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成果表
- 格式:xls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19
39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二〕五、岩心采取率、获得率的计算〔一〕岩心采取率岩心采取率是指钻进过程中所取岩心长度与钻孔进尺长度之比的百分数。
可分为回次岩心采取率、分层岩心采取率和全孔岩心采取率。
1回次岩心采取率回次岩心采取率是指每一回次所采取岩心实际长度与该段岩心所代表的实际进尺之比〔图3-27〕。
计算公式如下: %100⨯+-=∑C B A L L L L X 回次〔6-12〕式中 回次X ——回次岩心采取率; ∑L ——回次岩心采取长度之和〔岩心取出后,将能够合拢在一起的直接量出长度;不能合拢在一起的,装入同规格的短岩心管里量长度;最后把两种长度加在一起〕,m ;A L ——本回次进尺,m ;B L ——本回次残留岩心长度,m ;C L ——上回次残留岩心长度,m 。
图3-27 回次岩心采取率计算示意图∑L-回次岩心采取长度之和;L A -本回次进尺;L B -本回次残留岩心长度; L C -上回次残留岩心长度实际工作中,岩心在钻进中磨损较大〔尤其是软岩层〕。
因此残留进尺与实际残留岩心之间差异很大,所以经常不考虑残心,故回次岩心采取率用下式计算: %100⨯=∑AL L X 回次〔6-13〕式中符号意义同〔6-12〕。
2分层岩心采取率分层岩心采取率是指每一岩层的分层采长与其钻探厚度〔分层进尺〕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100⨯=∑L L X 分分层 〔6-14〕式中 分层X ——分层岩心采取率;∑分L ——同一岩层所取岩心总长度,m ; L ——同一岩层钻探厚度〔即岩层底界面深度-顶界面深度,实质上就是分层进尺〕,m 。
3全孔岩心采取率全孔岩心采取率是指全孔要求取心孔段所采取的岩心总长度与取心孔段总进尺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100h ⨯=∑HX 全孔〔6-15〕式中 全孔X ——全孔岩心采取率; ∑h ——全孔要求取心孔段所取岩心总长度,m ;H ——要求取心孔段的总进尺〔当全孔都采取岩心时,“H 〞为孔深〕,m 。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编录一览表梅林矿区西区段勘探线钻孔编号分层序号层底深度(m)分层厚度(m)层底标高(m)岩土层名称分层采取率%RQD值%裂隙率%岩石质量风化带深度(m)终孔相对稳定水位(m)平均值范围值岩石质量等级岩体完整性岩体质量等级26线ZK26-11 碎石土81 ––––––2 含炭质泥岩76 9 0-38 密集Ⅴ破碎坏3 炭质泥岩81 6 0-69 密集Ⅴ破碎坏4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8 64 0-90 极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含钙质泥岩90 11 0-35 密集Ⅴ破碎坏6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5 60 0-89 极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碎裂含炭硅质岩夹炭质泥岩84 0 0 密集Ⅴ破碎坏8 炭质泥岩82 38 13-62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2 68 0-9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0 炭质泥岩夹石煤82 11 0-100 密集Ⅴ破碎坏11 灰质白云岩夹炭质泥岩82 44 44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2 含炭硅质岩夹炭质泥岩59 13 0-86 极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6线ZK26-21 含砂砾石层93 ––––––2 碎石粉质粘土91 ––––––3 含炭质泥岩88 39 35-76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4 炭质泥岩87 86 73-94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5 含炭质泥岩84 66 46-83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6 炭质泥岩81 59 48-69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石煤92 9 0-73 密集Ⅴ破碎坏8 硅质岩87 56 52-6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 石煤93 9 0-30 密集Ⅴ破碎坏10 炭质泥岩85 55 53-6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1 石煤夹炭质泥岩88 9 0-50 密集Ⅴ破碎坏12 炭质泥岩82 43 8-76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3 石煤88 7 0-27 密集Ⅴ破碎坏14 含钙硅质岩夹炭质泥岩85 47 15-82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5 石煤87 3 0-8 密集Ⅴ破碎坏16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4 57 27-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7 炭质泥岩85 42 20-7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8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90 87 68-99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9 炭质泥岩90 83 80-86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20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7 71 7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21 炭质泥岩82 56 48-6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222 硅质岩83 60 51-6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26线ZK26-31 碎石土81 ––––––2 强风化炭质泥(页)岩86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泥(页)岩95 0 0 密集Ⅴ破碎坏4 14 炭质泥岩72 8 0-25 密集Ⅴ破碎坏5 含炭质泥岩夹炭质泥岩88 57 0-10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6 炭质泥岩98 83 81-86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7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96 84 64-99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8 炭质泥岩85 41 33-67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含炭质泥岩90 83 58-93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0 硅质岩83 33 0-52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1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5 24 0-77 极发育Ⅴ破碎坏12 含炭质泥岩86 73 53-8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3 炭质泥岩85 71 60-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4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91 73 18-93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5 炭质泥岩90 50 0-77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6 硅质岩83 54 22-7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328线ZK28-11 碎石土85 ––––––2 强风化炭质(页)泥岩85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3 炭质泥岩85 60 13-7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 石煤87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5 炭质泥岩83 64 33-8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6 石煤夹炭质泥岩86 9 0-51 极发育Ⅴ破碎坏7 炭质泥岩89 65 37-82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8 石煤夹炭质泥岩88 32 0-83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6 62 39-7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0 石煤87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11 炭质泥岩85 58 17-7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 含炭泥岩87 34 10-54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3 石煤87 6 0-25 极发育Ⅴ破碎坏14 含炭泥岩85 66 27-92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5 石煤87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16 含炭硅质岩84 43 38-49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428线ZK28-21 碎石土90 ––––––2 强风化炭质泥岩88 7 0-64 极发育Ⅴ破碎坏3 炭质泥岩85 53 0-86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 石煤夹炭质泥岩88 10 0-74 极发育Ⅴ破碎坏5 炭质泥岩82 23 0-54 极发育Ⅴ破碎坏6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3 56 17-8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含炭质泥岩夹粉砂质泥岩84 57 38-7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8 炭质泥岩83 8 0-43 极发育Ⅴ破碎坏9 含炭质泥岩73 68 38-83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0 炭质泥岩82 25 0-55 极发育Ⅴ破碎坏11 硅质岩夹炭质泥岩77 21 0-75 极发育Ⅴ破碎坏28线ZK28-31 碎石粉质土(素填土)95 ––––––2 强风化炭质泥岩90 2 0-11 极发育Ⅴ破碎坏3 炭质泥岩82 36 0-75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4 碎裂炭质泥岩82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5 炭质泥岩与石煤85 9 0-57 极发育Ⅴ破碎坏6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4 39 28-50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7 炭质泥岩84 45 18-69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8 含炭质泥岩83 61 37-8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 碎裂岩88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10 含炭质泥岩82 51 10-7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11 炭质泥岩84 51 22-82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 含炭质泥岩夹白云岩84 58 25-8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3 硅质岩65 4 0-12 极发育Ⅴ破碎坏28线ZK28-41 强风化炭质泥岩95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2 石煤95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3 炭质泥岩86 47 23-81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4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4 44 29-61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5 炭质泥岩84 62 0-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6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2 59 36-83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炭质泥岩82 44 22-71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8 含炭质泥岩夹炭质泥岩85 69 30-86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 炭质泥岩80 40 12-83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0 灰质白云岩夹炭质泥岩84 69 58-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1 炭质泥岩82 52 18-79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 硅化破碎带82 28 8-62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3 硅质岩75 15 15 极发育Ⅴ破碎坏630线ZK30-21 碎石层84 ––––––2 炭质泥岩82 27 0-52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6 64 0-8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 炭质泥岩84 61 57-6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含炭质泥岩86 56 8-8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6 粉砂质泥岩86 63 42-72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炭质泥岩夹高炭质页岩87 39 0-74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8 含炭质泥岩81 55 35-63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 高炭质页岩86 8 0-15 密集Ⅴ破碎坏10 碎裂硅质岩夹炭质泥岩85 3 0-18 密集Ⅴ破碎坏11 含钙炭质粉砂质泥岩86 38 26-6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2 硅质岩夹炭质泥岩87 0 0 密集Ⅴ破碎坏13 石煤83 0 0 密集Ⅴ破碎坏14 碎裂硅质岩79 21 14-29 密集Ⅴ破碎坏30线ZK30-31 风化炭质泥岩66 0 0 密集Ⅴ破碎坏2 黑色炭质泥岩79 20 0-83 密集Ⅴ破碎坏3 含钙炭质泥岩89 68 23-10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含钙炭质泥岩夹条带状硅质岩91 77 70-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5 含钙炭质泥岩100 100 100 不发育Ⅰ完整优6 含方解石脉含钙炭质泥岩98 71 36-9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含钙炭质泥岩夹条带状硅95 67 33-7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质岩30线ZK30-38 含钙炭质泥岩99 80 35-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9 炭质泥岩96 76 52-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0 灰质白云岩88 100 100 不发育Ⅰ完整优11 炭质泥岩92 76 60-88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2 含钙含炭泥岩95 71 70-9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3 炭质泥岩90 67 33-9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4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95 80 15-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5 炭质泥岩85 60 29-82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6 含黄铁矿炭质泥岩96 90 73-100 不发育Ⅰ完整优17 含钙含炭泥岩100 100 100 不发育Ⅰ完整优18 含黄铁矿炭质泥岩96 98 85-100 不发育Ⅰ完整优19 高炭质泥岩89 76 0-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20 含钙炭质泥岩98 100 100 不发育Ⅰ完整优21 含方解石脉炭质泥岩87 63 29-8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22 炭质泥岩85 64 30-8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23 碎裂硅质岩86 54 10-7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24 硅质岩夹含硅炭质泥岩88 75 50-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30线ZK30-41 碎石土81 ––––––2 炭质泥岩86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角砾岩86 0 0 密集Ⅴ破碎坏4 高炭质泥岩84 0 0 密集Ⅴ破碎坏85 炭质泥岩夹含炭质泥岩83 12 0-40 密集Ⅴ破碎坏30线ZK30-46 含方解石脉钙质泥岩86 13 0-27 密集Ⅴ破碎坏7 炭质泥岩64 18 0-40 密集Ⅴ破碎坏8 含方解石脉含炭硅质岩81 32 0-9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炭质泥岩81 3 0-25 密集Ⅴ破碎坏10 碎裂岩83 77 73-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1 含钙炭质泥岩91 56 0-9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 炭质泥岩91 57 0-8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3 硅质岩夹炭质泥岩91 32 0-48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4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100 67 54-9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5 炭质泥岩100 80 78-97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6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100 99 96-100 不发育Ⅰ完整优17 炭质泥岩98 51 33-73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8 硅质岩100 79 67-95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932线ZK32-01 碎石土92 ––––––2 炭质泥岩85 26 0-7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 含石英脉炭质泥岩94 15 0-35 密集Ⅴ破碎坏4 含硅质炭质泥岩65 65 38-6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含炭质硅质岩夹炭质泥岩82 23 0-53 密集Ⅴ破碎坏6 石煤96 0 0 密集Ⅴ破碎坏7 硅质岩夹泥岩98 27 25-29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8 石煤85 42 0-34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碎裂硅质岩89 28 0-63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2线ZK32-11 碎石土100 ––––––2 炭质泥岩86 48 23-8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 含石英脉炭质泥岩84 63 50-8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 炭质泥岩夹条带状白云岩80 65 0-9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白云岩77 76 50-71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6 炭质泥岩81 77 19-82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7 含硅炭质泥岩87 53 24-9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8 含炭硅质岩65 41 17-6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炭质泥岩夹含炭硅质岩80 75 60-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032线ZK32-21 碎石层84 ––––––2 强风化炭质泥岩85 15 0-67 密集Ⅴ破碎坏3 炭质泥岩89 47 9-84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4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7 58 0-86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炭质泥岩89 73 20-9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6 含炭质泥岩夹粉砂质泥岩88 56 0-92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6 67 50-8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8 炭质泥岩86 38 0-7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灰质白云岩87 57 5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0 炭质泥岩86 65 53-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1 硅质岩79 35 17-55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2线ZK32-31 碎石层86 ––––––2 强风化炭质泥岩86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炭质泥岩87 40 0-8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4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7 46 14-82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5 炭质泥岩86 13 0-25 密集Ⅴ破碎坏6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6 46 0-8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7 炭质泥岩86 45 0-85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8 硅质岩88 54 34-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132线ZK32-41 碎石土86 ––––––2 强风化炭质泥岩86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炭质泥(页)岩85 9 0-54 密集Ⅴ破碎坏4 硅质岩夹泥灰岩84 0 0 密集Ⅴ破碎坏5 炭质泥(页)岩84 0 0 密集Ⅴ破碎坏6 含钙质含炭质泥岩85 8 0-35 密集Ⅴ破碎坏7 含钙质炭质泥岩86 20 0-79 密集Ⅴ破碎坏8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7 69 28-9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 硅质岩夹炭质泥岩88 26 0-66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0 炭质泥岩86 39 35-43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1 泥灰岩84 59 59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7 77 54-96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3 炭质泥岩87 19 0-73 密集Ⅴ破碎坏14 硅质岩86 64 6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34线ZK34-21 碎石土94 ––––––井口涌水2 炭质泥岩87 11 0-55 密集Ⅴ破碎坏3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6 77 66-86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4 炭质泥岩79 78-8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5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9 85 71-93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6 含钙质炭质泥岩88 63 57-7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6 80 8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8 炭质泥岩86 62 51-86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 硅质岩86 41 0-58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4线ZK34-31 碎石粉质粘土882 炭质泥岩86 43 0-83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6 75 54-8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 炭质泥岩87 81 75-88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5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90 87 67-97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6 炭质泥岩89 58 10-8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硅质岩80 22 0-41 密集Ⅴ破碎坏1336线ZK36-21 强风化炭质泥岩91 1 0-9 密集Ⅴ破碎坏2 炭质泥岩85 35 22-6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 高炭质页岩86 0 0 密集Ⅴ破碎坏4 炭质泥岩87 57 45-6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高炭质页岩86 0 0 密集Ⅴ破碎坏6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91 36 0-6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7 高炭质泥(页)岩95 0 0 密集Ⅴ破碎坏8 炭质泥岩92 30 3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高炭质泥岩88 0 0 密集Ⅴ破碎坏10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8 53 18-82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1 炭质泥岩86 86 86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2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8 84 78-89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3 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6 83 75-89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4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5 76 76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5 灰质白云岩夹含炭泥岩86 66 30-89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6 炭质泥岩夹含炭泥岩89 74 43-9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7含炭硅质泥岩夹透镜状硅质岩88 88 88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8 含炭硅质岩夹炭质泥岩86 67 20-8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9 碎裂硅质岩82 29 0-72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20 硅质岩84 72 47-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436线ZK36-31 碎石土93 ––––––2 硅质岩与炭质泥岩互层93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石煤91 1 0-22 密集Ⅴ破碎坏4 炭质泥岩77 46 46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5 石煤夹含钙硅质岩89 2 0-21 密集Ⅴ破碎坏6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7 76 70-81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7 石煤与炭质泥岩互层84 41 0-71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8 炭质泥岩夹石煤88 60 11-8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 石煤夹炭质泥岩87 24 0-86 密集Ⅴ破碎坏10 白云岩夹含炭泥岩92 86 54-97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1 炭质泥岩与石煤84 27 0-66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2 碎裂硅质岩88 21 0-43 密集Ⅴ破碎坏13 含炭质硅质岩77 73 56-93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38线ZK38-21 碎石土85 ––––––井口涌水(Q=1.296L/S)2 炭质泥岩77 2 0-14 密集Ⅴ破碎坏3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78 57 38-7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 黄铁矿化炭质泥岩84 60 0-86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白云岩83 61 55-69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6炭质泥岩夹含硅质炭质泥岩78 28 0-74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7 碎裂硅质岩83 15 0-56 密集Ⅴ破碎坏158 硅质岩84 36 0-83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8线ZK38-31 强风化炭质泥岩93 0 0 密集Ⅴ破碎坏2 高炭质泥岩91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硅质岩90 0 0 密集Ⅴ破碎坏4 灰岩夹炭质泥岩85 3 0-17 密集Ⅴ破碎坏5 碎裂状灰岩83 46 13-82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6 炭质泥(页)岩夹硅质岩84 17 0-70 密集Ⅴ破碎坏7 含钙质炭质泥岩82 42 0-8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8 含方解石脉硅质岩82 58 5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含钙质炭质泥岩夹含钙硅质岩79 52 25-8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0 炭质泥岩79 33 22-5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1 含硅质炭质泥岩89 55 0-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 炭质泥岩94 50 22-10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3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95 76 39-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4 炭质泥岩夹硅质岩95 72 29-9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5 碎裂硅质岩92 58 50-10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6 硅质岩夹泥质硅质岩86 62 25-8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640线ZK40-11 碎石土100 ––––––2 强风化炭质泥岩100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高炭质页岩夹炭质泥岩87 8 0-38 密集Ⅴ破碎坏4含石英脉、方解石脉炭质泥岩83 52 49-5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高炭质页岩夹含炭钙质泥岩87 11 0-51 密集Ⅴ破碎坏6含炭钙质泥岩及含炭硅质岩81 53 47-5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含钙硅质岩夹含钙炭质泥岩83 55 0-7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8 含钙炭质泥岩83 0 0 密集Ⅴ破碎坏9 含炭钙质泥岩夹硅质岩82 53 17-7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0 炭质泥岩夹含炭硅质岩87 23 0-62 密集Ⅴ破碎坏11 含炭质泥岩94 54 29-7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 含炭钙质泥岩夹硅质岩85 76 60-85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3 高炭质页岩夹硅质岩86 34 22-5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4 含炭质泥岩夹泥质灰岩82 64 56-6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5高炭质页岩夹含钙炭质泥岩88 17 0-50 密集Ⅴ破碎坏16含钙质炭质泥岩夹高炭质页岩85 44 0-89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7 高炭质页岩85 2 0-11 密集Ⅴ破碎坏18 炭质泥岩与泥质灰岩、硅83 13 10-21 密集Ⅴ破碎坏17质岩19 硅质岩81 56 35-6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0线ZK40-21 碎石土100 ––––––2 强风化炭质泥岩96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石煤夹炭质泥岩92 1 0-21 密集Ⅴ破碎坏4 炭质泥岩89 37 35-4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5 石煤78 0 0-8 密集Ⅴ破碎坏6 炭质页岩92 0 0 密集Ⅴ破碎坏7 碎裂岩83 0 0 密集Ⅴ破碎坏42线ZK42-11 碎石土88 ––––––井口涌水2 泥质灰岩夹炭质泥岩90 35 0-6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 炭质泥岩90 0 0 密集Ⅴ破碎坏4 灰岩夹团块状硅质岩81 56 46-6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含炭质泥岩84 4 0-11 密集Ⅴ破碎坏6 石煤92 0 0 密集Ⅴ破碎坏7 炭质泥岩83 14 0-29 密集Ⅴ破碎坏8 石煤夹炭质泥岩90 0 0 密集Ⅴ破碎坏9 碎裂硅质岩91 0 0 密集Ⅴ破碎坏18。
矿山坑道水文地质编录实例一、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的要求(一)坑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一般与地质编录同时进行,有利于密切配合,互相协作,也可单独进行。
(二)第一手的文字记录资料在野外要尽量收集齐全。
素描图或工程、地质、水文工程地质现象要在现场就地勾绘,以确保水文工程地质编录的客观真实性。
严禁凭记忆想象在室内作文字记述或作图。
(三)坑道素描图,应以能清楚地反映所揭露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为原则。
所以:1.凡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情况简单,用一壁一顶即能清楚反映所揭露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时,就素描一壁一顶。
2.如果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情况复杂,用一壁一顶不能清楚反映揭露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时,则素描两壁一顶,或视具体情况增绘某个壁的某一小段。
(四)坑道素描图的比例尺一般与地质素描图相同。
采用1:50~1:200。
同一矿区同一种类素描图的比例尺一般应该一致;图的水平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一般也应该一致。
坑道素描图一般均用方格纸绘制。
对重要的并作为报告附图的素描图,根据工作程度和精度要求,必要时在室内也可以用磅纸或塑料薄膜成图。
素描图上,除详细表示出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外,还应有下列内容:1.区名称;2.坑道名称及编号;3.工程起点(或某点)坐标;4.比例尺;5.坑道方位角及基线、坡度角;6.水样、岩(土)样的位置及编号;7.样品的分析成果表;8.图例(如用统一图例,可不必每张再绘;如是装订成册,则最好每册图前面附一图例);9.文字描述:野外编录时,应进行详细的观察描述,并将其记录在野外记录本上;室内整理成图时,则根据野外原始记录资料,于图的下方附上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综合系统的文字描述。
10.编录人及检查人姓名,编录日期及检查日期。
如作为报告附图,则画责任制表。
(五)坑道素描图上绘描的地质内容与地质素描图相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的内容有:1.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分区界限(如干燥区、潮湿区、滴水区、淋水区等);2.坑道总涌水量、水温、PH值;3.坑道出水点位置、流量、水温、PH值;4.构造破碎带的充水现象;5.裂隙统计点位置、裂隙率(必要时附裂隙玫瑰花图)。
勘探报告编写提纲1绪论1.1 勘查目的和任务简述地质勘查项目来源、历史沿革,说明本次勘查工作的基础、勘查目的和地质任务,以及矿业权人、矿山设计单位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
阐述本次报告编制依据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参考资料等。
1.2 位置与交通说明勘查区的区块编号,位于所在县级以上城市的方位、直距、行政区划、勘查区边界经纬度极值坐标及中心地理坐标(注明坐标系统)。
经过或邻近勘查区的(现有的或拟建的)铁路(类型)、公路(等级)、水路(级别)等重要交通线以及距勘查区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运距里程(插交通位置图)。
1.3 自然地理与经济状况1.3.1 地形地貌特征简述勘查区地貌类型、地形起伏特点、坡度、绝对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差等。
1.3.2 气象、水文特征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勘查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水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雨季、冰冻期和冻土层深度等。
阐述流域属性,主要溪沟、河流的发育特征,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历史最高洪水位等。
1.3.3 地质灾害特征说明区内的地震发育历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地震烈度。
简述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情况。
1.3.4 区域经济概况简述勘查区所在市(区、县)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工业、农业、牧业、人口等。
1.4 矿业权设置情况说明首次取得矿业权的时间、取得方式、发证机关、矿业权人、面积以及矿业权历次变更情况。
说明现持矿业权证名称、发证机关、证号、勘查矿种、有效期、面积、范围坐标(注明坐标系统)等。
简要说明勘查区内及周边相邻的其他矿业权的相互位置,与勘查区的位置关系(可插入示意图说明)。
若勘查区内存在已关闭的矿井、采空区等亦应予以说明。
对于勘查区内及周边相邻的生产矿山,应简要说明其资源概况(主采矿种、生产规模等)。
1.5 勘查区与各类保护区及空间用途管制区的关系简述勘查区内及相邻的自然保护地、重大工程项目压覆区(包括已审批的压覆和事实压覆)、历史文物保护区等的名称、相对位置和边界距离(可插入示意图说明)。
钻孔施工报告项目名称:孔号:位置:坐标:孔口标高:施工单位:机长:现场技术人员:钻探时间:自: 年月日至: 年月日目录1、设计书2、地质技术予设3、开孔通知书4、岩心编录5、简易水文地质观测6、抽水试验结构记录7、抽水前静止水位观测8、钻孔抽水试验观测记录9、钻孔抽水试验恢复水位观测记录10、钻孔(井)下管记录11、钻孔(井)下泵记录12、计算数据及成果13、钻孔(井)验收书14、施工小结设计书设计: 审核: 技术负责:地质技术予设开孔通知书号机台:根据施工安排,您已移机至号钻孔位置上,该孔设计孔深为米,经现场技术人员核查,钻机施工位置符合要求,现准许开钻,钻进中请按相关要求施工,并接受技术人员的质量管理,在到达设计孔深后及时报请验收人员进行终孔。
特此通知。
(本通知书一式两份,机台一份,存档一份。
)现场技术人员签字: 签字日期: 年月日机台负责人签字: 签字日期: 年月日号孔拆装线开孔通知书号机台:根据施工安排,您已移机至号钻孔位置上,该孔设计孔深为米,经现场技术人员核查,钻机施工位置符合要求,现准许开钻,钻进中请按相关要求施工,并接受技术人员的质量管理,在到达设计孔深后及时报请验收人员进行终孔。
特此通知。
(本通知书一式两份,机台一份,存档一份。
)现场技术人员签字: 签字日期: 年月日机台负责人签字: 签字日期: 年月日岩心编录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抽水前静止水位观测记录钻孔抽水试验观测记录钻孔抽水试验后恢复水位观测记录抽水试验结构记录钻孔(井)下管记录表钻孔(井)下泵记录计算数据及成果抽水试验曲线钻孔(井)验收书由地矿双城工程勘察院北方工程勘察总公司在《七台河市城市应急供水工程》中完成供水钻孔(井)施工,供水钻孔(井)参数如下:1、成孔(井)孔号:2、终孔(井)日期: 年月日3、含水层岩性: ,位置: (m)至(m)4、抽水试验涌水量(m3/d),降深(m),最大推算涌量(m3/d) ,推算降深(m)。
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1 / 70测手:记录人:计算人:检查人:组长:年月日2 / 70音像记录表项目(矿区)名称:记录人:日期:年月日注:记录形式指:摄像、照片、录音地质观察点记录表第页共页、矿区名称:、点号:、位置:、观察点性质:、路线地质:、地质描述:、接触关系及产状:、矿化现象:、标本及照相登记:、地貌及水文地质:素描图记录人:日期:年月日槽、井、坑探工程基点基线记录表项目(矿区)名称:工程号:第页总页记录人:日期:检查人:日期:槽、井、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7 / 70注:长度单位记录人日期检查人日期8 / 70坑道、钻孔概况表注:长度单位:;方位及坡度:°。
孔深校正及弯曲度测量记录表钻孔简易水文观测记录表12 / 7013 / 70钻孔回次记录表记录人日期检查人日期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记录人日期检查人日期19 / 70钻孔采样登记表20 / 70记录人:日期检查人:日期21 / 70标本登记表槽、井、坑探工程采样及分析结果记录表26 / 70);塑封小体重XT=P÷V(塑封样时应尽量选择重量可以忽略不计的小而封蜡小体重XT=P1÷(V−P2−P1d薄的塑料袋)采样人:日期:检查人:日期:方法二使用的薄膜应选择薄而结实的塑料薄膜采样人:日期:检查人:日期: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矿区钻孔施工通知书批准按照地质设计于勘探线(其坐标)布置的号钻孔,现已安装完毕。
其设计孔深米,方位角度,倾角度,开孔直径。
其它要求:项目技术负责:地质员:水文地质员:探矿技术员:安装队长:机长:安全员:测量员:附注:本通知书一式两份,项目部和机台各保存一份年月日29 / 70钻孔终止通知书.批准(分队长)经研究决定孔于米处停止钻进。
终止原因:终孔后的要求:地质组长:水文地质组长:探矿技术员:机长:矿区技术负责:年月日30 / 7031 / 70钻孔测斜原始记录表地区:孔号:孔深:,套管深度米孔深校正原始记录表矿区孔机班钻探记录孔深米检查测量孔深米误差米采用孔深米钻具丈量记录钻具总长:米机上钻杆:米岩心管:米钻头:米机上余尺:米机高:米机(班)长:地质员:年月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钻孔样品登记表34 / 70钻孔岩芯样品分割表35 / 7036 / 70钻孔弯曲校正点计算表37 / 70送样单送样单位:矿区第批样品数量件送样人:年月日收样人:年月日38 / 70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岩矿鉴定送样单第页矿区第批样品数量共页送样人:年月日收样人:年月日单工程穿越厚度、平均品位估算表化学分析结果表组合分析结果表43 / 70外检分析计算结果表自注用时删除:相对误差为绝对误差值取用的分析结果(一般外检结果)44 / 70总计:检查样品数量件合格件合格率小体重测定结果及化学分析结果对照表45 / 70化学全分析结果表46 / 70探矿工程测量结果表47 / 7048 / 7049 / 70矿区钻孔钻孔质量验收报告项目负责技术负责地质组长水文地质组长机长地质员水文地质员。
⽔⽂地质及⼯程地质编录⼀、⼀般⽅法及要求钻孔⽔⽂地质、⼯程地质编录内容⼀般包括:除描述岩⼼岩性的结构构造外,应重点描述岩⼼的块度、坚硬程度、风化程度、裂隙发育程度、岩⽯的风化程度和裂隙发育的密度、裂隙⾯的宽度等,对岩⼼的完整性要统计RQD。
1、岩⼼块度的划分:⼤于20cm的为长柱状,10-20cm的为短柱状,⼩于10cm的为扁柱状,⼤于5cm的为块状,2-5cm的为碎块状,⼩于2cm的为碎屑状、粉末状。
若为块状,需对块体形态做⼤致描述,如⽊契块状、棱块状、团块状等。
2、岩⼼坚硬程度的描述:对软岩和极软岩,应注意是否具有可软化性、膨胀性、崩溃性等特殊性质的描述。
根据RQD值划分岩⽯质量软级:⼑可划⼊深度⼤于0.2-0.5mm。
⽤⼿指较费⼒才可弄碎,或仅能掰成⼩块;硬级:⽤⼑在岩⽯边缘可切成⼩⽚;很硬级:⼑可划出条痕,敲击时有清脆的声⾳。
岩⽯坚硬程度的确定见下表:岩⽯坚硬程度的定性划分按节理裂隙间距发育程度分级⼆、某些具体⽅法及操作要求(⼀)岩⼼编录1、抄录班报表的回次进尺、施⼯⽅法(钻探⽅法、扩孔孔径、变径及其深度)有关的⽔⽂地质现象记载。
2、校正回次位置及填写岩⼼标签。
3、整理岩⼼,检查上下顺序,校正岩⼼长度。
4、鉴定岩性,确定分层位置,填写分层标签,并分层取代表性鉴样及分析样品(注明取样深度)。
5、终孔后,在完成上述⼯作的基础上,将岩⼼按顺序装箱保存。
(⼆)岩⼼描述的顺序及内容1. 基岩的描述内容⼤致为:定名、颜⾊、结构、矿物成分、岩⼼破碎情况(岩⼼形状)、岩⼼采取率、节理、裂隙和岩溶的发育程度、充填情况及充填物、断层擦痕、断层泥及其充填物、风化程度、化⽯、层与层的相互关系及层理性质、矿化特征、蚀变现象、构造破碎情况及次⽣变化等。
2.测量岩⼼标志⾯(层⾯、⽚理⾯、断裂⾯、接触界线等)与岩⼼轴夹⾓。
3.岩层、矿化、蚀变在⼩范围内有所变化时应丈量出具体深度并注明。
4.选择有地质意义且具有代表性的岩(矿)⼼,作⼤⽐例尺素描图并进⾏照象,以增强⽂字的说服⼒。
14.2 钻孔简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14.2.1 目的任务通过对地质勘查钻孔中的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和编录,达到初步确定含(隔)水层(段)位置、厚度、水位、富水性及导水性的目的。
14.2.2 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编录简易水文观测编录工作由机台负责实施,应及时、真实的作好观测记录,水文地质人员对观测质量进行监控。
应详细观测、记录钻进过程中孔内涌水、漏水、孔壁垮塌、掉块、涌砂、消耗量、清洗液颜色变化、水温变化、缩径、钻具自动下落的准确孔深等情况。
钻孔涌水时,要及时通知水文地质人员,必要时需停钻观测。
漏水时,可根据孔口的返水情况结合送入孔内的泵量,用目测法估算漏失情况并作好记录,漏失情况分为部分漏失(漏失量大于三分之一以上)和全部漏失。
若全部漏失时,则应记录送入孔内的泵量(m3/min)。
14.2.3 钻孔岩心水文、工程地质编录14.2.3.1 岩心编录岩心的岩性、回次进尺井深、换层井深、岩石名称,结构构造、矿物成分、颜色等应与地质编录一致14.2.3.2 编录内容及方法a)详细观测记录裂隙与岩心的轴夹角、裂隙宽度、充填程度,充填物成分、地下水活动形迹,裂隙面的粗糙程度、有无擦痕等。
b)裂隙统计可采用线裂隙率法,即注意避免破裂岩芯的重复统计,并重点描述宽大裂隙。
c)详细观测描述岩芯上出现的溶孔、溶洞的大小、溶蚀深度、个数。
d)风化情况强风化带:岩心全部退色、易碎,大部分母岩结构被破坏,多数矿物粘土化,裂隙面上地下水活动行迹明显,如沉淀物、水垢等,岩心多呈碎屑状、角砾状、渗土状、砂状、粉状。
弱风化带:岩石部分退色,或颜色变浅,母岩结构基本清晰可见,岩心易机械破碎,多呈块状,少量碎块状、柱状。
e)岩石质量指标的计算式中Lp —某岩组大于10cm完整岩芯长度之和(m);Lt —某岩组钻进总进尺(m)。
注:<10cm的岩心若为钻进过程中或敲打岩心时机械断裂,则应上、下对接后其长度大于10cm者应参与计算;当钻头内径小于54.1mm时,RQD值作适当降低,根据经验降低20%~50%。
水文地质钻探原始资料记录薄CJV657 号孔钻孔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座标:E:N:X:Y:地面标高:米终孔深度:米施工日期:自2009年07月31日至2009年8月10日编录:___________________机长: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负责:________________项目负责:________________单位名称资料目录CJV657. CJV662号孔单孔设计水文地质钻探施工通知书施工单位:____________你单位承担施工的项目号钻孔,设计孔深m。
钻孔位置:____________注意事项:该孔需进行冻结层下水抽水试验及采集地下水水样,要求采用清水钻进,光管止水位置要与含水层(Q h ai-pi含泥砂砾卵石的孔隙潜水含水层)位置厚度等齐,止水效果要保质保量,同时在开孔后进行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包括冻结层上限埋深,初见水位,泥浆消耗及颜色),对钻进过程中的塌孔、埋钻、卡钻等现象要记录,并严格按照钻孔设计要求校正孔深及测孔斜。
要求在钻孔钻探至设计孔深时,待水工环做完抽水试验后,经水工环项目组发放终孔通知书后方可移走钻机。
未尽事宜严格按照钻孔设计执行。
机长:项目负责:单位名称2009年7月30日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单位承担施工的项目号孔,设计井深190.0 m;实际井深197.65 m;经验收符合要求,同意终孔,特此通知。
机长:地质组:物探组:水文组:单位名称2009 年8月10 日钻孔质量验收书验收人:验收日期:2009年8月10日工程地质钻孔编录表钻孔编号:CJV657 ___________ 孔口标高:4557.35 工作地点:大场钻孔口径:开孔口径:127mm 孔位坐标:X : 3910943 初见水位:_______ m 31日终孔工程地质钻孔编录表钻孔编号:CJV657 ___________ 孔口标高:4557.35 工作地点:大场钻孔口径:开孔口径:127mm 孔位坐标:X : 3910943 初见水位:_______ m 31日终孔工程地质钻孔编录表钻孔编号:CJV657 ___________ 孔口标高:4557.35 工作地点:大场钻孔口径:开孔口径:127mm 孔位坐标:X : 3910943 初见水位:_______ m 31日终孔工程地质钻孔编录表钻孔编号:CJV657 __________ 孔口标高:4557.35 工作地点:大场钻孔口径:开孔口径:127mm 孔位坐标:X : 3910943 初见水位: _______ m 31日终孔口工程地质钻孔编录表钻孔编号:CJV657 _____________ 钻孔口径:开孔口径:127mm31日孔口标高:4557.35孔位坐标:X : 3910943工作地点:大场初见水位:m工程地质钻孔编录表钻孔编号:CJV657 __________ 孔口标高:4557.35 工作地点:大场钻孔口径:开孔口径:127mm 孔位坐标:X : 3910943 初见水位: _______ m 31日终孔口径:91mm Y: 17250020 ______ 静止水位:工程地质钻孔编录表工程地质钻孔编录表钻孔编号:CJV657 __________ 孔口标高:4557.35 工作地点:大场钻孔口径:开孔口径:127mm 孔位坐标:X : 3910943 初见水位: _______ m 31日终孔口径:91mm Y: 17250020 ______ 静止水位:孔深校正及层底深度改正记录表测斜记录表记录:校核:记录:校核:记录:校核:试段抽水试验安装示意图试验管材钻孑L 结构深 度 (m) 编录岩层厚度m层底深度m碎石砂碎裂化 泥质板 右泥质板 :岩<1----------g______种类 规格深度(m)长度<m)自至光管。
任务二水文地质钻探三、水文地质钻探的观测与编录水文地质钻探目的是获得地下深处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通过岩心观测、水文地质观测及编录工作实现,钻孔水文地质综合成果图表反应。
(-)岩心的观测钻进过程中,对每次提钻获取的岩性自上而下按序摆放,并对每段岩心编号。
1、做好岩心的地质描述:描述的内容主要是岩性名称、结构、构造、层序、层厚、孔隙性、透水性等。
2、测算岩心采取率:K u=L u∕L,提取岩心的长度与钻孔进尺的比率。
(回次采取率、1、含水层水位观测发现含水层后,应停钻测定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
每次下钻前、提钻后立即测量孔内水位,并详细记录,停钻期间每隔1-4小时观测一次孔内水位。
潜水的初见水位与稳定水位基本一致;承压水的稳定水位高于初见水位。
钻孔穿过多个含水层,分层止水,分层观测水位。
一般来说,当相邻三次观测所得水位差不大于2mm,且无系统上升或下降趋势时,即为稳定水位。
钻孔终24小时后,测钻孔静止水位。
稳定水位的测定:第四系潜水含水层、测定初见水位后,还需继续揭露L2m,承压含水层,须揭穿隔水顶板,再揭露l-2m含水层,才能测定稳定水位;坚硬岩石裂隙或岩溶含水层,主要观测风化壳水、构造含水带及层状裂隙或岩溶含水层的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须深入含水层数%应对上部含水层进行止水,测定各含水层的稳定水位。
2、观测水温不同含水层,分别测定其水温。
对巨厚含水层,要分上、中、下三段,分别测地下水水温,并记录孔深及水温计的放入深度。
观测水温时,应同时观测气温。
3、冲洗液消耗量的观测一般做法:下钻前、提钻后分别观测泥浆槽水位标尺,求得本回次冲洗液的消耗量(V)、本回次的单位进尺冲洗液消耗量。
V= (V1+ V2) - v3V1——钻进前泥浆槽内冲洗液体积v2——钻进过程中加入泥浆槽内冲洗液体积V3——提钻后泥浆槽内冲洗液体积停钻时,则可用孔内液面下降值计算地层的漏失量。
分析:如果钻进中冲洗液大量消耗,可能是揭露到透水性很强的含水层、透水通道或遇到透水性很强的干岩层;如果钻进中冲洗液循环量增多,则说明揭露到新的含水层,且其水头至少高于该含水层(带)以至孔口。
实测剖面图应有图名、图例、比例尺、剖面起点坐标、方位、垂直标尺、水平标尺、剖面图、平面图及责任签等。
作图时,剖面图的西、北西、南西、南端应放置在剖面图的左边,而东、北东、南东、北端放在剖面图的右边。
剖面图自左至右总体方位应小于180°。
如果有物化探工作,其曲线图可视情况放在实测剖面图的上方或单独成图。
剖面起点坐标、方位、垂直标尺、水平标尺、导线号、地层界线、地层代号、岩浆岩代号、岩性、矿体、蚀变带、断层、采样点及标本、样品编号、探矿工程、地质产状、各地质内容编号及代号、重要地物等。
如有放大素描图应在剖面上方绘制并用箭头指示位置。
方位、导线(长度以平距计)和导线号、地层界线、地层代号、岩浆岩代号、矿体、蚀变带、断层、采样点、探矿工程、地质产状、各地质内容编号及代号、重要地物等地质填图地质点性质指界线点、构造点、矿化点、岩性点等。
主要分为基本点、加密点、岩性或产状点三类a)基本点:为控制测区地质界线和基本构造形态布置的观察点。
基本点应布置在测区填图单元的地质界线、含矿层或矿体、蚀变带界线、岩体界线、断层面及褶皱轴等位置上。
基本点要求作详细的文字记录(必要时作放大素描图)。
b)加密点:为进一步控制地质界线和构造形态的变化,在满足基本点密度要求的前提下,在基本点之间沿地质界线加密布置的观察点。
加密点只作简要的文字记录。
c)岩性或产状点:为控制和了解地质界线之间岩层产状变化及岩性特征、满足基本点密度和数量要求而布置的观察点,岩性或产状点只需记录岩层产状和岩性特征。
路线地质:指相邻两个地质点之间的观察路线,如D1—D2表示 1号地质点到 2号地质点之间的路线。
记录内容主要是描述两点间先后观察到的地质现象。
但必须: a)记录的地质现象要有准确位置(对应某个地质点的方位和平距)。
b)应记录地质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并说明与已知地质点有无差异或变化。
c)路线上尽可能多地实测岩层产状,注意产状变化并分析原因。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