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9
聊城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学专业教学大纲中国教育史傅蕴编2011-7-19一、课程目标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考察、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基本要求本课程的要求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各主要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了解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并理解和掌握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四、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教材:《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参考书:《中国哲学史》(上、下),冯友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教育哲学通论》,黄济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中国教育通史》,毛礼锐、沈灌群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989年。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王炳照、阎国华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中国教育发展史》,喻本伐、熊贤君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中国古代教育史》,毛礼锐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填空题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5、氏族公社末期,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6、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人类身心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序”,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9、孔子认为,要复礼,关键是要克己,即要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
10、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1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12、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
13、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思路的教育家是孔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教育变迁概况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萌芽1. 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集体生活、生产劳动和宗教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通过口头传授、模仿和实践来进行。
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学校。
在我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雏形,如《尚书》中提到的“大学”、“小学”。
3.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承生产经验、社会规范和宗教信仰,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1. 夏代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祭祀、军事和农业生产知识为主。
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教育内容与当时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 商代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学”、“小学”等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
大学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小学则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包括宗教、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3.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制度更加完善,分为“国学”和“乡学”两大类。
国学设在国都,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乡学设在地方,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1.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的争霸和学术思想的繁荣,私学应运而生。
私学不受国家控制,由学者自行设立,传授自己的学说和主张。
2. 诸子百家纷纷设立私学,如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等。
私学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3. 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官学对教育的垄断,使教育更加普及,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繁荣。
同时,私学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政治、文化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主张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 孔子强调“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来进行。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 版)要点总结第 1 章原始期间的教育原始期间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刚产生,仅是不行熟的雏形;二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获取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明显,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实质。
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异,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以下: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益同样。
氏族公社是成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育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拥有同样受教育的权益。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原始社会所累积的经验知识固然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是多方面的,不单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
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行少的。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限制于以身作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沟通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教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育,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联合实质动作的示范和模拟。
当时还没有比以身作则更加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差异,本源在于分工。
因为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
男女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不一样,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差异。
男的劳动重视于打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重视于收集、栽种、家务、纺织。
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类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特意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因为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半的教育活动是分别进行的,随时随处睁开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辈,长辈为师,对年轻人进行知识经验的教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二章“六艺”教育的形成第三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第四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第五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第六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第七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第八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非重点,略)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在官府”(名词解释):①“学在官府”是西周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官学机构和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
形成这种局面的客观原因:为官有学,而民无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书,而民无书。
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特点是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合一,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2.国学与乡学、大学与小学的区别:国学是由中央政府办理、设在天子、诸侯的王都内的学校,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由大乐师主持,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乡学是设立在王都郊外地方行政区内的学校,入学对象是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由司徒负责领导,教育内容是“乡三物”——“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小学一级,但是学习优秀者可选拔到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国学又分小学、大学两级。
国学的小学设在王宫内,入学年龄沐浴家庭身份等级有关,贵族子弟的入学年龄早于平民子弟,平民子弟所进入的小学学习年限是七年,小学的学习内容是德、行、艺、仪,是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3.六艺(内容和特征一起回答,名词解释)(1)“六艺”,即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六项基本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第10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一、传统教育的危机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1.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和晚清民初两个时期当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西学的输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西方国家的商务往来,和伴随着商务往来的布道士的布道活动。
虽然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不是中国社会从自身的文化教育发展动身的主动交流与引进,而是一种缺乏自觉的被动输入,布道士宣传科技知识也仅是以其新异性来吸引中国的学者和皇帝,减少在中国布道的阻力,但它毕竟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机缘和渠道,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
可是清朝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禁教和闭关政策,阻止了“西学”的传入,把中国与世界隔间开来,使中国的文化教育拒绝了西学的影响,仍然沿着传统的方向孤立地发展着。
2.传统教育的窘境由于缺乏对外的文化教育交流,自身也不注意变革,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教育仍然维持传统封建教育的特点,乃至呈现病态发展的景象,具体表现如下:(1)官学教育出名无实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与清朝前期一脉相承,在形式上是相当完备的。
可是各级学校中,除初等教育和部份私学进行正常教学外,其余学校特别是官学已徒具虚名,乃至很少从事教学活动。
(2)教育内容不切实用那时人们热衷的学问有义理、词章和考据等,实际上都没有超出传统儒学的范围。
这些学问在封建统治面临“内忧外祸”之际,它就束手无策,日趋显露出陈腐和无用。
(3)科举考试弊病丛生科举考试的弊病表此刻两个方面:首先,科举使教育成为其附庸;其次,科举考试的弊病还来自其空疏的内容、专制的形式和考试进程中各种作弊行为。
3.太平天国运动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中国传统教育也受到来自农人革命的冲击。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农人革命运动。
它不仅冲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在文化教育领域也引发强烈的震撼。
(1)对儒学的批判太平天国对儒学及其开创人孔子的无情批判,动摇了儒学在教育内容中的核心地位。
我国教育的历史演变
我国教育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是一些主要时期和重要转折点:
1. 古代教育(大约公元前16世纪 - 公元619年):古代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和私塾为主,父母或家庭长辈负责传授知识和价值观。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导,儒家学校逐渐形成。
2. 科举制度(公元605年 - 1905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和应试能力,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3. 近代教育改革(19世纪末 - 20世纪初):在近代,西方教育思想和体系开始传入中国,启蒙运动和维新运动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冲击。
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早期现代学校和大学,如京师大学堂等。
4. 民国时期(1912年 - 1949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在这一时期,教育改革成为重要议程之一,促进了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大学和教育家。
5. 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实行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政策,大力推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教育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包括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断和恢复。
6. 当代教育改革(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教育在当代继续进行改革和发展。
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公平与均衡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
同时,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得到了重视,数字化教育、在线学习等新兴教育模式逐渐兴起。
这些时期和转折点共同构成了中国教育历史的演变过程。
每个时期都对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教育体系。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5、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二、简答题1、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422、孔子的教师观?453、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47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2、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
3、《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二、名词解释题1、稷下学宫:552、三纲领八条目:91三、论述题1、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972、论述墨翟的科学教育思想。
62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王充将当时的知识分子分成五个级别,其中能够精通儒家经书中的一种,称作,知识分子中最高级的一层,称作。
2、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的制是从汉文帝时开始的。
二、名词解释题1、三大文教政策:2、太学:1093、鸿都门学:110三、简答题1、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119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
2、刘劭是曹魏时期的名理学家,其代表作《人物志》以人物品鉴为主题,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人才教育理论的专著。
二、简答题1、颜之推在儿童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152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广文馆。
2、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
3、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五种考试方法。
二、论述题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175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1793、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招生考试大纲科目代码:614科目名称: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普硕、初试)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一、课程目标“高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是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等专业的综合性基础课。
本课程考查考生对教育基本概念的理解,对教育学基础理论、中外教育史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考查考生对教育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的任务是研究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认识如何建立学科理念,掌握教育学基础理论、中外教育史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相关专业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为专业素养提升和思辨能力加强打下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课程(一)《中国教育史》(第3版) 孙培青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 中国教育的起源2.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内容3.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 夏、商的教育概况2. 西周的教育概况3.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官学衰废和私学兴起4. 孔丘的教育思想及历史影响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 诸子百家与私学发展2. 齐国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3. 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4. 孟轲的教育思想5. 苟况的教育思想6. 道家的教育思想7. 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8.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1.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2.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黄老之学”、“独尊儒术”3. 汉朝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经学教育的特点4.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5. 王充的教育思想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1. 魏晋的学校教育2. 南朝的学校教育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第八章明朝的教育第九章清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第十一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第十二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第十三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第十四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第十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教育学基础》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 教育的认识2. 教育的历史发展3.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4. 教育学的价值第二章教育功能1. 教育功能的概述2. 教育的个体功能3. 教育的社会功能4. 教育功能的实现第三章教育目的1.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2.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3. 我国的教育目的第四章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概述2.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3.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 教师2. 学生3. 师生关系第六章课程1. 课程与课程理论2. 课程组织3.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第七章课堂教学1. 教学与教学理论2. 课堂教学设计3. 课堂教学策略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1. 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2. 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3. 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4. 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5. 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 班级组织2. 班级管理的内容3. 班主任工作第十章学生评价1. 学生评价概述2. 学生学业评价3. 学生品德评价4.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1. 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2.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3.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4.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1. 教师即研究者2. 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3. 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心理学》莫雷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论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2.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3.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4.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1. 学习概述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3. 认知派学习理论4.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二篇认知领域与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第三章知识的学习1. 知识学习概述2. 传统观点的知识学习3.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4.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第四章学习策略的学习1. 学习策略概述2. 学习的认知策略3. 学习的监控策略4. 学习策略的学习与指导第五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1. 智力的发展与培养2. 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第六章动作技能的学习1. 动作技能概述2. 动作技能的形成3. 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第七章学习的迁移1. 学习迁移概述2. 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及其研究3. 学习迁移的当代理论4. 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与教学第八章品德的形成1. 品德及其结构2.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3. 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4. 关于品德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启示5.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第三篇影响学习的因素第九章影响学习的动机因素1. 学习动机概述2. 学习动机理论3. 学习动机的培养第十章影响学习的认知与人格因素1. 认知发展与学习2. 智力差异与学习3. 学习风格与学习4.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第四篇教学心理第十一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设计2. 教学方法与策略设计3. 教学评价设计第十二章课堂管理1. 课堂管理概述2. 课堂中的人际关系3. 课堂环境管理4. 课堂纪律管理第十三章教师心理1. 教师的职业角色心理2. 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3. 教师的职业成长心理4. 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外国教育史》,张斌贤第一编古代文明与教育第一章、史前教育1. 教育的起源2. 史前教育的社会基础3. 史前社会的教育4. 史前社会的“成年礼”第二章、学校的肇端1. 文明的进程与学校的兴起2. 古代东方国家的世俗学校教育3. 古代东方国家的宗教学校教育第三章、古希腊教育的兴衰1. 荷马时代的教育2. 古风时代的教育3. 古典时代的教育4. 希腊化时期的教育第四章、古罗马教育的蜕变1. 罗马共和时期的文明与教育2. 罗马帝国时期的文明与教育第五章、中世纪教育的兴衰1. 中世纪文明的基础2. 宗教教育3. 世俗教育4. 中世纪大学第二编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第六章、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嬗变1. 文艺复兴与“全人”理想的出现2. 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3. 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的变革第七章、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演变1. 宗教改革与国民教育思想的兴起2. 国民教育体制在新教国家的建立3. 宗教改革中各教派的教育改革4. 宗教改革时期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第八章、17世纪教育的沿革1. 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影响2. 科学教育的萌芽3. 实在论教育学说第九章、18世纪教育的演进1. 启蒙运动2.“新教育”的构想3. 教育世俗化与国民教育体制的起源4. 中等教育的革新5. 大学教育的演变第十章、19世纪欧美国家教育的发展1.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2. 教育思想的多元化3. 国家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4. 实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5.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6. 教育科学化运动7. 高等教育的革新第三编现代教育的变迁第十一章、现代教育的起源1. 新教育运动2.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3. 新传统教育思潮4. 儿童研究运动5. 综合中学运动6. 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7. 现代教育的逆流第十二章、战后初期各国教育的重建1. 战后西欧国家的教育重建2. 亚洲国家的教育重建3. 非洲国家的教育重建4. 拉美国家的教育重建第十三章、20世纪60——80年代欧美国家教育的演变1. 冷战背景下教育面临的挑战2.“人造卫星事件”与西方世界的教育改革3. 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育变革第十四章、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1.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2. 人力资本理论3. 终身教育思潮4. 激进主义教育思潮5. 环境教育思潮学校教育研究方法郑金洲第一章学校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类别第二章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考察第三章如何进行研究设计第四章如何进行课堂观察第五章如何编制问卷第六章如何进行访谈第七章如何进行个案研究第八章如何进行实验研究第九章如何进行行动研究第十章如何撰写研究论文和评定研究成果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1、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用相关词语描述:了解基本概念——较低要求;理解、熟悉教育原理——一般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较高要求。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才聪学习网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是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巩固教材重难点。
本书根据该教材的重难点精选了部分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并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目录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2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4章秦汉时期的教育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6章隋唐时期的教育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8章明朝的教育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9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0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1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3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4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5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1 复习笔记一、中国教育的起源1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在中国土地上一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活动,这也就是中国教育史的开端。
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及发展民国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独尊孔家儒术发展到了现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我们就简单的分析一下以下几个重大的事件。
(一)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废除读经科,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袁世凯倒台后,范源濂为教育总长,他表示要切实实行元年所发表的教育方针。
1916年9月,教育部撤销1915年颁布的“教育纲要”。
10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删去了“读经”及有关内容。
1917年5月,宪法审议会否决了将孔教定为国教的提案,并撤销了1913年宪法草案中所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的条文。
学校的教学开始加强科学教育,重视实验作业,增加了实用和职业的教学内容,民国初年所制定的教育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
(二)确立男女平等教育权新文化运动在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同时,积极地宣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主张男女有平等受文化教育的权利。
按1912年所定学制,只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学,到1915年,袁世凯公布《国民学校今》中,只准许小学一二年级内男女合班上课,三年级以上,男女生只可同校,不得同班。
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由于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逐步解决男女教育平权的问题。
1917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三届会议,向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的议案,要求增设女子高等小学、女子中学等。
1918年6月,教育部通过各省区酌量地方情形,分别办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请推广女子教育案”。
1920年暑假,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开始招收女生。
1921年以后,各大学都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学。
中学实行男女同学虽然较为迟缓,但一些比较进步的中学如广东的省立中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也实行了男女兼收,甚至同班的办法。
这些措施,尽管距真正的男女平等教育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已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两千多年以来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状况,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教育史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中国教育史1/ 39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最新资料推荐------------------------------------------------------ 1.了解传统教育的危机2.熟悉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3.熟悉近代教会教育 4.掌握洋务教育5.掌握“中体西用”思想3/ 39第一部分传统教育的危机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最新资料推荐------------------------------------------------------ 一、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是一种缺乏自觉的被动输入。
随着欧洲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教育上呈现出普及化和科技知识课程化的倾向。
5/ 39二、传统教育的困境由于闭关自守,清朝教育依然保持着传统封建教育的特点。
一旦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国门,这种封建传统教育根本无法应对西方文化教育的挑战,从而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
---------------------------------------------------------------最新资料推荐------------------------------------------------------ 二、传统教育的困境(一)学校教育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与清朝前期一脉相承,在形式上相当完备。
1、官学教育:名存实亡,甚至很少从事教学活动2、私学教育:空疏腐化7/ 39二、传统教育的困境(二)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弊病丛生,教育成为其附庸。
1、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2、空疏的内容3、专制的形式4、形形色色的科举舞弊行为---------------------------------------------------------------最新资料推荐------------------------------------------------------ 三、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教育(一)对封建教育的冲击1、对待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态度 2、教育内容:删书衙;编写新教材 3、教育制度:强调普遍的平等教育;设育才馆;群众教育特别是妇女教育和儿童教育的广泛开展9/ 39三、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教育(二)文教政策1、实行普遍的平等教育2、改革教育内容:《幼学诗》、《御制千字诏》3、改革考试制度:女科4、文风与文字改革---------------------------------------------------------------最新资料推荐------------------------------------------------------ 三、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教育(三)洪仁玕的教育主张1、批判封建文化习俗 2、学习西方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3、教育目的:德才兼备4、教育内容:“三宝”(上宝宗教道德、中宝科学知识、下宝文学艺术)5、主张办新式学校,赞赏西方教育制度11/ 39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已显露“衰世”的景象,列强的炮火更加剧了清朝统治的危机。
以龚自珍、魏源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行觉醒的知识分子,从训诂考据的圈子中挣脱出来,开一代教育改革之风。
---------------------------------------------------------------最新资料推荐------------------------------------------------------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一)龚自珍改良教育主张1、反对教育脱离实际,认为吏治腐败归结于教育不良 2、批判科举制度已到了穷途末路3、强调改革以富国强兵13/ 39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二)魏源的教育主张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
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最新资料推荐------------------------------------------------------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二)魏源的教育主张1、内涵(1)师夷: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军事技术的长处,不仅主张购买西洋船炮,更强调引进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2)制夷:抵抗侵略,克敌制胜15/ 39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二)魏源的教育主张2、意义(1)师夷为手段,制夷为目的,限定性强,不涉及中国自身的变革(2)与传统儒家“以夏变夷”而不能“变于夷” 的观点相对立,思想史上划时代意义(3)近代教育改革观念上的先导---------------------------------------------------------------最新资料推荐------------------------------------------------------ 第二部分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17/ 39一、教会教育的形成(一)教会教育是什么教会教育,狭义上即教会学校教育。
通常是指欧洲中世纪由基督教会设立和管辖的学校。
教育内容主要是“三科”:修辞、文法、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合称“七艺”。
其各个科目都贯穿着神学。
---------------------------------------------------------------最新资料推荐------------------------------------------------------ 一、教会教育的形成(二)近代中国教会教育的形成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主要是通过基督教会的传教士来实施的。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深,传教士的活动也逐渐扩展到中国内地直至边疆地区。
19/ 39一、教会教育的形成(三)教会教育的特点1、控制思想舆论:创办书馆出版图书;发行报刊杂志 2、控制教育事业3、兴办慈善事业笼络人心---------------------------------------------------------------最新资料推荐------------------------------------------------------ 二、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一)早期教会学校1、地域仅限于开放的通商口岸 2、规模很小,学生几人至几十人3、附设于教堂中,且多是小学程度4、招生对象多为穷苦教徒子弟或乞丐5、重视女子教育6、讲西学用新法;传播福音,保存中学21/ 39二、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二)教会学校的迅速发展1、地域的延伸2、办学级别的提高3、招生对象的转向4、数量的急剧增长5、高等教育的发展---------------------------------------------------------------最新资料推荐------------------------------------------------------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一)宗教课1、学《圣经》及各种宗教书籍、教义 2、参加宗教仪式和集会 3、参加教会组织的传教活动4、诱迫学生信教23/ 39三、教会学校的教学(二)传统中国经学课开设传统经学课原本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中文能力,后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将宗教奴化教育与旧的封建礼教相结合,这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的体现。
---------------------------------------------------------------最新资料推荐------------------------------------------------------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三)近代科学文化课科学文化课的教学也是着眼于培养为传教和列强侵略利益效劳的人,但教会学校毕竟是在中国最早传授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学校,校园文体活动也很活跃,它培养出来的人在知识和智能上远胜过封建学塾培养的旧式文人,而且为中国新式学校的创办提供了借鉴模式,从这一意义上说,它也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25/ 39四、历史作用(一)性质:强烈的殖民性质,文化教育活动与政治、经济与军事目的结合(主观)(二)影响: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促进因素(客观);教会教育本身的局限性(宗教性、保守性、神秘主义)---------------------------------------------------------------最新资料推荐------------------------------------------------------ 第三部分洋务教育及中国近代化的启动27/ 39一、洋务学堂(一)洋务学堂代表1、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 2、军事学堂:福建船政学堂---------------------------------------------------------------最新资料推荐------------------------------------------------------ 二、洋务学堂(二)洋务学堂特点1、培养目标:造就洋务事业的各项专门人才 2、教学内容:西文、西艺 3、教学方法:规律、理解、理论实践结合 4、组织形式:学制、课程计划、班级制29/ 39二、洋务学堂(三)评价洋务学堂1、积极意义(1)传统儒学教育一统天下格局的打破(2)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的引进(3)新式人才的培养 2、历史局限(1)国家教育体制中无立足之地(2)西学学习内容的浅薄(3)教学、管理大权旁落(4)拒绝对传统的变革导致人文教育的衰落---------------------------------------------------------------最新资料推荐------------------------------------------------------ 三、留学教育(一)幼童留美1、洋务派主持 2、倡导者容闳31/ 39三、留学教育(二)福建船政学堂留欧1、1876年,沈葆贞、李鸿章建议派留学生到欧洲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