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问题(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找次品”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在一定数量范围内快速找到次品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找次品”的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来理解“找次品”的方法。
但同时,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来加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找次品”的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找次品”的方法和步骤。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找次品”的原理和背后的逻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找次品”的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球、钥匙等,用于模拟“找次品”的过程。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和展示“找次品”的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入“找次品”的主题,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寻找次品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找次品”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找次品”的步骤。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运用“找次品”的方法,找出次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找次品”的方法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找次品”的方法是否只适用于特定情境,让学生进行拓展思考,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找次品”问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找次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给出了三种找次品的方法:是比较法、排除法和天平法。
其中,天平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天平和比较的知识,对于用天平称量物品的质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通过天平找到次品,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引导,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找次品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找次品的方法,能够运用比较法、排除法和天平法找到次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找次品的方法,能够运用比较法、排除法和天平法找到次品。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通过天平找到次品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操作引导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天平、卡片等教学辅助工具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操作的小游戏,引入“找次品”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比较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比较法找次品的规律。
3.探究排除法:引导学生思考排除法找次品的步骤和原理。
4.探究天平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天平,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天平法找次品的步骤和原理。
5.总结提升:对比较法、排除法和天平法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各种方法的适用场景。
6.练习巩固:设计一些找次品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找次品”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找次品》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究找次品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天平称量物品的方法,以及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找次品的方法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找次品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找次品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找次品的方法。
2.如何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任务驱动: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次品和正常物品,用于教学演示。
2.准备天平秤,用于学生实践操作。
3.准备相关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找次品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给学生展示一个装有正常物品和次品的袋子,让学生思考如何找出次品。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教学内容,包括找次品的方法和步骤。
通过PPT或黑板展示,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找次品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运用天平秤找次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运用找次品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并进行点评和反馈。
8数学广角——找次品
第1课时简单的找次品问题
【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找次品(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及第113页练习二十七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指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策略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景导入】
游戏引入,观察图片找不同。
每组图片形状不同,颜色不同,最后一组外表一样,可能什么不同?
生:重量不同
【新课讲授】
1.自主探索。
(1)出示教材第111页例1:这里有3瓶口香糖,其中有一瓶少了几片,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
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天平称。
(板书课题:找次品)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口香糖,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口香糖,想象一下,怎样才能找出少了的那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①一个一个地称重量(利用砝码),最轻的就是少了的那一瓶;
②利用推理: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
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就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小结并揭示课题。
①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数一数,掂一掂,盘秤称,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
②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
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3.如果这里有5瓶,其中1瓶少了3片,请你设法把它找出来。
4.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汇报。
汇报:(1)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还是平衡,说明这两瓶还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2)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两端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3)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四瓶都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4)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把上扬的那一端的两瓶再放在天平两端,天平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5.小结:
第一种方案,每一份是1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第二种方案,每一份是2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思考学生独立解决,9瓶里面找次品怎么找?
小组同学探讨总结方法
第一种方案,每一份是1个,至少需要称4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第二种方案,每一份是2个,至少需要称3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第三种方案,每一份是3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第四种方案,每一份是4个,至少需要称3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总结:9个里面找次品至少需要2次就一定能找到
提出问题:5个里面找次品和9个里面找次品都是至少两次就能找到,那要是个数再多些呢?怎么办?是否有规律呢?那么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个问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找次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
第1课时简单的找次品问题
例1: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设法把它找出来。
5→(2,2,1)
【反思】
1.尽量体现教材意图。
“找次品”是新课标人教版的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验来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尽量体现“数学味”。
数学味或者说数学化是现在数学课堂提倡的理念,是我们所追求的。
那么,怎样体现出数学味呢?怎样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呢?教师在本节课作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5件物品,找出其中的一件次品。
让学生经历多次观察、比较、分析,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
动中,加强横向与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找次品的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
3.尽量体现方法渗透。
本节课中教者还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整节课。
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找次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地学会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认识更广的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