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诊断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1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咽喉痛、红疹等。
以下是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1. 突发的高热:患者体温通常在38.3摄氏度以上。
2. 咽喉痛:患者常常感到咽喉疼痛,可能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和咽部充血。
3. 红疹:猩红热的典型特征之一是皮肤上的红色皮疹,常从颈部开始,然后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
疹子触摸时具有细砂纸般的质地,患者面部和躯干部位的皮肤可能在疹子周围保持苍白。
4. “草莓舌”:患者的舌头表面可能呈现出红色,并有疱疹般的小溃疡,与舌头的正常粉红色相比,这被形容为“草莓舌”。
5. 皮肤脱屑:猩红热的恢复阶段,通常会出现皮肤脱屑,特别是在腿部和足部。
为了确诊猩红热,医生通常会根据上述症状进行体格检查和临床评估。
此外,医生还可能会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咽拭子或喉咙培养,以便确认链球菌的存在。
重要提示:这里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怀疑自己或他人可能患有猩红热,请立即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猩红热诊疗指南【概述】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产生红疹毒素的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是一种常见的出疹性疾病。
其临床特征有: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后有明显脱屑或片状脱皮,少数病儿在发病2~3周后可发生急性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
患者与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传播。
全年均有发病,而以冬、春季多见,5~15岁儿童发病最高。
目前由于广谱抗生素使用,尤其是青霉素的应用,重型病例比较少,而轻型病例增多。
【病史要点】1.有无猩红热接触史、过去有无猩红热病史。
2.近期用药史,有无外伤、皮肤感染史。
3.全身中毒症状发热的热程、热型;有无畏寒、寒颤、头痛、咽痛等伴随症状及其程度。
4.皮疹发生、发展过程,发热与皮疹的关系、出疹顺序、蔓延范围。
【体检要点】1.咽峡炎表现咽、扁桃体充血、肿大情况,有无脓。
)颜色、范围、剥离难易(性分泌物及其特点.2.皮疹的特点(皮肤弥漫性发红,其上有粟粒疹,疹间无正常皮肤)、分布,有无贫血划痕征、环口苍白圈、帕氏线、杨梅舌等特殊体征存在。
恢复期有无脱皮。
3.注意并发症的体征如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脑病或感染性休克。
【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例增高,胞浆中可有中毒颗粒。
2.咽拭子培养入院后应常规送检。
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3.特殊检查疑有并发症时可做相应检查如血培养、心电图等。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1.诊断要点1)发热、咽痛和扁桃体充血、肿大,有的有脓性分泌物,发热24小时内出疹,24小时内皮疹出齐,皮肤弥漫性发红,其上有粟粒疹,疹间无正常皮肤,可有贫血划痕征、环口苍白圈、帕氏线、杨梅舌等特殊体征,退疹后有糠麸样或片状脱皮。
重型患儿高热,皮疹密集,甚至为出血性皮疹,全身中毒症状重。
外科型猩红热患儿有皮肤化脓性病变,全身症状轻,常无咽部症状,侵入部位周围最先出现皮疹且较明显。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症状:患者出现高热、咽喉痛、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2. 喉部炎症:患者的咽喉黏膜充血,咽红、扁桃体肿胀,可能有灰白色苔膜覆盖。
咽部和扁桃体可能伴有脓性分泌物。
3. 猩红热皮疹:患者体表出现特征性的皮疹。
皮疹起初呈红色且比较小,然后逐渐扩散到全身,与皮肤摩擦后可见明显的皮疹。
皮疹通常在躯干开始扩散,然后向四肢和面部蔓延。
它们可以被类似于“桔子皮”的纹理所取代,一般不会影响手掌、脚掌和嘴唇。
4. 舌苔现象:舌头上通常会出现丰富的白色苔膜,但苔膜下的舌头可能呈现出亮红色。
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做出猩红热的诊断。
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还会进行喉拭子检查或抗链球菌溶血素验血来确认诊断。
猩红热临床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一、诊断原则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确诊则须依赖病原学的检查。
二、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资料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可在潜伏期内与猩红热病人,或与扁桃体炎、咽峡炎、中耳炎、丹毒病人接触史。
2.症状体征1)普通型猩红热:起病急骤,发热,咽峡炎,草莓舌。
发病1~2d内出现猩红热样皮疹,皮肤呈弥漫性充血潮红,其间有针尖大小猩红色红点疹,压之褪色,亦可呈“鸡皮疹”或“粟粒疹”。
皮肤皱褶处有密集的红点疹。
呈皮折红线(即巴氏线)。
同时有杨梅舌和口周苍白圈。
2~5d后皮疹消退。
疹退后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2)轻型猩红热:发热,咽峡炎,皮疹均很轻,持续时间短,脱屑也轻。
3)中毒性猩红热:严重的毒血症,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和感染性休克。
4)脓毒型猩红热:表现为严重的化脓性病变。
咽峡炎明显,可有坏死及溃疡。
咽部炎症常向周围组织蔓延,引起临近器官组织的化脓性病灶或细菌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及迁徙性化脓性病变。
5)外科或产科型猩红热:皮疹常在伤口周围首先出现且明显,然后遍及全身,常无咽峡炎。
3.实验室检查3.1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3.2咽拭子或脓液培养,分离出A组链球菌。
4.病例分类4.1疑似病例:发热,猩红热样皮疹+3.1。
4.2临床诊断病例:具备4.1+2.中任何一项。
4.3确诊病例:具备4.2+3.2。
【传播途径】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也可经污染用具、玩具、饮料等间接传播。
也可经皮肤创伤或产道感染。
【消毒】对热、干燥及普通消毒剂敏感。
56℃30分钟即可杀灭。
猩红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猩红热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并且在幼儿园和学校等人口密集的场所更容易传播。
病症通常在感染后的2-5天内开始出现,包括高热、咽喉痛、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此外,病患往往有猩红色或深红色的皮疹,通常首先在颈部和胸部出现,然后逐渐扩散到全身。
诊断猩红热的方法猩红热的诊断主要基于医生的临床判断,包括症状和体征检查。
这些诊断方法包括:1. 病史医生需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特别是对于是否感染了链球菌或曾经患有猩红热等病情有所了解。
2. 全身症状医生会检查病人是否出现了发热、头疼、乏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
3. 咽部检查医生会检查病人的咽部,包括扁桃体、腺体和喉部,看是否有炎症和增生情况。
4. 皮疹病人的皮肤症状是诊断猩红热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医生会检查病人是否有红斑、皮疹、斑丘疹或红疹,这些症状可能最早出现在颈部和胸部。
5. 血液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血液检查,确定病人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指标,以帮助诊断猩红热和评估其严重程度。
鉴别诊断猩红热的症状和皮肤病变与其他很多疾病相似,因此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可能需要与猩红热进行鉴别诊断的疾病:1. 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反应,可以引起皮肤瘙痒和红斑。
荨麻疹的症状和猩红热非常相似,但荨麻疹的皮疹往往更严重和更长时间,并且可能会持续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
2.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通常在幼儿时期出现。
它的症状包括发热、咽喉痛、口腔和手脚的红疹。
虽然手足口病和猩红热的皮疹很相似,但手足口病的皮疹主要集中在手掌、足底和口腔等腔体黏膜。
3. 风疹风疹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疾病,主要在儿童和青年人中流行。
它的症状包括发热、身体不适、喉部痛、淋巴结肿大等。
虽然风疹也可能会出现皮疹,但风疹的皮疹往往比猩红热较轻。
4.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过敏反应会引起皮肤瘙痒和红斑,从而与猩红热的皮疹相似。
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可能多样化,需要从患者的病史中排除这种可能性。
猩红热诊断标准
猩红热是一种由A群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
猩红热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控制疾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正确的诊断标准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猩红热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识别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猩红热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高热、咽喉痛、红斑疹和舌苔脱落。
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持续时间较长,伴有咽喉痛和咽部充血。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患者的舌苔会有明显的白色覆盖物,随后脱落后呈猩红色。
此外,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小而细腻的红色斑点,可在颈部、胸部和腹部扩散。
二、实验室检查。
对于猩红热的诊断,实验室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
咽拭子培养是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通过培养分离出的链球菌可以确定病原体。
此外,血液检查也可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等病理改变。
三、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猩红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典型临床表现,患者出现高热、咽喉痛、红斑疹和舌苔脱落等典型症状。
2. 实验室检查,咽拭子培养或血液检查阳性,发现A群链球菌感染。
3. 排除其他疾病,在诊断猩红热时,需要排除其他引起高热、咽喉痛和皮疹的疾病,如麻疹、风疹等。
综上所述,猩红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两个方面,医生在诊断时应该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性,以确保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猩红热的诊断标准,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识别能力。
猩红热诊断标准(一)猩红热诊断标准什么是猩红热?猩红热是一种由链球菌所引起的传染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咽喉痛以及皮肤出现红色斑点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治疗,猩红热还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炎、肾炎等。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猩红热的诊断需要结合医学史、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多种因素。
常用的猩红热诊断标准如下:•医学史:患者是否曾在近期内接触过猩红热患者?•体格检查:是否出现明显的红色皮疹?•实验室检查:是否检测出链球菌和相应的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等指标?猩红热的治疗措施猩红热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治疗。
早期应用抗生素可有效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对于发病较为严重的患者,还需要积极进行对症治疗,如加强营养、保持休息等。
如何预防猩红热的发生?猩红热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以及直接接触传播。
因此,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建立合理的卫生消毒制度结语猩红热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需要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加强预防意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有效的预防猩红热的发生。
猩红热的并发症猩红热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发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炎、肾炎等。
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急性猩红热肾炎。
急性猩红热肾炎会导致肾小球病变,出现蛋白尿、血尿以及排尿困难等症状,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猩红热的治疗药品猩红热的治疗药品主要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以及红霉素等。
这些药品能够有效杀灭病原体,缓解症状,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青霉素过敏者的治疗一些患者可能对青霉素过敏,不能使用青霉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此时,可以选择头孢菌素或红霉素等其他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过敏者,仍需密切观察,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猩红热的预后经过规范的治疗,大多数猩红热患者预后良好。
但对于一些患者,尤其是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差。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猩红热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屑。
少数患者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并发症。
链球菌感染后,可因机体免疫水平的差异而导致猩红热、咽峡炎、丹毒等不同表现。
猩红热为其中一种特殊表现型,即对红疹毒素不具免疫力者发生皮疹,否则仍为咽峡炎表现。
【病原学】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称化脓链球菌,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5 ~ 2.0μm,链状排列,革兰染色阳性,在含血的培养基上生长时产生完全(β型)溶血,根据其表面抗原M不同,A组链球菌可分成约100个型。
A组链球菌是人类细菌感染常见的病原菌,有较强的侵袭力,并产生多种外毒素和胞外酶。
致病物质中,细胞壁上的脂磷壁酸(LTA)对生物膜有高度亲和性,可使链球菌粘附于人的上皮细胞;M蛋白具有抗吞噬作用;链球菌产生的链球菌溶素有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红疹毒素能致发热和猩红热皮疹;该细菌能产生链激酶和透明质酸酶,前者可溶解血块并阻止血浆凝固,后者能溶解组织间的透明质酸,有利于细菌在组织内扩散。
该菌对热及常用的消毒剂敏感,56℃30分钟即可杀死,在干燥尘埃中生活数月,在痰液及脓液中可生活数周。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和带菌者。
猩红热自发病前24h至疾病高峰时期传染性最强。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患者,排菌量大且不易被隔离,是重要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伤口或产道而引起“外科型猩红热”或“产科型猩红热”。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感染后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素免疫,抗菌免疫主要来自抗M蛋白的抗体,具有型特异性,可抵抗同型菌的侵犯,但对不同型别的链球菌感染无保护作用。
抗红疹毒素免疫力较持久,但由于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其间无交叉免疫,若感染另一种红疹毒素的A组链球菌仍可再发病。
(四)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发病率高,主要见于5 ~ 15岁儿童,常流行于温带,在我国北方多于南方,近年来轻型病例增多,病死率及发病率明显下降。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一、症状表现1.发热:患者通常出现中等度以上发热,持续时间较长,可达3-5天。
2.咽痛:患者在发病初期可出现咽痛,严重者影响吞咽。
3.头痛: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
4.关节疼痛:部分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可能出现关节疼痛。
5.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6.其他症状:如乏力、精神不振等。
二、皮疹特点1.皮肤潮红:皮肤表面出现弥漫性潮红,且边界清晰。
2.猩红热样皮疹:皮肤表面出现红色针状丘疹,大小约1-2mm,皮肤皱褶处可出现线状密集皮疹,形成典型的“手帕样”改变。
皮疹通常在发病后24小时内达到高峰,持续约3-4天。
3.消退后脱皮:在皮疹高峰期后,患者皮肤可能出现脱皮现象,轻者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重者可能出现大片状脱皮。
三、咽部检查1.咽部充血:咽部黏膜充血水肿,扁桃体肿大。
2.脓性分泌物:咽部有脓性分泌物附着。
四、细菌培养1.培养阳性:从患者咽拭子或血液中培养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猩红热病原体)。
2.培养阴性:患者未感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五、炎症指标1.白细胞升高:患者白细胞计数通常升高,可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升高。
2.C反应蛋白升高: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猩红热早期可明显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
3.血沉加快:猩红热时血沉加快,但并非特异性表现。
六、链球菌抗体检测1.抗链球菌溶素O(ASO)升高:ASO是机体在受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产生的抗体,是猩红热的一个重要诊断指标。
在发病后1-2周内ASO滴度升高,并在3-5周内达到高峰。
但部分患者在发病后2-3个月内ASO滴度仍持续处于低水平。
2.其他链球菌抗体升高:在猩红热急性期,除ASO外,其他链球菌抗体如抗链球菌激酶(ASK)、抗透明质酸酶(AH)等亦可升高,但这些抗体的特异性不如ASO高。
猩红热诊断标准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几方面内容,
第一、流行病学资料,当地是否有猩红热的流行是否有以猩红热病人的接触史。
第二、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就是突然起病,出现发热,咽峡炎,病后2天之内出疹,典型的皮疹就是在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面出现分布均匀的丘疹,疹退之后,皮肤会存在脱屑。
第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
如果进行咽试纸或者病灶分泌物培养到a组溶血性链球菌就可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要积极的接受合适的治疗,同时要注意适当的采取隔离措施。
猩红热症状及治疗方法
猩红热是一种由A群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患者常表现为高热、咽喉疼痛、红斑疹等症状。
猩红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疫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猩红热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症状。
猩红热的潜伏期一般为2-5天,起病急骤。
患者常伴有高热、咽喉疼痛、红斑疹等症状。
高热持续时间较长,可达1周以上。
咽喉充血、扁桃体肿胀,咽腔有灰白色膜状物,可伴有咳嗽、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患者的颜面部和颈部皮肤常出现鲜红色疹子,称为“猩红热疹”。
疹子一般从耳后开始,逐渐扩散至全身,皮肤触之有温热感。
治疗方法。
猩红热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对症治疗和预防控制。
首先是抗生素治疗,对于确诊的猩红热患者,应尽早给予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以减少病原体在患者体内的繁殖和传播。
其次是对症治
疗,包括退热、止痛、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患者应休息,多饮水,避免接触刺激性食物和刺激性气味。
最后是预防控制,对于猩红热
的疫情,应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隔离患者,消毒传染源,加强
个人卫生和公共环境卫生管理,以阻断疫情传播。
总结。
猩红热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防止疫情的
传播至关重要。
患者出现高热、咽喉疼痛、红斑疹等症状时,应及
时就医,接受抗生素治疗。
同时,加强个人卫生和公共环境卫生管理,可有效预防猩红热的传播。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猩红热的预防和
治疗,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猩红热诊断标准(WS282-2008)猩红热诊断标准(WS 282-2008)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猩红热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猩红热的诊断、报告。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草莓舌white-strawberry tongue舌被白苔,舌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形似草莓。
2.2杨莓舌 red-strawberry tongue白苔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并可有浅表破裂,乳头仍突起,形似杨梅。
2.3巴氏线 Pastia's lines在肘前、腋部、腹股沟等易受摩擦的褶缝部位皮疹密而多,且可有皮下出血,形成紫红色线条样折痕,亦称“线状疹”。
2.3口周苍白圈circumoral pallor面部充血明显,与面部相比较口鼻充血不明显,显得发白。
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有与猩红热患者或与扁桃体炎、咽峡炎、中耳炎、丹毒等链球菌感染患者接触史。
3.2临床表现3.2.1普通型猩红热起病急骤,出现发热、咽峡炎、皮疹。
发热第2天开始发疹,皮肤呈弥漫性充血潮红,其间有针尖大小充血性红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
少数患者可见有带黄白色脓头且不易破溃的皮疹。
皮肤皱褶处可出现“巴氏线”。
面部充血而无皮疹,同时有“口周苍白圈”。
病初起时出现“草莓舌”,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
2d~3d后白苔开始脱落,成为“杨莓舌”。
2d~5d后皮疹消退。
疹退后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3.2.2轻型猩红热发热、咽峡炎、皮疹均很轻,持续时间短,脱屑也轻。
3.2.3中毒型临床表现主要为毒血症,中毒症状明显,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出血性皮疹、神志不清等,而咽峡炎不重。
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及感染性休克。
3.2.4脓毒型咽部红肿,渗出脓液,甚至发生溃疡,引起颈淋巴结炎、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窦炎等,还可引起败血症。
3.2.5外科型及产科型病原菌由创口或产道侵入,局部先出现皮疹,由此延及全身,但无咽炎,全身症状大多较轻。
猩红热的典型临床表现潜伏期通常为2~3天,短者1天,长者5~6天。
外科性猩红热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2天前驱期⑴时间:从发病到出疹,一般不超过24小时,少数病例可达2天⑵症状:起病多急骤,当局部细菌繁殖到一定数量,并产生足够的外毒素时即出现症状,有畏寒,高热伴头痛、恶心、呕吐和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体温高低不一,轻者38~39℃,重者更高,有的患儿因肠系膜淋巴结发炎伴有腹痛,疼痛剧烈者易误诊为阑尾炎。
婴儿在起病时烦躁或惊厥⑶体征:咽部炎症,轻者仅咽部或扁桃体充血,重者咽及软腭有脓性渗出物和点状红疹或出血性红疹,或可有假膜形成。
颈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及压痛出疹期⑴时间:多见于发病后1~2天出疹⑵皮疹顺序:皮疹最早见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波及躯干及上肢,最后到下肢⑶皮疹特点:①贫血性皮肤划痕:猩红热皮疹为红色细小丘疹,高出皮面,呈鸡皮样,抚摩时有砂纸感。
皮疹密集,压之退色,有痒感,疹间皮肤一片红晕,疹间无正常皮肤可见。
以手按压则红色可暂时消退数秒钟,出现苍白的手印,此种现象称为“贫血性皮肤划痕”,此为猩红热的特征之一。
②帕氏线: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弯和腹股沟等处,皮疹更密形成明显的横纹线,压之不退,称为“帕氏线”,此为猩红热特征之二。
③杨梅舌:前驱期或发疹初期,舌质淡红,其上被覆灰白色苔,边缘充血浮肿,舌刺突起,2~3天后舌苔由边缘消退,舌面清净呈牛肉样深红色,舌刺红肿明显,突出于舌面上,形成“杨梅”样舌,为猩红热特征之三⑷口周苍白:因口周皮肤与面颊部发红的皮肤比较相对苍白,猩红热病人还可出现口周苍白区,但为猩红热非特异性特征,在其他发热性疾病如肺炎,麻疹有时亦会出现类似情况出疹期间继承发热,待皮疹遍及全身,体温逐渐下降恢复期⑴时间:皮疹于3~5天后,此期约1周左右⑵皮疹特点:颜色转暗,逐渐隐退。
并按出疹先后顺序脱皮,先从颜面部,渐及躯干,最后四肢,皮疹愈多,脱屑愈明显。
轻症患者呈细屑状或片状屑。
诊断标准
(一)有流行病学史:
(二)咽痛、发热、全身皮肤弥漫潮红,红点疹及鸡皮样疹。
(三)细菌培养:鼻咽部分泌物培养,阳性率较高,对诊断很有帮助。
(四)血象:病的早期,白细胞总数增高,约在1—3万/mm3之间,分类中性可达80%左右。
(五)转白试验:是诊断本病有力的依据。
进行的越早越好。
对疑诊病人如能在皮疹出现前做此试验,就能更早确诊。
皮内注射0.2ml稀释的红
斑青毒素抗体,24小时后检测结果。
如注射部位皮肤与周围的皮疹区相比明显发白,为阳性结果。
(六)贫血性皮肤划痕(+)、帕氏征(+)、皮肤脱屑、口周苍白圈与杨莓舌虽非本病特异性,但综合分析可有助诊断。
治疗原则:强调早期彻底治疗,防止并发症。
(一)一般疗法:应与健康儿童隔离。
供给充足的水分及营养,注意皮肤及口腔卫生。
(二)抗菌素:首选特效药物为青霉素。
用药后90%病人2—3天退热,平均24小时细菌培养转为阴性。
儿童一般每日80万u,成人每日160万iu,分2次肌肉注射,连续7—10天,重者可加大剂量静脉滴注。
对青霉
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每日每公斤体重30—50mg,分4次口服,复方新诺明及林可霉素亦有效。
(三)中草药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四)激素:重症病人可考虑用强的松或氢化考的松。
局部治疗:外科型病人,注意局部伤口换药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