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二十二章 熊彼特的经济学说
- 格式:ppt
- 大小:5.01 MB
- 文档页数:24
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美]约瑟夫·熊彼特著目录第一章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 (7)第二章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 (29)第三章信贷与资本信贷的性质及其作用 (44)第四章企业家利润 (57)第五章资本的利息 (70)第六章经济周期——初步评述 (94)附录经济变动的分析 (112)中译本序言——对本书的介绍和评论(一)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883-1950年),美籍奥地利人,是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
《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是他早期成名之作。
熊彼特在这本著作里首先提出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当时曾轰动西方经济学界,并且一直享有盛名。
此书最先以德文发表于1912年,修订再版于1926年,越数年又重印了德文第三版。
1934年,以德文修订本为依据的英译本,由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46卷。
现在的中译本,据此英译本译出。
1883年,熊彼特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今捷克境内,故有人又把熊彼特看作美籍捷克人)特利希镇的一个织布厂主的家庭。
他幼年就学于维也纳的一个贵族中学;1901-1906年肄业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乃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庞巴维克的及门弟子。
当时他的同学好友中有后来成为奥地利社会民主党领导人物的奥托·鲍威尔,以及后来成为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第二国际首领之一的希法亭。
迨后他游学伦敦,就教于马歇尔;终生他高度推崇洛桑学派瓦尔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熊彼特曾执教于奥国的几个大学。
1918年,他曾一度出任考茨基、希法亭等人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化委员会”的顾问;1919年,他又短期出任由奥托·鲍威尔等人为首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参加组成的奥国混合内阁的财政部长。
1921年,他弃仕从商,任私营比德曼银行行长,1924年银行破产,他的私人积蓄不得不受牵连而用于偿债。
浅谈熊彼特“创新理论”的经济思想摘要在西方经济学中,熊彼特第一个系统地、完整地阐释“创新理论”,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丰富的内容和理论意义。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自问世以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已经成为当代最重要的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综合性理论思想。
熊彼特为经济思想史及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厚的思想遗产。
关键词熊彼特创新理论企业家评价自19世纪70、80年代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趋尖锐,阶级对立与冲突更加激化。
特别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和世界大战的爆发给资本主义生存与发展造成很大危机。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认识、思考、批评或批判。
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资本主义等理论和思潮于此过程中相互争论、相互斗争发展起来。
熊彼特创新理论正是在此背景下,为了解释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特征、运行,并推断资本主义前途而发展而来。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到了一套解释经济变迁和社会演进的演进经济学框架。
他认为企业家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系统向前演进的直接原因。
这里熊彼特给“创新”定义的概念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
这里定义的“企业家”也不是指一种职业或工作,而是指创造性的运用资源组合的独创性能力。
所以对“企业家创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把过去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和“新模式”引入经济系统。
熊彼特把他的创新理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联系起来。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演化也是根植于过去的经验、传统和习惯模式,通过企业家对有效技术的选择(这种选择根植于日常生活),从而带动人类的新价值体系和理念的形成,进而推动社会的向前演化。
这种技术的创新过程内生于人类的演化发展过程之中。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引起经济周期的一个内生因素,创新类似于生物学的“突变”,经济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的经济发展过程。
名词解释1、创新理论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可追溯到191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
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
”熊彼特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其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打破旧的均衡而又实现新的均衡主要来自内部力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正是创新引起经济增长和发展。
熊彼特在由创新波动引起的繁荣和衰退交替出现的“纯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二次浪潮”的概念,即创新浪潮的后续反应,其特点是需求、物价和投资膨胀,投机行为急剧增加,并导致失误和过度投资。
由此说明了“纯模式”和资本主义实际经济周期的“四阶段模式”(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之间的内在联系。
他还认为,由于经济领域中存在多种创新活动,而不同的创新活动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对经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各不相同,从而出现多种周期。
熊彼特关于创新的基本观点中,最基础的一点即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
他认为经济生活中的创新和发展并非从外部强加而来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
这实际上强调了创新中应用的本源驱动和核心地位。
然而,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技术创新”在创新活动的地位日益重要。
但随着技术创新的迅猛发展,其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的知识依赖性。
创新由易变难,逐渐成为高知识积累群体才能完成的工作,这也无形中造成了创新与应用间壁垒的形成。
创新在研究领域产生,随后在经过一个时间过程后在应用领域得到接受和采纳,这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更熟悉的创新扩散模式。
在创新扩散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罗杰斯的研究工作,他所提出的创新扩散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在领域内居于主导地位。
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受创新本身特性、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影响创新采纳率和扩散网络形成的诸多因素。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卡罗尔·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1、定义:卡罗尔·熊彼特(Carroll Cedric Cox)经济学家首先将经济的波动性以英国的经济行为数据实证,他提出的经济周期理论指出,经济波动性有其规律性,它主要由计划部、投资、信贷以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四个因素的协同作用而引起的各种经济现象的四个阶段组成,分别为衰退期、放缓期、复苏期以及繁荣期,这也逐渐形成了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
2、组成部分:①计划部:有关政府部门研究和发布经济和金融政策,使得经济周期产生变化,因此计划部对于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能够做出重要贡献。
②投资:企业对于投资的选择将会影响经济周期,企业投资增强将有利于削减衰退期的时间。
③信贷:信贷政策是一种重要的财政政策,它能够影响资金的流动,从而减轻经济的不良因素,从而促进经济的繁荣。
④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会直接影响经济周期,政府以提高财政支出,降低税收和货币供应等方式,来改变经济的总需求,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使经济处于复苏期和繁荣期。
3、实证数据:通过采集英国1850-1920年的数据,熊彼特将这些经济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70年的经济波动期间,英国的经济从繁荣转换到衰退如同一条非常光滑或可复制的曲线,因此,经过该研究,熊彼特得出了经济周期理论,并用英国的实证数据进行了证明。
4、优缺点:①优点: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描述了经济活动的变化,能够提供对经济周期变化的有效解释,更好地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而减少经济的波动性,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②缺点: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只适用于英国经济,仅能概括英国经济行为,因此其普世性很有限,不易从中提炼出可供他国引用的经济管理经验。
5、结论: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是一个有效的经济管理理论,它解释了经济波动的规律性、指导了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即仅能概括英国经济行为,因此其他国家在引用时需要考虑本国状况,否则可能造成经济走势的否定。
约瑟夫熊彼特的社会经济学理论及其实证研究约瑟夫·熊彼特的社会经济学理论及其实证研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以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学理论而闻名。
熊彼特的理论主张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并对传统经济学的平衡观点提出了挑战。
本文将探讨熊彼特的社会经济学理论以及相关的实证研究。
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他提出了创新冲击理论,认为创新的引入会打破现有的经济平衡,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推动经济的演进。
熊彼特强调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以及创新家(创业者)对于创新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那些有创造性的创新家才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并推动经济的进步。
二、创新与经济周期熊彼特进一步将创新与经济周期相联系。
他认为,创新的引入会导致经济的繁荣与衰退循环。
在繁荣期,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利润,推动着经济增长。
然而,随着创新的普及和市场饱和,竞争加强,利润逐渐减少,经济进入衰退期。
在衰退期,经济出现萧条,但也为新的创新和重组创造了机会,从而重新引领经济回到繁荣期。
三、实证研究熊彼特的理论对于经济学研究和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得到了广泛的实证研究支持。
例如,研究者通过对企业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创新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同时,研究还揭示了创新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重要性,进一步验证了熊彼特的观点。
此外,熊彼特的理论还给政府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些建议。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创新政策和支持创新活动的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
研究表明,在创新环境良好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率更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
总结约瑟夫·熊彼特的社会经济学理论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为核心观点,并将创新与经济周期相联系。
他的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实证研究支持,并对经济学研究和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熊彼特经济学本书为创新经济学大师熊彼特著作集,含《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十大经济学家》三部经典著作,熊彼特在其作品中指明了立足于长远的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破坏式创新”理论,从经济转型到宏观调控、从企业创新到企业家精神——他为世界性经济衰退开出了治标治本的“药方”。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是作者多年来对“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进行大量思考、观察和研究后的集大成之作。
书中基于创新理论提出了资本主义不会永远存在下去,社会主义行得通,资本主义可以自动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观点。
《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十大经济学家》包括熊彼特在1910-1950年间为各个经济学杂志(除了关于马克思的那一篇外)写的十篇经典的评述性文章,对影响世界经济学的十大经济学派代表人物的经济学说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评价。
出版说明本书为熊彼特的著作合集,包括《经济发展理论》《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十大经济学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三部经典学术名著。
熊彼特被誉为“创新经济学之父”,他的经济思想对于现代创新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系统研读熊彼特的重要著作,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治学思路与理论价值。
也正是基于研究与教学的目的,我们翻译出版了本书,供读者参考之用。
译本基本保留了作品原貌,并附加了大量译注,便于读者阅读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时代所限,作者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读者在阅读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书中的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
译者序21世纪属于熊彼特——浅谈熊彼特创新经济学熊彼特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还是少数几个名字被后世用以命名一个学派(新熊彼特主义经济学派)的伟大经济学家。
熊彼特出生于1883年,顺便说一下,另一位经济学家凯恩斯也在同年出生,而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则在这一年逝世。
在熊彼特的人生经历中,他一方面继承了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大师庞巴维克、瓦尔拉、马歇尔等人的理论,其学说在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占有重要席位;另一方面熊彼特又与早期社会党人有过密切的关系,这让他的学说和主张带有较为浓重的社会主义色彩。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概述引言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创新已成为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关键因素之一。
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一套广为引用的创新理论,为我们理解创新的本质和影响力提供了宝贵的洞察力。
本文将介绍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其核心概念和相关内容。
创新的定义熊彼特在他的创新理论中,将创新定义为“创造新的产品、方法、市场和组织形式的过程,能够显著地改变现有产品、方法、市场和组织的状态。
”从熊彼特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创新不仅限于产品,还包括方法、市场和组织形式的创新。
创新者的角色熊彼特提出了创新者的角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他将创新者划分为创业家和创新家两类。
创业家创业家是以创新方式组织生产资源,提供新产品或服务的个体或团体。
他们具有较高的风险承担能力,能够以前瞻性思维识别出商机并迅速把握。
创业家主要通过创业活动来实现破坏性创新。
创新家创新家则是在现有企业内部进行创新的个人或团队。
他们通过引入新的生产技术、市场策略和组织方法等方式来实现创新。
创新家通常具有更稳定的创新成就和更低的风险。
创新的类型在熊彼特的理论中,创新可以分为五种不同类型: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指的是通过引入新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的形式来实现创新。
这种创新通常涉及技术、功能、外观等方面的改变,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并提供新的价值。
方法创新方法创新是指通过改变生产过程或业务方法来实现创新。
这种创新通常涉及生产技术、流程改进、工具应用等方面的创新,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市场创新市场创新是指通过开拓新的市场或改变现有市场的形式来实现创新。
这种创新通常涉及市场定位、市场策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创新,能够创造新的需求和市场机会。
组织创新组织创新是指通过改变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来实现创新。
这种创新通常涉及组织文化、领导风格、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灵活性、适应性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