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国民收入的分配2
- 格式:ppt
- 大小:347.00 KB
- 文档页数:11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⒈国有经济初次分配: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⒉集体经济初次分配:⑴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③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④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⑵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为四部分:①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③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④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⑶个体经济的初次分配: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⑷私营经济的初次分配: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③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⑸“三资企业”的初次分配:“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除按注册投资比例分一部分给外方投资者外,其余部分的分配与一般企业相似,分别以税金、企业基金、工资形式,形成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
高一政治收入与分配试题答案及解析1.为了实现收入公平,下图中组合正确的是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答案】B【解析】提高国家扶贫标准是在再分配环节实现收入公平,并不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故①不入选,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可以实现这一目标,③入选;对企业进行结构性减税,可以减轻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的活力,但并不能缩小贫富差距,而对垄断行业高管人员限薪则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故②不入选,④入选。
本题正确答案为B。
【考点】本题考查收入公平和社会分配相关知识2.合理解决分配问题,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关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③效率提高有助于增加社会财富④公平有助于激发劳动者积极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着矛盾。
因此,①②符合题意;效率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但是这句话并未描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③不符合题意;公平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但没有描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④不符合题意。
本题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效率与公平的相关知识。
3.材料一:收入分配改革事关各方切身利益,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10月21日,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在国经中心举办的“经济每月谈”上表示,由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制定的收入分配调节方案已上报国务院待批。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国民财富增长很快,然而长期来看,我国劳动者报酬偏低、国民收入分配向国家和资本倾斜等问题仍较突出,因此而积蓄的社会矛盾与风险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社科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所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基尼系数从1982年的0.249拉大到2008年的0.47。
因此,改革分配制度、调整利益失衡已成为社会共识。
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第一课、第二课是从宏观角度讲授如何做大蛋糕(我国两大经济制度),第三课是从微观上讲解如何“做大蛋糕”。
第一、二、三课“做大蛋糕”为第四课的“分好蛋糕”奠定基础。
本课在教材中地位:第四课介绍我国的是分配制度第一框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怎样)第二框介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必然性2.按劳分配的范围、地位、基本内容和要求、原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意义。
3.居民收入来源的途径;劳动的重要性。
4.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因、措施。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认同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优越性的制度。
其目的是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树立制度、道路自信。
科学精神:通过探究学习懂得我国现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树立科学的认知。
法治意识:国家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劳动者要树立法律意思;经营者要合法经营,依法致富公共参与:运用所学的个人收入分配知识,对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提出建议,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参与感,增强社会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1.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和要求、意义2.按要素分配的内容、意义【教学难点】我国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教学方法】探究法、讲授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做大“蛋糕”是指国民收入这块大蛋糕,分好“蛋糕”是指分给个人、企业和政府教师活动:问:我国个人收入是怎么分的?观看视频:《国民收入“大蛋糕”怎么切?》议题一:我们的个人收入是如何进行分配的?为什么?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教师活动:总结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什么: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高一政治收入与分配试题答案及解析1.(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2年到2012年我国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材料二 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发布。
就《决定》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有专家做出以下评论:《决定》延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共同富裕,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橄榄型分配格局,有利于未来不同阶层消费需求的平衡增长。
对于收入分配的改革,有网友指出:调整收入分配是应该的,一定要务实!但我认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高收入人群的税收问题,只有先解决税收问题,才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1)概况材料一所蕴含的经济信息。
(4分)(2)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对材料一中存在的问题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
(6分)(3)请运用“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对“只有先解决税收问题,才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观点进行评析。
(16分)【答案】(1)材料一反映2002年到2012年我国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分)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分)。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1分)。
(2)不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3分)不利于刺激消费,影响社会再生产。
(3分)(3)税收对经济发展具有调节作用,解决税收问题,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分)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3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还要做到:①要解决效率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富总量。
(2分)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分)③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