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若干施工关键新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5
谈谈超高层建筑施工新技术应用摘要:在城市建设中,由于人口密集而土地有限,人们便向空中及地下发展,建造了大量高层建筑,以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文章描述了多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中模板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以及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布料,浇筑,并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要求和措施进行探讨,同时还阐述了防水隔热工程的施工要点。
关键词:建筑施工模板工程施工技术1 工程施工条件及特点某工程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模板工程偏差不大于±15mm,边长偏差不大于l/15000;基础放线偏差不大于±1Omm;轴线竖向偏差不大于30mm;标高竖向放线偏差不大于±30mm;模板工程应用胶合板、钢模、钢板等材料,模板及其支架应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等计算,柱混凝土拆模强度不小于1.5MPa,墙体拆模强度不小于1.0MPa或承受楼板荷载时不小于4.OMPa。
混凝土工程应用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外加剂应符合相应规范;现浇结构应及时根据季节、时段有效养护,现浇混凝土结构允许偏差要符合规定;在施工场地设置可靠的避雷、防强风、防电、消防等措施。
该工程的防雷接地对基础、柱、梁等各构件钢筋联网要求,应配合电气有关施工图进行施工。
2 模板工程2.1 模板支设的质量要求模板的搭设必须准确掌握构件的几何尺寸,保证轴线位置的准确。
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新浇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
浇筑前应检查承重架及加固支撑扣件是否拧紧。
模板的安装误差应严格控制在允许偏差范围内,超过允许值必须校正。
2.2 模板支设的质量控制措施所有结构支模前均应由专人进行配板设计和画出配板放样图并编号,余留量由缝模调整;模板及其支撑均应落在实处,不得有“虚”脚出现,安拆均设专人负责,墙柱脚模板应加垫木和导模,防止混凝土浆流失造成烂根;当梁、板跨度不小于4m 时,其模板应按跨度的1%o~3%o起拱,为防止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与模板粘结,影响脱模,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在清理过的模板表面上(包括第一次使用的模板)涂刷隔离剂,对隔离剂的基本要求是:不粘结、易脱落、不污染墙、易于操作、易清理、无害于人体、不腐蚀模板。
超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土建技术创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这一趋势不仅满足了城市的空间需求,也推动了建筑技术的不断革新。
在超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土建技术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
在这一领域,不断涌现出一系列新技术及新材料,它们提升了施工的效率,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和资源的浪费。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一些突出的土建技术创新及其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结构设计与分析的革新超高层建筑常常面临巨大的风荷载和地震荷载,这要求结构设计不仅要考虑美观,还必须确保其安全与稳定。
新的计算方法和软件工具的出现使得建筑设计师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复杂结构的分析。
例如,应用有限元分析技术,设计师可以模拟建筑受到各种自然力的影响,从而优化结构设计,减少材料消耗。
这种方法的使用使得建筑结构能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轻量化设计,降低了建筑的总重。
材料的创新与应用在施工过程中,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传统的混凝土和钢筋在超高层建筑中逐渐被新型材料所取代。
高性能混凝土的出现,使得建筑在承载力和耐久性上得到显著提升。
复合材料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些材料不仅轻便,还具备优越的抗压强度和抗腐蚀性能。
例如,添加了特种补强剂的混凝土,不仅可以提升耐久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抗震性能。
这种材料的使用,不仅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还降低了维护成本。
施工技术的改进在超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的改进至关重要。
尤其是在高空施工时,传统的施工方法面临着诸多挑战。
新型的施工设备和技术解决了这些问题。
例如,塔吊技术的进步使得更高层次的施工变得简单而安全。
现代塔吊具备了远程控制和自动化的特性,从而大幅度提升了施工效率。
预制建筑构件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工人可以在地面上完成大部分的预制工作,减少了高空作业的风险。
智能化施工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超高层建筑的施工管理也逐渐迈向智能化。
通过采用物联网技术,施工现场的数据可以实时收集并分析,从而实现科学的决策和管理。
超高层建筑土建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导言】超高层建筑是当代建筑领域的一大亮点,其威严的身姿和复杂的结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超高层建筑的土建施工技术却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关键技术更是牵扯到多个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超高层建筑土建施工的关键技术,希望能为读者展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一、超高层建筑土建施工的挑战】1. 挑战一:地基基础工程超高层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是整个建筑工程的关键,而超高层建筑的自重和地震荷载使得地基基础的选址和设计变得极为困难。
2. 挑战二:结构体系设计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设计涉及的力学、材料和结构分析等多个方面,需要根据建筑的高度、形状和所处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和设计。
3. 挑战三:施工工艺与安全超高层建筑的土建施工需要应对风压、自重、温度等影响,同时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施工工艺。
【二、关键技术的研究】1. 地基基础工程的关键技术研究(1)基坑支护技术(2)桩基设计与施工技术(3)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4)软土地基处理技术2. 结构体系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1)高强混凝土的制备与施工技术(2)高强钢材的选用与焊接技术(3)结构抗震设计和减震控制技术(4)超高层建筑的风荷载及抗风设计技术3. 施工工艺与安全的关键技术研究(1)超高层混凝土的浇筑技术(2)高空作业与安全防护技术(3)超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与监控技术(4)应急救援与安全预案研究【三、关键技术的应用】1. 上海中心大厦地基基础工程上海中心大厦的地基基础采用了先进的桩基设计与施工技术,有效解决了沉降和承载力问题,确保了建筑的安全和稳定。
2. 台北101结构体系设计台北101采用了创新的结构体系设计,通过大直径桩基和超高强钢材的运用,有效抵抗了台湾地震的影响,成为了全球令人瞩目的超高层建筑之一。
3.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施工工艺与安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的混凝土浇筑技术和高空作业安全防护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实践,在保障质量的有效保障了施工人员的安全。
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和措施1.结构设计:超高层建筑钢结构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其受力特点和结构形式,以确保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设计者需要合理确定结构的参数,如梁柱截面尺寸、连接方式等。
2.承载系统:超高层建筑的承载系统起到了关键作用,承担着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等。
设计者需要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如框架结构、剪力墙和撑撑等,来实现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3.施工工艺:超高层建筑钢结构的施工工艺需要精细规划,包括起吊、拼装、连接等环节。
施工过程中应合理选择起吊方法和设备,准确测量和定位构件位置,严格控制焊接和螺栓连接质量。
4.安全防护: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这包括搭建安全网和安全围护设施,使用安全绳索和安全带,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范。
5.施工监控: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实时的施工监控,包括监测结构的位移、变形和应力等。
监控数据可以帮助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6.资源调度: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需要合理调度人力、物力和机械设备等资源。
施工单位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合理安排各项工作的完成时间和顺序,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高效运作。
7.质量控制: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质量,包括材料的检验、焊接和连接工艺的质量控制、构件的质量验收等。
施工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
8.防腐防火:超高层建筑钢结构需要经过防腐和防火处理,以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和提高安全性。
防腐涂层可以采用喷涂或涂刷的方式,防火涂层可以采用防火涂料或防火砂浆等。
总之,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需要采取一系列关键技术和措施来确保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结构设计、承载系统、施工工艺、安全防护、施工监控、资源调度、质量控制以及防腐防火等都是关键要点,需要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的合作和配合,共同完成一项安全、高质量的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工程。
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和措施超高层建筑是指高度超过250米的建筑物,其施工和建造过程中需要应对许多技术挑战和安全风险。
钢结构是超高层建筑的一种常见结构形式,其施工需要严格控制各环节,确保质量和安全。
下面介绍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和措施。
一、制定全面的施工方案制定全面的施工方案是做好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关键之一。
方案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流程、施工周期、主要工序及作业步骤、安全措施、质量把关、材料、设备管理等。
施工组织设计应从具体工程情况出发,合理确定基础、支撑和装置方案、搭建脚手架和起重组织等。
施工流程应严密、合理,确保钢结构的拼装、调整和连接顺序正确。
安全措施必须到位,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方案,确保施工安全。
二、钢材的购买和质量把关钢材是钢结构施工的核心材料,需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并严格控制质量。
购买时应查看产品质量合格证书,并了解厂家的生产历史和信誉度。
对各项物理性能指标的检测必须符合规范要求,检测报告作为检验入库的凭证,需要保存至少5年。
对于钢材的消耗,应严格实行预算,遵循控制消耗、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的原则,严格控制加工尺寸偏差,以确保钢结构的尺寸精度和质量标准。
三、组织安全施工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涉及到很高的高度和大型的重量,需要严格控制各项安全措施,做好组织安全施工的工作。
在施工前应组织必要的技术交底和安全培训,将施工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等合理有序地进行组织和布置,熟悉施工工艺流程并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保证各项操作流程和安全措施得到认真、严格执行。
四、多方位合理引导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需要多方位引导,如设计、制造和施工单位之间的紧密合作;夜间限制施工等。
需要在合理的施工时间内有序进行,避免因施工时间而影响工程质量。
五、责任到岗,现场监控管理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需要将责任落实到位,对于每个层面的施工单位都需要有详细的责任分工,避免责任的不明确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超高层建筑施工方案:创新技术与实践应用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标志和突破,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超高层建筑的高度和复杂性,其施工过程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难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创新技术和实践应用成为推动超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要素。
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而超高层建筑,则是高层建筑的进一步延伸和突破。
它不仅在垂直空间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在建筑设计、结构形式、施工工艺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在保证建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成为超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关键问题。
二、创新技术1.智能建筑信息模型(BIM)智能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一种数字化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系统,通过3D建模、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了施工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协同和优化。
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BIM可以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误差和重复工作,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2.模块化施工技术模块化施工技术是将建筑的主体结构按照一定的模块化标准进行加工和制造,再进行现场安装的一种施工方式。
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模块化施工技术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人工操作和现场作业时间,同时降低了施工风险和安全隐患。
三、实践应用1.超高层建筑自动化施工系统的应用超高层建筑自动化施工系统是通过计算机控制和机械设备实现建筑施工的过程。
该系统主要包括施工机械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远程监控系统等。
通过应用这一系统,可以实现施工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2.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超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系统,包括新的施工工艺、安全培训和监控设备等,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
四、结论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方案必须依托创新技术和实践应用来应对各种挑战。
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超高层建筑施工方案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为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助力。
浅谈超高层建筑创新技术摘要:笔者根据工作经验,总结介绍了我国超高层建筑施工中逆作法法、整体滑模法、钢结构施工技术、混凝土泵送技术及钢-混凝土组合施技术的应用情况,并针对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路线的优化作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钢结构;超高层;建筑;优化施工方法新技术一、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特点(一)超高层建筑举架高超高层建筑自身的高度能够达到百米以上,因此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很多,主体体现在设计、施工、协调以及组织等方面。
针对这种情况,目前的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通常会使用远程设备进行现场的施工,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工程施工的进度与效率。
超高层建筑自身的体积较大,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些高空施工,在进行高空作业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施工人员的安全性,比如在进行浇筑的过程中,或者将建筑材料运送到高层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
水、电、火等防范措施更是要十分注重,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需要格外重视,提升全体施工人员的安全一时,避免施工事故的出现,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超高层建筑质量要求较高超高层建筑相比起普通的建筑物,在施工的技术以及细节方面都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当前国内的高高层建筑通常情况下进行浇筑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采用钢筋混凝土等发那个面的建筑材料,这类材料在强度等各方面相比起普通建筑所用的材料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超高层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保障建筑材料以及结构的整体质量。
(三)超高层建筑的基础较深保障建筑结构的稳定,是当前建造超高层建筑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保障建筑整体安全性的重点内容之一。
想要提升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就应该在施工过程中增加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地基深度。
通常情况下,几乎全部超高层建筑的地基基础要挖掘五米以上,并且超高层建筑的地基深度需要实现超过二十米。
当前的超高层家住还具备地下储存室、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等配套设施,因此在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情况下,需要让基础的地基与楼高形成正比,超高层建筑的高度越高,那么地基的深度相对就会越深,在具体的地基设计阶段,同时也要更大程度上参考当地的土质,土质对地基深度的影响也是具有很大作用的。
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和措施超高层建筑是当今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为了确保超高层建筑的安全和稳定,施工中需要采取一系列关键技术和措施来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本文将就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和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 钢结构设计技术超高层建筑的钢结构设计技术是施工的基础,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超高层建筑的钢结构设计要考虑结构的承载性能、整体稳定性和抗风抗震能力,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结构的可施工性和经济性。
设计中需要采用先进的计算方法和软件进行模拟分析,确保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钢结构设计中还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选用、连接节点的设计等关键技术,以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2. 施工工艺技术超高层建筑的钢结构施工需要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技术。
首先是焊接工艺技术,通过合理的焊接工艺和参数来确保焊缝的质量和牢固性,提高结构的整体安全性。
其次是起重吊装技术,在超高层建筑的钢结构施工中,需要采用大吨位的起重机进行吊装作业,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吊装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和操作过程,确保吊装的安全和稳定。
在施工中还需要采用先进的安全防护技术和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3. 质量检测技术质量检测是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工程质量标准进行各项质量检测,包括焊接质量检测、材料质量检测、结构尺寸偏差检测等,以确保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
在施工结束后还需要进行全面的结构安全评估和验收,以确保结构的使用安全和稳定。
1. 安全管理措施在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中,安全是第一位的重要问题。
施工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章,严格执行现场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从业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还需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和巡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各项安全隐患,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稳定。
2. 施工组织管理措施超高层建筑的钢结构施工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和管理。
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和措施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结构分段。
由于超高层建筑的高度较大,整体施工非常困难,因此通常将建筑结构分为若干个段进行施工。
这不仅有利于施工的平稳进行,还有利于大型构件的制造和运输。
在分段施工中需要严格控制每个段的尺寸和几何形状,以确保各段的连接紧密。
在分段施工中需要采取合适的施工方法,例如采用吊装等方法进行分段的组装和安装。
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施工工艺。
超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需要按照严格的工艺流程进行,包括材料的准备、工具的使用、施工的顺序等。
钢结构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专业设备和工具,例如吊车、塔吊、脚手架等。
还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操作规程,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和高效进行。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与相关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例如与城市规划部门、建筑监理部门等。
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质量控制。
由于超高层建筑的复杂性和高度要求,其施工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钢结构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监督,包括材料的质量检测、焊接接头的质量检查等。
还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质量评估标准和程序,确保施工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还需要特别注重施工安全。
钢结构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高空作业、吊装作业等。
在施工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施工安全,如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现场安全培训、采用安全设备等。
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和措施包括结构分段、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和施工安全等。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和措施,才能确保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顺利进行和质量安全的实现。
超高层建筑施工的几项新技术张琨2017年11月 成都中建三局近年承建的主要超高层建筑:上海环球北京中国尊武汉绿地中心天津117广州西塔香港环球成都绿地广州东塔武汉中心深圳华润沈阳宝能苏州国金近年来,中建三局围绕制约超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系列技术研究与应用。
混凝土泵送塔机模架施工电梯安全逃生一、超高层建筑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三、单塔多笼循环运行施工电梯二、廻转式多吊机集成运行平台四、混凝土超高泵送创新技术五、磁力缓降安全逃生装置目录CONTENTS七、大型可周转结构预埋件六、跃层电梯应用u研究背景u超高层建筑施工,结构是主线,模架是关键u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常规滑模、爬模、提模等模架体系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滑模爬模提模u第一代低位顶升模架u支撑点位置低,受混凝土强度影响小u采用大吨位千斤顶,支点少u采用长行程千斤顶,顶升一次完成广州西塔(2007年)u 通过模块化设计,使低位顶模80%构件可周转使用u 进一步提升了模架的适应性、安全性u 第二代低位顶升模架(模块化)u 集成了包括电梯、布料机、材料堆场、工具房、临水临电、办公生活设施等各类设备设施,施工电梯可直达平台顶部作业层。
u 第二代低位顶升模架(模块化)福州世茂(2010年)宇洋金座(2012年)周转使用u 第二代低位顶升模架(模块化)重庆国金(2013年)周转使用成都绿地中心(2016年)u第二代低位顶升模架(模块化)u 模架抗侧刚度差u 支点占用核心筒空间大u承载力受限u第三代低位顶升模架(微凸支点)u 钢“罩”形式刚度大u 支点布置灵活外挂支点模板挂架系统钢框架系统u第三代低位顶升模架(微凸支点)u发明了一种利用2-3cm的约束素混凝土凸起抵抗上百吨竖向剪力新型承力构造,通过在承力件上引入对拉螺杆,形成微凸支点,单支点可承受400吨荷载。
承力件支撑架素混凝土微凸u承载力高u承载力高u发明了一种巨型空间框架平台结构,采用空间框架结构作为平台受力骨架,配合微凸支点,使平台可承受上千吨荷载、抵抗14级大风。
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和措施超高层建筑是指高度超过150米的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钢结构的使用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且成熟的解决方案。
在如此高的高度下建造建筑物,大量的施工材料必须被运送到现场,加上风力和其他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超高层建筑的施工难度相当大,本文将研究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和措施,以确保施工的安全和稳定性。
1. 声纹分析技术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噪声,这些噪声会对建筑物的安全和耐久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声纹分析技术可以用来检测建筑物的噪声和振动,以确保建筑物的结构不会因为施工过程中的噪声和振动而出现损坏。
生产商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来控制施工现场的噪声水平,如使用减震材料、吊装钢结构时采用缓慢、平稳的方法、以及建立隔音墙以减少噪声。
2. 施工时间表优化钢结构的施工时间通常在夏季或春季进行,以利用更好的天气条件。
然而,也必须考虑人力和设备的稼动率。
施工时间表应该充分考虑设备周转和人员的换班时间,以确保施工进度不出现延误。
此外,施工团队需要根据施工时间表采取针对性的训练和准备,以确保他们能够按时完成施工任务。
3. 吊装钢结构的机械设备现代化施工必须用到吊装设备,这些设备应能承受有限的吊装振动和风力影响。
通过控制风阻力,以减少机械设备的晃动,并减少吊装时的风力影响,可以确保吊装钢结构的安全。
使用多个同步吊杆来分布负载并分摊振动是一种常用的技术手段,以确保重型物体在悬空时保持稳定。
4. 钢结构组装技术钢结构部件必须在地面组装,然后再吊装到正确的位置。
因此,在组装过程中,需要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和精度。
随着钢结构的大量使用,优化的设计,制造和安装过程的高效组织不仅可以提高钢结构的生产效率,还可以确保更高的安全标准。
5. 三维模型技术在钢结构施工中,三维建模技术可以为团队提供一个实时的平台,以协调施工的各个方面。
它可以呈现直观的图像,以帮助工人正确安装复杂的钢结构部件。
此外,三维模型还可以让设计者和工程师在设计建筑物时更好地理解钢结构的安装和运输,从而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
超高层建筑施工方案的技术创新
当谈到超高层建筑时,我们往往会联想到壮丽的天际线和耸立入云的高楼大厦。
然而,这些壮丽的建筑物并非一蹴而就,背后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施工方案才得以实现。
材料革新
在超高层建筑的施工中,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建筑材料的涌现为超高层建筑的施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比如,超高强度混凝土、碳纤维等轻质高强材料的运用,大大提升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模块化设计
传统的施工模式往往需要大量的现场加工和组装,耗时耗力。
而如今,随着模块化设计的兴起,建筑施工变得更为高效。
各种部件在工厂预制完成后,便于现场组装,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同时降低了施工风险。
智能施工机器人
智能施工机器人的应用也为超高层建筑的施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这些机器人能够在高空作业、承担重型工作,不仅保障了施工人员的安全,还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数字化建模
借助建筑信息模型(BIM),施工方能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整个建筑的施工过程,发现潜在问题并提前解决,从而减少了施工中的错误和浪费,提高了工程质量。
超高层建筑施工方案的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也为城市的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令人惊叹的创新涌现,让我们拭目以待。
技术创新是超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它不仅提升了效率和质量,也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未来,随着科技不断演进,我们有理由相信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方案将迎来更多令人振奋的突破和变革。
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和措施超高层建筑的钢结构施工是一项复杂而又关键的工程,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安全和稳定性。
钢结构作为超高层建筑的主要承重结构,其施工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和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和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超高层建筑的钢结构施工需要精确的工程测量技术。
在超高层建筑的钢结构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定位,确保构件的精确安装。
需要进行地基基础的精确测量,确定基础的位置和高程,保证地基的稳固和安全。
对于超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如立柱、梁等构件的安装,也需要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定位,确保各构件的准确连接和相互配合。
精确的工程测量技术是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之一。
超高层建筑的钢结构施工需要高效的构件加工和制作技术。
在超高层建筑的钢结构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构件加工和制作,包括钢柱、钢梁、钢板等。
高效的构件加工和制作技术可以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现代化的钢结构加工设备和先进的制作工艺可以保证构件的精度和质量,提高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
高效的构件加工和制作技术是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之一。
超高层建筑的钢结构施工需要完善的施工管理和安全措施。
在超高层建筑的钢结构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和安全措施至关重要。
施工管理包括施工组织设计、物资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需要科学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合理分配施工资源,提高施工效率。
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包括施工现场的防护设施,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等,保障施工安全。
完善的施工管理和安全措施是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之一。
超高层建筑的钢结构施工涉及到诸多关键技术和措施,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精确的工程测量技术、高效的构件加工和制作技术、完善的施工管理和安全措施,以及全面的质量控制和监理技术。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了工作,才能保证超高层建筑的钢结构施工质量和安全。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与施工新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超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比重逐渐增加,而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与施工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所需的新技术与施工方法,旨在提高建筑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安全性。
抗震设计挑战
超高层建筑由于高度和结构复杂性,其抗震设计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难以满足超高层建筑的抗震需求,因此新技术的引入变得至关重要。
新技术与施工方法
1.基础设计创新
采用深基础、超深基坑等创新基础设计,提高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例如,采用橡胶支座减震技术、土-结构相互作用优化设计等。
2.结构体系优化
通过采用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结合等结构体系优化设计,提高结构整体的刚度和韧性,增强抗震性能。
引入新型高强度材料和复合材料,提高结构的抗震承载能力。
3.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
结合物联网技术,建立智能化的建筑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建筑结构的变化和震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提高抗震性能。
4.先进施工技术
引入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如模块化建筑、3D打印技术等,提高施工
效率,减少人为因素对建筑质量的影响,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与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是确保建筑安全性的关键。
通过引入新技术与施工方法,优化结构设计,加强监测系统,提高建筑整体的抗震性能,才能有效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保障建筑及其居民的安全。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关键技术有哪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拔地而起。
高层建筑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还能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功能。
然而,高层建筑的施工相较于普通建筑更为复杂和具有挑战性,需要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支持。
一、深基坑支护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深基坑工程是基础且关键的环节。
由于高层建筑的重量大、基础埋深较深,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土方开挖和支护。
常见的深基坑支护技术包括土钉墙支护、排桩支护、地下连续墙支护等。
土钉墙支护是一种较为经济的支护方式,通过在土坡中设置土钉,并喷射混凝土面层,形成一个类似于重力式挡土墙的结构,来保持土体的稳定。
排桩支护则是采用灌注桩、预制桩等在基坑周边形成一排桩体,通过桩顶的冠梁将桩连接起来,共同抵抗土压力。
地下连续墙支护具有止水和挡土的双重作用,适用于地质条件复杂、对周边环境保护要求高的基坑工程。
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测,包括土体位移、地下水位、支护结构的内力等,以便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施工安全。
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高层建筑的基础和主体结构通常需要大量的混凝土,如筏板基础、核心筒等部位,混凝土浇筑量可达数千立方米。
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水泥水化热的作用,容易产生温度裂缝,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为了控制混凝土的温度裂缝,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在原材料选择上,应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并严格控制骨料的级配和含泥量。
其次,在配合比设计中,通过掺入适量的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和料,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
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分层浇筑、分段浇筑等方式,合理控制浇筑速度和厚度,便于混凝土内部热量的散发。
同时,还可以在混凝土中埋设冷却水管,通过循环水来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
浇筑完成后,及时进行保温保湿养护,延长混凝土的降温时间,减少温度梯度。
三、垂直运输技术高层建筑施工中,垂直运输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施工高度较高,材料、设备和人员的运输需要高效、安全的垂直运输设备。
201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项目名称超高层建筑若干施工关键新技术
主要完成单位单位1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2华南理工大学
单位3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单位4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吴瑞卿(教授级高工、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本课题组组长。
)
2.蔡健(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技术指导)
3.赖泽荣(高级工程师、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课题组副组长)
4.张元斌(高级工程师、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本课题的关键技术的设计和实施)
5.凌文轩(高级工程师、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6.方耿珲(高级工程师、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现场的管理)
7.陈庆军(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技术指导)
8.梁湖清(教授级高工、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9.关而道(教授级高工、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10.潘正玉(助理工程师、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11.吴咏陶(助理工程师、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12.尹维成(高级工程师、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13.黄亮忠(工程师、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课题成员)
14.左志亮(讲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技术指导)
15.雷鸣(高级工程师、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16.方世宏(高级工程师、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17.陈虹(高级工程师、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钢结构技术指导)
18.李冠尧(工程师、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19.黄俊峰(助理工程师、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20.利富尧(助理工程师、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21.皇甫华(工程师、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钢结构技术指导)
22.陈志勇(助理工程师、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23.尹穗(高级工程师、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24.吴祥威(高级工程师、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25.杜志豪(高级工程师、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26.潘伟杰(高级工程师、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27.谢庆华(高级工程师、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28.苏毅明(高级工程师、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29.吴昊(高级工程师、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30.何浩然(高级工程师、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项目简介
项目围绕超高层建筑超高、造型新颖、复杂结构等特征所带来的工程技术难题开展研究,取得了关键的创新技术。
一、主要科技创新
1、内置爬式大型塔吊超高层核心筒设计与施工综合关键技术。
(1)核心筒灵活平台提模系统设计与施工技术。
研发出采用“蛙式”液压顶提装置作为爬升的动力系统的灵活平台提模系统,保证了顶提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内置式大型塔吊新型附着装置设计技术。
研发出牛腿采用高强螺栓固定在墙面上新型附着装置,提高了预埋精度和安装效率,减少了材料损耗。
(3)内置式大型塔吊新型支撑架安装与拆除技术。
设计了可进行塔吊爬升施工中支撑架的安装、运输、拆除的附着于塔吊标准节立柱上的起吊架,提高了爬升施工的效率。
(4)基于三维仿真的控制技术。
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空间三维模型,模拟、验算核心筒施工及塔吊使用过程的受力性能,结合现场加载试验,确定合理的安装控制方法。
2、新型复合截面钢管混凝土矩形柱设计与施工技术。
(1)新型复合截面钢管混凝土矩形柱设计。
研发了性能优异的新型复合截面钢管混凝土矩形柱,有效提高了结构的抗震和防火性能,减少柱截面尺寸。
(2)新型复合截面钢管混凝土矩形柱混凝施工技术。
通过改变内外钢管的安装高度和混凝土浇筑顺序,加快内部混凝土的散热,减少混凝土的内外温差;钢管内混凝土采用针式浇筑的创新工艺,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大截面钢管柱混凝土的质量。
(3)施工过程中核心筒不同超前施工层数分析与控制技术。
基于三维仿真控制技术进行施工全过程的模拟计算,分析不同施工方案对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确定最佳施工方案。
3、超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防护技术。
针对超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防护特点,研发了工具式安全平挡、新型防护栏杆、抱箍式操作平台及安全平挡和外墙悬空可翻转工作平台等一系列创新的装配式安全防护设施,具有美观、强度高、耐冲击、周转次数多、装拆简单等优点。
4、超高层绿色施工技术。
研发了超高层外挑楼板创新模板系统设计与施工技术、大型钢桁架现场叠放拼装和安装施工技术、新型组合塑料模板和高效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技术,应用BIM技术实现了楼层
净空最大化(4.2m结构层高净空达3.0m),实现了绿色施工。
二、主要科技成果
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2项;国家级工法2项,广东省省级工法8项;专著4部;主参编规范标准8部;发表论文6篇;获鲁班奖3项。
经查新和专家鉴定表明,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核心筒灵活平台提模系统设计与施工技术”、“内置式大型塔吊新型附着装置设计与安装施工技术”、“新型复合截面钢管混凝土矩形柱设计与施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近三年累计获得2.4756亿元的综合效益,新增利润397万元。
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商业、办公楼1幢B2-10地块(财富中心)、珠江新城B1-6地块和太古汇商业、酒店、办公楼等项目均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社会效益显著。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专著1:大型标志性超高层建筑施工新技术—越秀金融大厦专著2: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方案编制新技术与实例(修订版)专著3: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
专著4:建筑工程施工新工艺
论文5:M900D塔吊外撑式支承架运行与监控试验研究
论文6:超高层建筑施工装配式安全防护设施设计与应用
论文7:新型爬模系统在广州市财富中心项目的应用
论文8:大型塔吊新型附着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论文9:新型起吊架在大型内爬式塔吊爬升施工中的应用
论文10:超高层建筑外挑楼板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知识产权名称专利1:建筑用提模系统(ZL201110150815.4)
专利2:内爬式塔吊与建筑结构的连接装置及利用其的施工方法(ZL201310015540.2)
专利3:大截面钢管混凝土柱的施工方法(ZL201210112219.1)
专利4:用于内爬式塔吊附着的起吊架(ZL201310154569.9)
专利5:钢管混凝土柱针式混凝土浇筑施工方法(ZL201310455112.1)
专利6:液压顶提系统(ZL201120188637.X)
专利7:可活动的操作台(ZL201120188635.0)
专利8:外挑楼板的模板系统(ZL201320226656.6)
专利9:适用于超高层建筑外框结构柱的抱箍式高空防护平台(ZL201320517353.X)
专利10:工具式安全平挡(ZL201320243014.7)
专利11:建筑用提模系统(ZL201120188638.4)
专利12:平台架移动装置(ZL201120188636.5)
专利13:平台与墙体的连接装置(ZL201120188631.2)
专利14:复合大截面钢管混凝土柱(ZL201220161936.9)
专利15:抱箍式操作平台(ZL201320473080.3)
专利16:外墙悬空可翻转工作平台(ZL201320517349.3)
专利17:防护栏杆(ZL201320226086.0)
推广应用情况
该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商业、办公楼1栋B2-10地块(财富中心)、珠江新城B1-6地块项目、太古汇商业、酒店、办公楼项目,本项目所研究的内置爬式大型塔吊超高层核心筒设计与施工综合关键技术、新型复合截面钢管混凝土矩形柱设计与施工技术、超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防护技术、超高层绿色施工新技术促进了建筑业的科技进步和绿色节能施工,实现节能降耗,社会效益显著,在建筑工程尤其是超高层建筑的施工中推广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