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26皇帝的新装.doc
- 格式:pdf
- 大小:90.38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语文-上册-学科教案-《皇帝的新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皇帝的新装》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皇帝、骗子、官员、百姓等角色的性格特点。
(3)能够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理解故事背后的寓意。
(3)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诚实、勇敢、谦虚等品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故事情节理解。
2. 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哲理的领悟。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蕴含的深刻寓意和寓意背后的道德观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故事背后的寓意。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选取课文中的典型情节,分析其中的道德观念和哲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安徒生及其作品《皇帝的新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故事背后的寓意。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情节,分析其中的道德观念和哲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皇帝的新装》原文。
19皇帝的新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L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学习表现人物的方法。
2.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3,培养感悟文章主旨的能力。
4,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领会作者讽刺皇帝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以朗读为载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感悟文章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敢说真话的优秀品质。
2,培养批判精神,敢于揭露生活中的丑恶现象。
重点2.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难点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说起童话,大家肯定会想起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
小学时,大家已学过了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海的女儿》《丑小鸭》《豌豆公主》等。
)今天,老师介绍安徒生笔下的一位皇帝给大家认识。
这位皇帝酷爱新衣服,这不,他又在换衣服了,这一次可是一件非常神奇的衣服呀,那就是一一《皇帝的新装》。
介绍背景:19世纪初,在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双方交战,丹麦倒向法国。
后来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因而失去了广大的领土,耗尽钱财,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
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大臣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教师补充:安徒生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作品主题多为描绘穷苦人的悲惨生活,热情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赞美他们的善良、纯洁,鞭挞统治者的残暴、贪婪。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主快速浏览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七年级上册语文26课《皇帝的新装》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童话的基本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皇帝、大臣、骗子的性格特点。
(3)通过复述故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不同版本《皇帝的新装》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兴趣。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童话的基本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皇帝、大臣、骗子的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童话的寓意。
(2)如何激发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童话故事,如《小红帽》、《灰姑娘》等。
(2)简要介绍《皇帝的新装》的作者和背景。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根据阅读体验,概括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皇帝、大臣、骗子的性格特点。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比较阅读(1)学生阅读其他版本的《皇帝的新装》,比较异同。
(2)学生分享比较阅读的成果。
6.口头表达(1)学生复述故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7.课堂小结(2)学生谈收获和感悟。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需要进一步改进。
2.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比较阅读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活力。
但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不够细致,需要加强。
3.教学改进(1)在课堂小结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2)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脑、动手、动口。
2024年人教版《皇帝的新装》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皇帝的新装》的寓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掌握童话故事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讨论,探究故事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权威,勇于表达真实想法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的寓意,分析人物形象,掌握童话故事的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皇帝的新装》的作者安徒生及其创作背景。
2.学生分享自己对安徒生的了解和童话故事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三、分析人物形象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皇帝、大臣、小孩等人物形象。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心得。
二、深入解读1.学生自读课文,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社会现象,挖掘故事寓意。
三、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从故事中汲取人生启示。
四、拓展延伸1.教师介绍其他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心得体会。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前两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心得。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现象。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皇帝的新装》为题材,创作一篇童话故事。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童话故事的特点和寓意。
2.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进一步理解《皇帝的新装》的深层含义。
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6《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有关童话的文学常识,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连贯地复述故事情节,理解写作思路。
分角色朗中,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多元解读童话主题,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在感染和熏陶中培养健康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一)服饰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文化的厚重积淀,尤其在当今它已衍化为一种个性审美追求的展示。
穿衣的目的除去御寒保暖,还在于蔽体遮羞。
世界上是否会有看不见的衣服?一个天才的想像。
如果有这样的衣服可以穿在身上,那么赤裸的身体倒成了能够看得见的,可见,回答只能是没有。
然而,有人却用“看不见的衣服”骗倒了皇帝,骗倒了大臣,骗倒了满京城的人……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将给我们讲述故事的前因后果。
(设计二)今天我们将来结识一位大师。
他用他的童话唤醒人们对于童年的美好回忆;也用他的童话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生活。
他,就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
我们来学习他一篇很有特色、深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
看看在这篇童话里,作者又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设计三)中外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昏庸无能,骄奢淫逸,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例子很多。
唐朝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中写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同样昏庸的皇帝,学习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皇帝的新装》,看看这位皇帝是怎样昏庸无能的。
二、动口朗读,理解内容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①学生扮演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小孩子、其他人、旁白。
②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准确表达语气。
初一上册语文《皇帝的新装》课文及教案教案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爱好的技术进程。
教案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进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一上册语文《皇帝的新装》课文及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皇帝的新装》课文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爱好去看戏,也不爱好乘着马车去游公园枣除非是为了去夸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有一天,他的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
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惊奇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笨拙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
是的,我要叫他们立刻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
”于是他付了许多钱给这两个骗子,好让他们立刻开始工作。
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假装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
他们急迫地要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
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排挤织布机上忙繁繁忙,直到深夜。
“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
”皇帝想。
不过,想起凡是笨拙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
他相信自己是无须惧怕的,但仍旧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奇妙的气力,所以大家也都期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
”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由于他很有理智,就称职这点说,谁也不及他。
”这位仁慈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繁忙地工作。
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通用6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整个事件的脉络。
2、情感目标:深刻领悟全文的主旨,体会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分析体会人物形象,体会寓意。
【教学方法】1、自主性学习。
2、合作性学习。
3、研究性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我国古代一些昏庸帝王的,流传至今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故事,导入《皇帝的新装》。
二、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跳读全文一遍,给本文加一个副标题“──记一位××的皇帝”。
2、简要复述整个童话故事,理清事件的脉络。
(根据提示)三、局部分析,细致品味1、看似简单的骗局为什么能得逞呢?(从施骗者、受骗者、行骗道具──新衣三个角度考虑。
)2、能否想一个更好的手段来行骗呢?为什么?3、分析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1、让学生给文章结局进行续写或给文章补写一个具体情节。
(培养想象力、联想力)引述爱因斯坦的名言:“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从而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或思路去重新理解自己以前所看过的童话故事。
2、让学生讨论:应该批判谁?应该学习谁?3、本文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自由发言)4、教师归纳、总结: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出丑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的虚伪与愚蠢。
同时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