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课教案及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众多发明和创新,如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等,这些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革命的概念和影响已有初步了解。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相较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涉及领域更广,技术更为先进,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和创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技进步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特点及其影响。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和创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氛围。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发明和创新为例,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4.分组讨论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引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课后练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草船借箭》是一篇经典的中国古代故事,选自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本文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利用曹操的多疑性格,通过草船借箭的计谋,成功地为刘备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这个故事展示了诸葛亮的智谋和勇气,同时也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课文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富有悬念,适合学生阅读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对于古代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以及人物性格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神机妙算”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感受团结协作的力量,树立集体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神机妙算”造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以及人物性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启发引导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
2.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和模仿。
3.相关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诸葛亮和草船借箭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是部编人教版的一节优质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主要发明和创新,以及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深远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工业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较为复杂,涉及众多发明和创新,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发明成果的联系可能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深入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性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其主要发明和创新;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爱和敬佩,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创新。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如相关的历史资料、科技资讯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过程,呈现其主要发明和创新,如电力、内燃机、汽车、飞机等。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发明和创新,以及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包括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加速世界殖民扩张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对工业革命的概念和影响有一定的认识。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相较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涉及的技术领域更广,发明创新更多,对学生来说,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发明创新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发明和创新,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创新。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讲解法: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场景。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相关问题和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原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本诗作者毛泽东。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学目标:1.知道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秩序来维护,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2.明确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责,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3.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尝试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到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树立共生活需要秩序的观念。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个人、社会、国家|的角度综合思考如何共建有序生活。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公共场所是我们大家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
街道上的行人和车辆顺畅通行,需要公共交通秩序;公国里人们愉快地游玩,需要公共卫生秩序……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 5 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二、说一说1、你到过哪些公共场所?你知道这些公共场所的秩序吗?2、议议、做做:同学们常去公共场所,请你照例子用有关的规则提醒大家,明确有关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a.上车时;b.到影剧院;c.到游乐场;d.在商店3、同学们说得很好,有了规则的约束,我们的生活可以更加和谐有序。
4、除了这些规则外,生活中也有很多规则,上节课老师已经让同学们去观察生活,收集我们身边的规则了,谁愿意把自己收集的规则与大家分享一下。
5、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身边的规则。
6、教师引导: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没有规则,我们连走路都不安全,看来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三、认识公共标志1、(出示课件)你在哪些公共场所见过这样的标志?(出示:请安静、请依次排队、请勿吸烟…)2、当你看到这些标志时你是怎样做的?小结:公共标志的设置一方面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另一方面,更多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公共标志,在理解公共标志设置意义的基础上,形成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的态度情感。
四、深化认识1.出示图:(图画内容:小明等几位同学在一个车站停车场里打闹,小刚劝他别这样做,他不听,正在这时,一辆客车从车站开出,另一辆正要进站,小明他们不让道,在两辆客车间追打,司机来了个急刹车,才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塘沟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时间11月11日地点五年级办公室年级五年级学科语文参加人五年级全体语文老师主持人姬小婷中心发言人姬小婷备课内容第五单元单元课时划分16.《太阳》2课时。
17.《松鼠》2课时。
习作五:《介绍一种事物》1课时单元教学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一些科学知识,激发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及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3.学习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正确的用词、形象的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4.树立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的意识,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信息以拓展知识面;密切与科学课老师的联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每课教学目标《搭石》: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研究过程及思路详记司怀连:《太阳》是介绍科学知识的科普说明文,科学性和准确性是基本要求,所以作者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力求把科学知识清楚地介绍出来。
汪苏阳:《松鼠》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
其重在展示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刘翠娥:本单元最后安排习作“介绍一种事物”,让学生“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是对本单元学习的综合运用,旨在让学生感受到说明性文章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习作和之后的分享交流,能让学生感受到练写说明性文章的好处。
姬小婷: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对《太阳》一课的第二课时进行了如下设想: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请看投影(出示太阳图片的投影),它与我们共同生活,与我们是形影不离的朋友,它是谁?(太阳)2.你们对太阳有哪些了解呢?(太阳是个大火球,很圆。
太阳离我们很远。
没有太阳,地球就会变成一片漆黑。
第05课黄河颂本课重点 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本课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一、单选题1.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默契(qiè)戎机(róng)景致(jǐng)喧闹(xuān)B.滋长(zī)朔气(shuò)险峻(jùn)祈祷(qǐ)C.狂澜(1án)炽痛(chì)燕山(yān)逼狭(xiá)D.字帖(tiè)可汗(hán)曲折(qǔ)污秽(huì)【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
A项,“契”应读qì;B项,“祈”应读qí;C正确D项,“曲”为多音字,在“曲折”中应读qū。
故答案为C【点评】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
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B.生命在每一个早晨抖落尘埃,婉如一只小蝌蚪游向大海。
C.这庄严肃穆的无名墓冢能剧烈地震憾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的感情。
D.看到宣传栏中的遗失启示,张勇才知道王宇的手机丢了。
【答案】A【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
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
A.正确B.婉→宛。
C.憾→撼。
D.示→事。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
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B.我/站在/高山之巅C.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D.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答案】D【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D正确的朗读节奏的划分应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课程名称:短跑基础训练课程目标:1. 让学生掌握短跑的基本技术和动作要领。
2. 提高学生的短跑速度和耐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课程内容:五次课,每次课1.5小时。
第一次课:短跑基本知识及热身运动一、教学目标:1. 了解短跑的基本概念和规则。
2. 学会热身运动,预防运动损伤。
二、教学内容:1. 短跑基本知识讲解:短跑的分类、技术要求、比赛规则等。
2. 热身运动:慢跑、关节活动、肌肉拉伸等。
三、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短跑基本知识,学生听讲并提问。
2.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热身运动。
3. 教师示范短跑基本动作,学生模仿练习。
第二次课:起跑技术训练一、教学目标:1. 学会起跑技术,提高起跑速度。
2. 培养良好的起跑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起跑技术讲解:起跑姿势、起跑动作、起跑反应等。
2. 起跑动作练习:起跑姿势练习、起跑动作练习、起跑反应练习等。
三、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起跑技术,学生听讲并提问。
2.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起跑动作练习。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起跑比赛,检验学习成果。
第三次课:途中跑技术训练一、教学目标:1. 学会途中跑技术,提高途中跑速度。
2. 培养良好的途中跑习惯。
二、教学内容:1. 途中跑技术讲解:步频、步幅、身体重心控制等。
2. 途中跑动作练习:步频练习、步幅练习、身体重心控制练习等。
三、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途中跑技术,学生听讲并提问。
2.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途中跑动作练习。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途中跑比赛,检验学习成果。
第四次课:冲刺跑技术训练一、教学目标:1. 学会冲刺跑技术,提高冲刺速度。
2. 培养良好的冲刺跑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冲刺跑技术讲解:冲刺姿势、冲刺动作、冲刺速度等。
2. 冲刺跑动作练习:冲刺姿势练习、冲刺动作练习、冲刺速度练习等。
三、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冲刺跑技术,学生听讲并提问。
2.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冲刺跑动作练习。
第五次课教案
语音部分:复习48个音标(把48个音标写在黑板上,先带读,后做练习题)
句型部分:1.in front of / in the front of
in the front of指的是内部范围,如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指的是教室的前面
而in front of指的是外部范围,如in front of the classroom指的是教室外面的某个地方
2.too.. to.
too+形容词/副词+动词不定式"结构简称为"too...to"结构。
这种结构是英语中常用的一种句型,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示否定意义,在翻译时,通常可译为"太……而不能……"、"太……无法……"
3. by +加交通工具本身
by plane by bike by car by bus
4.the (way) to…
去...的路如:on the way to school on the way to the park on the way home
5. try to do / try doing like to do / like doing
try doing sth. 尝试做某事(这个只是试试看...)
I tried gardening but didn't succeed.
我试着种果木花卉,但未成功。
try to do sth 努力做某事(下了点决心要把它做好了)
You must try to be more careful.
你可要多加小心。
like to do 一般是一次性的动作,状态
like doing sth是习惯,惯常的动作
比如,I like swimming ,but I don’t like to swim today
我很喜欢游泳,我有这个爱好和习惯动作,可是今天我不想要做这个动作
现在进行时:构成:主语+ be+ doing
动词-ing的变化形式1.直接+ing doing jumping 2.去e加-ing dancing taking
3.双写尾音字母加+ing swimming running
造句并对其进行画线部分提问
第五次课试题
一、用in front of / in the front of 填空
1.The car_________ me is red
2.__________ the car, the boy is standing
3. He is standing __________ of the room
4. He is standing __________ the TV
二、英汉互译
1. The boy is too young to go to school
2. 这帽子太大,没法戴
3. He walks too slowly to get there on time.
4. I'm too tired to think of anything now
5. 茶太热,不能喝
三、单选
1. Le t’s_____ fishing after school.
A. going
B. went
C. goes
D. go
2. My father wants _____ a new car.
A. to buy
B. buy
C. buying
D. is buying
3. The man_____ a book in his hand is my uncle.
A .for B. and C. with D. of
4. Is it a picture_____ your school?
A .of B. with C. and D. to
5. We’re going to play football .
A .afternoon B. this afternoon C. morning D. on aftern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