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地图——中国古代汉朝地图
- 格式:doc
- 大小:2.33 KB
- 文档页数:1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方案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汉朝的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汉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教材分析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一统封建国家初步形成和巩固时期,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汉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后世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本课有四目,第一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主要概括了西汉的建立,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
第二目,西汉的强盛,涉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思想、对外等方面的措施和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及意义。
第三目,东汉的兴衰,主要内容有光武帝强化政治权力、重视经济和儒学、东汉的政治经济问题、两汉的农民起义与其灭亡。
第四目,两汉的文化,涉及《史记》《汉书》文学及科技等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时空定位和史料分析,了解汉朝为建设大一统国家采取的多方面举措;能够准确叙述重要的制度并理解其意义。
2.通过史料分析,了解西汉建立初期的社会背景和“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汉武帝改革的历史原因及其成效。
认识到制度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统治阶级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
3.通过史料分析、史料实证,对比总结两汉衰亡的原因。
能够结合史实论述两汉时期大一统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教学难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汉阳陵是西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与秦始皇兵马俑冷酷的脸部表情相比,汉阳陵的陶俑个个面带微笑,这也许是“文景之治”时期太平盛世的“幸福”,被深深刻画到陶俑的面孔上。
展示图片:《汉阳陵陶俑》(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西汉时期汉阳陵的陶俑,让学生体会到西汉初期的社会特点,从而引入本课的学习。
汉书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历史的时、空不可分,故写历史必记及地理。
中国最早以"地理"为书名的著作。
著者班固(32 ~92),是《汉书》中十志之一。
内容包括西汉及之前中国疆域及政区的划分及消长演变情况全书共3个部分:①黄帝之后至汉初疆域变迁;②西汉疆域政区及各地的山川、湖沼、水利、物产、民俗以及户口的沿革等,是全书的主体;③秦汉以来中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和海上交通情况。
该志开沿革地理学之先河,对于创立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历史地理学具有重大影响。
5本词条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汉书·地理志•作者班固•创造时间汉代•卷数上下两卷•种类地理,历史目录1内容介绍2历史影响3评价4开创政区地理志折叠编辑本段内容介绍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历史的时、空不可分,故写历史必记及地理。
此志,首先叙述汉以前的地理沿革,着重写了《禹贡》九州和《周官》九州;接着叙述西汉的地理,以郡国为条,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写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地理概况,诸如郡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名胜古迹,道路交通,等等;并总记了西汉平帝时郡、国、县、道、侯国的总数,全国的幅员,土地面积,定垦田、不可垦地、可垦不可垦地,民户、人口总数等;再就是参考了《史记·货殖列传》写各地风俗特产的内容,汇总了刘向"略言其地分"、朱赣"条其风俗"的成果,加以班固本人对历史和地理的了解和研究,按经济和风俗特点区分地域,写了各个地域的范围、历史、地理、民生、风俗和特点,以及中外交通和交流的情况。
从而大大地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出发以施其政。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6)专题六: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同学们在中国住了那么久,去过许多名胜古迹、名山大川。
古代中国的地域范围是怎么样的呢?一.中国的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就是过去几千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它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
比如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不同时期的河道和出海口都不一样,黄河的泥沙与现在比是多少等等,这是自然历史地理;又如“中国”这个名称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中国各历史时期各民族所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是怎样的?汉朝、唐朝的版图有多大?历代行政区划有过什么变化?古代某地今天属于什么地区?一些地区经济发达是否有其历史背景,历代又有什么变化?还有中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前后变化,人口的迁移,方言的分布;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的传播等等,这就是人文历史地理。
学习中国经济的同学,了解中国的人文地理是必须的。
古代中国的地域范围是怎样的?它不限于今天的中国,它是历史时期的中国。
具体地说,我们是以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前的版图为中国古代的版图。
就是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版图作为历史上的中国范围。
东北到外兴安岭,今天漠河是中国的北极,外兴安岭在漠河之北,今天的俄罗斯境内。
它包括乌苏里江以东,而现在乌苏里江为中俄界河,东边就是俄罗斯了;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也是前苏联,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境内,葱岭和帕米尔高原;其它地方大致与今天相同。
曾经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曾经在着这个范围内建立的政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
对此,我们可把握以下几点:1 “中国”这个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
春秋时所谓中国,是中原的代名词,只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原,与今天的概念不同。
应该说,华夏民族并不仅仅生活在当时的中原,它逐步包括了长江、珠江流域,也包括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范围。
如匈奴等民族建立的五胡十六国,鲜卑人(古代的民族,居住在今内蒙、东北一带)建立的北魏,到唐朝,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了。
精心整理三国时期全图司州兖州、豫州、扬州青州、徐州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四幅,简图一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画出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蜀(景耀五年)吴(永安五年)的疆域政区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
魏蜀吴三国境内画出州界、州治、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长史府的辖境治所以及所辖部分属国的首府。
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并钩出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六、蜀汉设庲降都督,统南中七郡,仍隶属于益州。
分幅图益州分南部、北部二幅,南部幅七郡即庲降都督所辖。
南北部各郡之间仍作郡界,不作州界,都督治所建宁郡仍用郡治符号,加注庲降都督四字。
七、魏吴境内设有各级农官,皆画出其治所,注出全称;多数相当于县,即作县级处理,少数作聚邑处理,惟吴毗陵典农校尉领县比郡,作郡级处理。
十二、水系泽薮除采用《三国志》记载外,一概以《水经》为据。
十三、鲜卑等部简图一幅,以公元236-262年(魏青龙四年至景元三年)为准,画出诸部鲜卑及西北诸部以及境内着名山川和庭帐城邑等;附盛乐附近插图一幅。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1)希望有纯古代图,现代地名以只标注主要参考点和主要河流6)能否以图标明各州郡的疆界以便观看。
7)图可分专业业余两种,专业地图多标一些地名,和经纬坐标。
水域的主要问题。
1)凉洲汉立时曾有西海,按记载应该有比今天更大的湖泊存在。
2)荆一带云梦泽应尚有遗迹,洞廷的面积也远比今日为大。
余里”,始形成东汉大河,也就是《水经注》以及唐《元和郡县志》所载的大河。
东汉大河的位置较西汉大河偏东,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东行,复蜿蜒于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滨县之南入海。
距海里程比西汉大河短,河道也比较顺直,东汉以后河水含沙量又相对有所减弱。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这条大河稳定了八百多年,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其间很少有决溢发生,也无大的改流。
因此,魏、晋、南北朝各史多不志河渠,《隋书·地理志》也没有黄河经行的记载。
中国古地图史(转载)传说中的中国古地图起源较早,在四千年以前就已经在使用了。
在大约公元前21 世纪的夏朝,有一《河伯献图》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大禹治水时, 河神河伯献一青石于大禹,上有治水用的地图,大禹用以指挥治水,终于成功。
此传说表明地图早已在民间流传。
概括来讲,古地图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原始地图、古典地图和实测地图三个阶段。
原始地图是人类社会初期出现的简陋地图,它尚未摆脱图画和神话传说。
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汉代。
地图载入史册,在“史记”卷八十六《荆轲传》中可以查到,公元前228 年,秦攻占赵都邯郸,赵灭。
北邻燕国(建都今北京一带)一片恐慌。
为防秦进攻,燕太子丹苦思良策,终于结识荆轲,图派荆轲出使秦献燕督亢(今河北涿县,固安一带)地图给秦王为名,伺机刺杀秦王。
荆轲将入秦,燕太子丹等送至南部边境易水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歌声悲状激亢。
荆轲到达秦都咸阳,秦王召见,荆轲献图于秦王,图展尽,忽抽出匕首,左手握住秦王衣袖,右手刺秦王,秦王惊跳,扯断袖子猛跑,两人追逐,此时侍从拿起药袋打向荆轲,秦王乘机拔出长剑,砍断荆轲左腿,荆轲应声倒地,拾匕首抛向秦王,打在铜柱上未中,最后荆轲被秦王侍从杀了。
此故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故事虽说明燕国企图以献地图来改变历史的一段徒劳进程。
但是这当中却明确说明公元前200 年时,我国就已有地图来表示国家的地理版图。
春秋战国初期,七国各占一方,疆域之争战事不断,最后终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这些表示地理疆域的地图,虽说至今仍未发现有实物验证,但从种种历史记载的考证,地图确早已存在。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帝即位时,他曾把全国所有的地图收集起来,这时的地图主要是表示地理版图的军事地图,以致秦灭亡时,刘邦攻入咸阳城(公元207 年)时,其宰相萧何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尽快把这些地图接收过来,以备继续为汉朝的统治利用。
所以要说中国的地图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起码是在春秋战国之前就有了,春秋战国的诸候战事不断,各国利用地图指挥战斗,地图更是得到充实与利用。
中国历史时间一览表中国历史时间一览表:一、古代时期1.先秦时期a.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b.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27年)c.西周(约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771年)d.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2.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3.汉朝a.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b.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c.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二、中世纪时期1.三国时期(220年-280年)2.两晋时期(265年-420年)a.西晋(265年-316年)b.东晋(317年-420年)3.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a.南朝(420年-589年)b.北朝(386年-581年)三、唐朝(618年-907年)四、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60年)五、北宋(960年-1127年)六、南宋(1127年-1279年)七、元朝(1271年-1368年)八、明朝(1368年-1644年)九、清朝(1644年-1912年)十、近现代时期1.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如下:1.中国历史地图2.历史人物表3.重要事件时间线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夏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传说中的黄帝时期。
2.商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的最后一任国君是商纣王。
3.西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正式政权,建立者周武王成为天下都城,定都镐京。
4.东周:西周后期,东方分裂出来的周朝政权。
5.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始皇帝秦始皇是秦国的君主。
6.汉朝: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统一的大一统王朝,创立者刘邦是一个农民出身的人物,其子刘盈即刘邦时期的皇帝。
7.西汉:刘邦的刘姓,统治天下,并在刘邦死后由其子刘盈继位。
8.新朝:王莽建立的中央集权制政权。
9.东汉: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刘协创立了东汉政权。
中国历朝地图终于找全了!第1张:春秋春秋是中国历史阶段之一。
关于这一时期的起讫,一般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自东周开始,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
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
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
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
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
而新兴的诸侯大国,先后取得霸主地位,而实际上,等于接替周王室王朝共主。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在晋阳打败智氏,其后逐步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
公元前379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是为“田齐”。
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第2张:战国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中国战国时期的简称。
是东周的后半期历史阶段。
经过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的无数次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
到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秦、齐、楚、燕、韩、赵、魏,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巴、蜀、宋、中山等大国。
小国尚有郑、卫、东周、鲁、滕、邹、费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秦汉两代的地图制作与地理学成就秦汉两代是中国历史上极富辉煌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在地图制作和地理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秦汉两代的地图制作和地理学成就: 第一,秦汉两代的地图制作特点; 第二,秦汉两代的地理学成就; 第三,秦汉两代地图制作和地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秦汉两代地图制作特点地图制作在中国历史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真正达到高峰是在秦汉两代。
秦朝时期,首次出现了全国性的行政区域划分,这为地图的制作提供了基础。
秦始皇时期,为了治理河山,他曾组织编纂了三篇地理书,其中包括《山经》、《水经》和《地形》。
这些书籍反映了当时利用天文地理知识和实地考察制作地图的情况,尽管这些地图已经失传,但是它们的影响对后世仍然有很大的启示。
汉朝时期,地图制作发展有了新的进展。
汉武帝曾派遣徐福出使朝鲜半岛,回来之后制作了一幅《疆域图》。
这幅地图是以朝鲜半岛为中心展示整个中原和周边地区的。
此外,还有《九州通胜图》,它描述了中国大陆和周边岛屿的地貌和气候,成为了中国古代地理知识最详实、最系统的之一。
可以看出,秦汉两代地图制作的特点是,注重地勘实地考察,严谨细致,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
二、秦汉两代的地理学成就除了地图制作,秦汉两代的地理学成就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极乐世界地理概念在佛教中,极乐世界被描述为一个永恒的、纯净的和幸福的地方。
在汉朝时期,中印文化的交流使得极乐世界的概念传入了中国,并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汉代地理学家刘安在《淮南子》中写到:“极乐有国,岁千岁而复如一日。
”这是极乐世界地理概念在中国传播的最早记载。
此外,刘安还引用了印度佛教经典《涅槃经》中的内容,描述了极乐世界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这些描述对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地理学名著汉朝时期,地理学名著如《淮南子》、《山海经》、《广异记》等相继问世。
这些著作系统而详实地描述了中国和周边地区的地理情况,包括地貌、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等。
汉朝地图——中国古代汉朝地图
汉朝地图
汉朝(前202—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
前202年高祖刘邦建国,六月定都长安。
公元九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
25年,参加反抗王莽政权的皇族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商朝的领土范围
汉朝建立初期,各地叛乱不断,高祖连征叛乱而无暇顾及边防。
河南地复为匈奴所有。
南越,闽越,黔中地汉朝地图区趁机与汉朝脱离,后来文帝派人说服南越王和各国归顺,又恢复了一统的局面。
但不久南越就因为荆州两湘地方不肯开关通商而肆起发动进攻。
此时恰值汉武大帝时期,汉朝的文治武功已到极盛,遂彻底剿灭了南越王政权,南越也首次直接归中央管理。
西元前127年,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
云中、雁门二郡的北界也向外扩展。
西汉的北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阴山以北。
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酒泉郡。
后又分割为张掖、敦煌、武威三郡。
连同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合城河西五郡。
前138年,东瓯王迫于闽越王的威胁,举国内迁到今江淮流域。
前110年,汉朝又灭亡了闽越国。
前111年,汉朝平南越,又占有了海南岛,在该地设十郡。
在西南地区,汉朝征服了诸国,边界推移到云南哀牢山和高贡黎山。
东北地区灭亡了卫满朝鲜,设置了东北四郡。
大汉帝国的国土已基本成型。
而在西域设郡也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
西汉末期,由于帝国的衰落和皇室的动荡,疆域萎缩。
东北撤销了真番、临屯二郡。
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并且放弃了海南岛与象郡。
王莽代汉【大新帝国】时期已经仅剩秦朝时的疆域,西域各国因为大汉帝国的衰落而逐渐脱离管制。
东汉王朝末年,中原战乱不断。
遂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
河套、陕北、晋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后放弃。
高句丽与林邑两国蚕食东北及南方国土。
只有西南地区扩展至大盈江一带。
汉朝初期地图
西汉疆域图
汉朝13州
汉朝13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