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曲》阅读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67 KB
- 文档页数:1
《秋词二首》阅读附答案
阅读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完成第14—16题。
(8分)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4.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都是七言绝句B.首句都不入韵C.都是仄起平落D.都很讲究对仗
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道尽了千古文人的共同心结,也反映了作者的
心声。
B.《秋词二首》一反前人悲秋情绪,是一曲昂扬乐观的秋的赞歌。
C.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两首合一,相得益彰。
D.其一,志向远大,如一鹤冲天;其二,心地高洁,如明山净水。
16.古人云:“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请结合《秋词二首》对此加以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14.(1分)A
15.(3分)A
16.(4分)赞秋气以美志向远大,咏秋色以颂情操高洁。
(1分)振翅高举的白鹤,排云直上秋日晴空,矫健凌厉,奋发有为,一展鸿图大志;(1
分)山明水净的秋景,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泠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
(1分)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1分)(意思。
古诗鉴赏(唐诗)100首目录1.罗邺《早发》2.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3.王绩《野望》4.包佶《再过金陵》刘翰《石头城》5.贾至《春思》6.钱起《山路见梅感而有作》7.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8.姚合《闲居》9.严武《军城早秋》10.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11.郎士元《柏林寺南望》12.杜甫《曲江对酒》13.戎昱《移家别湖上亭》14钱珝《未展芭蕉》15.刘眘虚《阙题》16.李商隐《霜月》17.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18.薛逢《长安夜雨》19.卢纶《逢病军人》张乔《河潢旧卒》20. 雍陶《天津桥春望》21.薛涛《送友人》22.柳中庸《听筝》23.白居易《梦微之》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24.杜荀鹤《自叙》25.孟云卿《寒食》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26.郑谷《题杭州樟亭》27.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28.李商隐《风雨》29.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30.张蠙(pín)《登单于台》31.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32.刘方平《梅花落》33.陆龟蒙《吴宫怀古》34.许浑《旅夜怀远客》35.栖一《武昌怀古》36.李白《清溪行》37.韦应物《春游南亭》38.贾岛《寄韩潮州愈》39.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40.雍陶《塞路初晴》41.杜甫《孤雁》42.杜甫《叹庭前甘菊花》43.韦庄《忆昔》44.戎昱《塞下曲》45.王勃《咏风》46.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47.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48.窦巩《汉阴驿与宇文十相遇,旋归西川,因以赠别》49.吴融《子规》50.杜甫《九日》51.陈子昂《感遇》52.李商隐《落花》宋祁《落花》53.赵嘏《长安秋望》54.崔湜《边愁》55.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雍陶《送蜀客》56.曹松《南海旅次》57.白居易《琴茶》58.綦毋潜《过融上人兰若》59.裴磷《裴给事宅白牡丹》白居易《惜白牡丹》60.元稹《高荷》61.李中《舟次彭泽》62.高骈《风筝》63.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64.杜荀鹤《闽中秋思》65.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66.温庭筠《赠少年》67.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68.崔道融《梅花》69.崔道融《溪居即事》70.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71.张仲素《秋闺思》施肩吾《望夫词》72.李中《舟次彭泽》73.寒山《杳杳寒山道》74.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75.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76.刘沧《江楼月夜闻笛》77.万楚《骢马》78.李嘉祐《晚登江楼有怀》79.徐通《春日闲居》80.陆龟蒙《离别》81.张乔书边事①82.李澄之《秋庭夜月有怀》83.白居易《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84.李涉《题鹤林寺僧舍》李端《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85.高适《塞上听吹笛》李益《听晓角》86.顾况《听角思归》87.戎昱《耒阳溪夜行》88.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89.元稹《送孙胜》沈宇《武阳送别》90.张仲素《秋夜曲》91.薛媛《写真寄外》92.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93.孟郊《秋怀(其二)》94.崔涂《除夜有怀》95.王勃《别薛华》96.韩偓《春尽》97.马戴《楚江怀古》98.吴融《华清宫》李约《过华清宫》99.李益《汴河曲》皮日休《汴河怀古》100.卢照邻《雨雪曲》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张籍《秋思》张仲素《秋夜曲》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夜曲(唐)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以上两首七言绝句均以秋天为背景,以思念为内容,试比较两诗不同之处。
答:从描写的对象来看,前者写的是游子,表达了他在外思家怀乡之情,后者写的是思妇,表达了她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牵挂之情。
从写法上看,前者以叙说为主,寄情于事,通过一个寄发家书的场景,表现了游子复杂心态,后者以描写为主,借景抒情,摹声绘色,写出思妇的情浓意重。
【对比赏析】:《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的是宦游在外的诗人,面对秋天的景物写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及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秋夜诗》是唐代诗人张仲素创作的一首闺怨诗,此诗前三句描写了漏壶滴水,天边轻云,秋虫夜鸣的秋夜景象,此诗最后一句却直接表露出闺阁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和担忧的真挚情感,借景抒情,细腻温婉。
这首七绝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开头两句中,分别连用了“丁丁”、“漫漫”两个叠词。
前者形容漏水的声音,后者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表面上描写秋夜时间之长,实际上是为了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戍夫的时间之长。
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
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随着月光的露出,诗人又把笔转到了对秋虫的描写。
2015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例题:下面这首诗从哪些角度入手,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参考答案:从题目(秋思)、意象(枯藤……夕阳……)、句(断肠人在天涯)体会到了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一、品味炼字类[题目形式](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抓住诗歌中语理解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可以从词性、色彩、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词的丰富内容和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把握它的内涵。
解答修辞的效果时,(炼字和赏析句子时都)先指出用了xx修辞方法。
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炼字的答题步骤] a、析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b、找修辞写其表达效果;c、绘画面,即烘托了xx的意境;(4)写感情:表达了xx感情、传达了xxx的思想。
[品味词语答题格式:] 这个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是……,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准确、形象地写出了……的景象或情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题型示例] 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题步骤]:(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南马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
(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A.汲.取/嫉.恨后嗣./有恃.无恐俊俏./悬崖峭.壁B.苍苔./笞.刑犄.角/有史可稽.柏.油/纵横捭.阖C.湍.急/揣.摩裨.益/沁人心脾.弹.弓/昙.花一现D.鬈.曲/缱绻.辛亥./骇.人听闻抨.击/怦.然心动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灸做奖赏。
B.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
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C.这时,远远的前方,层峦迭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
你看,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
D.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罄石上的时候。
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大学宣布2010年自主招生实行“校长推荐制”,再次将国人历来关心的大学招考制度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社会各界对此不以为然....。
B.自古以来,螃蟹被誉为百鲜之尊,最鲜的美味也比不上蟹的美味。
金秋时节,阳澄湖的螃蟹不仅个儿大,而且只只脑满肠肥....,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C.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头脑清醒、心中有数,决不能削足适履....,误入别人的文化樊篱,从而成为强势文化的附庸。
D.《密战》尝试大幅度引入科技元素,这既与当今时代保密防谍工作高科技和信息化特色相结合,又呈现了令观众焕然一新....的现代化荧屏景观。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了杜绝学生早上上课不再迟到的现象,学校召开了专门的会议,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B.生长在野外的长尾鸡的尾羽,每年能增长一米左右,而长尾鸡的寿命能活八至十年,所以最长的尾羽能超过七米。
《塞下曲》《边上闻笳》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张仲素
阴积①茫茫塞草用,桔槔烽上暮烟飞。
交河北望天连海,苏武曾将汉节归。
边上闻笳
杜牧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②十九年。
【注】①阴碛:塞外的沙漠。
塞外寒冷,故称②争禁:怎幺经受得起。
(1)张诗一二两句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反映了边塞什幺样的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游人一听头堪白”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幺样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两首诗都运用了苏武这一典故,但作用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4分)。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秋夜曲,阅读答案篇一:秋夜曲阅读答案秋夜曲阅读答案(1)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处?(3分)(2)简析这首诗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3分)参考答案:6.(6分)(1)“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
(3分,大意对即可)(2)这首诗前三句以情取景,末一句画龙点睛,读者读至未句顿时明白:原来是思妇在漫漫秋凉的夜晚,担忧着远征的爱人尚无御寒的衣物。
诗人在诗中所要弹奏的,正是思妇心上那根幽思绵绵的情弦。
(3分,言之有理即可。
)篇二:古诗词阅读专项练习+答案古诗词专项练习诗词赏析考什么?1.内容。
2.感情。
3.写法。
解题思路:内容:意象+意境感情: 诗歌的标题、意象、关键语句、背景注释、联系已学相关诗歌等。
写法:写法+表达作用(一)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5、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分)6、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2分)(二)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6.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一句,借景抒情,极具情致,请你试作赏析。
(3分)(三)春日偶成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6.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2分)7.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3分)(四)[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秋夜曲古诗原文【导语】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秋夜曲古诗原文(共9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秋夜曲古诗原文秋夜曲古诗原文《秋夜曲》年代: 唐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分类标签:描写秋天思念诗唐诗三百首作品赏析【注解】:1、桂魄:月的别称。
【韵译】:一轮秋月刚刚升起秋露初生,丝绸已嫌太薄了却懒得更衣。
更深夜阑还在殷勤拨弄银筝,原来是怕空房寂寞不忍回归。
【评析】:这是写宫怨的诗。
前两句写秋夜微凉,景物凄清;后两句写寂寞难寝,所以殷勤弄筝。
所谓“心怯空房”,其实是无人临幸的`委婉说辞而已。
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掩蔽得严严实实。
一经点破,怨情即跃然眼前。
【简析】:本题属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宛转含蓄的闺怨诗,结句尤其精妙。
篇2:《秋夜曲》原文赏析《秋夜曲》原文赏析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唐张仲素《秋夜曲》丁丁漏水,即漏水丁丁,丁丁是水漏滴水的声音。
古代人没有钟表,就用许多别的方法来计时,夜漏计时就是其中的一种。
即用铜壶的滴水声来计算时间。
“丁丁漏水夜何长”,作者一入笔就动了真情感。
计时的夜漏在寂静的晚上发出清脆的“丁丁”声,一滴一滴像是滴在了女主人公的心坎上。
何以觉得夜长?因为她一个人在月下,独守空房,独品寂寞,百无聊赖,数着夜漏的声音,心思早已飞到了镇守边关的夫君身上。
而“夜夜思君不见君”,所以埋怨说“夜何长”。
心烦意乱、魂不守舍的她将目光移向了天空。
遥无边际的薄薄的云彩的缝隙里露出了一缕一缕的月光。
月光?这实在是一种特别的所在,因为自古以来的中国人对它寄寓了太多太滥的情感。
望月思人,对月怀远,更加浓了她对夫君的思念。
第三句和第二句一样,依然是一句景语。
秋天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彻夜彻夜地鸣叫。
“通夕响”是说秋虫鸣叫的时间之长,同时也表现了女主人公彻夜不眠的相思之苦。
她听着秋虫凄凄的鸣叫,以为它们也是因为天气转凉而发出的'哀号,所以很自然地想到了她的夫君身上。
古诗鉴赏(唐诗)100首目录1.罗邺《早发》2.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3.王绩《野望》4.包佶《再过金陵》刘翰《石头城》5.贾至《春思》6.钱起《山路见梅感而有作》7.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8.姚合《闲居》9.严武《军城早秋》10.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11.郎士元《柏林寺南望》12.杜甫《曲江对酒》13.戎昱《移家别湖上亭》14钱珝《未展芭蕉》15.刘眘虚《阙题》16.李商隐《霜月》17.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18.薛逢《长安夜雨》19.卢纶《逢病军人》张乔《河潢旧卒》20. 雍陶《天津桥春望》21.薛涛《送友人》22.柳中庸《听筝》23.白居易《梦微之》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24.杜荀鹤《自叙》25.孟云卿《寒食》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26.郑谷《题杭州樟亭》27.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28.李商隐《风雨》29.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30.张蠙(pín)《登单于台》31.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32.刘方平《梅花落》33.陆龟蒙《吴宫怀古》34.许浑《旅夜怀远客》35.栖一《武昌怀古》36.李白《清溪行》37.韦应物《春游南亭》38.贾岛《寄韩潮州愈》39.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40.雍陶《塞路初晴》41.杜甫《孤雁》42.杜甫《叹庭前甘菊花》43.韦庄《忆昔》44.戎昱《塞下曲》45.王勃《咏风》46.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47.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48.窦巩《汉阴驿与宇文十相遇,旋归西川,因以赠别》49.吴融《子规》50.杜甫《九日》51.陈子昂《感遇》52.李商隐《落花》宋祁《落花》53.赵嘏《长安秋望》54.崔湜《边愁》55.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雍陶《送蜀客》56.曹松《南海旅次》57.白居易《琴茶》58.綦毋潜《过融上人兰若》59.裴磷《裴给事宅白牡丹》白居易《惜白牡丹》60.元稹《高荷》61.李中《舟次彭泽》62.高骈《风筝》63.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64.杜荀鹤《闽中秋思》65.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66.温庭筠《赠少年》67.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68.崔道融《梅花》69.崔道融《溪居即事》70.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71.张仲素《秋闺思》施肩吾《望夫词》72.李中《舟次彭泽》73.寒山《杳杳寒山道》74.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75.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76.刘沧《江楼月夜闻笛》77.万楚《骢马》78.李嘉祐《晚登江楼有怀》79.徐通《春日闲居》80.陆龟蒙《离别》81.张乔书边事①82.李澄之《秋庭夜月有怀》83.白居易《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84.李涉《题鹤林寺僧舍》李端《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85.高适《塞上听吹笛》李益《听晓角》86.顾况《听角思归》87.戎昱《耒阳溪夜行》88.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89.元稹《送孙胜》沈宇《武阳送别》90.张仲素《秋夜曲》91.薛媛《写真寄外》92.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93.孟郊《秋怀(其二)》94.崔涂《除夜有怀》95.王勃《别薛华》96.韩偓《春尽》97.马戴《楚江怀古》98.吴融《华清宫》李约《过华清宫》99.李益《汴河曲》皮日休《汴河怀古》100.卢照邻《雨雪曲》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3年随州中考语文复习备考专题讲义之六】2013年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1)【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并能正确默写80篇(段)文言诗文,但推荐的只有50篇。
2.其余30篇在不同的考区可能有所不同,考生必须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以便及时进行复习。
【中考说明】《随州市2013年中考说明语文》对古诗词试题有以下要求:默写常见的古诗词名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内容不受教材内容的限制,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以课外阅读材料为主。
【课时】5课时【教学过程】一、题型归纳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中考题型](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秋夜曲》阅读答案
在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占有很大的比例,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秋夜曲》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23.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作者又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的?请简要分。
(3分)
24.有人认为本诗中的“逼”字用得非常“妙”,请你说说它“妙”在哪里?(3分)
参考答案:
23.这首诗抒发的是闺中少妇思念远方戍边丈夫的`情感。
(1分)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滴水声、月、云、秋虫鸣叫,来描写思妇的彻夜难眠,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2分)
24.“逼”字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来临,秋虫彻夜鸣叫的情景,衬托出思妇难耐的寂寞;也写出思妇因秋天来临、秋虫鸣叫而想到丈夫缺御寒之衣,自然引出末句的抒情。
(3分)
这篇《秋夜曲》阅读答案供大家练习,希望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