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第5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 格式:pptx
- 大小:30.82 MB
- 文档页数:184
2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5章明大德守公德严
私德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明大德
1、明大德是指为了服从政府法规而遵守的权力行使者的要求,考虑周到、言行体现仁爱的道德行为。
2、明大德是一种社会共识,能够活跃到社会政治的文明秩序和社会生
活的和谐共存中去;同时,明大德还体现在各种道德表现形式,包括
家庭、社会、国家和整个社会等。
3、明大德也是一种行为准则,主张以归属地权益为重,以社会公德要
求为核心,服从政府法令,思想开明、无私奉献,有助于社会主义社
会的发展。
二、守公德
1、守公德意味着为民众谋取公共利益,坚守公共纪律,以及不谋取私
利和获取不正当利益的道德观念。
2、要坚持守公德,公民应当充分了解政府法令,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尊重公共财物,拒绝贪污、浪费、盗窃;实事求是,言行一致。
3、更重要的是,要对个人助人为乐,热心公益,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帮助贫困和弱者,关心不幸的人,抗拒腐败,维护公平正义。
三、严私德
1、严私德指人们在公共场合和私人场合要求自己表现出仁爱、节制、
谦逊、诚实、守信等私德。
2、严私德要求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要对他人尊重、有礼貌、体谅他人,不滥施言语伤害他人;要真诚热情,尊重他人的感受,遵守习俗文化。
3、严私德除了要求人以真诚、坦率的态度去做事,还要求他们做到忠厚、信守,勤奋刻苦,节约财富,坚守自律,不贪污、不偷税,勤改进、追求完善,珍惜生命,终身学习。
【课程学习】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要点及习题(六)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一、学习要点1.道德的起源和本质2.道德的功能和作用3.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4.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与当代价值5.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6.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7.网络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要求8.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9.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10.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11.恋爱中的基本道德规范与正确的恋爱观12.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13.个人品德及作用14.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15.高尚道德品格的锤炼16.道德修养与引领的路径感谢陪伴二、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自古以来,人们在探讨道德起源这一重大问题时提出了多种见解和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观是()。
A.天意神启论B.先天人神论C.情感欲望论D.生产方式论2.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
A.实践B.自我意识C.社会关系D.劳动3.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A.社会关系B.自我意识C.生产方式D.生产力4.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A.人的自我意识C.思维能力D.判断能力5.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在本质上是()的特殊调节方式。
A.社会经济关系B.社会利益关系C.社会政治形态D.社会意识形态6.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是反映()的特殊意识形态。
A.社会政治关系B.社会经济关系C.社会文化关系D.社会舆论关系7.人类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A.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B.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C.人类道德的发展与法律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D.人类道德的发展是进步与落后、善良与邪恶斗争的历史8. 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之一。
在中华传统道德的诸多论辩中,其核心和本质的论辩是()。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一、单项选择题1、道德是以( B )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A.真假B.善恶C.是非D.美丑2、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是( B )A.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B.人的自我意识C.社会分工的不同D.社会关系3、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A )。
A.社会关系B.人的自我意识C.生产实践D.人类的自我进化4、( A )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A.劳动B. 自然C.宗教D.合作5、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根源于( A )。
A.社会经济关系B.在法律上的反映C.全体人民的意愿D.统治阶级的意志6、( C )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A.道德的认识功能B.道德的规范功能C.道德的调节功能D.道德的导向功能7、在道德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多种历史类型,其中出现最早的是( A )。
A.原始社会的道德B.奴隶社会的道德C.封建社会的道德D.资本主义的道德8、《诗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两者都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 A )的基本精神。
A.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B.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C.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D.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9、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体现的是中华传统美德中( B )的基本精神。
A.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B.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C.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D.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10、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 C )前后,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蓬勃发展的伟大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
A.义和团运动B. 太平天国运动C.五四运动D.一二九运动11、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是( D )。
2018版(最新)思修课本课后思考题答案一、人生的青春之问1.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在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实践中形成的根本看法,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以及对待生活态度都是由人生观决定的。
人生观即人生真谛,是对人本质的认识,从而对人生目的的确立以及人生价值意义。
马克思曾用辩证的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阐释过人的本质问题,并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经历和体验及个人感悟,从而形成一种个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价值判断及生活的态度,由此而形成个人人生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任何认识都有正确的与错误的之分,正确的人生观对人未来的成功具有导向作用,而错误的人生滚则阻碍人们向前发展,故确立人生观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如何理解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关系?为什么说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第一问:1、人生目的决定着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态度的评判标准。
2、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
3、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
第二问:1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始终朝着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前进。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以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坎坷。
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责。
3.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原理,说明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1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3.二者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4.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制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卷首辛湘平明大德守公德加强道德修养是共产党人的终身课题。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党的光辉历史中寻找道德坐标,用党和人民在长期奋斗实践中形成的崇高道德滋养砥砺道德品质,切实做到在永葆忠诚中立政德、官无德不为。
政德是政治生态的“导航仪”,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天下至德,也是对共产党员最根本的政治要求。
回顾百年奋斗征程,正是因为千千万万党员干部对党绝对忠诚,才具有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党和人民的事业也才不断发展壮大。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要深刻认识到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政治品质,对党忠诚必须一心一意,一以贯之,必须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与党同心同德,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大德立根本、管灵魂、定方向。
共产党人修大德,重要的是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
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心中的理想信念始终坚定执着,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考验,都能始终不忘初心使命,矢志砥砺前行。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要以榜样为镜,见贤思齐,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种好思想的“庄稼地”,做到有定力、站得稳,靠得住、行得远。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公德来自公心,共产党人历来以天下为己任。
建党百年来,我们党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从来没有任何私心私利,这也是我们赢得人民群众支持、拥护和信赖的关键所在。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要从党的非凡历史中感悟无数优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强化宗旨意识,永葆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不断把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对于共产党人而言,严私德绝不是个人私事、小事。
党的历史上,一大批优秀共产党人之所以为历史和人民所铭记,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他们重私德、严私德,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树立起了崇高的精神风范。
第5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每个人行为的准则和价值取向。
在当今社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了我们每个人应当追求和践行的重要理念。
明大德,就是要明白和坚守国家和民族的大义。
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尊严和荣誉,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大德,是一种宏观的、高层次的道德追求,它体现在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的热爱,以及对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
回顾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在抗日战争时期,无数英勇的战士们舍生忘死,抵御外敌入侵,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这就是明大德的生动体现。
在当今时代,明大德意味着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研工作者刻苦钻研,攻克技术难题;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培育祖国的未来;医务工作者坚守岗位,守护人民的健康。
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明大德的理念。
守公德,是指遵守社会公共领域的道德规范。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遵守公德,就是要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公共场所,我们要遵守秩序,不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不插队。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反映了一个人的公德心。
在交通出行中,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逆行,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也是对他人安全的尊重。
在网络世界里,不传播谣言,不恶意攻击他人,营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也是守公德的重要表现。
此外,保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热心公益事业等,都是守公德的具体体现。
当我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帮助弱势群体,为社会传递正能量时,我们就在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严私德,侧重于个人品德的修养和自律。
私德关乎个人的形象和声誉,更影响着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稳定。
严私德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诚实守信、正直善良、尊老爱幼、勤俭节约。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
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大学时期是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对大学生一生影响很大。
大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需要认真学习道德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积极吸收借鉴人类优秀道德成果,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在投身崇德向善的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品质。
第一节道德及其变化发展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了解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作用及历史发展,有助于大学生更加自觉地明德惟馨、崇德修身。
一、什么是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准确把握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是大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认知的前提。
(一)道德的起源自古以来,人们就在探讨道德起源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并提出了种种见解或理论。
“天意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上天的命令或者神的旨意,试图以人之外的某种所谓客观意志来说明道德的起源;“先天人性论”把道德的起源或者归结为与生俱来的善性,或者归结为先天存在的良心、理念或精神;“情感欲望论”认为道德起源于人们的情感欲望,是人们为实现情感欲望而形成的行为要求;“动物本能论”则认为道德观念是动物本能的延续,进而把动物基于本能的活动与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画上等号。
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这些关于道德起源的观点,要么是主观唯心主义或客观唯心主义的注解,要么是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分析,均无法正确揭示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因此,道德的起源问题,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来认识和把握。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动物的本能行为中不存在真正的道德。
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创造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创造了道德。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新时代道德标准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新时代道德标准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文档下载说明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新时代道德标准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全文: 。
一、人生的青春之问 1.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在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实践中形成的根本看法, 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以及对 待生活态度都是由人生观决定的。
人生观即人生真谛, 是对人本质的认识, 从而对人生目的 的确立以及人生价值意义。
马克思 曾用辩证的唯物主义及 历史唯物主义 阐释过人的本质问 题,并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
”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经历和体验及个人感悟,从而形成一种个人对 人生的根本看法, 价值判断及生活的态度, 由此而形成个人人生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告 诉我们,任何认识都有正确的与错误的之分,正确的人生观对人未来的成功具有导向作用,而错误的人生滚则阻碍人们向前发展,故确立人生观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如何理解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关系?为什么说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 第一问: 1、人生目的决定着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态度的评判标准。
2、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
3、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
第二问: 1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做出正确的选择, 始终朝着正确的人 生发展道路前进。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以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坎坷。
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责。
3.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原理,说明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1 .人生的自我价值, 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要表现为对自身物 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3.二者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4.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制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国旗下的讲话】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严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私德,守公德,明大德》。
人无德不立。
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要求全党同志都要“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何为“严私德”?“私德”就是私人领域的道德,是个人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惯、品质和道德风尚。
“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和操守。
从学生身份来说,就是要遵校纪,守班规,做一个严守纪律,自觉遵守中学生准则的人。
品行上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诚信友善;学习上,合理地利用时间,集中精力上课,高效高质完成作业;去除课堂上交头接耳传话,接传东西,课下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气,还课堂以尊严,还教室以神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严私德”就是对自己“道德洼地”的预先设防。
“守公德”,就是守住公共领域的道德,创设文明大环境。
对学生来讲,在食堂要排队买饭,践行光盘行动,自觉维护食堂卫生。
人行道上,不随大流过马路,严格执行“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
在公园游玩,不攀折花草树木,不随地丢失垃圾,爱护公共环境。
在图书馆读书,不损坏书籍,不大声喧哗……社会公德对于中学生就是讲文明,树新风,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行不能空谈,道不可坐论,只有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公共场所自觉主动做好自己,“守公德”的思想意识才能大行其道。
“明大德”源于《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大德”要求社会个体成员,有对家庭、对社会国家承担的责任,有家国情怀,有报国为民的理想。
历史上有舍妻弃子,“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有因变法失败临刑前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谭嗣同;现实中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雷锋;有立志山村教育,为解决山村女孩不能读书问题的张桂梅;有放弃国外优厚薪资待遇,走向浩浩沙漠的钱学森等科学家……那么,如何“立德”呢?希望青少年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一、单项选择题1、道德是以( B )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A.真假B.善恶C.是非D.美丑2、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是( B )A.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B.人的自我意识C.社会分工的不同D.社会关系3、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A )。
A.社会关系B.人的自我意识C.生产实践D.人类的自我进化4、( A )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A.劳动B. 自然C.宗教D.合作5、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根源于( A )。
A.社会经济关系B.在法律上的反映C.全体人民的意愿D.统治阶级的意志6、( C )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A.道德的认识功能B.道德的规范功能C.道德的调节功能D.道德的导向功能7、在道德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多种历史类型,其中出现最早的是( A )。
A.原始社会的道德B.奴隶社会的道德C.封建社会的道德D.资本主义的道德8、《诗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两者都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 A )的基本精神。
A.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B.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C.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D.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9、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体现的是中华传统美德中( B )的基本精神。
A.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B.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C.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D.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10、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 C )前后,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蓬勃发展的伟大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
A.义和团运动B. 太平天国运动C.五四运动D.一二九运动11、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是( D )。
2018版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练习题道德,是社会运行的基石,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支撑。
在 2018 版的教材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为我们深刻阐述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良好的道德规范。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来加深对这一重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一、选择题1、明大德,要求我们()A 遵守社会公德B 坚守职业道德C 立志报效祖国D 注重家庭美德答案:C解析: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2、以下属于社会公德的是()A 尊老爱幼B 爱护公物C 夫妻和睦D 邻里团结答案:B解析:社会公德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属于家庭美德。
3、严私德,关键在于()A 严格自律B 接受他人监督C 加强学习D 参加社会实践答案:A解析:严私德,关键在于严格自律,做到慎独、慎微、慎初、慎友。
二、判断题1、守公德,就是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答案:正确解析:守公德,就是要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
2、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没有影响。
()答案:错误解析: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础,个人品德的提升有助于改善社会道德状况。
三、简答题1、请简述明大德的内涵。
答: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守公德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答:守公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如遵守交通规则、文明排队等;二是爱护公共设施和环境,不随意破坏公共财物和环境资源;三是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不侵犯他人的隐私、名誉等;四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五是弘扬社会正气,敢于同不良行为和现象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