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犯罪中止
- 格式:doc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3
第1篇一、引言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停止形态。
我国《刑法》对犯罪中止的法律规定具有明确性和详尽性,旨在鼓励犯罪分子悔过自新,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的尊严。
本文将从犯罪中止的概念、特征、法律规定以及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犯罪中止的概念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出于自己的意志,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中止包括两种情形:一是犯罪未遂中止,即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但已自动放弃犯罪;二是犯罪既遂中止,即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虽然已得逞,但出于自己的意志,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三、犯罪中止的特征1. 自动性:犯罪中止是犯罪分子出于自己的意志,主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这种自动性表现为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对犯罪行为进行自我控制,主动停止犯罪。
2. 及时性:犯罪中止的及时性表现为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停止犯罪行为,避免犯罪结果的发生。
3. 完整性:犯罪中止的完整性表现为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能够完整地停止犯罪行为,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4. 必要性:犯罪中止的必要性表现为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出于自己的意志,认识到犯罪行为可能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从而主动放弃犯罪。
四、犯罪中止的法律规定1. 《刑法》第二十三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 《刑法》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3. 《刑法》第六十七条: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论述犯罪中止形态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中止形态的概念和特征如下:
概念: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但因自身原因主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特征:
1. 中止的时间性: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从犯罪预备开始到犯罪既遂以前的全过程。
2. 中止的自动性:中止要求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3. 中止的客观性:要求客观上有中止行为。
4. 中止的有效性:是指行为人实施的中止行为必须是有效的,如果中止行为未能防止结果发生,则不构成犯罪中止。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律师,以获取更多法律信息和案例分析。
犯罪中⽌是指什么呢犯罪中⽌是指什么呢?犯罪中⽌是指在犯罪过程中,⾃动放弃犯罪或者⾃动有效地防⽌犯罪结果发⽣的,是犯罪中⽌。
⼀、犯罪中⽌的特征(⼀)及时性是指犯罪中⽌必须发⽣在犯罪过程中,即从犯罪预备阶段开始到形成既遂阶段之前这段时间内,且犯罪⼜处于运动中尚未停⽌在预备形态或未遂形态。
故中⽌只能发⽣在犯罪预备阶段、犯罪实⾏阶段以及实⾏终了但结果尚未发⽣之前。
1、⾏为实⾏完毕是否就不存在犯罪中⽌呢?⾏为实⾏完毕要成⽴犯罪中⽌,必须在危害结果发⽣之前,⾃动有效地防⽌了犯罪结果的发⽣。
如果结果已出现,为既遂,但可以作为量刑时的从轻情节。
如投毒案,该⾏为的实施与危害结果发⽣有⼀段时间差。
故上的⾏为是否完毕并不必然影响是否构成中⽌,中⽌不等于终⽌。
(1)如偷彩电,已脱离所有⼈控制再放回原处,是恢复原状,属于退赃⾏为,可作为量刑上的参考因素;(2)⼜如:利⽤职务便利变动帐⾯侵吞公款,后听说要查帐,随即归还公款并恢复原帐⽬。
2、放弃重复侵害⾏为可否定为犯罪中⽌?案例:甲欲杀⼄,有10颗⼦弹,第⼀颗⼦弹出去未打中,甲想⼀枪打不中,不打了,是何种形态?(1)⼀种观点认为是犯罪未遂。
理由为:第⼀枪未射中不是⾏为⼈意愿,射出的第⼀枪形成了实⾏终了的未遂,虽然未再射击,也不能消除其负未遂的责任,只可作为量刑时的情节考虑。
未打第⼆枪是犯罪以后的⼼理状态,不影响其犯罪形态。
(2)另⼀种观点认为是犯罪中⽌,理由是:a)符合时空条件。
重复侵害⾏为的放弃,发⽣在犯罪实⾏过程中,⽽不是在犯罪⾏为已停⽌的未遂或既遂状态。
⾏为是否实⾏终了应该是主客观的统⼀,即不但要看其客观上是否实施了⾜以造成犯罪结果的犯罪⾏为,还要看⾏为⼈是否认为完成犯罪所必要的⾏为是否都实⾏终了。
对重复侵害⾏为⽽⾔,主观上⾏为⼈认识到完成犯罪所必需的⾏为尚未实⾏完毕。
客观上存在着继续实施犯罪的条件。
因此,第⼀枪的侵害⾏为已完成,但整个犯罪⾏为没有完成。
犯罪尚未停顿在既遂或未遂状态,故存在着中⽌的时间条件(时空性)。
浅议犯罪中⽌的有效性浅议犯罪中⽌的有效性摘要:我国刑法理论通说对于准中⽌犯的概念没有界定,也不认为准中⽌的情况构成犯罪中⽌。
这样的做法实际上⽆视了⾏为⼈积极中⽌犯罪并对被害⼈实施救助的⾏为,不利于⿎励犯罪者中⽌犯罪⾏为,轻视了对⾏为⼈⼈权的保障同时也不利于受害⼈获得救助。
另⼀⽅⾯,对于因第三⽅因素的介⼊⽽导致的⾏为⼈防果⾏为不成功也不做区分,⼀律认定为不能构成犯罪中⽌也极为不妥。
本⽂从因果关系⼊⼿,分析以上两种情况下的犯罪中⽌构成的情形,拟提出⼀些合理化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犯罪中⽌、有效性、因果关系、准中⽌⼀、犯罪中⽌有效性概述犯罪中⽌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种犯罪停⽌形态。
刑法第24 条第 1 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动放弃犯罪或⾃动有效地防⽌犯罪结果发⽣的,是犯罪中⽌。
”1犯罪中⽌有积极中⽌与消极中⽌两种形态,积极中⽌是指在犯罪⾏为实施完毕以后,还需要⼀段时间才发⽣危害结果的情况下,犯罪⼈⽤积极的⾏动,去阻⽌危害结果的发⽣。
积极中⽌⼜称作⾃动有效防⽌犯罪结果发⽣的中⽌。
在理论上⼀般认为,⾃动停⽌犯罪的中⽌需要具备时空性、⾃动性、彻底性的特征,⽽⾃动有效防⽌犯罪结果发⽣的中⽌在此基础上还得具备有效性。
2所谓犯罪中⽌的有效性,是“有效地防⽌犯罪结果发⽣”之概括述语,因⽽刑法理论上将“有效性”作为积极中⽌成⽴的必要条件,不具备“有效性”这个条件,中⽌不能成⽴。
对于“⾃动有效地防⽌犯罪结果发⽣”⽽实施积极中⽌的有效性的问题,我国刑法理论上同样有不同的认识。
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观点是这样认为的,“如果⾏为⼈虽然采取了防⽌既遂的犯罪结果发⽣的积极措施,但实际上未能阻⽌住既遂的犯罪结果的发⽣,或者该犯罪结果未发⽣是由于其他原因所致,则不能认定⾏为⼈成⽴犯罪中⽌。
”3也即,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犯罪中⽌⾏为必须和危害结果的不发⽣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犯罪结果发⽣以及⽆此因果关系存在的情况1贾宇主编:《刑法学》,中国政法⼤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页。
犯罪中止及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什么阶段什么是犯罪中止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
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
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
法所鼓励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
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对于中
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中止指什么
刑法第24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中止的概念是:“在犯罪过程中,自
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
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
况下,自动放弃犯罪;二是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
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作为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的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
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而又中止了犯罪的形态。
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中止行为
本身具有密切关系:没有中止行为就不可能有犯罪中止的形态,中止行为
是犯罪中止形态的决定性原因。
犯罪中止形态与中止行为本身又具有区别: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
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
换言之,中止行为之前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是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中止行为本身属于刑法所鼓励的行为,是应当免除或者减轻处罚的根据。
犯罪中⽌的定义与适⽤因犯罪中⽌是犯罪分⼦⾃动停⽌犯罪或者有效防⽌犯罪结果的发⽣的⼀种犯罪形态,刑罚对于该种犯罪形态的处罚有特别从宽规定。
犯罪中⽌的定义是犯罪中⽌是指在犯罪过程中,⾃动放弃犯罪或者⾃动有效地防⽌犯罪结果的发⽣的⾏为。
因此,正确认定犯罪中⽌对于⼈民法院准确量刑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下⾯由店铺⼩编为读者进⾏相关知识的解答。
⼀、犯罪中⽌的定义与适⽤1、犯罪中⽌的定义:犯罪中⽌是指在犯罪过程中,⾃动放弃犯罪或者⾃动有效地防⽌犯罪结果的发⽣的⾏为。
2、犯罪中⽌的适⽤:(1)、犯罪中⽌必须是发⽣在犯罪过程中,这是犯罪中⽌的时间性条件。
(2)、犯罪中⽌必须是⾏为⼈⾃动地中⽌犯罪,这是犯罪中⽌的⾃动性条件。
(3)、犯罪中⽌必须是⾏为⼈有效地防⽌犯罪结果的发⽣,这是犯罪中⽌的有效性条件。
⼆、犯罪中⽌有⼆种情形:1、普通的犯罪中⽌,是指在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动放弃犯罪⾏为,因⽽没有完成犯罪的⼀种犯罪形态。
它应当具备下列三个条件:(1)、及时性,即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
犯罪分⼦在实施犯罪预备过程中或者在着⼿实⾏犯罪以后达到既遂以前,及时放弃犯罪,使得犯罪得以停⽌。
(2)、⾃动性,即⾃动放弃犯罪。
所谓⾃动放弃犯罪,是指犯罪分⼦出于⾃⼰意志⽽放弃了当时可以进⾏下去的犯罪⾏为。
⾃动性是犯罪中⽌的本质特征,只有在主观上有⾃愿放弃犯罪的意图,在客观上⼜有⾃动停⽌犯罪的⾏为,才能不使危害结果发⽣。
(3)、彻底性,即彻底放弃犯罪。
所谓彻底放弃犯罪,是指犯罪分⼦⾃动放弃犯罪是坚决的、完全的,⽽不是暂时中断,是犯罪分⼦中⽌犯罪的决⼼和真诚悔悟的程度。
2、特殊的中⽌,是指在犯罪⾏为实⾏终了以后,犯罪结果尚未发⽣之前,犯罪分⼦⾃动有效地防⽌犯罪结果的发⽣,最终没有完成犯罪的⼀种犯罪停⽌形态。
目录中文摘要与关键词----------------------------------------------------1一.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中止形态----------------------------------------1 二.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2 (一)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2 (二)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2 (三)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2 (四)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避免了危害结果的发生---2 三.犯罪中止处罚存在的争议------------------------------------------2 (一)关于犯罪中止出发的理论依据与争议---------------------------21.中止犯处罚理论争议--------------------------------------------22.中止犯处罚的理论依据------------------------------------------3 四.对我国犯罪中止处罚原则的思考---------------------------------3—4 五.几个方面完善犯罪中止的立法--------------------------------------4 (一)议重新界定犯罪中止的时间范围------------------------------4 (二)建议增设有关共同犯中的犯罪中止的规定----------------------4 (三)建议增设“准中止犯”的规定--------------------------------5 六.结论------------------------------------------------------------5 参考文献------------------------------------------------------------6[摘要]犯罪中止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重要的犯罪制度,在理论上讲,也是犯罪未完成形态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刑法解读犯罪未遂与中止的区分犯罪未遂与中止是刑法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在犯罪行为中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后果。
本文将对犯罪未遂与中止进行解读,并对二者进行区分说明。
一、犯罪未遂的概念与特点犯罪未遂是指犯罪行为人明确形成犯罪意图,采取了实施犯罪行为的准备或部分实施行为,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达到犯罪的结果。
犯罪未遂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犯罪意图明确:犯罪未遂的行为人必须明确具备犯罪意图,即有意识地打算要实施某种犯罪行为,而不是出于无意或意外。
2. 实施程度不同:与已完成的犯罪行为相比,犯罪未遂的实施程度较低,可能只是犯罪行为的准备或部分实施,尚未达到完整的犯罪过程。
3. 意图未得逞:犯罪未遂的最显著特点是犯罪意图未能成功实施,未达到犯罪结果的发生,因此并不构成犯罪。
二、犯罪中止的概念与特点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实施过程中,犯罪行为人自行放弃犯罪,或由于外部原因而停止犯罪行为,导致犯罪未能完成的情形。
犯罪中止的特点如下:1. 自愿放弃犯罪:犯罪中止是由于犯罪行为人自己的意愿而停止犯罪行为,放弃完成犯罪,不是被迫或被制约的结果。
2. 中止原因:犯罪中止可以由于犯罪行为人对犯罪后果的思考与担忧,或是遇到了突发情况、干扰因素等外部原因而中止。
3. 后果不同:与犯罪未遂不同,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行为人主动中止犯罪行为,因而并不构成犯罪,不会受到法律惩罚。
三、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在实质上和后果上存在明显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行为结果不同:犯罪未遂是指犯罪意图未能成功实施,而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已经开始进行时自愿放弃犯罪或被外部原因打断。
2. 后果责任不同:犯罪未遂者与已完成犯罪者不同,后者构成犯罪并要负刑事责任,而犯罪未遂者因为未达到犯罪结果,不承担法律责任。
3. 原始动机有别:犯罪未遂者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或制约,导致未成功完成犯罪,而犯罪中止则是由于犯罪行为人自身的意愿而发生。
第1篇一、引言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我国《刑法》对犯罪中止的法律规定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本文将从犯罪中止的概念、构成要件、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犯罪中止的概念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犯罪中止是一种犯罪未遂的特殊情况,具有以下特点:1. 犯罪中止是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的行为。
2. 犯罪中止是犯罪分子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3. 犯罪中止是一种犯罪未遂的特殊情况,具有未遂性。
三、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
犯罪中止只能在犯罪过程中发生,不能在犯罪既遂之后或者犯罪预备阶段发生。
2. 犯罪中止必须具有自动性。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出于自己的意愿,主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3. 犯罪中止必须具有有效性。
犯罪中止的有效性是指犯罪分子通过自己的行为,成功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4. 犯罪中止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犯罪中止的行为必须符合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否则不构成犯罪中止。
四、犯罪中止的法律后果1. 犯罪中止的刑罚减轻。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2. 犯罪中止的认定。
犯罪中止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犯罪中止的时间、地点、环境等客观因素;(2)犯罪中止的方式、手段等主观因素;(3)犯罪中止的效果、影响等后果因素。
3. 犯罪中止的证据。
在认定犯罪中止的过程中,需要收集相关证据,包括:(1)犯罪中止的时间、地点、环境等客观证据;(2)犯罪中止的方式、手段等主观证据;(3)犯罪中止的效果、影响等后果证据。
五、犯罪中止的案例分析案例一:被告人甲在实施抢劫过程中,看到被害人乙的女儿乙乙,心生怜悯,主动放弃抢劫,将乙乙送回家中。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一直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两个容易相互混淆并引发争议的概念。
一、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概念与特征1、犯罪未遂的概念: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之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犯罪未遂特征: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行为人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作为某种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2)、犯罪没有得逞,即犯罪的直接故意内容没有完全实现,没有完成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即行为人没有预料到或者不能控制的主客观原因。
2、犯罪中止概念: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犯罪中止的特征:1)、行为人主观上有中止犯罪的决意,即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择;2)、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即:A..中止行为是停止犯罪的行为,是使正在进行的犯罪中断的行为。
B.中止行为既可以作为的形式实施,也可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
C.中止行为以不发生犯罪结果为条件,但这种结果是行为人主观追求的和行为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3)、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
这里的犯罪过程,包括预备犯罪的过程,实施犯罪的过程与犯罪结果发生的过程。
不在这些过程中实施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
4)、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即 A.预备中止和实行中止;B.实行终了的中止和未实行终了的中止。
为了说明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概念,仅举一例:李某在效外某偏僻外看见他认识的小学女教师王某路过,顿生强奸歹念。
于是,李某用毛巾突然将王某的眼睛蒙上,并把王某按倒在地上,掀开王某的上衣。
尽管王某大声呼叫,但周围没有人。
王某奋力反抗,将蒙在脸上的毛巾拉开,并抬起一身。
李某没有料到王某的反抗会如此强烈,于是用手捂住自己的脸,意欲逃避。
不断王某一把抓住李某,并喊出他的名字。
李某无法脱身,便跪在地上说:"自己一时糊涂",请求王某宽恕。
第1篇一、引言犯罪终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犯罪行为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或未达到犯罪既遂状态的情形。
我国刑法对犯罪终止的法律后果作出了明确规定,包括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和犯罪既遂等。
本文将从犯罪终止的概念、法律依据、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犯罪终止的概念1. 犯罪中止: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行为。
2. 犯罪未遂:犯罪未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行为。
3. 犯罪既遂:犯罪既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并且犯罪行为已经达到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行为。
三、犯罪终止的法律依据1. 我国《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犯罪中止的,应当免除处罚;犯罪未遂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 我国《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犯罪未遂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 我国《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犯罪既遂的,应当按照刑法分则的规定处罚。
”四、犯罪终止的法律后果1. 犯罪中止的法律后果(1)免除处罚:犯罪中止的,应当免除处罚。
这意味着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主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可以不承担刑事责任。
(2)减轻处罚:犯罪中止的,也可以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情况,依法减轻处罚。
2. 犯罪未遂的法律后果(1)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未遂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这表明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可以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
(2)从轻处罚:犯罪未遂的,也可以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情况,依法从轻处罚。
3. 犯罪既遂的法律后果(1)按照刑法分则的规定处罚:犯罪既遂的,应当按照刑法分则的规定处罚。
这意味着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并且犯罪行为已经达到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2)从重处罚:犯罪既遂的,也可以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情况,依法从重处罚。
浅析危险犯的犯罪中止【摘要】危险犯是我国刑法中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是与实害犯相对的一种犯罪。
而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发生了犯罪行为,但又主观上中止犯罪的进行,分为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和犯罪实施阶段的犯罪中止。
对犯罪中止行为,并未引起社会危害的,免除处罚或者减轻处罚。
而危险犯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对于是否认定为犯罪中止,至今还没有定论。
本文首先分析危险犯的概念和行为特征,其次具体解释犯罪中止的概念与适用及其量刑标准,最后探究危险犯是否适用犯罪中止的具体情形,做到合理分析。
【关键词】危险犯;犯罪中止;探究对于危险犯的犯罪中止问题,研究意义重大。
因此对于危险犯是否认定为犯罪中止,对犯罪者的命运起着关键的作用,来不得半点马虎和主观性。
本文对危险犯的犯罪中止进行探究,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参考价值大。
而对于专业性强的文章,首先要弄清概念,追根溯源,抠细概念,解释危险犯的概念和危险犯的主观意图,以及危险犯的不同类型。
其次,要弄清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类型,以及犯罪中止的量刑和适用情况。
最后具体分析犯罪中止和危险犯,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探究其适用性。
一、危险犯的概论我认为任何研究领域和行业,做研究和分析都是本着应用性,换句话说就是理论研究的高度是为人民服务的。
在上世纪出现在我国法学研究中,对危险犯的研究一直广受关注。
那么,对于危险犯的犯罪中止的争议存在,就为我国危险犯的量刑提出了考验,让法律工作者无所适从,让犯罪嫌疑人难以受到公正的待遇,让民众质疑法律的公正性和强制性。
而对于危险犯的犯罪中止定性的不同,也影响着判决的适用性,同时量刑的标准也不同。
一方面如果认定为犯罪中止,那么就要减免刑罚,从轻或者免除刑罚,另一方面,如果不认定为犯罪中止而继续认定为危险犯,那么就要依据我国刑法进行具体的适用和量刑。
危险犯是与实害犯相对的一种犯罪,危险犯有其存在的特殊性。
而我国在危害犯的定论上尚存在许多的不足,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是对于危险犯的研究与国际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议犯罪中止【内容摘要】随着世界刑法理论由客观主义向主观主义的演进,行为人正在取代行为成为刑法学研究的焦点。
犯罪中止形态正是顺应了这种形势而成为现代立法中普遍设立的一项刑法制度。
犯罪中止是故意犯罪过程中犯罪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特殊的犯罪停止形态,其特殊性在于其停止的原因是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在这种状态中,行为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了行为的停止状态。
由于中止犯的特殊性在于行为人的主观意志,而要认清主观状态的具体情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对于中止犯的立法概况、成立条件及刑事责任方面各国都有不同的规定。
本文讲围绕这些问题,并结合我国的相关规定,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犯罪中止成立要件责任依据日本刑法学家平野龙一认为:“中止犯在整个犯罪论中或许不一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现在也并非特别紧急的问题。
但是,中止犯集中体现了犯罪论的各种论点。
犯罪论所讨论的是具备什么要件时,才能科处刑罚,而中止犯所讨论的是具备什么要件时减轻或免除刑罚,可以说,这是‘反过来的犯罪本身’。
”正是因为犯罪中止理论中的许多问题与刑法学的根基和本源紧密相连,所以多少年来它一直是刑法学领域中一片极具吸引力和争议性的园地。
本文拟对犯罪中止的相关问题加以探讨。
一、各国刑法中关于犯罪中止的规定概览(一)外国刑法中关于犯罪中止的规定简介在英美普通法中,对犯罪中止通常作未遂罪处理,在处罚上也不做任何特别考虑。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有大约半数州的刑事制定法允许被告人把非外来障碍致犯罪未完成的情形作为无罪辩护的理由。
在美国尚有一个州的刑事制定法明确否定犯罪中止可作为辩护事由。
但已有九个州的法院以判例法形式否认了中止犯的可免责性,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判例是案。
1965年3月3日傍晚,被告人LeBarron在一座铁路桥的中央劫持了正匆匆走过桥的一名叫JodeanKand的妇女,告诉她如果不出声就不会受到伤害,为了使自己不受伤害,这名妇女只好不情愿的随他走到铁路桥的尽头,并被推进桥旁边的一个小棚屋。
犯罪中⽌指的是什么意思犯罪有⼏种形态,犯罪中⽌,是指犯罪分⼦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动放弃犯罪或者⾃动有效地防⽌犯罪结果的发⽣的⾏为。
接下来由店铺的⼩编为⼤家整理了⼀些关于这⽅⾯的知识,欢迎⼤家阅读。
犯罪中⽌指的是什么意思犯罪中⽌有“⾃动放弃犯罪”和“⾃动有效地防⽌犯罪结果的发⽣”两种类型。
⼀、⾃动放弃犯罪。
是指犯罪分⼦在犯罪过程中,出于⾃⾝意志⽽放弃犯罪的⾏为,所谓出于⾃⾝意志,是指犯罪分⼦出于⾃⾝认识的主观因素,⽽⾮出于⾮主观因素的外在因素⽽⾃动放弃犯罪的。
如某⼈意欲⾏凶杀⼈,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出于⾃⾝原因⽽放弃了⾏凶杀⼈的犯罪⾏为,某⼈的⾏凶杀⼈犯罪⾏为⽬的未达到,未达到⽬的的原因不是外在因素所致,⽽是在完全有条件达到⾏凶杀⼈的犯罪⽬的之前,出于主观原因⽽⾃动中⽌,防⽌了犯罪结果的发⽣。
⼆、⾃动有效地防⽌犯罪结果的发⽣,是指犯罪分⼦在犯罪⾏为实施过程中,出于⾃⾝的原因结束了犯罪⾏为,同时⼜积极作为、有效地防⽌了犯罪结果的发⽣。
如某⼈意欲⾏凶杀⼈,并向被害⼈背后猛刺⼀⼑,致被害⼈重伤,丧失反抗能⼒,这时他完全有条件再向被害⼈刺⼀⼑、⼆⼑……,直到被害⼈死亡,但他在猛刺⼀⼑后,由于⾃⾝原因,仍掉杀⼈的⼑,背起被害⼈直奔医院,由于抢救及时被害⼈脱离危险并康复,犯罪分⼦在有条件杀死被害⼈时⾃动放弃⾏凶杀⼈⽬的⽽积极抢救被害⼈,有效地制⽌了犯罪结果的发⽣。
对犯罪中⽌的犯罪嫌疑⼈,刑法认定应负刑事责任,对出于⾃⾝原因⽽采取中⽌犯罪的犯罪嫌疑⼈,没有造成损害结果的,刑法免于处分,造成后果⽽⼜积极抢救,有效地避免了犯罪结果发⽣的。
刑法给予减轻处罚。
以上就是⼩编为⼤家整理的相关知识,如果你情况⽐较复杂,店铺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法律咨询。
犯罪中止基本问题研究犯罪是一种违反法律规定并危害社会安全和个人利益的行为。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犯罪行为可能发生中止。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行为的过程中,由于特定的原因或条件,导致犯罪未得到完成或是停止继续进行。
犯罪中止的产生不仅涉及到法律程序的实施,还与犯罪行为主体的认知、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围绕犯罪中止的基本问题展开研究。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类型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行为未得到完成或停止继续进行的情形。
按照犯罪中止的程度和原因,可以将犯罪中止分为完全中止和相对中止两种类型。
完全中止是指犯罪行为在进行过程中被完全阻断,无法继续完成的情况。
例如,犯罪主体被逮捕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错误后主动放弃犯罪计划。
相对中止是指犯罪行为在进行过程中受到一定条件或限制而停止,但并非完全终止的情况。
例如,犯罪主体被干扰或遇到意外情况而无法继续进行犯罪。
二、犯罪中止的原因和条件犯罪中止的原因和条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1. 自觉认识到错误:犯罪主体在犯罪行为进行过程中,认识到其行为的错误性并自动放弃犯罪。
2. 被他人阻止干扰:犯罪行为可能会被他人的干预、揭露或阻止而中止。
3. 遭遇意外情况:犯罪主体在犯罪行为过程中遭遇到无法预料的意外情况,导致无法继续进行犯罪。
4. 政府执法干预:犯罪行为被政府执法机关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制止,从而使犯罪中止。
三、犯罪中止的法律效果犯罪中止对犯罪主体的法律责任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犯罪中止会减轻犯罪主体的法律责任,但并不完全免罪。
具体法律效果如下:1. 追诉原则:犯罪行为中止不意味着犯罪主体完全免罪。
根据追诉原则,只要犯罪行为符合法定要件,被中止的犯罪仍然可以追诉。
2. 法定处罚:根据犯罪的性质和情节,法律规定相应的处罚幅度。
尽管犯罪中止减轻了犯罪主体的法律责任,但是法定罪刑仍然适用。
3. 从宽处理:在刑事审判中,犯罪行为如果中止且具备一定的法律条件,可以从宽处理。
法院在判决时会考虑犯罪主体的悔罪表现、补救行为等因素,在量刑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第1篇摘要: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停止形态。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本文将从犯罪中止的概念、法律后果、司法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犯罪中止是指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停止形态。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中止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犯罪预备阶段的中止;二是犯罪实行阶段的中止。
二、犯罪中止的法律后果1. 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对于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我国刑法规定应当免除处罚。
这是因为犯罪中止表明犯罪人已经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主动放弃了犯罪,具有悔罪表现。
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刑法不应对中止犯进行处罚。
2. 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对于造成损害的中止犯,我国刑法规定应当减轻处罚。
这是因为犯罪中止虽然表明犯罪人已经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但犯罪行为已经对被害人造成了实际损害。
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刑法应对中止犯进行处罚,但处罚应适当减轻。
3. 自首情节犯罪中止后,犯罪人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属于自首情节。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犯罪中止后自首的,可以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 被害人谅解犯罪中止后,被害人自愿对犯罪人进行谅解,请求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被害人谅解可以作为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
犯罪中止后,被害人谅解的,可以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 量刑情节犯罪中止后,犯罪人积极采取措施挽回损失,取得被害人谅解,属于积极悔罪表现。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积极悔罪可以作为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
犯罪中止后,犯罪人积极悔罪、挽回损失的,可以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司法实践在司法实践中,犯罪中止的法律后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犯罪中止后,司法机关在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应当充分考虑犯罪中止情节,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浅谈犯罪中止
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了“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
一、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犯罪过程包括犯罪预备、犯罪实行和犯罪结果发生阶段,这里犯罪结果发生阶段和犯罪既遂是不同的概念,仅指犯罪行为完成后危害结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例如甲想杀死乙,在甲完成杀害乙的动作后,乙死亡事实发生前就属于犯罪结果发生阶段。
不是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包括犯意阶段和犯罪既遂后的补救措施,例如行为人产生犯意,后来在实施前打消了犯罪念头;抢劫后将抢劫所得的财物返还被害人的行为(备注:以上两种情况不成立犯罪中止)。
这里牵涉到如何认定犯罪既遂的问题,通说犯罪既遂包括4种类型,即行为犯、举动犯、结果犯、危险犯。
不同的犯罪类型的犯罪既遂的标准是不同的,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 行为犯:以危害行为的完成作为犯罪客观要件齐备的标准,如非法拘禁罪、绑架罪、拐卖妇女、儿童罪、诬告陷害罪等都是比较典型的行为犯,行为人一旦做出相应行为即构成犯罪的既遂,不要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危害结果往往构成行为犯之外的加重结果或加重情节。
例如绑架罪,只要实施了绑架行为,实际控制了被害人的人身自由,犯罪既告既遂,而不需要实际拿到财物或达到其他目的,所以绑架行为完成后就不可能再成立犯罪中止。
在绑架行为完成过程中可能成立未遂或中止。
2. 举动犯,以前也叫阴谋犯,犯罪一经着手实施,就构成犯罪,不存在既遂、未遂之分,例如煽动分裂国家罪。
3. 结果犯: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共同构成犯罪的客观方面,没有发生危害结果的不成立犯罪既遂,如故意杀人罪必须有杀人的行为和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才能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既遂,这里的结果只要是与犯罪的性质一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不一定是行为人所追求的结果,例如甲举枪欲杀乙,结果杀死了丙,或者误认为丙是乙杀死了丙,都不妨碍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只有结果犯能在犯罪结果发生以前如果采取措施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构成犯罪中止,行为犯和危险犯在犯罪行为完成后都不存在犯罪中止。
4. 危险犯:危害行为及其造成的危险状态共同构成犯罪的客观方面。
例如破坏交通工具罪,只要破坏交通工具,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颠覆、毁坏的,就构成犯罪既遂,不要求实际危害结果出现,如果出现了危害结果,就是危害公共安全罪了。
在破坏行为完成后,又恢复原状从而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属于犯罪既遂后的补救措施,不成立犯罪中止,但是在破坏的过程中可能成立犯罪中止或未遂。
这里和结果犯是不同的,结果犯是以犯罪结果为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而危险犯并不需要危害结果的发生。
二、对犯罪中止中自动性和有效性的认识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中止犯罪的决意,自动中止犯罪行为,目前对于自动性的说法很多,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有主观说、客观说和限定主观说,笔者个人倾向于限定主观说,即行为人可以因为内疚、同情、怜悯、惭愧等心理而主动放弃犯罪,至于引起行为人的这些心理的客观事件可以是多种多样,例如觉得被害人可怜、经被害人哀求、被被害人认出(很多人不认为这成立中止)、被他人说服教育等,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都必须是行为人处于自己的意志主动放弃了当时可以进行下去的犯罪,即使当时的客观情况已经使得行为人不可能完成犯罪,但是只要依行为人的判断可以继续而主动放弃犯罪的也认为是自动中止犯罪。
反过来,如果客观条件可以使行为人完成犯罪,但是行为人以为不能完成而放弃犯罪的不能认为是主动放弃犯罪。
例如行为人欲对甲抢劫,听到动静以为有人来而逃走,其实根本没有人来,行为人不成立犯罪中止;行为人欲用毒药杀死甲,下毒后因为害怕又将甲送医院抢救,经查甲所中的毒根本不可能致死,但是行为人的行为也构成犯罪中止。
客观上行为人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包括消极中止和积极中止,即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这里的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并不要求行为人单独实施,可以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完成,但是行为人必须作出了一定的努力,否则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同时犯罪中止的有效性还要求必须没有发生犯罪既遂标志的结果,否则不能成立中止,例如甲欲毒杀乙,后悔悟将乙送往医院,但是乙还是中毒身亡,甲不成立犯罪中止。
讨论:在危险犯中,行为人如果实际有效的防止了危险状态的出现是否可以构成犯罪中止?
例如甲将一块大石头放在铁轨上,后来因为害怕,又在火车到来前将大石头搬走,能否构成犯罪中止?
个人认为:按道理行为犯和危险犯行为一旦实施完成,就成立犯罪既遂,不再成立犯罪中止,既遂以后的行为仅作为量刑的依据。
放置石头的行为本身已经构成犯罪既遂,危险状态已经出现,危害结果不是犯罪构成要件,不成立犯罪中止。
对于犯罪既遂之后的补救措施一般是量刑考虑的问题,也有在法条直接规定的,例如刑法第二百四十一条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是行为犯,其后的行为不成立犯罪中止,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