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场种猪的几个选育阶段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2
生猪养殖技术问答标准化养猪的目的是什么?现代养猪生产分为哪几个阶段?答:标准化养猪的目的就是实现养猪业“高效率、高效益”,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新鲜”的猪肉产品。
现代养猪把养猪生产分为配种妊娠(16-17周)、产仔哺乳(4-5周)、断奶仔猪保育(5-6周)、育肥(15周)四个阶段。
影响养猪效益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养猪效益的因素有:品种;环境与圈舍;营养与饲料;饲养治理;防疫保健和经营治理。
生猪购进的程序有哪些?应把握何原则?答:农户需要调进生猪的,要向当地乡镇畜牧兽医站申报填写《安康市生猪调进审批表》,依照生猪调运的报批程序,从县(区)境外、本市境内调进生猪、种猪、仔猪,由县(区)农业局审批;从本市境外调进生猪,由县(区)农业局审批,调进种猪、仔猪由县(区)农业局初审报市农业局审批,方可在批准地调进。
种猪购进应把握从大场引、从新场引、就近引、引急需的、最好的、已脱温了的后备猪为原则。
商品仔猪调进除上述原则外,原则上不要调进,应靠自身自繁自养解决,确需调进的,首先在正规场调,其次在繁育户调,尽不能在仔猪交易市场调,更不能从猪贩子手中购猪。
生猪购进应留意哪些题目?答:生猪购进应留意进猪前的预备,购猪应了解的相关题目,索要相关手续,健康猪的判定选择和安全运输五方面题目。
(1)进猪前预备:在进猪前一周,对猪舍全面进行清洗、消毒,运猪车在前3天清洗消毒,进猪前2天对猪舍加温,温度控制在26-30℃,湿度小于70%,并预备好仔猪料、电解多维、小苏打片、防下痢、防感冒、应激类药物。
(2)购前应了解的相关题目:当地有无疫病流行,猪场的营运是否正常,有无发病史,购买种猪要查看是否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同时要了解猪的饲养方式,是否脱温饲养,饲粮购成及类型,日喂次数,断奶时间,防疫情况等。
(3)索要手续:种猪必须有场上出具的《种畜禽合格证实》,家畜系谱,当地动物防疫监视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实》(有畜禽标识),《运输车辆消毒证实》,《非疫区证实》;购买商品仔猪只需后三个手续即可。
生态养猪规划设计1.场址选择①地势地形地势应高燥,地下水应在2米以下。
地势应避风向阳,猪场不宜建于山坳和谷地以防止在猪场上空形成空气涡流,还要避开西北方向的山口和长形谷地以减少冬春风雪侵袭。
地形要开阔整齐,有足够的面积,一般按可繁殖母猪每头40~50平方米、商品猪3~4平方米考虑。
地面应平坦而稍有缓坡,以利排水,一般坡度在1%~3%为宜,最大不超过25%。
②土质要求土壤透气透水性强,毛细管作用弱,吸湿性和导热性小,质地均匀,抗压性强,且未受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沙土透气透水性强,毛细管作用弱,吸湿性小,但导热性强,易增温和降温,对猪不利。
粘土透气透水性弱,吸湿性强,毛细管作用明显,抗压性低不利于建筑物的稳固,导热性小。
沙壤土兼具沙土和粘土的优点,是理想的建场土壤。
但不必苛求。
猪场动力网③水源水质猪场水源要求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取用和进行卫生防护。
水源水量必须能满足场内生活用水、猪只饮用及饲养管理用水(如清洗调制饲料、冲洗猪舍、清洗机具、用具等)的要求。
猪场需水量见下表。
猪别饮用量(升/头·天)总需要量(升/头·天)种公猪 10 40妊娠母猪 12 40带仔母猪 20 75断乳仔猪 2 5生长猪 6 15育肥猪 6 25④电力交通电力供应对猪场至关重要,选址时必须保证可靠的电力供应,并要有备用电源。
猪场必须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
但因猪场的防疫需要和环境保护的考虑,不能太靠近主要交通干道。
⑤防疫和环保最好离主要干道400米以上,一般距铁路与一二级公路不应少于300~400米,最好在1000米以上,距三级公路不少于150~200米,距四级公路不少于50~100米。
同时,要距离居民点、工厂500~1000米以上。
如果有围墙、河流、林带等屏障,则距离可适当缩短些。
距其他养殖场应在500~1500米以上,距屠宰场和兽医院宜在1000~2000米以上。
禁止在旅游区及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建场。
⑥周围环境建场还应考虑周边环境的各种因素,如水电、排污等。
养猪生产集约化工艺一-养猪场养猪生产集约化工艺一-养猪场养猪生产(集约化)工艺一-养猪场一、集约化养猪工艺的非政府1.集约化养猪的阶段饲养工艺集约化养猪的目的是要摆脱分散的,传统的季节性的生产方式,建立工厂化、程序化、常年均衡的养猪生产体系,从而达到生产的高水平和经营的高效益。
现多采用四阶段饲养工艺。
(1)种马胎儿阶段。
在此阶段母猪必须顺利完成种马并渡过妊娠期。
种马约须要1周,妊娠期16.5周,母猪产前提前一周步入产房。
母猪在种马胎儿比涅圈养16~17周。
例如猪场规模很大,可以把空怀和胎儿分成两个阶段,空怀母猪在一周左右时间顺利完成种马,然后观测四周,确认胎儿后(可以使用公猪试情或胎儿诊断仪)转至胎儿猪舍,没三维重建的转至下批稳步出席种马。
(2)产仔哺乳阶段。
同一周配准的母猪,要按预产期最早的母猪,提前一周同批进入产房,在此阶段要完成分娩和对仔猪的哺育,哺育期为5周(或4周),母猪在产房饲养6周(或5周),断奶后仔猪转入下一阶段饲养,母猪回到空怀母猪舍参加下一个繁殖周期的配种。
(3)断奶仔猪培育阶段。
仔猪断奶后,同套转至仔猪培育比涅,在培育比涅圈养5~6周,体重超过15~25千克以上。
这时幼猪已对外界环境条件存有了相当的适应能力,再共同转至出栏比涅展开出栏。
](4)育肥阶段。
由育仔舍(仔培舍)转入育肥舍的所有猪只,按育肥猪的饲养管理要求饲养,共饲养15周,体重达90千克时,即可上市出售。
育肥阶段也可按猪场条件分成为中猪舍和大猪舍,这样更利于猪的生长。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饲养,当生产走入正轨之后,就可以实现每周都有母猪配种、分娩、仔猪断奶和商品猪出售,从而形成工厂化饲养的基本框架。
2.按工艺流程建设或精心安排生产车间。
一个现代化养猪场建场必须存有严苛的规划与设计,工艺流程确认以后,按猪场工艺设计建议,精心安排种马胎儿比涅栏位、产房栏位、育仔比涅栏位和出栏比涅栏位。
养猪场配种流程一、挑选种猪。
这可是配种流程里特别重要的一步。
咱得挑那种身体倍儿棒的种猪。
就看那猪啊,得长得壮实,毛色光亮,这就像找对象得找个身体好的一样重要。
公种猪呢,得有那种雄性的活力,要是病恹恹的,那可不行。
母猪呢,也要挑那种体型适中的,太胖或者太瘦都会影响配种。
就像人一样,太胖太瘦都可能会有生育上的麻烦事儿。
我们在挑选的时候,还要看看猪的家族史,要是家族里老是有各种疾病或者生育问题的,那这猪咱就得再考虑考虑了。
二、母猪发情判断。
母猪发情是配种的关键信号。
这母猪发情的时候啊,可有点小调皮呢。
它会变得特别不安分,在猪圈里走来走去的,不像平时那么老实。
耳朵也会竖起来,好像在告诉大家“我现在有点不一样哦”。
还有啊,它的外阴会变得红肿,就像害羞的脸红红的一样。
这时候的母猪还会发出一些特别的声音,像是在吸引公猪的注意。
我们这些养猪人就得时刻盯着母猪的这些小变化,可不能错过这个好时机。
要是错过了,那就得再等下一次发情,这可就耽误事儿了。
三、配种环境准备。
在配种之前啊,咱们得把环境给整好了。
配种的地方得干净卫生,不能脏兮兮的。
就像人结婚也得有个温馨干净的新房一样。
我们要把猪圈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把那些粪便啊、杂物啊都清理出去。
然后呢,还要确保温度合适,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热。
太冷了猪会冻得哆哆嗦嗦的,哪有心思配种啊;太热了猪也会烦躁,没那个心情。
而且啊,周围得安静点,要是太吵闹了,猪也会分心的。
四、配种操作。
公猪和母猪配种的时候啊,也是挺有意思的。
我们要把公猪引到母猪那里去,这时候公猪就会特别兴奋,就像看到了心爱的姑娘一样。
有时候公猪可能还会有点小紧张,不过没关系,我们稍微引导一下就好。
在配种的时候呢,我们得在旁边看着,确保配种过程顺利。
要是有什么突发情况,像公猪或者母猪突然变得很暴躁之类的,我们就得赶紧采取措施。
配种的时间也得把握好,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
太短了可能配种不成功,太长了对猪也不好。
五、配种后护理。
猪育种规章制度怎么写好一、总则猪育种是指通过选择和配种的方式,优良猪种的遗传性状得以传承和发展,以提高猪群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为规范猪育种工作,提高育种效率,保证育种质量,制定本规章制度。
二、猪种选择1. 根据猪育种目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猪种。
一般可以分为三种育种目的:肉用猪育种、母猪育种和杂交猪育种。
2. 选择育种种猪需要考虑种猪的体型、生长速度、肉质、疾病抗性等因素。
根据品种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种猪。
三、种猪管理1. 种猪饲养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时消毒。
定期检查种猪健康状况,确保种猪健康。
2. 种猪饲料要合理搭配,保证种猪营养需求,促进种猪生长发育。
3. 定期测定种猪体重、生长速度等指标,评估种猪生长情况。
四、选配工作1. 根据育种目的和需求,选取合适的亲本猪进行选配。
一般选择外表优良、生长快速、血统纯正的种猪作为亲本。
2. 根据亲本猪的遗传特点,进行配种组合,促进优良遗传基因的传递。
五、繁殖管理1. 繁殖季节要合理选择,在气候条件适宜的季节进行配种。
2. 配种前对种猪进行体检,确保种猪健康,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3. 配种技术要熟练掌握,避免误配。
4. 配种后对种猪进行孕检,确保怀孕情况,及时进行营养调整。
六、生产管理1. 对怀孕母猪进行适当的饲养管理,保证胎儿正常发育。
2. 对产后母猪进行特殊饲养管理,促进产后恢复,保证母猪的健康。
3. 对产仔猪进行分群管理,保证幼猪生长健康。
4. 定期对生长发育情况差的猪只进行淘汰,保证猪只群体品质。
七、质量控制1. 对猪只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排除疾病风险。
2. 对猪种进行DNA检测,保证遗传基因的纯正性。
3. 对猪只进行定期体格检查,评估繁殖能力和生产性能。
以上规定为猪育种规章制度的基本内容,各养猪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及细化相关措施和具体操作流程,以确保猪种遗传质量和育种效率的提高。
安徽XXXXX科技有限公司原种猪场种猪选育方案<一>杜洛克种猪选育方案一、选育工作总体规划首先对引进的杜洛克种猪进行扩群,时间一年左右。
在扩群基础上,通过生产性能测定和系谱审查,分别挑选一批优秀种猪(含后备种猪),建立美系杜洛克核心育种群,然后进行选种选育工作,不断提高杜洛克种猪生产性能,使其各项生产指标达到制定的选育目标。
核心育种群种猪3年换群一次,第一年淘汰30%,第二年淘汰30%,第三年淘汰40%,淘汰的同时选留优秀后备种猪进入核心育种群,保持核心育种群的规模,不断提高其整体生产性能。
二、选育目标杜洛克种猪选育目标以达100kg体重日龄、背膘厚为主,以活产仔数、21日龄窝重等为辅,其具体选育目标如表1。
表1 杜洛克种猪选育目标三、选育方法分别建立多层次的群体:核心群(育种群)、繁殖群(生产群)和商品群,形成一个高效的品系繁育、繁殖扩大与商品生产相结合的繁育体系。
(一)核心群的建立通过严格系谱审查,体型外貌、生产性能鉴定,选择符合本品种育种要求的、选择指数高的优秀公母猪组建核心群。
核心群组建的好坏是选育成败的关键,要重视选好核心群,其具体要求是:1、公母猪血缘来源广泛,公猪最少8~10个不同的血统,母猪10个以上不同血统;2、生产性能高,品质好,主要性状表现值应超过全群平均值一个标准差以上;3、每世代近亲系数增量控制在2%以内,6世代不超过12%;4、体型外貌好,无遗传缺陷;5、公猪要求选择强度在5~10%,母猪要求选择强度在30~50%。
(二)品系繁育方法实行开放式选育法,核心群(育种群)种猪3年换群一次,第一年淘汰30%,第二年淘汰30%,第三年淘汰40%。
在选配上,采取避免近交情况下进行随机交配,同时结合同质或异质选配的方案。
各公猪所配母猪数大体相同,后裔参与全群测定,50~60kg时依据血缘关系,综合选择指数以及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现场选留,按指数高低结合体型留下优秀个体留作种用,继续参与达100kg时的测定,不留种的当种猪销售。
猪场引种计划的制定和种猪管理对于工作猪场来说品种改良是一个持续性工作,之前就养猪公司耗费巨资从国外空运纯种种猪只为育种的新闻,可见这引种在养猪中重要性,在大型养猪场猪场引种计划的制定和种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点,这里给大家说说。
一、根据猪场规模和类型制订引种计划首要任务计划内容可包括首要目标场背景、种猪市场形势、引种批次、品种、数量、时间、资金和费用预算(种猪、运输、差旅、手续费等)、引入巴克夏猪的隔离场所、保健措施等,落实责任人和相关机构环节的工作衔接。
目前引种的猪场主要包括有三种类型,一类是新建猪场,其次是改扩建养牛场,第八是目前正常生产的猪场。
对于新建猪场,建议根据生产规模要求确定引种计划,特别是引种数量和引种间隔。
例如产品设计产能是万头猪场,按每头母猪上市18头肉猪,则需要生产母猪(10000/18)560头左右,按每头年产2.2胎配种分娩率85%计算,每个月配种(560*2.2/12/0.85)120胎(头),考虑到新建猪场受配青蛙来源于后备母猪,且新建猪场往往先建散养菜园猪舍(便于提早引种、提前生产、提早出栏),确定引种次数为(560/0.85/120)5次,每次引种(560/0.85/5)130头。
当然如果有足够蝙蝠洞的栏舍和足够数量、体重梯度合适的种猪肥胖只限挑选,为降低引种成本也可以减少次数增加数量,以便根据体重大小和发情情况来调整配种计划。
对于引种夏斯利补栏的猪场,建议按照淘汰及时更新情况确定引种的确定时间和数量,一般六场商品场生产母猪的淘汰率在25%~30%,生产公猪淘汰率在30%~40%。
以万头猪场为例,一年更新160头左右生产母猪,则引入后备母猪在190头左右,后备公猪12头,分3批(11月、7月和3月),每批68头。
确定引种时间时应避开猪价高峰期、疫病高发期和高温季节,同时原种要考虑高温和寒冷对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对于扩建猪场,引种可以结合新建和正常生产两个方面确定引种头数。
养猪场的流程
养猪场的流程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充分的计划和管理。
在养猪场,养殖人员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步骤和流程,以确保猪
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本文将详细介绍养猪场的流程,包括选址规划、建设设施、选种购买、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选址规划是养猪场建设的第一步。
在选址规划阶段,需
要考虑周围环境、交通便利性、水源情况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根
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来确定养猪场的规模和布局。
其次,建设设施是养猪场建设的关键环节。
养猪场的建设需要
包括猪舍、饲料储存、饮水设施、疫病防控设施等。
这些设施需要
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和数量来合理设计,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接下来,选种购买是养猪场的重要环节。
在选种购买阶段,需
要选择优质的种猪和仔猪,确保猪的遗传品质和健康状况。
同时,
还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养猪场的规模来确定购买的数量和种类。
然后,饲养管理是养猪场运营的核心环节。
在饲养管理阶段,
需要制定科学的饲养方案,包括饲料配比、饲养密度、疫病防控等
方面。
同时,还需要对猪群进行定期的体检和疫苗接种,以确保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总之,养猪场的流程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充分的计划和管理。
只有严格遵循流程和规范操作,才能确保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同时实现养猪场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养猪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116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5年 第1期规模化猪场种猪的多阶段选育方法董斌科,雷 彬,孙 华,宋忠旭(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武汉 430070)规模猪场通常都有较好的基础设施、较大的群体规模和一定的技术能力,每年大约有30%的种猪需要更新。
由于引进种猪潜在疫病的危险,有条件的猪场可以在场内进行种猪的选育。
猪的各种性状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选种应在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根据其生长特点并采用相应的选育措施,经过多阶段的选择才能够使优良的种猪脱颖而出。
1 断奶前的选择要进行种猪的选育必须对仔猪编号标记,使每一头猪都有记录可查,并详细记录出生时间、体重、父母等信息,为以后的选择奠定基础。
断奶时种猪的各种性状还没有表现出来,主要是根据父母的成绩、同窝仔猪的整齐程度、个体的生长发育以及体质外形和有无遗传缺陷等进行窝选。
由于产仔数、初生重和断奶头数等繁殖性状已经表现出来,断奶时应该根据这些性状进行选留。
2 保育结束的选择2.1 25~30 kg 阶段仔猪该阶段仔猪受母体影响逐渐消失,其本身遗传性能开始显现,应参考个体生长发育情况,参考父母遗传性能和哺乳期间的生产性能,淘汰生长发育差、有遗传缺陷和体形外貌不符合选育目标的个体。
有条件的猪场可把选留的种猪聚集在饲喂条件相对较好的栋舍,安排技术熟练的工人进行生长性能测定,应体重大致相同、公母分开并且注意饲养密度。
2.2 50~60 kg 阶段的选择经过前2个阶段的选择基本上把生长性能低下和有遗传缺陷的种猪排除,在此阶段种猪受母体的影响很小,选择的主要依据是个体生长性能,同时应考虑体形外貌和繁殖性能需要。
如基金项目: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36)、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团队项目(2011-620-001-003)、湖北省公益性科技研究(2013BBB15)作者简介:董斌科(1983- ),男,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E-mail :*************50~60 kg 体重阶段只据其生长速度进行选择,其繁殖性能的优良基因可能丢失,故该阶段进行早期选育应借鉴体重达100 kg 阶段,将繁殖性能考虑进去。
养猪场开展种猪选育需要做好哪些工作?作为原种猪场,在做好常规性的生产管理工作同时,究竟应该如何开展种猪选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1、做好日常生产记录,定期总结,掌握家底原种猪场的日常档案繁多,包括种猪系谱卡、公猪配种计划表、采精登记表、配种纪录表,母猪配种产仔登记卡、仔猪出生与断乳转群记录表、免疫注射记录表等等。
为掌握公、母猪繁殖性能,每次生产变动,都必须有完整纪录,并且每周一小结以发现生产问题,以便下周及时调整;每月一汇总,报告场级领导掌握动态;每半年及年终都必须进行全面总结,对公母猪生产性能进行排序,以便作好下阶段配种、生产计划。
2、建立育种核心群、区分种猪扩繁群一个规模化的原种猪场,一般种猪群年更新比例都在30%左右,通常是在2~5 胎的原种群中挑选同窝仔数多且无遗传疾患、体型外貌符合要求并生长速度快的留做后备进行补充。
但为了加快世代更替,提高选育进展水平,一般拟采取头胎留种,争取一年一个世代。
为此,必须建立育种核心群,区分种猪扩繁群。
3、核心群的选育方法核心群组建后,原种猪场的育种工作主要在核心群进行。
性能测定的注意事项(1)为保证选留种猪准确性,供测猪应在尽可能同一分娩季节中选择,时间力求接近。
(2)测定猪管理:一要按常规程序做好预防注射与驱虫,一般在60~70 日龄内进行。
二要尽量减少环境误差。
同类供测猪的圈舍、圈养头数、饲料营养、饲喂方法等条件要保持一致。
测定舍由固定的饲养人员饲喂,力求供测猪待遇一致。
(3)为降低人为误差,测定技术人员应相对固定,尤其是应用B 超进行活体背膘测定时更不能轻易变换。
母猪配种和繁殖阶段终选这时后备种猪已经过了3 次选择,对其祖先、本身生长发育和外形等方面已有了较全面的评定。
所以,该时期的主要依据是个体本身的繁殖性能。
对下列情况的母猪可拟再次淘汰:(1)至8 月龄后毫无发情征兆者;(2)在一个发情期内连续配种3 次未受胎者;(3) 断乳后2~3月龄无发情征兆者;(4)母性太差者;(5)产仔数过少者。
养猪场中如何选留后备种猪
后备猪是指育仔阶段结束,初步留做种用到初次配种前的公母猪。
培育后备猪的任务是获得体格健壮、发育良好、具有品种特征和高度种用价值的种猪。
一、后备猪的选择要点
1、身体健康和无遗传疾患:后备猪应是生长发育正常,精神活泼,健康无病,并来自无任何遗传疾患的家系。
2、体型外貌的选择:后备猪体形外貌应具有品种特征,例如,毛色、耳型、头型、背腰长短、体躯宽窄、四肢粗细高矮等均要符合品种要求。
3、繁殖性能的选择:繁殖性能是种猪非常重要的性状,后备猪应来自繁殖力高的家系,并有良好的外生殖器官。
4、生长和肥育性状选择:后备猪的生长发育性状或者全同胞的肥育性状都是挑选后备猪的依据。
包括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方面。
5、胴体性状的选择:后备猪6月龄时,可用仪器测量其本身的背膘厚度和眼肌面积,以此来表示本身的背脂和瘦肉的生长情况。
胴体品质和肉质好坏是通过屠宰其全同胞来获得,后备猪应选自那些胴体品质和肉质良好的家系。
二、后备猪的选择时期
1、2月龄选择:2月龄选种是窝选,就是选留大窝中的好个体。
窝选是在父母亲都是优良个体的相同条件下,从产猪头数多、哺育率
高、断奶和育成窝重大的窝中选留发育良好的公母仔猪。
2、4月龄选择:主要是淘汰那些生长发育不良或者是有突出缺陷的个体。
3、6月龄选择:后备猪达6月龄时各组织器官已经有了相当发育,优缺点更加突出明显,可根据多方面的性能进行严格选择,淘汰不良个体。
4、配种前选择:后备猪在初配前进行最后一次挑选,淘汰性能器官发育不理想、性欲低下、精液品质较低的后备公猪和发情周期不规律、发情征状不明显的后备母猪。
种猪选择时间及注意事项猪的选种时间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即断奶时选、六月龄时选和母猪初产后选。
现把不同阶段的选种要求介绍如下:断乳时选:应根据父母和祖先的品质(即亲代的种用价值),同窝仔猪的整齐度以及本身的生长发育(断奶重)和体质外形进行鉴定。
外貌要求无明显缺陷、失格和遗传疾患。
失格主要指不合育种要求的表现,如乳头数不够,排列不整齐,毛色和耳形不符合品种要求等。
遗传疾患如疝气,乳头内翻,肛,隐睾等。
这些性状在断奶时就能检查出来,不必继续审查,即可按规定标准淘汰。
由于在断奶时难以准确的选种,应力争多留,便于以后精选,一般母猪至少应达2:1,公猪4:1。
六月龄时选:这是选种的重要阶段,因为此时是猪生长发育的转折点,许多品种此时可达到90公斤活重左右。
通过本身的生长发育资料并可参照同胞测定资料,基本上可以说明其生长发育和肥育性能的好坏。
这个阶段选择强度应该最大,如日本实施系统选育时,这一淘汰率达90%,而断奶时期初选仅淘汰20%。
这是因为断奶时期对猪的好坏难以准确判断。
六月龄选重点选择从断奶至6月龄的日增重或体重、背膘厚(活体测膘)和体长,同时可结合体质外貌和性器官的发育情况,并参考同胞生长发育资料进行选种。
机能形态应注意以下几点:结构匀称,身体各部位发育良好,体躯长,四肢强健,体质结实。
背腰结合良好,腿臀丰满;健康,无传染病(主要是慢性传染病和气喘病),有病者不予鉴定;性征表现明显,公猪还要求性机能旺盛,睾丸发育匀称,母猪要求阴户和乳头发育良好;食欲好,采食速度快,食量大,更换饲料时适应较快;合乎品种特征的要求。
母猪初产后(14-16月龄)选:此时母猪已有繁殖成绩,因此,主要据此选留后备母猪。
在断奶阶段,虽然考虑过亲代的繁殖成绩,但难以具体说明本身繁殖力的高低,必须以本身的繁殖成绩为主要依据。
当母猪已产生第一窝仔猪并达到断奶时,首先淘汰产生畸形、脐疝、隐睾、毛色和耳形等不符合育种要求的仔猪的母猪和公猪,然后再按母猪繁殖成绩和选择指数高的留作种猪,其余的转入生产群或出售。
从三个方面、四个阶段进行后备母猪挑选的方法后备母猪,是指未来将用于繁殖的母猪。
如何对后备母猪进行选择,是养猪业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目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后备母猪挑选的方法也在不断改善和创新。
方面一:生长表现在选定后备母猪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其生长表现。
在母猪成长的过程中,确定其生长表现在养猪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般而言,后备母猪的生长速度、体重变化和饲料转化率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阶段一:出生至30天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出生至30天间后备母猪的生长状况。
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检查后备母猪是否有疾病,普通的疾病包括腹泻、咳嗽等。
另外,我们还需要观察其体型和体重变化。
母猪出生以后就会一直跟一群兄弟姐妹一起生长,若是后备母猪在这一阶段中表现不佳,那么其成为繁殖母猪的几率也会大大降低。
阶段二:30天至50天接下来的阶段是从出生后30天至50天之间的母猪,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观察其歪斜状况。
当后备母猪出现异样的歪斜和并不明显的畸变时,很可能出现肝坏死等疾病,从而导致其成为繁殖母猪的可能性降低。
阶段三:50天至120天50天至120天间的母猪,是后备母猪中最重要的一个群体。
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检查其成年后是否具有优越的体型、繁殖期是否能够达到12个月、有无脱发的情况、哺乳量是否适宜等,这些方面对其成为繁殖母猪至关重要。
阶段四:120天至210天最后一个重要阶段是后备母猪成熟前夕,即从120天到210天之间的母猪。
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着重考虑其饲料转化率,以及其膘厚、体重变化等。
如果后备母猪在这一阶段中表现不佳,那么将会影响到其未来的繁殖能力和生产能力。
方面二:生殖能力除了要看后备母猪在生长的各个阶段中的表现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的是其生殖能力。
由于后备母猪的繁殖能力直接关系到养猪产业的效益,所以我们在进行后备母猪挑选的时候,一定要对其生殖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阶段一:性胀时间首先,我们需要重视的是其性胀时间。
养猪场种猪的几个选育阶段
一段选育:待配阶段选育
根据种猪的系谱资料、血缘特点、父系指数、母系指数、和体型外貌评分,结合公猪的父系指数、母系指数外貌特点、待改进点,进行同质异质相结合的选配方法,后备母猪120kg 以上参与配种,背膘不低于15mm,初情期不超8月龄,二次发情参与配种。
若连续两胎窝产仔数低于8头、任何一窝中出现遗传缺陷个体且数量在两头以上者进行淘汰。
二段选育:出生阶段选育
仔猪出生打个体耳缺号,查乳头数,个体称重,检查是否有遗传缺陷,对以上数据进行登记。
产后1天内做寄养记录。
仔猪7~12日龄时,把不符合品种特征、有遗传损征、同窝仔数低于6头的公仔猪去势。
所有信息及时输入育种软件。
三段选育:断奶阶段选育
对符合本品种特征、健康、乳头排列整齐且14个以上(杜洛克12个)、生殖器官发育良好、四肢粗壮、无遗传损征的种猪在21日龄称窝重及个体重,淘汰个体断奶重(断奶日龄22天)低于6kg的种猪。
断奶后及时把母猪断奶信息及个体断奶信息输入育种软件。
四段选育:保育阶段选育
下保育转群前一天,对符合本品种特征,体质健壮,乳头排列整齐且14个以上(杜洛克12个以上),生殖器官发育良好,四肢粗壮,生长速度快,发育良好,同窝仔数10头以上的种猪选留。
五段选育:性能测定选育
体重达25~35千克转入测定舍开始生产性能测定,85~115kg体重阶段结束。
始测时用电子磅逐头称重,结测时用B超测定猪左侧倒数3~4肋骨、离背中线4~5厘米处背膘厚度和眼肌深度,用电子笼秤称个体重,做测定记录。
测定数据在测定结束后一天内全部输入育种软件。
六段选育:遗传指数选育
用育种软件对生产性能测定数据运用BLUP法执行育种分析,计算父系指数及母系指数,在遗传评估报告中对种猪进行排序筛选,打印待选报告。
任一指数低于85的个体,不予选留。
七段选育:外貌指数选育
组织育种小组成员(3人以上),对待选报告中的每一头猪逐头进行体型外貌评分,对种猪的生殖器官、肢蹄、体型、步态、腹线、健康等进行评定打分,总分低于3分的不予选留。
八段选育:综合指数选育
根据遗传指数和外貌指数进行分级,特级种猪指数≧110,外貌评分≧4,一级种猪
100~110分,外貌评分≧3.5,二级种猪指数85~100分,外貌评分≧3。
选留后备公猪时,杜洛克父系指数超过110,母系指数超过100,外貌指数超过4分;大白、长白母系指数超过110,父系指数超过100,外貌指数超过4分,结合公猪血统特点及改进点进行选留。
选留后备母猪时,杜洛克父系指数超过100,母系指数超过95;大白、长白母系指数超过100,父系指数超过95,进行外貌选择,要求符合本品种特征,奶头排列均匀且不低于14个(杜洛克不低于12个),外阴正常,腹线良好,四肢健壮,根据血缘进行选留。
九段选育:核心群选育
选留后备种猪时,以核心群后代为主,当在扩繁群中发现成绩特别优秀者,可加入以上选育流程进行选育,选留比例不超过5%。
选留的优秀后备母猪直接进入核心群,可加快时代更新。
核心群采用灵活机制,优胜劣汰。
母猪要求第一、二两胎平均产仔数高于10.5头(杜洛克9头),断奶头数不低于8头,断奶窝重不低于60kg。
当利用至第四胎后,转入扩繁群。
繁殖指数低于100转入扩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