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姬陵建筑分析共89页
- 格式:ppt
- 大小:10.16 MB
- 文档页数:89
泰姬陵印度文化世界遗产泰姬陵,位于印度北方的阿格拉市,是世界闻名的印度文化遗产。
作为一座宏伟壮丽的陵墓,泰姬陵不仅是印度历史与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对印度文化的重要见证。
本文将以泰姬陵为主题,探讨其背后蕴含的印度文化元素,展现这座世界遗产的魅力。
一、泰姬陵的背景与历史泰姬陵的建造始于17世纪的莫卧儿王朝,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其爱妃慕塔吉·玛哈尔而修建的。
慕塔吉·玛哈尔的离世给沙贾汗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于是他决定建造一座永恒的陵墓来纪念她。
经过近20年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泰姬陵终于在1653年完工,成为了悲剧爱情故事的永恒见证。
二、泰姬陵的建筑风格泰姬陵是一座由白色大理石建造的陵墓,拥有优雅、对称的建筑风格。
它由一个主建筑物和四座对称的尖塔构成,环境布局以水池、花园等为中心,以平衡整个建筑群的美感。
主建筑物内部有精美的壁画、装饰和雕刻,展示了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建筑艺术精髓。
三、泰姬陵的文化象征泰姬陵不仅仅是一座陵墓,更是象征着爱情、美丽和永恒。
它的建造是为了将慕塔吉·玛哈尔的美丽记载于世,同时也代表了沙贾汗对她的无尽爱意和对爱情的追求。
陵墓内部的装饰与雕塑更是呈现出了印度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和对神圣的敬畏。
泰姬陵以其优雅和完美的外观,成为了印度文化的象征之一。
四、泰姬陵的文化影响泰姬陵不仅对印度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它不仅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还成为了很多艺术家和摄影师的灵感来源。
同时,泰姬陵的建筑风格和装饰元素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印度建筑和设计中,成为了传统印度文化的一部分。
五、保护与传承作为世界遗产,泰姬陵一直以来都得到了精心的保护与维护。
印度政府和相关组织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修复和保养,以保证其原貌的保留和延续。
此外,开展相关教育和宣传活动,向公众传达泰姬陵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也是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一环。
结语泰姬陵作为印度文化的瑰宝,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爱情的伟大,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泰姬陵的建筑造型艺术分析,泰姬陵是莫卧尔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其爱妻泰姬·玛哈尔修建的陵墓。
它始建于1631年,每天动用2万名工匠,历时22年才完成。
陵墓的四周砌有长576米、宽293米的红砂石围墙,陵园占地17万平方米,其中间有一个十字形水池,中心为喷泉。
从陵园大门到陵墓,有一条用红石铺成的直长甬道,甬道尽头就是全部用白大理石砌成的陵墓。
陵墓建筑在一座7米高、95米长的正方形大理石基座上,寝宫居中,四周各有一座40米高的圆塔。
寝宫高74米,上部为一高耸的穹顶,下部为八角形陵壁。
宫内墙上,珠宝镶成繁花佳卉,光彩照人。
寝宫分五间宫室,中央宫室里置放着泰姬和沙贾的大理石石棺。
陵墓的东西两侧屹立着两座形式相同的清真寺翼殿,用红砂石筑成。
泰姬陵建筑的艺术水平很高,集中了印度、中东及波斯的艺术特点。
整座建筑体形雄浑高雅,轮廓简洁明丽。
由于它坐落在具有一片常绿的树木和草坪的陵园内,在碧空和草坪之间,洁白光亮的陵墓更显得肃穆、端庄、典雅。
纯白色的泰姬陵均壮丽无比,造型完美,加上陵前水池中的倒影,就像有两座泰姬陵互相辉映,难怪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建筑风格泰姬陵的构思和布局充分体现了伊斯兰建筑艺术庄严肃穆、气势宏伟的特点,整个建筑富于哲理,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艺术珍品。
所有游客都把印度人民的这一非凡杰作称为印度的奇珍。
这座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外形端庄宏伟,无懈可击,寝宫门窗及围屏都用白色大理石镂雕成菱形带花边的小格,墙上用翡翠、水晶、玛瑙、红绿宝石镶嵌着色彩艳丽的藤蔓花朵。
工艺成就泰姬·玛哈尔的工艺成就首先在于建筑群总体布局的完美。
布局很单纯,陵墓是唯一的构图中心,它不象胡玛雍陵那样居于方形院落的中心,而是居于中轴线末端,在前面展开方形的草地,它的构图稳重而又舒展:台基宽阔,和主体约略成一个方锥形,但四座塔又使综轮廓空灵,它的比例和谐:主要部分之间有大体相近的几何关系,陵墓方形的主体和浑圆的穹顶在形体上对比很强,但它们却是统一的:它们都有一致的几何精确性,主体正面发券的轮廓同穹顶的相呼应,立面中央部分的宽度和穹顶的直径相当。
泰姬陵赏析从数不清的照片中,人们瞧到它立刻就想到就就是印度。
它就就是被誉为“完美建筑”, 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泰姬陵。
泰姬陵,全称为“泰吉•玛哈尔陵”, 就是伊斯兰教建筑中的代表作,亦就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它在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阿格拉城内,亚穆纳河右侧。
就是莫卧儿王朝第5代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她已故皇后阿姬曼•芭奴而建立的陵墓。
作为一座爱情的丰碑,泰姬陵以其富丽堂皇跻身于人类建筑艺术殿堂之最顶峰,亦为世界上最优雅、最富浪漫风格的建筑之一。
泰姬陵的整个建筑通体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外形端庄华美,无懈可击,寝宫门窗及围屏都用白色大理石镂雕成菱形带花边的小格,墙上用翡翠、水晶、玛瑙、红绿宝石镶嵌着色彩艳丽的藤蔓花朵,光线所至,光彩夺目,璀璨犹如天上的星辉。
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泰姬陵所折腰,写下无数动人的诗篇。
但就是,但您真的站在它面前时,才会深深体会到,泰姬陵之美,原来就是任何文字都无法书写的。
泰戈尔说,泰姬陵就是“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
一个如此凄美的比喻,必然连着一个美丽而又凄凉的故事。
泰姬陵因爱情而生,这段爱情的生命也因泰姬陵的光彩被续写。
它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为她不仅超越着简单的建筑学意义,默默地美丽着,为的就是世人心中那一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伟大的建筑往往形神兼备---泰姬陵百瞧不厌之外仍旧能使人惊讶。
它在一天里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自然光线中显现出不同的特色。
虽然它就是一座陵墓,可它却没有通常陵墓所有的冷寂。
相反您感到它似乎在天地之间浮动。
它的与谐对称、花园与水中倒影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令无数参观者惊叹不已的奇迹。
泰姬陵的构思与布局充分体现了伊斯兰建筑艺术庄严肃穆、气势宏伟的特点,整个建筑富于哲理,就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艺术珍品。
所有游客都把印度人民的这一非凡杰作称为印度的奇珍。
这座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外形端庄宏伟,无懈可击,寝宫门窗及围屏都用白色大理石镂雕成菱形带花边的小格,墙上用翡翠、水晶、玛瑙、红绿宝石镶嵌着色彩艳丽的藤蔓花朵。
凡尔赛宫形式风格:规则式特点:凡尔赛宫花园总体规划对称严谨,规模宏大,体现君权统一。
宫殿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中轴线的两侧分布着大小建筑、树林、草坪、花坛和雕塑。
造型素材:水体:凡尔赛宫中的水景类型包括运河、水渠和泉、池。
正是这些水体将凡尔赛宫划分了若干区域,达到了改变空间指向的目的。
如图所示,运河是整个凡尔赛宫园林中最壮观的水景,也是园林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十字形的运河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了四部分。
两边是多样化的道路,使整个场地得到了丰富。
但是正是丰富的场地容易带给人们空间上的迷惑感,此时,十字形的运河又充当了指向作用。
水渠是由修道院或蔬菜园里起灌溉作用的水道演变来的,同样起到了划分空间的作用。
泉、池虽然体量较小,但是由于形式和造型气到了标志性的作用,给单调的景观增强了装饰效果。
其中最起眼的是阿波罗泉池。
在凡尔赛的园林中还能看到很多配合水景处理空间的实例,泉池周围的刺绣花坛,水镜面的深远的背景,大运河两侧的密林,这些景物突出了水景与环境体量的差异,强化了水景对于实际空间的作用。
从宫殿到运河端点总长为3000m,沿着轴线的布局最远处是阿波罗泉池和大运河,大台阶上是拉东娜泉池,终点处是宫殿前平台上矩形抹角的大型水池。
开阔的水面产生了倒影,扩大了整个空间,形成了水天一色的景观。
凡尔赛宫在水景处理上以几何形式为主,配合了建筑规则地块、刺绣花坛等景物形成规律的、而人工气息浓厚的外环境。
建筑:凡尔赛宫底座平面采用基本的矩形图案,东南,西北向与西南,东北向的建筑交错排列,拼凑出一幅美丽的图案。
凡尔赛宫宫殿为古典主义风格的欧式建筑,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即将立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
其内部装潢则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少数厅堂为洛可可风格。
其内部陈设及装潢更富于艺术魅力,室内装饰极其豪华富丽是凡尔赛宫的一大特色。
宫殿西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风景秀丽,其中轴线长达三公里,大小道路都是笔直的,与花草、水池、喷泉、柱廊组成几何图案,被称为“跑马者的花园”。
走进泰姬陵主体建筑、正门、花园和前庭走进泰姬陵主体建筑、正门、花园和前庭泰姬陵可以说是印度最知名的景点,是由莫卧儿第五代君王——沙。
贾汉为其皇后泰姬所建造的陵墓。
整个建筑全部由大理石建成。
共动用了两万名印度和中亚等地的工匠,耗时22年建造而成。
泰姬陵的主体样式融合了印度、波斯和中亚的伊斯兰教的风格,造型比例完美,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
泰姬陵位于亚穆纳河畔,其名称来源于“泰姬。
玛哈尔”皇后,意思是“思念玛哈尔”。
关于泰姬陵还有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莫卧儿第五代君王在泰姬13岁时第一次见到她时便爱上了她,在她19岁时娶为第二位皇后,两个人一直十分恩爱。
在20年的时间里,泰姬为君王生了14个孩子,在生第14子时去世时,要求君主答应她三个愿望:一是要求君主永不再娶;二是要君主好好对待他的14个孩子;最后一个,就是要君主建立一个纪念碑,来纪念他们矢志不渝的伟大爱情。
泰姬陵也就因此而建成。
据说,沙。
贾汉被他的第三个儿子篡位并软禁在阿格拉城堡时,为了能随时去看望爱妻,专门修了一条地道,以便可以随时去看她。
死后,他的儿子也就是第六代君王也将他埋在了泰姬陵。
泰姬陵虽为陵墓,然而占地面积非常广,建筑也很多,除了主体建筑外,还有前庭、正门、莫卧儿花园、水道、喷水池,以及左右两座清真寺。
其建筑观念主要是平衡和对称。
泰姬陵主体建筑是不规则的八角形,基部为正方形和长方形。
中央有半球形圆顶,周围装饰着四座小圆顶。
整个主体虽为白色大理石建造的,花纹和图案则是用各种颜色的宝石、水晶、翡翠、孔雀石、马赛克镶嵌和拼缀而成。
主体正面的门扉装饰着优美的古兰经文。
随着太阳光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色彩,非常漂亮!泰姬陵的正门是一座红砂岩建筑,装饰着白色边框和图案,是典型的伊斯兰建筑样式。
正门的顶端各有十一个白色的小圆顶,每个圆顶象征着一年,代表着建筑泰姬陵的时间。
莫卧儿式花园。
在泰姬陵主体正前方与正门之间是水道喷泉,将花园隔成了四角形,再以两行并排的树木,将长方形水道划成四等份,这是波斯式花园的最主要特征。
印度泰姬陵的建筑格局介绍印度泰姬陵的建筑格局介绍泰姬陵整个陵园是一个长方形,长576米,宽293米,(另一资料:陵区南北长580米,宽305米)总面积为17万平方米。
四周被一道红砂石墙围绕。
正中央是陵寝,在陵寝东西两侧各建有清真寺和答辩厅这两座式样相同的建筑,两座建筑对称均衡,左右呼应。
陵的四方各有一座尖塔,高达40米,内有50层阶梯,是专供穆斯林阿訇拾级登高而上的。
大门与陵墓由一条宽阔笔直的用红石铺成的甬道相连接,左右两边对称,布局工整。
在甬道两边是人行道,人行道中间修建了一个十字形喷泉水池。
陵园分为两个庭院:前院古树参天,奇花异草,芳香扑鼻,开阔而幽雅;后面的庭院占地面积最大,由一个十字形的宽阔水道,交汇于方形的喷水池。
喷水池中一排排的喷嘴,喷出的水柱交叉错落,如游龙戏珠。
后院的主体建筑,就是著名的泰姬的陵墓。
陵墓的基座为一座高7米、长宽各95米的正方形大理石,陵墓边长近60米,整个陵墓全用洁白的大理石筑成,顶端是巨大的圆球,四角矗立着高达40米的圆塔,庄严肃穆。
象征智慧之门的拱形大门上,刻着《古兰经》。
中央墓室放着泰姬和沙贾汗的两具石棺,宝石闪烁。
寝宫居于陵墓正中,四角各有一座塔身稍外倾的圆塔,以防止地震塔倾倒后压坏陵体。
寝宫的上部为一高耸饱满的穹顶,下部为八角形陵壁,上下总高74米,用黑色大理石镶嵌的半部古兰经的经文置于4扇拱门的门框上。
寝宫内有一扇由中国巧匠雕刻得极为精美的门扉窗棂。
寝宫共分宫室5间,宫墙上有构思奇巧的用珠宝镶成的繁花佳卉,使宫室更显光彩照人。
中央八角形大厅是陵墓的中心,在墙上镶嵌着浅浮雕和精美的宝石。
中心线上安放着泰姬的墓碑,国王沙贾汗的墓碑则位于其旁边。
竣工后的泰姬陵全长583米,宽304米,四周是红砂石墙紧紧包围。
整座陵墓占地17万平方米。
陵寝居中,东西两侧各建有式样相同的建筑:一是清真寺,一是答辩厅。
陵的四方各有一座高达40米的尖塔,内有50级阶梯。
此塔专供穆斯林教徒们每天拾级而上,登高朗诵《古兰经》,已及祈祷朝拜之用。
浅析印度泰姬陵的空间序列特点作者:贾筱昕李天楚来源:《建筑建材装饰》2017年第04期摘要:针对泰姬陵在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受伊斯兰风格影响下的建筑景观空间塑造手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泰姬陵空间布局特点的分析,总结空间塑造手法和美学以及宗教之间的潜在联系。
关键词:泰姬陵;伊斯兰园林;泰姬陵空间1.泰姬陵简介1.1简介。
泰姬陵建于17世纪中叶,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在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阿格拉(Agra)城内,亚穆纳河右侧。
被誉为“完美建筑”。
它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是伊斯兰教建筑中的代表作。
1.2伊斯兰文化对泰姬陵的影响。
浓郁的伊斯兰风格:泰姬陵的建造继承波斯造园艺术,平面布置上把园林建成“田”字,用纵横轴线(水渠)分为四区。
典型的伊斯兰园林都由十字形水渠划分成四块,中央是喷泉或中心水池,每方的渠代表一条河,正是《古兰经》里“天园”中的水、乳、酒、蜜四条河。
印度莫卧儿王朝第5代皇帝沙贾汗本人在宗教上,遵奉伊斯兰教义,推行伊斯兰教法,使得泰姬陵在建筑风格、空间布局以及植物配置形式上都有着浓郁的伊斯兰风格。
波斯审美方式的流人:莫卧儿王朝期间曾多次邀请波斯的宫廷画家来到印度,这使得透视法、远近法、阴影法等表现手法都被印度本土工匠们大量吸收,除此之外,这些波斯人也追求鲜艳的色彩,因而建筑外墙、水盘、水池常用彩色瓷砖贴面,这些美学表现技巧在后期泰姬陵的建设当中被应用的淋漓尽致。
2.泰姬陵的空间格局2.1泰姬陵的选址。
泰姬陵座落在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城内;占地约17公顷,南北长580米,宽305米。
1631年,泰姬陵在印度北部亚穆纳河转弯处的大花园内开始动工兴建。
此处位于亚穆纳河下游,沙贾汗可以从河上游的阿格拉城堡上远远地望见。
2.2泰姬陵的空间布局。
泰姬陵整个陵园的空间布局是一个长方形,四周被一道红砂石墙围绕。
泰姬陵赏析从数不清的照片中,人们看到它立刻就想到就是印度.它就是被誉为"完美建筑〞, 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泰姬陵.泰姬陵,全称为"泰吉•玛哈尔陵〞,是伊斯兰教建筑中的代表作,亦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它在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阿格拉城内,亚穆纳河右侧.是莫卧儿王朝第5代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他已故皇后阿姬曼•芭奴而建立的陵墓.泰戈尔说,泰姬陵是"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一个如此凄美的比喻,必然连着一个美丽而又凄凉的故事.泰姬陵因爱情而生,这段爱情的生命也因泰姬陵的光彩被续写.它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为她不仅超越着简单的建筑学意义,默默地美丽着,为的是世人心中那一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伟大的建筑往往形神兼备---泰姬陵百看不厌之外仍旧能使人惊讶.它在一天里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自然光线中显现出不同的特色.虽然它是一座陵墓,可它却没有通常陵墓所有的冷寂.相反你感到它似乎在天地之间浮动.它的和谐对称、花园和水中倒影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令无数参观者惊叹不已的奇迹.朝霞升起时分,初升的一轮红日伴着朱木拿河袅袅的晨雾,仿佛要将泰姬陵从睡梦中唤醒,此时的它显得静静的.中午时分,泰姬陵头顶蓝天白云,脚踏碧水绿树,在南亚一向耀眼的阳光映衬下,更出落得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傍晚,泰姬陵迎来了它一天中最妩媚的时刻,斜阳夕照下,白色的泰姬陵开始从灰黄、金黄,逐渐变成粉红、暗红、淡青色,随着月亮的冉冉升起,最终回归成银白色.在月色朦胧中,泰姬陵显得格外高雅别致和皎洁迷人,犹如美人泰姬在含情沉思.据称,泰姬陵最美丽的时候,是朗月当空的夜晚.白色的##石陵寝,在月光映照下会发出淡淡的紫色,清雅出尘,美得仿佛下凡的仙女.这些展现都无疑展现出泰姬陵在世界高超的建筑设计水平,体现了最佳的建筑艺术和风格.泰姬陵在总体结构布局上非常完善,以单纯的布局凸显了陵墓这一构图中心.它不像胡玛雍陵那样居于方形院落的中心,而是居于中轴线末端,在前面展开方形的草地,因之,一进第二道门,有足够的观赏距离,视角良好,仰角大约是1:4.5. 建筑群的色彩沉静明丽,湛蓝的天空下,草色青青托着晶莹洁白的陵墓和高塔,两侧赭红色的建筑物把它映照得格外如冰如雪.倒影清亮,荡漾在澄澈的水池中,当喷泉飞溅,水雾迷时,它闪烁颤动,倏整倏散,飘忽变幻,景象尤其魅人.为死者而建的陵墓,竟洋溢着乐生的欢愉气息.它的第二个成就是创造了陵墓本身肃穆而又明朗的形象.它熟练地运用了构图的对立统一规律,充分体现了伊斯兰建筑艺术庄严肃穆、气势宏伟的特点:台基宽阔,和主体约略成一个方锥形,但四座塔又使综轮廓空灵,同青空相穿插渗透透.它的体形洗练:各部分的几何形状明确,互相关系清楚,虚实变化肯定,没有过于琐碎的东西,没有含糊不清的东西,诚朴坦率.它的比例和谐:主要部分之间有大体相近的几何关系,例如,塔高〔连台基〕近于两塔间距离的一半,主体的立面的中央部分的高近于立面总宽度的一半,立面两侧部分的高近于立面不计抹角部分的宽度的一半,其余的大小、高低、粗细也各得其宜.它的主次分明:穹顶统率全局,尺度最大;正中凹廊是立面的中心,尺度其次;两侧和抹角斜面上凹廊反衬中央凹廊,尺度第三;四角的共事尺度最小,它们反过来衬托出中央的阔大宏伟.此外,大小凹廊造成的层次进退、光影变化、虚实对照,大小穹顶和高塔造成的活泼的天际轮廓,穹顶和发券和柔和的曲线,等等,使陵墓于肃穆的纪念性之外,又具有开朗亲切的性格.泰姬•玛哈尔的第三个成就是,熟练地运用了构图的对立统一规律,使这座很简纯的建筑物丰富多姿.陵墓方形的主体和浑圆的穹顶在形体上对比很强,但它们却是统一的:它们都有一致的几何精确性,主体正面发券的轮廓同穹顶的相呼应,立面中央部分的宽度和穹顶的直径相当.同时,主体和穹顶之间的过渡联系很有匠心:主体抹角,向圆接近;在穹顶的四角布置了小穹顶,它们形成了方形的布局;小穹顶是圆的,而它们下面的亭子却是八角形的,同主体呼应.四个小穹顶同在穹顶在相似之外好包含着对比:一是体积和尺度的对比,反衬出大穹顶的宏伟;二是虚实的对比,反衬出大穹顶的庄重.细高的塔同陵墓本身形成最强的对比,它们把陵墓映照得分外端遍地开花宏大.同时,它们之间也是统一的:它们都有相同的穹顶,它们都是简练单纯的,包含着圆和直的形式因互;而且它们在构图上联系密切,一起被高高的台基稳稳托着,两座塔形成的矩形同陵墓主体正立面的矩形的比例是相似的,等等.除了对比着各部分有适当的联系、呼应、相似和彼此渗透之外,它们之间十分明确的主从关系保证了陵墓的统一完整.这些都是入眼建筑给人的直观感受,但泰姬陵里还有一些细节的景点更引人注目.其一就是莫卧儿式花园.它是一个典型的波斯式花园,位于主体前方,中央有一水道喷泉,而且有两行并排的树木把花园划分成4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型,因为"4〞字在伊斯兰教中有著神圣与平和的意思.其二就是陵墓主体,它呈八角形,中央是半球型的圆顶,整座主体都以沙贾汗最喜欢的白色##石所建,而在白色的##石上则镶满了各种颜色的宝石,拼缀成一些美丽的花纹与图案.建筑时,在主体下方挖了18个井,每个井都以一层石头、一层柚木的方式,把地基层层叠起,以减低地震对主体的伤害,可见沙.贾汗对皇后的爱护.陵墓内部只靠室外透入的阳光照明,在##石屏风内有两副空石棺,而沙贾汗与皇后的真正长眠地点是在地下另一土窖中.其三就是在主体两旁各有一座清真寺,以红砂岩建筑而成,顶部是典型的白色圆顶,而兴建这两座清真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整座泰姬陵建筑的平衡效果,以达到对称之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市摄影爱好者侯刚他在印度泰姬陵拍摄过程中的惊世发现——泰姬陵在水中的倒影呈现了泰姬戴着王冠的少女形象.这个发现令人啧啧称奇,这一发现可能成为提供破解印度古老文明历史之谜的又一个佐证.除此之外伴随泰姬陵的还有她美丽的爱情故事,这一爱与美的光环又将其建筑本身带入了一种更加升华的境界,让人们目睹建筑的同时产生对爱情永恒的向往,这可能正是一个伟大建筑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