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第8章常见的酸碱盐8.4常见的盐第2课时盐的化学性质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习题课件新版
- 格式:pptx
- 大小:2.76 MB
- 文档页数:23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复分解反应》安仁县思源实验学校张其青【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的条件;(2)能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能够进行;(3)能够正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能从离子之间反应的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本质。
【重难点分析】重点: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的条件。
难点:对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的判断和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盐酸除铁锈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③熟石灰处理硫酸厂排出的废液④用纯碱和熟石灰制备烧碱(学生上台书写)【讨论交流】:我们已经学过的化学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仔细分析以上化学方程式的特点,他们属于哪种反应类型呢?通过讨论,引入课题什么是复分解反应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有关复分解反应的相关知识。
二、展示学习目标(见课件)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活动探究1):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特点具体以Ca(OH)2 +Na2CO3=CaCO3↓+ 2NaOH为例,结合上面和同学们的讨论情况,一起分析上述化学方程式的特点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特点。
【板书】:1、概念: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D=AD+CB2、特点:(1)化合物(2)相交换(3)价不变练习:判断下列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①、2NaOH +CO2 = Na2CO3 + H2O②、 Na2CO3 + CaCl2 = 2NaCl+CaCO3 ↓(提出问题):是否酸、碱、盐之间都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呢?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活动探究2):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实验11-3]向两支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及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思考):上述两个反应是复分解反应吗?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点?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下列几种种反应,它们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呢?从生成物的角度看,复分解的发生需要条件吗?NaOH + HCl = NaCl +H2OCa(OH)2+ H2SO4 = CaSO4 + 2H2ONa2CO3 + 2HCl = 2NaCl +H2O +CO2↑NaHCO3 + HCl = NaCl +H2O +CO2↑Ca(OH)2 + Na2CO3=CaCO3↓+ 2NaOHCuSO4 + BaCl2 =BaSO4↓ +CuCl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有气体,沉淀或有水生成,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第3讲盐和复分解反应考点一、盐的通性与常见的盐【考点扫描】一、盐的通性盐的通性举例盐+金属单质=新盐+新金属单质CuSO 4+Fe=FeSO 4+Cu 盐+酸=新盐+新酸AgNO 3+HCl=AgCl↓+HNO 3盐(可溶)+碱(可溶)=新盐+新碱CuSO 4+Ba(OH)2=Cu(OH)2↓+BaSO 4↓盐(可溶)+盐(可溶)=新盐1+新盐2Na 2SO 4+BaCl 2=2NaCl+BaSO 4↓注:Fe 与盐溶液在发生置换反应时,只能生成Fe 2+二、常见盐的性质注:Na 2CO 3、NaHCO 3的水溶液呈碱性【例题精讲】1将下列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用途进行连线。
火碱Na 2CO 3重要的化工原料纯碱CO 2用于灭火器小苏打NaOH 人工降雨熟石灰NaHCO 3工业制烧碱干冰Ca(OH)2改良酸性土壤名称俗称性质和应用NaCl 食盐的主要成分①作调味品,腌制咸菜;②作防腐剂;③消除积雪;④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⑤制生理盐水CaCO 3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①建筑材料;②补钙剂;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主要原料Na 2CO 3纯碱、苏打①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食品工业等。
②工业制烧碱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NaHCO 3小苏打①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主要成分;②干粉灭火器的主要成分之一;③医疗上用于治疗胃酸过多:NaHCO 3+HCl=NaCl+H 2O+CO 2↑④受热易分解:2NaHCO 3Na 2CO 3+CO 2↑+H 2OCuSO 4无①实验室可用做检验水的存在;CuSO 4+5H 2O=CuSO 4·5H 2O②炼制精铜;③与熟石灰混合制作农药波尔多液;2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1)Cu(NO3)2+KOH=+;MgSO4+Ba(OH)2=+;BaCl2+H2SO4=+;AgNO3+HCl=+;(2)工业制取生石灰:;工业制烧碱:;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水蒸气:;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3)+=Mg(OH)2↓+;+=CaCO3↓+;+=↓+↓;+=↓+↓;3有下列六种物质:a碳酸钠溶液;b硫酸镁溶液;c氯化钡溶液;d稀硫酸;e铁;f硝酸铜溶液。
生活中常见的盐(基础)【学习目标】1.掌握盐的化学性质;知道常见盐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学会并练习粗盐的提纯。
2.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初步学会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
【要点梳理】要点一、盐1.盐的定义:含有金属离子(或N H4+ )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例如:NH4Cl、BaCl2、Na2CO3等。
2.生活中常见的盐:名称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化学式NaCl Na2CO3NaHCO3CaCO3俗称(食盐的主要成分)纯碱、苏打小苏打(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物理性质无色透明的晶体,易溶于水,味咸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其晶体中含有结晶水,化学式为Na2CO3·10H2O细小的白色晶体,可溶于水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化学性质①与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②与可溶性碱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①与酸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②加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①与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②高温分解:CaCO3CaO+CO2↑用途作调味品,腌制食品。
能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医疗上用来配制生理盐水,工业上用来作原料制取碳酸钠、氢氧化钠、氯气和盐酸等,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用于生产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可用作补钙剂。
石灰石、大理石用作建筑材料,也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3.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白色粉末,有咸味,溶于水显碱性,对人体有毒害,常用作防腐保鲜剂。
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要点诠释】1.“食盐是盐”,但“盐就是食盐”是错误的。
要注意盐指一类物质,而不是特指食盐一种物质。
食盐属于盐类。
2.碳酸钠(Na2CO3)俗名纯碱或苏打,属于盐类。
Na2CO3溶于水后显碱性,故又称为纯碱,即“纯碱不是碱,属于盐”。
第一讲酸碱盐知识梳理一、酸碱盐的概念①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
(酸由H元素和酸根组成)。
②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碱。
③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二、常见酸碱盐的物理性质(一)、常见的酸:盐酸:HCl 硫酸:H2SO4碳酸:H2CO3硝酸:HNO3醋酸:CH3COOH1、盐酸(HCl气体的水溶液。
)物理性质:①无色液体②有刺激性气味③有挥发性用途:①除铁锈②帮助消化③制药物注意:①浓盐酸在空气中产生白雾的原因:由于浓盐酸挥发出的HCl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了盐酸小液滴。
②浓盐酸敞放在空气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2、硫酸:H2SO4物理性质:无色、油状液体。
浓硫酸的特性:①吸水性。
物理性质。
浓硫酸可作气体干燥剂,但不能干燥氨气(NH3)如:胆矾CuSO4.5H2O与浓硫酸作用,变为白色的CuSO4,其中浓硫酸表现为吸水性。
②腐蚀性,脱水性(化学性质)如:浓硫酸使木条或纸张变黑,其中浓硫酸表现为脱水性③溶解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用途:①除铁锈②作气体干燥剂注意:①稀释浓硫酸的方法: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玻璃棒的作用: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
②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的处理方法: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在涂3%--5%的NaHCO3溶液③浓硫酸敞放的空气中,会吸收水分,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二)、常见的碱: 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2氨水:NH3. H2O1、氢氧化钠: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
物理性质:易溶于水且放热。
(有吸水性,NaOH固体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但不能干燥CO2、SO2、HCl)用途:制肥皂、做干燥剂、除油污、。
注意:①NaOH固体要密封保存的原因:a: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b:与空气中的CO2 反应而变质。
(反应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②检验NaOH是否变质的方法:加入稀盐酸,若有气泡,则变质。
专题二 酸碱盐综合【知识要点】一、 常见的酸碱盐等常见的碱: 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 Ca(OH)2氢氧化钾KOH 氢氧化钡 Ba(OH)2 氨水NH 3·H 2O盐:由金属离子(或NH 4+)与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常见的盐:氯化钠NaCl 碳酸钠Na 2CO 3 碳酸钙CaCO 3 碳酸氢钠NaHCO 3 硫酸钠Na 2SO 4 硫酸铜 CuSO 4 硝酸银AgNO 3 硝酸钡Ba(NO 3)2盐酸HCl 硫酸 H 2SO 4 颜色、状态无色液体 无色粘稠液体挥发性 有 无 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无吸水性 无 有脱水性 无 有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 Ca(OH) 2颜色、状态 白色块状固体 白色粉末状固体俗名 苛性钠、火碱、烧碱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乳 溶解性 易溶 微溶腐蚀性 较强 较弱 潮解性 有 无盐的溶解性口诀钾、钠、硝酸、铵盐溶, 盐酸盐不溶氯化银。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二、 酸碱盐的化学性质1 酸的化学性质① 与酸碱指示剂反应,酸使石蕊变红,使酚酞不变色 ② 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与氢气2HCl+Mg=MgCl 2+H 2↑ H 2SO 4+Mg=MgSO 4+H 2↑ 2HCl+Fe=FeCl 2+H 2↑ H 2SO 4+Fe=FeSO 4+H 2↑ 2HCl+Zn=ZnCl 2+H 2↑ H 2SO 4+Zn=ZnSO 4+H 2↑ ③ 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与水Fe 2O 3+3H 2SO 4=Fe 2(SO 4)3+3H 2O Fe 2O 3+6HCl=2FeCl 3+3H 2OCuO+H 2SO 4=CuSO 4+H 2O CuO+2HCl=CuCl 2+H 2O④ 酸与碱反应,生成盐与水NaOH+HCl=NaCl+H 2O H 2SO 4+2NaOH=Na 2SO 4+2H 2O ⑤ 酸与盐反应,生成新酸与新盐HCl+AgNO 3=AgCl↓+HNO 3 H 2SO 4+BaCl 2=BaSO 4↓+2HCl 2、碱的化学性质①碱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酚酞变红,使石蕊变蓝 ②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与水CO 2+2NaOH=Na 2CO 3+H 2O CO 2+Ca(OH)2=CaCO 3↓+H 2O SO 2+2NaOH=Na 2SO 3+H 2O SO 3+2NaOH=Na 2SO 4+H 2O ③碱与酸反应,生成盐与水 ④碱与盐反应,生成新盐与新碱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2NaOH+CuCl 2=2NaCl+Cu(OH)2↓(蓝色絮状沉淀) 2NaOH+FeCl 3=2NaCl +Fe(OH)3↓(红棕色沉淀)氯化钠NaCl 碳酸钠Na 2CO 3碳酸钙CaCO 3 碳酸氢钠NaHCO 3俗名 食盐 纯碱、苏打 小苏打 颜色、状态白色粉末白色粉末白色块状固体白色粉末用途 食用、医疗、工业原料、农业等制造玻璃、造纸、纺织等建筑、补钙剂 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3、盐的化学性质①盐与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与金属Fe+ CuSO4= FeSO4+Cu Cu+AgNO3=Cu(NO3)2+2Ag②盐与酸反应,生成新酸与新盐③盐与碱反应,生成新盐与新碱④盐与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Na2CO3+CaCl2=CaCO3↓+2 NaCl NaCl+ AgNO3= AgCl↓+NaNO3BaCl2+Na2SO4= BaSO4↓+2NaCl三、复分解反应定义: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教学难点碱+盐盐+盐必须都溶于水(起码微溶)2NaOH + CuCl2 ==Cu(OH)2↓+2NaClNaCl + AgNO3 === AgCl↓+ NaNO3(练习)判断下列反应能否进行(能进行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进行的说明理由)①AgCl+HNO3②C u(O H)2+H2SO4③CuSO4+BaCl2④K2CO3+HCl⑤F e(O H)3+KNO3⑥Hg+AgNO3⑦KCl+H2SO4作业:课后练习8.4练习册8.4.2第三课时练习⒈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盐的是()A.硝酸钾 B.碳酸钙C.氯化钾D.硫化氢⒉下列各种盐中,与其它三种盐对应的酸不相同的是()A.硫酸铵 B.明矾KAl(S04)2·12H20 C.纯碱 D.硫酸钠⒊下列常见的盐中,难溶于水的是()A.氯化镁B.硝酸银C.硫酸钡D.磷酸钾4. 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常附着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 CaCO3 ),此水垢可以用一些物质来洗涤,下列家庭用品中,能用来洗涤水垢的是()A.酱油B.食醋C.食盐D.纯碱5.下列物质中,既能和水反应,其水溶液又能分别和铁、氯化钡溶液、烧碱溶液反应的是 ()(A)盐酸(B)硫酸钾(C)氧化钙(D)无水硫酸铜6.用Mg、MgO、Mg(OH)2、MgSO4、盐酸五种物质中两两相互作用制取MgCl2 ,方法有 ((A)3种(B)4种(C)5种(D)6种7. 只用水不能鉴别出的一组物质是()A.Na2SO4 和 CuSO4 B. CaCO3 和 Na2CO3 C.BaCl2 和 KNO3 D.浓硫酸和稀硫酸8. 市场上出售的紫葡萄,表皮上常附有一些浅蓝色的斑点,它是为防治霉菌而喷洒的农药波尔多液。
波尔多液中含有一种有毒的盐,因此在吃葡萄之前,应将葡萄浸泡在水中一、常见的盐(四种)二、盐的通性(1)盐+金属→盐+金属条件:前换后,盐可溶(小结)反应条件:a、前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金属把后面的b、不用K、Ca、Na(2)盐+酸→新盐+新酸(3)盐+碱→新盐+新碱(4)盐+盐→另外两种盐三、复分解反应的条件1.溶解性口诀与应用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