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革命历史民歌音乐本体分析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近代以来,民歌采集可划分为“采风”和“田野工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期到80年代的“采风”工作。
在“民族音乐学”引入中国之前采风主要分为“比较音乐学”“民间音乐研究”“民族音乐理论”三个时期。
(“比较音乐学时期”是民族音乐研究的伊始;“民间音乐研究时期”注重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及其为创作服务的功能;“民族音乐理论时期”则将立足点放在实地考察、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方面。
)其侧重点较多还是为了向民间汲取素材以服务创作,并为符合社会需求对原生民歌进行取舍及改编整理;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田野调查工作。
基于“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开设,以严谨细致态度来开展田野调查的研究者日渐增多,促使“采风”工作更具系统性和专业性。
同时,伴随非遗文化在全球掀起的热潮,国内各地方政府相关民歌的保护传承工作也随之获得有效地开展与推进。
(三)专业院校的教学传承实践在民歌教学方面,各大音乐学院及综合院校音乐专科都以更加精、专的培养方式在教学传承方面探索着各自路径。
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民歌学唱是声乐教学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中国声乐教研室的曲库列表的民歌一类就包含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代表性曲目,根据演唱难度按照年级划分以供师生教学参考。
近年来,国音还专设《原生民歌模唱》课程,每期邀请来自不同地区的民歌传承人教唱原汁原味的民歌,将“田野采风”引入课堂促使学生直接掌握正宗的语言发音及唱腔风格。
在教学中传承民歌的方式耗时短、面积广、吸收强,学生们很快就能学以致用并搬上舞台进行演绎和传播。
(四)文化艺术机构的传承保护工作我国基本大部分省、市、县都设有专职文艺团体或文化馆,既有以专业音乐人才为组织的音乐家协会,也有民间自发的以文化保护为目标的协会。
此类机构从小到大、从业余到专业无不在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笔者在山西调研的太原“山西华夏之根艺术团”致力于山西民歌的传唱,河曲县“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倾情于传播河曲民歌和二人台剧目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国或一民族创造的、代表了其独特文化特征的非物质化的文化
遗产。
雷歌是中国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对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
产具有重要意义。
雷歌的文化内涵既体现在音乐本体中,也体现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中。
雷歌是一种民
间音乐形式,其创作和传承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智慧和民俗文化。
雷歌是农民经验和
感情的结晶,通过歌曲和歌词表达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
其歌词传递了人们对于自然、劳动、生活和爱情的理解和表达,反映了农村社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雷歌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密不可分。
雷歌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体现
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在中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雷歌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表演
形式成为了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雷歌也通常与当地的民俗习俗、节日传统、宗
教信仰等相关联,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雷歌还具有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
雷歌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在婚礼、葬礼、节日等场合中表现出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雷歌不仅能够增加人们的娱乐和享受,还
能够加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在教育方面,雷歌通过歌曲和舞蹈的形式,能够传递历
史和文化的知识,培养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不仅具有艺术上的独特魅力,还包含着丰
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内涵。
研究雷歌的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深化对于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传承和发扬民间音乐文化。
40湖南省醴陵民间音乐艺术特色研究吴丹1杨武建21湖南工业大学;2醴陵市教育局摘要:湖南醴陵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很多民歌,这些民歌凸显了鲜明的醴陵本土特色。
其中《思情鬼歌》在醴陵地区广为传唱,它留存了醴陵民俗音乐的深厚烙印。
它的歌词通俗易懂,简洁明快。
文章以《思情鬼歌》为例,分析了醴陵民间音乐的艺术特色,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思情鬼歌》;醴陵民间音乐;艺术特色前言《思情鬼歌》是醴陵地区广为传唱的民歌之一,它的曲调火辣活泼,尽可能地展现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生活、爱情的向往以及追求,情意绵绵,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它是醴陵民间音乐文化中一朵耀眼的奇葩,是醴陵地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民间歌曲。
《思情鬼歌》的原名是《鬼歌子》,1956年当地文化部门实施“挖掘民间音乐舞蹈传统节目”工作时,把几近失传、处于濒危状态的这首民歌抢救出来。
其中的“鬼”字是喜爱以及赞赏的词汇,它的音调中具备了鲜明的波动,展现了独特的音乐特征。
醴陵人民对这首民间乐曲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它的歌词歌曲显得非常直白、热烈、大胆、奔放,拥有优美、简洁、泼辣而优美的旋律,群众非常喜爱它,因而被广为传唱。
1957年3月这个曲目被醴陵民间艺人谭金祥、陈阳辉唱到了中南海,周总理对其高度赞赏。
从此全国都知道醴陵“满哥哥鬼”的名声。
最近若干年来,央视多次将其变奏曲搬到了大型音乐会上,使广大受众深入地领略它的神韵。
王丽达、雷佳在南宁举行的中国民歌节上再次演唱这个民间乐曲。
它在不同类型的艺术舞台上得到了完美展示,让人们深入地感受到了这首具有深厚的醴陵艺术特色,乡土味十足、源于民间的地方性歌曲的特殊魅力。
1《思情鬼歌》的形成背景针对这首歌曲的形成背景,出现了一些争议。
在分析这个问题前,可以先温习歌词中充满了时代烙印的短语和句子。
如“买一把唧梳子,相送我哩满哥哥……梳西装”、“……你几时会下省……要与你的妹妹……买东西”、“你与别个……有交情……”、“敲敲唧坎坎子……后门唧进……轻轻唧脚步……我想到你家走……恐怕门前……人眼多……”“害得呀妹妹……昨日搭个信……眼望穿”。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
通过对雷歌的历史渊源、音乐特点、传承与发展、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以及保护与传播策略的分析,深入探讨了雷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结论部分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雷歌的独特魅力,有助于推动雷歌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音乐本体,文化内涵,历史渊源,音乐特点,传承与发展,当代社会意义,保护与传播策略,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
1. 引言1.1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是中国传统音乐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对雷歌的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雷歌的音乐特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对雷歌的曲调、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揭示出雷歌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雷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内涵。
在考察雷歌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雷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传情况和演变轨迹,探讨雷歌在当代社会中的演变和传播形式,为有效传承和推广雷歌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还将探讨雷歌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分析其在文化传统传承、社会教育、民族认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播策略,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思路。
2. 正文2.1 雷歌的历史渊源随着历史的演变,雷歌逐渐融合了当时的民间歌谣和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样式。
在宋代,雷歌得到了更多的发展与壮大,成为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音乐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雷歌逐渐传入了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
在清代,雷歌进一步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融合了更多的音乐元素,使之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展开研究。
在探讨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分析了雷歌的起源与发展、音乐特点、文化内涵,以及传承与发展、保护与传播策略。
结论部分总结了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的关系,认识到雷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雷歌这一传统音乐形式的独特魅力,为其保护传承和推广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音乐本体、文化内涵、起源、发展、特点分析、传承、发展、保护、传播策略、关系、价值、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多种挑战,传统音乐形式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雷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深入了解其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挖掘其历史渊源和精神价值。
只有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才能更好地认识雷歌的独特魅力,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从研究雷歌的起源与发展、音乐特点分析、文化内涵探究、传承与发展以及保护与传播策略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并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进一步认识。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雷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雷歌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通过对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
研究雷歌的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也有助于拓展民俗学、音乐学等学科的研究领域,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对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思情鬼歌》艺术特点论文摘要:本文是对《思情鬼歌》这首歌曲的浅析,从上文我们能够看出如果想要演唱好这一首歌曲,我们需要具备超高的艺术修养,语言天赋,还有对歌词理解能力的分析。
同时还有声音的传达能力、情感内涵处理表达能力,我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的表演能力。
因为这首曲子的风格独特,把音乐和醴陵方言相结合有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关联。
同时还保留着深厚的醴陵民间民俗的传统文化。
所以有幸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希望《思情鬼歌》这首简单的小曲能在祖国的沃土之上尽情的绽放,永久流传。
一、歌曲简介在醴陵的民间生活里,根本没有“流行”这二个字,但却经常会有那么几首曲子能在耳边回荡。
《思情鬼歌》这首节奏简单、曲调欢快、且幽默风趣的歌曲中。
歌曲在情感表达上也具有醴陵人民特有的热情和大方。
这就更加坚定了本人想写这首曲子的初心。
这是本人最喜爱的、也是最关注,同时也应是湖南醴陵人的关注。
在这一首简单却很优美的歌曲中,依然能在醴陵这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天空中飘飘荡荡那么多年,这里面就肯定能体现醴陵人们的生活特色和生活习俗。
同时也透露这一方水土的整体个性和秘密。
这一首作品,在上世纪50年代,“湖南省民间业余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表演奖,并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
这首歌曾风行海峡两岸,让全球的醴陵老乡如醉如痴。
这一首歌唱作品不仅是人民百姓喜欢歌唱,一些著名的演唱家们却是更加喜爱。
据我所知中央电视台和湖南电视台都曾经很多次的播放过《思情鬼歌》这首精彩歌曲。
二、创作背景在醴陵这块不平凡而又温暖的大地上,它却有着深沉且热情洋溢的文化底蕴。
清朝末年,左宗堂传学来到了醴陵,为醴陵这个特殊地域个性的形成奠定了非常深厚文化基础。
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醴陵人民以自身的那种叛逆的精神直接指明社会的现实,从而成就了醴陵人活跃的思维品性,促使醴陵人不管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大地上还是现在的中国社会,醴陵人都创造了许许多多可圈可点的故事。
《思情鬼歌》在它的生存方式中大概有着这么三种原因。
醴陵文化研究报告醴陵是湖南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本文将对醴陵的文化进行研究和概述。
醴陵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78年,秦始皇李斯命名醴陵为“锡林”。
经过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醴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一、醴陵的传统文化1.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醴陵的一处古代学府,始建于唐朝。
这里曾是儒学的重要场所,吸引了很多学子前来学习。
岳麓书院是中国著名的文化遗产,至今仍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文化传统。
2.龙山寺:龙山寺位于醴陵市区中心,是醴陵的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
这里建筑壮观,古刹庙宇,寺内有金佛、佛塔等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吸引了很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3.戏曲文化:醴陵是一个戏曲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戏曲文化传统,尤以梆子戏最为著名。
梆子戏以醴陵方言为演唱语言,表演形式独特,歌舞剧目丰富多样,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二、醴陵的民俗文化1.花灯文化:每年的元宵节,醴陵会举办盛大的花灯节活动。
花灯是醴陵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灯彩制作精良,形状多样,给人们带来了视觉盛宴。
2.葛仙米酒:著名的醴陵特产葛仙米酒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葛仙米酒在醴陵的民俗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不仅是当地人饮用的必备酒品,也是传统节日和婚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醴陵的艺术文化1.陶瓷文化:醴陵以生产瓷器而闻名,瓷器釉色鲜艳,造型精致,制作工艺独特。
醴陵的陶瓷文化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也是吸引游客前来醴陵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
2.民间音乐舞蹈:醴陵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舞蹈,如舞龙、舞狮、锣鼓等。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醴陵人民的生活,也成为了当地文化的独特符号。
综上所述,醴陵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传统民俗的地方。
醴陵的文化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更能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更好地宣传和推广醴陵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个美丽的地方。
Yi Shu Ping Jian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红色歌曲的传唱与历史意义研究雷亚林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摘要: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大增强了国人的自信心,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种追求享乐、虚浮浮夸的社会风气,这种情况下传唱红歌,一方面能够满足人们群众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也能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价值导向和思想观念进行纠正。
传唱红色歌曲,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具有其特殊意义,不仅能够增进人们的爱国情操,还可以在社会上树立一种艰苦奋斗的氛围,为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红色歌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9-0063-02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课题《红色歌曲的传唱与历史意义研究》(项目编号:2018c26)阶段研究成果。
一、红色歌曲定义及其艺术特色(一)红歌的定义红色歌曲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一种政治现象和社会现象,在中国的发展尤其兴盛,其核心主旨在于通过歌曲来歌颂祖国、歌颂无产阶级革命、歌颂共产党。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发现,红色歌曲带有强烈的政治取向,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意识形态思想,具体来讲红歌体现的是无产阶级革命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需求。
红色歌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也是红色歌曲得到广泛传唱的原因和价值所在。
(二)红歌的艺术特色要分析红色歌曲的艺术特色,首先要追究红色歌曲的来源。
红色歌曲最早以民歌的形式出现,这是其得到广大人们群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一起源也决定了红色歌曲具有通俗易懂、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特点。
红色歌曲从音乐上来说具有曲调优美,语言通俗易懂但又不乏精炼的特点。
每一首红色歌曲都是在具体的革命生活或者生产实际中产生并得到传唱的,在这个过程中广大人们群众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再创造,这个过程促使红色歌曲从整体上得到进一步精炼和升华,最终达到艺术魅力和朗朗上口的流畅性的完美结合。
高中历史教学开发利用历史民谣资源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历史民谣是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化形式,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有了大量的历史民谣流传,这些民谣通过口头传承、民间文化活动、文艺演出等方式,深入人心,成为了人们了解历史、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民谣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教育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历史民谣的利用也可以丰富历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历史民谣资源开发的探索与研究,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挖掘历史民谣的内涵,运用历史民谣来丰富历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历史民谣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民谣资源的搜集和整理:通过对历史民谣的收集、整理和分类,对其中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进行剖析和评估,筛选出具有代表性和教育价值的民谣资源。
2.历史民谣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基础,结合历史民谣资源的特点和教育要求,探索历史民谣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3.历史民谣资源在历史文化教育中的价值:通过对历史民谣的深入研究和分析,进一步认识历史民谣在历史文化教育中的内涵和价值,探讨历史民谣资源在培养学生历史文化素养和民族文化认同感方面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考察、访谈调查、实验教学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历史民谣与高中历史课程的关系,探讨历史民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构建以历史民谣为主要资源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三、预期结果和贡献本研究的预期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化地收集和整理历史民谣资源,形成系统的资源库和初步的教学案例。
2.深入研究历史民谣的内涵和价值,挖掘历史民谣在历史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3.构建以历史民谣为主要资源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水平。
目录一、《思情鬼歌》的背景与发展 (2)(一)、文化背景 (2)(二)、发展 (3)二、《思情鬼歌》的音乐特点 (4)(一)、语言特点 (4)(二)、曲调特点 (5)三、《思情鬼歌》的表演形式 (6)四、《思情鬼歌》的艺术价值 (7)主要参考文献: (8)英文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醴陵民歌《思情鬼歌》赏析音乐系音乐学专业08210411 黄佳指导老师:陈明摘要:《思情鬼歌》属于醴陵民间小调, 演唱形式采取男女对唱和帮腔的形式,歌词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曲调则活泼火辣,情意绵绵,在民间广为传唱,已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是醴陵本土文化的一种生动表达,既反映了音乐与方言之间的密切关系,又留存了深厚的醴陵民俗文化传统。
关键词:《思情鬼歌》;地方民歌;音乐特点;表演形式;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有着悠久且深厚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不同地域、众多的民族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民间歌曲和风格、特色不同的演唱方法。
就湖南民歌而言,也是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特色各异、五彩缤纷。
湖南的汉族民歌按色彩区域划分可分为:湘东、湘南、湘西、湘中四个色彩区。
长、株、潭地处湖南中东部,因此该地区的民歌具有鲜明的湘东和湘中民歌的特点。
《思情鬼歌》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
一、《思情鬼歌》的背景与发展(一)、文化背景醴陵是一块不平凡的土地,它有着热烈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清朝末年,左宗堂传学醴陵,为醴陵地域个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醴陵人以其鲜明的叛逆精神直指社会现实,从而成就了醴陵人活跃的思维品性,使醴陵人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大地上创造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故事。
同时,醴陵人还是一个心性的群体。
只是在过往的岁月中,我们的目光太多地注视着那些充斥着金戈铁马的翻腾岁月。
那是一些狞厉、粗糙、高涨激昂的音符。
醴陵革命历史民歌音乐本体分析研究作者:何宁波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16期摘要:醴陵,山俊水曲、人杰地灵,在战争年代是将军的摇篮,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曾走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优秀将军和仁人志士。
醴陵光辉的革命历史与璀璨的革命人物孕育了醴陵丰富而厚重的红色文化,其中,革命历史民歌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醴陵革命历史民歌具有曲式结构简易、节奏简洁明快、旋律优美动听、曲风质朴清新、主题集中鲜明、表现形式多样等艺术风格特征,这是一笔珍贵的红色文化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好好地研究、保护和传承,使之不断绽放夺目耀眼的红色光芒。
关键词:醴陵革命历史民歌节奏旋律风格特征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08-05醴陵,山俊水曲、人杰地灵,是湖南省县级市,由株洲市代管。
醴陵位于湖南省东部,东为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上栗县,北靠湖南省内浏阳市,西接株洲市区以及株洲县,南为攸县。
醴陵市辖2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157平方公里,总人口105万。
醴陵盛产陶瓷、花炮,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产地、中国“国瓷”“红官窑”所在地和花炮祖师李畋故里,是“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花炮之都”之一。
醴陵作为湘鄂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建立了湖南省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揭开了湖南地区苏维埃政权运动的序幕。
醴陵的苏区革命建设,为湘鄂赣苏区乃至全国范围的政权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实践基础。
醴陵在战争年代是将军的摇篮,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曾走出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李立三及左权、耿飚、宋时轮、蔡升熙、程潜、陈明仁等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优秀将军和仁人志士。
醴陵光辉的革命历史与璀璨的革命人物孕育了醴陵丰富而厚重的红色文化,其中,革命历史民歌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醴陵是老革命根据地,其革命历史民歌主要反映的是1927年9月秋收起义在醴陵暴动后,以大障地区为中心的“南四国、西一寨、罗家岭”等地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生活情形。
因山峦起伏、地势险要,群众革命热情高涨,使国民党反动军队无力进行清乡扫荡。
在这一场伟大的革命战争中,产生了很多鼓舞斗志的革命历史歌曲,这类民歌曲调的主要来源:一是在旧民歌曲调上填词,二是借外围歌曲曲调进行修改填词,三是全新创作。
无论是哪种曲调来源,这些民歌在歌词内容上都具有豪迈、直爽、精炼、铿锵、民谣化、生活化等本土特征,在曲调风格上都具有简洁、明亮、高亢、婉转、民俗风、山歌风、易学易记易传唱等鲜明特征,是这一时期当地革命群众斗争生活的真实生动写照。
下面就醴陵革命历史民歌的音乐本体在曲式结构、调式调性、节奏旋律、演唱形式与风格等方面的艺术特征作较全面的分析研究,以期我们能更好地认识了解和传承创新这些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一、曲式结构特征通过查阅和比对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由张昌荣编著、中国国际文艺出版社于2008年2月出版的《醴陵民歌》一书较为完整地收集了醴陵革命历史民歌、大革命时期歌谣,共计23首,其中有完整词、曲的歌曲14首,只有词没有曲的歌谣9首。
14首完整的歌曲都是长短不一的单一部曲式结构,其中八句体2首、六句体1首、五句体1首、四句体2首、三句体3首、二句体5首。
最长结构的歌曲是《红军主力歌》,为40小节的八句体,最短结构的歌曲是《工农暴动歌》,为4小节的二句体。
显而易见,短小精悍、结构精炼的二句体结构歌曲占比最大,也最易于革命群众和老百姓的掌握和传唱。
如《红军主力歌》,该歌曲歌词内容为:“谁是革命主力军,我们工农兵,工农和士兵,原来都是一家人,自由被剥夺,血汗被吸尽,受苦受难受压迫,要求解放去革命,团结前进向着敌人,去冲锋,不怕流血和牺牲,争取政权谋幸福,军阀资本家,土豪和劣绅,帝国主义者我们一定要扫清,工人有工作,农民有田耕,退伍士兵得安平,革命快完成”。
歌词一共有十四句,乐句整合为八句,全曲是由起承转合式四句体扩充而成的方整性八句体。
第一句是6小节,为4+2的结构,第二句也是6小节,仍然是4+2的结构,第三、四、五句较为紧凑,都是4小节的整体连贯性结构,第六、七句是6小节,又回到4+2的结构,最后第八句是4小节整体连贯的结构形式,结尾干净利索、铿锵有力,表现了工农兵革命群众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坚决推翻压迫人民的三座大山、打倒一切反动派敌人的信心和决心!从整首歌曲来看,作为单一部曲式结构,乐句较多,有八个乐句,但乐句的结构形式只有4个小节和6个小节两种形式,较为统一和对称,其中五个乐句都包含两句歌词,也就是说词曲结合得非常紧致,没有任何拖沓,这也从侧面表现了醴陵革命群众直爽、豪迈、干练、激情、热血的性格和品质。
又如《红军革命歌》,该歌曲歌词内容为:“同志们我来问你,离乡别井出来做什么?或者想当官,或者想发财,你们到底为什么,将情告诉我。
同志们我告诉你,离乡别井出来做什么?一不想当官,二不想发财,一心一意干革命,将情告诉你”。
歌词一共八句,分为两段,每段四句,歌曲是起承转合式四句体,采用分节歌的形式演唱两段歌词。
全曲四个乐句均为4个小节的方整性乐句,第一句和第三句是2+2的结构形式,第三句和第一句、第二句都是换头同尾的变化重复,第二句和第四句是整体连贯性结构,而第四句的3、4小节则是第三句的1、2小节的完全重复,也就是说第四句是第三句的变化重复。
可见,这首歌的音乐材料非常精炼、音乐主题非常集中,对于表现开门见山、简洁明了、直率坦然的歌词内容十分贴切。
值得注意的是,四个乐句的句尾都是二分音符形态的主音“sol”,这使得每个乐句在音乐色彩上都表现出精神抖擞、明亮开朗的上扬风格,凸显出红军革命的胆识和气魄。
二、调式调性特征《醴陵民歌》收集的14首醴陵革命历史民歌无一例外地全部运用了民族调式的形式,其调式分类情况如下:徵调式的歌曲最多,有9首,其中7首为五声徵调式、1首为加清角的六声徵调式、1首为加变宫的六声徵调式;宫调式的歌曲有2首,其中1首为五声宫调式、1首为加清角的六声宫调式;五声羽调式的歌曲有2首;加变宫的六声商调式的歌曲有1首。
从民族调式的色彩划分来看,宫调式、徵调式的色彩较为开朗明亮,羽调式、商调式的色彩较为柔和暗淡,这14首歌曲中有11首运用了色彩较为开朗明亮的徵调式和宫调式,只有3首运用了色彩较为柔和暗淡的羽调式和商调式。
因此,醴陵革命历史民歌的音乐色彩在整体上都是开朗明亮的,即使是运用了羽调式和商调式的另3首歌曲,在音乐情绪上都是刚柔相济、豁达开朗、积极向上的,没有一丝半点的哀怨和惆怅。
另一方面,14首歌曲中有10首运用了五声民族调式的形式,只有4首加入偏音运用了六声民族调式的形式,而七声调式更是没有出现。
众所周知,五声民族调式的五个音级全部由“do、re、mi、sol、la”五个骨干音构成,因此其旋律构成更加简洁、精炼,音乐表现则更加直爽、利索。
六声和七声民族调式由于加入了“fa、si”等偏音而使旋律构成更加丰富、多变,音乐表现则更加委婉、柔和,抒情的色彩更加突出。
醴陵革命群众性格直率、敢作敢为、爱憎分明、满腔热忱、坚强不屈、视死如归,显然更符合五声民族调式的表现特征。
14首醴陵革命历史民歌的调式调性分析如下:《红军主力歌》为F 宫六声调式(加清角),八个乐句的句尾均为主音“do”或者属音“sol”,注重突出主、属的功能与作用,也使得每个乐句都十分雄壮有力、铿锵豪迈;《红军革命歌》为G徵五声调式;《弟弟送哥當红军》为A羽五声调式,这首歌的结构是平行式三句体,整首歌曲的音域较宽,从最低音小字一组的d到最高音小字二组的g,跨度为十一度音程,旋律起伏较大,如波浪般回旋婉转;《工农暴动歌》为G徵五声调式,结构为短小精悍的对比式二句体,第一句结尾为二分音符形态的属音“re”,属于典型的开放式半终止,第二句结尾为二分音符形态的主音“sol”,结束十分稳定、完满,两个乐句对仗工整、一问一答,完全契合我国人民群众传统的审美习惯和要求,整首歌曲的音域很宽,从最低音小字一组的e到最高音小字二组的a,同样跨度为十一度音程,但最高音为小字二组的a,相对于《弟弟送哥当红军》的最高音小字二组的g还提高了一个大二度,较宽的音域、较高的音区提高了歌曲演唱时音响的张力和紧张度,对于表现工农暴动时激动人心的战斗场景十分贴切;《不杀不心甘》为F宫五声调式,第一句6小节,第二句7小节,整体结构为非对称的对比式二句体;《慰劳歌》为G徵五声调式,整体曲式结构是由起承转合式四句体扩充而成的六句体;《建立政府苏维埃》为A徵五声调式,歌曲结构是由二句体扩充而成的三句体;《“五一”纪念歌》为G徵六声调式(加清角),歌曲结构是起承转合式四句体;《庆祝团员大会》为D徵五声调式,歌曲结构是由起承转合式四句体扩充而成的方整性八句体;《六唱共产党》为C徵五声调式,歌曲结构是对比式二句体,整首歌有六段歌词,采用分节歌的形式演唱;《送郎去参军》为A商六声调式(加变宫),歌曲结构是对比式二句体;《乌龟碰石头》为D徵五声调式,歌曲结构是加入了前奏、间奏、插白和说唱的由起承转合式四句体扩充而成五句体;《满妹子要晚婚》为C徵六声调式(加变宫),歌曲结构是由二句体扩充而成的三句体,第三句是第二句的压缩和变化重复;《收购员之歌》为D羽五声调式,歌曲结构是对比式二句体。
三、节奏旋律特征醴陵革命历史民歌的节奏一般都比较简单、明快,以二、四、二八、四个十六、八十六、十六八、小附点、大附点、大切分等节奏型为主,小切分、三连音、长时值延长音、前半拍休止、弱起、弱起小节等音乐中常用的节奏型则几乎没有出现。
前者节奏型相对简单、容易掌握、朗朗上口,完全契合湘东民族民间音乐和醴陵民歌节奏的基本特征,也符合革命歌曲易学、易记、易传唱的内在要求,表现了醴陵革命群众直率、爽快的性格特征。
从旋律的角度上来看,醴陵革命历史民歌更多的是在当地传统民歌的曲调上填词,还有的是借用醴陵外围民歌的曲调进行修改填词,而全新创作的比较少。
前文对醴陵革命历史民歌的调式调性作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其运用的都是五声或六声性民族调式,因此醴陵革命历史民歌的旋律都在自然音体系范围之内,没有出现过任何变化音,旋律的形态多见以级进和小跳为主、辅以同音和大跳的迂回式进行,有时也常见和弦分解式的旋律形态,具有一定的西洋大、小调风格特征。
如《六唱共产党》,这首歌是F调、2/4拍,运用了非常简洁、经典的对比式二句体结构形式,两个乐句都是非常对称、规整的4小节方整性乐句形态,两个乐句连贯起来感觉既对比又统一、既高亢明亮又婉转抒情,一张一弛、一紧一松,有机地构成了一个和谐、自然的整体。
第一句的节奏以四、二八、四个十六、八十六、十六八、小附点节奏型为主,旋律形态以二度、三度的级进和小跳为主,整体音域在中高音区之间,即小字一组的f——小字二组的f,音乐色彩比较高亢、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