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利与弊的思考——基于功利主义伦理学的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226.88 KB
- 文档页数:3
《目的论视角下的元曲的英译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元曲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内涵一直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元曲的英译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比分析元曲英译的不同版本,探讨其翻译策略和效果。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理论目的论是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效果。
在元曲英译中,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应当充分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同时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接受程度。
本文将以此为理论基础,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元曲英译。
三、元曲英译的版本对比(一)译本选择本文选取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元曲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是许渊冲的译本和汪榕培的译本。
这两种译本在学术界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且在翻译策略和效果上存在一定差异。
(二)对比分析1. 翻译策略许渊冲的译本注重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采用了意译和归化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更加贴近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而汪榕培的译本则更加注重保持原作的韵味和节奏,采用了直译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在形式上更加接近原作。
2. 翻译效果从翻译效果来看,许渊冲的译本在传达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得西方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元曲。
而汪榕培的译本则在保持原作韵味和节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得译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目的论视角下的元曲英译启示通过对两种译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首先,翻译元曲时应当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更加贴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心理。
其次,应当在保持原作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的同时,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使得译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应当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原作韵味和节奏的保持,以体现元曲的艺术特点。
五、结论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元曲英译本。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效果会对元曲的英译产生不同的影响。
翻译目的论第五讲翻译目的论简介即就是Skopos theoryskopos 是希腊语,意为“目的”。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 是将skopos 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skopos 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
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 ”、“目的(purpose) ”、“意图(intention) ”和“功能(function) ”等词。
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
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一、翻译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 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 、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 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 theorie and beyond) ,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作用和意义目的论(skopostheory)是翻译行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首倡者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HansJ.Vermeer指出﹐翻译是一种行动,而行动皆有目的,所以翻译要受到目的的制约。
该翻译理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准则”,这一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等值”或“等效”的翻译观。
在目的论指导下,翻译方法就呈现出了多样性。
如果能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达到翻译的目的,对原文既可以采用逐字翻译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改写的方法,或者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翻译策略。
从这种目的论延伸出来的译文评价体系则认为评价一篇译文的优劣,并非是看它对原文的等值程度( equivalence ),而是看它对于翻译目的的适宜性(adequacy),即是否有助于在译语情境中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目的论在具体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一个实际意义,是就翻译方法的选择上提出新的看法。
原文通常原本是为源于文化中的一个情景而制作的,因此处在“原文”的地位,而译者的作用是进行跨文化的沟通。
因此,翻译的目的就是由任务决定的目标或意图,原文的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必要时可由译者来修改。
翻译策略的选择应该围绕语言转化过程中两种语言符号本身的结构差异,同时还应考虑到两种语言形式表现出的社会文化差异。
【翻译目的论的作用意义】在传统译论中,首先考虑的都是原文和原文读者的心理反应,而在目的论理论中,原文和原文读者的心理反应都被退回到次要位置,取而代之则是翻译目的和忠实的问题。
其次,对等原则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基础,目的论使翻译标准多元化,而翻译标准多元化使翻译更接近于实际。
再次,目的论学派使西方从以语言学派为主的翻译理论研究中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最后,功能派理论有助于人们开展翻译批评。
由于目的论突破了传统译论的模式,将翻译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译文目的的选择上,是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因此这样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中的不足,从而为翻译学科的探索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翻译在促进跨文化交流、推动知识传播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进行简要介绍,并深入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在商务翻译、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等领域的具体体现,同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以期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由德国功能学派学者弗米尔(Hans J Vermeer)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目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传递信息、引起情感共鸣、促进商业交易等。
在翻译目的论中,“目的法则”(Skopos Rule)处于核心地位,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此外,还有“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
连贯性法则要求译文在目标语文化和交际环境中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忠实性法则则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目的论在商务翻译中的应用商务翻译涉及合同、商务信函、产品说明书等多种文本类型,其目的通常是为了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达成交易。
在商务翻译中,翻译目的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术语的准确翻译商务领域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准确翻译这些术语对于传达准确的商务信息至关重要。
翻译目的决定了术语翻译的方法。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读者快速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对于一些复杂的术语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如果是为了保持法律文件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则可能需要采用直译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以确保术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2、文化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商务文化方面存在差异。
浅谈翻译目的论一、本文概述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活动应基于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的需求进行。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概述其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接着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并探讨其优缺点。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翻译目的论在文学、商务、法律等领域翻译实践中的实际运用,以期对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语境和交际意图的传递。
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意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阐述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旨在为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翻译目的论的平台。
本文也将对翻译目的论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对翻译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并由其后的学者如诺德(Nord)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换句话说,翻译并非简单地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跨文化交流活动。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的首要原则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这包括译文的交际目的、使用目的以及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目的。
因此,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影响了翻译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递原文的信息,那么译者可能会采用直译的策略;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那么译者可能会采用意译或解释性翻译的策略。
翻译目的论还提出了“功能对等”的概念,即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环境中应该具有与原文在原语言文化环境中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目的论视角下的元曲的英译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元曲作为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元曲的英译与传播愈发受到学界的关注。
目的论视角下的元曲英译对比研究,旨在从翻译目的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的优劣,为元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原则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在元曲的英译过程中,译者需充分考虑原文与译文的文化差异、读者群体的特点以及传播目的等因素。
在翻译时,应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即忠实传达原作内容、表达流畅自然、语言优美典雅。
同时,还需注重文化的传达,使译文既能传达元曲的文学价值,又能符合西方读者的审美习惯。
三、元曲英译现状及对比分析目前,元曲的英译版本繁多,不同译者在不同版本的翻译中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以《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对几个主要英译版本进行对比分析。
1. 《西厢记》英译对比《西厢记》作为元曲的代表作之一,其英译版本众多。
在目的论视角下,不同译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改编以及文化元素的传达等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某些译本更注重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而另一些译本则更侧重于情节的紧凑和流畅。
这些差异反映了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策略,也影响了译文的质量和接受度。
2. 《牡丹亭》英译对比《牡丹亭》同样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元曲作品。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对原作中爱情描写、哲学思考以及文化内涵的传达各有侧重。
有的译本更注重情感表达,以细腻的笔触呈现原作中的爱情纠葛;而有的译本则更注重文化内涵的传达,对原作中的典故、习俗等进行详细解释。
这些差异使得不同版本的《牡丹亭》在西方读者中产生了不同的反响。
四、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在目的论视角下,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译文的质量和接受度。
针对元曲的英译,可采取以下策略与方法:1. 文化元素的传达: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原作中文化元素的传达,如典故、习俗等。
翻译目的论之国内研究现状反思罗小红(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DOI :10.16871/ki.kjwhb.2016.04.077作者简介:罗小红(1965—),女,本科,高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英国语言文学。
外语翻译摘要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核心的翻译理论,自诞生以来便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该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后,在国内翻译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虽然在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钻研下,该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此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本文试图针对翻译目的论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反思国内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对后来的研究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国内研究现状反思Reflection of Domestic Researches on Skopos Theory //Luo XiaohongAbstract Skopos theory is the core translation theory of the Ger-man Functionalist.Ever since its birth,it has captur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academic circles.Since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1980s,the skopos theory has been widely spread and applied in domestic translation circle.Although significant results on this theory have been achieved with concerted efforts of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se researches.Therefore,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reflect the shortcomings of do-mestic researches on the skopos theory and puts forward some perspectives,so as to inspire the later researchers to some extent.Key words skopos theory;domestic researches;reflection1引言本文所提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 )是指以赖斯、弗米尔、曼塔莉和诺德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德国功能派的核心翻译理论。
从“目的论”角度解读典籍翻译一、翻译目的论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一些翻译学者提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开辟了在跨文化背景下研究翻译的新视角。
翻译目的论有三条基本原则:第一,是目的原则。
翻译应该根据译语环境和文化,按译语读者所期待的方式进行。
翻译活动的目决定翻译过程与策略。
目的由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向译者提出要求,并和译者协商决定;第二,是连贯性原则。
译文应该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译文应该做到语际连贯,与译语读者的交际情景一致,让译语读者容易接受理解;第三,为忠实原则,译文忠实于原文,但忠实程度和采取何种形式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克里斯蒂安?诺德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
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
忠诚是指译者在翻译互动行为中对参与各方所应负的责任,忠诚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范畴。
译者有协调原作者、发起人与译语读者关系的责任。
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功能加忠诚法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
目的论对翻译采取的是前瞻的态度,这样的译文在完成译语情景中交际功能的同时,又符合各参与方的意愿。
二、汉语典籍翻译的目的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中国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多元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到世界文化交流中,成为一种必然。
而通过翻译,把中国经典文化给世界,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保持中国固有的文化身份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世界上一些国家都在大力推广自己的母语,传播民族的文化。
文化传播是扩大国家影响,提升国际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
汉语热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发展为传播中国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创造了机遇。
中国典籍积淀着深沉丰厚的中华文化。
2492020年48期总第540期ENGLISH ON CAMPUS目的论视角下进行翻译思考的三个维度文/雷津菁 刘 净致,故而笔者选取这一语义。
若笔者在翻译时并未对flight进行深入查询,产出的译文则会脱离原文。
例2:The assignment of a legal lease must be in the formof a deed to be effective(合法租约的转让须具有一定的形式才具有效力). 该句来源于法律类文本,其属于法律中的一个理论概念。
初读此句的读者很可能会将assignment理解为任务、分配,据此推断其在句中所代表的含义。
然而,只要稍加查证,便可知晓assignment在法律用语中具有转让之意,将该词义置于句中,句子的含义会立现。
结合上述两例可以看出,行业领域对词语内涵的影响颇深,故而,笔者认为在从行业领域维度去进行翻译思考时,译员首要遵循的是忠实原则,即忠实于原文本,任何词汇都不能脱离文本本身所处的行业去观察。
二、文化差异维度李长栓(2004)表示目的论的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同时受目的原则的统领。
从文化差异维度,译者要想满足目的原则会遇到两大难题:一是译者不了解源语文化从而导致对译文的误译;二是译者在了解源文本含义的基础上需要判断采取何种手段能够达到自己设想的目的。
因此,译者处理涉及文化差异的译文时应首先确认自己了解原文中文化负载词的来源及含义,然后判断其在原文中的作用,再决定在译文中是遵循连贯原则还是忠实原则,更能传达原文含义以达到所需目的。
例3:A certain stereotype of the ultra rich holds that themost arrogant “bootstraps” types are those who were born on third base and assume they hit a triple(有些家境本就殷实的人却以为自己是靠自身实力发家的。
翻译目的论的局限性研究摘要:目的论为整个翻译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研究思路。
该理论引入中国后也被广泛地接受和认可。
然而由于其理论本身存在的不严谨性和在实践运用中的局限性也受到不少学者的批评和质疑。
国内批评德国功能主义的文章仍屈指可数。
论文从理论本身和实践两方面对目的论进行批评性研究。
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目的论;批判以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和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等4人为代表的德国功能主义的出现,打破了20世纪70年代以前将翻译视为纯语言研究的束缚,使翻译中翻译本质、翻译实践参与者、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尤其是翻译中的文化等因素被忽略的现象得以改善。
同时德国功能主义解构了传统翻译研究以原文为中心和评价标准的理论,颠覆了原文与译文的地位,结束了多年来对直译与意译的辩论。
20世纪90年代德国功能主义被正式引入中国。
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对目的论的介绍,对其形成、发展和具体内容进行描述。
如桂乾元的《记联邦德国的三位翻译家》,该文是最早在我国翻译和介绍功能派的文章。
张南峰发表在《中国翻译》上的文章再次向国内读者介绍目的论。
1999年仲伟合、钟钰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则是我国第一篇系统介绍功能派理论的学术论文。
第二类是对目的论在实际运用中的研究,利用它来分析、解释一些翻译现象。
我国首篇运用功能派理论进行实践研究的文章是陈小慰的《试论“译文功能理论”在应用文类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另外还有张梦雅发表在《海外英语》上的《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看商标的零翻译》等。
第三类是对目的论的批判性研究。
其中较有名气的有陈大亮2007年所写的《针对翻译目的论的一种批判性反思——兼论文学翻译主题性困境》,从存在的问题出发揭示了目的论的不足,以及周志莲的《从<洛丽塔>译文看目的论的局限性》等。
然而,对目的论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目的论进行批评性研究的为数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