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生物试题历年考点统计
- 格式:xls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6
2020高考生物全国Ⅰ/Ⅱ/Ⅲ卷考点汇总今年高考生物全国Ⅰ、Ⅱ、Ⅲ卷情境化命题比例呈上升趋势。
全国Ⅰ、Ⅱ、Ⅲ卷的有关新冠病毒的题目,都出在了选择题:Ⅰ卷第1题:新冠肺炎疫情警示人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公共卫生安全意识。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戴口罩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B.病毒能够在餐具上增殖,用食盐溶液浸泡餐具可以阻止病毒增殖C.高温可破坏病原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煮沸处理餐具可杀死病原体D.生活中接触的物体表面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勤洗手可降低感染风险答案:B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该病毒不能离开活细胞独立生活。
A、戴口罩可以减少飞沫引起的病毒传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新冠病毒,A 正确;B、病毒只能依赖于活细胞才能存活,不能在餐桌上增殖,B错误;C、煮沸可以破坏病原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进而杀死病原体,C正确;D、手可能接触到病毒,勤洗手可以洗去手上的病原体,降低感染风险,D正确。
Ⅱ卷第1题:新冠病毒(SARS-CoV-2)和肺炎双球菌均可引发肺炎,但二者的结构不同,新冠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被动运输B.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均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C.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二者遗传物质所含有的核苷酸是相同的D.新冠病毒或肺炎双球菌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答案:D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主要由RNA和蛋白质构成;肺炎双球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A、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为胞吞,A错误;B、新冠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等细胞器,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的合成,B错误;C、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为DNA,二者的核苷酸不同,C错误;D、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D正确。
2019年全国生物卷考点及分值分布统计1.近几年全国高考理综生物1卷试题考点分布特点:(1)必修部分主要考点集中在:细胞的结构功能、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规律、调节(体液、神经、免疫、植物激素)、生态、教材实验等。
选修一:微生物培养与应用为每年考查的重点,传统发酵技术和其他内容考查频次较低;选修三重点考查基因工程,其他内容考查频次较低。
(2)每年均考的考点:遗传规律、生态环境、体液调节、细胞结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几乎年年考。
隔年考的考点:酶和神经调节隔年考;元素与分子和生命历程考查频次较低。
一直没有出题的知识点生物进化部分,2018全国1卷首次考查。
(3)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集中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酶、生命历程、体液调节、教材实验等;非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集中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变异、生态、神经调节等;遗传、生态、神经调节、植物激素、免疫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可考查。
2.注重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1)实验探究能力实验探究主要考查实验过程、结果的分析与判断、实验方案的设计等。
2019年全国1卷第29(2)题考查干旱条件下植物光合速率的变化及原因;(3)题考查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植物在干旱条件下气孔关闭的影响因素。
2019年全国2卷第29(2)、(3)题考查生长素运输和作用的相关实验结果的分析;2019年全国3卷第29(2)题考查农作物吸收氮元素形式的偏好性进行确定。
着重考查实验探究中科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以检验思维品质。
(2)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思维主要考查分析、推理、假说-演绎等逻辑思维;论证、评价等批判性思维;提出科学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等创新性思维。
2019年全国1卷第30(2)、(3)题运用所学遗传规律知识和分析、演绎推理等思维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全国1卷第29(3)题设计实验方案;全国2卷37(3)题设计实验方案确定甲、乙菌能否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全国3卷(2)题以两种玉米子粒为材料,设计杂交方案验证分离定律。
近5年高考生物全国卷高频考点分布图最后一月复习建议生物2017年考试大纲修订内容:1.对能力要求的一些表述进行了调整。
例如,将“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调整成“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2.在考试大纲中删去选修1中“植物组织培养”的内容;考试说明选修1中增加“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选修3中“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调整成“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含PCR)”。
一、近5年新课标Ⅰ卷生物综述1. 试卷结构(总分90):【6道选择题】每题6分;【4道必做简答题】均为必修内容;【1道选做题(2选1)】选修1和3;2. 试题总体评价:总体难度适中3. 试题总体特点:① 紧扣教材内容,强化双基考查;② 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四大能力;③ 注重知识综合,把握内在联系;④ 突出实验考查,注重探究能力;⑤ 突出核心概念,重视语言表达。
4. 详细分析① 题图与文字数目的变化由上图可以看出,2011年-2015年的文字数,除2012年外,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希望同学们加大生物试题文字阅读能力的提升。
图表题是生物考查的重点内容,在生物学考查中占有重中之重的地位,如果同学们不能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就不能从容作答。
表格题每年必考一道,多在大题中体现。
图题比重最大,12年考查5道,除了15年没有考到,每年均有大量的图题,近5年年均3幅图。
② 新课标全国卷生物分值分布及比例必修三比最大为40%;其次为必修一27%;必修二17%;选修一/选修三为二选一,占比16.1%。
③ 高考实验与探究题统计近5年实验与探究题的比例越来越大,2015年占比达到28%,也即将近1/3的题目都是实验题,因此应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一般29、31题都是实验题或探究题,除此之外,选择题中5或6题也有可能考查一道实验题。
2015-2018年全国高考生物Ⅱ卷考点及分值统计说明:例如2018年必修一考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栏目中“1 /4* =6 ”表示,选择题第1题为考查该考点的题目,对应分值为6分。
4*”表示,选择题第4题涉及该考点,在计算分值时不便分出来,以4*形式标出。
1.近几年新课标全国高考理综生物试题考点分布特点:(1)必修部分主要考点集中在:细胞的结构功能、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规律、调节(体液、神经、免疫、植物激素)、生态、教材实验等。
选修一:微生物培养与应用和传统发酵技术,为每年考查的重点,其他内容考查频次较低;选修三重点考查基因工程,其他内容考查频次较低。
(2)每年均考的考点:遗传规律、生态环境、体液调节、细胞结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几乎年年考。
隔年考的考点:酶、神经、免疫和植物激素调节隔年考;元素与分子和生命历程考查频次较低。
一直没有出题的知识点生物进化部分。
(3)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集中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酶、生命历程、体液调节、教材实验等;非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集中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变异、生态、神经调节等;遗传、生态、神经调节、植物激素、免疫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可考查。
2.近年新课标全国高考理综生物试题考查特点(1)知识的考查仍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
代谢、遗传变异、调节、生物与环境、实验是考查重点;复习时还应兼顾非主干知识。
(2)能力的考查:理解能力所占分值最多,实验与探究分值仍会保持很高,获取信息和综合能分值相对较少,有增加的可能。
选择题以理解能力考查为主,非选择题以实验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考查。
(3)试题和背景材料具有实验化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特点:例如,2018全国考高生物Ⅱ卷题目3、4、6、29、30、31、32等题,体现此特点。
2017全国Ⅱ卷题目2、3、4、5、30、31、32、37等题,体现此特点。
(4)考查趋势:考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和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题目成为主流。
1.考查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包括原核生物和病毒)2.考查了呼吸作用的过程3.考查了实验材料的选择4.考查了氧气的运输和温度以及血红蛋白的关系5.考查了兴奋产生的原理6.考查了基因突变的原理29.考查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和特异性免疫调节的过程30.考查了种群密度的计算、种间关系、食物网中种群数量变化的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1.考查了生长素的两重性作用原理32.考查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变形运用40.考查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过程以及结合考查光合作用2011年全国高考理综生物学试题(新课标全国卷1)1.考查了红细胞渗透吸水胀破现象2.考查了酶的化学本质和变性3.考查了矿质元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4.考查了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5.考查了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6.考查了教材实验特殊试剂和相应现象的归纳29.考查了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和相关物质变化规律30.考查了分泌蛋白的形成分泌过程和体液免疫31.考查了生态系统中的种间关系和食物网的绘制及分析32.考查了多对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自由组合问题40.考查了生态工程原理和主要任务、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生物群落概念和食物网的分析2012年全国高考理综生物学试题(新课标全国卷1)1、考查了在有关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中,所涉及到的若干概念和术语2、考查了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病毒致癌的机理3、考查了哺乳动物(包括人)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机理4、考查了以“人脑的高级功能”为基础的神经调节的结构和功能5、考查了植物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及极性运输的特点6、考查了种群的基本特征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诸多因素29、考查了植物细胞呼吸最常利用的能源物质葡萄糖及其来源、植物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方以及胚乳中营养物质在种子萌发的去向30、考查考生对神经调节有关知识的理解,只是增加了对图像的识别31、考查考生对最基本的遗传定律──分离定律和基因突变的理解和运用32、考查了种群、群落等生态学概念,还通过模拟实验的设计,考查了“类比推理”的方法在生态学研究中的运用40、重点考查了考生对“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和“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等知识的理解以及与《遗传与进化》模块第6章第2节知识之间的联系1、考查了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基础知识。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生物试题分析及高考对策一、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生物试题分析通过分析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的生物试题,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趋势和特点:1、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
试题中涉及到的知识点都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基础内容,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
2、强调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是生物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的生物试题中都涉及到了实验探究的考查,如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等。
3、生命科学的热点问题。
试题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技术的安全与伦理问题、全球气候变化等,都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4、强调综合运用能力。
试题中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考查了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将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等。
二、高考对策针对以上趋势和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应对高考:1、巩固基础知识。
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基础知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学生需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尤其是对于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更要做到熟练掌握和应用。
2、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是生物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学生需要通过多做实验、多进行探究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实验探究能力。
同时,还需要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3、生命科学的热点问题。
学生需要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了解生物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伦理问题,加强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加强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需要将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不同学科之间的和综合运用能力。
5、注重复习方法和策略。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注重复习方法和策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复习,如归纳总结、比较分析、记忆技巧等,同时还要注重对解题思路和技巧的训练和提高。
技法点拨基于高考质量评价体系的2020年全国卷Ⅲ生物试题分析■郭信摘要:本文以《中国高考质量评价体系》为理论指导,对2020年全国理综卷Ⅲ生物试题进行分析,总结试题命制的特点和规律,并提出今后复习备考的相应建议。
关键词:评价体系;高考试题;分析2020年全国理综卷Ⅲ生物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基于“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进行命题设计。
聚焦当下公共卫生热点事件,凸显珍爱生命、科学防疫理念,重视农业生产实践,传递热爱劳动理念,关注生态环境治理,倡导美丽中国建设。
注重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将素质教育评价维度在高考中充分体现。
本文以《中国高考质量评价体系》为理论指导,对2020年全国理综卷Ⅲ生物试题进行分析,总结试题命制的特点和规律,并提出今后复习备考的相应建议。
一、2020年全国理综卷Ⅲ生物试题分值与考点分布对2020年全国理综卷Ⅲ生物试题的分值分布统计见表1,考点分布统计见表2。
表12020年全国理综卷Ⅲ生物试题考试内容与分值分布表知识模块年份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选修一选修三2020年题号(分值)2(6),5(6),29(10),30(第3小题,4)1(6),3(6),32(10)4(6),6(6),30(第1、2小题,6),31(9)37(15)38(15)合计分值2622271515占比(%)28.9%24.4%30.0%16.7%16.7%表22020年全国理综卷Ⅲ生物试题考点分布表模块必修一必修二题号252930(3)1332考点细胞中化合物的生理作用病毒的分子组成、生活方式和传播途径光合作用的过程、细胞呼吸的过程细胞中的糖类和蛋白质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RNA 的结构、基因的表达染色体变异、生物变异与育种(续表)模块必修三选修一选修三题号4630(1、2)313738考点体液免疫的过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过程及关系种群密度、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应用、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基因工程技术、胚胎工程二、2020年全国理综卷Ⅲ生物试题分析1.必修3个模块占比更趋均衡模块占比方面,必修3个模块的占比分别为必修一28.9%、必修二24.4%、必修三30.0%,与前两年的数据比较更接近均衡(2018年的数据为必修一38.9%、必修二20.0%、必修三24.4%,2019年的数据为必修一32.2%、必修二16.7%、必修三34.4%),这样的变化主要是以减少必修一的占比、提升必修二和必修三的占比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