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部分地区自由放牧与舍饲育肥牦牛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差异
- 格式:pdf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6
2021年5月第42卷第9期基础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31 —DOI : 10.12161(j.issn.l005-6521.2021.09.005不同部位耗牛肉品质比较分析徐焕1,郝力壮匚刘书杰牛建章1,张晓卫打多吉欧珠2(1•青海大学,青海省高原放牧家畜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高原耗牛研究中心,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西宁810016;2.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西藏日喀则857600)摘 要:以18头舍饲育肥耗牛的背阔肌、臂三头肌、腰大肌、背最长肌、臀股二头肌、半腱肌6个部位的肌肉为研究对 象,分别对其常规营养成分、矿物质元素及食用品质进行分析,研究耗牛不同肌肉部位的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之间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常规营养成分中,各部位除蛋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它指标均存在差异显著(P<0.05),其中背阔肌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它部位(P<0.05);从矿物质元素来看,背阔肌的Ca 、Na 含量较其它部位高,半腱肌的K 、Mg 含量较高,臂三头肌的微量元素含量较丰富;从肉的食用品质上来看,腰大肌及背最长肌嫩度较好, 臀股二头肌和背最长肌的持水力较其它部位强。
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的肌肉在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方面均存在很 大差异,综合看来,背最长肌的肉质较好,其次为臀股二头肌,为今后肉块分割增值技术及等级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 依据O关键词:耗牛肉;不同部位;营养成分;矿物质;食用品质Comparison Analysis of Yak Meat Quality in Different Parts of MusclesXU Huan 1, HAO Li-zhuang 1 * *, LIU Shu-jie 1, NIU Jian-zhang 1, ZHANG Xiao-wei 1, Duo Ji Ou Zhu 2 (1. Qinghai University , Key Laboratory of Plateau Grazing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Science of QinghaiProvince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lateau Ecology and Agriculture , Qinghai Plateau Yak Research Center, Academy of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 Xining 810016, Qinghai , China; 2. Tibet Autonomous RegionPrefecture ,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 of Yadong County , Xigaze857600, Tibet,China)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5005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606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⑼3前期项目)(2012CB722906)作者简介:徐焕(1995—),女(汉),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反刍动物营养与生产。
舍饲牦牛犏牛和放牧牦牛屠宰性状肉质及其营养成分比较【摘要】本研究对舍饲牦牛和放牧牦牛的屠宰性状、肉质及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放牧牦牛在屠宰性状上表现更为优秀,肉质更为细嫩,而舍饲牦牛则在肉质上略显劣势。
营养成分分析显示,舍饲牦牛和放牧牦牛在蛋白质、脂肪含量等营养成分上有一定差异,但整体营养价值相差不大。
综合比较后发现,放牧牦牛在屠宰性状与肉质方面更有优势,而舍饲牦牛在养殖方式上更受到市场青睐。
结合研究结果,可以为牦牛肉质的改良和养殖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推动牦牛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
【关键词】牦牛、舍饲、放牧、屠宰性状、肉质、营养成分、比较、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结论、影响、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舍饲牦牛和放牧牦牛是我国主要的牦牛饲养方式,两者的养殖环境和管理方式有所不同,这也会对牛肉的质量和营养成分产生影响。
舍饲牦牛是在围栏或牛舍内进行喂养和管理的,而放牧牦牛则是在自然牧场上自由采食。
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的关注不断增加,对舍饲牦牛和放牧牦牛的屠宰性状、肉质和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舍饲牦牛和放牧牦牛的生长环境和饲养方式的不同可能导致其屠宰性状和肉质有所差异,比如肉质的嫩度、肥瘦程度、肉色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两者的饲料来源和种类也会影响其肌肉组织的构成和营养成分,因此比较舍饲牦牛和放牧牦牛的营养成分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舍饲牦牛和放牧牦牛的屠宰性状、肉质和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也可以为牦牛的养殖和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本研究旨在比较舍饲牦牛和放牧牦牛在屠宰性状、肉质和营养成分方面的差异,为牦牛肉质的改进和推广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舍饲牦牛和放牧牦牛的屠宰性状、肉质及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和优劣势,为牦牛肉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比较舍饲牦牛和放牧牦牛在屠宰过程中相关性状的差异,如屠宰工艺、肉质指标等;2. 分析舍饲牦牛和放牧牦牛的肉质特点,包括肉质细腻度、嫩度、水分含量等;3. 比较舍饲牦牛和放牧牦牛的营养成分含量,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为消费者选购提供参考依据;4. 探讨舍饲和放牧对牦牛肉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为养殖管理提供科学建议。
《青藏高原草地土壤原生生物和自养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草地土壤作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生生物和自养微生物群落特征的研究对于理解高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青藏高原草地土壤原生生物和自养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以期为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青藏高原草地土壤原生生物群落特征青藏高原草地土壤原生生物主要包括原生动物、原生植物以及与之共生的微生物等。
这些生物在土壤中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对维持土壤肥力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1. 原生动物种类与分布青藏高原草地土壤中的原生动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线虫、轮虫、鞭毛虫等。
这些原生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受气候、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和垂直分布特征。
2. 原生植物特征青藏高原草地土壤中的原生植物主要是一些适应高寒环境的植物,如藏嵩草、紫羊茅等。
这些植物通过根系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形成共生关系,共同维持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平衡。
三、自养微生物群落特征自养微生物主要包括光合细菌、蓝藻等光能自养微生物和化能自养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青藏高原草地土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光能自养微生物光能自养微生物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
在青藏高原草地土壤中,光能自养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光照充足的表层土壤中,对于维持土壤肥力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2. 化能自养微生物化能自养微生物主要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
这些微生物在青藏高原草地土壤中分布广泛,对于分解有机物、促进养分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驱动因素分析青藏高原草地土壤原生生物和自养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形成与维持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气候、植被类型、土壤类型、人类活动等。
1. 气候因素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对原生生物和自养微生物群落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牦牛放牧强度对高寒草原植被群落及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牦牛放牧强度对高寒草原植被群落及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摘要:在高寒草原这样的特殊生态环境下,牦牛作为一种具备适应性并且广泛分布的动物,对当地的植被和土壤养分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牦牛放牧强度对高寒草原植被群落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并为草原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引言: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生态类型之一,具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和重要的生态功能。
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牦牛作为主要的放牧动物,对植被的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循环起到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牦牛放牧的不断扩大和放牧强度的增加,其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因此,研究牦牛放牧强度对高寒草原植被群落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和提出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择某高寒草原作为研究区域,设置不同牦牛放牧强度的处理,分别为低强度、中强度和高强度。
对不同放牧强度下的植被群落和土壤养分进行系统调查和采样。
通过对样品的分析和处理,获得相应的数据,包括植被的物种组成、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等。
同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结果与讨论:1. 牦牛放牧强度对植被物种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下的植被物种组成存在明显差异。
低强度放牧区域的植物物种组成更加丰富多样,而高强度放牧区域的物种组成则相对较少。
这可能与牦牛放牧对植物的选择性和破坏性有关。
2. 牦牛放牧强度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
高强度放牧区域的植物群落多样性较低,而低强度放牧区域则更加丰富多样。
这可能是由于高强度放牧导致植物资源竞争加剧,进而减少了植物物种的多样性。
3. 牦牛放牧强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还发现,牦牛放牧强度对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影响。
低强度放牧区域的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而高强度放牧区域的土壤养分含量较低。
放牧与舍饲牦牛日增重、瘤胃发酵和血液参数对比刘红山;马志远;裴成芳;吴刀知才让;甘水燕;周建伟【期刊名称】《草业科学》【年(卷),期】2024(41)2【摘要】为对比研究放牧与舍饲饲养模式对育肥牦牛日增重、瘤胃发酵和血液参数的影响,本研究选取12头年龄相同(4岁)、体重相近(202±5.2 kg)、健康状况良好的去势公牦牛,随机分为2组,即自然放牧组(NG)和舍饲组(HF)。
NG组牦牛采用传统的草地放牧育肥模式,HF组牦牛采用现代短期舍饲育肥模式。
结果表明:1) HF 组牦牛平均日增重较NG组显著提高了36%(P <0.05),其提高。
2) NG组牦牛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浓度以及乙酸/丙酸均显著低于HF组(P<0.05)。
3) NG组牦牛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和血小板数均显著高于HF组(P <0.05),而白细胞数和平均血红蛋白量却显著低于HF组(P <0.05),其余血液生理与生化指标均不受育肥模式的影响(P> 0.05)。
4) NG组牦牛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极显著高于HF组(P <0.01),其余抗氧化指标在两组间无差异(P> 0.05)。
综上所述,与传统放牧组相比,短期舍饲育肥可改善牦牛瘤胃发酵功能,提高其日增重,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肥育效果;然而,放牧组牦牛血液组织中具有更高的携氧与抗氧化能力,表明其对高原环境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总页数】11页(P448-458)【作者】刘红山;马志远;裴成芳;吴刀知才让;甘水燕;周建伟【作者单位】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天祝藏族自治县畜牧技术推广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2【相关文献】1.饲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舍饲牦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2.冷季补饲精料对放牧牦牛犊牛体增重、瘤胃发酵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3.冷季补饲矿物质盐砖对放牧牦牛犊牛体增重、瘤胃发酵和血清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4.放牧与舍饲对大通牦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5.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舍饲牦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及菌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舍饲牦牛犏牛和放牧牦牛屠宰性状肉质及其营养成分比较舍饲牦牛犏牛和放牧牦牛是两种不同养殖方式下生长的牦牛品种,它们在屠宰性状、肉质及其营养成分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本文将对这两种牦牛的屠宰性状、肉质及其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消费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养殖方式下牦牛肉的品质差异。
我们来了解一下舍饲牦牛犏牛和放牧牦牛的基本特点。
舍饲牦牛犏牛是在封闭的圈舍内进行人工喂养的,饲料种类和质量都受到较严格的控制;而放牧牦牛则是在自然环境下放养,主要通过野草和天然植物为食。
这两种养殖方式对牦牛的屠宰性状、肉质及其营养成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屠宰性状方面,舍饲牦牛犏牛和放牧牦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舍饲牦牛由于受到严格的饲养管理,生长周期较短,体重增长速度较快,屠宰时的体重和脂肪含量都较高,所以其屠宰性状较好。
而放牧牦牛生长周期较长,体重增长速度较慢,因为运动量大,肌肉含量较高,但脂肪含量较低,所以其屠宰性状相对较差。
在肉质方面,舍饲牦牛犏牛和放牧牦牛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舍饲牦牛由于饲料种类和质量的控制,脂肪含量较高,肉质较为鲜嫩,口感较好,但由于生长周期较短,肉质未能得到充分锻炼,所以肉质相对较软。
而放牧牦牛则因为运动量大,肌肉含量较高,肉质较为结实,口感较为韧劲,但脂肪含量较低,肉质相对较干。
我们来比较一下舍饲牦牛犏牛和放牧牦牛的营养成分。
舍饲牦牛由于脂肪含量较高,所以其热量和脂肪含量相对较高;而放牧牦牛由于脂肪含量较低,所以其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相对较高。
两种牦牛肉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锌等营养成分,但因为生长环境和饲养方式的差异,其营养成分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舍饲牦牛犏牛和放牧牦牛在屠宰性状、肉质和营养成分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营养需求来选择不同的牦牛肉品。
舍饲牦牛犏牛的肉质鲜嫩,口感好,适合做煎炸等烹饪方式;而放牧牦牛的肉质结实,营养成分丰富,适合做炖煮等慢火烹饪方式。
目前,畜牧业正在国内各种相关政策文件的引导支持下不断发展,并且推动了养殖生产基地的发展,使得其规模越来越大,在国内畜牧业不断壮大发展的过程中,寄生虫病感染的疫病防治工作形式已经变得越来越严峻。
在边缘山区农村及农村牧区,目前这些地方以规模化畜牧业经营为主要生产经济和支撑手段,会广泛采用一些半农半牧饲养方式为主的饲养繁育方式,与人工舍养方式相比较,此畜牧业家畜感染各种寄生虫疫病的传染概率更大。
本文仅对青海高原牦牛和高原型藏羊消化道寄生虫及其感染发生情况等进行初步介绍,并仅对其驱虫效果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为了提高我国畜牧业的生产效率,确保我国畜牧业行业稳定发展,使畜牧业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不断壮大,本文的研究方向为青海高原牦牛(以下简称牦牛)和高原型藏羊(以下简称藏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驱虫效果观察,首先列举了牦牛和藏羊常出现的消化道寄生虫病,主要有线虫病、吸虫病,其次阐述了牦牛和藏羊寄生虫病的危害,主要通过对各地区养殖场的观察和调查总结了牦牛和藏羊寄生虫造成的危害。
最后提出了牦牛和藏羊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对寄生虫病进行详细的诊断,对牦牛和藏羊的饲养加强管理以及驱虫效果,做好驱虫预防工作以及合理使用驱虫药物。
一、牦牛和藏羊常出现的消化道寄生虫病种类1、线虫病牦牛和藏羊消化道线虫病一般说是一种以寄生虫为主要病原的疾病,是由于在牦牛和藏羊消化道黏膜孔内所寄生的多种丝状线虫类动物发生的感染,主要致病种类还包括毛首线虫、奥斯特线虫属、夏伯特线虫类等。
牦牛和藏羊消化道线虫病一般症状较多。
最常见的症状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在肠道黏膜会呈现混合性寄生虫感染,当牦牛和藏羊因线虫菌感染而患了上百种以上该虫菌疾病时,其明显的症状就会表现出来,如身体迅速消瘦、贫血呕吐等等临床症状,程度严重时,很有可能会造成牦牛和藏羊的死亡,因为这会直接导致患该病的畜主因身体严重缺乏营养。
据统计,我国每年在进入春季时,大批野生的放养散牧动物容易患线虫病,也因此导致了大量的牦牛和藏羊死亡,经相关专家现场剖尸检尸鉴定诊断后才最终发现其死亡诱因之一主要是由于受消化道线虫的感染以及严重病原体的感染。
牦牛低海拔农区健康高效养殖技术一、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牦牛是青藏高原地区的当家畜种,世界上约95%的牦牛在中国,常年生活在海拔3500m及以上地区,为牧民提供肉、乳、毛、皮、役用、燃料等生活必需品,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该地区气温低、缺氧、紫外线强、冷季长,且牦牛终年放牧,生产技术原始和落后。
造成了牧区草原季节性超载严重,加上鼠害肆虐,导致草场退化严重,另一方面牧区饲草料季节性供应不平衡,冬春季饲草产量不仅低,而且质量较差。
牦牛每经过一个冷季,体重降低约25%,使牦牛长期处于“夏活、秋壮、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中,导致牦牛饲养周期长(约9岁出栏),出栏率低于15%,严重影响牦牛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基于以上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分区域推进现代草业和草食畜牧业发展。
低海拔农区因其气候优势,饲草料资源丰富,但牛源紧缺,架子牛育肥牛价格倒挂。
因此在前期已成功在半农半牧区实施牦牛舍饲错峰出栏的技术上,自2015年开始实施牦牛低海拔农区健康高效养殖生产快速出栏,可有效降低高原牧区草场超载,解决了牦牛出栏周期长、冷季掉膘损失、肉质差、草料运到高原地区成本高等问题,提高牦牛肉品质和养殖效益,也能够弥补低海拔农区牛源短缺,稳定牛肉市场。
从而在生产模式上逐步形成了高原纯牧区能繁母牦牛和犊牛生产基地,半农半牧区牦牛青年牛生产基地,农区冷季牦牛异地育肥生产基地,促进了牦牛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实现牦牛养殖增效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助推了藏区和农区发展牦牛产业扶贫脱贫,保护生态环境。
(二)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自2015年以来已在四川成都、雅安、广汉等地推广应用。
(三)提质增效情况增产增效情况:实施本技术后,每头牦牛平均日增重0.53公斤/天,犏牛平均日增重0.72公斤/天,经过冬春季120天的短期育肥,牦牛、犏牛分别增重64kg和85kg,有效减少传统放牧牦牛冷季掉膘损失(冷季平均掉膘失重-0.13公斤/天)。
青海高寒牧区舍饲或半舍饲牦牛和藏羊腐蹄病的防治作者:王永军来源:《养殖与饲料》 2014年第5期王永军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青海三角城812300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是青海省政府于2004年在三江源区开始实施的移民项目。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总面积35.66x104 km2,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9.37%m。
近年来,随着移民项目加快实施,三江源区部分生态移民进驻聚居点后,牦牛、藏羊也由原始传统的游牧饲养方式逐步转变为全舍饲或半舍饲,从而促进了三江源生态移民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生态移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然而,全舍饲或半舍饲的饲养方式改变了牦牛、藏羊的游牧生活习性,使牦牛、藏羊的生理过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运动受阻,饲草料种类单一、营养不全,饲养管理不到位等),在全舍饲或半舍饲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疾病,特别是腐蹄病的发生有增加趋势。
牦牛、藏羊的腐蹄病是一种传染病,其特征是局部组织发炎、坏死。
此病主要以趾间皮肤和软组织腐败、真皮坏死与化脓、角质溶解,痛疼,跛行为特点。
腐蹄病患畜轻者跛行,重者影响采食、繁殖等,一旦种畜感染此病,若不及时进行诊治,最终将因配种受阻而被淘汰,使整个养殖生产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1病因1)因圈舍、运动场等窄小、潮湿且卫生不良,使牛羊蹄部长期浸泡在腐败粪尿和污泥中,进而使其蹄趾、球节、蹄底及周围软组织受到损伤,给细菌的侵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侵入细菌主要是坏死厌气丝杆菌,化脓棒状杆菌、结节状拟杆菌等也可引起感染。
2)圈舍或运动场地面粗糙以及石子、玻璃、铁片、铁钉等异物刺伤蹄部引起外伤等,都可导致细菌感染,造成此病发生。
3)牛羊饲草料单一,日粮中蛋白、能量营养水平不够,矿物质缺乏,尤其是锌、钙、磷等营养物质不足,导致牦牛、藏羊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进而使腐蹄病增多。
2症状牦牛、藏羊一旦发生此病,会因蹄部肿胀、痛疼而出现跛行;病初患病牛羊喜卧、站立时间较短,采食量减少;严重时患病牛羊采食、活动均受到影响。
牦牛和藏猪源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检测摘要大肠杆菌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肠道的微生物,易受环境影响,加上血清型复杂和耐药机制多样等原因,目前耐药情况依然严峻。
高原地区自由放牧的养殖方式,使得牦牛和藏猪等易患细菌性疾病而影响藏区人民的生活与健康。
因此,了解牦牛和藏猪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对探究其耐药机理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的329株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了解其耐药表型,并通过半定量方法测定分离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同时通过PCR 方法对常见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和种群发育背景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329株大肠杆菌对24种抗菌药物大多表现出耐药性,其中对链霉素、氯霉素、氨苄西林、利福平和土霉素等显示较高耐药性,对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和壮观霉素全敏感。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试验结果表明,329株大肠杆菌多为无成膜能力或成膜能力较弱,仅2株呈强成膜能力。
2.28个耐药基因和2种整合酶基因检测结果显示:除氯霉素类(cat1、cat2)、β-内酰胺类(bla CMY-2、bla SHV)、四环素类(tetC、tetG、tetX),其它基因均成功检测到阳性,其中aac(6')-Ib最为流行,其次是sul1和floR,检出率在30%以上。
3.15种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agn43、sitA、ompT、eaeA,bcsA、fimC、LT、FyuA与irp2均有阳性检出,stx1、stx2、ehxA、bcsB、hlyA及hlyE未检测出阳性。
4.藏猪源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与qnrA相关,牦牛源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敏感与bla TEM和bla DHA相关。
5.牦牛源大肠杆菌的优势种群为B1型,藏猪源大肠杆菌优势种群为A型,且fimC基因主要分布在A型和B1型中;sitA、LT基因主要分布在A型;ompT、eaeA、FyuA与irp2的主要优势种群都是B1型。
青藏高原部分地区自由放牧与舍饲育肥牦牛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差异柏雪1,文勇立2,刘少文1,陈宇1,钟金城2,王永2,郭春华1,*(1.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2.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摘 要:肉中的致病微生物污染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采集了青藏高原部分地区无腹泻症状的放牧型牦牛样品155 份,舍饲育肥型牦牛样品122 份,对其粪便及各组织中沙门氏菌、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分离,并对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学鉴定和抗生素药敏实验。
结果发现,2 种饲养方式下,牦牛组织病原微生物携带率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放牧型牦牛的检出率绝对值都略高于舍饲育肥型牦牛;2 种不同饲养方式的牦牛样品中分离出的沙门氏菌血清型差异较大,舍饲育肥型和放牧型牦牛肌肉中检出的血清型分别为纽波特沙门氏杆菌和肠炎沙门氏杆菌,放牧型牦牛粪便中的沙门氏菌为鼠伤寒沙门氏杆菌、肠炎沙门氏杆菌和圣保罗沙门氏菌,而舍饲育肥型牦牛仅有都柏林沙门氏菌;舍饲育肥型和放牧型牦牛源沙门氏菌对抗生素耐药性规律基本一致,对林可霉素(83.33%、81.82%)、四环素(66.67%、63.64%)和麦迪霉素(66.67%、72.73%)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放牧型牦牛的微生物安全性和舍饲育肥型牦牛一致,沙门氏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都较为严重。
关键词:牦牛;饲养方式;沙门氏菌;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Differentiation of Foodborne Pathogenic Contamination of Muscle and Visceral Tissues between Free Grazing and Stall-Fed Fattening Yaks from Some Areas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BAI Xue1, WEN Yongli2, LIU Shaowen1, CHEN Yu1, ZHONG Jincheng2, WANG Yong2, GUO Chunhua1,*(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2. Institute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Abstract: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in meat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human food-borne diseases.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prevalence of Salmonella,coliform bacteria,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n various yak tissues, and the ser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Salmonella were investigated. Totally, 277 samples of muscle and visceral tissues from yaks in Northwest Sichuan plateau were collected including 155 samples from free grazing yaks and 122 samples from stall-fed fattening yaks both without diarrhea sympto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arrier rate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in various yak tissues was between two feeding regimens (P > 0.05), but the absolute value of detection rate in free grazing yak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stall-fed fattening yak. Different Salmonella serotypes were isolated from yak tissue samples from two different feeding systems. The Salmonella serotypes isolated from stall-fed fattening and grazing yak muscle were S. newport and S. enteritidis, respectively.The Salmonella serotypes isolated from fecal samples of grazing yak were S. typhimurium, S. enteritidis and S. saintpaul, while only S. dublin was isolated from fecal samples of stall-fed fattening yaks. The feeding regimens had no effect on the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Salmonella isolated from yaks, and the Salmonella isolated from stall-fed and free grazing yaks showed high resistance to lincomycin (83.33% and 81.82%), tetracycline (66.67% and 63.64%), and midecamycin (66.67% and 72.73%). Overall, the microbiological safety of yaks was identical between two feeding regimens, and the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Salmonella isolated from the yaks was high.Key words: yak; feeding regimens; Salmonella; coliform bacteria; Staphylococcus aureus;Listeria monocytogenesDOI:10.7506/spkx1002-6630-201717012收稿日期:2016-08-31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D13B03);四川省阿坝州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作者简介:柏雪(1985—),女,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饲料及畜产品安全。
E-mail:yukivy@*通信作者:郭春华(1957—),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反刍动物营养。
E-mail:531893818@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6630(2017)17-0066-06引文格式:柏雪,文勇立, 刘少文, 等.青藏高原部分地区自由放牧与舍饲育肥耗牛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差异[J]. 食品科学, 2017, 38(17): 66-71.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717012. BAI Xue, WEN Yongli, LIU Shaowen, 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foodborne pathogenic contamination of muscle and visceral tissues between free grazing and stall-fed fattening yaks from some areas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J]. Food Science, 2017, 38(17): 66-7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717012. 牦牛是青藏高原山脉附近的特有牲畜,中国现有牦牛1400多万头,约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5%以上[1]。
牦牛是牧民赖以生存的资源[2],也是我国畜牧业中不可缺少的畜种之一。
由于牦牛肉“天然、绿色”的特点,牦牛肉制品如牦牛肉干、牦牛肉酱等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
随着现代冷链物流的发展,近几年新鲜牦牛肉的需求量也日趋上升,但牦牛肉及其制品中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污染却不可小觑。
胡萍等[3]报道天祝白牦牛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26.67%,牦牛肉干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14.70%;孔雪英等[4]在新鲜牦牛肉中检出了致病性沙门氏菌。
青藏高原海拔高、沸点低,特别是牧民又有生吃牦牛肉的饮食传统,肉品中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给牧民与消费者健康带来极大的风险[5]。
羊云飞[6]研究发现四川甘孜色达藏区牦牛源与牧民源的大肠杆菌进化树接近,并存在耐药性的传递。
目前牦牛的养殖仍以传统饲养方式为主,即全天然散养[7]。
在这种完全自由的放牧状态下,牦牛没有经过规范的防疫与饲养管理,自身的健康风险较大[7-8]。
王慧玲等[9]对甘南州放牧犊牦牛进行病原菌调查,发现沙门氏菌感染率达13.5%。
关伏龙等[10]研究表明,健康放牧牦牛肠系膜淋巴结沙门氏菌检出率为6.7%。
其次,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牦牛屠宰尚处在较原始的阶段,部分牧民选择在草地就地屠宰,食源性病原微生物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的机率大大增加。
近几年在克服了牦牛半野生的驯化和饲料的适应等困难之后,也逐渐兴起了舍饲饲养方式。
本研究团队和其他研究者发现,经过舍饲育肥之后,牦牛肉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11]。
然而对于牦牛来讲,这种新兴的舍饲集中饲养是否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威胁,目前尚无定论。
本研究通过舍饲的方式对适宜体质量牦牛进行育肥,采集其新鲜粪便与肉样,并同时采集自由放牧的同品种牦牛样品,采用常规沙门氏菌、大肠菌群、金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国标分离技术对样品进行菌株分离,并对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学鉴定和耐药性实验,研究舍饲育肥与放牧饲养方式对牦牛自身沙门氏菌携带率及牦牛肉、肝脏等产品安全的影响,为保障牦牛肉的食品安全和公共安全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