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六马“大体型”种猪的选育(1)
- 格式:ppt
- 大小:7.87 MB
- 文档页数:48
大型种猪场种猪的选择和选配技术工厂化养猪的饲养管理技术可分为4个主要阶段,在这里重点讲苏太种猪的选择及选配技术。
苏太种猪包括种公猪和种母猪两种。
众所周知,猪的繁殖力高,表现在公猪射精量大,总精子数目多(1.5亿/ml),配种能力强;母猪常年多次发情,任何季节均可配种产仔,而且是多胎高产。
工厂化养猪把苏太种猪视为生产和哺育仔猪的机器,饲料是原料,产品就是活猪。
可见,苏太种猪是基础,养好苏太种猪是养猪生产的关键环节。
要实现养猪高效益,必须要有高质量的苏太种猪群,这样才能持续、均衡地生产出质量优、数量多的活猪。
因此,要及时淘汰不合格的苏太种猪,更换成性能更佳、体型更好、适合市场需求的苏太种猪。
1苏太种猪的淘汰原则1.1公猪的淘汰原则种公猪的使用年限一般控制在2年左右,种公猪年淘汰率在50%左右。
有下列情况的种公猪应被淘汰:性欲低下,经调教及药物处理仍无改善的后备公猪;睾丸器质性病变(肿大、萎缩)的公猪;精液品质差,配种受胎率低,与配母猪产仔少的公猪;患过细小病毒、乙脑、伪狂井等疾病的公猪;肢蹄疾病严重,影响配种使用的公猪;因病长期不能配种的公猪;3周岁以上的老年公猪。
1.2种母猪淘汰原则1.2.l正常淘汰对年龄较大、生产性能下降的种母猪予以淘汰。
传统栏舍饲养,母猪一般利用7-8胎,年更新比例为25%。
工厂化限位饲养,母猪一般利用6-7胎,年更新比例为30%-35%。
1.22异常淘汰生产性能低下、不发情、患过繁殖障碍疾病等的后备母猪应淘汰。
2如何选购苏太种猪2.1制定科学合理的引种计划结合本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引种计划。
计划包括品种、级别、数量、体重。
建议选择能够提供健康无病、性能优良苏太种猪且服务一流、信誉佳的大型苏太种猪公司。
2.2选购苏太种猪前的准备引种场应设有隔离舍,在苏太种猪到场前的30天(至少7天)应对隔离舍彻底清洗消毒,并对消毒效果进行检测。
一定要有装猪台,运输猪人员不用进场院即可把猪卸入场内。
猪的选育由于家畜改良的方向是由市场决定的,猪育种者和商品生产者不论他们是否同意,都得朝这个方向执行。
市场用较高的利润来鼓励家畜改良。
你是否将用带给你最大利润的种畜类型的清晰视觉来选择你的种畜?各个种猪的遗传组成是极其多样化的。
任何交配的后代都具有来自其双亲的不同的基因对——它们可以是超过亲本品系的改进者,或完全相反。
因此,能够准确地评价期望性状以选择遗传上优于其亲本的种畜是必要的。
应当仔细而认真地选择后备公猪和后备母猪。
公猪的重点应当是薄背膘、快速生长、有效的饲料转化和良好的结实度。
没有一个品种全面具有这些优良特性。
传统上,有色品种(杜洛克和汉普夏)被选为父系。
如今所有品种均获得了巨大改良,在白色品种(拉康比猪、长白猪和约克夏猪)中也存在优秀的父系。
一些商品生产者甚至更喜欢杂种公猪(例如,杜洛克×汉普夏),因为这些杂种公猪被认为比纯系具有更好的性欲(性冲动)。
后备母猪应当主要选择其母性能力(高产仔数和断奶重;温顺和易管理;结构和身体结实)。
其次是背膘和生长速度,但不要牺牲主选性状。
后备母猪必须至少应与被它们更新的母猪一样良好,最好优于这些母猪。
传统上,母系多为白色品种(拉康比猪、长白猪和约克夏猪)。
约克夏×长白或约克夏×拉康比猪的F,代母猪在繁殖性状上具有最好的杂种优势。
因此,它们被推荐为商品群的母猪。
一、后备母猪选择未来母猪必须:1.易受精和受胎并产生大窝仔猪;2.能够哺乳全窝仔猪;3.体质结实;4.在背膘和生长速度上具有良好的遗传素质。
后备母猪的选择标准包括乳房发育、身体结实度和生产性能。
1.乳房发育后备母猪最少须有沿着腹底线均匀分布且正常的12个乳头。
后备母猪拥有的乳头数可在断奶前检查,但当其达到上市体重时,必须重新检查这些乳头的发育。
在上市体重时怀疑有瞎乳头、翻转乳头或其他畸形的应当予以淘汰。
后备母猪的无效乳头在产仔后将明显降低哺乳大窝仔猪的能力,从而大大降低断奶仔猪数。
种猪选育工作的几个问题?种猪选育工作,是以高产,优质、低耗生产商品猪为目的。
因此需要把猪的遗传学、营养学、饲养学、兽医学、环境学的先进经验和科技成果用于养猪业。
这里仅将种猪选育工作,改进主要经济性状有关问题,提出一些意见。
(一)确定正确选育目标1、提高母猪繁殖率和育成率(主选:提高母猪育成仔猪数)。
2、提高肥育猪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主选:提高日增重)。
3、提高胴体瘦肉率和改善肉品质(主选:胴体瘦肉量和肉品质)。
同时还应注意种猪外形一致性、乳头数、肢蹄性状和抗逆改良。
猪的生长发育(是增重)、胴体瘦肉率及肉品质等性状,都属于高遗传力性状,可以通过种猪选择得到改进。
但母狸繁殖性状是属低遗传力性状,是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必须通过很大育种群体,很高的选择差,才能取得进展。
当今世界育种有效办法:是通过纯种选育提高高遗传力性状,然后再通过杂交(品种或品质问杂交)提高低遗传力性状,采用选育与杂交相结合办法,提高商品猪生产力。
(二)正确地选择亲本品种或品系改善商品猪的育种工作,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在纯种选育基础上进行杂交。
杂交生产的成败,关键取决于杂交亲本品种或品系的选择,以及正确的杂交组合。
当今世界主要选择使用父系和母系有:1、父系品种:主选:生长快、瘦肉率高,肉质好的品种。
(1)杜洛克:育成于美国。
主要特点是生长快,其次是瘦肉率高。
它肉质鲜红,体型高大,体质结实,采食量大,饲料选择不严格,后代生活力强,对南方气候有较好适应性。
同时杂交效果显著,是当前我国使用最广泛的终端杂交之本。
主要缺点:产仔较少、体躯短、四肢病较多。
(2)汉普夏:育成于美国。
主要特点:瘦肉率高,眼肌面积大。
引入我国后,由于适应性较差,杂交效果不理想,用于杂交父本使用很少。
(3)皮特兰:原产比利时。
主要特点,体型矮短,全身肌肉非常发达,瘦肉率很高达68~70%,(个别报导76%),但产仔少,肉质差,应激大,杂交效果除瘦肉率较好外,后代体型矮短,日增重慢,黑斑多,群众不喜欢。
116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5年 第1期规模化猪场种猪的多阶段选育方法董斌科,雷 彬,孙 华,宋忠旭(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武汉 430070)规模猪场通常都有较好的基础设施、较大的群体规模和一定的技术能力,每年大约有30%的种猪需要更新。
由于引进种猪潜在疫病的危险,有条件的猪场可以在场内进行种猪的选育。
猪的各种性状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选种应在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根据其生长特点并采用相应的选育措施,经过多阶段的选择才能够使优良的种猪脱颖而出。
1 断奶前的选择要进行种猪的选育必须对仔猪编号标记,使每一头猪都有记录可查,并详细记录出生时间、体重、父母等信息,为以后的选择奠定基础。
断奶时种猪的各种性状还没有表现出来,主要是根据父母的成绩、同窝仔猪的整齐程度、个体的生长发育以及体质外形和有无遗传缺陷等进行窝选。
由于产仔数、初生重和断奶头数等繁殖性状已经表现出来,断奶时应该根据这些性状进行选留。
2 保育结束的选择2.1 25~30 kg 阶段仔猪该阶段仔猪受母体影响逐渐消失,其本身遗传性能开始显现,应参考个体生长发育情况,参考父母遗传性能和哺乳期间的生产性能,淘汰生长发育差、有遗传缺陷和体形外貌不符合选育目标的个体。
有条件的猪场可把选留的种猪聚集在饲喂条件相对较好的栋舍,安排技术熟练的工人进行生长性能测定,应体重大致相同、公母分开并且注意饲养密度。
2.2 50~60 kg 阶段的选择经过前2个阶段的选择基本上把生长性能低下和有遗传缺陷的种猪排除,在此阶段种猪受母体的影响很小,选择的主要依据是个体生长性能,同时应考虑体形外貌和繁殖性能需要。
如基金项目: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36)、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团队项目(2011-620-001-003)、湖北省公益性科技研究(2013BBB15)作者简介:董斌科(1983- ),男,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E-mail :*************50~60 kg 体重阶段只据其生长速度进行选择,其繁殖性能的优良基因可能丢失,故该阶段进行早期选育应借鉴体重达100 kg 阶段,将繁殖性能考虑进去。
养猪场开展种猪选育需要做好哪些工作?作为原种猪场,在做好常规性的生产管理工作同时,究竟应该如何开展种猪选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1、做好日常生产记录,定期总结,掌握家底原种猪场的日常档案繁多,包括种猪系谱卡、公猪配种计划表、采精登记表、配种纪录表,母猪配种产仔登记卡、仔猪出生与断乳转群记录表、免疫注射记录表等等。
为掌握公、母猪繁殖性能,每次生产变动,都必须有完整纪录,并且每周一小结以发现生产问题,以便下周及时调整;每月一汇总,报告场级领导掌握动态;每半年及年终都必须进行全面总结,对公母猪生产性能进行排序,以便作好下阶段配种、生产计划。
2、建立育种核心群、区分种猪扩繁群一个规模化的原种猪场,一般种猪群年更新比例都在30%左右,通常是在2~5 胎的原种群中挑选同窝仔数多且无遗传疾患、体型外貌符合要求并生长速度快的留做后备进行补充。
但为了加快世代更替,提高选育进展水平,一般拟采取头胎留种,争取一年一个世代。
为此,必须建立育种核心群,区分种猪扩繁群。
3、核心群的选育方法核心群组建后,原种猪场的育种工作主要在核心群进行。
性能测定的注意事项(1)为保证选留种猪准确性,供测猪应在尽可能同一分娩季节中选择,时间力求接近。
(2)测定猪管理:一要按常规程序做好预防注射与驱虫,一般在60~70 日龄内进行。
二要尽量减少环境误差。
同类供测猪的圈舍、圈养头数、饲料营养、饲喂方法等条件要保持一致。
测定舍由固定的饲养人员饲喂,力求供测猪待遇一致。
(3)为降低人为误差,测定技术人员应相对固定,尤其是应用B 超进行活体背膘测定时更不能轻易变换。
母猪配种和繁殖阶段终选这时后备种猪已经过了3 次选择,对其祖先、本身生长发育和外形等方面已有了较全面的评定。
所以,该时期的主要依据是个体本身的繁殖性能。
对下列情况的母猪可拟再次淘汰:(1)至8 月龄后毫无发情征兆者;(2)在一个发情期内连续配种3 次未受胎者;(3) 断乳后2~3月龄无发情征兆者;(4)母性太差者;(5)产仔数过少者。
种猪的选育技术要点
猪场生产水平的发挥,依赖于上一级种猪场的种猪生产性能。
因此,引种前要做到“三查”:一查引种场近年来的品种更新情况和种猪的健康状况。
重点查种猪的来源、时间、纯度、代次和性能。
实力强的猪场,可考虑引进原种一代种猪或祖代猪,自己培育原种二代种猪或父母代猪。
二查引种场种猪血液中带菌带毒情况。
通过化验室监测结果证明,无伪狂犬病、细小病毒、蓝耳病、圆环病毒和猪瘟等疫病方可选为引种场。
若对引进种猪的健康状况了解不清,将带来疫病风险。
三查“二证一谱”,即种畜种禽合格证、动物防疫合格证和种猪系谱必须齐全。
要想选留到健康快长的后备猪,还要做到“八看”:一看眼睛。
眼毛短,眼睛亮有神且饱满。
二看躯干。
肩背要宽背平坦而直长,腹板宽平稍下垂,腹形以“黄瓜肚”为好。
三看四肢。
要求四腿强健、圆直粗长,大腿肌肉丰满,蹄叉大而明显,体长与体高比例适中。
四看皮毛。
皮肤红润干净,被毛整齐,毛稀、平滑、光亮。
五看粪尿。
粪便排出落地成条状或团形,尿液颜色为淡黄色。
六看奶头。
母猪奶头排列整齐均匀,没有瞎奶头和副奶头,好奶头不少于6对,前稀后密。
七看外阴。
母猪应选外阴较大且下垂的,阴户较小且上翘的不易配种。
八看睾丸。
选择公猪重点是睾丸,睾丸较大且左右匀称为好,还要看外阴无积尿的。
种猪场如何做好种猪的选育现代养猪业的发展,品种已经成为提高养猪利润和促进养猪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也是养猪是否成功的四个大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如何选择符合当今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品种,已经成为养猪企业的重要工作,种猪场的选育是生猪养殖的关键,育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短期效益,轻长远考虑。
如何做好种猪的选育,就我个人谈谈一下几点看法。
1 引进种猪(1)种猪的选择。
种猪是猪场生产的基础。
种猪选择是养猪生产重要的环节。
为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猪场和养猪户必须从质量较好的种猪场引进种猪。
我国的培育品种一般是通过引进外来品种与本地品种杂交而成,故培育品种一般既有外来品种瘦肉率高、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的优点,又有地方品种在繁殖力、适应性、抗病力、肉质等方面的优点。
(2)制订引种计划。
猪场和养猪户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种群更新计划和就近引种原则,确定所需品种、数量及引种场,有目的性地购进能提高本场种猪某种性能、满足自身要求、与本场猪群健康状况相似的优良个体;如果用于本场纯繁,则应购买有生产性能测定成绩的种公猪或种母猪。
新建场应从所建猪场的生产规模、终端产品和猪场未来发展的方向等方面进行计划,确定所引进种猪的品种、级别和数量,是外来品种还是地方品种,是原种、祖代还是父母代。
同时根据引种计划,应选择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质量高、信誉好的大型种猪场引种。
(3)了解引进种猪的选育标准,了解引进地的防疫情况,做好隔离准备工作。
(4)种猪要求健康、无任何临床病征和遗传疾病,营养状况良好,发育正常,四肢结合合理、整体强健有力,体形外貌符合品种特征,耳号清晰。
种公猪要求活泼好动,睾丸发育匀称,包皮无积液。
种母猪生殖器官要求发育正常,阴户不能过小和上翘,应选择阴户较大且松弛下垂的个体,有效乳头应不低于6对,分布均匀对称,四肢要求有力且结构良好。
(5)要求供种场提供该场免疫程序及所购买的种猪免疫接种情况,并注明各种疫苗注射的日期。
种猪选育方案选留母猪,必须看其上一代母猪的生产性能。
选留符合本品种特征、身体健壮、产仔数多、泌乳力强、护仔性能好,仔猪成活率高和采食力强的母猪。
具体内容建议就是:头颈较重而俊俏,下颚平坦无肉垂,头长约为体长的18-24%。
若头大身小或头小身大都不能留作新母猪。
头的额部要宽(额部宽的,发育较快),耳以薄且耳根稍硬为宜,嘴筒要齐。
眼要圆、大、明亮而有神。
颈应当具备中等长度,头与颈以及颈与躯干应当贯通较好并无突起。
选留母猪时,应注意外形一般要求体躯宽大,背腰平直,后躯宽而发达,四肢结实而稍长,身体各部分发育匀称,被毛光泽,不肥不瘦,有效乳头6对以上,各乳头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并且排列整齐,没有副乳头或发育不良的乳头。
在选留不好优良公、母猪后代的基础上,特别注意存有目的、存有计划地在哺乳期重点培育2-3头仔猪,把初选仔猪紧固在母猪前侧2-4对乳汁较多的乳头上吃奶,并搞好疾病防治工作。
3乳头排列整齐,两行乳头的排列应对称或呈品字形,无瞎乳头、翻乳头或无效乳头,按品种特征规定至少应有几对发育正常的乳头。
同时还要注重乳头的形状,可有“泡通奶”,说实话“钉子奶”。
所谓泡通奶,是形容乳头的形状如泡通(即通草),形状长,大而钝;所谓钉子奶,是形容如乳头象铁钉,形状比泡通奶短,小而尖。
特别就是临产前和哺乳期中的乳头,区别更为显著。
泡通奶乳丘蓄积繁盛,泌乳机能不好;乳池部管状,蓄奶多;乳头管较粗,排乳慢。
钉子奶则恰好相反。
两种乳头哺乳仔猪的差异,在母猪哺乳的中后期表现比较明显。
选留的母猪使用年限4年左右,即分娩7-8胎后就要淘汰更新。
崭新领母猪断奶后,应当逐渐以较好的青粗饲料居多饲料。
用青粗饲料喂后备母猪,可以锻炼其胃肠功能,到成年后能适应繁殖力高、泌乳力高的需要。
豆科牧草所含雌性激素,能够提升母猪的繁殖力,喂食后备母猪的青粗饲料以豆科牧草为尽如人意。
为确保营养全面,还应适当地配搭糠麸类饲料,迁调一定的油饼、鱼粉等蛋白饲料。
种猪选育方案一段选育:待配阶段选育依据种猪的系谱资料、血缘特色、父系指数、母系指数、和体型表面评分,联系公猪的父系指数、母系指数表面特色、待改善点,进行同质异质相联系的选配办法,后备母猪120kg以上参加配种,背膘不低于15mm,初情期不超8月龄,二次发情参加配种。
若接连两胎窝产仔数低于8头、任何一窝中呈现遗传缺点个别且数量在两端以上者进行挑选。
二段选育:出生阶段选育仔猪出世打个别耳缺号,查乳头数,个别称重,查看是否有遗传缺点,对以上数据进行挂号。
产后1天内做寄养记载。
仔猪7~12日龄时,把不契合种类特征、有遗传损征、同窝仔数低于6头的公仔猪去势。
一切信息及时输入育种软件。
三段选育:断奶阶段选育对契合本种类特征、健康、乳头摆放规整且14个以上(杜洛克12个)、生殖器官发育杰出、四肢粗大强健、无遗传损征的种猪在21日龄称窝重及个别重,挑选个别断奶重(断奶日龄22天)低于6kg的种猪。
断奶后及时把母猪断奶信息及个别断奶信息输入育种软件。
四段选育:保育阶段选育下保育转群前一天,对契合本种类特征,体质强健,乳头摆放规整且14个以上(杜洛克12个以上),生殖器官发育杰出,四肢粗大强健,成长速度快,发育杰出,同窝仔数10头以上的种猪选留。
五段选育:性能测定选育体重达25~35千克转入测定舍开端生产功能测定,85~115kg体重期间完毕。
始测时用电子磅逐头称重,结测时用B超测定猪左边倒数3~4肋骨、离背中线4~5厘米处背膘厚度和眼肌深度,用电子笼秤称个别重,做测定记载。
测定数据在测定完毕后一天内悉数输入育种软件。
六段选育:遗传指数选育用育种软件对生产功能测定数据运用BLUP法履行育种剖析,核算父系指数及母系指数,在遗传评估陈述中对种猪进行排序挑选,打印待选陈述。
任一指数低于85的个别,不予选留。
七段选育:外貌指数选育安排育种小组成员(3人以上),对待选陈述中的每一头猪逐头进行体型表面评分,对种猪的生殖器官、肢蹄、体型、步态、腹线、健康等进行鉴定打分,总分低于3分的不予选留。
猪的选育和饲养
猪的选育和饲养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对于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猪的选育和饲养的一些基本信息:
一、猪的选育
1.目标确定:明确选育目标,如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瘦肉率等。
2.种猪选择:选择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种猪,确保其后代能够继承这些特性。
3.育种技术:采用先进的育种技术,如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加快育种进程。
4.性能测定:定期对种猪及其后代进行性能测定,了解其生长、繁殖等性能。
5.选育记录:建立完善的选育记录,为后续的选育工作提供依据。
二、猪的饲养
1.饲料管理:提供营养均衡、适量的饲料,确保猪只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
2.饲养环境:保持饲养环境干燥、通风、温度适宜,减少疾病的发生。
3.饮水管理:确保猪只获得清洁、充足的饮水,有助于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4.疫病防治:制定并执行有效的疫病防治方案,减少疾病对猪只生长的影响。
5.日常管理:定期对猪只进行称重、记录生长情况等,以便及时调整饲养策略。
通过科学的选育和饲养管理,可以提高猪的生产性能,降低饲养成本,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在实际操作中,建议咨询专业畜牧师或养殖专家的意见,以确保选育和饲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猪的种猪选育与繁殖技巧猪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产品之一,种猪选育与繁殖技巧对于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猪的种猪选育和繁殖技巧进行探讨,帮助饲养者更好地进行猪的养殖工作。
一、种猪选育种猪选育是指根据猪的生产性能和传递基因的能力,通过选择、配种和繁殖等手段,选出优良的繁殖种猪,以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品质。
1. 品种选择品种选择是种猪选育的第一步。
根据饲养者的需求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品种。
目前,国内养殖场常用的猪种包括大白、杜洛克、皮特兰等。
2. 选种标准在选择种猪时,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1) 体格健壮:选育种猪应具备健康、强壮的体型,身体结构匀称,无明显畸形。
(2) 生产性能:种猪应具备良好的繁殖能力,如繁殖率高、产仔数多、生长迅速等。
(3) 肉质品质:优良的种猪应具备肉质鲜美、瘦肉率高、背膘良好等特点。
3. 繁殖对象选择选育种猪的重要一环是选择优良的繁殖对象。
在选择繁殖对象时,应考虑以下几个要素:(1) 繁殖成绩:通过记录和分析繁殖成绩,选出具备良好繁殖能力的种猪。
(2) 遗传背景:了解繁殖对象的家族遗传背景,是否存在遗传缺陷等。
(3) 健康状况:选择健康状况良好的种猪,避免遗传疾病的传承。
二、繁殖技巧繁殖技巧是种猪选育的关键环节,包括发情检测、配种管理、妊娠管理等方面。
1. 发情检测发情检测是判断母猪是否进入发情期的重要步骤。
常用的发情检测方法包括:(1) 观察外部表现:通过观察母猪尾部翘起、阴部充血、行为异常等表现判断。
(2) 检测性器官变化:利用检测工具检测母猪阴道颜色、黏膜充血程度等指标。
2. 配种管理配种管理是繁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配种时机、种猪选择和配种方式等。
(1) 配种时机:根据母猪的发情周期,选择最佳的配种时机,提高受胎率。
(2) 种猪选择:根据优良的种猪选择标准,选择适合配种的优良种猪。
(3) 配种方式:常用的配种方式有自然配种和人工授精,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
马身猪养殖技术-养猪马身猪养殖技术来自:CCTV农广天地马身猪养殖技术(20220124)马身猪是我国宝贵的地方猪种资源之一,属于黄淮海黑猪类型。
马身猪采用窑洞猪舍进行养殖,不仅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还大大地减少了冬季猪呼吸道、消化道等疾病的发生。
马身猪肠道,尤其是小肠的长度和重量,与从国外引进的猪相比,相对要大一些,对青粗饲料的消化能力也强一些,利用马身猪的这个特点,饲料成本也得到了下降。
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肌内脂肪含量是重要原因之一,肌内脂肪的形成主要在育肥后期阶段。
马身猪育肥后期时间较长,有利于猪自身体内合成肌内脂肪。
马身猪育肥中间也利用了它消化吸收能力比较强,能充分摄入青绿饲料营养成分的优势,采用放牧的方式,把猪放养到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山沟里。
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向广大的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这马身猪的养殖技术。
马身猪产地及环境马身猪分为“大马身猪”(大)、“二马身猪”(中)和“钵盂猪”(小)三型。
“大马身猪”原产神池、五寨、灵丘等县,“钵盂猪”原产平原地区和城镇附近,数量很少,“二马身猪”由上述二类型杂交而成。
产区黄河、淮河、海河常泛滥成灾,易旱易涝,土壤瘠薄,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作物以麦类、甘薯、玉米、豆类、花生、高梁、谷子等旱作为主。
由于地广人稀,闲散土地较多,群众养猪多采用放牧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方式,猪在较艰苦的条件下培育而成。
马身猪地理分布马身猪的“大马身猪”分布于太原以北的边远山区,“二马身猪”遍布山西省。
马身猪品种特征马身猪体型较大,耳大、下垂超过鼻端,嘴筒长直,背腰平直狭窄,臀部倾斜,四肢坚实有力,皮、毛黑色,皮厚,毛粗而密,冬季密生棕红色绒毛,乳头7~9对。
可分为“大马身猪”(大)、“二马身猪”(中)和“钵盂猪”(小)三型。
马身猪品种性能马身猪成年大型公猪平均体重154.50±17.20公斤,体长137.8±4.24厘米,胸围131.33±7.82厘米,体高77.0±2.89厘米;成年母猪相应为:128.82±8.00公斤,136.4±2.08厘米,120.76±4.52厘米,69.54±1.05厘米;成年中型公猪体重121.65±14.37公斤,123.3±6.02厘米,112.67±6.22厘米,75.67±4.33厘米,成年母猪相应为:101.03±5.18公斤,121.06±1.70厘米,113.48±1.36厘米,62.27±0.9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