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9
有关余光中的小故事摘要:一、简介余光中及其作品二、余光中的小故事概述1.热爱文学的童年2.异地求学的艰辛3.成为著名诗人的历程4.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三、余光中的文学成就与影响四、总结余光中的精神品质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正文:【一】简介余光中及其作品余光中,原名余照明,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
他生于江苏南京,自幼酷爱文学,创作生涯长达六十余年。
他的作品主题丰富,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诗坛的璀璨明星”。
其代表作有《咏梧桐》、《夜泊牛渚怀古》、《等你,在雨中》等。
【二】余光中的小故事概述1.热爱文学的童年余光中从小生活在热爱文学的家庭中,深受父母的影响。
他的父亲是知名作家余秋雨,母亲也是一位才女。
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渐渐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尝试写作。
2.异地求学的艰辛抗日战争爆发后,余光中随家人辗转来到重庆。
在那里,他度过了艰苦的求学时光。
尽管生活困顿,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在校期间发表了多篇散文和诗歌。
3.成为著名诗人的历程抗日战争胜利后,余光中回到南京。
在此期间,他开始专注于诗歌创作,并逐渐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1954年,他与洛夫、周梦蝶等创立了“蓝星诗社”,推动了现代诗的发展。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了广泛好评。
4.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余光中的诗歌作品常常蕴含着对生活、爱情、亲情等真挚的情感。
例如,《等你,在雨中》便是他为妻子所写的一首诗,抒发了对妻子深厚的爱意。
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更反映了整个时代的风貌。
【三】余光中的文学成就与影响余光中的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多个文学奖项,如台湾文学奖、中山文艺奖等。
他的诗歌、散文、翻译作品等多种文学形式,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总结余光中的精神品质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余光中先生一生热爱文学,执着追求,矢志不渝。
他的作品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民族精神。
余光中简介及作品 余光中是个复杂⽽多变的诗⼈,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多年来的⼀个⾛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你知道他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推荐余光中简介及作品,⼀起看看吧!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 年出⽣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称“江南⼈”。
1952年毕业于台湾⼤学外⽂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学( LOWA )艺术硕⼠。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学、台湾师范⼤学、台湾⼤学、台湾政治⼤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学任客座教授。
1972 年任台湾政治⼤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1985 年任⾹港中⽂⼤学中⽂系教授。
1985年⾄今,任台湾中⼭⼤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学院院长及外⽂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从事诗歌、散⽂、评论、翻译,⾃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
⾄今驰骋⽂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学⽣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集11 种;评论集5 种;翻译集13 种;共40 余种。
代表作有《⽩⽟苦⽠》(诗集)、《记忆像铁轨⼀样长》(散⽂集)及《分⽔岭上:余光中评论⽂集》(评论集)等。
余光中主要作品作品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余光中经典》海峡⽂艺出版社2007年《乡愁》⼈民⽂学出版社1971年《⽯器时代》⽂艺出版社1952年《歌》野风出版社1952年《五陵少年》⽂星出版社1967年《天国的夜市》三民出版社1969年《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年《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年《⽩⽟苦⽠》⼤地出版社1974《天狼星》洪范出版社1976年《与永恒拔河》洪范出版社1979年《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出版社1981年《隔⽔观⾳》洪范出版社1983年《紫荆赋》洪范出版社1986年《梦与地理》洪范出版社1990年《安⽯榴》洪范出版社1996年《五⾏⽆阻》台湾九歌出版社1998年洪范出版社1998年《余光中诗选第⼆卷(1982-1998)》《⾼楼对海》台湾九歌出版社2000年《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年《左⼿的缪思》⽂星出版社1963年《逍遥游》⽂星出版社1965年《望乡的牧神》纯⽂学出版社1968年《焚鹤⼈》纯⽂学出版社1972年《听听那冷⾬》纯⽂学出版社1974年《青青边愁》纯⽂学出版社1977年纯⽂学出版社1981年《分⽔岭上--余光中评论⽂集》《凭⼀张地图》九歌出版社1988年《隔⽔呼渡》九歌出版社1990年《从徐霞客到梵⾕》九歌出版社1994年《井然有序》九歌出版社1996年《⽇不落家》九歌出版社1998年《蓝墨⽔的下游》九歌出版社1998年《连环妙计》上海⽂艺出版社1999年《梵⾕传》重光⽂艺出版社1957《⽼⼈和⼤海》重光⽂艺出版社1957年《英诗译注》⽂星出版社1960年《美国诗选》今⽇世界出版社1961年《英美现代诗选》学⽣出版社1968年《录事巴托⽐》今⽇世界出版社1972年《不可⼉戏》⼤地出版社1984年《⼟⽿其现代诗选》林⽩出版社1984年《温夫⼈的扇⼦》⼤地出版社出版社1992年《守夜⼈》九歌出版社出版社1992年《理想丈夫》⼤地出版社1995年。
余光中简介及作品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你知道他吗?接下来我为你推荐,一起看看吧!余光中简介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40 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余光中主要作品作品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余光中经典》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年《乡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石器时代》文艺出版社1952年《歌》野风出版社1952年《五陵少年》文星出版社1967年《天国的夜市》三民出版社1969年《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年《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年《白玉苦瓜》大地出版社1974《天狼星》洪范出版社1976年《与永恒拔河》洪范出版社1979年《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出版社1981年《隔水观音》洪范出版社1983年《紫荆赋》洪范出版社1986年《梦与地理》洪范出版社1990年《安石榴》洪范出版社1996年《五行无阻》台湾九歌出版社1998年《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出版社1998年《高楼对海》台湾九歌出版社2000年《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年《左手的缪思》文星出版社1963年《逍遥游》文星出版社1965年《望乡的牧神》纯文学出版社1968年《焚鹤人》纯文学出版社1972年《听听那冷雨》纯文学出版社1974年《青青边愁》纯文学出版社1977年《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出版社1981年《凭一张地图》九歌出版社1988年《隔水呼渡》九歌出版社1990年《从徐霞客到梵谷》九歌出版社1994年《井然有序》九歌出版社1996年《日不落家》九歌出版社1998年《蓝墨水的下游》九歌出版社1998年《连环妙计》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梵谷传》重光文艺出版社1957《老人和大海》重光文艺出版社1957年《英诗译注》文星出版社1960年《美国诗选》今日世界出版社1961年《英美现代诗选》学生出版社1968年《录事巴托比》今日世界出版社1972年《不可儿戏》大地出版社1984年《土耳其现代诗选》林白出版社1984年《温夫人的扇子》大地出版社出版社1992年《守夜人》九歌出版社出版社1992年《理想丈夫》大地出版社1995年。
余光中诗歌赏析余光中,中国当代诗人、文学家、教育家,1931年出生于台湾甸,代表作有《春江花月夜》、《大地》、《笑傲江湖》等,其诗歌具有浓重的历史、自然、政治意味,弥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余光中的诗歌有着明显的抒情特色,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歌充满着深远的思想,余光中用诗歌的形式,来抒发了他的情感,表达了他心中的自然美、政治正义,向人们提倡着勤劳节俭、勇于改革的思想,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余光中也有许多赞美大自然和沉思人生的诗歌作品,如《山有木兮木有枝》中写到:“天地外无边,琴弦自遥联。
枝叶相拥处,绿暗暗生馨。
”显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而诗歌《笑傲江湖》中则写到:“纵使风云千变万化,把自己坚守到最后一刻。
”显示了作者对生活、事业、家庭的勇敢抗争精神,号召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坚持不懈地奋斗。
余光中的诗歌不仅有抒情,也有深刻的哲理,《大地》中写到:“但求万里悠悠把自己生活,而不求一时聚散相召。
”描绘了大地的恒久宽广,他用这首诗歌向人们提醒,要安顿自己的生活,不要受权势的奴役,要勇于改变,要坚持理想。
余光中的诗歌被赞誉为“唯美诗歌”、“浪漫诗歌”,又因其雅致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同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他的诗歌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无数普通人的心灵,激励着人们追求自由、寻求自我、不断发展,朝着自己梦想的方向前进。
回顾余光中50多年的诗歌写作历程,他的诗歌既有传统文化的印记,又有当代文学的精神,充满着激情与力量,颂扬着自由、理想与正义。
余光中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笔下诗句传递出美好的信息,创作出优美的诗歌,传达着无比富有深意的思想,在当代文学史上,他的作品将有着独特的地位。
至此,经过对余光中诗歌的赏析,可以看到,他的诗歌不仅多姿多彩,而且有深远的思想意义,传递着他对于自由、理想、勇敢和正义的坚守和追求,为无数读者带去了温暖和力量。
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中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赏析:《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
《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
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
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
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
《余光中经典》
乡愁》
《石器时代》
《歌》
《五陵少年》
《天国的夜市》
《敲打乐》
《在冷战的年代》
《白玉苦瓜》
《天狼星》
《与永恒拔河》
《余光中诗选(1949-1981)》
《隔水观音》
《紫荆赋》
《梦与地理》
《安石榴》
《五行无阻》
《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
《高楼对海》
《藕神》
《左手的缪思》
《逍遥游》
《望乡的牧神》
《焚鹤人》
《听听那冷雨》
《青青边愁》
《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
《凭一张地图》
《隔水呼渡》
《从徐霞客到梵谷》
《井然有序》
《日不落家》
《蓝墨水的下游》
《连环妙计》
《梵谷传》
《老人和大海》
《英诗译注》
《美国诗选》
《英美现代诗选》
《录事巴托比》
《不可儿戏》
《土耳其现代诗选》
《温夫人的扇子》
《守夜人》
《理想丈夫》。
余光中经典语录余光中经典语录11、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浪子回头》2、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听听那冷雨》3、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听听那冷雨》4、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忘记玫瑰的芳香。
《写给未来的你》5、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赖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样睡去。
《听听那冷雨》6、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的,象压过的相思。
《满月下》7、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
一个童年在自己小时候,而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
《左手的掌纹》8、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
《左手的掌纹》9、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听听那冷雨》10、世界上高级的人很多,有趣的人也很多,又高级又有趣的人却少之又少。
高级的人使人尊敬,有趣的人使人喜欢,又高级又有趣的人,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交接愈久,芬芳愈醇。
《余光中散文》11、说是人生无常,却也是人生之常。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12、天空蓝得很虚幻,不久便可以写上星座的.神话了。
《石城之行》13、我深深地怀念那个摩肩抵肘的时代。
站在今日画了黄线的整洁月台上,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直到记起了从前那一声汽笛长啸。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14、杏花,春雨,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听听那冷雨》15、许多被鞭笞的灵魂在雨地里哀求大赦,魑魅呼喊着魍魉回答着魑魅。
《鬼雨》16、也许我们已不再年轻,也许我们已不再流行,用心跳的次数计算下次约会的距离《钟乳石》17、一首歌,咏生命曾经是瓜而苦,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
《白玉苦瓜》18、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听听那冷雨》19、一只玲珑的小宝盒,藏着珍贵的小秘密,是我贴身的耳朵呢,还是你贴身的嘴唇?《小宝盒》20、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昏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余光中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
”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