的变法思想和政策对于北宋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总结王安石变法的知识点。
一、王安石的背景和动机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和社会的重要人物,他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官员。
他在担任重要职务期间,目睹了北宋政治和社会的许多问题,例如地方官员的腐败、贫富差距的加剧和农民的困境。
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王安石决心进行变法,以改善这些问题。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是“革新”,他试图通过一系列政策改革来解决北宋时期的问题。
其主要内容包括:1.钱粮改革:王安石通过实施新的财政政策,推行“青苗法”和“免役法”。
这些政策旨在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减轻农民的负担。
2.科举改革: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王安石改革了科举制度。
他取消了过去的贵族特权,强调考试的公平性和实用性。
这一改革帮助培养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员,提升了政府的运作效率。
3.教育改革:王安石重视教育,他推行了“官学”制度,为官员培训提供了机会。
此外,他还鼓励民间教育的发展,提倡普及教育,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三、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虽然在当时遭到了一些反对和批评,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以下是王安石变法的几个重要影响:1.经济发展:王安石的财政改革使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通过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减轻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2.政治制度改革:王安石的科举改革和官学制度推行,为北宋政府引进了更多有才能的官员,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此外,他还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使政治更加集权化。
3.文化繁荣:王安石的教育改革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他通过改革科举制度和推动普及教育,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这不仅培养了更多的人才,也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键入文字]
高二历史下册王安石变法知识点梳理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小编准备了高二历史下册王安石变法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一、背景
1.三冗两积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
2.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
二、目的
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三、内容
(一)富国之法
1.青苗法
作用:限制了豪强之家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募役法
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其它
理财新法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二)强兵之法
1.内容
(1)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缩减编制。
(2)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1。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一、经济方面: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
二、军事方面: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
三、用人方面: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第一:经济方面:青苗法;每年二五月份,缺钱的时候,政府会给农民贷款,粮食贷款,每半年拿两三分利息,分别和夏秋税一起还。
募役法;不是按户轮流当仆人,而是政府雇人来承担。
不愿当仆人的人,按贫富等级交一定的钱,称为免役钱。
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理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根据土壤质量将土地分为五等,作为征收土地税的依据。
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按贫富高低由当地居民出资,也可向州县政府借款。
市易法;在东京设立市场交易所,购买滞销商品,在市场短缺时卖出。
均输法;设置海运使节,掌握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政府、朝廷的需要,按照“由贵到贱,用近到远”的原则统一采购运输。
第二:军事方面:保甲法;将村民户组织起来,10户为一个保障,2户以上为一个保障。
在农闲季节,他们会集中精神,接受军事训练。
裁兵法;整顿厢军和皇军,规定士兵50岁后必须退役。
测试士兵。
未能通过禁令者将改为范军,未能通过范军者将改为平民国籍。
将兵法;废除北宋初年制定的驻军法,并逐步推广,将各路驻军划分为若干个单位,每个单位设中尉,负责本单位部队的训练,提高部队素质。
保马法;不再由政府养马,改为由嘉宝家庭养马。
自愿养马的保户,可以由政府监管,也可以给钱自己买,还可以免一些税。
很快就要废除,采用人民牧业制。
军器监法;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第三:用人方面:改革科举制度;颁布朝贡法,废除明经学科,而进士考试以经、论为主,增加法科。
整顿太学;实行太学三棚法体系,分为上、中、下三等。
用学校的日常考试代替科举,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不通过科举直接为官;养经义局,编经学,编三经新义;开办武术、医学、法律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惟才用人;重视中下层官员的提拔任用,让很多下层官员和下层学者都有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知识点总结王安石变法知识点总结:变法背景三大矛盾三冗危机两积问题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突出表现是土地兼并的剧烈发展。
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辽和西夏战争频繁。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二积:积贫、积弱。
王安石变法知识点总结:改革内容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变法中,王安石建立了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事务。
吕惠卿、曾布等人参与草拟新法。
新法内容如下:均输法熙宁二年七月,颁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
由发运使掌握六路的财赋情况,斟酌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情况,然后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从便变易蓄买”,贮存备用,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
均输法夺取了富商大贾的部分利益,同时也稍稍减轻了纳税户的许多额外负担。
免行法熙宁六年七月,正式颁行免行法。
免行法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
青苗法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
规定以各路常平。
?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
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
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2/10或3/10归还谷物或现钱。
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
方田均税法熙宁五年颁行。
方田均税法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丈量土地,检验土地肥瘠,分为五等,规定税额。
丈量后,到次年三月分发土地帐帖,作为“地符”。
分家析产、典卖割移,都以现在丈量的田亩为准,由官府登记,发给契书。
以限制官僚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和人口。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他的变法主要是在北宋朝期间,旨在解决当时国家经济衰退和政治腐败的问题。
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农业变革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要解决当时的经济问题,因此,他提出了农业变革计划。
他提倡实行“革新农田,完税赋,设置坊市”的政策,即通过改良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土地整治,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增加国家税收。
他制定了一系列土地政策,包括“延续土地”、“以利民众”、“恢复荒地”等政策,从而增加了农民的土地利益,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国家税收。
同时,王安石还利用流民和移民的人力,重新开垦荒地,增加土地面积。
二、财政改革在解决农业问题的同时,王安石提出了一系列的财政措施。
他大力推行“青苗法”和“保甲法”,以实现减轻民负,加强财政收入的目的。
在“青苗法”中,他要求各地政府提供无息贷款,以帮助农民购买耕牛、种植工具等生产资料,同时还规定了农民们必须种植青苗,以通货稳定为主要目标。
在“保甲法”中,他要求将每百户农户组成一个保甲,然后由保正负责收取保民钱和捐献物资,提高了地方财政收入,并且增加了对治安和派兵征税的管理。
三、铁路和商业变革王安石还倡导铁路运输和商业变革。
他提出要创立“内迁锡器”等国营企业,以及开设坊市,鼓励各地人民进行商业交易。
他还通过开辟铁路线路,加强交通联系,促进经济市场的发展。
四、文化变革王安石认为文化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严格的考试制度,推广文化教育,增加农民的受教育机会,并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新政策,尽可能地推广新的知识和思想。
其中,他最有影响力的贡献是推广武功县式学校和编写新书,如《书声琅嬛》和《类编》。
王安石的新政策和学校改革不仅增加了出色的官员、教师和农民知识分子的数量,同时也提高了文化水平,增强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国家的凝聚力。
五、政治变革王安石的变革不仅是一场经济、农业和文化的变革,还涉及政治制度与中国政治思想的局限。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它是南宋末期(1127-1163)和辽宋初期(1163-1194)封建制度变化的重要过程,由当时著名政治家等王安石领导施行。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王安石变法的意义非常重要。
一、渐抗金主要内容
1、事改革:改革军制,改进武器,改善军队装备,提高士兵士气,确立“安、定”为攻击金军的目标,实行比例征兵制度。
2、改革物价:诏令物价定价,限制行以货币抬升物价;先实施金币币制,强制实行金币统一,使市场物价稳定。
3、改革财政:实行省税、地方税、地方关税制度,实行省官、地方官、市官等新型职责划分。
重新分配税收,放宽手腕管理地方财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革社会主要内容
1、农业变革:改进农田耕作制度,消除土地衰亏,振兴地方实力,改善民生,减少灾害,促进农业发展;重建改建水利系统,改进水利管理制度,解决洪涝灾害,促进农业生产。
2、教育改革:将教育权交给地方,发展乡、镇、村教育,广泛开展教育活动,提倡书香文化,普及知识,提高文明水平;实行经济性助学政策,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改革法律:以法治国家作为治理方针,实行司法公正、统一的政策,推行审判制度改革,尊重当事人自由意志,保障当事人的正
当权益,消除腐败、暴力等社会现象。
三、语
王安石变法是历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提出了积极的改革思想,提出了实行法治的理念,提出了新的经济结构,并使宋朝建立了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为宋朝发展、复兴、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高中历史苏版一:44.2王安石变法一、起用王安石1.缘故:①期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缓和矛盾,巩固统治——宋神宗期望变法②《言事书》中“变革天下之弊法”——王安石主张变法③“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改革决心2.标志1069年,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二、王安石变法内容1、目的:巩固封建统治2、核心内容:富国强兵3、具体措施:富国之法“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强兵之法取士之法王安石变法三、历史的体会改革是艰辛的,必定会充满阻力,因此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决的信念,毫不坚决,才能成功;而且,要注意用人。
男儿少壮不树立,夹此穷老将安归?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睎---王安石4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相同点:背景:差不多上为解决北宋中期严峻社会危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
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中心内容不同:庆—整顿吏治王—理财改革程度不同:庆-局部改革王-全面改革5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相同点:直截了当的目的差不多上为了富国强兵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差不多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不同点:背景:商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全然目的:商:全然上废止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结果:商:成功王:失败。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北宋时期宰相王安石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改革,目的是为了挽救北宋政治和经济的危机,以及加强帝国中央集权。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政治改革1. 革除旧法旧法时期,地方官吏贪污腐败、奸商横行、名族豪门逐利等社会痼疾严重影响到了政治与经济的稳定,为了彻底改变这种情况,王安石变法取消了旧的统治体系,建立了新的国家官员选举、晋升和考核机制,并安排专人监督地方行政管理,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约束力度,消除了行政系统腐败的根源。
2. 建立新法通过新法允许平民投考官职,使社会阶层变得开放、多元化,在政治领域中起到激活社会活力的作用。
同时,王安石将官员的选拔与考核制度和个人身份本身相剥离,代之以能力和成就为基础的公正考核制度。
这些举动显著增强了王朝中央集权的力量。
1. 实行均输法均输法是王安石变法的一个重大政策,即把赋税责任以地方为单位全面推行,也就是说,不再允许贵族豪门以较高的价格免税或者减少税负。
这一改革措施,实现了对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使得国家收入可得到合理地保证,从而加强了政府的财政实力。
2. 推行法定利率王安石改革期间,秉持“货币与利率的间接联系”,推出了法定利率。
由此,贷款利率和储蓄利率之间的利差得到雕刻,该政策的出台旨在规范越来越混乱了的金融市场,以及防范银行机构及其管理层利用政治关系任意套利。
3. 鼓励商业发展为了推进商业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给予商人经商的便利和政策支持,如允许个人拥有多个货卖、提高水运费等。
王安石这样的举动逐步促进了商业活跃。
但是,这些改革政策同时也加速了北宋的城乡分化,导致乡村的贫困和城市的繁荣。
1. 推进水利建设王安石认为“水为财之根”,此前河道和治水任务落在民间,效果不显著。
因此,王安石提出要从政府主导和财政投入建设方面去改变,通过水利举措开展新农业,提升耕种效率提高产量。
2. 推广新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是北宋时期用来增加耕种效率的一项重大措施,王安石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键入文字]
高二下学期历史王安石变法学习要点整理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小编准备了高二
下学期历史王安石变法学习要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具体内容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法;四月,遣刘彝、谢卿材、侯叔献、程颢、卢秉、王汝翼、曾伉、王广廉八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 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九月,立青苗法;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条约。
细项如下:【置制三司条例司】
熙宁元年(1068 年)二月,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是王安石推动变法第一个设立之机构,原本宋朝的财政由三司掌握,王安石设立置制三司条例司来作为三司的上级机构,统
筹财政,是当时最高的财政机关,此机关除了研究变法的方案、规划财政改革外,亦
制订国家一年内的收支,并将收入定其为定式。
【方田均税法】
熙宁四年(1071 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
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
为依据,制定税数。
【均输法】
均输法此法已久,早在西汉桑弘羊时试行,唐代以后各郡置均输官,达到敛不及民
而用度足。
熙宁二年七月,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费,又要避免商人屯积,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
令的原则,负责督运各地上供物质。
意在省劳费、去重敛,减少人民的负担。
【青苗法】熙宁二年(1069 年)实行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青苗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
1。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历史知识关于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历史知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1.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和辽、西夏政权的威胁产生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财政危机严重;军队战斗力低下。
时间:1069年,宋神宗即位后,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理财(富国):①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②募役法(百姓可以出钱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③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修建,保证了;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④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
⑤市易法(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⑥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2.军事(强兵):①保甲法——维持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②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③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④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3.教育:①改革科举制度; ②整顿太学; ③惟才用人(选官制度)。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结果:最终失败。
失败原因: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评价: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键入文字]
高二下册历史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知识点梳理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以下是历史网为
大家整理的高二下册历史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
关问题,加油,历史网一直陪伴您。
王安石变法概述:
1、背景: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2、性质:
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
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3、历史地位: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改革家。
但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
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注定改革必然失败。
4、积极作用:
(1)在经济方面,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在军队方面,节省了军费开支,同时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效的解决了冗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