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旗帜》影评:那些真实的战争背后
- 格式:docx
- 大小:17.40 KB
- 文档页数:4
【佳片U约】美国电影:《父辈的旗帜》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美国电影:《父辈的旗帜》[海报剧照][热诚推荐]如果当你发现心目中的国家英雄是极其普通的人的时候,你对他们还有敬意吗?当看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新片《父辈的旗帜》后得到的答案是,他们依然值得尊敬。
故事讲述的是由一张1944年在硫磺岛战役中六名战士把国旗竖起在高地的照片引出的故事。
幸存的三个被邀请回国后参加各种活动,并以此来筹集军款,然而在各种掌声和金钱的宣传和作秀的活动下,三个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电影在一幕幕的战争回忆和幸存者回国后的经历穿插着进行,对我们述说着英雄、凡人、感情、利益下三个主人公的内心复杂变化。
对没经历战争的普通人来说“旗帜”是英雄的代号,对军款感兴趣的政客和商人来说“旗帜”就是一株摇钱树,但对于参加过硫磺岛战役的军人来说“旗帜”意味着鲜血和子弹、友情和回忆。
三个人中的印地安人“酋长”IRA从回国开始就厌恶这样的生活,于是他开始酗酒逃避,最后放弃了英雄之旅行,选择了回到军队。
在回军队前,他和长官的对话,令人意味深长。
酋长:“筹集军款是件好事,我们也需要钱。
但是我受不了被人称作英雄,我的战绩就是躲子弹。
我的所见所闻,根本没有值得自豪的地方。
而真正的英雄应该是迈克,他才是。
他是我见过的最好的陆战队员。
你见过迈克吗?”长官:“没有。
不过如果他坐在这里,我想他也会说这些话。
因为,他也不想做英雄。
”酋长:“或许。
但是,他是一个好人。
可是,他看到我这个样子,一定以我为耻… …”另两个人继续这种“英雄”生活。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父辈的旗帜》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父辈的旗帜》观后感父辈的旗帜与硫磺岛家书展示了一个双面硫磺岛战役,着实有趣的是,不同的立场,同一场较量,给人不同的即视感。
还清楚地记得以日军角度看硫磺岛家书时,日军节节败退自杀殉国的场面让人感叹美军的强大;再看父辈的旗帜,美军为取得所谓的胜利付出的伤亡代价也让人心生悲悯。
又或许,战争,对于交战的任何一方,从来没有真正的胜利者……父辈的旗帜》以战争为题材又不局限于战争,插入的战争场面总是让人形成视觉的恐惧机枪子弹横飞,舰船坦克鸣响,冲锋声炸毁声惨叫声,声声入耳,被炸飞的头颅,满身献血的士兵,混乱刺激的场面………作为没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只能通过视觉刺激去感受,《父辈的旗帜》观后感而真实的战争,只作为那些经历过的人的独家记忆。
“英雄都是被制造出来的!”这是印象最深也是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了。
鲜活的生命,残酷的战争,谁又是英雄?战争从来都是最高级的游戏,确实,战争需要军债,人民需要鼓舞,“胜利”需要英雄,所以我们制造英雄。
可是,有时候英雄的诞生是可悲的,代表胜利的英雄升旗手们被送返回国,被迫扭曲事实成为万民英雄,内心的尴尬纠结与痛苦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我受不了被人称为英雄,我的战绩只是躲子弹而已。
”他们始终无法接受自己是“英雄”的现实,生者的荣耀和死者的孤寂之间的反差让他们的心倍受折磨,“完美英雄”或许,终其一生,内心从未停止对自己的盘剥。
对英雄的反思是什么?世上本无英雄,又或许人人都是英雄吧。
“他们也许曾经为祖国而战,但是他们为战友而死,为了身边和身前的人”真实或许并不崇高,我相信个体之于大局无需渲染,真实的淳朴更让我触动。
相比政客以国家名义的种种政治宣传,利益集团沽名钓誉的百般作秀,个体的真实显得既可怜又可爱。
我相信战争的残忍与无奈,我相信大局为重的口号,我相信左舷有人落水舰船仍旧飞驶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写照……个体生命与喜怒之于战争大局微不足道,但之于个体与个体之间有着让人落泪的感动。
【导读】岁月铭记历史,历史见证未来。
五星红旗,历经战火,在父辈的手上,傲然屹立,猎猎作响。
今天,在祖国繁荣昌盛的大地上,它依然是鲜艳似花,闪亮如炬,指引着后人.....又是一年十一国庆,飘扬的五星红旗映在眼里,鲜红、夺目。
特殊的颜色,深蕴着特殊的意义,那是鲜血的印染,是意志的淬取,是生命的永恒。
在那些英雄前辈中,我的父亲可谓是光荣的一员。
父亲出身贫苦,十几岁便到药店当学徒,含辛茹苦。
1943年,青春年少的父亲,与其他有志青年一道,参加了八路军,展开了与日军的浴血奋战。
在一次战斗中,父亲的腿部被日军的枪弹击中,弹片深及腿骨,由于当时医疗条件简陋,弹片未能全部取出,剩余的部分,一直伴随他终生。
期间,这枚硬币大小的顽凶在阴天下雨时,会以疼痛的方式,提醒着父亲,那段难忘的历史。
日本投降后,父亲又参加了四年的解放战争,当时父亲所在的部队是一支野战部队,滚滚硝烟中,父亲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后来听父亲讲,他们解放的城市很多,我依稀记得有,天津、石家庄、张家口等等。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父亲所在的部队转成志愿军,保家卫国,赴朝参战。
从我记事起的上世纪70年代,印象最深的是这样的情景:家中常有父亲昔日的老战友前来,几人不等。
每当此时,父亲便会兴奋起来,吩咐母亲,张罗饭菜。
油炸花生米,炒鸡蛋,煎小鱼,这些菜食,在今天,算不了什么,当时的生活水平,却是难得的美味珍馔。
而席间,他们谈论最多的是亲身经历的那一场场战争,战役,战斗,当谈到抗美援朝的岁月时,他们的情绪显得异常激动和感慨。
美国兵很毒啊!仗着有空中优势,先用飞机轰炸阵地,一遍又一遍,阵地都炸平了,轰炸后,牺牲了那么多人,咱们一个连队就只剩下了几个人!父亲的一位战友难掩悲愤之情。
可咱们仍然坚守阵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我听到父亲高亢的声音。
当时幼小的我,对些事情还理解不深,但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我逐渐明白了,父亲和他的战友们,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建立,人民的幸福,曾赴汤蹈火,浴血奋战,不怕流血牺牲。
1945年2月,被喻为“太平洋的绞肉机”的硫磺岛战争结束。
在战斗的第五天时,五名美军海军士兵、一名军医、一名随军记者一起“缔造”了一张英雄的照片,一张象征国家胜利的照片:他们将美国国旗插在了硫磺岛的制高点。
当照片登上美国各大报纸头条的时候,当时的六名英雄中的三人甚至还不及知道自己成为英雄而英勇牺牲了。
幸存下来的其余三人战后却对那场战争只字不提,仿佛他们未曾参与那场战争。
因为他们不是为了成为英雄才走上战场,他们是为了国家而战,当他们看到身边的伙伴一个个倒下时,他们觉得生命的意义也在一点点流失……传奇是后人谱写的,英雄是世人创造的,真正存在的只是真实而残酷的现实。
电影《父辈的旗帜》围绕折钵山上插旗故事的来龙去脉,讲述了硫磺岛战役背后的故事,主题思想落脚在关于英雄的反思上。
电影里有三条线场面交叉互放,一是原著作者采访当年战场老兵及其家父在家中的生前场景,一是硫磺岛的战况实景,还有就是三位幸存的插旗战士在全美各地巡游募捐的场景。
主角自然是三位插旗的战士:John Bradley, Ira Hays和Rene Gagnanon。
一张照片的新闻轰动效应,比战争本身更有意义,甚至可以左右到战争的结果。
那张战争胜利后获普利策新闻奖的插旗照片,后来成为邮票、海报、不可计数的杂志和新闻头条的材料。
照片背后的故事却是很别样的普通寻常。
战场上,2月23日,登陆战第五天,进展极为缓慢艰难。
全天,只右翼前进了约300米,左翼和中间毫无进展。
唯一的战果是在折钵山山顶,升起了一面美国国旗。
那一刻整个海滩舰船齐鸣、所有战士欢声雷动,电影场景壮观恢宏,美丽动人。
后来,赶到硫磺岛视察的美军高级官员注意到折钵山山顶飘扬的国旗:“这面旗意味着海军陆战队从此之后五百年的荣誉!”军部领导人要收藏那面旗。
电影里那个接到换旗命令的指挥官怒而愤言:“去死吧,这面旗属于全营的兵士。
那个王八蛋以为我们在这拼命,就是为了把那面旗送给政客挂在墙上?真他妈的脑袋有毛病!”四小时后,迈克的小分队更换掉第一面旗,插上另一面。
Earn this,Earn it——拯救大兵瑞恩这是一部隔了13年才看的电影,看完之后却让我迷恋的一发而不可收。
战争,就像爱情一样,永恒的话题。
金色的衣阿华农场远处慢慢驶来一辆汽车,母亲慢慢抬起头,注视着驶来的汽车,满满的明白,步履蹒跚的走到门口,最终跌坐在门廊上,一片寂静,镜头从背后慢慢注视着母亲抽泣的背影,潸然泪下。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为了护国,只能舍家。
在战争中,有多少父母失去了他们的儿子?有多少家庭支离破碎?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令人心惊。
子弹射入脑颅,鲜血尚未溅到地上;利刃插进胸腔,心脏仍在舒张抽搐。
生命已然逝去,留下的那些痕迹,只如流水滑过指缝后,手上残留的水渍般蒸发。
身处战争中的人,脆弱如指尖下的虫蚁。
“生命在于一呼一吸之间”,佛家这句偈语在战场上得到了极佳的诠释。
这一刻,还活着,下一刻,已死去,血流如河,积骨如山,生与死的一刹凝固成历史。
这才是战争,复杂的构成,简单的结果,不管哪方获胜,落败的都是人类。
为什么?为什么造物主创造了人类,却又让我们如斯羸弱,不堪一击?究竟生的价值在哪里?拯救瑞恩这个任务体现了美国人的浪漫情怀甚至异想天开的作风,小分队内部也有分歧,他们咒骂这个任务,认为是bullshit,怀疑浪费军方宝贵资源或者以八个人去换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值得,毕竟每个人都有会对儿子望眼欲穿的母亲。
“为什么要让我们八个人去救一个人呢?”这是八人小组面临的抉择。
置身于瞬间万千生命消逝的战场,他们却要冒生命危险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脱离危险。
生活中类似这般普罗米修斯式的死劫比比皆是,战争就是绝佳的例证。
生命与生命之间不负责任的价值比较毫无意义,生命的本能不会给予人们权衡利弊的时间。
死亡会使一切平等,可是,为什么要等到死呢,生命本身不正是平等的吗?“为什么要让我们八个人去救一个人呢?”这是八人小组面临的抉择。
置身于瞬间万千生命消逝的战场,他们却要冒生命危险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脱离危险。
生活中类似这般普罗米修斯式的死劫比比皆是,战争就是绝佳的例证。
作者: 陈树友[1]
作者机构: [1]内蒙古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1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25-127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9期
主题词: 伊斯特伍德;《父辈的旗帜》;道德困境;人性
摘要:�父辈的旗帜》是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以二战时期硫黄岛战役为故事背景的战争题材电影。
本片无论从故事内容、叙事手法、主题内涵和制作质量等方面,都可以说是一部可圈可点的优秀战争片。
尤其是在电影主题表达上,通过战争对几个普通士兵的真实影响,以及他们在道德困境下人性的艰难选择,来诠释所谓“父辈的旗帜”,并不仅仅是高扬着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而坦诚和正直的人格品质,才是人类应当秉持和追求的永恒人性光辉。
爱国主义电影影评500字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
“下面是unjs小编整理的爱国主义电影影评50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爱国主义电影影评《小兵张嘎》这部电影能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不在于他单纯地表现张嘎是多么爱国、多么英勇,而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导演把张嘎这一角色拍活了。
张嘎一个不谙世事、调皮捣蛋的小孩,导演并没有像往常的主旋律影片用高大全的形象去对待主人翁,因为对于小孩来说,这样做不仅滑稽而且很蠢甚至非常虚假。
在导演的镜头里张嘎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小孩,他喜欢听大人讲故事、喜欢炫耀自己的经历、和别人摔跤输了会耍赖、不高兴就去把人家烟囱给堵了,这些孩子的性格特征在他身上都能够体现。
另一反面,张嘎也很勇敢,作为一个孩子,奶奶死后只身一人去找心目中的英雄罗金宝,还用木头抢去挟持被自己误认为汉奸的罗金宝,以至引起笑话。
在战场上他追逐敌人并缴获武器,在别人因为他而面对威胁时勇敢承认自己就是小八路,最后还烧掉塔楼帮助游击队打败日军。
作为一个孩子,他的这些行为都很令人钦佩,在这方面导演表现出了一个让人赞赏的张嘎。
导演用一个有性格缺陷的孩子拉近了张嘎与小观众之间的距离,然后又用张嘎的英勇行为去激励小观众已达到影片的教育意义,这就是影片的成功之处,塑造了一个有些有肉、立体形象的小英雄。
我觉得影片不足的地方也很明显,这也体现在人物塑造上。
我想大家也都有疑惑,为什么八路里每个人都很勇敢、聪明、善良没有任何缺陷(除了小孩),而汉奸和日军却总是那么胆小、怯弱、愚蠢、蛮横反正找不到一丝可以值得肯定的地方。
在极端美化一边的同时又极度丑化另一边,反差之强烈令人一声叹息。
爱国主义电影影评《地道战》全片的剧情是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
日本鬼子从炮楼出来不断袭击邻村老百姓,进村后,他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父辈的旗帜观后感近日,我观看了一部纪录片《父辈的旗帜》,该片讲述了一些老一辈人的故事,他们曾经是一名共产党员,用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片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要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
影片中,老一辈人用他们的坚定信念赢得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共和国的繁荣与稳定。
他们是一群追求公平与正义的年轻人,他们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未来而奋斗。
他们秉持着理想信念,忍辱负重,无惧艰难,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主动投身革命事业,用自己的热血铸造了新中国的辉煌。
他们的旗帜是奋斗的旗帜,他们将创业的旗帜传递给了我们这一代人。
他们建立了新中国,辛劳了一辈子,为我们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他们没有像我们这一代人那样享受着物质上的丰富和自由,但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我们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影片中的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父辈的无私与奉献精神。
他们不仅仅是紧跟党的步伐,以身作则的模范,更是以自己较高的素质去要求自己,使自己充分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尽管他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的工人阶级,但他们的精神品质和事业追求却是我们应该崇尚和学习的。
和父辈相比,我们这一代人有太多的优越感和消极情绪。
我们过于追求个人享受,追求自由与独立,但我们却很少用心去关心社会发展和国家的前途。
我们很多人都追求物质上的丰富,却很少为他人付出,这样的消极情绪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种普遍现象。
观看完这部影片后,我不禁反思自己,我们这一代人能否像父辈一样,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国家的建设,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去积极推动社会的进步。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是无法回避的。
父辈那种为国家付出一切的精神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适用,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他们的非凡意志和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奋斗精神。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从父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比如拼搏精神、合作精神和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旗帜电影观后感200字左右
在观看《旗帜》这部电影后,我不禁深深地感受到了革命者为民族解放、为人民幸福、为理想事业英勇奋斗、坚定信念的精神内涵。
这部电影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剧中人物的命运和经历,展现了一个民族英雄们为了民族的解放而不屈不挠的革命历程。
剧中的范廷颂、赵世炎、纪登奎等英雄人物,以及许多普通民众,为了抵抗侵略者,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生命和青春献给民族的解放,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英勇和伟大。
在电影之中,那些壮烈的革命场景令人热血沸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电影结尾,那一面红旗在风中飘扬,伴随着奋斗的战歌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令我不断激动。
制作方对于每一帧画面的打磨都别具匠心,尤其是一些细节,比如场景布置、服装搭配、细节纹理等,都极具讲究。
音乐也是很重要的元素,通过对于准确的音效的使用,让人们身临其境,更加深入、直观地了解和体验历史事件。
电影中所践行的理念就是为了民族的独立自由与人民的幸福和福利,无私奉献、坚强不屈的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通过对于这些历史事件的回顾,在今天,回想过去,仍然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和享受。
正值新时代到来的今天,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勇气,继承先辈的创业精神,把握今天这个拼搏奋斗的时代,将个人的梦想同人民的利益不断地融合到一起中去。
总的来说,《旗帜》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影片,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给人以力量和启发的电影。
她所呈现出的精神层面,将会永远地影响着我们,叩开我们内心的触感,让我们在人生的奋斗路上不断前行,追求更美好的梦想。
《父辈的旗帜》影评:那些真实的战争背后
《父辈的旗帜》改编自詹姆斯·布拉得利和朗·鲍威斯撰写的同名畅销书。
而有关于这本书的内容也是真实的存在于美国历史上的一次战役。
硫磺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役中美国与日本之间爆
发的一次战役,从1945年2月19日到3月26日,在长达30多天的战役当中,美日双方的士兵死伤的都非常惨重。
在这样一场战役中,一共伤亡了28686人,美军牺牲6821人,而日本则是牺牲了21703人,在日美双方3:1的战亡比例之中,美国获得了这样一场战斗的胜利。
但是硫磺岛战役却成为了这是美国历史上一次让人最为难忘的战役。
在这样一部电影中,通过父辈的回忆来描写出当年真实的战场,这样的拍摄手法是非常能够得到观众共鸣的一种拍摄手法。
在影片中所讲述的是当年在战场之上战斗的第三天,由于整个队伍的进行缓慢,
为了鼓舞全军战士,一位指挥官派人去山顶插上了一面美国国旗,而这插国旗的画面恰巧被当时的一个战地记者给记录下来,他把照片传回到了美国,然而那些普普通通生活在美国的百姓,他们并不知道战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只只知道看到这张照片似乎就预示着美国一定会赢得这场战役,他们把照片插旗的六个人视为了战争英雄。
但是,在战地的那些人并不知道他们因为一张照片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共有六个人插上了这面国旗之后,有三个人倒在这个血腥暴力的战场上,而其他三个人因为在国内有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他们被召唤回国,而目的则是为了战场酬的更多的资金。
这三个青年在美国的土地上到处游走,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战场酬的更多的资金。
但是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很挣扎的,因为他们并不享受因为这张照片而带来的这样一种荣誉,他们只想要的是能够回到战场上和自己的战斗伙伴一起奋战杀场,他们想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而战,他们想做一个真正能够效力于祖国的男人。
可是由于当时政府为了能够借用他们的英雄形象酬的更多的资金,政府依旧让他们做
着每天都在重复的事情。
有些人他活着就是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就好比在影片中那三个在不断酬金的年轻人一样。
Ira在这一路的奔波当中他每天都在想念着自己曾经奋战过的那个战场,他开始每天都在酗酒,而最后则是在被迫的一种环境下,他返回了战场,可是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已经发生了变化。
而Bradley算的上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他在完成了募捐的任务后,他隐蔽到了一家殡仪馆做起了普普通通的小生意,而另外一个人Gene,之前在战场上的他并没有太大的付出,而在这次巡游募捐之后他也只是沦落成为了一个可怜的守门人。
在战场上他们因为一张照片而让全国人民知道了他们的名字,可是在战争过后,他们却依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
没有人会记得你一辈子,也没有人会一直捧着你一辈子,所以做一个聪明的人真的很重要。
《父辈的旗帜》采用的是一种回忆录的方式描述了整部电影,而在影片中既有回忆的片段又有战场上那种真实血腥的场面,所以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真的感觉特别的酣畅淋漓。
影片中通过描写父辈的一
些回忆来反应出一个真实的战场,这样的一种场面怎么能够让人不为之所动。
而在影片中那些战场上厮杀的战士也让人看着心疼。
有好多影片,他们在拍摄的时候都有一个主旨,那就是为了能够真实的反映出来一个人或者一件事。
对于这部电影而言,通过导演已经演员的精彩表现,真实的还原出来了当年硫磺岛战役上的战争画面,以及英雄在出名之后所经历的一切遭遇。
可以说这部电影从影片的情节上就已经赢得了一大步。
作为最佳剧本奖的影片,它绝对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