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201703120802Z-语怪之祖《山海经》对古代志怪小说的影响——以狐女形象的演变为例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13
志怪小说山海经读书心得【精选6篇】志怪小说山海经读书心得篇1一本书,能把我们带入一个新的世界,我们可以同书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成功,一起从摔倒的地方爬起。
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我们可以积累更多的好词句,我们可以全方面的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可以……书是智慧的结晶,他告诉无知的我们一个又一个的道理,像一盏明灯,当我们在雾气茫茫的人生路上徘徊时给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与作者相比,可供我们仔细阅读的书更多;与作者相比,我们所拥有的书质量更好,插图更加精美,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更喜爱阅读呢?把握人生,精彩阅读。
志怪小说山海经读书心得篇2《山海经》约成书于4000年前,作者原为夏禹、伯益。
全书共18卷,3.1万字。
书中写了各种奇形怪状、拥有超人神通的奇灵异兽450多个,内容有地理、历史、植物、动物、矿物、医药、鬼神、祭神祭祀、氏族部落等很多方面。
我之所以这么喜欢《山海经》这本书,是因为里的怪物很奇怪,有的怪物可以治病,有的怪物一出现会发生天灾,有的怪物名字就是自己的叫声。
最奇怪的是在我心中印象比较好的西王母竟然是长相像人,却长有豹子的尾巴,老虎的牙齿,善于长啸,篷头乱发,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其中还有2种奇异的动物让我难忘:何罗鱼——它住在一座谯明山上。
谯水就是从这座山里发源。
它长着十个身子,却只有一个脑袋,它发出的声音就像狗叫,人如果吃了它的肉,可以治好痈肿病。
化蛇——阳水发源于中部的阳山。
阳水中有很多化蛇,它长着人一样的面孔,豺一样的身子,还有一对鸟一样的翅膀,并且能像蛇一样爬行。
它发出的声音如同人的呵斥声。
少开口发音,这种动物很少开口发音。
一旦发音就会招来滔天的洪水。
纵然你的想象力在丰富,你看到《山海经》中描述的景象、动物你还是会大吃一惊。
展现于你面前的,是一个奇异花草、猛兽妖物遍布的神奇地方:招摇山上有多姿的桂树与美丽的玉石;吃上一口祝余,带上一株迷谷,你可以踏上不迷路、不饥饿得旅途;小心即翼山上那些蝮虫和怪蛇,还有什么狸力,可不是你家的小猪,叫声像狗,不要惹他。
从《山海经》看中国文学中神怪形象的传承与演变作者:杨雁舒王明宇展淑颖杨周芳张艾晶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5期摘要:本文意欲探究《山海经》中的神怪形象对中国后世文学的影响及其流变。
通过对《山海经》中神怪形象的大致分析,主要探究《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将后世文学分为四大模块由本组成员分工完成,分别为秦汉时期、魏晋至宋、明清时期以及以影视作品为主的现代文学。
通过神怪角色在历史上的形象变迁探索历史的更迭,看到新奇有趣的鬼神故事表象下掩藏的深刻严肃的本质内涵,发掘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和传扬。
关键词:《山海经》;神怪形象;秦汉;魏晋至宋;明清;现代影视《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中期至汉代初年(依从袁珂先生的观点),具体时间作者不可考,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记叙了天文、地理、神话、宗教、哲学、民族、动植物及矿产等内容,是我国古籍中研究上古时代的宝贵资料。
司马迁最早在《史记·大宛传》中提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而最早对《山海经》进行校订的是刘向、刘歆父子,原本《山海经》是“凡三十二篇”,经过刘向、刘歆父子的校订删编成为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十八篇。
一、《山海经》对于秦汉时期文学作品的影响秦汉整体上处于稳定和平,这样的前提对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有了一定的保障,结合当世的治国安邦的思想,《山海经》中的神怪形象被赋予新的含义及价值。
笔者发现《山海经》中的女娲、共工、(伏羲)、后羿、嫦娥、西王母等这些神怪形象经常被文人注解引用,进而实现对人们的教化作用,提升神怪形象的价值功能。
上述神怪形象在这一历史时期都毫无例外地被戴上品质道德的光环,成为生命体验和生命价值的载体。
1、女娲女娲,中国历史神话中的一位上古女神,也是被中华民族长期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东汉许慎的著作中也承认女娲创造万物的价值,身为神族,同其他各民族古代记录的古代创世神话所说相似,都是发挥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神化作用。
而《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
神奇的山海经文学:中国古代小说的源头古代中国的文学世界中,有一本令人神往的巨著,它是《山海经》。
这本书记录了大量奇幻的山川地理、怪异的生物和神秘的传说,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源头。
独特的题材和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山海经》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山海经》是一本以山川地理和动植物传说为主的古代地方志书,相传是战国时期的文献汇编。
书中记录了中国的山水地理,包括五岳、四大河源等地理要素。
然而,《山海经》并不仅仅是一本地理书籍,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神话传说,这些传说构成了书中最吸引人的部分。
一方面,《山海经》记录了大量怪异生物的故事,这些生物不仅形态奇特,还具备超凡的能力和特殊的属性。
比如,它记载了有躯体长百米之巨的“穷奇”、有人头蛇身的“蛇身人首”等。
这些怪物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被用作戏剧性的角色,代表着吉凶祸福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另一方面,《山海经》也记录了大量的神话传说,这些传说丰富瑰奇,带有很强的想象力。
比如,书中记载了人面鸟身的“雁雄”,它会将天上的云雾带到人间造福人类。
还有“飞廉”、“克堪”等神兽,它们是人类的守护者,保护着人们的生活安宁。
这些神话传说往往寓意深刻,展现了追求永恒生命、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山海经》作为古代中国小说的源头,不仅具有神奇的题材和情节,其艺术价值也不容忽视。
首先,《山海经》的插图极富艺术感,画面生动丰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些插图通常通过详细的线条和用色,展现了奇幻生物和神话传说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内容。
其次,《山海经》还以夸张的叙事手法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
《山海经》中的故事情节多姿多彩,有悲欢离合、爱憎情仇,有惊险刺激的战斗场面,也有温情脉脉的爱情故事。
这些故事情节往往奇特而又动人,给人以强烈的快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它的启发下,许多古代小说和神话传说得以创作。
《山海经》中神话传说的意义与影响引言中国古代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经典著作,而《山海经》则是其中一部极为重要的著名著作。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的文献,《山海经》中神话传说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山海经》中神话传说的意义与影响,并阐述其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贡献。
神话传说丰富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神话传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常是虚构的故事,以超自然的力量和神奇的事件为主要内容。
《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神话传说,涉及到神、妖、仙以及各种奇异的生物。
这些传说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人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复杂性。
例如,《山海经》中有关于神话人物“女娃”的故事。
据说女娃是长有人头蛇身的神灵,具有妖艳的美丽和危险的力量。
这样奇特的形象触发了人们对于想象力的追求,也启发了后世文学作品中的创作灵感。
另外,女娃的故事以一种情节转折发展,使得读者在不经意间受到故事的吸引,同时也让人们深入思考其中的人性和命运的问题。
此外,《山海经》中还记载了许多大自然中的神秘之地和神奇之物。
比如,有关于高山深渊、通灵的巨兽和奇异的花草树木等等。
这些描述让人们对大自然的惊奇和敬畏之情更加深入。
同时,也拓宽了人们对于环境和生态的认识,促使人们保护和尊重大自然。
神话传说体现古代人们对于神灵的崇拜和敬畏神话传说既是人们对于神灵的想象,也是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的体现。
在《山海经》中,可以看到古代人们对于神灵的各种描述和礼仪。
这些描述和礼仪不仅仅是古代人们对于神灵的臆想,更是他们对于掌握自然力量的渴望和依赖。
举个例子,根据《山海经》中的记载,人们祭祀神灵时要准备丰盛的祭品,比如鲜花、美酒和珍馐美味。
这些祭品的准备和祭祀的仪式都体现出古代人们对于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这种崇拜和敬畏让人们感到对神灵的依赖和信赖,同时也帮助人们在困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勇气。
此外,《山海经》中还记载了许多与神灵有关的传说和仪式。
《山海经》对中国小说发展的影响作者:贺诗雯来源:《牡丹》2017年第26期小说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种体裁,它以复杂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完整的环境构建、流畅的语言描写,概括地体现着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矛盾。
神话是小说最初的来源之一,而作为记载神话最早、保留最完整的古籍《山海经》,从创作素材、叙事框架、思维逻辑等诸多方面对后世小说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长期以来,文学作为统治者维护统治权的工具而存在,话语权往往掌握在少数贵族的手中,平民百姓是不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显著的时代特征便是文学的自觉性发展,这使得文学不再依附于政治存在,它从政治中独立而出,具有了抒发情感的功能。
到了宋代,统治者与文人士大夫在政治上的二元统治有效实行,文学的体裁得到快速发展。
元代起,小说也慢慢从不登大雅之堂的专供“勾栏瓦舍”消遣娱乐的文学体裁,发展为在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角色。
可以说,小说的发展历程是极其波折而漫长的,魏晋时期才出现了可以称为小说的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
小说的起源问题,长久以来学术界说法不一,大致可以分为四方面:一是神话传说,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上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被用文字记载下来。
《山海经》作为传世文献中记载原始神话传说最早、保留最完整的著作,对后世小说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
二是先秦寓言,先秦百家争鸣,诸子为推行自家治世言论,往往将深奥的道理寄托于浅显易懂的小故事中,达到让统治者更易接受的目的。
三是史傳文学,《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史传类文学,为后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结构方式、叙事模式等。
四是说话艺术。
笔者结合《山海经》,浅述其对后世小说文学的发展影响。
《山海经》,“古今语怪之祖”,是一部内容丰富、风貌独特的古典著作,在记载山川河流的同时也收录了相关的物产、动植物分布、国貌民情和远古传说等内容,对现世学者研究古代社会风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山海经》的价值《山海经》对古典文化的影响
导语:《山海经》的价值:《山海经》是一部记载我国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其涉及面广,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以及古人的地理观,对后世影响
《山海经》的价值:《山海经》是一部记载我国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其涉及面广,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以及古人的地理观,对后世影响十分巨大。
对历史,民俗,科学等的作用。
正如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指出的那样:“《五藏山经》在《山海经》全书各部分中最为平实雅正,尽管免不了杂有一些传闻、神话,基本上是一部反映当时真实知识的地理书。
”据谭先生研究,《山经》共写了四百四十七座山,这些山中,见于汉晋以来记载,可以指系确切的约为一百四十座,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其中对晋南、陕中、豫西地区记述得最详细正确。
这应该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宝贵资料。
而《山经》在记述时,往往以山为纲,以首山叙起,依次叙山名、水名、道里、民族、风俗、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又是研究其他学科的宝贵材料。
在《海经》中,记载了一些诸如结胸民、羽民国、厌火国、贯胸国、不死民、反舌国、三首国、长臂国、三身国、一臂国、奇肱国、丈夫国、巫咸国、女子国、轩辕国、白民国、长股国、一目国、大人国、君子国、无肠国、夸父国、黑齿国、玄股国等奇异的国家和民族,虽然这些国家和民族并非真有,只存在于传说中,但也有一定的地理学和民族学价值。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鲧、禹治水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
如《海外北经》中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
生活常识分享。
山海经及其对古代诗文的影响
一、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与神话著作,也被称为《山经》、《海经》。
它记录了我国古代对各个地域的描述和各种神奇生物的记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山海经》对古代诗文的影响
1. 形象丰富
《山海经》中描绘了许多奇特的地形和神秘生物,这些图景激发了古代诗人们丰富想象力,在他们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李白集》中有许多描写山川河流和神怪异兽的诗篇,这些描写往往直接来源于《山海经》。
2. 唤起情感
《山海经》记录着许多今已失传或消失的遥远时代,诗人通过借用其中阐述美好伦理观念和伟大历史事件等元素来唤醒人们对过去时光的思念。
例如,王安石在《泊船瓜洲示子聿》中,运用《山海经》中描写的长江美景来表达对故乡的热爱。
3. 赋予诗文神秘色彩
《山海经》记载了许多神奇生物和幻想之境,这些元素被古代诗人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赋予了诗文以神秘色彩。
例如,《诗经》中的《关雎》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都使用了《山海经》中出现过的动植物形象。
4. 拓宽创作题材
《山海经》不仅仅是地理和神话记录,它还介绍了古代社会生活、历史传说等
多个领域的内容。
因此,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可以从《山海经》中找到各种各样
的素材,并进一步拓展了他们的创作题材。
结论
总结起来,《山海经》对古代诗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为古代诗人提供了丰富
的形象、情感唤起、神秘色彩和拓宽题材等方面的资源。
正因如此,《山海经》成为中国文化瑰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古代诗歌注入了浓厚的神秘与奇
幻色彩。
“古今语怪之祖”《山海经》
点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典籍中一部具有独特风貌的作品,自古称为“奇书”。
此书共十八卷,分《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两部分。
所记五方之山,八方之海,却包括着山川道里、金玉矿产、鸟兽昆虫、殊国异域、八方民俗等内容,保存着上古时代人们生活的记录,是研究古代地理、历史、神话、宗教、民俗、医药、生物、矿物、祭祀的重要文献。
《山海经》所记载的神话故事,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西王母”、“女娲之肠化为十人”、“黄帝与蚩尤之战’、“鲧禹治水”、“刑天”等等,内容之奇特,想象之丰富,令人赞叹,堪称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集大成者。
这些神话故事,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孕育着后代小说的胚胎。
其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对后世小说有很大影响。
因此明代学者胡应麟将它看成“古今语怪之祖”,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它是“小说之最古者尔”。
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唐代传奇以及以后的《西游记》、《封神演义》、《镜花缘》等小说,都与《山海经》有着因承关系。
谈谈《山海经》对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谢健全河北建筑学院河北保定 071100《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志怪古籍。
它是以神话为主流,也包含了诸多学科的古籍,主要涉及地理学、医药学和民俗学等。
它的成书大约是春秋末到汉代初这一时期,作者也非一人1。
《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很久远的,本文想重点研究它对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其中以屈原诗歌、《西游记》和《红楼梦》为例。
上述三部作品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值得我们追根溯源。
一、屈原诗歌作品屈原诗歌作品属于浪漫主义文学,其中很多内容很可能就受《山海经》影响,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中的神、人物,描绘的动植物等。
屈原诗歌作品中的例子很多,我们可以详细探究。
比如屈原的作品《离骚》中:“鮌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2”鮌同“鲧”,禹的父亲,相传因治水失败,被舜杀于羽山。
这个神话故事就出自《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3。
”《离骚》中很多植物也出自《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祖、梨、橘、櫞,其草多蒸、麋宪、苟药、弯劳。
4”《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5。
”江离就是蘼芜;“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
6”留夷就是芍药。
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里的人物就是相传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她们是舜的两位妃子。
《中山经》:“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
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
7”这里的“帝之二女就是指的娥皇、女英,这应该是她们最早的出处。
”屈原《天问》中:“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
1”“河伯”就是水神。
这在《海内北经》中:“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
2”“冰夷”就是水神河伯的称呼。
屈原开辟了这种创作手法,此后的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把神话写入诗歌中。
例如三国时期曹植的《洛神赋》,就是又受到屈原的浪漫主义影响成功的创作了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东晋时期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写了大量的神话3。
目录摘要 (1)一、中国上古神话起源 (1)二、中国上古神话发展历程 (1)三、上古神话的内容和特点 (2)四、上古神话对文学创作发展的影响 (3)(一)上古神话中想象力对文学创作发展的影响 (3)(二)上古神话中传说内容对文学创作发展的影响 (4)(三)上古神话中原始生命观对文学创作发展的影响 (5)五、结束语 (7)参考文献 (8)摘要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或关于民族起源,或关于英雄史诗,或关于战争叙事。
总之,每一个民族的神话都在诉说着本民族的精神起源,同时也在塑造着本民族的文化形象。
山海经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志怪古籍,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将以山海经为例来谈一谈中国上古神话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精神。
关键词:文学创作;山海经;上古神话一、中国上古神话起源神话是古代的人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历史现象等,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加工而成的,主要是由于古代的人们科技水平有限,进而导致他们认知范围比较狭小,因此借助自己的合理想象去解决现实中所发生的一切的事情。
当人们在进行集体想象的过程中,关于历史发展的神话传说系列就形成了。
在古代人们所描述中,不仅有对自然现象的顺应,同时也有他们对于自然现象的反抗精神,在反映他们的英雄气概的同时,也反映了他们无穷的欲望,将古代先人所想象的所有的故事集结在一起,也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神话故事。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古代的神话传说也在不断的演化中,从一开始的创作到历经后期的发展,经历了无数个朝代的历史变更,不同的时期人们对其的表述也不一样,这就让原本神秘的神话故事变得更加神秘了,与原来的故事相差甚远。
如果按照我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进行分类的话,将文学史分为三古七段,关于上古神话的时期,可能是出现在两汉以及之前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古代神话的发展主要是追求完整性以及实现系统性,神话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不断地追求完整的表述,同时也追求族谱上的结构,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古代人民的认知水平有限,无法有效的解决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任何自然现象,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古代的人民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种族与部落,正在从一开始的分散状态走向集中状态。
语怪之祖《山海经》对古代志怪小说的影响——以狐女形象的演变为例摘要在我国小说史上,从汉魏六朝的志怪小说中,就已开始将女性以花妖狐魅的形象来进行描写,至明末,这类作品可以说数不胜数。
狐形象的存在由来已久,上古神话“禹娶涂山女”就是一个和狐有关的传说,在《山海经》中关于狐的记载就有好多处。
尔后的先秦典籍中,也有很多地方涉及到狐这一形象。
由于先民对自身及外界事物认识的局限性,使得狐在很多时候都是作为宗教信仰或民族图腾的形象出现。
《聊斋》写于明末清初,成书很晚,声名却远在其上。
主要原因是,作者笔下的花妖狐魅,不仅有着"容华绝代"的风姿,更有着对爱情的执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礼教的无视以及与社会黑暗抗争的勇气,她们的美丽、善良、坚毅、勇敢,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极其震撼人心,成功地超越了以往同类作品。
基于此,本文以狐女形象的演变为例,以语怪之祖《山海经》对古代志怪小说的影响进行课题研究,论述《山海经》对古代志怪小说的影响,研究山海经和古代志怪小说的意义,希望对此方面的研究有所益助。
关键词:《山海经》;古代志怪小说;狐女;演变前言狐,是一种多疑但美丽的动物,这种动物在中国的文化中有着丰富饱满的形象:狐假虎威、狐朋狗友、狐群狗党、狐狸狐猾……中国人对狐的感情更为复杂,既幻想“狐狸精”的存在,又构造“狐仙”的传说。
一旦狐被加上了女性的性别符号,人们会马上想到“狐狸精”一一处处害人的妖艳女子形象。
实际上,女狐的形象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从来没有缺少过,有人说要想了解中国的女性,那就从了解文学中的女狐开始。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早就有女狐的身影,而女狐最开始出现,并不是以“狐狸精”的形象,而是一位帮助治水的有功之臣。
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女性话题和女性文化研究也越来越多。
女性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女性研究在当代的文学评论中占据了相当位置。
女性的文学指的是女性所创作的文学,而文学中的女性则是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同的女性形象,不同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特征。
通过《山海经》对古代志怪小说的影响中女狐形象的分析去思考这些问题,是我写本文的目的。
一、《山海经》的概况《山海经》作为一部亦虚亦实、亦形亦幻的中国古代奇书,一直被看做是讲怪力乱神的“虚妄之言”。
全书共18卷,三万一千多字,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记载了约四十个方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一百多个历史人物,四百多种神怪异兽。
包含了地理、历史、民族、神话、宗教等诸多内容,是研究我国上古社会的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书。
有图有文的《山海经》保留了洪荒时代的壮观景象,开了中国文化史上以图叙事的先河。
现存于世的明清诸家《山海经图》奇橘多姿,其中的异兽奇鸟对于理解这部天下“奇书”认识远古社会及山川信仰,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图文并举是中国的古老传统。
一千五百多年前,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流观山海图”的诗句也从侧面印证了《山海经》这本书附带有图像这一信息。
对于《山海经》古图的推测,历代注家和研究者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禹鼎说、地图说、壁画说、和巫图说四种。
这四种见解同时都包含了巫信仰的内核,是远古初民企图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幼稚经验的产物。
历来论者以《山海经》为怪书,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曰:“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
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唐杜佑《通典》说:“《禹本纪》、《山海经》不知何代之书,恢怪不经。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明确指出:“《山海经》:古今语怪之祖。
”清人纪购编《四库全书》,则在《提要》中称其“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
诸论皆源于书中众多奇异神怪的形象。
它们由兽与兽、人与兽组合而成,大约野兽对于铁器时代以前的初民具有威慑和食物的意义。
《北山经》载:“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早。
”《大荒东经》云:“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风雨。
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这些神兽的纹样出现在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可见不是后世的杜撰。
许多民族的神都是人兽异形的。
古罗马人梅拉在《宇宙位置》描述道:“布雷米亚人根本没有脑袋;他们的脸就是胸脯。
林木神们除了有模样,却绝无人样可言。
埃吉潘人的外形,实际上是人们赋予的:这一民族人群,被认为是上身像人,下身像山羊。
同样,生活在塞内加尔河右岸的曼托波德人,或称曲波人,生着可以弯曲的一对小腿,据说主要是用以爬行,而不是走步。
”二、基于《山海经》的古代志怪小说狐女形象演变的历程(一)先秦时期的狐狸形象狐狸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它们外形相似,都属于犬科动物,体重体型相似。
后来这两种动物的名字合称成为狐的专用名。
狐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敏捷、聪慧的特点,中国很多成语都与狐狸有关,像狐性多疑,狐假虎威、狐死首丘,都表明狐狸具有狡诈而又善于自保的特点,并且狐狸还是个心怀故土的形象,它死的时候,头总要对着自己生活过的山丘。
这些都是狐狸具有智慧的标记。
在古代,狐狸除了本身具有智慧这个特点之外,它的美丽皮毛也无形中抬高了它的身价,也成为它们被猎杀的主要原因。
先秦时期的狐狸还是祥瑞的象征,见到九尾狐被视作祥瑞,听到狐狸叫也被视作祥瑞,《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起义之前就假装狐狸的叫声喊:“陈胜王”。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狐狸狐狸从祥瑞变成妖怪在东汉时就开始了,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中,狐狸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善于魅惑人的妖怪,最后被有志之士识破,有的被消灭,有的落荒而逃。
这个时期的狐狸成精幻化,有的化作老人,有的化作书生,有的化作妇人。
化作书生的常常去魅惑人家妻女,使人生病疯癫;化作妇人的,常常在路上诱惑青少年,使好色者病入膏肓;也有狐狸恶作剧,见老人在野外劳作,就化作他家子孙前去作弄人;或者化作家中老人捉弄子孙。
《搜神记》中的狐狸化作美女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阿紫”。
总之,这个时期的狐狸是和作祟的鬼一样,属于害人精,需要方士前去捉拿惩戒。
(三)唐代的狐狸形象唐代的狐狸作为真实存在的动物,已经不再像先秦那样具有祥瑞性,《宣室志》中记载,李林甫任宰相时,有一次在大堂看见一只玄狐像牛马一样大,他叫人来射击,结果玄狐跑了,那一年,李林甫籍没,可见这里的玄狐成为不祥之兆。
狐狸不再是《搜神记》中生活在偏僻之处的鬼魅,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狐狸,它们生活在人们中间,具有超常能力,受到老百姓敬奉。
武则天时代的才子张鷟在《朝野佥载》就说过“无狐魅,不成村”。
因为狐和人杂居,在唐朝人们常将一些奇事自动扯到狐狸身上,引出笑话。
在《玄怪录》中的狐狸也有变成美丽少妇来魅惑人,被她们魅惑后的男人往往出现病态而不自知,但旁人却能看出是被狐媚所惑。
而唐代的沈既济创作的《任氏传》,主人公就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狐女,她帮助丈夫,当别人凌辱她时,她会奋力抗争。
唐代除了狐狸变作女性之外,还有化作好学之士的“学问狐”,这些狐狸常常变作书生跟随在有学之士身边,他们的勤奋好学使人类汗颜。
还有一种学问狐是化作人形来夺回被人类拿去的“狐书”。
(四)宋明时期的狐狸形象宋朝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志怪小说不多。
明朝的小说中狐狸都是娼妓形象,狐狸大多是化为女性勾引男性。
她们的本性是淫荡的,常常在夜间自己潜入到书生房中主动献身。
有的狐狸观察到某书生对某小姐有意,就化为小姐的模样前去勾引,将书生弄得面黄肌瘦,这些狐狸主要的目标就是采补人精进行修炼,是淫荡、邪恶的形象。
这些形象在三言二拍小说中,《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都出现过。
(五)清朝小说中的狐狸形象清朝关于狐狸的小说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两种。
这两种小说中的狐狸形象和前朝都不一样,但蒲松龄和纪昀笔下的狐狸也有差异。
蒲松龄笔下的狐狸大多是女性,她们美丽善良,并且还具有侠义精神。
像《红玉》中的红玉,她和冯相如相爱,遭到冯父的反对。
但她还是帮助相如娶了妻子,后来相如的妻子被人抢去后自杀,冯父也气死,相如想报仇却无力。
红玉派人帮他报仇,又帮他抚养孩子,最后和相如走到一起。
《辛十四娘》中的辛十四娘嫁给冯生后,一直为家庭付出,后来楚公子觊觎十四娘美色,设计陷害冯生,为了给冯生报仇,十四娘让自己的丫头进京找到皇帝,将楚公子的父亲扳倒才救出冯生。
后来十四娘日渐老去,临死前,她为冯生找好续弦妻子,还留下了一大笔钱作为生活费。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都是具有正义感和超常能力的女性形象,她们比人类女性更有智慧,更有能力。
这些形象已经将狐狸从“妖”升华到“仙”的境界了。
纪昀笔下的狐狸形象还具有象征意义,比如有个狐狸魅惑一个少年,少年日渐孱弱。
这时狐女要离开他,少年哭着相留。
狐女说,我魅惑你就是为了采精补阳,如今你膏髓已竭,我留下来有何用?这就和你们人类结交人一样,以势相交,势败则离;以财相交,财尽而散。
纪昀笔下的狐狸谈到关于求仙之道,他们是“由妖而人而仙”,狐狸成仙先要修炼成人,再修炼成仙,在修炼中必须读书学习。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就像一部狐狸生活史,系统介绍了狐狸世界,看他的书,狐狸不再是异类,简直是人类的一部分。
三、《山海经》对古代志怪小说狐女形象的影响(一)由单一走向多样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几乎每一种都涉及到妖怪故事,尤其是《搜神记》、《异苑》、《搜神后记》、《幽明录》等作品中的妖怪故事尤多,这使得妖怪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呈现出群体性的发展态势。
按妖怪原形物种类别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类:动物之妖、植物之妖和无生物之妖。
三种类型中,动物之妖数量最多。
其中又以狸(约19篇)、狐(约17篇)、蛇(约19篇)、狗(约12篇)为原形的妖怪为多。
魏晋狐狸妖怪是一个大家族,有男狐妖、女狐妖,还有狐妖神形象。
男狐妖形象可分为淫夫型、书生型两类。
淫夫型大都是狐狸幻化为男子掠夺奸淫人间妇女。
如《齐谐记》记一狸妖,掳掠民间女子与之相处之后,能使女子“失性”、“通身生毛”,竟然有使人变狸的趋向。
又如《搜神后记》卷九《古冢老狐》记有一老狐,奸淫人间女子,竟然还用簿书记下“奸人女名”,并把“已经奸者,乃以朱钩头”,所奸妇女竟然“有百数”。
《幽明录》写一狸幻化为某人的弟弟骗奸嫂子的故事。
诸如此类,都是写狐妖淫人妻女的故事。
书生型狐妖是魏晋妖群中一道特殊的风景,这类狐妖幻化为人,接触人类,但并无祟人害人之心,好像只是为了展示他们的学识才华,追求和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如《搜神记》卷十八《张茂先》篇中的狐书生,同书同卷中《胡博士》篇中的皓首书生等,都是书生型狐妖蒲松龄笔下的大多狐女不但是绝世美人,而且心地善良、善解人意,乐于助人,是美的使者,更是善的化身,展现最美好的人道。
(二)逐渐褪去狐性而具人性《小翠》中的小翠因报救母之恩,嫁给王太常的痴子,并想方设法维护他们一家,帮助公公解除烦恼,保全官位。
她嫁到王家后,整天带着傻元丰嬉戏玩乐,乃至让元丰穿戴皇上的礼服,玩起了游戏,还让王太常的政敌王给谏拿去了礼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