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皮层功能与体温调节.
- 格式:ppt
- 大小:770.50 KB
- 文档页数:16
体温及其调节一、体温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一定的温度,这就是体温。
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一)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人体的外周组织即表层,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温度称为表层温度(shelltemperature)。
表层温度不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不大。
在环境温度为23℃时,人体表层最外层的皮肤温度,如足皮肤温度为27℃,手皮肤温度为30℃。
躯干为32℃,额部为33-34℃。
四肢末稍皮肤温度最低,越近躯干、头部,皮肤温度越高。
气温达32℃以上时,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将变小,在寒冷环境中,随着气温下降,手、足的皮肤温度降低最显著,但头部皮肤温度变动相对较小。
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
凡是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如环境温度变化或精神紧张等)都能改变皮肤的温度。
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相反,在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因而上升,同时起到了增强发散体热的作用。
人情绪激动时,由于血管紧张度增加,皮肤温度、特别是手的皮肤温度便显著降低。
例如手指的皮肤温度可从30℃骤降到24℃。
当然情绪激动的原因解除后,皮肤温度会逐渐恢复。
此外,当发汗时由于蒸发散热,皮肤温度也会出现波动。
机体深部(心、肺、脑和腹腔内脏等处)的温度称为深部温度(core temperature)。
深部温度比表层温度高,且比较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较小。
这里所说的表层与深部,不是指严格的解剖学结构,而是生理功能上所作的体温分布区域。
在不同环境中,深部温度和表层温度的分布会发生相对改变。
在较寒冷的环境中,深部温度分布区域较缩小,主要集中在头部与胸腹内脏,而且表层与深部之间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
在炎热环境中,深部温度可扩展到四肢。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由于体内各器官的代谢水平不同,它们的温度略有差别,但不超过1℃。
在安静时,肝代谢最活跃,温度最高;其次,是心脏和消化腺。
体温调节的研究姬四征(091408127)专业:生物工程摘要:人和高等动物具有一定的体温,人和高等动物的体内深部温度是相对恒定的,体温恒定是机体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
生理学所说的体温(body 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
人体的体温调节是个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的最终目标是深部温度,以心、肺为代表。
而机体的内、外环境是在不断地变化,许多因素会干扰深部温度的稳定,此时通过反馈系统将干扰信息传递给体温调节中枢,经过它的整合作用,再调整受控系统的活动,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体热平衡,达到稳定体温的效果。
人和其他恒温动物的体温,在体温调节机构的控制下,通过调节人体产热和散热的途径,如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反应,可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通常将通过人体生理活动变化而调节体温的形式称为自主性体温调节。
而将人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特别是人为保温和降温所采取的措施,如增减衣着称为行为性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是体温调节的基础,是由体温自身调节系统来完成的。
调节的具体过程是经过神经反射和神经—体液调节。
体温调节是一个典型的自动控制功能。
动物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能力,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较高级的调节功能。
体温即机体的温度,通常指身体深部的温度。
本文主要研究体温调节的机制以及体温调节的新进展。
关键词:体温调节平衡新进展1、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温的中枢在整个中枢神经系统都有分布,但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只要保持下丘脑及以下神经结构完整,就能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这说明,调节体温的重要中枢位于下丘脑。
约在100年前就有人报告,局部损毁狗的下丘脑会引起体温升高。
本世纪40年代,神经生理学家曾以定向刺激法和局部毁损法证明下丘脑前部为散热中枢,后外侧部为产热中枢。
两个中枢之间有着交互抑制的关系,从而保持了体温的相对稳定。
60年代后,先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特别是在下丘脑的视前区和前部对温热刺激敏感的热敏神经元的反应最灵敏。
下丘脑调节体温的原理
下丘脑调节体温的原理是指通过下丘脑这一脑部结构来调节人体的体温,确保
人体维持在恒定的温度范围内,以保持身体内部的稳态。
下丘脑是大脑中控制体温调节的重要结构,它位于脑的底部,包括下丘脑前部和下丘脑后部,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调节体温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感知体温变化:下丘脑能够感知人体内外环境的温度变化,通过接受来自皮肤、内脏器官等部位的温度信号,及时调节体温。
2. 启动体温调节反应:当下丘脑感知到体温的变化,会启动相应的体温调节反应。
例如,在体温过高时,下丘脑会促使体表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以散热降温;在体温过低时,下丘脑会促使体表血管收缩、促进肌肉震颤,以产热保温。
3. 通过神经调节体温:下丘脑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来影响体温的调节。
通过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血管的舒缩、汗腺的分泌等,以实现体温的调节。
4. 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还通过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体温。
体温调节中枢
是下丘脑中的一部分,具有调节体温的特定神经元,能够调节体温调节的整体过程。
总的来说,下丘脑调节体温的原理是一个复杂的神经调节过程,涉及多个脑部
结构和神经途径的协调作用。
通过下丘脑的调节,人体能够保持体温的恒定,适应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下丘脑调节体温的原理是体温调节的重要基础,对于人体的生理健康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体温调节归纳总结体温调节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一个重要过程。
通过调节体内的热量产生和散发来确保体温在适宜的范围内。
本文将对体温调节的机制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一、体温调节的机制1. 神经系统调节:体温调节中的主要参与者是位于脑下部的视床核。
它通过调节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体温的调节。
当体温过高时,视床核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减少热量产生和促进热量散发,从而使体温降低。
当体温过低时,视床核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加热量产生和减少热量散发,从而使体温升高。
2. 内分泌系统调节:内分泌系统中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参与了体温调节的过程。
甲状腺素能够调节基础代谢率,影响体内的热量产生。
肾上腺素能够增加身体的糖原分解,从而增加能量代谢和热量产生。
二、体温调节的方法1. 汗腺散热:通过汗腺排出汗液,随着蒸发散发体内的热量,从而降低体温。
这是人体最常见的散热方式。
当环境温度较高或者人体运动剧烈时,汗腺会被刺激增加出汗量。
2. 血管调节:通过扩张和收缩血管来调节热量的散发和保留。
在高温环境下,血管会扩张,增加血液流经体表的面积,促进体内热量的散发;在低温环境下,血管会收缩,减少血液流经体表的面积,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
3. 代谢调节:通过调节身体的新陈代谢来影响热量的产生和散发。
新陈代谢速率的提高会导致热量的增加,降低体温;而低新陈代谢速率则会导致热量减少,升高体温。
三、体温调节的影响因素1. 环境温度:环境温度的升高会增加人体的热量负荷,刺激汗腺排汗和血管扩张,促进热量散发。
而环境温度的降低则会减少体表的热量散发,使体温升高。
2. 睡眠状态:人在睡眠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减弱,体温较低,这是体温的低谷期。
而在清醒时,交感神经系统活跃,体温升高。
3. 年龄性别: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女性的体温调节相比男性稍差,激素变化会导致体温波动较大。
总结:体温调节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以及多种方式的热量散发,确保人体的体温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第23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2)神经元的结构(3)神经元功能特性: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
2.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1)神经冲动: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①未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呈极化状态(即静息状态):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②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呈反极化状态(即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③局部电流的形成: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④电流方向:在膜外由未兴奋区域流向兴奋区域;在膜内由兴奋区域流向未兴奋区域。
⑤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相对不疲劳性、绝缘性、双向性。
3.突触的信号传递(1)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①突触的信号传递过程:当神经冲动传到末梢时,突触小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并扩散到突触后膜处,和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电位变化。
②兴奋传递过程中信号的转变: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单向性,即只能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
(2016·10月浙江选考)测量与记录蛙坐骨神经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如图①~⑤所示,其中②、④的指针偏转达到最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对神经施加刺激,刺激点位于图①甲电极的左侧B.图②中甲电极处的膜发生去极化,乙电极处膜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C.图④中甲电极处的膜发生去极化,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D.处于图⑤状态时,膜发生的K+内流是逆溶度梯度进行的C[指针偏转的方向应是由正电位到负电位的方向偏转的;由图示可知:对神经施加的刺激点位于乙的右侧;图②中的甲电极处于极化状态;图⑤状态时膜发生的K+外流是顺溶度梯度的。
]1.膜电位的测量(1)解读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曲线图。
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判断题1.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和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都发生在内环境中。
() 2.健康人的内环境中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3.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4.机体内的全部液体称为体液,包括泪液、唾液和尿液等()5.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剧烈的变化。
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碳酸氢钠。
()6.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 7.大脑皮层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8.神经胶质细胞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9.绝大多数内脏器官同时受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两者的作用往往相同。
()10.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等()11.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能进行葡萄糖的跨膜运输,也进行离子的跨膜转运。
() 1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是是否有大脑皮层参与。
()13.如果破坏了反射弧的某一结构,如传出神经元,则反射不能发生,效应器也不再作出反应。
()14.非条件反射是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反射在动物的生存过程中可有可无() 15.感受器是指传入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16.离体情况下,刺激传入神经也能引起效应器的活动,属于反射。
() 17.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18.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19.发生动作电位时,膜内的Na+浓度高于膜外。
()20.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中通过扩散作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