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社会学发展简史_谢佳伶
- 格式:pdf
- 大小:128.15 KB
- 文档页数:2
论述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医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和其他学科相同,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发展过程的特点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胚胎期,二、形成期,三、成熟期,四、发展期。
下面就详细介绍中国医学史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
一、萌芽时期这一时期,从周秦到中唐,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875年。
大量的医药史实,被分散地收载于甲骨卜辞和各类典籍之中,为医学史的创立,准备了丰硕的史料基础。
司马迁的《扁鹊仓公列传》是为医学家传记之滥觞。
中医药学,从”神农尝百草”的年代,发展到周秦之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造就了不少着名医家,撰述了不少医学着作,医学也有了初步的分科,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客观上已为医学史的修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但是,限于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各个学科之间还缺乏明确的界定。
因此,在非医学的着作中,记述着不少医学的内容。
在商周的甲骨卜辞中,有关疾病的卜辞,就记述了当时的病名和治疗的内容,以及原始病历的史料。
_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记述了近卯种-药用植物的产地、形状、采集,以及防病治病等内容,瑢科学与神话于一炉的奇书《山海经》,记载了140种药物,其中植物药59种,动物药83种,矿物药4种。
还提了两种可供避孕的药物,可以说是最早的避孕药记载。
《周礼?天官》中记载着医事制度等内容。
曹植的《说疫气》记述了东汉建安22年疫病流行的情况。
还有文集、笔记等,或多或小,都有有关医药内容的记载。
这些大量的医学史科的积累,和医家传记的收载,理应导致医学史学科的创立。
但是,中国医学史学科,却以艰难的步履,迈过千百年的岁月,几经沉浮,始告创立。
这与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传统思想不无关系。
千百年来,人们在思想上,只知道尊孔读经,热心仕途,而轻视科学技术,视医学为末技,把医家列为百工之列,称为“医工”。
不屑于为末技医工修史立传。
被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在正史中无传,.就是一个例证。
不少医药史实,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湮没,难以查考。
医学社会学概论医学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医学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涵盖了医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通过对医学、医疗机构、医疗专业人员与患者等方面的研究,医学社会学旨在揭示医疗行为、医患关系、医疗制度等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形成和演变规律,为医疗改革和医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一、医学社会学的起源与发展医学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
早期的医学社会学主要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以及医学体系对患者的治疗方式。
1960年代以后,随着医疗机构和专业化医疗的兴起,医学社会学逐渐扩展研究领域,从个体和家庭关系拓展到医疗制度、医学教育和医学伦理等方面。
二、医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医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主要来源于社会学和人类学。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医疗制度是社会稳定的一部分,强调医学专业化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关注医患关系中的交互过程和双方对医疗行为的诠释。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医学知识和实践的塑造作用。
三、医学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医学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涵盖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医疗体系与医疗制度: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疗体系组织形式、医疗资源分配和医疗政策等,探讨医疗制度对医疗效果和公平性的影响。
2. 医学专业化与职业认同:研究医学专业群体的职业认同、专业社会化和权力结构等,揭示医学专业化对医疗实践和医患关系的影响。
3. 医患关系与患者体验:研究医患关系的形成和演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和评价等,探讨医患关系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4. 医学知识与文化传播:研究医学知识的产生、流传和应用过程,探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方式。
5. 医学伦理与医学研究:研究医学伦理原则和决策过程,探讨医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和社会影响。
四、医学社会学的应用价值医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医学实践和医疗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理解患者需求和期望,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史
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医学工作者。
随着历史的发展,医学教育也逐步发展起来。
唐代设立了医学院,宋代出现了医学博士等级制度,元代出现了医学专科学校,清代设立了京师医学堂等医学教育机构。
20世纪初,中国医学教育开始改革,国内外名校的毕业生纷纷回国任教。
1921年,中国医学会成立,标志着中国医学教育迈入现代化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医学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先后成立了北京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等高等医学院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学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984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规划纲要》,从医学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现在,中国拥有一批世界知名的医学院校,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等。
在医学教育的发展中,中国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医学教育与医疗卫生体系的不协调,医学教育质量的不稳定等问题。
未来,中国医学教育要继续推进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为中国的医疗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医学社会学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医学社会学概述•医学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医学社会学在医疗体系中的应用•医学社会学的前沿与挑战•结论与展望01医学社会学概述定义与特点医学社会学关注医学领域中的人际关系、社会互动、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等方面,研究范围广泛。
医学社会学具有跨学科性、综合性、实证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医学社会学是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医学领域中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医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医学领域中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及其规律,包括医疗行为、健康与疾病的社会影响、卫生政策与医疗卫生服务、医患关系与医疗纠纷等方面。
研究对象医学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医疗行为的社会文化背景、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健康观念与疾病认知的社会文化差异、医疗卫生政策的影响与评估等方面。
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与内容发展20世纪中叶,医学社会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医疗行为、医疗卫生服务、健康观念等多个领域。
起源医学社会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的社会学家开始关注健康与疾病的社会因素,提出了“社会病因”的概念。
现状现代医学社会学已经成为了医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分支,为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学科发展历程02医学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总结词理论强调社会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分析社会制度、文化、行为等方面,以揭示社会运行规律。
详细描述结构功能主义医学社会学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社会结构、功能、文化、行为等方面,以揭示社会运行规律,提出相应的医学社会学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总结词理论强调文化因素对社会现象的制约作用,分析文化因素如何影响社会成员的行为及社会结构。
详细描述文化决定论医学社会学认为,文化因素是社会现象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对文化因素的分析,可以揭示社会成员的行为及社会结构,从而提出相应的医学社会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