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院长落选院士,该反思的是什么(整理精校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饶毅落选背后的“院士江湖”作者:杨时旸来源:《畅谈》2011年第18期郭德纲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结果他火了;饶毅宣布要当“非院士”科学家,结果他的落选比当选还引人注目就在两年一度的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当日,饶毅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一份简短的声明,称“在2011年8月17日后,将不再成为候选人”。
8月30日,饶毅再发博文,向生命科学领域的院士“下战书”:十年以后,看看有多少中国的院士能超过他在中国的科学工作。
这位前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病学讲席教授、现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在完成这个“蓄谋已久”的动作后,有一些与自己打赌胜利的俏皮,也有点从此在系统外自立门户的悲壮。
落选早已“注定”在那份只有200余字的声明的末尾,饶毅写道,“2011年3月5日写,2011年8月17日添加日期”。
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作为一名神经科学家,饶毅以一种隐含的幽默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预言能力——早在5个月以前,他就断定自己无缘中科院院士的荣誉。
声明提前写好,他存在自己的电脑里并未发表。
此时除他自己之外,圈内外朋友无人知晓。
“绝不给任何人说,要是提前说了等于威胁别人了。
”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规定,推荐院士候选人包括院士推荐和归口初选部门推荐两种途径,不受理本人申请。
饶毅属于“归口初选部门推荐”,也就是由教育部推举。
饶毅最初得知自己被推选为今年院士候选人时并未拒绝。
在他看来,如果拒绝就意味着,第一,对于中国院士制度彻底否定;第二,与老一辈院士中对自己有过知遇之恩的人恩断义绝。
在饶毅心中,老一辈科学家中有些人秉承着良好的学术传统。
他曾不吝笔墨地在博客中予以介绍,其中包括林可胜、冯德培和邹岗等人。
这些人中有的获得世界性的认可,有的在1985年饶毅出国留学时为他亲笔撰写推荐信。
这些不能不考量的客观事实让饶毅接受了推荐。
之后的事情都按照院士遴选的正常程序展开。
中科院各学部常委会组织本学部院士对有效候选人进行通信评审和会议评审。
”承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0—2020)》,明确指出:“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 '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再次明确了各级各类学校“去行政化”的改革取向:“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就政策层面而言,大学“去行政化”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成为国家的改革方向。
2012年7月9日,新任校长董奇在北京师范大学全校干部教师大会上承诺,在担任校长期间,本人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招新的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不申报院士,将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用于学校管理,要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
董校长在做出“四不”承诺时说:“大学校长是一个管理的岗位,是一个服务的职位,目前中国大学管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大学校长必须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去。
”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他说,建设“一流大学”不仅需要一流的师资,需要一流的学生,更需要一流的管理。
大学管理要实现从粗放式的外延管理转向精细化的内涵管理,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转向现代的科学型管理,从较封闭性的管理转向师生积极投入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式管理。
[内涵]我们所批判并决心革除的大学“行政化”弊端,并不是指正常的、必须的行政管理事务,而是行政权力的越位、专权与“异化”。
大学“行政化”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关系,即大学内部治理中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除了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行政管理人员“指挥教授搬凳子”而不是“为教授搬凳子”外,大学“行政化”的另一个重要涵义就是:“政府对大学的行政干预日益强化,大学越来越像行政单位而非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
也就是说,大学成为政府行政机构的延伸,过多接受政府的行政管理,失去了大学的独立性。
从张曙光贿选院士反思中国的院士制度嵇少丞近日,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被控受贿4755万余元在北京市二中院受审, 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受贿额中的一半(2300万元)居然被用于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而行贿!身居高位的张曙光并不满足于官位,还一直努力当“学霸”。
多位铁路系统人士表示,一旦官位加上学术地位,在铁路领域项目规划和建设中的发言权就更大,个人利益将会最大化。
据检方指控,张曙光多笔受贿均与参评院士过程有关。
张曙光曾两度参评中科院院士, 2007年因7票落选,2009年仅以一票之差失败(就差一票就过三分之二总票数)。
庭审中,张曙光在说明他先后3次向今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戈建鸣索取钱款800万元、2次收受武汉正远铁路电气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建新共计1000万元、收受北京博得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陈丙玉钱款人民币500万元时,均提及为了参评院士“需要花钱”。
张曙光说,【他与戈建鸣的父亲是认识20多年的老乡,两家人走得很近。
2006年,戈建鸣找到他说接了父亲的班,提出有什么需要花钱的地方尽管张口。
后来,戈建鸣得知他准备参评院士,特地来到北京。
张曙光说,他第一次提出要200万元,但2007年因7票落选院士。
“我自认为是技术上准备不够,但他是商人,觉得是钱花得不够”。
张曙光说,他后来又从戈建鸣手中拿走了600万元,但后来还是以一票之差失败了。
】现在读者要问的是:(1)2300万元到底送给了中科院的哪些院士,这些人是否应当受到惩治?(2)已经评上两院院士的人员中,有多少人是通过花钱贿选或关系当上院士的?最少要花多少钱才能当院士?(3)张曙光这样几乎没有任何学术成就的人如何竟然能在学部院士中得到么多选票(三分之二差一票)?是什么人投了张曙光的票?院士选举中还有没有学术的地位?科学的象牙塔的根基是否已经烂掉?(4)张曙光曾花钱组织多位专家学者帮其写书,突击出版,为张曙光参选院士制造“科研成果”,这样的弄虚作假为什么没有人管?已经成为院士的人中,有没有人采取同样或类似的手段制造“科研成果”? 有没有人把美国教授及其实验室的成果当成自己的成果骗取院士?中科院与工程院是否可以就此做一次普查?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自称是中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和“终身荣誉”。
饶毅为落选院士鸣不平称海归不搞关系致淘汰《饶毅为落选院士鸣不平称海归不搞关系致淘汰》由12月11日报道。
新增院士名单出炉后数小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便撰写了一篇4000余字的博文,标题为《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的落选鸣不平。
费解“逆淘汰”“施一公下一轮必定会进”,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在自己首轮评审便被淘汰后,曾力挺施一公。
两人同为“海归”,掌舵北大清华,在此次院士选举中呼声颇高,却双双铩羽而归。
昨晚在博文中,饶毅直截了当地指出,其所属生命科学和医学部的选举结果出现“逆淘汰”,令人费解。
谈及施一公等人的落选,他总结认为,当前院士评选中,重视的不是学术水平、年龄、学术年资、在国内科学贡献大小,而是“在有些人面前低头排队的时间,有时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海龟”遭打压?自己首轮被“刷”时,饶毅认为并非学术原因,而是“不会搞关系”。
昨晚他却把矛头对准了中国不良文化,认为院士评选出现“逆淘汰”,原因非科学院的制度设计和程序,而是“斥才”“惧才”“拒才”文化。
言及亲身经历,他表示同龄科学家中,此前原本关系不错的,不少却在他回国后“变脸”。
为什么“海龟”遭遇挑剔?有没有不看才能,而重拜把子叩山头的寨主“拒才”习俗?他提出疑问。
施一公在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说,“科学是高尚的,但科学家不一定就高尚,不要把这两个概念混淆”。
在他看来,国内太注重外表,注重头衔。
“年轻”是双刃剑饶毅此前提到一个现象,在国际优秀大学晋升副教授的时期,在中国就可以做院士,这让中国较好的科研人员,较早结束了科学活跃期。
中国两院院士在年轻化的同时,也让他们更早面临诸多“诱惑”。
于是,工程院连续几年给新院士及所在部门和单位写信,提醒院士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
宣布不再参选院士的饶毅,尚在海外时曾写信建议将当时的“学部委员”改成“院士”,以更尊重科学家,如今又建议将“院士”改回“学部委员”,使学术荣誉回归学界内部。
北大海归院长落选中科院院士,方舟子称“很滑稽”17日,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对外公布。
同日,一篇“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博客文章,再度引发公众对院士话题的热议。
博客作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出现过,但在中国科学院17日公布的初步候选人名单中落选。
一位在美国学界颇负盛名、回国前就已成就斐然、海内外知名的神经科学家,竟然在中国科学院的初步候选人名单中落选,这一幕,不仅让和其共誉“双子星”、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的施一公“不理解”,就连中国“科技打假第一人”的方舟子都大呼“真是一件很滑稽的事”。
可是,这“滑稽”是如何形成的,众网友纷纷猜测与其此前对教育、科技问题直言不讳的批评有关。
不过,在笔者看来,恐怕更该遭受追问的,是不合理的、关起门来操作的院士评选机制。
我们不妨作一个假设,在失范的资源配置早就成为我国学术生态中“寻常一景”的当下,如果不认识“老院士”,如果自己只搞学术,不懂巴结打点、拉票助选,而增选的各个环节又完全被排斥于公众监督之外,想端上院士这个“铁饭碗”,可能吗?假如你再是个“身上带刺”、不招“评委”们待见的人,结果又会如何?正因如此,此次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的落选才饱受公众质疑,因为纵观整个流程,中科院院士推荐环节公众知之甚少,投票过程又是“悄悄干活”。
末了选举揭晓,才给个走形式的、格式化的、简单的名单。
加上其个性“坦荡”、“说话得罪不少人”,还发文“直指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的弊端”等这些细节披露,难免叫人浮想联翩,不自主地跟他的“大嘴巴”、“过于写实”、“得罪人”挂钩。
海归院长的“落选”警醒院士评选“公开”。
要消弭对饶毅“合理排斥”的嫌疑,还原院士的尊严和权威,重塑科学界公信力,只有让评选过程公开透明,并把投票表决的环节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让公众信服地看看名单是怎么“出炉”的,饶毅又是如何“出局”的?饶毅解释永不参选院士:会让这体系的风气有所收敛饶毅是目前国内生命科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一个人的“体制突围”08月19日熊丙奇来源:中国青年报8月17日,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对外公布。
同日,一篇“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博客文章,再度引发公众对院士话题的热议。
博客作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出现过,但在中国科学院昨天公布的初步候选人名单中落选。
饶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就预计到了这个结果”,“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
(北京晨报8月18日)饶毅教授说得不错,他之前以及在候选院士期间的表现,其实早已注定他很难通过第一轮。
甚至可以说,他犯了候选院士的大忌——居然在候选院士的“紧要关头”,还一如既往撰文批评国内的科研体制。
去年9月,他与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联合在《科学》上发表文章,讨论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指出“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他在题为《减少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必要步骤》的博文中尖锐提问:“在中国科研经费相当多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至少在生命科学方面,难以达到中国近代史上的高峰?进一步还可问,为什么普遍人们觉得目前中国科学界比较浮躁?”换在其他院士候选人身上,此时该是团队忙着运作公关的时候,对于“敏感”的话题尽量回避,就是发言,也都是要投领导们所好的。
然而,饶毅教授以这种方式断绝了当选院士的后路,却赢得了自己的出路。
他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拯救岌岌可危的中国学术公信力。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界和学术界,普遍存在着两种现象。
其一,学者们一边认为科研体制、学术考核体系不合理,一边却亲身参与跑课题、搞社交学术、公关学术与圈子学术,制造“垃圾”论文与成果,以获得课题以及应付各种评估、评价,对此,普遍的解释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家是制度的“受害者”;包括院士评选,近年来也充斥着各种拉票的丑闻。
其二,对于教育与学术问题,学者们在“私下”里、饭桌上有不少意见,鞭辟入里,可是,在公开场合,却很少发表意见,保持沉默,还有的则大唱赞歌。
饶毅多面学者作者:李静来源:《创新科技》 2011年第9期文/ 李静8月17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呼声很高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落选。
当天,这名“顶级海归”在博客上发布半年前即已准备好的一份声明,称“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短短几天时间,这篇博文点击量已达8万多次。
饶毅的身上集合了各种角色:享有国际盛誉的神经学科学家;在中国最著名的北京大学推行改革的院长;对饱受诟病的中国科研体制一直保持冷静关注的观察家。
他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泡在实验室和文献中的研究员。
“除了做好本职,‘智识分子’对其他问题也要有自己的看法。
看到问题,就要说出来。
如果不敢说,那还怎么做?”怀着梦想归国效力的科学家“我希望,本世纪的华人能创造一个‘中国梦’:全体华人,不分地域、国籍,集体努力建设一个群体幸福的中国,以中国的实践为世界提供新的模式。
在这个前提下,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回国:失去的是以个人成功为标准的‘美国梦’,获得的是以个人与群体共同幸福为自豪的‘中国梦’;在这个前提下,我也希望归国者和国内的人成为同志:摒弃以关系为导向的旧习性,建立以事业为导向的新文化,携手并肩共同探索新道路。
如果大家携手并肩,有可能以中国为基点推动人类进步。
”2007年时年45岁的饶毅回国掀起了不小的舆论浪潮。
回国即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他,被认为是新时期归国潮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甚至有媒体将他的回国与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郭永怀的回国相提并论,因为他们都是在海外成名后,壮年归国效力的科学家。
饶毅说:“通过中国人民30多年的努力,中国不仅远离经济崩溃的边缘,而且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起飞。
但中国的进步并非无可挑剔,应该欢迎继续批评。
正因为中国的进步有限、不如意处还很多,所以才需要吸引更多的人、需要支持和鼓励更多的人做好各方面工作。
”许多人出国是因为认为美国代表人类发展的理想。
这样的想法,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出国的华人中大概不在少数。
搞关系,拉选票——院士评选内幕大起底2015-12-18 19:08阅读:305 来源:人民日报经济社会责任编辑:谢嘉[导读]您一定听说过有关院士的新闻,院士怎么选出来的?为什么这样选?这样选有问题吗?当院士到底有啥好啊?每年围绕这几个话题,新闻里总是炒得沸沸扬扬,让人云里雾里。
不久前,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出炉,这是去年两院院士章程修改后首次增选,虽然没有像往年那您一定听说过有关院士的新闻,院士怎么选出来的?为什么这样选?这样选有问题吗?当院士到底有啥好啊?每年围绕这几个话题,新闻里总是炒得沸沸扬扬,让人云里雾里。
不久前,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出炉,这是去年两院院士章程修改后首次增选,虽然没有像往年那样备受“关注”,但依然有一些议论。
今天,人民日报经济社会(ID:rmrbjjsh)记者就跟您讲讲,院士评选这回事。
这里也有灰色地带院士评选中存在搞关系、拉选票现象,对科研、教育的影响都不好我国自设立院士制度以来,遴选了一大批优秀科学家进入两院,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有违学术宗旨的事情也偶有发生。
可以不拉关系不运作吗?张峰是北京某高校的资深研究人员,多年前他在学会工作时曾参与推荐院士候选人的工作。
观察近些年来自己所在研究领域的新增选院士情况,他越发感到存在这么一个问题:虽然院士增选的标准是学术能力和实质贡献,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较难做到,拉关系、运作能力有时候倒成了重要因素,少数有真才实学、不会搞关系的科学家反而会落选。
“一些想当院士的大学系主任、院长,会非常注意长期经营和本领域院士的关系。
”张锋说,“比如,在平时开会、举办活动时就会特别有意请一些院士出席,不仅给他们特别的礼遇,还会送各种礼品。
如果请的院士是从外地过来的,开完会后还会以‘考察’为名,安排他们旅游等。
这种‘迎来送往’的情况在学术圈多多少少存在。
”谁当院士到底谁说了算?在2014年6月的院士制度改革中,两院新修订了院士章程,其中取消了单位和归口部门推荐,只保留“院士推荐”和“学会推荐”两个渠道。
北大院长放弃院士增选,怒斥:几个老院士,竟然围着1个处长赔笑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国内的顶尖学府,是所有学子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在全世界也享有盛誉。
这两所大学里人才聚集,有很多具有风骨著名的教授。
例如北大教授钱理群,他是北大最受欢迎10大教授之一,他曾抨击现在大学普遍出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认为如此的大学教育堪忧。
还有就是饶毅,虽然他从2019年开始任职北京首都医科大学校长,但是在那之前他曾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时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这位北大院长在2011年落选院士增选后,就表示永不参加院士增选,也就是说他永远放弃院士增选,永远放弃最高荣誉的院士头衔。
他说到也做到了!接下来的2013年、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的中国院士增选中,饶毅都没有露面,果真是真君子,视名利如浮云。
以身作则,带动海外科学家回国。
饶毅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就选择去了美国留学,分别获得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博士和博士后,后来拿到美国国籍。
在美国,饶毅和施一公一样,在生物领域具有卓越贡献,因此,饶毅被美国西北大学聘为终身讲席教授。
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人生赢家,但是饶毅不满足于此,他有着更大的抱负,就是想回国报效国家。
他称,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扭转观望的海外华人科学家的回国决心。
于是在2007年,他率先回国,做好引领示范作用。
他毅然放弃了美国国籍,放弃了自己的实验室,辞去西北大学终身讲席教授职位,受聘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要知道,饶毅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是第一个在美国取得终身讲席教授职位后,全职回国的人物。
饶毅无论是回国前还是回国后,非常关注中国科研教育体制、批判中国科学教育文化,并以之作为己任。
饶毅曾经在《自然》这本世界著名杂志中公开发表文章《中国的科研文化》,饶毅批评中国的科研文化,认为中国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更多的是靠关系而非学术水平的高低,还透露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也就是说有人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会努力与某人拉关系,这比做好科研重要得多。
莫让科研被头衔所累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3年第6期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近期先后当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但他此前落选中科院院士,这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施一公是我国“千人计划”首批回国学者。
应该说,“一落一当”之间,反映出我国院士评选确有需反思之处,如论资排辈的传统仍然存在,评选时注重科学家对国家现有的贡献,而缺乏对其科研能力的客观考量等。
然而,舆论在此事上也没必要进行过度解读,对我国的科技人才选拔机制大加挞伐。
事实上,当选美国外籍院士和当选中国的院士,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施一公当选美国院士,说明他的条件符合美国相关标准;落选中科院院士的原因,“国籍说”也好、“回国时间太短说”也罢,当然也有其客观原因。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评价标准产生的细节技术问题,并非对人才认定的绝对差异,否则我国也不会将其作为首批“千人计划”学者引进回国。
诚如施一公所言:一个学者如果把当院士作为终极目标,未免太狭隘;自己回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做科研是育人的重要环节。
从舆论目前对此事的评价不难发现,过于注重“头衔”的观念已经深植于社会心理之中。
公众对于院士或其他科技领域的关注,大多只看到当选者表面的光环,忽视其真正的科研贡献。
对一些有实力却未当选的“潜力股”更是缺乏关注。
过分看重“头衔”等实用主义心态,虽说能反映出社会整体科学素质水平,但也会影响甚至扼杀部分学者的创造力。
科学研究是需要高度精力投入的事业,对外在因素的过分关注,会使科学家无法集中精力投入研究,导致科研效率的降低。
笔者以为,对施一公落选我国院士、当选美国院士的讨论应该持一种更为全面、更加理性的态度。
一方面,对于国家而言,应致力于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机制,更好地选拔、培养、使用人才,减少科学家“墙内开花墙外香”乃至流失现象的发生。
另一方面,对于公众和舆论而言,对科技事业的关注应更多地投向科研成果及其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名目繁多的“头衔”。
斩断人才选拔“绊马索”打开文本图片集人才选拔中的“潜规则”,是挡在人才发展道路上的一根“绊马索”。
它经常通过某种被默认的合情或合理的形式出现,渗透并存在于人才选拔的各个环节,支配着人才选拔者和监督者。
前不久,海归科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在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却顺利当选美国“双院院士”的消息,在国内科技界引起了极大震动,矛头直指我国人才选拔中的“潜规则”及制度漏洞。
学术圈中的“潜规则”2021年12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公布新增人选名单的几个小时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便发表题为《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的一篇4000余字的博文,犀利言辞,直指院士选举和学术圈中的“潜规则”及制度漏洞。
饶毅和施一公同为“海归”,分别掌舵北大、清华生命科学学科,在去年的院士选举中呼声颇高,却都双双铩羽而归。
在自己首轮被淘汰后,饶毅曾力挺施一公。
结果,施一公也被“淘汰”。
令人欣慰的是,施一公在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不到五个月,即当选美国“双院院士”。
人们不仅要问,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平高,还是美国“双院院士”水平高?美国“双院院士”的水平肯定是世界最高的。
人们不禁又问,为什么在中国连科学院院士都评不上,在美国却当选“双院院士”?一曰:持久傲物不入“流”。
施一公,1990年赴美深造;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2021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终身教授;2021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席终身教授。
2021年,他怀着强国之梦,开始着手在清华大学建设实验室。
2021年2月,他辞去美国终身教授一职归国工作,第二年,其妻卖掉在美国的房产,带着5岁的双胞胎儿女举家回国。
归国以来,他不仅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具有相当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培养出一批杰出的青年人才,而且在生命医学前沿领域取得了多项世界先进水平成果。
就是他,看不惯现行的高教体制,于2021年2月与饶毅在《人民日报》发表《应赋予高教充分办学自主权》的文章,不仅要求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也要求赋予院系充分自主权。
饶毅“落选”警醒院士评选“公开”作者:来源:《领导文萃》2012年第01期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此前呼声很高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止步于第一轮评审。
科学界的浮躁?对于饶毅的落选,比饶毅晚两年回国,现为美国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部副总裁的神经科学家鲁白说,“饶毅是在神经科学领域中作出过重要贡献,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相当声望的科学家。
这一次很多人评价院士落选事件,甚至开始质疑到饶毅的科学水平。
”他在看过院士增选的名单后说,“饶毅绝不会比其他的院士水平低”。
他觉得饶毅出局的结果,会有两个负面意义,“我们不应该简单地从饶毅个人有没有被选上院士来看该事件。
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出口廉价的劳动力,等等。
但今后中国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靠人才。
人才的主力军是广大学生,青年学者。
当这些青年学者看到,一个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优秀科学家居然不能进入中国科学院,他的科学水平不被承认,他们会怎么想?其次是,近年有大批海外华裔的科学家,在考虑要不要回国工作。
饶毅作为生命科学领域无论按什么标准都是领先的学者,他却不能入选,这些观望的海归们会如何看待此事?”就在院士落选一事发生的前两天,饶毅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改变科学界浮躁的一个步骤——回国博士后从助理教授做起》的文章。
文章一开始就追问:“在中国科研经费相当多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至少在生命科学方面,难以达到中国近代史上的高峰?为什么普遍人们觉得目前中国科学界比较浮躁?”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科学工作者增加支持的情况下,降低职称”。
他认为,博士应当从助理教授起步,而不是博士后一做完,就能名正言顺地成为教授。
提高教授门槛,留住真正愿意做学术的人才。
饶毅说出了“国王其实没穿衣服”,他没有选择在评审期间暂时收敛,现在,他终于撞得头破血流。
但至少他还有决绝地说“今后再不参选”的勇气,至少,他的落选让科研体制变革再度成为舆论焦点。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篇一: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观后感屠呦呦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感想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瑞典索菲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突出贡献是创制高科技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诺贝尔奖官网消息,诺贝尔生理学或的奖金将一分为二。
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两人一同姐妹俩获得一半奖金,楚尔人而另一半报酬将颁给屠呦呦。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打破了几个记录:中国大陆第一个中国台湾人文科学领域诺奖,女科学家,土生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法语科学家,未获院士的物理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国际期刊)的科学家,中医科学家,无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最高年龄当选博导的张兴栋分子生物学家,工作发表到获奖间隔最长的科学家。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荣誉,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而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及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劲松、哈尔滨悦来医科大学校长胡宝峰,作弊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可以做院士,好多政府联邦政府高官也当上了院士。
不过,屠呦呦今天却拿到了诺贝尔医学奖!而且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第一次获奖。
可见科研在中国做院士可能出现与你的科研能力无关。
在当今的中国,杰青、长江、院士、这个计划那个计划等奖项、这个级别那个级别的及非奖励获得者,其中有多少是有良心的真才实学者?一旦上靠旁门左道上了某一个台阶,成为所谓的'没有良心的专家(砖家)'就开始为'钱'(经费、灰色收入)而奋斗,利益交换、权钱交换,既当运动员又当欧足联,而且这些学术败类一旦上台就会肆无忌惮地提拔徒子徒孙和与之臭味相投的人,生生不息……成的真了学霸甚至学匪了!当然在这样的群体中还是有一些有良知的真正专家,但他们对力量甚微,伪币驱逐良币,按说良币能幸存一二,这才是中国学术界未来的盼望。
饶毅的可爱与可怜张敬伟【摘要】因为增选中科院院士落选,“超级海龟”、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向中国学界开了炮:8月17日,他发博文称从此不再候选院士;21日,他说落选不是“学术原因”,并称学界高职称“弊大于利”;22日,他又向媒体曝出海归回国最怕处理关系网。
【期刊名称】《中国经济周刊》【年(卷),期】2011(000)034【总页数】1页(P78-78)【关键词】中科院院士;可怜;可爱;生命科学学院;中国学界;关系网;落选;出海【作者】张敬伟【作者单位】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0因为增选中科院院士落选,“超级海龟”、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向中国学界开了炮:8月17日,他发博文称从此不再候选院士;21日,他说落选不是“学术原因”,并称学界高职称“弊大于利”;22日,他又向媒体曝出海归回国最怕处理关系网。
饶毅一下子变成了网络红人。
势成骑虎,连饶毅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希望媒体不要过度解读。
其实,这就是饶毅的可爱之处。
不平则鸣,实话实说,尤其在中国学界不时传出种种丑闻的时候,饶毅向学界开炮,等于给出了问题的学界发出警讯。
也许院士遴选程序是严苛、公平的,但是在大学行政化、学术功利化的学术风气下,院士难免被异化。
官员院士和资本院士不断出现,更让公众对院士充满了不信任感。
李敖说得好:“世上有太多的聪明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狂飙、没有粉彩、没有侠义,也没有星星和文天祥,他们没有理想主义,他们太贫乏了。
”学术中人,若像官场中人那么圆滑世故,少了可爱的书生气,他们的灵魂也太贫乏了。
不过,在当前的学术体制下,仅靠落选院士的批评还远远不够。
客观而言,假设饶毅这次增选上院士,成为体制中的一员,他还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因此,公众不免揣测,饶毅其实也不能免俗,也是想浪得院士虚名,分一杯体制之羹,说到底饶毅也不那么纯粹,还是有些酸葡萄心理的。
而这,才恰恰是院士制度最可悲哀之处,也是学界的沉疴所在。
像饶毅这样一直对中国学界提出批评的“超级海龟”,也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去选院士,说明了学界根深蒂固的酱缸性。
谁阻碍北大院长当院士
佚名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近日,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对外公布。
同日,一篇"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博客文章,再度引发公众对院士话题的热议。
博客作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出
现过,但在中国科学院公布的初步候选人名单中落选。
【总页数】1页(P24-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2.1
【相关文献】
1.北大医院创建国际一流——访北大医院院长章友康教授 [J], 赛瑞;郭凡
2.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世界著名的矿物加工与冶金工程专家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王淀佐 [J], 无
3.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世界著名的矿物加工与冶金工程专家
俄罗斯圣彼德堡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王淀佐 [J], 杨亲民
4.河北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原院长孙振笃与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原院长赵秀路铜像揭幕仪式 [J], 王小国;
5.湖南省肿瘤医院与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签订合作协议——王静副院长受聘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 [J], 周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大院长落选院士,该反思的是什么
素材汇编
0821 0737
8月17日,201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对外公布。
同日,一篇“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文章,再度引发公众对院士话题的热议。
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出现过,但在中国科学院昨天公布的初步候选人名单中落选。
饶毅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就预计到了这个结果”,“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
当不上院士,饶毅说,“早就预计到了这个结果”,“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
饶毅虽然是搞生命科学的但不是巫师,他怎么就早知道了结果,必定有一些暗示提醒他这次会落选。
至于到底是什么,饶毅不愿明说,但沿着事件发展的脉络,我们还是能发现饶毅被挡在门外的一些蛛丝马迹。
2004年,在饶毅回国之前,他就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撰文,对中国政府的中长期科技规划直言不讳地提出了批评。
去年底,又在美国《科学》杂志刊出社论,认为中国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更多的是靠关系而非学术水平高低,“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
饶毅称,中国生命科学界,90%以上的教授在90%以上时间不听学术报告。
有些人(国内所谓做得好的人)不听国际重要科学家的报告,而为了当选院士的投票只听国内院士的报告。
这话我们听着挺正常,但有些人听着是很刺耳的,对他们来说这就是挑衅,如果说这样话的人也能当选院士,那不是相当于给体制内的人埋一颗定时炸弹,让那些90%以上时间不听学术报告的90%的教授还怎么呆得下去。
饶毅的所作所为其实是把自己往当选院士相反的方向推。
在现有的体制下,饶毅就是个不合时宜的人,或者说他的所作所为既不明智也不理智。
这样的人自然为体制所不容。
也许这就是饶毅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
我们这个社会是由一个个体制组成的,这就像一扇扇门,而掌握钥匙的是人,有时甚至个别人就代表了整个体制。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你可以藐视体制的存在,但不能得罪体制,更不能得罪掌握钥匙的那个人,得罪了意味着你将永远被关在门外,除非你根本无需依托体制的存在。
这又是一个不现实的乌托邦,自绝于体制之外,你就得承受体制的区别对待。
这种冷遇在体制掌握分配权的现实里,几乎是致命的。
看看袁隆平当院士的遭遇,就清楚,当选院士真才实学很重要,但人脉也许更重要。
你不能整日只在田间地头种地,还得找机会去攀攀学术界的高亲。
有人说饶毅不够淡定,一边骂体制有病一边又想获得体制的承认。
但这何尝不是所有中国知识分子的痛苦,回国终究是为了爱国,一方面容不下缺点,
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改变。
骂体制也是为希望体制能有所触动。
如果是为了个人成就,我相信他在国外有更好的选择。
饶毅不是非得当这个院士,有真才实学不怕没有施展的地方,不一定非得在一棵树上吊死,但中国科学体制的问题不能淡定到像放弃一个饶毅一样,当什么事也没发生。