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7.95 KB
- 文档页数:9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感受雨果的正义感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2.分析雨果在信中的论证方法及其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析雨果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雨果的正义感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这封信的写作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吗?这封信是谁写的?为什么要写这封信?2.理解文本内容让学生自主阅读信件,理解文本内容。
提问:请同学们简要概括这封信的主要内容,雨果在信中表达了哪些观点?3.分析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关注雨果在信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讽刺等。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雨果在信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方法对表达他的观点有何作用?4.语言特色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雨果的语言特色,如生动、形象、幽默等。
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雨果在信中的语言特色,并分析其效果。
5.感受正义感与尊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果的正义感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雨果在信中是如何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尊重的?这体现了他的哪种品质?6.小组讨论雨果在信中的观点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和文化?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读后感,要求结合雨果的观点进行分析。
四、教学反思1.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4.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2.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的正义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欣赏相对较难一点的抒情类散文的能力,但本文是外国作品,由于语言的差异,学生对于把握本课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理解起来还是有相当的。
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养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分解重点、难点。
本文立场鲜亮,“赞美圆明园”“斥责侵占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苏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平的立场。
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能够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占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
在形成鲜亮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缘由,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全部世界。
效果分析本节课老师能够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新大纲要求,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这节课教师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要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运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培养起来,把他们健康个性发展起来。
当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当作学习的主体来看待。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处处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学习的方法,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整体感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整体认知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培养学生在语言材料中快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
老师设计的问题是:你从这封信中读出了哪些内容?有学生读出了写作背景,有的读出了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有的学生读出了作者对侵略者的讽刺之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及语言特点。
1.2分析雨果在信中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态度和观点。
1.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阅读,梳理信件内容,感知雨果的观点。
2.2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
2.3通过课堂讨论,分析雨果的信在当时的意义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关注现实的人文素养。
3.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及语言特点。
1.2分析雨果在信中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态度和观点。
2.教学难点2.1分析信件背后的历史背景。
2.2探讨雨果的信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
1.2引导学生关注雨果的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自主阅读2.1学生自主阅读信件,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及语言特点。
2.2学生梳理信件内容,感知雨果的观点。
3.小组讨论3.1学生分小组讨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
4.课堂讨论4.1分析雨果在信中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态度和观点。
4.2探讨雨果的信在当时的意义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课后作业2.收集有关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及语言特点,分析雨果的观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2在分析观点环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雨果在信中如何看待英法联军的行为?请大家找出文中的相关描述,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雨果的态度。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通用3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篇1篇一《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的知识;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2: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性目标:进行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1:快速阅读,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读完课文,要求学生看得快,记得准,教师三分钟后就课文具体内容提问了十个问题。
2:展示有关圆明园的幻灯片以及一些网上下载的其他有关图片,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
3:小组讨论探究:你能够体会到从这看似平凡的信中折射出的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然后小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小结。
4:布置课后作业:学过全文,请你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与高效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3: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应该注意。
篇二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体会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3、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品味或赞或讽的语言,体会反语的讽刺效果。
3.增强爱国情感,树立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
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走进圆明园。
二、检测预习1.生字词注音2.作者介绍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选自《雨果文集》。
3、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a.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
后又创作剧本《欧那尼》《国王寻乐》,表达人民对暴政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
1861~1869年创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
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动人场景。
b.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件的背景,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
(2)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信件的内容。
(3)通过分析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原因和经过。
(2)通过分组讨论,分析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1. 信件的背景和内容。
2. 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信件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历史事件的理解。
2. 对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2. 准备信件的文本,以便学生进行朗读和分析。
3. 准备分组讨论的题目和写作练习的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信件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信件:(1)学生朗读信件,理解信件的基本内容。
(2)教师对信件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信件的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2)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进行总结,强调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1)组织学生对比研究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与八国联军侵华的异同,分析两次事件的背景、目的和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两次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这些事件中的应对策略。
2. 参观考察:(1)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博物馆或展览,加深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认识。
(2)鼓励学生实地考察相关历史遗址,增强历史现场的感知。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积极性。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 教材分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林则徐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信中林则徐对英法联军的远征中国表示反对,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具体情况和背景可能还不够清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课文内容来深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此外,学生对于信件这种文体可能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背景和影响。
学生能够把握信件的文体特点,学会阅读和理解信件。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林则徐的爱国情怀,增强自己的爱国意识。
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多面性,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背景和影响。
学生能够把握信件的文体特点,学会阅读和理解信件。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信件这种文体可能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学生需要通过课文内容来深入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具体情况和背景。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背景和影响。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信件的文体特点,学会阅读和理解信件。
3.合作讨论法: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背景和影响。
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课文内容,了解信件的文体特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品味或赞或讽的语言,体会反语的讽刺效果。
3.增强爱国情感,树立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
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走进圆明园。
二、检测预习1.生字词注音2.作者介绍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选自《雨果文集》。
3、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a.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
后又创作剧本《欧那尼》《国王寻乐》,表达人民对暴政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
1861~1869年创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
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动人场景。
b.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法国作家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
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
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雨果的难能可贵之处,首先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
他站在人类的角度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
雨果的难能可贵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可贵的。
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到底,是属于全人类的。
因此,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这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愤怒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
学情分析:此次授课班级共有55人,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但表达能力不强,不太擅长表达自己的思想。
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总的来说是比较有限的。
对于历史上火烧圆明园一事只是停留在历史课本的只言片语上,不甚了解。
对于雨果的了解,只停留在他有一部代表作叫做《巴黎圣母院》上,除此以外别无所知。
正是基于此,我在讲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时,从最直观的圆明园遗址图片入手,唤起学生们对那段久远历史的回忆,立刻进入一种应有的感怀状态。
这封给巴特勒上尉的书信折射的正是一位异国作家博大的情怀和高尚的人格。
让学生感悟并学习雨果的高尚人格品质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1.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2.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
3.学习雨果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教学重点:学习雨果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共一课时课前预习: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2、了解英法联军侵华历史资料,查阅有关雨果的资料,阅读雨果的相关作品。
3、提出自己的疑惑,以备课堂解决。
相关课程标准:(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2、揣摩精彩的语言,体会文章中衬托、对比及反语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评价任务: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和品味语言的能力。
2、体会雨果深邃的精神内涵,感受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揣摩精彩的语言,体会文中反语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雨果深邃的精神内涵,感受其人格魅力。
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设备和PPT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无不为此痛惜遗憾,而在遥远的国度里也传来了正义的质问,那来自是伟大作家雨果。
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拜读这位大师的作品,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二.以标导学,出示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2、揣摩精彩的语言,体会文章中衬托、对比及反语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三、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请学生介绍作者,互相补充介绍)2、了解一点背景——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事件四、自主探究之走进一篇文章—整体感知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书信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展示互动之领略一种魅力——(一)语言之美要求:朗读第三段,找出集中表达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和具体描写圆明园的句子,加以品味。
【奇点美读】诵读思考:1.你喜欢雨果的笔下圆明园吗?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用“圆明园是世界奇迹,奇在——”的句式读出你心中圆明园的样子。
1、出示精彩语句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2、学生先在小组内互说,再推荐代表班内展示。
师补充提示:作者在这里饱含深情的赞美圆明园,还表达了对被侵略者被掠夺者怎样的情感?过渡语:我们看看连雨果都说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建筑,现代人用技术手段复原的圆明园全景图(师播放《圆明园复原图》)师:可是“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元凶额尔金在他的一封信中,竟得意洋洋、不知羞耻地写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人所能想象者。
”另一侵略者戈登承认:“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
”雨果说:“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展示互动之领略一种魅力——(二)感情之烈【妙点揣摩】请用一段话表达你心中的愤怒与斥责,然后与雨果的文字比较,讨论:雨果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谴责与愤恨的?他的表达妙在何处?精彩语段: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总结:运用了一系列的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词语。
讲解: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
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体会反语的力量:个别赛读对英法联军辛辣嘲讽的语句,教师范读,全班齐读相结合。
指导朗读词语“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手挽手,笑嘻嘻”指导朗读句子“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体会其中反讽的语气,不动声色的深沉的愤怒。
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
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2、雨果除了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谴责与愤恨的外,他的表达还妙在何处?总结:妙在用一些反语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妙在将谴责愤恨之情隐于两个强盗的故事之中妙在对两个强盗丑恶嘴脸的生动刻画3、读了本文之后,你对雨果这位作家有了怎样的认识?请作出你的评价。
补充:1885年5月22日,雨果去世了。
法国两院立即休会宣布全国致哀。
6月1日,两百万巴黎群众在21响礼炮声中参与了这盛况空前的国葬。
这是法国以至欧洲最大规模的一次葬礼,是精神文化领域里最崇高的一次哀荣。
五、精讲诱思之领略一种魅力——(三)章法之妙“绚烂之极反归于平淡,平淡之中自有大丘壑”。
1、布局谋篇的特点2、对比衬托的写法六、结束语——铭记一个真理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强,则少年强!师:同祭民族之殇,共圆复兴之梦。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历史节点上,全面小康,这个中国人民历经苦难与辉煌的执着梦想,即将如期实现;民族复兴,这个承载一代代中华儿女奋斗与牺牲的百年夙愿,从未如此接近。
同学们要坚守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用汗水、智慧和热血实现青春的价值,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澎湃动力。
古老的中华民族以充满自信的雄姿大步行进在现代化征程上。
革命先烈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梦想终成现实。
七、达标测试1、雨果,________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________精神,愤怒地谴责了________,表达了对________,震撼读者心灵。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瞥见()劫掠()晨曦()给予()偷qiè()zāng()物赞yù()hào()费3、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4、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文明”和“野蛮”在这里怎么理解)5、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话的含义?)板书设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赞美圆明园—世界奇迹—幻想艺术典范—世代结晶--惊骇杰作(直接)恍若月宫--文明剪影—梦(比喻)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讽刺侵略者—强盗—洗劫—行窃—劫掠(直接)文明-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赞誉(反语)学情分析对于近代中国被侵略史,学生在历史课中已经有了充分的学习,教师只需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相关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和提升即可;而语言知识上,学生比较薄弱的是对反语这个语言现象认识与把握;在思想认识上,我们的学生很容易对亲华的认识表现出强烈的认同,而很难认识到,作为法国人的雨果不受当局言论的影响,站在人类正义与公正的立场上看待这场战争是多么的不易。
对于语言的品味,学生鉴于阅历与理解能力的限制,很难进行深刻的解读,对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感悟不深。
效果分析: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自主探究”环节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基本内容。
“展示互动”环节,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
视频音频,圆明园景观,把语言难以描绘的美景用现代技术复原后美轮美奂的呈现给大家,唤起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激发对侵略者罪行的愤慨之情。
有很好的视觉听觉冲击力。
“精讲诱思”环节,引导学生分析对比与衬托写法,将文章赞美与讽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
由于阅历的局限,学生对语言品味还不够深刻,对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感悟不深。
教材分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里修订后收编的新篇目。
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
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
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本课是该单元的“比较探究”课文。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千古涛声”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
本课雨果赞扬了中华民族惊人的想象力,使圆明园成为了幻想艺术的典范,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
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分析写法,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和爱国情感激发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