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神示证据制度

一、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就是用一

定形式邀请神灵帮助裁判案情,并且用一定的形式把神的意志表现出来,根据神意的启示来判断诉讼中的是非曲直的一种证据制度

二、神示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1、政治上实行神权统治

2、全民族科学文化技术落后

三、神示证据制度的主要内容

1、对神宣誓

2、水审

3、火审

4、决斗

四、对神明裁判的评价

1、在一定情况下能够查明案件的真实

情况

2、提高了人类司法判决的权威性,有

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3、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4、不仅表现为对违法犯罪的惩罚,而

且表现为对人们的行为引导和规范能力

第二节法定证据制度

一、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是法律

根据证据的不同形式,预先规定了

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证据的规

则,法官必须据此作出判决的一种

证据制度。

二、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

--封建社会专制度

三、法定证据制度的主要特点

1、刑讯逼供是基本的证明方法

2、法定证据制度的一些做法有利防

止法官主观擅断,维护法律统一

实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法定证据制度具有等级性

4、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

判断规则。

四、对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

1、积极性,比神示证据制度有进步

2、消极性---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第三节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一、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概念----

是指一切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的

大小,以及案件事实认定,均由

法官根据自已的良心、理性进行

自由判断,关根据其形成的内心

确信认定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制

度。

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产生背景

—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

1、资产阶级崇尚人的理性和良心,

提出人是生而自由的观点,要求

废除法定证据制度的束缚

2、资产阶级认为法定证据制度只能

达到形式上的真实不能达到实质

上的真实。

3、资产阶级提出人权和法律面前人

人平生平等有观念要求废除法定

证据制度

三、自由心证下马制度的理论和立

1、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立法—1791

年法国杜波尔法案的通过后,为

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所采用

2、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

①是法官的理性和良心;

②心证达到确信的程度

③证据证明的“盖然性”—即法官

不可能完全准确判定证据的证明

力,因而不可能完全准确地查明

案事实,法官对案件事实作出的

决定,只具有一定的概然性。④自由心证证据制度要受一些相关

制度的制约:

大陆法系:无罪推定、补强证据、传闻证据、有罪判决须明示理由和诉讼笔录。

英美法系:相关性规则

传闻证据规则

任意性自白

非法证据排除

最佳证据

证人特权

交叉询问

补强证据

推定

司法认知

五、对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评价

1、积极意义---相比封建社会法定证

据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

2、消极作用---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唯

心主义基础上的。

第四节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我国古代证据法律制度

(一)、奴隶制社会的证据制度

1、我国奴隶社会产生、发展------夏朝、商朝、

周朝

2、我国奴隶社会证据制度的特征------民刑不分

①法官认定案件,主要靠审判经验。如《周礼?

秋官?小司寇》“五声听讼”。

②神示证据制度消失较早。如周朝的宣誓不能作

为判断的依据。

③在注重当事人的言词证据同时,重视其它证据

的运用。如《周礼》:凡以财狱入讼者,正之

以傅别、约剂。。

(二)封建社会的证据制度

1、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春秋战国-----1840

实行纠问式诉讼。但不同于西方的法定证据制度。

2、封建社会证据制度特征

①口供至上,定罪须取得被告人的供词。----

“断罪必取输服供词”。

②审讯可依法刑讯。如汉律----对重罪不服的拷

打制度,《唐律》的刑讯具体规定。

③诬告反坐,伪证者罚。《秦律》《唐律》

④疑罪唯轻兼从赎,实行有罪推定。

⑤注重勘验检查。南宋的《检验格目》;宋慈的

《洗冤集录》

⑥据众定罪。唐律------对不得刑讯的人可依据

三人以上的证言定罪。

⑦发展了五声听诉讼断狱审判方法

二、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证据制度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诉讼制度----吸收

了西方国家先进证据制度一些内容。如无

罪推定、自由心证、言词不达意证据、禁

止刑讯逼供等。但实践中很难实施。

2、但又实行法外取证和特别程序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据制度特征----

封建性、虚伪性、恐怖性。

三、人民民主政权和新中国的证据制度

1、新民主主义的证据制度(1931—1949

年)建立了一些先进的证据制度

①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②严禁刑讯,不轻信口供

③认定案件事实必须证据确实、充分

④规定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2、新中国初建时期的证据制度

(1949---1966年)继承发展了新民主主

义时期的证据制度---《宪法》、《法院组

织法》、《检察院组织法》。

但到了1958年受到了干扰。

3、十年文革时期的证据制度

法律虚无主义。刑讯逼供盛行,证据制度遭

到破坏,

4、拔乱反正以来(1976年-----)我国证据

制度的恢复、发展和走向完善。

1979,1997年《刑事诉讼法》;1982,

1991《民事诉讼法》;1989年《行政诉

讼法》等。主要内容:

①严禁刑讯逼供和非法收集证据,坚持全

面收集证据

②实行无罪推定

③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

④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

充分。

第三章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第一节证据的概念

一、证据与诉讼证据

1、什么是证据-----即一般意义证据,是指用已知的事实来证明未知的事实。

2、什么是诉讼证据----就是指司法人员按照法定的程序收集、审查核实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根据。

3、如何理解诉讼证据:

①内容的客观实在性

②认定(证明)案情的根据性

③表现形式的合法性

二、与证据相关的概念

1、证据材料 -----未经查证属

实的各种证据形式。

2、证据方法-----诉中可以作

为调查对象的有形物。如物

证、证人证言等。

3、证据力------指证据作为法

律上可作为定案资格和条件

4、证明力------证据对案件事

实的证明价值和功能。

5、证据原因------指法官对当

事人主张的事实是否形成心

证的原因。

第二节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

一、证据的客观性

1、什么是证据的客观性------

指证据事实是伴随着案件的

发生发展而遗留下来的,不

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存在的

客观事实。

2、为什么证据具有客观性

①是由发生案件本身的客观性

所决定的;

②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

理:证据的来源于客观世界,

必然是客观的

3、认识证据客观性的意义

①有利于防止办案人员将个人

的主观意断、假想、虚构作

为定案的根据;

②有利于防止办案人员将个

人的主观估计作为定案的根

据;

③有利于防止办案人员将非正

确来源的证据材料作为定案

的根据。

二、证据的关联性

1、什么是证据的关联性-----是

指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存在

某种联系,并对证明案件事

实有实际意义;

2、为什么证据有关联性

①是由证据伴随着案件产生所

决定的;

②根据唯物辩证法客观世界普

遍联系的原理:证据与案件

事实存在联系。

3、把握证据关联性应注意的问

①要把握证据关联性的客观实

在性

②要把握证据关联性的可知性

③要把握证据关联性形式多样

④要把握证据关联性的复杂

性。

三、证据的合法性

1、什么是证据的合法性------

指证据只能由司法人员按照

法定的程序进行收集、固定、

保全和审查认定。即主体合

法、来源程序合法、形式合

法、查证程序合法。是证据

的客观性和关联性的重要保

证。

2、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及我国学

术界有关的争议。

3、关于非法证据的处理问题

大陆法系-----两种方案:①是原则上禁止采用;②确需采用的,必须转化为合法形式。

英美法系-----严禁采用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

1、辩证统一关系-----相互联

系,缺一不可,都是诉讼证

据的基本要素;

2、三者性质和作用不同

客观性和关联性是证据的内容要

求,是合法性的前提

合法性则是前两者的保证。

第三节证据的意义

一、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

1、是公安、司法机关追究犯罪和处理案

件的依据,是办案人员查明和认定案

件事实的基础;

2、是证实、揭露犯罪,促使违法犯罪人

员认罪过服法,接受改造重要武器和

手段。同时也是防止冤、假、错案,

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重要措

施;

3、在民事诉讼中。是认定案件事实,解

决当事人争议的根据和基础。也是维

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二、证据是对公众进行法制教育的工具。

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论文提纲: 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背景 1、历史背景; 2、现实背景及其诞生。 二、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1、管理权限过于集中; 2、管理方式陈旧单一; 3、管理制度很不健全; 4、缺乏监督机制。 三、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1、决策过程; 2、制度特色; 3、实践意义。 四、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1、发展的现实背景; 2、公共管理和服务选择; 3、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内容提要: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干 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为了改革 这样一个局面,1993年8月14日,《国家公务员暂行务条 例》出台,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形成。建立中国公 务员制度的举措其最具突破性的贡献就是确立了经过竞争 性考试择优录用公务员的基本原则,从而为了人才能够脱颖 而出创造了制度条件。本文依据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 的问题,分析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的特征,联系公务员制度 在工作中的实际意义,提出了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发 展的方向及目标。 关键字:公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特征改革发展

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确立公务员制度的根本动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国确立公务员制度的直接原因,对外开放为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公务员制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展要受到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在内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制约,因此,首先要弄清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发展及运行的环境,才能不断调适公务员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既是现实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促进公务员制度不断改革的动力。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背景 1、历史背景分析。新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干部人事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优秀的历史传统,特别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借鉴了前苏联的一些人事管理经验。这一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对各类人员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建设一支精干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群体优势,从组织上确保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任务的完成,确保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实施。解放初期以至后来一段时期内,这种集中统一的人事管理制度,适应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对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随着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

税收制度概述

税收制度概述 一、税收制度的内容 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律、法规的总称,或者说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制度的总和。税收制度是取得收入的载体,主要包括国家的税收法律和税收管理体制等。从法律角度看,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是指在既定的管理体制下设置的税种以及与这些税种的征收、管理有关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各级成文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从税收制度的形式来看,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可按照构成方法和形式分为简单型税制及复合型税制。结构简单的税制主要是指税种单一、结构简单的税收制度;而结构复杂的税制主要是指由多个税种构成的税收制度。 在现代社会中,世界各国一般都采用多种税并存的复税制税收制度。一个国家为了取得财政收入或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税种,并规定每种税的征收和缴纳办法,包括对什么征税、向谁征税、征多少税以及何时纳税、何地纳税、按什么手续纳税、不纳税如何处理等。 因此,税收制度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不同的要素构成税种;二是不同的税种构成税收制度。构成税种的要素主要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等;构成税收制度的税种主要包括:所得税(法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销售税、遗产和赠与税、社会保障税等。 税种的设置及每种税的征税办法,一般是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这些法律就是税法。一个国家的税法一般包括税法通则、各税税法(条例)、实施细则、具体规定四个层次。其中,“税法通则”规定一个国家的税种设置和每个税种的立法精神;各个税种的“税法(条例)”分别规定每种税的征税办法;“实施细则”是对各税税法(条例)的详细说明和解释;“具体规定”则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制定的补充性法规。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单独制定税法通则,大多数国家都把税法通则的有关内容包含在各税税法(条例)之中,我国的税法就属于这种情况。 国家税收制度的确立,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政治经济条件。所以,各国的政治经济条件不同,税收制度也不尽相同,具体征税办法也千差万别。就一个国家而言,在不同的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条件和政治经济任务不同,税收制度也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我国的现行税制就是建国后经过几次较大的改革逐步演变而来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税收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

证据制度史比较

中外证据制度比较 内容摘要:人类证据制度的发展经历了神证、人证和物证三个阶段。而出现于人类奴隶社会的神示证据制度,即神证,作为原始诉讼形态裁判依据的第一道分水岭,并跨越数个世纪以致并残存至封建社会末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是显而易见的,生产力的落后导致生产方式的低级状态,这便是神示证据制度产生的最为本质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在我国,证据是诉讼的基础,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核心内容。从中国有诉讼开始,与诉讼制度相伴随的证据制度也即产生并随之不断地发展、完善乃至成熟。但是,在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进行研究的时候,证据制度却较少得到关注。 关键词:证据,神示证据制度,制度史,证据种类 一、国外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 神示证据制度是证据制度发展史上最原始的一种证据制度,它是凭借神的各种启示来判断案件是非曲直的一种证据制度。神示制度曾普通存在于亚欧各国的奴隶社会,甚至在欧洲封建社会早期还保留神示证据制度的残余。 在奴隶社会时期,诉讼采取控告式诉讼程序,起诉权由私人掌握,原告、被告双方的利害关系是直接对立的,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往往争执不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出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加之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人们不可能通过科学的方式正确认识人类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那时人们信奉神灵,认为神是人类的主宰,是无所不知的也是最公正的。因此,对于难以查明的案情,难以决断的争议,便求助于神意来判明是非和解决争议,并以此为基础对案件作出判决。 由于神本身是一个虚拟的抽象物,事实上根本不存在,所以,神意只能通过人所确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对神宣誓、水审、火审、决斗、十字形证明以及卜筮等,是神示证据制度中具有代表性显示神意的方式。但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民族区域

国家税收教学大纲

《国家税收》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教学媒体的使用 《国家税收》课程的教学媒体主要是文字教材:由杨秀琴主编的《国家税收》。 二、课程性质及其在专业中的地位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又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还是企业会计核算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税收与每一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制建设也日趋完善,作为其组成部分的税法体制,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普及税收理论,培养公民良好的纳税意识,对于税收工作的开展,对于我国经济的繁荣富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家税收课程不仅是财税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会计专业的学生,乃至整个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三、课程的总体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税收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各种业务活动的应纳税款,了解税收征管的有关内容,弄清税务机关是怎么组织税款入库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符合电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课程的学时和学分 课内学时为90课时。共5学分。 第二部分课程基本内容 上篇税收概论 第一章税收的概论 这一章是税收的基本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税收的定义、特征、性质以及税收的一些理论知识。 1、税收的含义 (1)税收的定义; (2)税收的产生和发展; (3)税收的特征,包括形式特征和本质特征 2、税收的职能 3、税收的原则 4、税收的负担 (1)税收负担的分类 (2)税收负担的决定因素 第二章税收制度概述 本章要求掌握税收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1、税收制度的概念 (1)税收制度的概念 (2)税收制度的法律级次 (3)税制与税法 (4)税收法律关系 2、税收制度构成要素

第二章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神示证据制度 一、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就是用一 定形式邀请神灵帮助裁判案情,并且用一定的形式把神的意志表现出来,根据神意的启示来判断诉讼中的是非曲直的一种证据制度 二、神示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1、政治上实行神权统治 2、全民族科学文化技术落后 三、神示证据制度的主要内容 1、对神宣誓 2、水审 3、火审 4、决斗 四、对神明裁判的评价 1、在一定情况下能够查明案件的真实 情况 2、提高了人类司法判决的权威性,有 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3、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4、不仅表现为对违法犯罪的惩罚,而

且表现为对人们的行为引导和规范能力 第二节法定证据制度 一、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是法律 根据证据的不同形式,预先规定了 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证据的规 则,法官必须据此作出判决的一种 证据制度。 二、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 --封建社会专制度 三、法定证据制度的主要特点 1、刑讯逼供是基本的证明方法 2、法定证据制度的一些做法有利防 止法官主观擅断,维护法律统一 实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法定证据制度具有等级性 4、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 判断规则。 四、对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 1、积极性,比神示证据制度有进步 性 2、消极性---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第三节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一、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概念---- 是指一切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的 大小,以及案件事实认定,均由 法官根据自已的良心、理性进行 自由判断,关根据其形成的内心 确信认定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制 度。 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产生背景 —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 1、资产阶级崇尚人的理性和良心, 提出人是生而自由的观点,要求 废除法定证据制度的束缚 2、资产阶级认为法定证据制度只能 达到形式上的真实不能达到实质 上的真实。 3、资产阶级提出人权和法律面前人 人平生平等有观念要求废除法定 证据制度 三、自由心证下马制度的理论和立 法 1、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立法—1791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选题来源:从个人角度来说公务员考试是自己毕业以后所要面对的一件事情,高中毕业报考大学的时候自己选择现在这个专业也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考这门考试,能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我选的这个题目与我现在学的专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写论文的话应该要以自己的专业为基础来写。如今在我们家乡百分之九十的大学生是毕业以后选择考公务员,因为我们那边不像内地企业这么多大部分是行政,所以我们选择的余地也很少大部分就选择了在行政部门工作,还有一些事老师和一生什么的,所以我看自己的专业既然是行政管理所以应该要考公务员考试,这样我就更容易找工作也更容易去面对将来的考试。但是毕竟我现在对这个考试没有太多的了解,我相信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不是很清楚这门考试的制度和有关这门考试的其他内容,所以我决定我要选这个来作为我的论文题目,这样既可以对公务员考试制度有所了解,又符合了我自己现在所学习的专业,应该更容易写。 研究背景:1、历史背景:新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干部人事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优秀的历史传统特别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优良传承。同时也借鉴了前苏联的一些人事管理经验。这一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对个类人员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建设一支精干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群体优势。从组织上确保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人物的完成。但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随着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越来越暴露出明显的弊端,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2、从现实背景来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这种计划体制下的认识干部管理制度根本不能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在1980件明确题注。要“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之初一条破冰之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对于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究,取得了很到的成绩。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在总结我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20年多年干部人事管理实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史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史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暂未公布,根据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安排,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预计也会在2017年10月份启动,备考之事必须提上日程。为帮助广大考生快速了解国考、顺利备考,湖南华图教育对历年国考信息进行分析汇总,并且会第一时间发布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关信息,为广大考生的国考之航!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 1.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干部队伍笼统庞杂。 (2)管理权限过于集中。 (3)管理方式陈旧单一。 (4)管理制度很不健全。 2.问题的主要表现 (1)在录用工作中,只有笼统定性的政治考察,没有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 (2)干部使用上,缺少严格的任期规定,造成能上不能下、死抱铁饭碗的问题。 (3)在干部调配上,只有计划机制,没有流动机制,强调“个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缺乏岗位责任制。职责不清、权力交叉、相互推诿、办事拖拉的问题普遍存在。 (4)在干部的考核、奖惩、任免、升降、工资、福利、退职、退休、教育、培训等方面缺少明确的规章制度,由于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因而用人缺乏法制,领导部门和领导者的主观随意性很大,表现出浓重的人治色彩。 (5)缺乏监督机制。 上述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使我们长期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年轻优秀的人才难以

脱颖而出,“铁皮箱环境”随处可见;二是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用人上的腐败成为最大的腐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如果不加以改革,必然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因此,改革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问题就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3.中国公务员制度的诞生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也提上了议事日程。1982年、1983年,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并按照干部“四化”的方针,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建立了老干部的离休、退休制度,开始逐渐废除实际上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与此同时,许多地区和部门在干部的录用、考核、交流、培训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党中央在1984年提出要制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后认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范围太广,决定改名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后又进一步更名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88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政府人事工作,更好地推行公务员制度,中央决定成立国家人事部。在此基础上,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正式签署颁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至此,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制度诞生了。 4.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1)不搞“政治中立”。 (2)坚持党管干部。 (3)不搞“两官分途”。 (4)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5.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其最重要的意义就表现在确立了经过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文官的原则。尽管在公务员考录工作中目前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但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些问题多表现于技术和操作层面,随着执行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公务员制度的整体完善,相信那种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性环境(囊状环境)一定会逐渐形成。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的范围、步骤和方法 1.实施范围

3第三章 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中国古代证据制度 一、古代证据制度的发展状况 这里所谓“古代”,是指自秦王朝至清王朝,跨越中华文明二千多年。这一时期,我国证据制度在本土领域内自生自发,未受外来文明影响。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证据制度的内容几乎没有什么重大变化,相对于西方世界,它处于一种相对停滞的状态。 二、古代证据制度的基本特点 1、口供至上 在各王朝统治时期,法律均把嫌疑人的认罪口供作为定罪的证据的最好证据。法律规定,“断罪必取输服供词”、“罪从供定,犯供最关紧要”。 2、刑讯逼供合法化 从秦汉至明清,刑讯均明确规定在法律中,成为一种取得口供证据的合法手段。刑讯不仅适用于刑事被告人,也适用控告人、证人和民事当事人。法律对于刑讯的条件、方法,使用的刑具、拷打部位、刑讯的次数和程度等均有详细规定。 3、法官断案注重经验判断 法官在判断证据的可靠性时,往往运用生活经验对证据进行审查。这在法律上也有明确要求。例如《唐律》中规定,“依狱官令,察狱之官,先备五听,以验诸证信。”所谓“五听”是指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话语、神色、气息、精神和眼睛均作为断定陈述真伪的途径。 4、疑罪从轻 在诉讼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事实不清的“疑罪”案件,对此法律规定,可以从轻定罪。例如《唐律》规定,“诸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 第二节中国近代证据制度 这里的“近现代”,是指中华民国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这一时期证据制度随着时代大变革而出现较大的转折。传统证据制度完全废弃,代之以西方国家的证据制度。自清朝末年之后,我国法制开始转向西方国家学习。证据制度,如其他法律规定,主要是以日本、德国为效仿对象。我国近代证据制度在清末、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时期具有连续性,证据制度是欧洲当时施行的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翻版。但由于一系列的革命和战争以及本土文化的抵触,这种证据制度实践中很难落实。 第三节中国当代证据制度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当代证据制度发展大致经历二个阶段,以1979年改革开放为界,分为前、后的三十年。前三十年,由于一系列政治运动,证据制度,如同其他法律基本上处于虚无状态。近三十年,我国证据制度迅速发展。这种证据有传统的连续性,基本概念和基本制度体现民国时期的证据制度,也反映了现实政治影响下的一些自身特色。例如,对自由心证提法的抵触、对无罪推定原则

证据法课程教学大纲

《证据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证据法》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2110033 (二)课程英文名称:Evidence Law (三)开课对象:九江学院各本科专业学生(法学专业除外) (四)课程性质: 《证据法》是法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是针对具有一定法学理论基础的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教育课。本课是为适应法治的要求,培养具有法治理念的法律人才服务的,是高等法学教育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证据法》是一门与程序法学密不可分的独立学科,应在讲授过《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教学或学习中应注意本学科与上述学科的课程的相互衔接、区别与联系,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本门课程。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门课的教学,应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证据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各项证据制度所包含的具体内容,熟悉与证据相关的法律条文及相关司法解释,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证据法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证据学理论研究素养,以便在将来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司法实践工作和有关理论研究的需要。 (六)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 1、理解基本概念:证据制度、证据、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证明、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以及证据规则的内容。 2、掌握证明责任的标准:三种不同的诉讼对证明标准的要求。 3、熟练学会运用证据规则:运用相关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排除非法证据。 4、学会搜集证据:证据的收集与保全、证据的审查判断。 5、掌握证据分类:证据分类对各种证据的运用的意义及与证据种类的关系。 6、了解举证责任的分配:各种不同的诉讼的举证责任的不同以及责任倒置的规定。 7、学会分析案例:进行案例教学,贴近实践教学,掌握综合运用证据法学理论、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案例的能力。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学时数:32学时 分数:2学分 学时数具体分配:

最新《中国税制》第二章税收制度 习题(含答案)

第二章税收制度 1 2 一、单项选择题 3 1、负有代扣代缴义务的单位、个人是( B )。 A、负税人 B、扣缴义务人 C、纳税义务人 D、税4 5 务机关 6 2、从价税就是以(A )计算税款的税种。 7 A、销售金额 B、重量 C、销售数量 D、征税8 对象的体积 9 3、在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称为( A )。 10 A、免征额 B、起征点 C、减税额 D、免税额 11 4、在采用定额税率时,计税依据一般采用( A )。 12 A、实物形式 B、价值形式 C、比例税率 D、累进税 13 率 14 5、一个征税对象同时适用几个等级的税率的税率形式是( B )。 15 A、定额税率 B、超额累进税率 C、比例税率 D、全额累进 16 税率 17 6、在累进级距的临界点附近,( D )可能出现税负增长超过所得额增加18 的不合理现象。 A、定额税率 B、超额累进税率 C、比例税率 D、全额累进 19 20 税率

7、( A )是对征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税率。 21 22 A、比例税率 B、定额税率 C、累进税率 D、平均 23 税率 8、计税期满后多长时间内缴纳税款,指的是( A )。 24 25 A、缴税期限 B、计税期限 C、申报期限 D、纳税 26 期限 27 9、按税收的计税依据的形态分类,税收可分为( A )。 28 A、从量税与从价税 B、中央税与地方税 29 C、实物税与货币税 D、价内税与价外税 30 10、下列税种中属于直接税的是( C )。 31 A、消费税 B、关税 C、财产税 D、营业 32 税 33 11、( B )税款不随商品价格增减而变动。 34 A、从价税 B、从量税 C、直接税 D、间接 35 税 36 12、( A)类是我国现行税制中的最大一类税收。 37 A、商品税 B、所得税 C、财产税 D、行为 38 税 13、按( D )为标准进行分类,是税收主要的分类方法。 39 40 A、税收缴纳形式 B、税负能否转嫁 C、计量标准 D、征税

第二讲证据法与证据制度的沿革

第二讲证据法与证据制度的沿革Ⅰ、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证据法的概念和构成 (2)掌握人类证据制度的沿革 (3)了解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Ⅱ、教学内容 一、证据法的概念和构成 二、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三、外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四、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Ⅲ、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证据法?它的渊源体系是如何构成的? 2、古今中外的证据制度是如何发展的? 3、证据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Ⅳ、课外阅读资料 1、何家弘、刘品新著:《证据法学》第一、三章,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毕玉谦主编:《证据法要义》第一章,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版。 第二讲证据法与证据制度的沿革 一、证据法的概念和构成 (一)证据法的概念和目的 1、证据法的概念。 证据法是指在诉讼或其他程序上,用于规范、引导(调整)裁判者及程序参与人确定特定的待证事实(的活动)以及在实体法上以假定某一事实存在为条件进而作出相关推论(的活动)的法律规范或证明规则(及其原则)。简言之,是指在诉讼或者其他程序上,规范和引导证明活动的法律规则和原则。 广义上的证据法,是从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角度来识别证据法的分属

问题,即程序法中存在证据法律规范,在实体法中也存在若干用以设定与确认某种事实状态或推定某种权利义务关系的证据规则。例如,《德国民法典》第484条规定,“在担保期限内发现主要瑕疵者,推定在危险移转于买受人时瑕疵已存在”。我国《合同法》第78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变更的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推定为未变更”。 狭义的证据法主要是指程序法当中,特别是诉讼法当中的证据法律规范,尤其是能够独立于诉讼法而具有其个性特征和价值属性的单一的证据法规范,例如许多英美法系国家所制定的单独的证据法典(《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以及我国一些学者的证据法专家建议稿等。 2、证据法的目的。 证据法主要是为了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顺利进行而制定的法律。诉讼有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根据现代诉讼的证据裁判原则,认定事实必须依靠证据来进行。因此,具体而言,证据法的(立法)目的主要表现在: (1)保证案件事实的查明。 (2)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防止争议点模糊和诉讼拖延。 (3)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防止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国家权力的侵犯,特别是不受警察权力的侵犯(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 (4)保护某些比个案查明更加重要的社会利益(如亲属证人的免证特权、特定职业者不得被强迫作证等)。 (二)证据法的立法与体系 1、立法模式的选择。 英美法系基于其历来注重法律程序的价值理念所使然,主要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在百余年来相继颁布实施了证据法典,开创了判例法与成文法并存的先河。 大陆法系各国的证据法与诉讼法自近代以来的立法模式,体现了这些国家在制定实体法典时因顾及到当时适用法律的便捷以及实体法先于程序法而颁行的历史背景,将一些涉及证据法的内容在实体法典中作出专项规定。这一现象在民事法律上呈现得尤为明显。 对于中国如何制定证据法,一部分学者主张继承大陆法系传统,在三大诉讼法框架内来考察证据法的内容设置。另有学者主张采英美法系模式,制定独立的证据法典。在独立法典论中又有民刑合一论和民刑分立论。

浅谈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论文提纲: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背景 二、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三、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展望 浅谈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摘要】新中国成立至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对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推进,这一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原来的干部人事制度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在这种背景下,党和政府遵循邓小平人事改革思想,自八十年代开始进行人事改革,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诞生和发展作了漫长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签署颁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标志着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务员制度诞生。15年以来,公务员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发展而逐步推广和完善。本文试着在总结过去人事管理制度和当前国家公务员制度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的形势和现行我国政府的改革,对未来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做出较为肤浅的探讨。 【关键词】公务员制度改革发展分析

浅谈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背景 (一)历史背景分析 新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干部人事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优秀的历史传统,特别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借鉴了前苏联的一些人事管理经验。这一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对各类人员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建设一支精干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群体优势,从组织上确保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任务的完成,确保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实施。解放初期以至后来一段时期内,这种集中统一的人事管理制度,适应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对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随着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越来越暴露出明显的弊端,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弊端和不足集中表现在:“国家干部”的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分类;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人与管事相脱节;管理方式陈旧单一,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多样化发展;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监督机制,用人缺乏法制,致使一些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 上述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使我们长期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年轻优秀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铁皮箱环境”随处可见;二是用人问题上的

证据法的概述

专题一证据法的概述 一、政治法学的概念与其研究的基本内容 证据法学形成的时间是十九世纪的中期,在英国 已经形成了一个专门政治法学体系。这个体系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诉讼证据,和与诉讼证据有关的法律规范的学科。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三大诉讼。特别是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当中运用证据的经验。 (二)和证据有关的各种理论基础。 (三)法律规范当中有关证据的规定。 (四)研究古今中外的证据历史、理论和实践。 (五)研究在司法和执法的过程中调产证据,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规则。 二、证据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一般情况下国家的政治制度要解决五个问题: (一)首先要明确证据的概念 (二)什么样的事实才能作为最后定案的根据 (三)调查证据的程序 (四)审查、判断证据的真实性 (五)要规定如何进行证明 三、证据法证据制度形成的背景 研究一个国家的整治制度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形成背景:

(一)要考虑其政治经济背景 (二)要考虑文化传统的背景 (三)要考虑诉讼制度的背景 四、证据法学的科学体系和内容 当今世界有两个有关证据法科学体系和内容的代表性的著作。一个是由美国著名的证据法学家华尔兹教授所著的刑事证据大全。这本书主要是讲究适用,从应用的角度来安排证据法律体系。这本书的证据法学的体系共有十九章。 第一章,证据法的渊源。 第二章,审判程序和证据的种类 第三章,审判的记录,包括审判笔录的功能、内容和制作。特别是在法庭上对各种人证的调查、讯问的方法和规则。 第四章,关于证据的相关性 第五章,排除传闻证据的规则 第六章,排除传闻证据的例外 第七章,证人可靠性的质疑 第九章,用不恰当的方法所收集到的证据,特别是辨认证据的排除。 第十章,武力搜查,没有理由的搜查、扣押以及意思权证据的保护。 第十一章,供述证据 第十二章,面证权 第十三章,证明责任和特定的规则 第十四章,司法认知 第十五章,证人能力 第十六章,各种文字材料和文字证据

证据法学

第二章外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1神示证据制度的内容和证明方法 (一)神誓法方式:1 不敢宣誓的一方败诉 2如果双方都干宣誓,则需要助誓人的帮助(二)神判法1 水审法(l冷水审核沸水审) 2火审法3 决斗法4其他方法;卜筮法十字形证明法面包奶酪法 2法定证据制度:是指根据各种证据的不同形式,预先规定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及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的规则,法官必须据此作出餐盘的一种证据制度 (一)法定证据制度规定的证据主要种类: 1 被告人自白2证人证言3 书证 (二)法定证据制度的特点: 1 法律预先明确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证据的规则, 法官不得自由裁量 2 证据的形式化和等级色彩明显 3 刑讯逼供是收集证据的合法手段 3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特点: 1 法律不规定证据的证明力 2 证明力的判断由法官自由的行使 3 理性和良心是法官自由评判的依据 4 内心确信是评判案件事实的标准 第四章证据法学的基本理论

1 基本原则(一)证据裁判原则: 是指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必须依 据有关证据作出;没有证据不能认定案件事实(二)证据裁判原则的主要内容: 1)实施的认定必须以证据为基础,没有证据不得认定 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2)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必须是具有证明能力或可 采性的证据 3)裁判所依据的证据必须是经过法庭的查证属实 (三)自由心证原则:是指对于各种证明力的大小以及 案件事实如何认定,法律不预先做硬性的规定,而 是法官本着理性和良心,根据调查和辩论中形成的 内心确信予以认定,从而对案件事实作出结论 (四)自由心证原则的主要内容 1)对证据的自由评价2)根据内心确认作出裁判 (五)直接言词原则:直接原则,是指法官必须亲自接 触案件材料审查证据,然后对案件事实作出裁判 言词原则,是指法庭审判过程中的举证,质证等都 必须以言词或口头陈述的方式进行 (六)直接言词原则的主要内容 1)直接审理原则2)言词审理原则 第五章证据概述 1 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某一事物客观存在或某一主张成立的有关事实

试述证据制度与传统文化

试述证据制度与传统文化、经济制度及诉讼制度的关系? 证据学理论是于证据有关的司法和执法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人类司法证明和“准司法证明”的智慧结晶。人类的文化传统背景对证据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它也是证据学的研究对象。证据制度需要建立在一个相应的经济基础之上,经济的发达程度,决定证据的获得能力、侦查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诉讼制度和证据制度都是属于一定历史范畴的东西,是历史的产物。它们随着历史的演变而进化,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证据制度又是诉讼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诉讼制度相适应的。 试述证据学制度的历史发展? 随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证据制度亦相应发展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神示证据制度,有的叫神明裁判。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与当时的控诉(弹劾)式诉讼制度相适用,“神示”成为人类历史最早的原始证据制度。主要特征是,以神的启示来判断诉讼中的是非曲直。其方法有灼铁法、沸汤法、决斗法、抽签法、卜筮法等等。信奉神灵、畏惧神灵是神示证据制度的鲜明特征。 第二阶段,法定证据制度,又称形式证据制度。在封建社会,与当时的纠问式诉讼制度相适用,法定证据制度成为比较通行的证据制度。主要特征是,由法律预先机械规定证据的采集、证据的可靠性和证明力等各项形式规则,不需分析判断证据本身的真实情况如何。只需按法律规定的各种证据可靠性的百分比,机械计算就行。证据被分为完全的、不完全的、不太完全的、多半完全的等几类。几个不完全的证据相加,可以构成一个完全的证据。被告人的供述,不管是自动供述,还是刑讯逼供,只要是亲口供述.就可以采用。 我国封建社会诉讼的主要方式是主审裁断,辅之以刑讯逼供的口供至上法定证据制度。刑讯逼供的条件、程序、工具等都由法律规定,刑讯工具通常是法定规格的“杖”。法定证据制度对证据的形式要求比较周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主审的专横武断,比神示证据制度进了一大步。但是,这种客观公正的虚象,使得有罪推定、屈打成招的恐怖手段普遍地合法化。第三阶段,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又称内心确信证据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与辩论式的诉讼制度相适用,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取代了封建社会通行的法定证据制度。法律不预先机械规定证据的采集、证据的可靠性和证明力等标准,由裁判者根据案件审判情况,结合法律素养、法庭经验和心理良知,通过内心确信去自由判断、查明事实。自由心证原则最先由法国于1791年的制宪会议通过,并于1808年写入《刑事诉讼法典》。证据制度与诉讼制度具有同样久远的历史,但至今仍有不少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难以解决。特别是我国加入WT0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行政证据问题,是一个非常棘手的新课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没有采用法定证据制度.而是倾向于自由心证制度。但是,这种自由心证不是随心所欲,而是采纳现代理论研究成果和WTO的现代法治与正当程序观念,规定了比较完善和比较严格的规则作为保障。这种现代自由心证与预定规则相结合的证据原则,无疑也是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的证据原则。

《中国税制》第二章税收制度习题(含答案)

第二章 税收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 负有代扣代缴义务的单位、个人是( A 、负税人 B 、扣缴义务人 2、 从价税就是以( A )计算税款的税种。 A 、销售金额 B 、重量 C 、销售数量 3、 在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称为( A A 、免征额 B 、起征点 C 、减税额 4、 在采用定额税率时,计税依据一般采用( A )。 A 、 实物形式 B 、价值形式 C 、比例税率 5、 一个征税对象同时适用几个等级的税率的税率形式是( A 、定额税率 B 、超额累进税率 C 、比例税率 6、 在累进级距的临界点附近, ( D 现象。 B )。 C 、纳税义务人 D 、税务机关 D 、征税对象的体积 ) 。 D 、免税额 D 、累进税率 )。 D 、全额累进税率 )可能出现税负增长超过所得额增加的不合理 A 、定额税率 B 、超额累进税率 C 、比例税率 7、 ( A )是对征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税率。 A 、比例税率 B 、定额税率 8、 计税期满后多长时间内缴纳税款,指的是( A 、缴税期限 B 、计税期限 9、 按税收的计税依据的形态分类,税收可分为( A 、从量税与从价税 C 、实物税与货币税 10、 下列税种中属于直接税的是( C )。 A 、消费税 B 、关税 11、 ( B )税款不随商品价格增减而变动。 A 、从价税 B 、从量税 12、 ( A )类是我国现行税制中的最大一类税收。 A 、商品税 B 、所得税 13 、按( C 、累进税率 A )。 C 、申报期限 A )。 B 、中央税与地方税 D 、 价内税与价外税 C 、财产税 C 、直接税 C 、 财产税 D )为标准进行分类,是税收主要的分类方法。 C 、计量标准 A )。 C 、从价税 D 、全额累进税率 D 、平均税率 D 、纳税期限 D 、营业税 D 、间接税 D 、行为税 D 、征税对象 A 、税收缴纳形式 B 、税负能否转嫁 14、 纳税人一般不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的税为( A 、直接税 B 、间接税 15、 由于直接税是以调节人的收入和财产为目标,所以所得税和财产税这样的直接税 又称为( A D 、从量税 )。 D 、流转税 A 、对人税 B 、对物税 C 、特定税 16、 税款按照含税的价格计算征收的税种,称为( A )。 A 、价内税 B 、价外税 C 、从价税 D 、从量税 17、 中央税就是收入归中央,税收管理权限也归中央的税种,如现行我国税制中的 ( A )。 A 、消费税 B 、增值税 18、 纳税环节的选择主要是对( A A 、商品税 B 、所得税 C 、个人所得税 D 、房产税 )而言。 C 、财产税 D 、行为税 19、 ( B )是指纳税人实际缴纳的税额与纳税人实际全部计税依据的比例。

第六章 证明的概念和对象

第六章证明及证明对象 第一节证明制度概述 一、证明的概念 证明是指诉讼主体在法庭审理中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运用己知的证据和事实来认定案件事实的活动。 对于证明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诉讼证明的主体是国家公诉机关和诉讼当事人,即诉讼主体。 2、诉讼证明的目的是为了阐明诉讼中的争议事实,论证己方的诉讼。 3、诉讼证明只在审判阶段发生,法庭审理前的收集提出证据只是为了法庭上进行诉讼证明打下基础,创造条件。诉讼证明的目标指向是审判人员,即向裁判者证明或证明给裁判者看,以便说服作为裁判者的司法官确认或接受自己的诉讼主张并达到法律所要求的程度,最终获得于己方有利的判决。 4、诉讼证明受证明责任的影响或者支配。也就是法律对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配有明确的规定,如果依法承当证明责任的诉讼主体未能按照法律的要求实施证明行为,履行证明责任,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最直接的后果是可能要面临败诉的危险。 5、诉讼证明是一种具体的诉讼行为,直接受各类诉讼法律规范和调整,这使其区别于一般的抽象思维活动。 证明与证据存在密切的关系,但也有本质的不同。 1、证据是各种材料、信息的载体,属于“存在”与“物质”的范畴;证明是人的认识,属于“意识”范畴。 2、证据产生于实体过程;证明发生于程序过程。 3、证据是认识的工具;证据是证明的媒介。 总的来说,证据是各种事实赖以确立的手段,而证明是根据这些证据推导出来的结论或结论的过程。 证明与查明的区别和联系。 查明:指通过调查研究,明确有关事实的真伪,如侦查人员、公诉人员或审判人员查明案件事实的活动。查明的依据:证据;查明的过程:查找证明据,收集证据,使用证据;查明的目的:让查明者自己明白,以便做出某种决定或裁断。在职权主义模式下,查明一定意义上等同于自向证明。 查明是证明的基础,证明是查明的目的。区分查明与证明这两个概念十分重要,查明并不等于证明,“自明”不等于“他明”,在解决诉讼纠纷时,“天理良心”也需要证据来证明。

《证据法学》教学大纲(本科)

《证据法学》教学大纲(本科)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证据法学是关于证据的法律规范和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规律、方法和规则的学科,它是一门思想性及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法学,以证据立法和司法实践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证据法学是法学专业本科生选修课之一,是现代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证据法学,目的与任务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详细掌握证据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以及基本原理,分析研究证据法律制度的本质和规律,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证据查明案件事实的基本技能,提高运用证据分析、认定案件事实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证据制度 内容:证据制度概述;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要求: (1)了解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2)掌握证据制度的主要历史类型; 本章重点和难点:神示证据制度、法定证据制度与自由心

证证据制度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证据法的理论基础 内容:证据法的理论基础: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 要求: (1)了解认识论对证据法的指导意义 (2)了解方法论对证据法的指导意义 (3)了解价值论对证据法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内容: 守法制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公平诚信原则;法定证明与自由证明相结合原则; 证据为本原则;直接言词原则 要求: (1)了解遵守法制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公平诚信原则;法定 证明与自由证明相结合原则 (2)掌握证据为本原则;直接言词原则 第四章证据概念与证据资格 内容:证据的真实观;证据的定义;证据的资格。 要求: (1)掌握证据的定义和资格; (2)了解证据的真实观。 本章重点和难点:证据的定义、资格。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楚雄师范学院网络工程专业 任何制度的建立,都与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联,尤其像我国的公务员,它是21世纪人们无比的羡慕和追求的“金饭碗”,为了得到这个职务,人们可以付出不惜一切的代价去努力争取,在当今社会我国国家公务员这个岗位特别的火,它的各方面待遇也很不错,然而竞争却是无比的残酷。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形成过程也不例外,它的形成肯定也经历了历史的沧桑,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连。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继承和发扬了党和国家干部人事工作的优良传统,总结吸收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同时也借鉴了外国公务员制度中一些有益的科学管理办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从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历史进程来看,它主要经历了调研准备、试点运行、推行实施、健全完善四个阶段。以下是四个阶段的具体行程过程: 一、调研准备阶段 (1984一1989年)。主要以研究、草拟法规为工作重点。为落实小平同志指示,1984年下半年,中央决定加强干部人事立法,将干部的升迁、选拔、考核、奖惩等环节用法律规定下来。1984年11月,中央组织部和劳动人事部开始组织力量进行相关法规的研讨起草工作。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做出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决策。1988年3月召开的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抓紧建立和逐步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 二、试点运行阶段 (1989一1993年)。根据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条例的精神,从1989年初开始,首先在国务院六个部门即审计署、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局、国家税务局、国家建材局进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试点。1990年,又在哈尔滨市和深圳市进行试点。试点工作的实践进一步完善了条例的内容。 三、推行实施阶段 (1993一1999年)。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25号发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自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之后,国务院召开会议,对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工作做了部署,提出“争取用三年或更多一些时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公务员制度,然后再逐步加以完善”。同年,国务院又制定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国发〔2003〕78号)作为制度推进的依据。各地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自上而下积极做好推行工作。推行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采取了“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到位”的方法,根据各项改革的难易程度和基础条件,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一年一个突破口,逐步达到目标。到1998年底,国家公务员制度入轨工作基本到位,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在中央和省、地(市)、县、乡(镇)五级政府机关基本建立,公务员制度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 四、健全完善阶段 (1999一至今)。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了政府职能,为逐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莫定了良好的基础。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为新世纪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2003年5月2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等。这些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方向。 2005年4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公务员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