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蚯蚓养殖技术

蚯蚓养殖技术

蚯蚓养殖技术
蚯蚓养殖技术

蚯蚓养殖技术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蚯蚓的养殖技巧

一、蚯蚓的生活习性及生态条件

蚯蚓(俗称地龙)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陆栖无脊椎动物。世界上蚯蚓的种类很多,约有2700百多种。我国的蚯蚓品种有160多种,?全国广泛分布的有环毛蚓,爱胜蚓,异唇蚓,杜拉蚓等品种。要开展人工养殖蚯蚓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蚯蚓有哪些种类哪些是属于野生种哪些不适合人工养殖哪些品种适合于人工养殖把问题了解清楚了,我们就可以从中选择出最适合人工养殖的品种。

1.威廉环毛蚓

俗称青蚯蚓。巨蚓科,环毛属。个体较大,一般体长150--250毫米,宽8--12毫米。性成熟时平均每条鲜体重5.2克,体色为青黄色或灰青色。卵包呈梨状,每一卵包有一条幼蚓,极少数有两条,这种蚯蚓吞土量大,是一种土蚯蚓。喜欢生活在蔬菜地或饲料地里,喜欢吞食肥沃的土壤,野生习性较强,?江苏省海安县有这种蚯蚓适合于人工养殖。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选出"参环毛蚓"适于人工养殖(北京的环毛蚓,?个体较大,野生习性强,不适于人工养殖).

2.赤子爱胜蚓

俗称红蚯蚓。分类上属正蚓科,爱胜蚓属,属于粪蚯蚓。个体较小,一般体长90-150毫米,宽3-5毫米.性成熟时,平均每条鲜体重0.50克。生殖带在X节.体色为紫红色,尾部浅黄色。卵包较小,呈椭圆形,两端延长,一端略短而尖,每个卵包内有3-4条幼蚓,少则2条,多则8条。?这种蚯蚓喜欢吞食各种牲畜粪,倾肥性强,在腐熟的肥料堆或纸浆污泥中可以发现,是属于粪蚯蚓,适合于人工养殖。(1)北京条纹蚓北京本地良种,属于粪蚯蚓。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从野生赤子爱胜蚓中,选育出来的。体长100-60毫米,体宽4-6毫米.鲜体重每条平均0.70克,最大的可达1.8克。条纹明显,生殖带在X节。适应性强,繁殖率高。?喜欢吞食纸浆污泥,牲畜粪,蘑菇渣等。要求饲料湿度在70%-80%.是北京本地良种,适于人工养殖。(2)北星2号日本引进品种,属于粪蚯蚓。天津市科委1979年从日本北海道引进。体长90-140毫米,体宽3-5毫米,鲜体重平均每条0.5克左右。生殖带在XXV-XXXIII节,生育期70-90天,喜欢吞食牲畜粪,倾肥性强,适合于人工养殖。(3)重庆赤子爱胜蚓是重庆市第一师范学校选育出来的,适合于人工养殖。

(4)眉山赤子爱胜蚓是重庆市第一师范学校选育出来的,适合于人工养殖。

3.参环毛蚓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选出的"参环毛蚓",适合于人工养殖,?是广东省的优势种。个体较大,体长120-240毫米,宽6-12毫米,鲜体重每条20克左右,青灰色,每平方米可收蚯蚓10-20千克.另外,广西,福建等省(自治区)均有分布,也适于人工养殖。

4.背暗异唇蚓

北京市和德州市都有这个品种,体长90-260毫米,宽3-6毫米,?鲜体重量每条-1.3克。环带为马鞍形,在XXVI-XXXVI节。体色为暗粟色或灰褐色,喜欢生活在含有机质丰富而湿润的土壤中,是一种适合于人工养殖的品种,但繁殖率较低.另外,河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选出"异唇蚓"虽能繁殖,但繁殖率不如赤子爱胜蚓.

我场养殖的“大平二号”蚯蚓,“大平二号”是日本研究人员前田古彦利用美国的红蚯蚓和日本的花蚯蚓杂交而成。此蚓一般体长50~70毫米,体腔直径3~6毫米,个体大的体长可达90~150毫米,成蚓体重~1.12克。体上刚毛细而密,体色紫红,但随饲料、水份等条件改变体色也有深浅的变化。这种蚯蚓除体腔厚,肉多,寿命长,能适应于高密度饲养外,还有繁殖率高,适应能力强,易于饲养等优点,非常适合人工养殖。

蚯蚓性喜温暖潮湿。在自然条件下,除严冬或干旱外,一般在暖和季节都能繁殖。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一年四季都能繁殖。蚯蚓从卵茧产下至发育成熟并开始产卵作为一个生育周期,其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

养殖蚯蚓,为了获得高产,必须研究熟悉所养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所需的生态条件,了解其对蚯蚓的影响。

1、温度

蚯蚓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蚯蚓对环境的依赖一般比恒温动物更为显著,环境温度不仅影响蚯蚓的体温和活动,还影响蚯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等,而且温度也对其他生活条件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蚯蚓。因此,温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活条件之一。

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范围内,0—5℃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死亡,最适宜的温度为20—27℃左右,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28—30℃时,能维持一定的生长;32℃以上时生长停止;10℃以下时活动迟钝;40℃以上时死亡,蚓茧孵化最适18—27℃。可见蚯蚓的最高致死温度低于其他无脊椎动物。养殖场最好在室内,在南方地区,夏天通风保湿,冬天只要关窗保温就能全年正常生产(这里的温度指基料的温度,因为空气的温度与基料的温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当空气温度0℃时,基料温度有12℃左右;当空气温度为38℃时,基料温度却只有28℃左右,这是因为粪料含有极高的水分)。

2、湿度

蚯蚓没有特别的呼吸器官,它是利用皮肤进行呼吸的,所以蚯蚓躯体必须保持湿润。如果将蚯蚓放在干燥环境中,蚯蚓的皮肤经过一段时间就不能保持湿润,因而不能正常呼吸,蚯蚓马上会发生痉挛现象,不久就会死亡。蚯蚓体内水的成份极大,占体重的75%以上,因此,防止水份丧失是蚯蚓生存的关键。当然,土壤过于潮湿对蚯蚓的生长发育也是不利的。

蚯蚓对不利的湿度条件也有暂时的忍受能力,为了求得生存,它们有时通过运动,转移到适宜的环境里去,有时通过休眠、滞育、降低新陈代谢强度等,以减少水份的消耗。

由于蚯蚓喜食细,烂,湿的饲料,?尤其是它要靠皮肤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来呼吸,因此对蚯蚓来说,保持一定的水份供应特别重要。?蚯蚓抗急剧干燥的能力很差,其生育环境的最适湿度为70-75%。

3、酸碱度(PH值)

蚯蚓对酸碱都很敏感,因为蚯蚓体表各部分散布着对酸、碱等有感受能力的化学感受器官,蚯蚓在强酸、强碱的环境里不能生存,但对弱酸、强碱环境条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大平2号蚯蚓生长在PH值6—8的范围内较好,在PH值7—的范围产蚓茧最多。

4、盐度

有人做了蚯蚓对盐度忍耐的试验,分别把威廉环毛蚯蚓置于%、%、%、%、%的食盐溶液中,置于%、%、%、%的硫酸铜溶液中,观察蚯蚓死亡时间。食盐度为%和%的溶液中的蚯蚓死亡时间分别为145分钟和52分钟,其余食盐溶液中的蚯蚓24小时未死亡,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在4种硫酸铜盐度溶液中的蚯蚓全部死亡,死亡时间分别为50分钟、76分钟、75分钟、57分钟。这说明硫酸铜溶液对蚯蚓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因此,在蚯蚓的养殖中,要注意盐度对蚯蚓的影响,尤其是防止某些农药、化肥等有害污染对蚯蚓的毒害。

5、通气

蚯蚓是靠大气扩散到土壤里的氧气进行呼吸的。土壤通气越好,其新陈代谢越旺盛。不仅产卵茧多,而且成熟期缩短,蚯蚓不能在二氧化碳、甲烷、氟、硫化氢含量大的环境中栖息。如栖息场所的硫化氢,甲烷过量,蚯蚓会逃亡甚至大量死亡。如在北方有的地方为了保温,在蚯蚓养殖场、养殖室内烧火炉,由于管道漏烟气,致使蚯蚓大量死亡。这是因为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等有害气体的缘故。在饲料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氨、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的含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毒害蚯蚓。试验证明:当氨超过百万分之二十时,就会引起蚯蚓粘液分泌增多,集群死亡;硫化氢超过百万分之十五时,蚯蚓就会发生神经疾病而死亡。甲烷超过百万分之十五时,会造成蚯蚓血液外溢而死亡。因此,饲料喂前要充分发酵。发酵后的饲料最好经过翻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喂。

6、光照

蚯蚓尽管没有眼,但全身被有感觉细胞,以口前叶及首数节分布较多,腹面则全无.它对光十分敏感,能辩别强光与弱光。其感受范围从紫到绿,最敏感的是蓝光。蚯蚓用通过蓝色滤色片的日光照射3小时后即死亡。用通过橙色滤色片的日光照射二,?三天后才死亡。蚯蚓怕直射光,强光下十分钟即死亡。

蓝光对蚯蚓有刺激,红光则没有,紫外光有害。所以养殖场地应避免太阳光直射,最好在室内饲养并点亮一盏红色日光灯。

7、密度

所谓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容积中的蚯蚓的数量。养殖密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环境的变化,从而对整体蚯蚓产量及成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密度小,虽然个体生存竞争不激烈,每条蚯蚓增殖倍数大,但整体面积蚯蚓增殖倍数是小的,产量低、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多;若放养密度过大,由于食物、氧气等不足,代谢产物积累过多,造成环境污染,生存空间拥挤,导致蚯蚓之间生存竞争加剧,使蚯蚓增重慢,生殖力下降,病虫害蔓延,死亡率增高,幸存者逃逸等。因此,掌握最佳的养殖密度是创造最佳效益的一大关键。

蚯蚓的放养密度与蚯蚓的种类、生育期、养殖环境条件(例如食物、养殖方法和容器)、及管理的技术水平等有密切的关系,以箱式养殖放养密度最高,在一平方米面积,25厘米高的培养基中可放养密度为:种蚯—2万条,孵出至半月龄,可放养8—10万条,半个月到成体可放养3—万条。若增大养殖密度,就会限制蚯蚓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产量就会降低。所以在养殖蚯蚓时适时扩大养殖床,调整养殖密度,取出成蚓,这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8、食物

食物是影响蚯蚓的一个长期的、关键的生态因素。食物不足会使蚯蚓间竞争激烈,特别是在养殖密度较高的情况下,个体间对食物的竞争加剧,往往导致生殖力下降、病虫害蔓延,死亡率增加,一些蚯蚓逃逸等。食物对蚯蚓的影响,不仅表现在食物的数量上,而且体现在食物的质量上。例如以畜粪为食的蚯蚓,它们所生产蚓茧数,比以粗饲料(如野草)为食的同种蚯蚓要多十几倍到几百倍;以腐烂或者发过酵的,来自动物的有机物比植物性有机物的饲喂效果好;又如,喂含氮丰富的食物(如畜粪)比含氮少的食物(如桔杆)使蚯蚓生长繁殖更好些。

蚯蚓系杂性动物,家畜,工农副业,公共场所的许多有机废弃物均可作为它的饲料。它喜食蛋白质,糖分多的食物,特别喜食腐烂的东西;不喜食生的和含单宁,?酸质多的食物。食物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蚯蚓的繁殖率和蚓粪的成分,如赤子爱胜蚓,?以牛粪,马粪或泥炭为食物的,与以垃圾,麦秸,堆肥等为食物的相比,?其产卵数后者为前者的1/10,差别很大。日本配制蚯蚓饲料是以碳素为依据(即饲料,有机物中碳和氮的比率),氮源主要是蛋白质(分解后成为氨基酸,尿素,氨);碳源主要是纤维素,淀粉,糖类,他们的经验是碳素率以20-30%为好。

二、饲料及基料的配制

第一节饲料的调制及投喂

1、饲料的消化与利用

蚯蚓有发达的消化系统和强大的消化能力(这与蚯蚓消化管道中有大量帮助消化的微生物共生是分不开的),使蚯蚓吃下的饲料能充分得到消化和利用。为了达到增产和丰产的目的,饲料的调制是关键工作。因为食物对蚯蚓的影响不

仅表现在数量上,同时也体现在质量上。无数事实已证明,不同的食物对蚯蚓产出蚓茧的数量和繁殖的速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用牛粪来饲喂蚯蚓比以粗饲料和稻草来喂养所产出的蚯蚓茧数量高出几倍到几十倍。说明以腐烂或经发酵后含氮丰富的动物有机粪料比含氮少的植物有机食料能更快促使蚯蚓的生长和繁殖速度,其效果是最佳的。

2、饲料的种类

蚯蚓主要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只要是无毒的、酸碱度不过高或过低、盐度也不过高,能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的有机物都可以作为蚯蚓的饲料(但是,蚯蚓一般不吃生长着的植物有机体)。任何畜禽粪便、酿酒、制糖、食品、制纸和木材等加工的有机废料,如酒糟、蔗渣、锯末、麻皮、废纸桨、食用菌渣等;垃圾、生活有机废物(如蔬菜下脚、剩余饭菜、米汤、废血、鱼的内脏等),以及昆虫的幼虫、卵、动物的尸体、各种细菌、真菌都可以作蚯蚓的饲料。

蚯蚓不大吃太酸、碱、涩、苦、辣的饲料,在自然界里,蚯蚓主要选食枯枝落叶等含有丰富钙质和蛋白质的有机物。例如赤子爱胜蚓类的大平2号多选食发酵腐熟的畜粪、堆肥、蛋白质、糖源丰富的饲料,尤其是腐烂的瓜果、香蕉皮之类具有甜香味的食物,更易被其选食。

3、饲料发酵加工与发酵的条件

蚯蚓的饲料一般可以分为基础饲料和添加饲料两种:基础饲料是蚯蚓长期栖息和食取的基本饲料;添加饲料是作为蚯蚓的补充饲料。无论是基础或添加饲料,在堆制发酵前都必须进行加工,如将植物秆秸进行切碎以利发酵,剔除饲料中的橡胶塑料、金属、玻璃等无机废物和对蚯蚓有毒、有害的物质。

饲料发酵的方法比较多,但一般多采用堆沤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可大规模进行。但在堆沤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必须有良好的通气条件,因为分解饲料中的有机物质主要是依靠好气性细菌来分解发酵,有良好的通气环境,氧气供应充足,可促使好气性细菌的生长繁殖,这样就可以大大加快饲料的发酵速度。

第二,必须要有充足的水分。在堆沤饲料时,应当保持湿润,因为通常微生物活动和繁殖是喜欢潮湿的环境。饲料发酵最适当的水分为60%~80%,即以手紧握饲料,指逢滴水为宜,或以木棍插入饲料堆内再拉出,看插入部分是湿润为好。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直接影响到饲料分解发酵的速度。当饲料堆里的水分含量达80%~95%时,就有利于厌氧性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不利于真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和繁殖;达到50%~75%时,适宜于真菌和好气性纤维菌的活动和繁殖,有利于饲料的分解木质素;当水分在10%时,各项细菌的分解作用就停止。可见各种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是需要大量水分的。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饲料发酵完成后,也需要补充适当的水分,以防止饲料因干燥而引起硝化(生成氨而挥发掉),但也不能补充水分过多,以防氮素流失。过多或过少均会影响饲料的营养价值,所以一般保持饲料湿润即可(含水量在50%~6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