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网络视角下的泛珠三角地区企业自主创新联盟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13.28 KB
- 文档页数:3
内容提要:本文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发展以及金融发展角度阐述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比较优势,指出了当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面临行政区划、基础设施、产业的同构和制度性等四大障碍。
最后,笔者提出了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主要构想:整合区域比较优势,拓展金融媒介宽度。
论文关键词:经济学角度,泛珠三角地区,比较优势综观全球,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
不论是北美经济自由贸易区,还是“欧盟”、东盟都充分显示了区域合作良好的发展态势。
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等国际上成功的区域合作经验来看,区域合作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合作区域相互毗邻,且处于“龙头”地位的核心区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增长力;二是各地区之间经济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梯度性,资源优势互补;三是必须形成利益共享、成果多赢的共生型协作机制。
在这一点上,“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相对于中国国内其他经济区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比较优势(一)从地理区位来看,东、中、西部区域特征明显。
香港是亚太金融、物流和信息中心,澳门与欧盟和葡语国家联系方便,广东毗邻港澳,唇齿相依。
如果以“大珠三角”为内圈和核心圈,第二圈则为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等沿海和与“大珠三角”相邻的省区,第三圈就是“九加二”的其他省份。
处于“龙头”地位的核心区是粤、港、澳大珠三角经济圈。
随着CEPA的进一步实施,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大珠三角城市群,将由现在的城市黄金圈沿东西海岸线延伸至湛江和汕头,发展为华南大都市连绵带,成为“泛珠三角”无可争议的经济中心。
该经济中心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对周边来说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增长力。
海南与广东原属一省,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人脉相通,生活习惯也差不多,目前尚有40多万人在广东发展。
到现在为止,海南最多的外商投资来自香港。
(二)从资源禀赋来看,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的选择和技术进步的方式都会与该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有关。
2004年6月3日,泛珠三角区域政府行政首长在广州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这意味着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正式启动,也标志着中国区域政府体制最大的合作框架正式形成。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是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泛珠三角政府应对经济全球化、区域化,解决区域公共问题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必将极大地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增强区域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也将为中国政府探索一条区域间政府合作的创新之路。
本文拟从区域公共管理的视角研究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背景和现状,并进一步探索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在合作上的创新。
一、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背景(一)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宏观背景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条件下,社会的公共问题相对单一,公共事务比较简单,因而民族国家内部的一个地方政府能够较为得心应手地去解决和处理内部公共行政问题,生产和供给相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而无须寻求外部支援和相互合作。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特别是人类迈入21世纪以后,世界全面过渡到一个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接踵而至的便是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社会信息化、市场无界化的高歌猛进。
在这样一种全新的政治行政生态格局下,纷繁杂芜的动因交织在一起,使民族国家或地区诸多的传统“内部”社会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变得越来越“外部化”和“无界化”,跨国或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公共问题”大量滋生,并有复杂化、多元化和规模化之态势。
以往一个国家和一个地方政府进行的单边公共行政已经无法面对大量的“区域公共问题”,如何生产和供给“区域公共物品”,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投资与贸易、资源配置、环境治理、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区域公共问题,成为区域政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因此,双边或多边的区域政府合作或联合治理便提上议事日程。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的合作与创新*◎陈瑞莲刘亚平[摘要]文章从区域公共管理的视角分析了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背景和现状,并从合作理念、合作模式、合作机制、合作规范、合作政策等五个方面探索了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在合作上的创新与路径。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特别委托项目构筑“开放、和谐、共赢”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极---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广州市商道咨询有限公司《”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项目组二〇〇五年九月十二日目录前言 (19)研究成果摘要 (22)主报告 (26)第一章“泛珠三角”区域在21世纪区域协作中的战略地位 (27)1.1 “泛珠三角”区域的界定 (27)1.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本质与特征 (29)1.2.1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本质 (29)1.2.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特征 (30)1.3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宏观背景 (32)1.3.1区域协作成为21世纪初全球经济的主流方向 (32)1.3.2 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决定了区域协作的必要性 (32)1.3.2 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33)1.3.3 有利于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启动的巨大商机 (33)1.3.4中国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 (34)1.4 “泛珠三角”区域在21世纪区域协作中的战略地位 (36)1.4.1 “泛珠三角”区域发展评价 (36)1.4.2 “泛珠三角”区域战略地位 (41)1.5 “泛珠三角”区域在21世纪区域协作中的战略意义 (46)1.5.1 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46)1.5.2 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47)1.5.3 统筹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48)1.5.4 有利于加快地区开发开放进程 (49)1.5.5 有利于发挥“泛珠三角”区域作为整体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49)1.5.6 落实一国两制和促进港澳地区繁荣稳定的有力保障 (50)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理论依据 (53)2.1“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与区域经济整合或一体化 (54)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与内容 (54)2.1.2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56)2.1.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56)2.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基本涵义 (59)2.2.1基本内涵 (59)2.2.2评价标准 (61)2.3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理论基础 (62)2.3.1 协同学 (63)2.3.2 梯度转移理论 (65)2.3.3 区域分工理论 (65)2.3.4 产业集群理论 (67)2.3.5 增长极理论 (69)2.4 区域发展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 (70)2.4.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70)2.4.2 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70)2.4.3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71)2.4.4 区域经济动态协调发展战略 (75)2.5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理论评价 (76)第三章国内外区域协作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79)3.1 世界区域经济协作发展模式 (79)3.1.1 国际性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79)3.1.2 都市经济圈发展模式 (80)3.1.3 流域经济合作模式 (81)3.2 国外区域协作发展的实践 (82)3.2.1 国家层面的协作:美加自由贸易区 (82)3.2.2 国外区域间协作: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 (86)3.2.3 国外区域协作发展的经验启示 (89)3.3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历程回顾 (94)3.4 中国区域协作案例解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 (100)第四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基础和制约因素 (106)4.1“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条件 (106)4.1.1 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107)4.1.2 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性 (110)4.1.3 资源要素禀赋条件的互补性 (120)4.1.4 省(区)间比较优势分析 (127)4.4.5 区域协作机制 (135)4.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基础 (137)4.2.1 已有的协作发展 (137)4.2.2 基础设施 (137)4.2.3 区域物流协作基础 (162)4.2.4 消费市场 (163)4.2.5 城市群发展 (165)4.2.6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166)4.3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制约因素 (185)4.3.1 体制性障碍 (185)4.3.3 市场化进程差距显著 (189)4.3.4 区域市场一体化不高 (192)4.3.5 产业结构的同构化严重 (194)4.3.6 行政区划多元化矛盾 (199)4.3.7 共赢的利益机制尚未形成 (203)4.4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评价 (204)4.4.1 区域协作历程 (204)4.4.2协作的政策基础 (205)4.4.3区域协作领域 (207)第五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总体思路 (211)5.1 指导思想 (211)5.2 基本原则 (212)5.2.1 虚实结合,力求实效 (212)5.2.2 深化改革,制度先行 (213)5.2.3 尊重市场,循序渐进 (213)5.2.4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213)5.3 战略定位 (213)5.3.1 定位依据 (214)5.3.2 省(区)定位 (214)5.3.3 战略定位 (220)5.5总体发展思路 (226)5.5.1 经济圈发展模式 (230)5.5.2 复合轴线发展模式 (235)5.6各省(区)发展思路 (240)5.7发展目标 (257)5.7.1目标依据 (257)5.7.2近期发展目标 (257)5.7.3远期发展目标 (259)5.8 协作重点领域 (260)5.8.1 重点领域设定依据 (260)5.8.2 重点协作领域 (262)第六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机制 (271)6.1 区域协作发展的协调机制 (274)6.1.1 区域协作发展机制的发展思路 (274)6.1.2 区域协作机制层次的三种架构方案 (275)6.1.3 协调政策措施 (279)6.1.4协调产业结构 (279)6.1.5利益协调机制 (285)6.1.6契约式行为约束机制 (286)6.1.7评价机制 (287)6.1.8应急合作机制 (287)第七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对策 (288)7.1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构筑“泛珠三角”区域统一市场.. 2887.1.1 加速各地区市场化进程 (289)7.1.2 统一区域市场管理 (290)7.1.3 壮大市场主体 (290)7.1.4构建“泛珠三角”区域民间合作机制 (291)7.2 以信息化为导向,构建“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平台 (292)7.2.1 开展电子政务,增强政策行政透明度 (294)7.2.2 完善“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平台 (294)7.2.3 搭建“泛珠三角区域信用平台” (294)7.2.4搭建泛珠三角区域“电子口岸” (295)7.3 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 (295)7.3.1 协调区域教育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 (295)7.3.2 加强区域科技协作,肥沃创新土壤 (296)7.3.3 落实创新合作框架协议,建设创新平台 (296)7.3.4 提升创新结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296)7.4 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 (297)7.4.1 大力推进区域内的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化促工业化 (297)7.4.2 积极发展大城市间的合作,以城市合作促产业合作 (298)7.4.3 积极推进中小城镇建设,发展城市带经济 (298)7.5 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提升“泛珠三角”区域核心竞争力 (299)7.5.1 基础设施环境 (299)7.5.2 政务环境 (299)7.5.3 金融环境 (300)7.5.4 社会环境 (301)7.6 充分发挥核心圈龙头带动作用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增长3017.6.1 整合地区优势,聚集经济能量 (301)7.6.2 打破约束瓶颈,承接辐射带动 (302)7.6.3 加快横琴岛经济合作区建设 (303)7.7 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推动”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转型 (305)7.7.1 扩大与东盟合作,打造西南-东盟大通道 (305)7.7.2 加强与台湾合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306)7.7.3 借助西部大开发,打通西部扩展区 (306)7.8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体系 (306)7.8.1 制定适合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306)7.8.2 制定适合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307)参考文献 (308)专题报告一: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研究 (310)第一章区域创新研究综述 (311)1.1 全球化浪潮中的国家创新系统 (311)1.2 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特征 (314)1.2.1 创新和学习 (314)1.2.2 生产率 (314)1.2.3 联系 (315)1.2.4 市场 (315)1.2.5 开放的系统 (315)1.3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315)1.3.1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 (317)1.3.2 区域创新系统环境研究 (319)1.3.3 区域创新系统组织结构研究 (320)1.3.4 区域创新系统空间结构研究 (320)1.3.5 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研究 (322)1.3.6 区域创新过程研究 (323)1.3.7 技术系统 (323)1.3.8 部门创新系统 (324)1.4 协作创新的基础:内部经济结构 (325)1.5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发展评价 (327)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面临的挑战 (330)2.1 经济实力的差距 (335)2.2 经济体制的差异 (336)2.3 政治法律制度的差别 (338)2.4 行政区划的障碍 (338)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协作目标 (342)3.1指导思想 (343)3.2基本原则 (344)3.2.1 整合资源,形成特色 (344)3.2.2 开放流动,协同互动 (344)3.2.3 市场引导,政府推动 (345)3.2.4 整体规划,有序推进 (345)3.3目标体系 (346)3.3.1 “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 (346)3.3.2 “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346)3.3.3 “泛珠三角”区域知识创新目标 (347)3.3.4 “泛珠三角”区域技术创新目标 (347)3.3.5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的阶段目标 (348)第四章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体系 (350)4.1路径分析 (350)4.2知识创新体系 (356)4.2.1 定位与目标 (356)4.2.2 主要任务与建设重点 (356)4.3技术创新体系 (358)4.3.1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定位与目标 (358)4.3.2 主要任务与建设重点 (358)4.4中介服务体系 (360)4.4.1 中介服务体系的定位与目标 (360)4.4.2 建设公共基础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硬件支持 (360)4.4.3 建设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增强科技创新促进能力 (362)4.4.4 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提高决策水平,增强监督能力 (362)4.4.5 创建高水平的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和网络 (363)4.5投资和融资体系 (364)4.6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环境支持体系 (366)4.7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政策保障体系 (367)4.8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369)4.9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创新体系 (370)第五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运行机制与对策 (372)5.1 创新的运行机制 (372)5.1.1 市场机制 (372)5.1.2 竞争激励与协作机制 (373)5.1.3 政府引导机制 (373)5.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的对策 (374)5.2.1 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科技体制改革 (374)5.2.2 强化“泛珠三角”区域管理和监督体系建设 (374)5.2.3 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376)5.2.4 建立“泛珠三角”区域人才支撑体系 (377)5.2.5 加强“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和培训设施与环境建设 (379)5.2.6 建立“官产学研资介”结合的”泛珠三角”区域研发机制 (380)5.2.7 加强“泛珠三角”区域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381)专题报告二:“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协作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389)第一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390)1.1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背景 (390)1.1.1 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 (390)1.1.2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391)1.1.3 区域产业整合、资源配置的内在动力 (392)1.2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意义 (394)1.2.1 有利于各省(区)产业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394)1.2.2 有利于创新技术及企业在内地省(区)的扩张 (395)1.2.3 有利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完善 (396)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发展概况 (398)2.1 “泛珠三角”区域的产业发展总体概况 (398)2.1.1 “泛珠三角”区域工业的协作发展 (398)2.1.2 “泛珠三角”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402)2.2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403)2.3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政策 (405)2.3.1 发挥农业优势 (405)2.3.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05)2.3.3 优化第三产业的结构 (406)2.3.4 主导产业政策的调整 (406)2.3.5 珠江三角洲存在问题 (407)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主要障碍 (409)3.1 基础设施限制 (409)3.2 区域产业布局同构化 (409)3.3 二元结构问题突出 (410)3.4 区域产业布局条块分割 (412)3.5 区域产业转移瓶颈制约 (413)3.6 区域支柱产业配套不足 (413)3.7 区域产业链缺失 (414)3.8 服务业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 (415)第四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思路 (417)4.1 “泛珠三角”区域未来产业走势判断 (417)4.1.1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域转移 (417)4.1.2 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区域推进 (420)4.1.3 旅游、矿产等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协作发展 (423)4.2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 (425)4.2.1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实践 (425)4.4.2 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产业集群 (428)4.2.3 本土企业聚集发展而成的产业集群 (430)4.2.4 产业集群的发展对”泛珠三角”区域其他地区的启示 (431)第五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对策 (434)5.1 区域产业共生、共赢和协调发展 (434)5.2 导向明确的产业政策 (435)5.3 强化第一产业的基础作用 (436)5.4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437)5.5 积极延伸优势产业链 (438)5.6 推进区域自主创新 (439)5.7 加快区域品牌建设 (440)5.8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443)5.9 突显广东在“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中的带动和协调作用 (444)参考文献 (447)专题报告三:“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研究 (453)第一章“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协作发展理论依据 (454)1.1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的理论分析 (454)现代金融服务的贸易基础 (454)1.2 区域内金融贸易自由化的潜在经济效益分析 (460)1.2.1 有效的金融业对经济系统的作用 (460)1.2.2 区域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分析 (462)1.3 相关博弈理论 (472)1.3.1博弈要素构成 (472)1.3.2纳什均衡与贝特兰德博弈 (475)1.3.3 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476)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的构想 (504)2.1. “泛珠三角”区域内地省(区)金融业现状 (505)2.2 建立“大珠三角金融圈”为试验核心的区域金融市场 (510)2.2.1”泛珠三角”区域金融业现状 (510)2.2.2以“大珠三角金融圈”为核心,辐射内地省(区) (511)2.3 “大珠三角金融圈”分业市场的构建 (514)2.3.1粤港澳货币市场合作 (515)2.3.2粤港澳股票市场合作 (524)2.3.3粤港澳保险市场合作 (531)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中的有关博弈分析 (537)3.1 区域金融业建设投入的博弈 (537)3.2 逆向选择与区域内银行贷款的博弈分析 (545)3.2.1逆向选择 (545)3.2.2没有逆向选择时区域内银行贷款 (546)3.2.3有逆向选择时区域内银行贷款 (549)3.2.4逆向选择的市场均衡 (553)参考文献: (558)专题报告四:“泛珠三角”区域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研究 (562)第一章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 (563)1.1 古典贸易发展观 (563)1.2 新增长理论的贸易发展观 (565)第二章对外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 (576)2.1 对外贸易与区域要素的积累 (576)2.2 对外贸易与区域分工 (579)2.3 对外贸易与区域结构优化 (584)2.4 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创新 (587)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的对外贸易现状、合作机制及内容 (590)3.1 “泛珠三角”区域对外贸易现状 (590)3.2 “泛珠三角”区域外经贸合作机制及内容 (600)第四章“泛珠三角”区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战略构想 (605)4.1 “泛珠三角”区域外贸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605)4.2 “泛珠三角”区域的“优势转型”战略 (610)4.3 “泛珠三角”区域的“内撑外开”战略 (613)4.4 “泛珠三角”区域的“走出去”战略 (619)参考文献 (626)专题报告五: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定位研究 (629)第一章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优势 (630)1.1 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发展的现状 (630)1.2 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其他中心城市的发展比较 (633)1.2.1 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其它中心城市的发展概况 (633)1.2.2 广州及“泛珠三角”区域各中心城市优势比较 (634)1.3 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优势 (641)1.3.1 地理与区位优势 (641)1.3.2 经济实力优势 (642)1.3.3 城市基础设施与综合交通优势 (645)1.3.5 外向型经济与体制创新优势 (654)1.4 广州的劣势 (656)1.4.1 能源、原材料趋于紧张 (657)1.4.2 广州民营经济总体实力与江浙的民营经济比有差距 (657)1.4.3 广州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程度不够 (658)1.4.4 在科技创新领域,广州还需进一步提升创新力与竞争力 (659)第二章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及思路 (660)2.1 综合交通中心 (661)2.1.1定位依据 (661)2.1.2 战略思路 (664)2.2 制造业中心 (667)2.2.1定位依据 (667)2.2.2发展思路 (668)2.3 商贸物流中心 (669)2.3.1定位依据 (669)2.3.2发展思路 (671)2.4 文化科教中心 (673)2.4.1定位依据 (673)2.4.2发展思路 (676)2.5 现代服务中心 (680)第三章广州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对策 (688)3.1发挥广州排头兵作用,构建互动、共赢得合作机制 (689)3.1.1 建立政府层面的组织机制 (689)3.1.2 建立政府支持下的民间组织机制 (690)3.2发挥广州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构筑“泛珠三角”区域核心区域 (690)3.2.1 主动推进“大珠三角”经济圈的融合与发展 (691)3.2.2 加快建设“广佛都市圈”,建设”泛珠三角”区域最强大的都市引力区 (692)3.3发挥广州交通枢纽优势,形成“泛珠三角”区域最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 (692)3.3.1 积极促进广东(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交通通道建设6933.3.2 要充分发挥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的中枢机场功能 (693)3.3.3 将广州港建设成为“泛珠三角”区域的枢纽港口 (694)3.3.4 加大珠江水系内河运输合作力度 (694)3.3.5 加快广州三大国际物流园区建设进程 (695)3.4完善广州现代工业体系,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制造业协作平台 (695)3.4.2 将支柱产业链条延伸至”泛珠三角”区域内陆地区 (696)3.4.3 在“泛珠三角”区域内陆地区建设“工业飞地”(产业转移与发展园区) (696)3.5发挥广州商贸优势,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商贸一体化 (697)3.5.1 深化广州大商都规划 (697)3.5.2 积极引进国际零售(批发)业巨头进入广州 (697)3.5.3 采取措施扶持本土大型零售(批发)企业的发展 (698)3.5.4 推进专业市场的发展与提高 (698)3.5.5 支持“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和各城市在广州设立特色专门市场 (698)3.6加快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现代服务业基地 (699)3.6.1 以CEPA为契机,抢先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 (699)3.6.2 进一步开放服务业投资领域 (699)3.6.3 培育广州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699)3.6.4 推进广州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 (700)3.6.5 发展与支柱产业相关联的服务业 (700)3.7推进“数字广州”建设,构建”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平台 (701)3.7.1 加快“数字广州”基础设施建设 (701)3.7.2 建立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702)3.8大力推动广州金融发展,构建”泛珠三角”区域金融中心 (702)3.8.1 从战略上考虑提升金融实力和服务水平 (702)3.8.2 发展壮大证券市场 (703)3.8.3 培育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 (703)3.8.4 加强区域金融合作 (703)3.9改善广州创业和发展环境,构建”泛珠三角”区域人才高地 (704)3.9.1 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法规 (704)3.9.2 与“泛珠三角”区域各大城市联合,推进区域人力资源市场的一体化 (704)3.9.3 开展各种职业技术人才的联合培训 (704)3.10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构建“泛珠三角”区域文化中心 (705)3.10.1加快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705)3.10.2 充分弘扬广州2000多年的岭南历史文化 (706)3.10.3 广泛开展与”泛珠三角”区域的文化交流 (706)3.10.4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使广州成为“泛珠三角”区域特色文化走向世界的结合点 (707)参考文献 (708)附录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文件 (710)1.1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710)1.2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纲要 (717)附录二:广东省有关部门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关协议统计表 (723)附录三:“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概况 (728)附录四:“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 (736)“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主报告21。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会议副部长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各位代表: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会议组委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代表能够莅临本次会议,共同探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发展蓝图,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泛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
多年来,泛珠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济高速发展,建设了一批先进的开放经济试验区、自由贸易区和深港澳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
同时,泛珠三角地区的创新能力也不断提升,众多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孕育、成长,推动科技创新在地区内的传播与应用。
然而,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泛珠三角地区合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任务。
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国际贸易和投资日趋复杂多样化,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对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期待。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需要加强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突出创新引领,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首先,要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泛珠三角地区成为全国的创新高地和创新的引领区域。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提高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再次,要加强产业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对接和协同,提高泛珠三角地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要加强人文交流,深化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民间交往和友谊,为泛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我们深信,只有加强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的局面。
只有通过创新引领,才能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只有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才能打破地区壁垒和制约因素,形成内外联动的良好发展态势。
只有加强产业合作,才能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附加值。
泛珠三角地区与东盟机电产品生产网络构建研究——基于
RCEP协定实施
凌杰
【期刊名称】《对外经贸》
【年(卷),期】2022()3
【摘要】2020年RCEP的签订将推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升级。
泛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想要摆脱低端制造的标签,必须加快机电制造业向高技术创新方面转型升级。
按照泛珠三角机电产品出口额与贸易差额情况,测算出泛珠三角各省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我国与东盟之间机电产品贸易结合度。
结合上述指数,分析泛珠三角与东盟之间生产网络路径,提出以机电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链发展,再由特色产业链编织成特色生产网络。
【总页数】4页(P31-33)
【作者】凌杰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44
【相关文献】
1.RCEP货物贸易网络的互惠性演化与我国的响应战略研究
——基于中国和东盟视角2.RCEP货物贸易网络的互惠性演化与我国的响应战略研究--基于中国和东盟视角3.简论东盟方式与东盟具体协议的相互作用——以《区
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例4.基于RCEP协定的跨境电子商务新业态研究5.实施RCEP协定与出口多元化:来自中国的证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