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聚焦数量关系心得体会数量关系涉及到数量的增减、相等和比较等概念,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之一。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感到数量关系具有重要性和普遍性,无论是在数学领域还是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以下是我从学习数量关系中得到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数量关系教会我如何看待和理解数学中的各种运算符号。
在学习数量关系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各种数学符号,如"+"、"-"、"*"、"/"等等。
通过数量关系的学习,我明白了这些符号的意义和作用,学会了运用它们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这使我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提高了我的计算能力。
其次,数量关系让我了解到数学中的相等概念有着多种表达方式。
在数量关系中,我学到了等式的概念,即两个数相等的关系。
通过练习,我意识到等式可以通过变换和运算得到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3+2=5就可以变换为5-2=3,或者是5=3+2。
这种灵活的变换方式,让我在解决问题时有多种思路和方法可供选择,提高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
另外,数量关系培养了我理解数学问题中的比较关系。
在数量关系学习中,我经常会遇到进行数值大小比较的问题。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学会了如何比较数值的大小,并通过这种比较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通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我可以找出最大或最小值,或者判断两个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这种比较能力让我在面对各种数学问题时能够更迅速和准确地解决。
另外,学习数量关系也使我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数量关系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无论是购物、交通还是时间管理,数量关系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习数量关系让我明白到数学是一种实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通过数量关系,我可以计算出需要多少钱购买物品,或者在何时到达目的地。
这种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使我成为一个更加实用和高效的人。
总结起来,通过学习数量关系,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数量关系(第三课时)》教学反思《数量关系(第三课时)》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量关系(第三课时)》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之前我的想法是,让学生从做题过程中去体会他们从小学到大的数量关系的类型,所以我花了很多力气和时间去寻1-7册教材中所有的数量关系题目,想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们把各种类型的题目都做一遍,从变中体会不变,自己觉得题目的设计既完整又有层次,还为此窃喜。
但是,真正发到学生手里面,发现一些学生发现题目过多就失去的做题的兴趣,而且做题又不是他们喜欢的活动,在题目较多的情况下,虽然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效果并不好。
张老师把我的活动一进行了修改,把我自己罗列题目,变成“给学生们80、 5和400三个数,自己去编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想法真的很好,我当时听了觉得茅塞顿开,既解决了题目过多,学生厌烦,又解决了学生去被动的做题,没有创造性的问题,对于我这堂课本来的想法和思路来说,真的是既没有改变的我整体的思考,又给我的教学课堂增加的活跃性。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成长,其实我的成长道路一直是干很多傻事之后,会有一下子突然明白了什么,好像突然就开窍了,以后就会干了。
数学教学也是一样,之前一直听别人说,要怎么教,怎么教,刚开始自己好像还有想法,慢慢的别人教多了,好像自己就没有想法了。
之后再准备课,好像就一直要问别人,这个怎么上?怎么做?自己却毫无头绪。
这节课,说实在的,我也这么做了,我问了很多人,但是他们说的,我都讲不出来,后来我思考,因为别人的思考不是我的思考,我如果重复别人的东西,我只是在演绎,我不想上别人想法的课。
那几天一直在看《小学数学》杂志、在网上各种搜,某天晚上,我边翻看着“一课研究”中关于“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考,突然有了灵感(我特别深信备课需要灵感),我起来,打开电脑开始写教案,凌晨4点完成。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反思第【1】篇〗《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教学反思《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四则运算和解决问题),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研究的。
用字母表示数量,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由具体的数和用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
学生在近四年的学习中大量接触到的是有关具体的数的认识和运算,对字母表示数虽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接触,但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不理解,这一内容主要教学怎样根据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
因此,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让学生逐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想突出以下几点: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课,我从与学生的亲切交谈中自然地将“猜年龄”这一十分生活化的问题逐步展开,通过探究同学年龄与老师年龄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老师年龄等环节,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并在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感悟、理解,并逐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
2.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
“用字母表示数”在数学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怎样让刚刚接触这些知识的小孩子理解“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在什么情况下用字母表示数”呢?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了“确定用字母表示某一数量”——理解表示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几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小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以上几点在课堂中,我认为基本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后,通过对学生课后练习和测试反应出来的情况,我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老师们观察到的很有说服力,有以下不足:1.用字母表示数中所表示数量关系的落实不够到位。
1到2年级数量关系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了数量关系后,我学会了很多,我决定把我长期积累的一些感受写下来,希望对同学有所帮助。
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数学模型之一,它是从一类有共同规律的数学问题中总结出来的揭示某些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并以数量的关系来表达这种联系。
它为小学生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基本方法,形成一种策略,一种有数学价值的问题解决的模式。
“忌讳”谈数量关系的思想根源在哪里呢?或许是对过去应用题教学存在的机械、呆板弊端进行了大量批评,我们都有点害怕了。
数量关系被看成了一种不利于发展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框框”,是传统应用题教学弊端的集中表现。
其实不然,许多常见的数量关系既是数学化的,又是生活化的,因为它本来就从生活实际中提炼而成。
当我们购物时,就需要与“花钱”打交道,自然而然地涉及“单价”、“数量”、“总价”。
再如出门乘车,要涉及“速度”、“时间”、“路程”,这么多常见的数量关系,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并总结一些常见的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用它们去分析生活中各种数学因素之间地联系,体验有价值的数学,感悟数学的魅力,从而走出为应用而应用的尴尬境地。
课标教材不给出数量关系,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使学生在表述或构建知识结构时得到帮助。
总之,对于应用题与问题解决的教学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传
统应用题教学确实存在诸多弊端,但也不能一概否定。
权衡利弊,我们应对传统应用题教学加以扬弃,没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对立起来,完全有将两者互相结合,取取精华,去其糟粕,才是理性的做法。
一张发票,一举多得——《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后感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
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出它们的原型。
我们要特长捕捉,尽量提供,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规律。
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时,教师可请学生搜集一些超市或商场里的购物小票,请他们解释一下小票上的一些数据。
由于他们经常接触,因此对“单价、数量、总价〞比拟熟悉。
根本不需要教师苦口婆心地去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就轻松自如。
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体会到数学知识的X,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以上节录本人《教育文摘卡片&183;读书笔记》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做数学〞》一文。
无巧不成书,时隔数年后。
“三数〞教研组推举〔其实是,推来推去〕,要求青年教师执教展示课。
取出日积月累的“陈年旧帐〞,养兵千年、用兵一时。
有用的参考资料,启发借鉴作用“风韵犹存〞。
4月24日,星期四。
经过一个多月的个人精心设计,小组交流合作备课,成竹在胸,尝试执鞭。
弹词开篇,首先进入“复习旧知〞环节,简要地温习简单的一步计算应用题,要求口头列式,然后顺其自然,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常见的数量关系》。
接着,依据教师课前安排,学生积极打算,特意邀请“表现欲〞强的孩子登台大胆致辞,对着自己购物发票〔在多媒体多功能教室运用实物投影仪放大〕表达采购物品的品种、规格、单位、金额等实际情况。
预料之外,情理之中!学生个个兴高采烈,人人能说会道。
小手如林,煞是热闹!一张发票,一“发〞不可收,欲罢不能!〔附发票一份,便于说明〕X省X市商业销售发票〔202X〕发票联①苏字no.0048518客户:叶天韵 202X年04月22日品名规格单位数量单价金额〔小计〕笔套个 2 3.00 6.00铅笔支 4 0.50 2.00双面胶卷 3 2.00 6.00人民币合计〔大写〕 &165; 零仟零佰壹拾肆元零角零分企业发票专用章②客户收执开票人〔章〕:李莉生1:最近伊拉克战争爆发,我买了一辆模型坦克,15元,一架f16战斗机20元,付给营业员阿姨40元〔2张20元的〕,她找回我5元。
四年级《常见的数量关系——价格问题》教学反思我执教的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这一数量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
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本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
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在本节课上,我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前置作业让学生找找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我也适时的引导学生注意区分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总价。
总之,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应用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本节课上,我设计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练习中对知识加深理解。
每节课都有得失,本节课,我认为一些地方处理的还不到位,具体表现在:1.课题确定的太大了,只板书了《数量关系》,没有详细的注明是《价格问题》这一常见的数量关系,如果能适时板书完整,学生就更能更精准地了解本届可的主要解决问题。
2.应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
如果出一些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会兴趣很高,也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这一点我在设计课题时考虑不周,没设计出更贴近孩子生活的实例。
3.教学时,我将概念淡化,只想让孩子理解记忆,不希望机械读背,导致他们在第二天复习时,表述概念时随意,语言不精炼等现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第【1】篇〗本周数学教研组进行常规教研活动,活动形式进行听评课。
我幸聆听李琳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数学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课,主要有以下收获:1、李老师的课堂安静有序,环节呈现明晰合理,板书必要直观,从中不难看出老师深入研究教材,对于学科知识理解把握。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听课中很容易看出*时对学生的指导训练,学生书写整洁美观,学习过程合作默契2、本课出彩之处在于对“神七的速度与自行车速度相等”进行质疑。
源起于疑,进而思考、探究……生活实际中反映两者速度根本不同,为什么都表述为“8千米”呢?引导明确神七速度是8千米每秒,自行车是8千米每时,从而引出对速度单位为复合单位的讲解3、习题设计层层深入体现层次性,A路程相同比时间,B时间相同比路程,C路程时间都不同,可以:转化为相同时间比路程或者相同路程比时间,也可以转化为比速度。
建议:老师在课堂上为了学生能够看见教学内容,可以侧身站在一侧,不要下蹲边讲述边操作电脑;语言指向性再明确些,“用不同长短的纸条表示动物速度”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怎么做;精力集中杜绝口误;刘翔的速度为8.5米每秒比教室长度短。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第【2】篇〗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总价÷数量=单价路程÷时间=速度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2.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熟悉。
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把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同意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
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此基础上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简单数量关系的经验,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对路程、时间及速度也有简单的了解。
但孩子们仅仅是建立在初步认识的层面,并没有真正的了解速度的含义,这是一个基本学情,如何让孩子们深入理解速度的概念,并找到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是应该突破的难点。
所以本课用相同时间比路程和相同路程比时间两个例子来带领孩子探索速度的奥秘。
紧接着就引入了小丽小红路程时间都不同的情况下如何比较谁跑得快。
学生都能感知到要综合考虑路程和时间两者关系,所以顺着思路我揭示了速度的概念以及带领孩子找到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一数量关系式。
但是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在讨论这节课时老教师提出我的这个设计违背了孩子的认知规律,理应是先揭示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
整堂课下来孩子对速度理解的并不透彻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前面的设计的3个例子都是关于米/秒这一速度单位,容易引起孩子的思维定势,导致列车与电动车为何速度不同孩子们很难跳出这一难区,本以为可以让孩子跳一跳摘个桃,没想到结局与设想背道而驰。
我想接下来应该从课的编排重新设定课的内容。
充分考虑孩子的各个因素,在追求让孩子在玩中学的基础上,力争让孩子的心能够沉淀下来。
市级公开课《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正确掌握复合单位的读写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们去解决问题。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量关系的作用,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抽象出常见的数量关系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关系1.整理信息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今天就从购物开始研究,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想办法整理题中的信息吗?拿出自备本,自己试着整理。
交流,对比2种写法:12元和每支12元。
2.改写单价介绍复合单位的写法和读法。
12元/支表示什么意思?每本3元,你能用这样的复合单位表示吗?自己在自备本上改一改。
3元/支表示什么意思?3.现在经过这样一整理,你能很快求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你是怎么想的?4.抽象数量关系介绍单价、数量、总价。
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单价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发现的?能结合上面的例子说一说吗?小结: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些购物的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已知商品的单价和数量,都可以用单价×数量求出总价,所以我们总结出这样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
5.丰富数量关系老师也买了一些商品,这是购物单,考考你,请你算一算、填一填。
已经知道猕猴桃的什么?你是怎么求到猕猴桃的总价的?怎么求到牛肉干的单价的?你是怎么得到的?怎么求到牛奶的数量的?你是怎么得到的?6.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这3个数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知道其中2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一个量。
7.回顾反思学到这儿,回忆一下,在购物问题中,我们先发现了哪个数量关系?是怎么发现这个数量关系的?我们从这些生活实际问题中,找到了解决他们的共同点,进而总结成这样的数量关系式,这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办法。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后感
作者:董淑芳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16期
摘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再课堂上学生最开心,最激动的时候是学生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之后取得成功之时,也是学生全面接受知识最有效的时候。
关键词:数量;单价;金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67-01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先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应该是生活化的,而且富有挑战性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做了尝试,教学效果的确出乎我的意料。
如我在教“常见的数量关系”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们弄清“单价X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我提前两周布置让学生回家收集一些超市里的购物小票,学生们可以向家政和自己的同学请教,弄清小票上各栏所标示的实际意思。
改天上课时老师要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小票并要求学生解释小票上的内容。
两周的时间很快过去。
这一天一上课同学们拿出了自己准备的各式各样的购物小票。
我先邀请班上“表现欲”较强的学生拿出自己的小票登台大声发言,对着自己的购物小票上的内容一一叙述采购物品的品种,规格,单价,金额等实际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我及时给这些学生很高的评价,此举大大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个个兴高采烈,人人显得能说会道,高手如林,煞是热闹,学生们争着发言:
生1:张老师买了62个数学本,每本5角钱,应付给售货员31元钱。
生2:星期天我妈妈给我买了一架模型飞机15元钱,一架模型坦克20元,我妈妈付给售货员40元,她应找回5元。
生3:老师在课堂上告诉我们买东西要取回正规发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发言声此起彼伏,学生们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各抒己见,一吐为快,思维异常的活跃,从表面看教学的内容形式上似乎有所偏离课文“主题”,可我心里还是很坦然,因为这节课把法律知识有机的渗透到数学课堂中。
过了一会,我看“火候”已到,立刻提醒学生们,在生活中经常回发生不小心把墨水沾到小票上的到没事,弄脏了其中一栏模糊不清了,这是梦不能想个办法找出弄脏这一栏的准确数据呢?学生们一听,立刻相处各种办法解决问题,从中领悟出了“单价X数量=总价”然后再拓
展,要求学生求数量,单价,势如破竹。
本节课不攻自破得出“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学生言之有物,有据,有理,有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再课堂上学生最开心,最激动的时候是学生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之后取得成功之时,也是学生全面接受知识最有效的时候。
数学学习并不是要模仿数学家发现或创造数学的过程,而应成为再学生经历一个真正的“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资助探索,在猜想交流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