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滑动与滚动教科版
- 格式:docx
- 大小:14.75 KB
- 文档页数:3
《滑动与滚动》教学反思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的教学设计分成四大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情境导入,让学生认识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滑动与滚动。
第二个环节是实验探究,测量物体滑动和滚动的摩擦力。
第三个环节是学以致用,了解生活中人们把滑动改为滚动的方法。
第四个环节是对本课知识的疏理和总结。
本课的重点是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
通过测量、比较摩擦力的大小,发现滚动和滑动这两种运动方式的差异。
在以往教学中,用来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它的量程有限,这就对材料的重量有所限制,并且在拉动小车过程中读数会不停变动,学生难以确定最终读数。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本课中我采用了力传感器让学生测量滑动与滚动的摩擦力,力传感器量程大,对材料的选择就不再有局限性。
并且读数稳定,精确度高,能精确到0.001。
这样就可以减少实验操作和读数带来的误差,让实验数据更可靠。
获得数据后,我用表格把各组数据直观呈现出来,并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各组的数据都能得到什么共同的结论?哪组的数据与其他组的数据差异较大?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通过分析,学生就更易发现规律,形成本课的科学概念,并知道数据误差的来源,让学生对摩擦力有更深的认识。
本课教学中,我除了采用力传感器解决了实验中收集数据存在的问题外,我还采用了电子白板中的照相机、显露器、笔等工具,把思考的要点、实验的关键点和重点词突显出来,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思考更有层
次性、方向性、条理性。
我觉得本课教学中两种新技术的配合使用,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轻松的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关键字】反思课题:滑动与滚动执教者:绍兴华舍实验学校丁建国整理:萧山区益农镇小韩良10:00师:同学们来看舞台这一边有一只箱子,里面放了我们503的语文和数学书,你能不能想办法把它从舞台的这一边运动动到那一边?生:把它直接推过去就可以了。
生:找几根木头,让箱子从地面滚动过去师:这两种方法,滑动与滚动,更倾向于哪一种方法?生:更倾向于滚动。
师:从地面滚动比滑动过去要省力,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可以说明,请同学讨论一下。
(生讨论3分钟,教师指导)生:在超市购物,你说拎着篮子还是购物车方面,购物车比较轻松。
生:汽车它使用轮子滚动的,他用的是动力而不是推力,用的是汽油使他行驶。
生:在摩揩力比较大的地上,用轮子滚动比较快,滑动比较慢。
生:矿泉水瓶,送水的人推动比较快一点,扛着拖着累,滚一下就过去了。
生:农民砍树,把树直接从山上滚下来比较快。
师:现代社会,行李箱装了沉重的行李,拉动起来特别累,地上装了轮子,不管装了多了,拉动起来都非常胜利。
那么能不能用一组数据得出滚动时产生的摩揩力比滑动时产生的摩揩力要小,能不能用测量的方法来得出?(生讨论3分钟)教师课件演示:(思考)通过测量得到一组数据,从而对比得出:重物滚动时与地面产生的摩揩力比滑动时与地面产生的摩揩力要小。
生:就是用弹簧测力计的钩子钩住下面的提环,得到一组数据——滑动摩揩力,滚动的话在箱子上装上轮子,得出的是——滚动摩揩力,然后继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摩揩力的大小。
生:一个卸掉轮子,一个装上轮子,得出数据,比较两种摩揩力的大小。
师:今天我们用小车来代替,老师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种工具,大家把它装上轮子,测出的是滚动摩揩里,反之得出的滑动摩揩力。
实验前大家要注意几点,实验后小组把测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小组长把你表格上台给大家演示。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小组长上台展示实验数据)师:完成的小组把器材放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
师:下面我们同学仔细地看小组实验得出的数据,你会发现什么,举手回答生:我总结了滚动摩揩力要比滑动摩揩力要小师:我们发现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揩力要比滑动摩揩力要小,大家来看,如果把这些数据转化成倍数关系,我们发现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一、课前交流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上一节科学课。
在这节课里,我们要共同研究一个问题,你们准备好了吗?(学生:准备好了)好,上课!(学生起立)二、导入新课我们班有六个小组,在今天的课堂上,比一比哪个小组表现最积极,最优秀,好不好?(学生:好)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箱子。
现在老师想找一个同学来推一推这个箱子(准备道具)。
(指名一个同学上来推箱子)感觉怎么样?推动容易吗?(学生:容易)。
现在老师在箱子里放入东西(把物体放入)你再来推一下试试。
(学生推箱子)现在感觉怎么样?有什么不同?(学生:第一次推,感觉很轻松,第二次有点用力)为什么会这样呢?木板还是这个木板,箱子还是这个箱子,是什么让推动箱子的力发生了变化?(学生:箱子里放入了东西,箱子的摩擦力变大了,推箱子有点困难)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现在一起复习一下(PPT)找个同学读一下(指名读)好,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在不改变物体重量的情况下,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个箱子推起来轻松一些吗?(学生:可以在箱子下面放木棍,加轮子,涂抹油,放冰块)老师这里有几根木棍,现在老师想把它们放到箱子下面,我们来看看有什么变化?(指名学生推)有什么变化呢?(学生:轻松多了)为什么加了木棍之后推起来就轻松多了呢?谁说一下自己的理解?(学生回答)没有加木棍时,箱子是滑动的,加了木棍之后,箱子是滚动的,说明箱子的摩擦力和滑动与滚动有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滑动与滚动(PPT,板书)三、进入新课首先我们认识一下什么是滑动和滚动(PPT)对于滚动和滑动两种运动方式,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学生回答:省力)你们呢?都这样认为吗?好,滚动比较省力,这是我们的推测,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能不能通过实验来证明一下呢?你们愿不愿意?(学生:愿意)四、滑动与滚动实验计划老师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有弹簧测力计,木棒,物体。
我们利用这些材料自主做实验,老师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先制定我们的实验计划表,(PPT)包括推测,改变条件,不变条件,设计图。
《滑动与滚动》教学反思《滑动与滚动》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的内容。
本节课是继运动与摩擦力之后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又一因素的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通过几张图片,认识滑动与滚动;第二部分是实验探究,测量小车滑动和滚动的摩擦力。
第三部分是制作滚珠轴承,感受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工作的特点及生活中人们把滑动改为滚动的方法。
第一部分情境导入:在上第一个班级时,我出示“小兔子运南瓜”图片,提问学生思考:小兔子如何将南瓜运回家?通过趣味故事情境,讲解滑动与滚动两种运动方式,引出课题《滑动与滚动》,接着请学生双手用力按在桌子上往前推,再把铅笔放在桌子上双手按在铅笔上往前推,感受滑动和滚动。
在下一个班上课时,我制作了一个小兔子搬运南瓜的动画,利用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情趣,从而导入新课,效果更好。
但是导入部分还有应该思考的问题,用手在桌子上摩擦,以及放了铅笔后手在铅笔上滚动,其实不只改变了运动方式,接触面也是不一样的,模拟实验显得不够严谨。
第二部分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设计时学生只意识到了变量:要测物体滑动时和滚动时的摩擦力进行对比,却忽视了保持不变的因素,提醒学生影响摩擦力的其他因素还有吗?我们要考虑吗?怎样保证只是因为滑动和滚动的运动方式而影响摩擦力?学生很快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控制变量。
我继续向学生提问: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能否用更为具体的数据来说明?怎样根据提供的小车改变使其滑动和滚动呢?此处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动手尝试,他们情绪高涨、思维灵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材料动手,很快一种种办法应运而生,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思维、动手能力,其中有些材料的准备都来自于学生的想法,而有些妙法实在是超乎我意料,其实换做是我也许都难以想到,不得不感叹一句这些聪明的小家伙是如此富有创造性!学生讨论并设计方案,懂得在小车匀速运动过程中进行摩擦力的测量。
五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滑动与滚动教科版12月23日,由和我本区的四名名师培养对象一起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课题是《滑动与滚动》,这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紧接着运动与摩擦力,可以认为是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又一因素的教学。
摩擦力大小与滚动还是滑动这两种运动方式有很大关系,用滚动代替滑动是减少摩擦力常用的方法之一,制止轮子滚动是轮驱动车辆刹车的通用方法。
学习本课是为研究如何改变摩擦力的大小打下基础。
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测量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
选择测量小车轮子滑动时和滚动时的两种摩擦力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这是因为,让小车轮子滚动前进和滑动前进操作起来很容易。
真正的汽车就是正常行驶时轮子滚动,急刹车时轮子在地上滑动。
学生对小车“行驶”“刹车”两种情况下摩擦力大小的差别一般估计不到,实验会给学生留下很深印象。
第二,认识和制作滚珠轴承。
滚珠轴承的应用非常广泛,是专门把运动由滑动变成滚动的机械装置。
根据儿童的特点,要学生认识滚珠轴承的作用,通过动手做一个“滚珠轴承”是一个好的办法。
认识滚珠轴承将为下一课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打下基础。
在四节课中,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四堂课都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猜想交流——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每个环节的处理上各自的处理和理解深度却有很大不同。
本节课的设计以“体验”为主线,让学生在体验中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思路是这样的:上课以运送一桶60斤的油漆入手,让学生体验滚动的作用,再用实验的方法体验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大小,最后用制作滚珠轴承再次体验滚动摩擦力的作用。
上课开始采用从生活情境中入手,让学生亲身“体验”拖动一桶油漆和滚动一桶油漆的用力情况,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很自然的发现滚动比滑动省力,相机追问其原因,联系前面学习的运动与摩擦力,学生立即作出猜测:可能是滑动比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大,在此处则引导学生明确滑动和滚动即物体在物体表面的两种运动方式,然后判断几种运动方式属于哪种,让概念更加明晰,然后抛出问题:怎样用科学的方法证明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呢?(此处学生的回答很令我意外,反思其原因,这个班的学生我没有太好的了解学情,也导致了后边环节的兜圈子。
滑动与滚动【教学内容分析】:《滑动与滚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6课。
本课教学内容是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的延续,继续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又为下一课《运动与设计》的学习,提供了知识支撑。
在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学内由四部分组成。
一、滚动还是滑动省力,可能与它们产生的摩擦力大小有关。
二、测量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
三、用科学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滚珠轴承的体验,为下一课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2.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3.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4.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做简单的对比实验;用简单物品模拟做滚珠轴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教学难点】:能够解释身边物体滚动比滑动运动省力的原因。
【教学材料】:实验用小车一辆、钩码一盒、弹簧测力计、轴承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两种运动方式1.这是一个很重的箱子,有什么方法把它移动到一边? (用油桶作为辅助)2.让物体贴着接触面滑过去的运动方式叫滑动;装上轮子或者贴着接触面滚过去的运动方式叫滚动。
它们都是物体的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滑动与滚动。
3.这两种运动方式(滑动与滚动),你更喜欢用哪种来移动箱子?(准备怎么做)为什么?4.滚动还是滑动省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可能与它们产生的摩擦大小有关。
)当一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滑动时,在两物体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作用,叫“滑动摩擦”。
当一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作滚动时产生的阻碍作用,叫“滚动摩擦”。
回忆一下,前面所学知识,哪些因素会影响摩擦力大小呢?(接触面光滑程度、物体重量)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下这辆小车不同的运动方式对摩擦力大小是否会产生影响。
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力与运动》中的第2课《滑动与滚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滑动和滚动的概念,探究滑动与滚动的摩擦力,讨论滑动与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理解滑动与滚动的定义,掌握滑动与滚动摩擦力的特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动与滚动的概念,滑动与滚动的摩擦力。
难点:理解滑动与滚动摩擦力的区别,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小车、圆柱体、斜面、测力计、课件。
2. 学具:每组一个滑轮、一个圆柱体、一个测力计、一张白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滑动与滚动现象,如滑板、轮滑、自行车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2. 新课导入(1)讲解滑动与滚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2)探究滑动与滚动的摩擦力,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并比较两者的摩擦力大小。
3. 例题讲解(1)问题:为什么自行车轮子是圆形的?(2)分析:圆形轮子可以减小摩擦力,使骑行更加轻松。
(3)解答:圆形轮子可以实现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了滑动摩擦,哪些地方使用了滚动摩擦。
5. 小结六、板书设计1. 滑动与滚动2. 内容:(1)滑动与滚动的定义(2)滑动与滚动的摩擦力(3)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为什么自行车轮子是圆形的?2. 答案:(1)生活中,如走路、滑板、拉抽屉等属于滑动摩擦;自行车、轮滑、汽车轮胎等属于滚动摩擦。
(2)自行车轮子是圆形的,因为圆形轮子可以实现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
2024年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46 滑动和滚动教科版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书,第46课“滑动和滚动”,属于教科版4。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滑动和滚动的概念、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简单机械中的轮轴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滑动和滚动的基本概念,了解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认识轮轴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简单机械原理的关注和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动和滚动的概念,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轮轴原理。
难点:理解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变化,轮轴原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轮子模型、滑块、测力计、斜面、小车、轮轴装置等。
2. 学具:轮子、滑块、小车、测力计、斜面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轮子和滑块,提出问题:“为什么轮子可以滚动,而滑块需要滑动?”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滑动和滚动的区别,介绍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
3. 例题讲解:a.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滑动和滚动时摩擦力的变化。
b. 讲解轮轴原理,引导学生了解轮轴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观察滑动和滚动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6. 课堂反馈:检查学生对滑动和滚动、摩擦力、轮轴原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滑动和滚动2. 内容:a. 滑动和滚动的概念b. 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c. 轮轴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滑动和滚动的区别。
b.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轮轴原理?c. 设计实验,验证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变化。
2. 答案:a. 滑动是物体在接触面上直接移动,滚动是物体通过旋转实现移动。
b. 例如:自行车、汽车、门把手等。
c. 实验步骤及结论见下:实验名称: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变化实验步骤:1. 准备小车、轮子、滑块、测力计等。
教科版科学五上《滑动与滚动》word课堂实录及反思题目:滑滚指导老师:绍兴华佗实验学校丁见国整理:10:00萧山区义农镇韩良初中:学生们来到舞台这边的一个盒子前,盒子里放着我们的503本语文和数学书。
你能想出办法把它从舞台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吗?健康:直接把它推过来学生:找几块木头,让盒子滚过地面。
除法:滑动或滚动,哪个是首选方法?健康:更倾向于滚动除法:从地上滚下来比滑过要省力。
你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明吗?请和你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3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在超市购物时,你说购物车或购物车更容易携带。
出生于256年+199年:汽车用轮子滚动,他用动力代替推力,用汽油驱动他。
健康:在高摩擦力的地面上,用轮子滚动更快,滑动更慢。
学生:矿泉水瓶,挑水人推得更快,拖啊拖,滚啊滚健康:对于农民来说,砍树并直接滚下山更快。
部门:在现代社会,行李箱里装满了沉重的行李,这让他们拉起来非常累。
轮子安装在地面上。
不管他们装了多少,他们拉得都很成功。
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组数据来获得轧制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力小于滑动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力,我们能不能用测量的方法来获得它?(学生讨论3分钟)教师课件演示:(思考)通过测量,得到一组数据,比较表明,重物滚动与地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小于重物滑动与地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力。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钩住下提环,得到一组数据——滑动摩擦力。
如果你滚动,在盒子上安装轮子以获得滚动摩擦力,然后继续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名学生:一个拆下了轮子,另一个安装了轮子。
获得数据并比较两个摩擦力的大小部门:今天我们用一辆车来代替它。
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工具。
当我们把它放在轮子上,我们测量滚动摩擦中的滑动摩擦,反之亦然。
实验前,每个人都应该注意几个要点。
实验结束后,小组在表格中填写测量数据。
组长向每个人展示了你的表格。
(学生动手操作,部门导游,组长上台展示实验数据)部门:完成的小组将设备放回原位师:跟着我们的同学仔细看从小组实验中获得的数据,你会发现什么?举手回答问题:我已经得出结论,滚动摩擦是除法:我们发现了同一个物体,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
科学滚动与滑行教案反思在滑板运动中,滚动和滑行是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技能。
科学的滚动与滑行教案对于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正确的技术基础,提高滑板技术水平,并且减少受伤的风险。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科学滚动与滑行教案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这些技能,以及如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它们。
首先,科学的滚动与滑行教案应该包括正确的姿势和动作。
在滑板运动中,正确的姿势和动作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控制滑板,减少受伤的风险,并且提高滑板技术水平。
因此,教练或者教学材料应该清晰地展示正确的姿势和动作,并且引导学习者逐步掌握这些技能。
例如,教练可以通过示范和解说的方式,向学习者展示正确的滚动和滑行姿势,然后让学习者模仿并纠正错误,直到他们掌握了正确的技术。
其次,科学的滚动与滑行教案应该注重安全意识的培养。
滑板运动是一项高风险的运动,学习者在学习滚动与滑行技能时,很容易受伤。
因此,教练或者教学材料应该重视安全意识的培养,教导学习者如何正确地使用保护装备,如何避免受伤,以及如何处理受伤的紧急情况。
此外,教练还应该教导学习者如何在滑板场地上行走,如何避让其他滑板爱好者,以及如何遵守滑板场地的规则,以确保他们在学习滚动与滑行技能时不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险。
再次,科学的滚动与滑行教案应该注重练习与巩固。
滚动与滑行是一项需要不断练习和巩固的技能,学习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它们。
因此,教练或者教学材料应该设计一些科学的练习方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巩固所学的技能。
例如,教练可以设计一些针对滚动与滑行的练习项目,让学习者在不同的场地和环境中进行练习,以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此外,教练还可以设计一些科学的考核项目,让学习者在考核中展示他们所学的滚动与滑行技能,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最后,科学的滚动与滑行教案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习者的身体条件、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都不同,因此教练或者教学材料应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滚动与滑行技能。
五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滑动与滚动教科版
12月23日,由和我本区的四名名师培养对象一起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课题是《滑动与滚动》,这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紧接着运动与摩擦力,可以认为是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又一因素的教学。
摩擦力大小与滚动还是滑动这两种运动方式有很大关系,用滚动代替滑动是减少摩擦力常用的方法之一,制止轮子滚动是轮驱动车辆刹车的通用方法。
学习本课是为研究如何改变摩擦力的大小打下基础。
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测量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
选择测量小车轮子滑动时和滚动时的两种摩擦力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这是因为,让小车轮子滚动前进和滑动前进操作起来很容易。
真正的汽车就是正常行驶时轮子滚动,急刹车时轮子在地上滑动。
学生对小车“行驶”“刹车”两种情况下摩擦力大小的差别一般估计不到,实验会给学生留下很深印象。
第二,认识和制作滚珠轴承。
滚珠轴承的应用非常广泛,是专门把运动由滑动变成滚动的机械装置。
根据儿童的特点,要学生认识滚珠轴承的作用,通过动手做一个“滚珠轴承”是一个好的办法。
认识滚珠轴承将为下一课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打下基础。
在四节课中,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四堂课都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猜想交流——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每个环节的处理上各自的处理和理解深度却有很大不同。
本节课的设计以“体验”为主线,让学生在体验中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思路是这样的:上课以运送一桶60斤的油漆入手,让学生体验滚动的作用,再用实验的方法体验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大小,最后用制作滚珠轴承再次体验滚动摩擦力的作用。
上课开始采用从生活情境中入手,让学生亲身“体验”拖动一桶油漆和滚动一桶油漆的用力情况,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很自然的发现滚动比滑动省力,相机追问其原因,联系前面学习的运动与摩擦力,学生立即作出猜测:可能是滑动比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大,在此处则引导学生明确滑动和滚动即物体在物体表面的两种运动方式,然后判断几种运动方式属于哪种,让概念更加明晰,然后抛出问题:怎样用科学的方法证明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呢?(此处学生的回答很令我意外,反思其原因,这个班的学生我没有太好的了解学情,也导致了后边环节的兜圈子。
)从而步入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体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
这个过程中我注重在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小组设计对比实验方案,给出两个提示:实验中保持哪些条件不变?实验中要改变什么条件,如何改变?此处完全放手让学生小组内讨论。
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小组讨论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改变条件?这也正是我所预料和期望的问题,但是感觉本环节的时间用的有点长。
(这个班的学生在平常的训练中这方面比较欠缺,而我大意失荆州的认为别人口中的好班应该不会错,结果完全不适合我的口味。
因为教课前全班学生在阶梯教室上课,没有时间了解本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也没有跟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师生处于隔离状态,这就是学情分析不到位的后果。
)
完成了实验方案的设置之后,就进入了研讨交流阶段,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
本环节中我抓住了小组内发现的难点引导全班学生进行分析:如何改变小车的滑动与滚动方式?学生很快就想到了用
轮子滚动和反过来让其滑动的方法,这是对比实验中学生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只意识到了变量,却忽视了保持不变的因素,因此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样做,两种运动方式是不同了,但是滚动和滑动的其他条件相同吗?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很快想到了接触表面的光滑程度,载重量,但是接触面积学生因为上节课没有接触到,所以此处又浪费了周折,在处理上也有点着急,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
但是我觉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在一点点的清晰起来,他们通过分析研讨,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我相信如果每节课都这样按部就班的去做的话,学生的思维会得到继续的培养,也会有持续发展。
但因为引导的过细,导致了时间的拖延,也耽误了后边的教学任务的完成。
这四节课全部拖堂,这让我们深思:当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矛盾的时候,我们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一节课的教学中,有效性环节和有效性的提问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