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统编版高中历史2
- 格式:ppt
- 大小:8.26 MB
- 文档页数:25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体系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时间知道大概,但是朝代更迭得弄清楚)二、江南开发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1)社会环境:从西晋末年起,北方战乱,江南相对安定,北人南迁;(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2)劳动力和技术:北人南迁,带来生产工具和技术、劳动力。
(3)自然环境: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4)统治者:南方统治者的重视;(5)劳动人民: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努力。
2.影响:①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了条件;②促进了民族交融。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1.措施:(1)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2)实行汉化政策:改籍贯、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门第,通婚姻;(3)颁布均田令,均田制与租调制相互配合。
2.意义:性质: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封建化改革。
(1)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缓解了民族矛盾;(2)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3)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与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1、民族迁徙;2、联合斗争;3、友好往来;4、改革;5、战争。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隋朝兴亡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近400年)分裂的局面。
3、建设: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影响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意义:(1)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2)经济—a.有利于促进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b.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消极影响: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4、暴亡: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唐朝的繁荣(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国家出现的开明政治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政权更迭。
2. 理解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政权更迭,理解民族交融的意义。
2. 教学难点: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对民族交融复杂性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视频和相关历史资料,包括历史地图、图片和音频文件等。
2. 设计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民族交融的问题。
3. 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做好课前预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进行导入,引出“三国”话题,再引出“两晋南北朝”,进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和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25分钟)(1)政权更迭(10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的更迭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权更迭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民族交融(1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情况。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对后世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培养其历史思维。
3.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思考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布置作业(1分钟)(1)收集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料,撰写一篇小论文,分析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
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➊教学目标一、通过构建时空坐标,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的基本史实二、通过学习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民南迁等,知道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三、结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及北方战乱,体会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体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四、通过相关材料引导、合作探究,培养解读材料、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五胡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➌教学过程设计一、政权更迭、民族融合、区域开发1、三国时期(220—280年)东汉末年,逐渐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鼎足之势。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汉献帝,定都洛阳国号魏;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今南京)史称东吴。
此后数十年,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
曹魏后期实权逐渐被司马懿家族掌握,263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灭蜀汉。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天下归晋。
2、西晋时期(280—316年)西晋政权的建立依赖于世家大族的支持,因此政权,内部政治黑暗,而西晋面临的外部局势是西北大量少数民族的内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他们受到官府和汉族地主的压迫。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继承者晋惠帝天生弱智,引起了一批皇族展开对中央政权的争夺,并演化为长达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内迁的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匈奴贵族所灭,史称“永嘉之乱”。
中国北方历史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3、五胡十六国和东晋时期(1)北方:五胡十六国(304—439年)西晋灭亡后,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多数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准确构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间轴,理解这一历史阶段的空间分布及政权更迭情况。
2.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基于证据的历史认识。
3.历史解释:分析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南迁及南北朝对峙等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影响,理解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和表现。
4.历史价值观: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过程及其特点。
•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如何深入分析政权更迭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如何理解并阐述民族交融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地图、图片等)。
•相关历史文献摘录(如《三国志》、《后汉书》等)。
•民族交融实例的案例分析材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教师讲解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深化理解。
•情境模拟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历史场景,增强学习体验。
•史料分析法: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历史文献,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图表分析法:利用时间轴、地图等图表,帮助学生梳理历史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引入:讲述“赤壁之战”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引出三国鼎立的局面,进而引出本课主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新课教学1.政权更迭•三国鼎立:简述东汉末年的混乱局面,分析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的崛起,以及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形成。
•西晋统一与短暂而亡:介绍司马懿家族掌握曹魏政权,西晋的建立与统一,以及“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衰落和灭亡的原因。
•东晋南迁与南北朝对峙:讲述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东晋建立及偏安江南的历史,以及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的对峙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进展的主流特征是A.富强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C.中外沟通与经济进展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所以当时进展的主流特征是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故选D;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没有消灭富强开放的社会风貌,排解A;这一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主流还是民族的交融和进展,社会倒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解B;中外沟通不是这一时期的社会主流,排解C。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下面空格中应填入()A.北魏B.北齐C.南齐D.元【答案】C【详解】依据图示和所学学问可知,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其中空格是南齐,C项正确;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后北魏分裂为北周和北齐,排解AB项;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排解D项。
故选C 项。
3.“曹孟德、赵子龙、诸葛孔明、周公瑾”等人物,应消灭在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封神演义》【答案】A【详解】材料“曹孟德、赵子龙、诸葛孔明、周公瑾”中的人物都是三国时期的,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这些人物应消灭在《三国演义》,故A项正确;《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故B项排解;《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故C项排解;D项是以商周时期为背景的神话小说,排解。
4.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国历史进展的主流和必定趋势。
在两汉之后重新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是A.北魏B.东晋C.西晋D.前秦【答案】C【详解】依据所学学问可知两汉之后重新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是西晋,C项正确;北魏不是统一王朝,排解A项;东晋在西晋之后,而且偏安南方,排解B项;前秦不是统一王朝,排解D项。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二单元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历史。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
本课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承载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及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1.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本课教材以史实叙述为主,主要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民族冲突严重,但是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汉民族与内迁民族在频繁接触中,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包括“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三目内容。
教材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注重活动与探究教学。
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三国一直讲到北朝,时间跨度大,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民族融合等多方面,但重点是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历史,所以教学应重点突出,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能概括三国与两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等时期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实,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特征;2.能够运用有关史料,分析当时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严重的特点;3.在概括南方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