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世界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344.00 KB
- 文档页数:20
第14课世界格局的演变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世界格局的变化。
世界人民面临的重大任务。
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有关内容的同时,观察国际形势的新发展,培养学习的观察、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程中。
争取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面临的两大主题。
2学情分析初中阶段虽然提到战后的国际关系,但并不作独立章节重点进行讲述,学生对这节课的历史概念和现象难以深入地了解。
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及能力不容乐观。
但只能用历史图片再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重点: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难点:“一超多强”与多极化的概念。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第14课世界格局的演变(一)导入新课:1、一战后形成怎样的世界格局?2、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又是什么?3、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什么?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将走向何处呢?(二)新授课:1、冷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1991年,苏联解体。
也标志着东西方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
)2、“一超多强”的局面(展示图片)“一超多强”分别指哪些国家?(“一超”是美国,“多强”指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
) “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由“两极”发展成“多极化”的表现。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多极化趋势的“极”与两极格局时期的“极”有哪些不同?(具体对象不同:两极格局中的“极”实际上是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而多极化中的“极”既有国家,也有国家集团──如欧盟,在一定意义上还包括某些影响较大的世界性或地区性国际组织。
作用影响不同:两极中的“极”只是通过政治、军事实力来控制、操纵其他国家;而多极化中的“极”是凭借综合国力,即科技、经济实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作用,对其他国家、地区乃至全球产生影响力和作用力。
)展示图片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经济实力)3、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展示图片)得出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尚未定。
教学目标需要掌握的知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变化;世界人民面临的重大任务。
通过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和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
通过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优越性在于发展生产力,不搞好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就没有生命力。
使学生认识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跨世纪时刻,我们周围的世界正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经济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重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难点:世界格局新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的综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请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几课概括出二战之后世界形势有哪些新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二战后人民民主力量壮大,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局面;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第三世界的兴起,世界已出现了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进入90年代,世界形势又有哪些新变化?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又有哪些?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东欧的剧变和苏联解体(板书)1.东欧剧变(1989年~1991年)(板书)(介绍东欧剧变具体情况)东欧政局变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发生变化。
多数共产党已更名或改组为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各党都主动或被迫放弃了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丧失政权沦为在野党。
第二,国家政权性质发生变化,各国均取消了国名中的“人民”和“社会主义”字样,标榜他们所要建立的是所谓“人道的,民主的法制国家”或干脆恢复资产阶级共和国,引进西方议会两院制、多党制。
第三,明确提出并积极实行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定私有化方案,宣布实行或全面私有化,公有制解体。
第四,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
一年之内,执政40多年的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原因何在呢?(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分析归纳,并适当补充材料)首先是经济建设的失误。
第四节走向整体的世界浙师大附中庞威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通过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从世界交流频率、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整体世界到来的含义。
总结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基本特点;科技革命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殖民手段的变化,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对各国影响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举例说明自己身边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整体化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了解科学家的活动,学习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和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导入:材料:当美国人用1万美元买下通用汽车的庞蒂克牌汽车时,3000美元是给韩国装配工人的,1750美元付给日本制造零件厂商,700美元付给德国设计师,400美元用来购买台湾和新加坡的各式零件,250美元付给美国的广告与营销服务,余下近4000美元给底特律与纽约的银行家、保险公司的……这代表了当今全球产业的复杂关系。
——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提问:罗伯特·赖克的这个数学分析题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怎样的重要趋势?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引入主题:走向整体的世界新课讲授: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条件(1)政治条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2)资本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国际货币的出现,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高中历史:第四节走向整体的世界专题五教教案人民版必修2一、课程标准: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商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二、重难点:要点: 1、电气时代的到来促使世界联系更为密切;2、世界连结成为一体。
难点:整体世界到来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踊跃影响和致使世界动乱。
三、高效学习图解:政治前提资本、市场科学技术四、教课方案:第二欧洲老牌殖民国家扩充次工业分割世界的浪潮革命美国的扩充世踊跃影响界连影接响为一体悲观影响导入新课:观看视频《爱迪生的故事》:回答:从爱迪生身上学到了什么?1931 年 10 月 21 日,全美国熄灯悼念一个人的逝世。
那一天夜晚,连自由女神高举的火把也熄灭了。
1931 年 10 月 18 日,有名世界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溘然长逝,他为人类点燃了二十世纪的灯火!今日我们来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讲解新课:(一)电气时代的到临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回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1)政治前提:(2)资本、市场:(3)科学技术:合作研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与第一次有什么不一样之处?这类不一样产生了什么影响?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略:(1)起源地、中心:思虑:为何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却起源于美国和德国?(2)开始标记:电力时代:钢铁时代:( 3)主要成就:新兴家产:传统家产:思虑: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对比有什么不一样?( 4)生产组织形式:1)出现原由:公司日渐成为工商业组织的支配形式垄断组织的出现2)概略: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巨型公司3)本质:4)影响:合作研究:联合所学知识思虑:欧洲19 世纪早期的公司和19 世纪末期的公司有什么不一样?合作研究: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不一样之处?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者发明基础时间范围主要标记部门从棉纺织业开始,以轻工业为主生产组织形式第二次工业革命全面开花,以重工业为主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二)分割世界的浪潮(1)1、分割浪潮盛行的原由:(2)2、分割概略:(一组数字、一个表格、两幅图)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世界基本被分割完成;英法俄占优势,德美日青出于蓝。
第三课世界开始走向整体第三课世界开始走向整体第一课时新航路的开辟课程标准3—4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2列举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学会从可能性和必要性两方面去分析问题。
2、了解哥伦布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过程,培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3、分析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作用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地球是圆的,但是生活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人是怎样认为的?后来又怎样从行动上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对于生活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人来说,由于他们活动的范围有限,只是从附近的乡村到城镇而已,所以许多人相信地球是扁的,如果船只航行太远,可能会从地球的边缘掉下去。
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相信地球是圆的,而新航路的开辟则证实了这一学说。
)二、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活动:阅读教材,了解《马可.波罗游记》对当时欧洲人的影响(阅读以下三个材料)材料一:哥伦布在《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中写到:“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
”材料二:几个世纪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其中部分制成品是欧洲无法与之竞争的。
例如:丝、棉织品、瓷器等,以及部分未加工或半成品的药材和实物,如糖,尤其是香料……材料三: 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
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
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结果,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
问:你能从以上材料中归纳出发现新大陆的原因吗?你还知道哪些原因?(西欧国家欲到东方寻找财富;想要在全世界传播基督教;奥斯曼土耳其妨碍东西方贸易。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学科:政治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当前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认识多极化趋势的背景和原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世界格局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树立正确的国际观。
教学重点:1. 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
2. 多极化趋势的背景和原因。
教学难点:1. 分析世界格局变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2. 掌握多极化趋势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当今世界格局是怎样的?2. 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了解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二、新课讲授1. 介绍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a. 两极格局: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两个超级大国,冷战时期世界格局呈现两极对立。
b. 多极化趋势: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2. 分析多极化趋势的背景和原因:a. 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经济实力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
b. 科技革命:科技创新推动各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
c. 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三、课堂讨论1. 提问:多极化趋势对国际关系有何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总结1. 总结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
2. 强调多极化趋势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有哪些?2. 引导学生回顾多极化趋势的背景和原因。
二、新课讲授1. 分析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a. 竞争与合作:各国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b. 和平与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c. 地区冲突:多极化趋势下,地区冲突和热点问题仍然存在。
2. 探讨多极化趋势下的我国外交政策:a.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b.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国家利益。
c. 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十七课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形势,把握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把握国际关系的发展情况。
2.分析世界格局变化的原因,说明格局变化对国际体系、重要国际力量、中国的外交政策、全球滨海经济区产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3.掌握相关专业术语和理论知识,增强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形势1.全球化发展中的新特点2.世界经济变革的新走向3.科技变革对全球化的推动作用2.世界格局变化的原因1.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2.大国之间角力加剧3.国际法治的逐步建立4.新的战略威胁与挑战3.世界格局的新变化1.新兴力量的崛起和老牌强国的崩溃2.大国竞争的加剧3.国际体系的演变4.格局变化对国际体系、重要国际力量、中国的外交政策、全球滨海经济区产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1.对国际体系的影响2.对重要国际力量的影响3.对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影响4.对全球滨海经济区的影响5.课堂讨论和总结1.聚焦问题,讨论解决方案2.总结学习成果,反思教学效果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和课堂讨论2.班级分组研究和展示3.外部参观和调研4.个人小组批判性思维,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四、学生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40%)1.积极参与课堂讨论(10%)2.课堂笔记完整准确(10%)3.答题正确、思维活跃(10%)4.表达清晰明了(10%)2.小组展示(30%)1.展示内容透彻且精彩(15%)2.展示技巧、情感表达和团队配合(15%)3.课后作业(20%)1.完整完成课后阅读和笔记(10%)2.撰写综述性文章或评论(10%)4.小组批判性思考(10%)五、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1.马云:世界变革——新机会、新挑战 [J]. 人民日报(总编):人民日报. 2019年10月16日.2.网友话题 |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谁更胜一筹?[J]. 资源电子杂志社:财经学院. 2020年02月09日.3.林美珠等.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与我国的发展战略[J]. 现代经济导刊, 2018(1): 38-43.六、备注1.上述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只是一个大致的框架,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牛华沈强【课程标准】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根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场开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比照英国工业革命,认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不同,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
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开展的多样性。
了解西门子、爱迪生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学习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决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通过整体世界到来后世界经济的互补性增强,认识开放地和独立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的人格。
【重难点突破】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场开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用机器制造机器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他的完成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但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功,他所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震撼了整个人类,兴奋与欣喜诱使人们沿着这条科技的开展大道继续走下去……一、电气时代的来临1.原因〔1〕前提: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
〔2〕条件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场的初步形成。
技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资本:第一次工业革命积累的资本。
劳动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无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起来。
2.进程〔1〕中心:美国和德国〔2〕开始的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创造发电机。
〔3〕成就:电的创造和应用:电气时代新兴产业的兴起:汽车工业、石油工业、近代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开展起来钢铁工业的开展:钢铁时代传统产业的开展:推动了农业向现代农业开展爱迪生的故事的启发?学习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决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