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科学上册风向和风速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23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风向和风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风向和风速》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风向和风速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但风向和风速的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理解。
此外,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向和风速的概念,知道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风移动的距离。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自然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风向和风速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难点:风向的判断,风速的测量。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来了解风向和风速。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风向和风速。
3.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风向袋、风速计、计时器、绳子、红旗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风向袋和风速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天气中的风向和风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风向和风速是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风向袋和风速计,讲解其使用方法,并演示如何测量风向和风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出一个负责人,负责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在实验中。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测量了风向和风速,那么如何判断风向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判断风向的方法,并进行讲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还能想到其他测量风速的方法吗?”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小学科学风向和风速教案第一章:认识风向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风向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风向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风向的定义: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的表示方法:使用风向标和箭头表示风向。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对风向的观察和体验。
演示风向标的使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风向的表示方法。
风向描述练习:学生分组,用箭头表示风向,并描述风吹来的方向。
1.4 作业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记录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第二章:风向的判断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判断风向。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观察树木、旗帜等自然现象判断风向。
学习使用风向计等工具来测量风向。
2.3 教学活动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学校里的树木、旗帜等,判断风向。
风向计使用演示:老师展示如何使用风向计测量风向。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使用风向计测量风向,并记录结果。
2.4 作业让学生在家里观察周围的环境,使用所学的方法判断风向,并记录下来。
第三章:认识风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风速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风速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风速的定义: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风吹过的距离。
风速的表示方法:使用米/秒、千米/小时等单位表示风速。
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对风速的观察和体验。
演示风速计的使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风速的表示方法。
风速描述练习:学生分组,用米/秒或千米/小时等单位表示风速,并描述风吹过的距离。
3.4 作业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记录风速的变化,并尝试用米/秒或千米/小时等单位表示。
第四章:风速的判断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判断风速。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观察树木、旗帜等自然现象判断风速。
学习使用风速计等工具来测量风速。
4.3 教学活动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学校里的树木、旗帜等,判断风速。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风向和风速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风的概念和特征,知道风的产生、方向及变化等基本知识;2.学生能够了解风速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知道不同风力等级的表示方法;3.学生能够进行实验观察,加深对风向和风速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风的产生、方向和变化;2.风速的概念、测量和表示方法。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风向和风速的区分和理解;2.风速的测量和表示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介绍风的基本概念,并让学生说出自己小时候听到过的关于风的故事或传说。
2. 搜集资料(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搜集关于风的知识、图表等资料,并让每组汇报自己搜集到的内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汇报中理解风向和风速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观察(15分钟)让学生进行小规模的实验观察,探究风的特征和变化。
教师可以分发实验指导书,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分析结果。
实验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在实验室或户外选择一个安全的地点;•制作风向风速仪,将其放置在平面上;•观察风向风速仪的指示,记录下来;•根据实验结果,总结风的特征和变化。
4. 讲解风速(10分钟)教师对风速的概念、测量和表示方法进行讲解,并让学生进行互动。
教师可以使用简单的演示器材,并请学生根据不同的风力等级来分类显示。
5. 群体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每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设计并进行一项风速测量活动。
在活动完成后,每组进行简单报告,并向其他同学讲解自己的方法和结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常用的风速测量仪器,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6. 拓展任务(5分钟)教师提供拓展任务,要求学生搜集一些有关风力、风速及风向方面的信息或文章,并在下次课交流分享。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风向和风速的概念、特征和测量方法。
同时,通过实验、群体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加深对风的认识。
最后,提供拓展任务,让学生继续探究相关知识和内容。
小学科学示范课《风向和风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向和风速的概念,知道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速是指风的速度。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风向和风速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风向和风速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2. 教学难点:风向和风速的测定原理及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风向标、风速计等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记录本、画图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天气预报中关于风向和风速的介绍,引发学生对风向和风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风向和风速的概念,讲解风向标和风速计的使用方法。
3.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定风向和风速。
4. 成果分享: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分析风向和风速的关系。
5. 知识拓展:讲解风向和风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航海、航空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风向和风速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观察并记录当地的风向和风速变化,了解天气变化对风向和风速的影响。
2. 绘制一幅关于风向和风速的漫画,展示自己对风向和风速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风向和风速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拓展知识,让学生了解风向和风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后作业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风向和风速的概念,并能运用实验方法进行测定。
2. 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风向和风速的变化规律。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和体验。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3.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一、教学内容
1、风向和风速的概念
(1)概念:风向是指风从哪个方向吹,风速是指风的强弱;
(2)原理:风速的变化受到气压、地形以及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而风向受到地球自转,大气层温度差等因素的影响。
2.风向和风速的观测
(1)观测方法:风向和风速的观测和记录,可以使用风角仪、风向标等工具或者使用罗盘、双桨等来观测;
(2)记录方法:观测结果可以使用数据表法、海图方法、三维坐标法等方式进行记录,并用圆形图表进行可视化表示。
3、风向和风速的利弊
(1)利弊:风向和风速的变化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可以大大改善环境;但也会带来降雨或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对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造成影响。
4、风向和风速的应用
(1)应用:风向和风速的变化有助于人们了解气象现象,可以预报天气,可以用来观测风向和风速信息,方便军事决策和经济发展;电力、农业、水产等也受到风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风向和风速的概念;
(2)了解风向和风速的观测方法;
(3)熟悉风向和风速的利弊;
(4)懂得风向和风速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分析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小学科学示范课《风向和风速》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准备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不同天气下的风向和风速变化。
1.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风向和风速的理解。
1.3 教师简要介绍风向和风速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第二章:风向的认识2.1 教师展示风向标的图片,解释风向标的含义和作用。
2.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释风向标指向的方向与实际风向的关系。
2.3 教师进行风向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风向标,观察并记录风向变化。
第三章:风速的测量3.1 教师介绍风速计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3.2 学生分组进行风速测量实验,记录不间点的风速数据。
3.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风速数据,探讨风速与天气、时间等因素的关系。
第四章:风向和风速的关联4.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风向和风速之间的关系。
4.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4.3 教师总结风向和风速的关联,强调其在气象学中的重要性。
第五章:实践活动5.1 教师提出实践活动要求,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风向和风速观测工具。
5.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制作并测试自己的观测工具。
5.3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观测工具,分享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反思。
第六章:风向和风速的影响因素6.1 教师展示不同地形、季节对风向和风速的影响图片或视频素材。
6.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种因素对风向和风速的影响。
6.3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模拟地形对风向和风速的影响。
第七章:气象观测方法7.1 教师介绍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包括地面气象站、气象卫星等。
7.2 学生分组讨论,了解气象观测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7.3 教师组织学生参观气象观测站,实际观察风向和风速的测量过程。
第八章:天气预报中的风向和风速信息8.1 教师展示天气预报中关于风向和风速的信息。
8.2 学生分析风向和风速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8.3 教师邀请学生模拟天气预报主持人,练习播报风向和风速信息。
第九章:风向和风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9.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风向和风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航海、农业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自制风向标和小风旗。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课件中出示一张树叶被风吹动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接着出示几张被风吹着的不同事物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几张图片中有什么共同点。
从而得出同一主题:风。
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二、探究内容:(一)风向和风向标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吹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1)出示自制风向标。
介绍制作方法(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二)风速和风速等级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告知风速的测量仪器是风速仪。
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
区分风速被划分为13个等级,而在风力等级表中最大的是12风级。
明了0风级的存在。
根据风力等级的划分规律,在课堂上巧妙的做连线题。
(可点名个别学生回答)3、问:对于我们来说,蒲福风力等级表分级太细,我们只需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即可。
想想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感官直观的感受到风速的大小呢?4、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自然事物中其他事物的变化来感知风速的大小,从而导入下一环节:用旗子被吹动的情况来简化的划分风速等级0、1、2级。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4《风向和风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风向和风速》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风向和风速的概念,掌握测量风速的方法,并能够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数据。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是,对于风向和风速的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图表的绘制和数据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风向和风速的概念,掌握测量风速的方法,能够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关心自然环境,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风向和风速的概念,掌握测量风速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风向和风速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测量风速的工具,如风速计、秒表等。
3.准备记录数据的。
4.准备实验材料,如小旗、绳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风向和风速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风向和风速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向学生讲解风向和风速的概念,以及测量风速的方法。
同时,展示测量风速的工具,如风速计、秒表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风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中,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如制作柱状图、折线图等。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风向和风速的变化规律,以及风速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4《风向和风速》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风向和风速》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风向和风速的概念,掌握测量风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天气和自然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风向和风速的概念以及测量风速的方法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向和风速的概念,知道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风吹过的距离。
2.让学生掌握测量风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善于观察,勇于实验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风向和风速的概念,掌握测量风速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正确使用风速计,准确测量风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风向和风速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准备风速计和实验材料。
3.准备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天气预报中的风向和风速图标,引导学生关注风向和风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风向和风速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作用?”2.呈现(5分钟)讲解风向和风速的概念,让学生明白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风吹过的距离。
同时,展示风速计的图片,介绍风速计的使用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风速计测量风速。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风速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平均风速,并填写实验报告。
同时,让学生互相交流实验心得,分享测量风速的方法和技巧。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使用风速计,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风速吗?让学生发挥想象,提出不同的测量方法,并进行讨论。
教科版科学四上1.4《风向和风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风向和风速》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风向和风速的概念,掌握测量风速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
教材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愿意参与探究活动。
但学生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可能对风向和风速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风的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风向和风速的概念,掌握测量风速的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风向和风速的概念,测量风速的方法。
2.难点: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风速单位的换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风向标、风速计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风向和风速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天气预报节目,引导学生关注风向和风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风向:让学生观察风向标的指向,引导学生理解风向的概念。
3.测量风速:教师演示风速计的使用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地点的风速。
4.数据分析:学生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风速的变化规律。
5.生活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风速和风向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航海、农业等。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了解风向和风速2了解风向和风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感受到风的存在。
那么,你知道风是由什么产生的吗?风又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风向和风速的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风?风,是由地球上的温度差异所引起的气体运动,其方向和速度随温度、压力、地形等因素而不同。
风的形成是因为太阳不断地向地球输送热量,而地球受到的热量不均,地球不同地区的气温和气压也就不同。
为气体的热膨胀和冷缩性质,所以会引起气体流动,即形成风。
二、风有什么特点?风有两个重要的特点:风向和风速。
风向是风的运动方向,用“东、南、西、北”等表示。
通过天气预报中的风向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地区的风向分布。
风速是风的运动速度,通常用“米/秒”或“公里/小时”表示。
风速大小与气压差的大小有关,气压差越大,风速也就越大。
另外,风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比如风向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风力可造成破坏等。
三、如何测量风向和风速?在气象站或船上等的地方,通常会使用测风仪或风速仪来测量风的方向和速度。
测风仪有风向标和风袋两种,风向标是一个具有各种方向指示标志的圆盘,可以通过观察指针的指向来判断风向。
而风袋则是一只充气的气囊,它通过其膨胀程度的变化来反映风的大小和方向。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设备,通常采用的是热线风速仪或旋转叶风速仪。
热线风速仪是利用电热丝所受风速的冷却变化,来测量风速的仪器。
旋转叶风速仪则是利用风力使叶轮转动,转速可以转化为风速。
四、风的应用风除了是大自然的常态之一,还有许多应用。
比如:1.风力发电:利用风力驱动风力发电机发电。
2.风铃:利用风力使铃铛转动发出声响。
3.风筝:利用风力使风筝飞上天空。
4.滑翔:利用风力使滑翔者在天空中滑翔。
5.航海:利用风力掌握船舶的方向和速度。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于风的产生、特点以及测量方法等相关知识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风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了对风的了解,我们能更好地去利用它并安全地与之相处。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风向和风速一、教学目标1.了解风的概念,能正确描述风是什么。
2.掌握使用风向标和风速表的方法。
3.理解风的方向和速度对生活的影响。
4.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习惯。
二、教学内容1. 风的概念及基本特征1.什么是风?2.风的基本特征。
2. 风向和风速的测量1.用风向标测量风向。
2.用风速表测量风速。
3. 风的方向和速度对生活的影响1.风对天气的影响。
2.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4. 观察记录风向和风速1.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记录当天的风向和风速。
2.学生用图表的形式展现观察结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使用风向标和风速表的方法。
2.理解风的方向和速度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对风的概念的深入理解。
2.掌握使用风速表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实地观察记录风向和风速。
2.实验法:使用风向标和风速表进行实验教学。
3.图表法:将观察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展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口头解释风是什么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 风的基本特征使用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风的表现形式,让学生自己探究风的基本特征。
3. 风向和风速的测量使用风向表和风速表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亲手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测量结果。
4. 风的方向和速度对生活的影响老师给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探讨风对生活的影响。
5. 观察记录风向和风速老师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公园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记录当天的风向和风速,并以图表形式展现观察结果。
六、课堂小结1.复习风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回顾使用风向表和风速表的方法。
3.理解风的方向和速度对生活的影响。
七、课后作业1.回答几个关于风的问题。
2.观察并记录当天的风向和风速,并以图表形式呈现。
风向和风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风向和风速是用来描述风的两个指标。
过程与方法:1. 能自制风向标,并有意识地去改进。
2. 能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感受到风向和风速与生活的关系,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
2. 激发提高观察风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风的两个指标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风向和风速跟我们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风向标制作材料、风旗、风向风速仪、大电扇【教学过程】课前谈话:观看视频,引出话题“风”要边看边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判断出风来了?(播放视频)一、引出课题1.那关于风,还知道些什么?2.师小结揭题,我们刚才所说的风大风小其实说的就是风速。
东风、西风说的就是风向了。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风向和风速》。
(板书:课题)二、风向和风向标1.提出风向概念:气象学家把风吹来的方向定为风向。
就是说从东方吹来的风叫东风。
2.确定教室方位:那谁能先说说这个教室的东方在哪里?请你帮我们贴上“东”,还有其他三个方位。
3.演示判断风向:知道了方位,接下来我们就来判断一下风向吧。
先由师来造一阵风,请生说这阵风是从什么方位吹来的,叫什么风?换生来造风,师判断风向。
4.活动一:生两两合作判断风向。
很多同学都迫不及待地也想自己动手来造风了,接下来就请组内同学像我们一样两两合作,站好位子,轮流这样造风和判断风向。
5.判断室外风向:看来同学们已经能熟练判断这里的风向了,那在室外呢,我们又可以通过什么判断呢?6.出示风向标:同学们说的方法都不错,不过我这里还有个能更快速、准确测风向的小工具,想不想看看?风向标(实物)。
试用风向标:我们来试试,小箭头指向的就是风向。
(小电扇)7.活动二:制作风向标。
想不想自己也来动手做一做?很简单,(图)只需要这些材料哦,卡纸、大头针、吸管、铅笔、剪刀、胶带。
风向和风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二、探究内容:(一)风向和风向标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1)出示自制风向标。
介绍制作方法(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二)风速和风速等级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
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三)实地观察1.测量风向和风速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后序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
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每一个都花费了我大量心血,其目的是在于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对您有一点点的帮助,也是我最大的欣慰。
如果您觉得有改进之处,请您留言,后期一定会优化。
常言道: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活只是一个状态,学习只是一个习惯,只要你我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好学、求实奋进的状态,相信你我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