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扫描版
- 格式:doc
- 大小:3.67 MB
- 文档页数:8
江苏省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根据材料判断,“今”指的是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2、史载周幽王欲立妾褒姒之子为王,大臣申侯上疏谏曰:“王今宠信褒妃,废嫡立庶,既乖夫妇之义,又伤父子之情。
……望吾王收回乱命,庶可免亡国之殃也。
”材料体现西周建立宗法制度A.造成贵族内部矛盾激化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C.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D.根除了国家灭亡的根本因素3、《左传》中介绍古代政治制度时说:"王后无嫡,则择立长;......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这里"古之制"是指A、等级制B、宗法制C、分封制D、恩荫制4、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提到:“(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①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②西周的制度带有浓厚的血缘亲情,保留贵族色彩③“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④秦以后的独制是指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
江苏阜宁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年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美国学者费正清在谈到中国古代的某项制度时说:“它依靠的是血缘或准血缘的宗法关系而非封建制度的法律原那么。
”以下制度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禅让制B.井田制C.嫡长子继承制D.郡县制2.《诗经》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有①沿用了禅让制②创立了王位世袭制③实行了宗法制④实行了分封制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④3.宗法制的实行,使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按宗法制的规定,以下在相关范围内一定成为大宗的是: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4.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中央设三公九卿B.地方推行郡县制C.规定皇权之上D.实行严刑峻法5.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建设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最后得以实施要通过众多机构。
按照当时的规定制度,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户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吏部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A.世官制B.察举制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7.通过观看地图能够看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右图说明当时中央政府对今山东地区管辖的措施是A.设立郡守B.分封王国C.由中央直辖D.设立行省8、关于君主专制产生妨碍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阻碍了生产力的进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B、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C、使中国在明清接着维持领先于西方地位D、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治理9.清朝有如此一个机构,它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江苏省阜宁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不分版本2018年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学情调研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27分〕1.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怡当的一组是:①屋室虽然小了点,可布置得很有溫馨感,生活在里面。
②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一点清福吧。
③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的汽车。
④那个可避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派苍凉。
A.怡然自得消受简单品味B.春风得意消受简陋品味C.怡然白得享受简陋体味D.春风得意享受简单体味2.以下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A.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B.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域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撖蝽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闲,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C.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土,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土〞的情怀——无论这个故土烙印在一处还是在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D.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无时无刻惦念者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3.以下各项中修沣手法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A.我要用手柑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竽那托住太阳的大瓶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B.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创/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者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者/冷漠,凄清,又惆怅D.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4.以下各句中,用语得体的一项为哪一项:A.他上肢拄者拐杖,艰难地移动着下肢,三步一停,五步一欲,终子席上了山顶。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
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2.《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
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3.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与少数民族举行了多次会盟。
公元前721年,鲁隐公“会戎于潜”,重修与戎人的友谊。
这一现象()A.体现了同源共祖意识的萌生 B.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C.加速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瓦解 D.导致了诸夏蛮夷界限的消失4.某学者在论及商鞅变法时指出:“变法的意义不仅是单纯的改变法令规章,不仅是单纯的改变上层建筑,而是彻底的改革—军事改变、政治改变、政府组织和社会结构改变、风俗习惯改变。
”下列文献史料,可以对其佐证的是()①“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②“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③“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篱草,草上之风必偃”,他认为只有统治集团的贤明,才能够实施“爱民,惠民”“使民于义”,若实行暴政,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最终丧失政权。
这体现了孔子()A.“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B.“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C.“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D.“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6.秦灭六国后,又征服南方越族地区,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修五尺道加强对云贵一代西南夷的控制。
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设置了九原郡,修筑长城和“直道”。
秦朝的这些措施()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C.推动了统一国家疆域的扩大 D.反映了因地制宜的治国方略7.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战争连年不断,巨大的军费开支给国家的财政收入带来沉重负担。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所有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否则,该大题不予记分。
1.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其中的“封建”指的是( )A、实行分封制B、进行封建改革C、实行宗法制D、任人唯亲2.宗法制中嫡庶尊卑关系的区分,不仅决定着王位继承者,也决定着主持家庭事务的最终裁决者。
据此可知,宗法制中政治权力分配的依据是( )A.财产多寡 B.血缘亲疏 C.辈份尊卑 D.事务大小3.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的制度保证是A.分封制的发展 B.军事实力的强大C.小农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制的建立4.元朝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
元朝这一设置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止地方割据B. 创新管理体制C. 加强经济管控D. 体现因地制宜5.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
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A. 品行才学B. 家庭背景C. 个人能力D. 考试成绩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
”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A. 实行郡国并行制B. 推恩诸侯其他子弟C. 分封异姓诸侯国D. 设立刺史巡行郡县7.明清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8.“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处理它自己的事务。
江苏阜宁第一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年末考试-历史高一历史试题第一卷〔选择题,共70分〕本卷须知⑴第一卷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⑵每题选了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1.汉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传统和“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节,追根溯源,以下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紧密关系的是A、井田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2、图1和图2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治理制度是图1 图2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B.分封制、郡县制C.郡县制、行省制D.分封制、行省制3.下面的漫画作品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历史信息不准确的是A、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B、秦始皇实行了分封制C、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D、建立了三公九卿体制4.某历史学家曾如此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往常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这一描述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A、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日益加强D、丞相的权力被分割5.“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以下哪一制度的评价A、推恩令B、察举制C、九品正中制D、科举制6.以下四幅图片反映的是列强侵华签约的场景。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与重庆被辟为通商口岸紧密相关的是A.签订《南京条约》B.签订《天津条约》C.签订《马关条约》D.签订《辛丑条约》7.“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
”从右图所示的废墟中,我们能够解读的历史是A 、近代中国主权的沦丧B 、戊戌变法的兴起C 、洋务运动的破产D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8.李大钊说: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缘故。
2017-2018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必修)试题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注:1——35题涂卡,36——38做答题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展现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A.道家、法家B.法家、墨家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2.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对天地非常崇敬。
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
右图是明清皇帝祭祀上天祈求丰收的天坛。
,与这种现象有关的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是A.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B.荀子的人道有为思想C.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3.民国《歙县志》中的人物共有九卷,烈女传就有四卷,几乎占到一半,烈女人数从唐代到明清呈直线上升趋势,明清烈女数是宋元时代的四倍。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明清进步思想出现B.商品经济快速发展C.理学正统地位强化D.专制皇权日益加强4.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饿死冻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程颐的观念体现了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C.“存天理,灭人欲” 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同”5.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这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A .圣人托梦B .内心自省C .行万里路D .读万卷书6.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A .“天下为主,君为客”B .“博学于文,行已有耻”C .“工商皆民生之本”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7.《西游记》刊刻于明万历二十年,主角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圈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等四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造就的肥沃土壤发展了农业,观察尼罗河水定期泛滥的规律,制定了太阳历。
古希腊人因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并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创建新的城邦。
这说明A.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B.商业经济具有明显的扩张性C.地理环境影响世界文明发展D.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2.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将世界历史分成六个时段,下图是其中“第二时代”的目录。
这个时代的主题是A.技术与环境的变迁B.文明的成熟与互动C.地区与跨区域交流D.古代文明的多样性3.美国学者罗伯特在《西方文明史》中描述“(庄园)农奴无疑是不自由的,他们要忍受数不清的侮辱性的赋税、服从领主法庭的判决。
但他们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还不能加以剥夺,所以他们的处境要比奴隶好得多”。
这反映中古西欧A.相对自由与民主B.政治上分裂割据的局面C.严格的等级制度D.生产关系的变化和进步4.马克斯·韦伯在《城市》一文中,提到中世纪西欧城市这种“城市共同体”,大多具备如下几个特征(见如表)。
这反映了中世纪的西欧A.城市以军事和政治功能为主B.城市在封建国家占主体地位C.城市管理方式的自治化特色D.城市中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5.对于中世纪欧洲国王的权力,有学者认为∶"他的司法行政主权力只限于自己的直领地之内,而其他封建主在其领地内也具有与国王几乎同样的权力。
"这说明当时的欧洲A.城市自治倾向明显B.教权冲击封建王权C.封建国家主权分散D.三权分立现象严重6.中古时期,西欧学校教育由教会把持,主要教授神学理论;从11世纪开始,算数、法律、医学等课程的比重日益增加。
这种变化源于A.教会受到普遍质疑B.科学革命开始兴起C.生产方式根本转变D.西欧工商业的发展7.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特诺奇蒂特兰(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附近有很多广场,这些广场都是开展贸易的集市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