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6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九 《论语》选读
- 格式:doc
- 大小:286.00 KB
- 文档页数:19
《<论语>选读》课文知识点梳理第一课为政以德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
1.“德”与“礼”“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
“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2.民生与教化孔子的天道观是唯物的,崇尚自然的。
他不会高唱仁爱的赞歌而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他先强调“足食”,然后才是“教之”。
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都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
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正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论语》选读(时间:120分钟满分:180分)(90分)1.(2015·浙江自选)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
”子曰:“可谓士矣。
”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
”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
”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荀子·子道篇》)材料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论语·颜渊》) (1)解释《荀子》这段话中“仁者使人爱己”和“知者知人”的意思。
(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荀子》这段话中孔子对颜渊回答的评价高于子路和子贡?恰当运用《论语》中的材料分析说明。
(字数不超过150字)(8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5·浙江样卷)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一、重要语录摘抄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十四文化论著《〈论语〉选读》考纲解读《〈论语〉选读》是浙江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课目。
2009年的年浙江《考试说明》开始把该课目作为古代诗文阅读中的一个内容来考查,2010年、 2011年、2012年依然保持这些要求,分值都在5分左右。
《〈论语〉选读》的考试要求,可以分为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两个部分。
所谓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子文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所谓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的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
而这些内容往往不是直接写出的,而是通过孔子等的言行来展现的,所以理解《论语》章句的含义是前提。
要善于在理解原文有关的学说、观点、见解、态度、情感、行为等基础上,理解其思想,并能结合现实背景作分析,联系当今谈意义。
考查内容:浙江卷自2009年开始出现该考点,考题侧重考查对《论语》中体现出的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如2009年考查孔子的教学原则, 2010年考查孔子的义利观, 2011 年考查孔子的为政观, 2012年考查孔子的仁爱观。
福建卷自 2008 年开始考查该考点,其相关试题可供参考。
2009年阅读材料全部出自《论语》,2010年另给了欧阳修《朋党论》的材料,2011年另给了《韩非子》的选段,要求与《论语》中的观点进行比较; 2012年用《论语》与《经典释文》对同一段话的不同标点情况,来考查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及对后人观点的评价。
四年高考【2012 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5分)《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江省高考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背诵内容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颜渊问仁。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矣。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6.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7.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8.于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9.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0.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大行,已知之矣。
”1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2.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论语》选读(时间:120分钟满分:180分)(90分)1.(2015·浙江自选)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
”子曰:“可谓士矣。
”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
”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
”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荀子·子道篇》)材料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论语·颜渊》) (1)解释《荀子》这段话中“仁者使人爱己”和“知者知人”的意思。
(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荀子》这段话中孔子对颜渊回答的评价高于子路和子贡?恰当运用《论语》中的材料分析说明。
(字数不超过150字)(8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5·浙江样卷)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0分)①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 ②孔子赞《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于《孝经》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于《论语》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又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圣人以名立教,未尝恶人之名也。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八) (1)分别解释上面两则材料中“名”的含义。
(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分析评价孔子对“名”的看法。
(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5·杭州市一检)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10分)(一)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二)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的思想性格。
(5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一)中,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材科(二)中,孟子却说:“穷则独善其身。
”你怎么理解他们看似不同的说法?(5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015·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一)子夏问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贤于丘也。
”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辩贤于丘也。
”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也。
”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也。
”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夫子?”曰:“居!吾语汝。
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赐能辩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
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许也。
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贰也。
”(《列子·仲尼》)(二)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也,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1)指出材料(一)中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所依据的哲学思想,并结合材料对这一思想作简要评析。
(5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述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联系现实简要分析。
(5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5·温州市第二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0分)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注】不争。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孝经·纪孝行》) 【注】丑:民众。
(1)上述两则材料中对“孝”的看法,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4分)《论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孝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上述材料,评价下面这则新闻中李某的“孝行”。
(6分)“浙江在线”宁波1月31日讯李某从小家庭环境就不好,父母为了培养他一直辛苦奔波。
而懂事的李某也很体谅父母,早早就打工贴补家用,周围邻居也一直夸李某是一个孝顺父母、知道感恩的好儿子。
但前几年,李某的母亲不幸身染重病,昂贵的医疗费用让这个本就经济窘迫的家庭愈发捉襟见肘。
眼看着家里再不筹集出医药费,李某的母亲病情将会恶化,这个孝顺的儿子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赚到钱,竟然不惜铤而走险加入贩毒的行列,最终被民警查获,沦为阶下囚。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5·嘉兴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0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日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在子路“述志”之前,若补上一句“由!尔何如?”好不好?为什么?(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5·台州市高三期末质量评估)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